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自动扶梯或移动人行道的支撑结构以及用于制造自动扶梯或移动人行道支撑结构的至少一个部段的方法

用于自动扶梯或移动人行道的支撑结构以及用于制造自动扶梯或移动人行道支撑结构的至少一个部段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自动扶梯或移动人行道支撑结构的至少一个部段(1)的方法,其中,该部段(1)包括第一纵梁(2)、第二纵梁(3)和连接支杆(4,5),以及其中,连接支杆(4,5)每一者具有第一端(6)和第二端(7)。在文本中,第一连接点确定在第一纵梁(2)上,在第一连接点处,连接支杆(4,5)的第一端(6)将连接到第一纵梁(2)。用于容纳连接支杆(4,5)的第一端(6)的第一容纳点(8)构建在这些第一连接点处,其中,相应的连接支杆(4,5)的第一端(6)插入第一容纳点(8)中。连接支杆(4,5)分别固定到第一纵梁(2)。本发明还涉及根据上述方法制造的自动扶梯或移动人行道结构。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5-27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B66B23/00 专利号:ZL2016800723474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蒂森克虏伯电梯股份公司 变更后:蒂森克虏伯电梯创新与运营有限公司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德国埃森 变更后:德国杜塞尔多夫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 变更后: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20-06-23

    授权

    授权

  • 2018-08-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6B23/00 申请日:201612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8-0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造自动扶梯或移动人行道支撑结构的至少一个部段的方法,该方法特别地设计为用于自动扶梯的连续循环阶梯带或者移动人行道的连续循环托板带的布置。这种部段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连接支杆,其中,每一个连接支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

背景技术

例如从文献WO 2011/073708 A1或从文献CN 203903754 U获知自动扶梯支撑结构。在许多自动扶梯或移动人行道中,由作为纵梁和连接支杆的L形钢梁或U形钢梁构成的支撑结构在桁架结构中焊接在一起。这种支撑结构具有较高的负载能力,这甚至在最大乘客量的全负荷下具体对于确保自动扶梯或移动人行道的安全操作是必要的。这里的缺陷是支撑结构本身的较重的自重。此外,用于自动扶梯或移动人行道的这种支撑结构的构造是复杂的并且通常涉及较大的劳动花费。而且,需要观察支撑结构的各个部件的尺寸方面(尤其是连接支杆方面)的低制造公差,这进一步增加制造这种支撑结构的成本。

发明内容

在这种背景下,本发明提出解决的问题是改善用于制造自动扶梯或移动人行道支撑结构的至少一个部段的方法。有益地,该改善应当可以更经济地制造这种支撑结构或其部段。此外,这种支撑结构应当有益地实现对于基本相同的负载能力具有更轻的自重。

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本申请的独立权利要求中要求保护的用于制造自动扶梯或移动人行道支撑结构的至少一个部段的方法、以及移动人行道或自动扶梯支撑结构。本发明的其他有益特征和实施例在从属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描述。

提出的方案想出用于制造自动扶梯或移动人行道支撑结构的至少一个部段的方法,该支撑结构设计为具体用于自动扶梯的连续循环阶梯带或者移动人行道的连续循环托板带的布置,其中,这种部段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连接支杆,以及其中连接支杆每一者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在第一纵梁上确定第一连接点,在该第一连接点处,连接支杆的第一端能够连接到第一纵梁。此外,在第一连接点处构建第一容纳点以用于容纳连接支杆的第一端。容纳点可以具体为容纳开口,例如,该容纳开口在纵梁中钻孔得到或者从纵梁切割得到。具体地,容纳点还可以构建为相应纵梁中的凹部或缺口。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提出将连接支杆各自的第一端插入容纳点中。即,容纳点有益地设计为对应于连接支杆的相应端的形状和尺寸,使得连接支杆可以有益地几乎没有空隙地插入容纳点、特别是通过推入而插入。有益地,容纳点和连接支杆的相应端彼此适合使得纵梁的插入容纳点的连接支杆保持在那个容纳点中(特别是在连接支杆不需要额外地被支撑的情况下)。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提出,将连接支杆分别固定到第一纵梁。由于连接支杆之前插入第一纵梁的第一容纳点中,所以连接支杆到第一纵梁的固定被有益地简化。此外,各个连接支杆之间的长度差异、特别是各个连接支杆之间几毫米到几厘米的长度差异(上述长度差异可能具体地由制造公差导致)通过在将连接支杆引入容纳点时改变插入深度来均一化。因此,具体地提出较短的连接支杆与较长的连接支杆相比更浅地插入容纳点。

具体地可以通过相应连接支杆到相应纵梁的摩擦锁定、作用力锁定、形状配合和/或一体粘结连接来进行连接支杆到相应纵梁的固定。具体地,提出连接支杆通过插入容纳点就已经被固定。

根据方法的特别有益的实施例,提出通过将连接支杆焊接到纵梁完成相应连接支杆到相应纵梁的固定。有益地,连接支杆在连接支杆从容纳点伸出的位置处、即具体为容纳点的区域中焊接到纵梁。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一个有益修改提出在第二纵梁上确定第二连接点,其中在该第二连接点处连接支杆的第二端连接到第二纵梁。此外,提出在第二连接点处构建第二容纳点、特别是第二容纳开口,以用于容纳第二支杆的第二端。之后将连接支杆的各自的第二端插入第二容纳点中。在此之后,将连接支杆分别固定到第二纵梁。如果连接支杆从第一纵梁伸出不同的距离使得连接支杆在从第一纵梁测量时具有不同的高度,则这些距离可以有益地通过将连接支杆以不同的深度引入第二容纳点中来均一化。具体地,提出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定向为彼此平行。有益地,该方法的该修改进一步简化了移动人行道或自动扶梯支撑结构的部段的制造。

具体地,提出使用垂直连接支杆和对角线连接支杆作为连接支杆。垂直连接支杆定向为垂直于第一纵梁并且垂直于第二纵梁以及固定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以及对角线连接支杆成对角地定向在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并且固定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这有益地构建在部段处具有特别良好的稳定性的桁架结构。具体地,提出垂直连接支杆和对角线连接支杆布置在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使得垂直连接支杆和对角线连接支杆形成之字形结构。其他有益的实施例提出,垂直连接支杆和对角线连接支杆一起插入相应的容纳点,该容纳点因此设计为用于容纳垂直连接支杆的一端和对角线连接支杆的一端。有益地,相应的容纳点构建为使得其设计为用于容纳至少两个连接支杆。容纳点具体地可以构造为具有在特定区域中的不同轮廓的容纳点,使得具有不同横截面的连接支杆可以一起插入、优选地以大致精确的配合而插入为此设置的容纳点。

当使用垂直连接支杆和对角线连接支杆时,另外具体提出在相应的垂直连接至杆上确定第三连接点,其中在该第三连接点处相应的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第一端能够额外地连接到垂直连接支杆。之后,在垂直连接支杆的第三连接点处构建第三容纳点、特别是第三容纳开口,以用于容纳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第一端。对角线连接支杆的各自的第一端额外地插入垂直连接支杆的这些第三容纳点。具体地,提出首先将具有第三容纳点的垂直连接支杆插入纵梁的相应的容纳点。这优选地通过以下方式来完成,即,纵梁的相应的容纳点与垂直连接支杆的相应的容纳点一起形成用于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端的容纳点。之后有益地,将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端插入所形成的容纳点中。在此之后,优选地将对角线连接支杆固定到、优选地在所形成的容纳点的区域中固定到垂直连接支杆以及固定到纵梁。

当使用垂直连接支杆和对角线连接支杆作为连接支杆时,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另外有益的修改提出在相应的垂直连接支杆上确定第四连接点,其中在该第四连接点处,相应的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第二端能够额外地连接到垂直连接支杆。之后,在垂直连接支杆的第四连接点处构建第四容纳点、特别是第四容纳开口,以用于容纳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第二端,并且将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第二端额外地插入垂直连接支杆的第四容纳点中。以这种方式,有益地进一步增加将被制造的部段的稳定性。此外,部段由此构造为相对于第一纵梁对称并且相对于第二纵梁对称。有益地,这进一步减小在制造部段期间产生错误的可能性。

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另外有益的修改,提出垂直连接支杆的第三容纳点和/或第四容纳点构建为使得它们分别与纵梁的容纳点中的一者一起形成用于容纳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相应端的共用容纳点。有益地,以该方式使支撑结构的部段的构造更容易。此外,以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强由这种部段组装的支撑结构的稳定性或负载能力。

因此,具体地提出一种方法,其中,将第一容纳点插入第一纵梁并且将第二容纳点插入第二纵梁。此外,将第三容纳点和第四容纳点分别插在垂直连接支杆的端部处。之后,将垂直连接支杆的第三容纳点每次所在的一端插入第一纵梁的第一容纳点中。有益地这通过以下方式完成,即,垂直连接支杆定向为垂直于第一纵梁并且第一纵梁的第一容纳点与垂直连接支杆的第三容纳点一起形成直角容纳点。优选地,之后将垂直连接支杆固定到、优选地通过焊接固定到第一纵梁。之后,分别将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第一端插入由第一垂直连接支杆和第一纵梁形成的直角容纳点中。有益地,将对角线连接支杆定向为使得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第二端插入另外的垂直连接支杆的第四容纳点中。优选地,之后将对角线连接支杆连接到、优选地通过焊接连接到垂直连接支杆和第一纵梁。之后,将具有第二容纳点的第二纵梁放置在垂直连接支杆的具有第四容纳点的第二端上,其中,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第二端分别插入第四容纳点中,使得连接支杆的第二端插入第二容纳点中。之后有益地,将第二纵梁定向为平行于第一纵梁。之后,对角线连接支杆和垂直连接支杆连接到、特别是通过焊接、特别是通过在第二纵梁的第二容纳点的区域中焊接、连接到第二纵梁。

根据方法的一个有益实施例,由此提出对角线连接支杆和垂直连接支杆固定在一起、具体地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以这种方式,有益地进一步增加稳定性和负载能力。

本发明的另外有益实施例提出分别在第一部段的第一纵梁上和第二部段的第一纵梁上确定第五连接点。在这些第五连接点处,另外的连接支杆特别是垂直连接支杆和/或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第一端能够连接到第一部段的第一纵梁并且第二端能够连接到第二部段的第一纵梁。为此,在确定第五连接点之后,首先,在第一部段的第一纵梁的这些第五连接点处构建第五容纳点、特别是第五容纳开口,以用于容纳另外的连接支杆的第一端。此外,例如通过使用适合的切割方法或去屑方法在第二部段的第一纵梁的第五连接点处构建第五容纳点、特别是第五容纳开口,以用于容纳另外的连接支杆的第二端。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该有益实施例的另外方法步骤中,将另外的连接支杆的各自的第一端插入第一部段的第一纵梁的所构建的第五容纳点。此外,将这些连接支杆的各自的第二端插入第二部段的第一纵梁的第五容纳点。而且,具体提出将这些连接支杆固定到第一部段的第一纵梁并且这些连接支杆固定到第二部段的第一纵梁,优选地分别在相应容纳点的区域中进行上述固定。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另外特别有益的步骤,提出部段的纵梁之间的距离、特别是部段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的距离通过位于这些纵梁之间的连接支杆进入相应容纳点的插入深度来调整。容纳点可以具体地构建为使得其为完全穿过相应纵梁的容纳开口、特别是相应纵梁的钻孔。因此有益地,相应连接支杆的相应端部根据需要的长度插入相应的容纳点以实现部段的纵梁之间的期望距离。优选地,纵梁定向为彼此平行。因此有益地,至少在特定极限值内可以与将要布置在纵梁之间的连接支杆的长度公差无关地调整部段的纵梁之间的距离。以这种方式,有益地,由于在连接支杆的制造中允许更大的长度公差、特别是几毫米的长度公差(例如,高达20毫米的长度公差),所以制造更经济。这进一步导致制造期间废弃的减少。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特别有益的实施例,提出使用空心型材、特别是方管作为第一纵梁和/或第二纵梁和/或连接支杆。特别优选地是使用方管作为第一纵梁、作为第二纵梁以及作为连接支杆。然而,提出本发明的变型实施例,使用金属型材、特别是型钢作为第一纵梁和/或第二纵梁和/或连接支杆,使得容纳点总是构建在金属型材的表面部分。这种金属型材或型钢具体地为用于钢梁的熟悉的轮廓,例如具体为T形轮廓、L形轮廓或U形轮廓。然而相反地,使用空心型材(例如具体为方管)具有重量优势。因此,对于相同选择的材料和相同的稳定性,可以用较少材料厚度以及由此减少的重量来有益地制造替代如L形轮廓或U形轮廓的金属型材的相应方管。

有益地,根据本发明通过在纵梁中构建容纳点以及将连接支杆的相应端引入容纳点,有益地甚至当部段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定向为彼此平行时,有益地确保方管的长度可以具有较大的公差。连接支杆的不同长度有益通过适当地改变在容纳点中的插入深度来补偿。具体地当使用方管作为纵梁时,提出将作为容纳点的容纳开口插入方管的一个壁中。有益地,容纳开口被插入为使得其开口轮廓适合于将被插入的连接支杆的端部,特别是使得连接支杆的相应端部可以被插入容纳点中。在本发明的容纳点也被插入垂直连接支杆的有益变型实施例中,同样具体地提出将容纳点、特别是作为容纳开口、或者作为在方管的相应端部处开始的缺口、或者作为在方管的相应端部处开始的切口的容纳点插入相应方管的壁中。

具体地,还提出通过焊接完成连接支杆的固定。有益地,通过连接支杆到相应的容纳点的在先的引入或插入方便该通过焊接的固定。具体地,提出部段制造为使得纵梁与插入容纳点的连接支杆形成自支撑插头连接结构,其在没有焊接的情形下就已经被保持。有益地,沿着相应连接支杆被插入的相应容纳点完成焊接。容纳点和插入容纳点的连接支杆之间的间隙尺寸优选地不大于几毫米、特别优选地不大于2毫米。

有益地,根据本发明的移动人行道或自动扶梯支撑结构具有由多个部段构成的模块化设计。有益地,首先,可以制造易于运输的部段。之后有益地,这些部段可以被带到移动人行道或自动扶梯将要被建立的位置并且在那里组装成相应支撑结构。在自动扶梯的情形下,具体提出相应端部(即,自动扶梯的入口和出口)由部段构成,该部段分别由至少两个支撑结构侧部形成。同样有益地,连接端部的支撑结构件(即,支撑结构的中间件)由部段构成,该部段由至少两个支撑结构侧部形成。

除非明确要求,否则规定公开的方法步骤不需要以阐释的顺序执行。反之,提出方法的步骤可以按照技术意义方式(即,技术可能的方式)改变顺序。因此例如,不言而喻地总是在构建第一容纳点之前完成第一连接点的确定,而在第一连接点的在第一纵梁上的确定之前当然可以发生第二连接点的在第二纵梁上的确定。

此外,规定涉及支撑结构的元件使用序号(例如“第一容纳点”和“第二容纳点”)用于区分对应元件并且不构成任何顺序。这些序号不构成任何固定的数量。因此,第一纵梁可以例如包括若干第一容纳点并且还有若干第五容纳点。具体地,第一纵梁可以具有第一容纳点和第五容纳点,并且该纵梁不需要具有第二容纳点和/或第三容纳点和/或第四容纳点。

除了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之外,作为前述问题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出的移动人行道或自动扶梯支撑结构具体为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制造的移动人行道或自动扶梯支撑结构。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移动人行道或自动扶梯支撑结构包括纵梁和连接支杆。纵梁和连接支杆连接在一起使得其形成支撑结构地板和支撑结构侧部。支撑结构地板有益地连接支撑结构侧部。根据本发明的移动人行道支撑结构或根据本发明的自动扶梯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部段,该部段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连接支杆,连接支杆每一者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第一纵梁具有第一容纳点,其中连接支杆的第一端分别插入第一容纳点。连接支杆固定到第一纵梁。这里容纳点可以具体为容纳开口、特别是钻孔或切口或凹部。支撑结构具体用于容纳移动人行道或自动扶梯的部件(例如具体为连续循环阶梯带或者连续循环托板带)。而且,各个支撑结构具体设计为用于放置具有扶手的栏杆。纵梁的容纳点可以具体为容纳开口、特别是钻孔或切口或凹部。具体地,提出容纳点有益地构造为与连接支杆的相应端部的形状和尺寸对应,使得连接支杆有益地几乎没有空隙地插入连接支杆、特别是有益地作为插头连接。有益地,特别是在连接支杆没有被额外地支撑或不需要被额外地支撑的情形下,相应容纳点和连接支杆的相应端部彼此适合使得插入容纳点的连接支杆由纵梁保持在该容纳点。

根据本发明的移动人行道或自动扶梯支撑结构的特别有益的修改提出第二纵梁具有第二容纳点,连接支杆的相应第二端插入该第二容纳点。连接支杆固定到第二梁。具体地,设置为连接支杆在相应容纳点处焊接到相应的纵梁。此外,作为变型实施例,提出通过摩擦锁定、作用力锁定和/或形状配合连接特别是螺钉连接固定连接支杆。此外,具体地,提出部段的第一纵梁和部段的第二纵梁定向为彼此平行。

作为本发明的特别有益的实施例,垂直连接支杆和对角线连接支杆设置为连接支杆,其中,垂直连接支杆定向为垂直于第一纵梁并且垂直于第二纵梁以及固定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对角线连接支杆定向为成对角地在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并且固定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具体地,纵梁和连接支杆的布置设置为使得形成桁架结构。这在这种部段上提供特别良好的稳定性。具体地,提出垂直连接支杆和对角线连接支杆布置在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使得垂直连接支杆和对角线连接支杆形成之字形结构。另外的有益实施例提出垂直连接支杆和对角线连接支杆一起插入相应的容纳点中,其中,这种容纳点由此设计为用于容纳垂直连接支杆的一端和对角线连接支杆的一端。

根据本发明的移动人行道或自动扶梯支撑结构的一个有益修改提出第一数量的垂直连接支杆具有第三容纳点,其中,第一数量的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第一端额外地插入垂直连接支杆的第三容纳点。优选地,垂直连接支杆的第一数量等于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第一数量。以这种方式,有益地进一步增强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而且,有益地移动人行道或自动扶梯支撑结构的第二数量的垂直连接支杆具有第四容纳点,其中,第二数量的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第二端额外地插入垂直连接支杆的第四容纳点。具体地,提出垂直连接支杆的第二数量等于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第二数量。另外的示例提出垂直连接支杆的第一数量等于垂直连接杆的第二数量。

有益地,垂直连接支杆的第三容纳点和/或第四容纳点构建为使得其分别与纵梁的容纳点中的一者一起形成共用容纳点,其中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相应端部插入该共用容纳点中。有益地,这进一步增强由这种部段组装成的支撑结构的稳定性或负载能力。

具体地,提出如下移动人行道或自动扶梯支撑结构,其中,第一容纳点插入第一纵梁中并且第二容纳点插入第二纵梁中。而且,相应的第三容纳点和第四容纳点插在垂直连接支杆的端部处。垂直连接支杆的相应第三容纳点所在的一端插入第一纵梁的第一容纳点。有益地,垂直连接支杆定向为垂直于第一纵梁,同时第一纵梁的第一容纳点与垂直连接支杆的第三容纳点总是形成直角容纳点。而且,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第一端总是插入由第一垂直连接支杆和第一纵梁形成的直角容纳点。对角线连接支杆定向为使得对角线连接支杆的第二端插入由第二纵梁的第二容纳点和另一个垂直连接支杆的第四容纳点形成的另一个容纳点。优选地,对角线连接支杆总是连接到、优选地通过焊接连接到相应的垂直连接支杆和相应的纵梁。

根据本发明的移动人行道或自动扶梯支撑结构的另外特别有益的实施例包括多个部段,其中,形成第一支撑结构侧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部段的第一纵梁和形成第二支撑结构侧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部段的第一纵梁具有相应的第五容纳点。另外的连接支杆的各自的第一端插入第一部段的第一纵梁的第五容纳点。而且,这些连接支杆的各自的第二端插入第二部段的第一纵梁的第五容纳点。而且,设置为连接支杆固定到第一部段的第一纵梁并且连接支杆固定到第二部段的第一纵梁以形成构成支撑结构地板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三部段。因此有益地,根据本发明的移动人行道或自动扶梯支撑结构具有模块化设计。

根据特别有益的移动人行道或自动扶梯支撑结构,纵梁和/或连接支杆为空心梁、特别是方管。以这种方式,支撑结构有益地具有高稳定性。当与使用型钢(例如,L形梁或U形梁)对比时,这种支撑结构还有益地对于相同的稳定性具有较少的自重。

附图说明

将更紧密地联系附图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阐释本发明的其他有益的细节、特征和设计特征。在附图中:

图1在立体示意图中示出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制造的自动扶梯支撑结构的部段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2在立体示意图中示出图1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放大部分;

图3在立体示意图中示出穿过图2中示出的部分的立体旋转截面示意图;

图4在立体示意图中示出穿过图2中示出的部分的另一个截面示意图;以及

图5在立体示意图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自动扶梯支撑结构的示例性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由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制造的自动扶梯结构的部段1的示例性实施例。部段1包括第一纵梁2、第二纵梁3和连接支杆4、5。部段1具有作为连接支杆的垂直连接支杆4和对角线连接支杆5。垂直连接支杆4定向为垂直于第一纵梁2并且垂直于第二纵梁3。对角线连接支杆5成对角线地定向在第一纵梁2和第二纵梁3之间。优选地,空心型材用作纵梁和连接支杆。

在图1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纵梁2和第二纵梁3是方管,每一者具有四个同宽的侧部和第一周长。因此,纵梁的横截表面是基本方形的。例如,用于纵梁的这种方管具有60×60×4的尺寸,即,每个侧部的宽度为60mm(mm:毫米)以及每个侧部的厚度为4mm。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纵梁的长度为2290mm。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垂直连接支杆4同样为方管,并且分别具有同宽的侧部和第二周长。因此,垂直连接支杆的横截表面同样为方形的。然而,第二周长小于第一周长,即,纵梁具有比垂直连接支杆更大的周长。例如,用于垂直连接支杆4的这种方管可以具有30×30×2的尺寸,即,每个侧部的宽度为30mm以及每个侧部的厚度为2mm。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扁钢型材作为对角线连接支杆5。例如,用于对角线连接支杆的这种扁钢型材可以具有10×60×1450的尺寸,即,这种扁钢型材的厚度为10mm,这种扁钢型材的侧部的宽度为60mm以及这种扁钢型材的长度为1450mm。

为了制造部段1(其可以具体地形成自动扶梯支撑结构侧部的部段),提出将第一连接点确定在第一纵梁2上以及将第二连接点确定在第二纵梁3上。在第一纵梁2的第一连接点处,稍后将连接支杆4、5的第一端6连接到第一纵梁2。在第二纵梁3的第二连接点处,稍后将连接支杆4、5的第二端7连接到第二纵梁3。

在确定连接点后,在第一连接点处构建第一容纳点8、8′。在第二连接点处构建第二容纳点9、9′。

在图1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容纳开口通过切割过程在所确定的第一连接点处插入第一纵梁2以作为第一容纳点8、8′并且在所述确定的第二连接点处插入第二纵梁3以作为第二容纳点9、9′。因此可以讲,第一连接点标出第一纵梁2中应当构建第一容纳点8、8′的位置。因此可以讲,第二连接点标出第二纵梁3中应当构建第二容纳点9、9′的位置。

容纳点8、8′、9、9′构建为适于容纳连接支杆4、5的端部6、7。在图1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具体地根据单个连接支杆还是两个连接支杆一起将被插入相应的容纳点来完成容纳点8、8′、9、9′的构造、特别是容纳点8、8′、9、9′的开口轮廓的形式。因此,在图1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为仅一个垂直连接支杆4的第一端6将被插入容纳点8′,这在图1的左侧底部能够看见。因此,该容纳点8′是具有大致方形轮廓的容纳点,其中,开口面积仅略微比垂直连接支杆4的横截面积大,使得垂直连接支杆4由于插入第一容纳点8′而已经由第一纵梁2保持。相反地,第一纵梁2中的另外的第一容纳点8构建为使得垂直连接支杆的第一端6可以插入其中并且额外地对角线连接支杆5的第一端6也可以插入其中。因此,这些第一容纳点8构建为使得它们与容纳点8′一样,具有大致方形轮廓的用于容纳垂直连接支杆4的一端6的容纳开口,并且随后构建大致矩形轮廓的矩形容纳开口以容纳对角线连接支杆5的一端6。具体在图2中可以观察到第一容纳点8的构造,在图2中,图1中的剪出部分25被放大。类似于第一容纳点8、8′,在第二纵梁3中构建第二容纳点9、9′。

此外,在应当插入容纳点8的垂直连接支杆4上确定第三连接点。在垂直连接支杆4的相应第一端6处确定的这些第三连接点处,对角线连接支杆5的第一端6将额外地连接到相应的垂直连接支杆4。为此,在第三连接点处构建第三容纳点。如图2或图3和图4(其分别示出图2中标示的部分的截面示意图)所示的,在该示例中的第三容纳点10作为具有大致矩形轮廓的切口插入垂直连接支杆4的相应第一端6的一个侧部中。

因此,在应当插入容纳点9的垂直连接支杆4上确定第四连接点。该第四连接点分别确定在垂直连接支杆4的与具有第三连接点的侧部相对的侧部处。在被确定处于垂直连接支杆4的相应第二端7处的这些第四连接点处,对角线连接支杆5的第二端7根据前述方法额外地分别连接到相应的垂直连接支杆4。类似于第三容纳点10的构建,为此在相应垂直连接支杆4的第二端7处构建第四容纳点。

在第一纵梁2和第二纵梁3以及垂直连接支杆4已经设置有相应的容纳点后,垂直连接支杆4的第一端6插入第一容纳点8、8′。垂直连接支杆4通过摩擦锁定保持在第一容纳点8、8′中。垂直连接支杆4插入到容纳点8、8′的深度决定了垂直连接支杆4从容纳点8、8′伸出多长。此外,插入第一容纳点8的那些垂直连接支杆4以如下方式插入容纳点8中,即,使得这些垂直连接支杆4的第三容纳点10与第一容纳点8一起形成大致直角的共用容纳点。之后,对角线连接支杆5的第一端6插入由第一容纳点8和第三容纳点10形成的该容纳点中。

以如下方式完成对角线连接支杆5的插入,即,使得对角线连接支杆5的第二端7分别插入垂直连接支杆4的第四容纳点11。利用插入深度,可以调整对角线连接支杆5从相应的容纳点伸出多长。至少第一容纳点8和第三容纳点10构建为使得被插入的对角线连接支杆5通过摩擦进行保持。

在垂直连接支杆4的第一端6已经插入第一容纳点8、8′以及对角线连接支杆5的第一端6已经插入第一容纳点8和第三容纳点10且第二端7已经插入第四容纳点11后,将垂直连接支杆4和对角线连接支杆5的第二端7插入第二纵梁3的第二容纳点9、9′中。第二纵梁3定向为平行于第一纵梁2。第二容纳点9、9′构建为使得第二纵梁3摩擦地保持在垂直连接支杆4和对角线连接支杆5处。

在纵梁2、3和连接支杆4、5已经合适地定向后,连接支杆4、5额外地固定到纵梁2、3使得垂直连接支杆4和对角线连接支杆5焊接到第一纵梁2和第二纵梁3。此外,对角线连接支杆5焊接到垂直连接支杆4。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沿着容纳点8、8′、9、9′、10、11完成焊接。以附图描述开始处指出的对于纵梁2、3和连接支杆4、5的尺寸,这给予例如第一纵梁2与第二纵梁3之间的1080mm的外间隔。

具体地,利用更长的纵梁2、3和更多数量的连接支杆4、5,提出将图1中示出的部段1设计为相应地更大。连接支杆4、5均不需要以严格的之字形的布置固定在纵梁2、3上(如图1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尽管如此,这种之字形布置仍然构成特别有益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另外有益实施例提出图1中示出的部段1通过沿着侧部放置并且连接(优选地通过焊接)到另外的部段而扩展以形成支撑结构侧部。在这种情形下,部段1构成这种支撑结构侧部的部段。

此外,还设置为从根据本发明制造的两个部段1(如图1中的示例所示)开始,这些部段通过另外的连接支杆连接以形成自动扶梯或移动人行道支撑结构的更大部段。为此,在第一部段1的第一纵梁2和第二部段的第一纵梁(图1到图4中未示出)上分别确定第五连接点。在这些第五连接点处,稍后另外的连接支杆的第一端将连接到第一部段1的第一纵梁2以及其第二端将连接到第二部段的第一纵梁。为此,首先在第一部段1的第一纵梁2的所确定的第五连接点处构建第五容纳点12(如图1中由虚线标示)。优选地,与第一纵梁2中的第一容纳点8、8′相同,这些第五容纳点12通过切割方法插入第一纵梁中以作为容纳开口,使得其适于容纳另外连接支杆的第一端。以相应的方式,在第二部段的第一纵梁的第五连接点处构建第五连接点以容纳另外连接支杆的第二端。之后,连接支杆的第一端分别插入第一部段1的第一纵梁2的第五容纳点12。第一端插入容纳点12的连接支杆由容纳点通过摩擦锁定保持。之后,连接支杆的第二端分别插入第二部段的第一纵梁的第五容纳点。

在第一部段1的第一纵梁2和第二部段的第一纵梁已经相对于彼此平行定向后,连接支杆通过焊接固定在第一部段1的第一纵梁2处以及第二部段的第二纵梁处。以这种方式,由此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构建第三部段。这里第一部段1和第二部段2形成移动人行道或自动扶梯结构侧,而第三部段形成移动人行道或自动扶梯支撑结构地板。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自动扶梯支撑结构20的示例性实施例。图5中示出的自动扶梯支撑结构20的示例性实施例包括下端部件27、中间部件26和上端部件28。通过端部件27、28,自动扶梯支撑结构20通过端部支承件23布置在建筑物24的地板处。此外,自动扶梯结构20包括连接在一起以形成支撑结构地板21和支撑结构侧部22的纵梁2、3以及连接支杆4、5。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一个变形例制造端部件27、28和中间部件26的支撑结构侧部22。即,自动扶梯支撑结构具有连接(优选地通过焊接)在一起以形成支撑结构的多个部段。

部段(例如中间部件26的支撑结构侧部22)包括第一纵梁2、第二纵梁3以及垂直连接支杆4和对角线连接支杆5。正如已经例如参照图1讨论的,连接支杆4、5每一者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并且连接支杆4、5通过第一端和第二端插入纵梁的容纳点并且固定到相应的纵梁。用于支撑结构侧部22的垂直连接支杆4和对角线连接支杆5的不同布置应当阐释为连接支杆的布置或布置顺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变化。

具体地,正如已经阐释的,可以设置为支撑结构地板21可以由作为第一部段和第二部段的两个支撑结构22来制造为第三部段。然而,如图5所示,垂直连接支杆4还可以相反地放置在支撑结构侧部22之间作为支撑结构地板21并且例如焊接到支撑结构侧部22的连接支杆4、5。

附图中示出并且结合附图阐释的示例性实施例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

附图标记列表

1自动扶梯或移动人行道支撑结构的部段

2第一纵梁

3第二纵梁

4垂直连接支杆

5对角线连接支杆

6连接支杆的第一端

7连接支杆的第二端

8,8′ 第一容纳点

9,9′ 第二容纳点

10 第三容纳点

11 第四容纳点

12 第五容纳点

20 自动扶梯支撑结构

21 支撑结构地板

22 支撑结构侧部

23 端部支承件

24 建筑物

25 剪出部分

26 中间部件

27 下端部件

28 上端部件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