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燕飞动作训练装置

一种燕飞动作训练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燕飞动作训练装置,涉及康复运动辅助设备领域。包括架体,架体底部设置若干支撑腿,架体底部设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内设置电机,圆柱凸轮滚子上设置传动杆,壳体上设置通孔,传动杆位于壳体外一端设置承接板,承接板上设置上肢调节杆,上肢调节杆为两个,两个上肢调节杆一端均设置连接块,连接块上设置调节螺栓,承接板上设置多个螺纹孔,架体上设置条形孔,上肢调节杆顶端设置穿孔,穿孔处均匀设置若干滚珠;架体顶部设置弧形架,弧形架位于架体上靠近上肢调节杆一端,架体中部设置凹槽。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高燕飞动作的标准程度,便于调节,使用灵活,极大提高了燕飞动作的运动效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890507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11-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许昌学院;

    申请/专利号CN201810771631.1

  • 申请日2018-07-13

  • 分类号A63B23/02(20060101);

  • 代理机构37245 济南鼎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曹玉琳

  • 地址 461000 河南省许昌市八一路8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7:23:1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6-24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3B23/02 专利号:ZL2018107716311 申请日:20180713 授权公告日:20200310

    专利权的终止

  • 2020-03-10

    授权

    授权

  • 2018-12-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3B23/02 申请日:201807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11-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康复运动辅助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燕飞动作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身保健愈来愈重视。腰背部肌肉是维持腰椎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有助于维持及增强腰椎的稳定性,从而延缓腰椎劳损退变的进程,可以有效地预防急慢性腰部损伤和腰痛,如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病的发生;同时有助于此类病患者的病后康复。“小燕飞”动作是腰背部肌肉锻炼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现有技术中,对于小燕飞动作的辅助训练结构,主要采用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枕体,枕体上表面前侧的两端均设置有肋弓支点,枕体上表面后侧两端均设置有髂前上棘支点;两肋弓支点和两髂前上棘支点之间的区域内设置为凹弧形,凹弧形中心设置为中空槽。需要进行燕飞动作训练的人们进行燕飞式腰背肌功能锻炼时,垫于腹部,使腹部中央置于本发明的中空槽处,腹部四周紧贴枕体的凹弧形部位,减小腹部压力,使人呼吸顺畅,增加着力点,起到支持固定的作用;抬高锻炼时,身体中部的支点,使腰椎肌肉由后凸到前凸的过程中,有充分的等长收缩,提高锻炼的容易度和效果,利于人们长期坚持有效的腰背肌功能锻炼。但是上述结构在实际使用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小燕飞动作需要逐渐增加挺腰时间,上肢和下肢逐渐向上伸高,才能不断取得锻炼效果,但是上述结构只对人们的腹部位置做出优化改进,在上下肢伸缩和挺腰时间上随意性大,使得运动训练的实际效果较低。

2、上述结构使用时灵活性和针对性差,使得病人在使用时随意性和随机性大,无法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运动康复需求,使用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燕飞动作训练装置,它在保持现有燕飞动作功能的同时,不仅提高了燕飞动作的标准程度,而且便于调节,使用灵活,从而极大提高了燕飞动作的运动效果。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燕飞动作训练装置,包括架体,所述架体底部设置若干支撑腿,所述架体底部设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底部均与支撑腿底端平齐,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位于第一壳体底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第一圆柱凸轮,所述第一圆柱凸轮的环状凸轮槽内设置第一圆柱凸轮滚子,所述第一圆柱凸轮滚子上设置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传动杆一端穿过第一通孔位于第一壳体外部,所述第一传动杆位于第一壳体外一端设置第一承接板,所述第一承接板上设置上肢调节杆,所述上肢调节杆为两个,两个所述上肢调节杆一端均设置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置第一调节螺栓,所述第一连接块与第一承接板之间通过第一调节螺栓连接,所述第一承接板上设置多个第一螺纹孔,多个所述第一螺纹孔均与第一调节螺栓相适应,所述架体上设置第一条形孔,所述上肢调节杆顶端穿过第一条形孔位于架体上方,所述上肢调节杆顶端设置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处均匀设置若干第一滚珠;

所述第二壳体内设置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位于第二壳体底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第二圆柱凸轮,所述第二圆柱凸轮的环状凸轮槽内设置第二圆柱凸轮滚子,所述第二圆柱凸轮滚子上设置第二传动杆,第二壳体上设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二传动杆一端穿过第二通孔位于第二壳体外部,所述第一传动杆与第二传动杆沿架体中心位置对称设置,所述第二传动杆位于架体外一端设置第二承接板,所述第二承接板上设置下肢调节杆,所述下肢调节杆为两个,两个所述下肢调节杆一端设置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上设置第二调节螺栓,所述第二连接块与第二承接板之间通过第二调节螺栓连接,所述第二承接板上设置多个第二螺纹孔,多个所述第二螺纹孔均与第二调节螺栓相适应,所述架体上设置第二条形孔,所述下肢调节杆顶端穿过第二条形孔位于架体上方,所述下肢调节杆顶端设置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的高度高于第一穿孔,所述第二穿孔处均匀设置若干第二滚珠;

所述架体顶部设置弧形架,所述弧形架位于架体上靠近上肢调节杆一端,所述架体中部设置凹槽。

所述架体内设置控制器,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与控制器相连。

所述弧形架上设置第一海绵垫,所述架体上设置第二海绵垫,所述第二海绵垫与凹槽的位置相适应。

所述第一调节螺栓和第二调节螺栓均为蝶形螺栓。

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内均设置轴承,两个所述轴承分别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顶端,所述轴承内设置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一端分别与第一圆柱凸轮和第二圆柱凸轮相适应。

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为伺服电机。

对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装置通过将使用者的上肢穿过第一穿孔,下肢穿过第二穿孔,利用圆柱凸轮结构对上下肢的位置进行调节,加上弧形架的辅助作用,提高了燕飞动作的标准性,有利于伸高使用者的上下肢,按照需求调节使用者的挺腰时间。

2、本装置能够针对不同人群,比如健康人群、术后恢复人群等,提供不同强度的燕飞动作训练,使用灵活,方便有效。

3、控制器便于对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进行控制,从而增加了使用者上肢和下肢动作控制和挺腰时间控制的灵活度。

4、第一海绵垫和第二海绵垫的设置,提高了人们使用本装置的舒适度。

5、蝶形螺栓便于手拧,提高了上肢调节杆和下肢调节杆位置调节的灵活性。

6、轴承和转动杆提高了圆柱凸轮转动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上肢调节杆和下肢调节杆位置变化的稳定性。

7、伺服电机技术成熟,控制稳定,适用于本装置中作为动力源对上肢杆和下肢杆的位置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左视图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发明A—A剖视图。

附图中所示标号:1、架体;2、支撑腿;3、第一壳体;4、第二壳体;5、第一电机;6、第一圆柱凸轮;7、第一圆柱凸轮滚子;8、第一传动杆;9、第一通孔;10、第一承接板;11、上肢调节杆;12、第一连接块;13、第一调节螺栓;14、第一螺纹孔;15、第一条形孔;16、第一穿孔;17、第一滚珠;18、第二电机;19、第二圆柱凸轮;20、第二圆柱凸轮滚子;21、第二传动杆;22、第二通孔;23、第二承接板;24、下肢调节杆;25、第二连接块;26、第二调节螺栓;27、第二条形孔;28、第二穿孔;29、第二滚珠;30、弧形架;31、凹槽;32、第一海绵垫;33、第二海绵垫;34、轴承;35、转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本发明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粘贴等常规手段,所采用的电路连接均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型号,在此不再详述。

一种燕飞动作训练装置,包括架体1,所述架体1底部设置若干支撑腿2,所述架体1底部设置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所述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的底部均与支撑腿2底端平齐,所述第一壳体3内设置第一电机5,所述第一电机 5位于第一壳体3底部,所述第一电机5的输出轴上设置第一圆柱凸轮6,所述第一圆柱凸轮6的环状凸轮槽内设置第一圆柱凸轮滚子7,如附图1所示,圆柱凸轮传动机构为现有的实现直线往复运动的机构,圆柱凸轮上开有环状凸轮槽,环状凸轮槽内设有与凸轮槽相适应的圆柱凸轮滚子,圆柱凸轮旋转,圆柱凸轮滚子在环状凸轮槽的作用下呈直线进行上下往复运动。所述第一圆柱凸轮滚子7 上设置第一传动杆8,所述第一壳体3上设置第一通孔9,所述第一传动杆8一端穿过第一通孔9位于第一壳体3外部,所述第一传动杆8位于第一壳体3外一端设置第一承接板10,所述第一承接板10上设置上肢调节杆11,所述上肢调节杆11为两个,两个所述上肢调节杆11一端均设置第一连接块12,所述第一连接块12上设置第一调节螺栓13,所述第一连接块12与第一承接板10之间通过第一调节螺栓13连接,所述第一承接板10上设置多个第一螺纹孔14,多个所述第一螺纹孔14均与第一调节螺栓13相适应,如附图4所示,多个第一螺纹孔沿第一条形孔方向排列,使得上肢调节杆能够在第一条形孔范围内进行位置调节。所述架体1上设置第一条形孔15,所述上肢调节杆11顶端穿过第一条形孔15位于架体1上方,所述上肢调节杆11顶端设置第一穿孔16,所述第一穿孔16处均匀设置若干第一滚珠17;如附图2所示,第一滚珠能够在第一穿孔处滚动,当上肢在第一穿孔内滑动时,第一滚珠起到对上肢的缓冲和减少摩擦的作用。所述第二壳体4内设置第二电机18,第二电机与第一电机之间串联,同时进行转动,从而保证上肢和下肢运动的一致性。同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采用现有的能够进行调速,带有急停和启动按钮的电机,从而便于控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转停,以达到相应的目的。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1,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采用安川SGM7J-06A伺服电机。所述第二电机18位于第二壳体4底部,所述第二电机18的输出轴上设置第二圆柱凸轮19,所述第二圆柱凸轮19的环状凸轮槽内设置第二圆柱凸轮滚子20,所述第二圆柱凸轮滚子20 上设置第二传动杆21,第二壳体4上设置第二通孔22,所述第二传动杆21一端穿过第二通孔22位于第二壳体4外部,所述第一传动杆8与第二传动杆21 沿架体1中心位置对称设置,所述第二传动杆21位于架体1外一端设置第二承接板23,所述第二承接板23上设置下肢调节杆24,所述下肢调节杆24为两个,两个所述下肢调节杆24一端设置第二连接块25,如附图1锁死,第二连接块与下肢调节杆之间,同第一连接块与上肢调节杆一样固定连接,通过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的移动,分别使上肢调节杆和下肢调节杆移动位置。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块与上肢调节杆、第二连接块与下肢调节杆之间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块25上设置第二调节螺栓26,所述第二连接块25 与第二承接板23之间通过第二调节螺栓26连接,所述第二承接板23上设置多个第二螺纹孔,多个所述第二螺纹孔均与第二调节螺栓26相适应,所述架体1 上设置第二条形孔27,所述下肢调节杆24顶端穿过第二条形孔27位于架体1 上方,所述下肢调节杆24顶端设置第二穿孔28,如附图1到4所示,下肢调节的结构与上肢相同,根据人体身体结构特点,结合小燕飞的动作要求,使得下肢调节杆的第二穿孔高度高于上肢调节杆第一穿孔的高度,并且更靠近架体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二穿孔28处均匀设置若干第二滚珠29;所述架体1顶部设置弧形架30,如附图2所示,弧形架与人体下巴相适应,将下巴颌骨部分放在弧形架上,在上肢和下肢伸高时,头部也相应的往后抬起,使得小燕飞动作更加标准。所述弧形架30位于架体1上靠近上肢调节杆11一端,所述架体1中部设置凹槽31。如附图3所示,凹槽保持现有燕飞动作辅助的结构,能够减少对使用者腹部的压迫。本装置通过将使用者的上肢穿过第一穿孔,下肢穿过第二穿孔,利用圆柱凸轮结构对上下肢的位置进行调节,加上弧形架的辅助作用,提高了燕飞动作的标准性,有利于伸高使用者的上下肢,按照需求调节使用者的挺腰时间。并且能够针对不同人群,比如健康人群、术后恢复人群等,提供不同强度的燕飞动作训练,使用灵活,方便有效。

为了增加使用者上肢和下肢动作控制的灵活度,所述架体1内设置控制器,所述第一电机5和第二电机18均与控制器相连。控制器可采用现有的PLC控制系统或单片机控制系统,当上肢调节杆和下肢调节杆上升到最高高度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停止转动一端时间,达到挺腰的目的,然后继续转动,也可以采用光电传感器,当光电传感器检测到上肢调节杆或下肢调节杆的位置以后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停止转动一端时间,然后继续转动,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根据时间或者电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对执行元件进行控制,属于已知控制系统程序的常规的、适应性的应用,发出信号控制执行元件,也只涉及到对参数的调整来控制执行元件,不涉及到程序的改进,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手段。控制器便于对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进行控制,从而增加了使用者上肢和下肢动作控制和挺腰时间控制的灵活度。

为了提高装置使用的舒适度,所述弧形架30上设置第一海绵垫32,所述架体1上设置第二海绵垫33,所述第二海绵垫33与凹槽31的位置相适应。第一海绵垫和第二海绵垫的设置,提高了人们使用本装置的舒适度。

为了提高上肢调节杆和下肢调节杆位置调节的灵活性,所述第一调节螺栓 13和第二调节螺栓26均为蝶形螺栓。蝶形螺栓便于手拧,提高了上肢调节杆和下肢调节杆位置调节的灵活性。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内均设置轴承34,两个所述轴承 34分别位于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顶端,所述轴承34内设置转动杆35,所述转动杆35一端分别与第一圆柱凸轮6和第二圆柱凸轮19相适应。轴承和转动杆提高了圆柱凸轮转动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上肢调节杆和下肢调节杆位置变化的稳定性。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电机5和第二电机18均为伺服电机。伺服电机技术成熟,控制稳定,适用于本装置中作为动力源对上肢杆和下肢杆的位置进行调节。

使用方法:

本装置使用时需要进行燕飞动作的各种人群,如年轻人、老年人、术后恢复人群等,使用者趴在架体上,下巴放置在弧形架上,双手穿过第一穿孔,双脚穿过第二穿孔,然后启动按钮,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同时转动,带动圆柱凸轮转动,在圆柱凸轮滚子的作用下,承接板进行上下往复运动,进而使上肢调节杆和下肢调节杆进行往复运动,带动使用者进行燕飞动作的训练,起到康复运动或训练的效果。

在使用时,可根据使用者体型的不同,在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的作用下,调整两个上肢调节杆和下肢调节杆的宽度,或者在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动作标准成型,将上肢调节杆和下肢调节杆调整至边缘位置,进行燕飞动作训练,便于调节,灵活性强。

在使用时,可根据使用者体质的不同,调整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转速,以调整燕飞动作的快慢,并且通过辅助人员按下停止按钮,控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在上肢调节杆和下肢调节杆在适当高度上停止运行,,使得使用者在做燕飞动作时,能够在适当高度进行挺腰训练。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