首页> 中国专利> 超高层建筑外附塔机钢基础周转方法

超高层建筑外附塔机钢基础周转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超高层建筑外附塔机钢基础周转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设计一款钢屉架;步骤b:塔机完成爬升后,露出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步骤c:待下一次塔吊爬升前,选择浇筑楼板混凝土时,再利用塔吊吊装钢屉架上的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并将这道外附塔机钢基础吊装到核心筒剪力墙上两道钢基础的上方;步骤d:循环步骤b‑c,即能完成超高层建筑外附塔机钢基础的周转。本案周转方法的调整,有效利用了两次楼板混凝土浇筑时塔吊的空置期,并在这两次空置期内分别进行最下面一道塔机钢基础的拆卸、临时存储和吊装及安装,如此往复便可完成三道外附塔机钢基础的周转。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10-29

    授权

    授权

  • 2019-01-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6C23/62 申请日:201808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12-0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超高层主体结构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高层建筑外附塔机钢基础周转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在建筑行业内将高度为100m以上的建筑称为超高层建筑。现有的超高层建筑一般采用核心筒+外框架的结构形式,施工过程中核心筒先于外框结构施工。便于施工的塔机多外附于核心筒的剪力墙上,而塔机一般设置有三道钢基础,由上面两道钢基础进行支撑,最下面一道钢基础留设在核心筒的剪力墙上,待塔吊下一次爬升时向上倒用。目前,先将外附塔机的最下面一道钢基础从核心筒剪力墙上拆下,塔吊将最下面一道钢基础吊装到上面两层钢基础上方时,再将这道钢基础固定在核心筒剪力墙上,从而实现外附塔机钢基础的周转,整个拆卸、吊装和安装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且整个连续周转的过程中一直占用塔吊,从而使塔吊在这段时间内无法进行其他的吊装作业。

现有外附塔机钢基础周转的方法主要存在如下缺陷:

1、由于外附塔机每次爬升时,钢基础从拆除到重新安装整个周转过程需连续进行,连续时间很长,并且整个连续周转的过程中一直占用塔吊,从而使塔吊在这段时间内无法进行其他的吊装作业,严重影响现场施工进度。

2、由于最下面一道钢基础附着在核心筒剪力墙上,此处没有空间提供作业面,故无法进行此处的外框施工,从而导致最下面一道钢基础所对应的4-5层楼层靠近钢基础一侧施工进度滞后,从而进一步拖延施工进度。同时,后续施工最下面一道钢基础所对应的4-5层楼层时,采用“泵送”方式浇灌混凝土需要用砂浆润管,砂浆需要成本,润管后处理渣滓也需要费用;并且,分区浇筑需留设较多施工缝,对施工缝进行处理也需要成本。综上所述,最下面一道钢基础附着在核心筒剪力墙上不仅会拖延施工进度,而且还会大幅增加施工成本。

3、受最下面一道钢基础的影响,外框结构的施工作业面最高不能超过最下面一道钢基础,外框结构施工进度受限于塔机最下面一道钢基础,这样就容易导致核心筒与外框结构过大的高差,从而影响结构施工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超高层建筑外附塔机钢基础周转方法,欲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并保证结构施工安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超高层建筑外附塔机钢基础周转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设计一款钢屉架,该钢屉架(A)用于临时整体存储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B),该钢屉架固定于结构楼板(1)上;所述钢屉架(A)包括钢立架(2),其中钢立架(2)数目为3个,这3个钢立架(2)并排设置;相邻2个所述钢立架(2)之间通过一组横梁(3)固定连接,且所述相邻2个钢立架(2)之间的横梁(3)上支撑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B);

步骤b:塔机完成爬升后,露出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B),然后在浇筑楼板混凝土时,利用塔吊吊着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B),并由工人将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从核心筒剪力墙上拆下,待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B)被拆下后,由塔吊整体吊放到所述钢屉架(A)上,并支撑在相邻2个钢立架(2)之间的横梁(3)上;

步骤c:待下一次塔机爬升前,选择浇筑楼板混凝土时,再利用塔吊吊装钢屉架(A)上的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B),并将这道外附塔机钢基础吊装到核心筒剪力墙上两道钢基础的上方,最后将这道外附塔机钢基础固定在核心筒剪力墙上,从而使这道外附塔机钢基础成为最上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而原来中间的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又变成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

步骤d:循环步骤b-c,即能完成超高层建筑外附塔机钢基础的周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摒弃了现有技术连续周转外附塔机钢基础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将周转过程分成间断的两个过程,即为:拆卸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并将其临时整体存放在配套设计的钢屉架(A)上;利用塔吊将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吊装到上面两道外附塔机钢基础的上方,并重新安装到核心筒剪力墙上。并且,上述两个间断的过程分别安排在两次楼板混凝土浇筑时进行,这种调整有如下考虑:1、每次楼板混凝土浇筑需要花的时间为10-10小时,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外附塔机钢基础的拆卸、吊装和安装。2、每次楼板混凝土浇筑时,塔吊空置,本案巧妙地、有效地利用了这段塔吊空置期进行外附塔机钢基础的拆卸、吊装和安装,不占据主体结构施工塔机的使用时间,减小塔吊爬升对现场施工进度的影响,从而优化了施工工艺,能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

同时,本案在最下面一道钢基础使用完毕时,在浇筑楼板混凝土时,及时利用塔吊将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B)临时整体存储在钢屉架(A)上,这样就能及时移开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为外框结构施工多提供了一个塔吊爬升层的高度,同时也提供了作业面,从而能够进行此处的外框结构施工,进而加快外框进度,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工期,取得了一举两得的好处。并且,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B)一侧可以和同层楼的其他侧同时浇筑混凝土,这样既能避免因为多次浇筑混凝土而形成的施工缝,免去了后期处理费用,又由于每次浇筑混凝都需要利用砂浆“洗泵”,这样又减少了用砂浆“洗泵”的次数,不仅减少了砂浆的消耗量,又减小了砂浆及后续渣滓的运输、处理费用,最终有效减小了施工成本,从而取得了一举三得的好处。

另外,及时移开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不仅便于加快此处的外框施工,而且还有效地减小了核心筒与外框结构之间的高差,确保了结构施工的安全,取得了一举四得的好处。

综上所述,本案周转方法的调整,看似简单,但有效利用了两次楼板混凝土浇筑时塔吊的空置期,并在这两次空置期内分别进行最下面一道塔机钢基础的拆卸、临时存储和吊装及安装,如此往复便可完成三道外附塔机钢基础的周转,并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施工成本,并可靠地确保了结构施工的安全,一举多得,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并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

作为优选设计,所述钢立架(2)包括4榀桁架,每榀桁架的两根立柱(4)并排设置,这两根立柱之间通过横撑杆(5)和斜撑杆(6)固定连接;4榀所述桁架并排设置,相邻两榀桁架的立柱(4)之间通过连接杆(7)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钢立架(2)的结构强度大,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设计,每个所述钢立架(2)下方固定支撑有钢立架基础(8),该钢立架基础包括垫梁(9)和基础立柱预埋件(11),其中:所述垫梁(9)固设在钢立架(2)的立柱(4)底部,该垫梁底面设有多根基础立柱(10),每根基础立柱(10)底部通过对应的所述基础立柱预埋件(11)固定支撑在结构楼板(1)上,且基础立柱(10)的位置对应结构梁柱(12)。

在上述结构中,所有基础立柱(10)的高度各不相同,但最终要保证钢立架(2)保持水平状态,以防塔机钢基础倾斜。

为了加强结构强度,所述基础立柱预埋件(11)由锚筋(11a)和预埋板(11b)构成,其中锚筋(11a)通过穿过塞焊的方式固定在预埋板(11b)上;所述立柱(4)的柱脚焊接有加劲板(13),该加劲板底部与所述垫梁(9)焊接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钢立架(2)的顶部焊接有顶面板(13),该顶面板充当操作平台;相邻两根所述立柱(4)之间设有爬梯杆(14),该爬梯杆充当人行爬梯。顶面板(13)充当操作平台,可以便于工人站在顶面板(13)上面进行操作,而爬梯杆充当人行爬梯,可以供工人上、下。

有益效果:本案周转方法的调整,看似简单,但有效利用了两次楼板混凝土浇筑时塔吊的空置期,并在这两次空置期内分别进行最下面一道塔机钢基础的拆卸、临时存储和吊装及安装,如此往复便可完成三道外附塔机钢基础的周转,并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施工成本,并可靠地确保了结构施工的安全,一举多得,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并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钢支架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图4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图4中基础立柱预埋件11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立柱4与垫梁9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8所示,一种超高层建筑外附塔机钢基础周转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设计一款钢屉架,该钢屉架A用于临时整体存储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B,该钢屉架固定于结构楼板1上。钢屉架A包括钢立架2,其中钢立架2数目为3个,这3个钢立架2并排设置。相邻2个钢立架2之间通过一组横梁3固定连接,且相邻2个钢立架2之间的横梁3上支撑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B。

钢立架2包括4榀桁架,每榀桁架的两根立柱4并排设置,这两根立柱4之间通过横撑杆5和斜撑杆6固定连接。在本案中,横撑杆5上、下并排设置,相邻两根横撑杆5之间设置一根斜撑杆6。4榀桁架并排设置,相邻两榀桁架的立柱4之间通过连接杆7固定连接,固定方式为焊接。每个钢立架2下方固定支撑有钢立架基础8,该钢立架基础8包括垫梁9和基础立柱预埋件11,其中:垫梁9固设在钢立架2的立柱4的底部,该垫梁9的底面设有多根基础立柱10。每根基础立柱10底部通过对应的基础立柱预埋件11固定支撑在结构楼板1上,且基础立柱10的位置对应结构梁柱12。

如图1-8所示,基础立柱预埋件11由锚筋11a和预埋板11b构成,其中锚筋11a通过穿过塞焊的方式固定在预埋板11b上。立柱4的柱脚焊接有加劲板13,该加劲板底部与垫梁9焊接固定。钢立架2的顶部焊接有水平设置的顶面板13,该顶面板充当操作平台。相邻两根立柱4之间设有爬梯杆14,该爬梯杆充当人行爬梯。

步骤b:塔机完成爬升后,露出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B,然后在浇筑楼板混凝土时,利用塔吊吊着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B,并由工人将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从核心筒剪力墙上拆下,待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B被拆下后,由塔吊整体吊放到钢屉架A上,并支撑在相邻2个钢立架2之间的横梁3上。

步骤c:待下一次塔机爬升前,选择浇筑楼板混凝土时,再利用塔吊吊装钢屉架A上的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B,并将这道外附塔机钢基础吊装到核心筒剪力墙上两道钢基础的上方,最后将这道外附塔机钢基础固定在核心筒剪力墙上,从而使这道外附塔机钢基础成为最上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而原来中间的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又变成最下面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原来最上面的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变成中间一道外附塔机钢基础。

步骤d:循环步骤b-c,即能完成超高层建筑三道外附塔机钢基础的周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发明为限制,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