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缓解深隧滞留气团排出的管道与入流竖井衔接结构

用于缓解深隧滞留气团排出的管道与入流竖井衔接结构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缓解深隧滞留气团排出的管道与入流竖井衔接结构,是在深隧与竖井连接处设置相互衔接的隔板通道,该隔板通道具有直线型与曲线型间隔。通过设置隔板通道,将深隧管道中由于竖井快速入流而产生的有压大气团分割为小气团从竖井排出,有效减少管道内有压大气团从竖井排出时对竖井内部消能结构的破坏现象,以及减缓气体剧烈排出的过程。对于隔板通道尾部发散状布置,使得分散的小气泡彼此分隔,不会再合并为有压大气泡,保证是小气泡排出竖井,提高管道的安全性能。本发明管道结构特别适合在深隧管道结构中使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831694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07-2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河海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810020760.7

  • 申请日2018-01-10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李玉平

  • 地址 210098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5:59:2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10-11

    授权

    授权

  • 2018-08-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21D9/14 申请日:201801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7-2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深隧系统主隧与入流竖井连接的结构,适用于城市深隧系统管网,避免入流竖井中发生剧烈排气过程导致的竖井结构破坏事故。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带来的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流失、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雨水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在环境承载能力日益饱和的今天,建设“海绵城市”成为当今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针对城市中心城区水面率低、建筑密度高、地下管线错综复杂、人口密集和防汛安全压力大等特点,采用大型深层调蓄隧道,作为托底工程,辅以源头径流控制,成为解决城市内涝以及初雨污染的有效手段。

为了避开对地下管线以及地铁等设施的影响,城市深层隧道调蓄排水隧道一般建设在地下40m-60m处,当发生暴雨时,地面汇集的大量雨水通过入流竖井流入地下隧道,存储部分雨水。深隧系统在晴天或者暴雨之前,排空了主隧洞的中水体,即隧洞中为空气。当发生暴雨时,深隧系统启动,水流将通过入流竖井流入主隧洞。由于暴雨历时短,强度较大,大量雨水通过多个入流竖井进入隧道,隧道中一部分空气在水流进入隧道时,通过竖井排出,但由于多竖井同时入流,隧洞中的水流逐渐由无压流动转换为有压状态,较多的气团会滞留在隧道中,并随着隧道两端压力的变化,发生移动。如图1所示,当大量滞留气团移动到竖井处时,通过竖井排出,发生剧烈的排气过程。但由于此刻竖井水位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高于主隧的顶部高程,气团从竖井底部上升,造成竖井内部水位大幅度的波动,并可能会对竖井消能结构产生破坏,威胁整个深隧系统的安全。对于管道的排气问题,现有的技术是在可能集气的地方设置通气孔,但对于深隧系统,该技术无法使用,因为主隧洞处于地下40m-60m处,两个入流竖井之间的长度约2km左右,因而在竖井之间的主隧上方无法设置通气措施,如何减轻入流竖井处的气团危害,也是目前深隧系统设计面临的难题。本发明根据气团在管道内的运动特征以及实验的观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深隧系统主隧洞与入流竖井连接的结构,解决了深隧系统入流竖井处剧烈排气问题,避免了气团排出时对竖井内部结构可能造成的破坏。本发明提出的思路,在现有的城市深隧系统设计及施工中没见任何报导。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常规管网输水系统中,通常采用通气孔或者空气阀减少管道内滞留的气体。但对于城市深隧系统,该技术无法使用,因为主隧洞处于地下40m-60m处,两个入流竖井之间的长度约2km左右,在竖井之间的主隧上方无法设置通气措施,即使有条件设置,其代价也是非常高,因而对于深隧系统,滞留气团只能从入流竖井处排出。暴雨时,当水流快速进入主隧时,气体来不及排出,封闭在管道内形成有压气团,并随着隧道内压力的变化,移动到入流竖井处排出,发生剧烈的排气现象,对竖井的结构造成破坏。为了克服深隧管道的这个问题,本发明根据气团在管道内的运动特征以及实验的观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深隧系统主隧洞与入流竖井连接的结构:在深隧管道与入流竖井连接的进口端顶部管壁处设计新型隔板通道结构,形成不同长度的气体排出路径,并将大气团分割成若干小气泡,有效减缓了入流竖井处的剧烈排气现象,避免对入流竖井内的结构造成破坏。

本发明的理论依据为:由于气体密度较小,无论是哪种进流条件,当深隧系统主隧道充满时,滞留气团一定是在管道的顶部移动。另外,根据实验的观测,当滞留气团较大时,从入流竖井排出的过程较为剧烈,当气团较小时,明显排出过程变缓,入流竖井内的水位波动也较小。结合以上两部分特征,提出在滞留气团接近入流竖井时,将其分解为小型气泡,并依次排出,减缓了剧烈排气现象,避轻对入流竖井的破坏。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管道与入流竖井衔接结构,是在深隧管道与入流竖井连接的进口端顶部管壁处设计新型隔板通道结构,通过设置的隔板,将管内聚集的有压大气团分散为小气泡。通过该布置方案,分散后的小气泡流经竖井时的速度、时间不同,流经竖井时不会重新组合成有压大气团。

具体的,所述隔板通道高度为管径的1/5-1/4,这样可以将气团都从隔板通道进行分割,避免气团从隔板通道下方通过。

具体的,所述隔板最大长度为管径的3-5倍。隔板长度设置为不同长度。中间隔板为最大长度隔板,两边的隔板长度依次减少1/3管径长度。不同的长度设置,保证分割后的小气泡彼此不再重新汇合。

具体的,隔板通道布置,彼此间隔为管径的1/20-1/15,尾部布置为发散状。设置曲线和直线交替组合,以管径的1/15-1/10为半径的圆弧和短轴为管径的1/20-1/15、长轴为管径的1/8-1/3的椭圆弧平滑连接。气泡流经隔板时耗时不同,流出时不会再汇合。

具体的,隔板通道宽度为管径的1/10-1/8,可以有效将大气团分割为小气泡。

进一步的,为了利于气团分割,隔板可以采用八字形布置在管壁上。

进一步的,为了利于气团分割,隔板通道底板可以与水平面设置不同的倾斜角度(角度范围在15°-30°)。

有益效果:本发明在深隧与竖井连接处设置相互衔接的隔板通道,当发生城市暴雨时,现有深隧结构面临水快速大量入流时,管道内原有气体被压缩,以及水入流携带的气体在管道顶部聚集,最后从竖井排出。而本发明中,聚集的气团从竖井排出前,经过带隔板的衔接通道,有压气团被分割为多个小气团,并且在通道中相互隔离,彼此不会再次汇聚成大气团,最后从竖井向上排出,保护竖井结构不被破坏。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深隧管道示意图。

图2是一种新型深隧管道三维示意图。

图3是一种新型深隧管道结构主视图。

图4是一种新型深隧管道结构俯视图。

图5是一种新型深隧管道结构左视图。

图6是一种新型深隧管道另一种底板结构主视图。

图7是图6的一种变形;

图8是两种结构实验的压力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两组试验,一组水平管道中不设置隔板结构如图1所示,另一组在水平管道设置如图2所示的隔板结构,如图3所示,

使用时,以城市暴雨为例,图1为现有深隧结构,水从入流竖井1大量入流时,管道内原有气体被压缩,以及水入流携带的气团6在管道顶部聚集,最后从入流竖井1排出。

如图6所示,在本设计结构中,聚集的气团从入流竖井1排出前,经过带隔板2的管道时,有压气团6被分割为多个小气团,并且彼此不会再次汇聚成大气团,再从入流竖井排出,保护竖井结构不被破坏。

试验采用5条通道,5号通道为以管道对称轴为中心的通道。3,4号通道关于管道对称轴对称分布,如图4所示,曲线与直线的隔板间隔地布置。为了观测方便,试验管道采用40cm直径的有机玻璃圆管。每个通道取为6cm,间距3cm。通道采用两段弯曲形式,每段为长轴15cm,短轴4cm的椭圆形四分之一段。5号管道高度为9cm,3,4号分别为8cm,8cm。水流从1竖井处大量快速入流,用压力计测试1处的压力。可以直接观测到没有采取措施的管道中,发生剧烈排气过程,压力振荡大;采取措施的管道中,排气过程较为平缓,压力振荡较小。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结构能够较好控制剧烈排气过程的产生。

出口压力的数据如图8所示,可见本发明的管壁结构有效地降低了出口压力,可以较好控制气体剧烈排出,特别适合在深隧管道结构中使用。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出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发明的原理和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形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