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超高层建筑结构外附着落地式塔吊交错施工方法

一种超高层建筑结构外附着落地式塔吊交错施工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层建筑结构外附着落地式塔吊交错施工方法,包括步骤:一、双落地式塔吊的安装定位;二、第一落地式塔吊的第一塔机附墙附着;三、第一落地式塔吊的顶升;四、核心筒的提升;五、钢结构外框架的施工及第二落地式塔吊的第二塔机附墙附着;六、第二落地式塔吊的顶升;七、核心筒的再次提升;八、钢结构外框架的再次施工;九、将钢结构外框架的第N+2Q层结构视为钢结构外框架的第N层结构,循环步骤二。本发明利用常用的两台落地式塔吊在建筑外立面上下交错布置,进行交替顶升施工,减少建设单位工程投入,不受地区区域供电制约,经济合理,安拆方便安全,促进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技术水平,为行业内同类建筑的施工提供参考和依据。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8-07

    授权

    授权

  • 2018-12-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4G21/14 申请日:201809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11-2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落地式塔吊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高层建筑结构外附着落地式塔吊交错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们国家超高层建筑的不断兴起,各种塔吊百花齐放,塔吊开发应用越多,然而,面对日趋增长的超高层建设需求,塔吊行业仍存在不少问题:由于产品型号分类标准,将起升速度、回转速度、变幅速度、行走速度、顶升速度、起重量、起重力矩等主参数以及下回转塔吊的支腿跨距、尾部回转半径等几何尺寸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样严重限制了塔吊的技术进步。目前市场中,受地区经济水平、建设单位工程投入水平、项目区域城市供电能力以及建设单位经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制约,面对300米高度以下的超高层建筑施工,采用动臂式塔吊以及在超高层建筑钢筋砼核心筒内布设内爬式塔吊等方案,都会大幅度增加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的项目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超高层建筑结构外附着落地式塔吊交错施工方法,利用常用的两台落地式塔吊在建筑外立面上下交错布置,进行交替顶升施工,减少建设单位工程投入,大大减少了对电量的使用负荷,不受地区区域供电制约,经济合理,安拆方便安全,促进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技术水平,为行业内同类建筑的施工提供参考和依据,便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高层建筑结构外附着落地式塔吊交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双落地式塔吊的安装定位:在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中,选择两台自由悬臂高度超过M层楼层的落地式塔吊,依据现场场地及周边环境,在超高层建筑结构基础施工前安装定位第一落地式塔吊和第二落地式塔吊,使第一落地式塔吊和第二落地式塔吊分工协作施工覆盖超高层建筑结构基础范围,且第一落地式塔吊和第二落地式塔吊中任一落地式塔吊在超高层建筑结构建筑过程中建筑顶端完成核心筒的结构施工,其中,M为正数;

步骤二、第一落地式塔吊的第一塔机附墙附着:第一落地式塔吊的第一塔机附墙附着之前,钢结构外框架的第N层结构施工完毕且核心筒的第N+1层结构施工完毕,爬模的爬模预埋件预埋在核心筒的第N+1层结构内,爬模覆盖P层楼层,第一落地式塔吊的塔吊标高位置不低于爬模的顶部位置,爬模的顶部与第二落地式塔吊的塔吊标高位置之间的距离为a1,单位为m;

对第一落地式塔吊进行第一塔机附墙附着,第一塔机附墙附着在钢结构外框架的第N层结构上;

其中,N为正整数且N不小于2,P为正整数;

步骤三、第一落地式塔吊的顶升:对第一落地式塔吊进行顶升,使爬模的顶部与第一落地式塔吊的塔吊标高位置之间的距离为b1,单位为m,b1>a1

步骤四、核心筒的提升:对核心筒提升Q层楼层,此时,核心筒的层数为N+1+Q层,爬模的顶部与第一落地式塔吊的塔吊标高位置之间的距离为b2,单位为m,其中,Q为正整数且c为单层楼层的高度,单位为m,ρ为比例系数且0<ρ<1;

步骤五、钢结构外框架的施工及第二落地式塔吊的第二塔机附墙附着:对钢结构外框架进行施工,使钢结构外框架提升Q层楼层,此时,钢结构外框架的层数为N+Q层;

对第二落地式塔吊进行第二塔机附墙附着,第二塔机附墙附着在钢结构外框架的第N+Q层结构上;

步骤六、第二落地式塔吊的顶升:对第二落地式塔吊进行顶升,使爬模的顶部与第二落地式塔吊的塔吊标高位置之间的距离为a2,单位为m,其中,a2=b1

步骤七、核心筒的再次提升:对核心筒再次提升Q层楼层,此时,核心筒的层数为N+1+2Q层,爬模的顶部与第二落地式塔吊的塔吊标高位置之间的距离为a1

步骤八、钢结构外框架的再次施工:对钢结构外框架进行再次施工,使钢结构外框架再次提升Q层楼层,此时,钢结构外框架的层数为N+2Q层;

步骤九、将钢结构外框架的第N+2Q层结构视为钢结构外框架的第N层结构,循环步骤二。

上述的一种超高层建筑结构外附着落地式塔吊交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落地式塔吊为平臂式落地塔吊。

上述的一种超高层建筑结构外附着落地式塔吊交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爬模为液压自爬模。

上述的一种超高层建筑结构外附着落地式塔吊交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Q取2或3,P取4~6。

上述的一种超高层建筑结构外附着落地式塔吊交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比例系数ρ取0.4~0.6。

上述的一种超高层建筑结构外附着落地式塔吊交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和步骤八中对钢结构外框架进行施工时,采用第一落地式塔吊和第二落地式塔吊分工协作的形式,配合完成钢结构外框架的施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采用常用的两台落地式塔吊,塔吊选型经济合理,双落地式塔吊在建筑外立面上下交错布置,进行交替顶升施工,落地式塔吊的顶升与塔机附墙的排布逻辑严密,原理可靠稳定,符合施工工期的要求,施工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2、本发明采用常用的两台落地式塔吊大大减少了对电量的使用负荷,不受地区区域供电制约,经济合理,施工简便,安拆方便安全,促进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技术水平,为行业内同类建筑的施工提供参考和依据,可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

3、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通过对两台落地式塔吊的安装定位,使两台落地式塔吊分工协作施工覆盖超高层建筑结构基础范围,且两台落地式塔吊中任一落地式塔吊在超高层建筑结构建筑过程中建筑顶端完成核心筒的结构施工,保证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的有序进行,通过对两台落地式塔吊的塔机附墙交替附着和交替顶升,实现核心筒和钢结构外框架的施工,解决超高层建筑垂直运输难题,降低施工成本,加大利润空间。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常用的两台落地式塔吊在建筑外立面上下交错布置,进行交替顶升施工,减少建设单位工程投入,大大减少了对电量的使用负荷,不受地区区域供电制约,经济合理,安拆方便安全,促进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技术水平,为行业内同类建筑的施工提供参考和依据,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落地式塔吊的第一塔机附墙附着后第一落地式塔吊的顶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核心筒的提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钢结构外框架的施工及第二落地式塔吊的第二塔机附墙附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落地式塔吊的顶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核心筒的再次提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钢结构外框架的再次施工以及第一落地式塔吊的第一塔机附墙附着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落地式塔吊的顶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落地式塔吊; 2—第二落地式塔吊;3—核心筒;

4—爬模; 5—钢结构外框架;6—第一塔机附墙;

7—第二塔机附墙。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超高层建筑结构外附着落地式塔吊交错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双落地式塔吊的安装定位:在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中,选择两台自由悬臂高度超过M层楼层的落地式塔吊,依据现场场地及周边环境,在超高层建筑结构基础施工前安装定位第一落地式塔吊1和第二落地式塔吊2,使第一落地式塔吊1和第二落地式塔吊2分工协作施工覆盖超高层建筑结构基础范围,且第一落地式塔吊1和第二落地式塔吊2中任一落地式塔吊在超高层建筑结构建筑过程中建筑顶端完成核心筒3的结构施工,其中,M为正数;

本实施例中,所述落地式塔吊为平臂式落地塔吊。

需要说明的是,超高层建筑结构为楼层层数在40层以上,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物,且通常情况下超高层建筑结构占地面积较大,平臂式落地塔吊是通过大臂回转和小车远近来控制吊钩的位置,起吊能力和小车的位置有关,距离塔身越近,起吊能力越大,最大的优点是起吊范围比较大,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且平臂式落地塔吊对电量的使用负荷小,不受地区区域供电制约,经济合理,施工简便,安拆方便安全,促进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技术水平,为行业内同类建筑的施工提供参考和依据,可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实际使用时,第一落地式塔吊1和第二落地式塔吊2的安装定位满足第一落地式塔吊1和第二落地式塔吊2分工协作施工覆盖超高层建筑结构基础范围,且第一落地式塔吊1和第二落地式塔吊2中任一落地式塔吊在超高层建筑结构建筑过程中建筑顶端完成核心筒3的结构施工,避免施工存在盲区,保证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的有序进行,平臂式落地塔吊远端满足单层柱一次吊装,近端满足2~3层柱一次吊装,伸臂桁架各单元重量在塔吊起重能力范围内,塔吊安装有起重量检测预警装置、防碰撞系统、呼叫对讲系统以及视频显示系统。

实际施工中,双落地式塔吊的基础定位满足:地基承载力满足塔吊标配基础要求,超高层建筑周边场地满足安装塔吊标配基础尺寸要求,塔吊附墙距离在合理范围内,且不影响最为临近构件的吊装作业,当超高层建筑周边场地不满足塔吊标配基础尺寸要求时,应由设计单位结合地基基础设计要求,另行设计塔吊基础;塔吊基础底面不宜高于建筑基础底面,以减少施工中塔基遇水浸泡等不良因素导致的沉降变形;塔吊平面位置定位必须确保塔吊各部位与建筑结构及施工模架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步骤二、第一落地式塔吊的第一塔机附墙附着:第一落地式塔吊1的第一塔机附墙6附着之前,钢结构外框架5的第N层结构施工完毕且核心筒3的第N+1层结构施工完毕,爬模4的爬模预埋件预埋在核心筒3的第N+1层结构内,爬模4覆盖P层楼层,第一落地式塔吊1的塔吊标高位置不低于爬模4的顶部位置,爬模4的顶部与第二落地式塔吊2的塔吊标高位置之间的距离为a1,单位为m;

对第一落地式塔吊1进行第一塔机附墙6附着,第一塔机附墙6附着在钢结构外框架5的第N层结构上;

其中,N为正整数且N不小于2,P为正整数;

本实施例中,所述爬模4为液压自爬模。

本实施例中,所述Q取2或3,P取4~6。

需要说明的是,塔机附墙宜安装在外框架柱子根部500mm范围内,或直接安装在框架梁柱节点上,采用焊接或卡具抱柱安装,并满足生产厂家设计与安装要求;对于超高层建筑中变截面楼层,必须确保所选塔吊的上部自由悬臂有效高度能够覆盖,并留有塔吊大臂作业空间和安全距离;部分塔吊生产厂家对塔吊上部最大自由悬臂高度,随建筑高度增加而进行折减时,应按折减后的有效高度进行方案设计与施工。

步骤三、第一落地式塔吊的顶升:对第一落地式塔吊1进行顶升,使爬模4的顶部与第一落地式塔吊1的塔吊标高位置之间的距离为b1,单位为m,b1>a1

步骤四、核心筒的提升:对核心筒3提升Q层楼层,此时,核心筒3的层数为N+1+Q层,爬模4的顶部与第一落地式塔吊1的塔吊标高位置之间的距离为b2,单位为m,其中,Q为正整数且c为单层楼层的高度,单位为m,ρ为比例系数且0<ρ<1;

本实施例中,所述比例系数ρ取0.4~0.6。

实际使用中,优选的所述比例系数ρ取0.5,爬模4从核心筒3对应楼层的中部开始设置,施工简便效率高。

步骤五、钢结构外框架的施工及第二落地式塔吊的第二塔机附墙附着:对钢结构外框架5进行施工,使钢结构外框架5提升Q层楼层,此时,钢结构外框架5的层数为N+Q层;

对第二落地式塔吊2进行第二塔机附墙7附着,第二塔机附墙7附着在钢结构外框架5的第N+Q层结构上;

实际使用中,双落地式塔吊在建筑外立面上下交错布置,进行交替顶升施工,落地式塔吊的顶升与塔机附墙的排布逻辑严密,原理可靠稳定,符合施工工期的要求,施工效果好。

步骤六、第二落地式塔吊的顶升:对第二落地式塔吊1进行顶升,使爬模4的顶部与第二落地式塔吊2的塔吊标高位置之间的距离为a2,单位为m,其中,a2=b1

步骤七、核心筒的再次提升:对核心筒3再次提升Q层楼层,此时,核心筒3的层数为N+1+2Q层,爬模4的顶部与第二落地式塔吊2的塔吊标高位置之间的距离为a1

步骤八、钢结构外框架的再次施工:对钢结构外框架5进行再次施工,使钢结构外框架5再次提升Q层楼层,此时,钢结构外框架5的层数为N+2Q层;

本实施例中,步骤五和步骤八中对钢结构外框架5进行施工时,采用第一落地式塔吊1和第二落地式塔吊2分工协作的形式,配合完成钢结构外框架5的施工,节省施工时间,缩短施工工期。

步骤九、将钢结构外框架5的第N+2Q层结构视为钢结构外框架5的第N层结构,循环步骤二。

本发明使用时,以爬模4覆盖四层楼层,每次对核心筒3提升二层楼层为例,如图2所示,当钢结构外框架5的第N层结构施工完毕且核心筒3的第N+1层结构施工完毕,爬模4的爬模预埋件预埋在核心筒3的第N+1层结构内,第一落地式塔吊1的塔吊标高位置不低于爬模4的顶部位置,爬模4的顶部与第二落地式塔吊2的塔吊标高位置之间的距离为a1,对第一落地式塔吊1进行第一塔机附墙6附着,第一塔机附墙6附着在钢结构外框架5的第N层结构上;对第一落地式塔吊1进行顶升,使爬模4的顶部与第一落地式塔吊1的塔吊标高位置之间的距离为b1

如图3所示,对核心筒3提升二层楼层,此时,核心筒3的层数为N+3层,爬模4的起始位置位于核心筒3的第N+3层,爬模4的顶部与第一落地式塔吊1的塔吊标高位置之间的距离为b2

如图4所示,对钢结构外框架5进行施工,使钢结构外框架5提升二层楼层,此时,钢结构外框架5的层数为N+2层;对第二落地式塔吊2进行第二塔机附墙7附着,第二塔机附墙7附着在钢结构外框架5的第N+2层结构上;

如图5所示,对第二落地式塔吊1进行顶升,使爬模4的顶部与第二落地式塔吊2的塔吊标高位置之间的距离为a2

如图6所示,对核心筒3再次提升二层楼层,此时,核心筒3的层数为N+5层,爬模4的起始位置位于核心筒3的第N+5层,爬模4的顶部与第二落地式塔吊2的塔吊标高位置之间的距离为a1

如图7所示,对钢结构外框架5进行再次施工,使钢结构外框架5再次提升二层楼层,此时,钢结构外框架5的层数为N+4层;再对第一落地式塔吊1进行第一塔机附墙6附着;

如图8所示,对第一落地式塔吊1进行顶升,使爬模4的顶部与第一落地式塔吊1的塔吊标高位置之间的距离为b1,将钢结构外框架5的第N+4层结构视为钢结构外框架5的第N层结构,该图中钢结构外框架5的第N+4层结构以上的部分与图2一致,如此实现超高层建筑结构外附着落地式塔吊交错施工,经济合理,安拆方便安全,促进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技术水平,为行业内同类建筑的施工提供参考和依据。

实际施工中,可根据实际的建筑平面面积、现场场地及周边环境,采取两台以上的落地式塔吊,设计落地式塔吊的顶升与塔机附墙的排布逻辑,实施交错式施工,进行超高层建筑的施工。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