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苄氧基二苯并b,f噁庚英环丙烯酸类化合物与中间体及其应用

苄氧基二苯并b,f噁庚英环丙烯酸类化合物与中间体及其应用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如式(6)、(5)所示的化合物及其在合成式(7)所示的(E)‑3‑(4,7,8‑三羟基二苯并[b,f]噁庚英环-2)-丙烯酸化合物的应用,以式(1)所示的苄溴类化合物1为原料与式(2)所示的苯甲醛类化合物通过wittig反应制得式(3)所示的化合物,然后,式(3)所示的化合物依次通过环合、Heck反应、水解及脱保护得到式(7)所示的(E)‑3‑(4,7,8‑三羟基二苯并[b,f]噁庚英环-2)-丙烯酸化合物。该方法反应步骤少,收率高,操作方便,反应条件温和,为(E)‑3‑(4,7,8‑三羟基二苯并[b,f]噁庚英环-2)-丙烯酸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93603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工业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711403173.8

  • 发明设计人 崔冬梅;谢中袍;张成柱;张辰;

    申请日2017-12-22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黄美娟

  • 地址 310014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潮王路1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5:05:0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10-29

    授权

    授权

  • 2019-04-26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C07D493/04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71222

    著录事项变更

  • 2018-05-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7D493/04 申请日:201712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4-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E)-3-(4-苄氧基二苯并[b,f]噁庚英环-2)-丙烯酸类化合物与中间体及其在制备二苯并[b,f]噁庚英环类化合物的应用。

(二)背景技术

二苯并[b,f]噁庚英骨架结构的化合物常见于天然产物中,如紫荆中就含有多种含有该结构的化合物。但含有该结构的化合物大部分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如抗高血压、抗分枝杆菌、抗细胞凋亡等。其中(E)-3-(4,7,8-三羟基二苯并[b,f]噁庚英环-2)-丙烯酸是从藤紫丹中分离得到的具有二苯并[b,f]噁庚英环骨架的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E)-3-(4,7,8-三羟基二苯并[b,f]噁庚英环-2)-丙烯酸由于其在藤紫丹中含量低(提取分离为6×10-3%,J.Nat.Prod.2002,65,745-747),对其分离纯化难度大,限制了其应用性,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的该化合物的全合成方法具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式(6)所示(E)-3-(4-苄氧基二苯并[b,f]噁庚英环-2)-丙烯酸类化合物与中间体及其在合成式(7)所示的(E)-3-(4,7,8-三羟基二苯并[b,f]噁庚英环-2)-丙烯酸化合物的应用,以式(1)所示的苄溴类化合物1为原料与式(2)所示的苯甲醛类化合物通过wittig反应制得式(3)所示的化合物,然后,式(3)所示的化合物依次通过环合、Heck反应、水解得到式(6)所示的化合物,再经脱保护得到式(7)所示的(E)-3-(4,7,8-三羟基二苯并[b,f]噁庚英环-2)-丙烯酸化合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如式(6)所示的化合物:

用于制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6)所示的化合物的中间体,结构如式(5)所示:

一种所述的式(6)所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

(a)式(1)所示的化合物首先与三苯基膦反应制得叶立德盐,再在碱性条件下与式(2)所示的苯甲醛类化合物通过wittig反应即得式(3)所示的化合物;

(b)式(3)所示的化合物在铜盐和碱性条件下环合即得式(4)所示的化合物;

(c)式(4)所示的化合物在醋酸钯、三苯基膦、三乙胺及碱性条件作用下,通过Heck反应导入丙烯酸甲酯基团即得式(5)所示的化合物;

(d)式(5)所示的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即得式(6)所示的化合物。

具体地,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a)~(d)按如下方法进行:

(a)将式(1)所示的化合物和三苯基膦溶于有机溶剂A中,回流下反应2~10h(优选5h),过滤所得固体再溶于有机溶剂B中,加入碱性物质A及式(2)所示的化合物,在-20~10℃(优选0℃)条件下反应1~8h(优选5h),所得反应液A经后处理得到式(3)所示的化合物;所述式(1)所示的化合物、三苯基膦、式(2)所示的化合物及碱性物质A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0~2.0:0.8~1.5:1~1.5;所述碱性物质A为丁基锂;所述有机溶剂A为甲苯;所述有机溶剂A的加入量以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物质的量计为5~10mL/mmol;所述有机溶剂B为四氢呋喃;所述有机溶剂B的加入量以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物质的量计为5~10mL/mmol;

(b)将式(3)所示的化合物溶于有机溶剂C中,依次加入铜盐和碱性物质B,于室温至120℃之间搅拌5~20h,将所得反应液B经后处理得到式(4)所示的化合物;所述式(3)所示的化合物、铜盐和碱性物质B的量之比为:1:0.1~2.0:1.0~2.0;所述的铜盐为碘化亚铜;所述碱性物质B为K2CO3或Cs2CO3;所述有机溶剂C为吡啶;所述有机溶剂C的加入量以式(3)所示的化合物的物质的量计为5~10mL/mmol;

(c)将式(4)所示的化合物溶于有机溶剂D中,依次加入丙烯酸甲酯、三乙胺、碱性物质C及三苯基膦,在催化剂醋酸钯的作用下,在氮气保护下,于室温至150℃之间反应3~20小时,所得反应液C经后处理得到式(5)所示的化合物;所述式(4)所示的化合物、丙烯酸甲酯、三乙胺、碱性物质C、三苯基膦及醋酸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5:1~5:1~5:0.2~0.5:0.1~0.5;所述碱性物质C为K2CO3或K3PO4;所述有机溶剂D的加入量以式(4)所示的化合物4的物质的量计为5~10mL/mmol;所述有机溶剂D为1,4-二氧六环或DMF;

(d)将式(5)所示的化合物溶于有机溶剂E中,加入碱性物质D,室温下反应2~10小时(优选5小时),所得反应液D经后处理得到式(6)所示的化合物;所述式(5)所示的化合物与碱性物质D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5;所述碱性物质D为NaOH或LiOH;所述有机溶剂E的加入量以式(5)所示的化合物的物质的量计为5~10mL/mmol;所述有机溶剂E为甲醇或DMF。

进一步,步骤(a)中所述反应液A后处理方法为: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液A中加入水,用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有机相,经过滤,浓缩得粗品,重结晶得式(3)所示的化合物;

步骤(b)中反应液B的后处理方法为: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液B中加入水,用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用饱和食盐水进行洗涤,再用无水硫酸钠干燥,经过滤,浓缩得粗品,重结晶得到式(4)所示的化合物;

步骤(c)中所述反应液C的后处理方法为: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液C中加入水,用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用饱和食盐水洗涤,经过滤,浓缩得粗品,重结晶得到式(5)所示的化合物;

步骤(d)中所述反应液D的后处理方法为:向反应液D中加入水,用1N盐酸调节PH为2,经过滤,重结晶得到式(6)所示的化合物。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所述式(6)所示的化合物在制备式(7)所示的(E)-3-(4,7,8-三羟基二苯并[b,f]噁庚英环-2)-丙烯酸的应用。

进一步,所述应用的方法为:将式(6)所示的化合物在三溴化硼作用下脱保护即得式(7)所示的目标化合物。

更为具体地,所述应用方法为:

将式(6)所示的化合物溶于有机溶剂F中,加入三溴化硼,在0℃~室温之间反应0.5~10小时,反应液E经后处理得到式(7)所示的的化合物;式(6)所示的化合物与三溴化硼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0~10。

进一步,所述有机溶剂F的加入量以式(6)所示的化合物的物质的量计为5~20mL/mmol;所述有机溶剂F为二氯甲烷或氯仿。

进一步,所述反应液E的后处理方式为: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液E中加入水,用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用饱和食盐水洗涤,经过滤,浓缩得粗品,重结晶得到式(7)所示的化合物。

本发明的首次开发了(E)-3-(4,7,8-三羟基二苯并[b,f]噁庚英环-2)-丙烯酸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步骤少,收率高,操作方便,反应条件温和,为(E)-3-(4,7,8-三羟基二苯并[b,f]噁庚英环-2)-丙烯酸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以上有机溶剂A、有机溶剂B、有机溶剂C中的英文字符A、B、C等均无特殊含义,只为区分不同有机溶剂,其他碱性物质、后处理等英文字符A、B、C等均只为区分。

(四)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以下实施例中式(1)所示的化合物简称式(1)化合物、化合物1,其余化合物类似。

实施例1:式(1)所示的化合物及式(2)所示的化合物的制备

式(1)化合物及式(2)化合物根据文献报道方法(J.Am.Chem.Soc,2005,127(43),15026-15027,Org.let.2012,14(17),4466-4469)制备。

实施例2:式(3)化合物的制备

将式(1)化合物(0.74g,2.5mmol)和三苯基膦(0.66g,2.5mmol)溶于甲苯(12mL)中,回流反应5h,冷却至室温,抽滤,得固体。再将所得固体和式(2)化合物(0.77g,2.0mmol)溶于四氢呋喃(12mL)中,加入丁基锂(2.5mmol),0℃反应5h,加水50mL,用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相,饱和食盐水洗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得粗品,重结晶得目标化合物3(0.29g),收率为75%。1H>3)δ7.46–7.41(m,5H),7.06(s,1H),6.94(d,J=2.1Hz,1H),6.79(d,J=2.1Hz,1H),6.68-6.66(m,2H),6.64(s,1H),5.95(s,2H),5.78(s,1H),5.09(s,2H).

实施例3:

将三苯基膦的量改为(1.3g,5.0mmol),式(2)化合物的量改为(1.4g,3.8mmol),溶剂甲苯的量改为(25mL),四氢呋喃(25mL),丁基锂的量改为(3.8mmol)他操作同实施例2,得到目标化合物3(0.24g),收率为61%。

实施例4:式(4)化合物的制备

将式(3)化合物(15.1g,30.0mmol),CuI(11.4g,60.0mmol),K2CO3(8.3g,60.0mmol)溶解在吡啶(150mL)中,于120℃反应20h,加水并用二氯甲烷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饱和食盐水洗一次,无水Na2SO4干燥,抽滤,浓缩,重结晶得到目标化合物4(7.2g),收率57%。1HNMR(500MHz,CDCl3)δ7.52-7.50(m,2H),7.47-7.43(m,2H),7.40-7.37(m,1H),7.09(d,J=2.2Hz,1H),6.93(d,J=2.2Hz,1H),6.78(s,1H),6.69(d,J=11.3Hz,1H),6.62(s,1H),6.59(d,J=11.3Hz,1H),5.97(s,2H),5.14(s,2H).

实施例5:

将碳酸钾改为Cs2CO3(9.8g,30.0mmol),CuI的量改为(1.1g,3.0mmol),溶剂的量改为(300mL),其他操作同实施例4,得到目标化合物4(3.2g),收率为25%。

实施例6:式(5)化合物的制备

将化合物4(7.1g,16.76mmol),PPh3(0.96g,3.7mmol)、Pd(OAc)2(0.39g,1.7mmol),K2CO3(11.6g,84.2mmol)和三乙胺(8.5g,84mmol)溶解在DMF(170mL)中,加入丙烯酸甲酯(7.6g,83.8mmol),于120℃反应20h,反应结束后,加水,用二氯甲烷(20mL>2SO4干燥,过滤,浓缩,柱层析得目标化合物5(4.3g),收率60%。1H>3)δ7.58(d,J=15.9Hz,1H),7.53(d,J=7.4Hz,2H),7.45(t,J=7.5Hz,2H),7.38(t,J=7.3Hz,1H),7.10(d,J=1.5Hz,1H),6.94(d,J=1.5Hz,1H),6.81(s,1H),6.68(d,J=11.4Hz,1H),6.65(d,J=11.4Hz,1H),6.62(s,1H),6.31(d,J=15.9Hz,1H),5.96(s,2H),5.19(s,2H),3.81(s,3H).

实施例7:

将PPh3改为(0.5g,8.4mmol)、Pd(OAc)2改为(0.2g,8.4mmol),K2CO3改为K3PO4(3.6g,16.76mmol),三乙胺改为(1.7g,16.76mmol),丙烯酸甲酯改为(1.5g,16.76mmol),DMF改为1,4-二氧六环(85mL),其他操作同实施例6,得目标化合物5(2.3g),收率33%。

实施例8:式(6)化合物的制备

将化合物5(5.3g,12.34mmol),LiOH(14.7g,61.7mmol)溶于甲醇(125mL)中,室温下反应5h,反应结束后加入水,用1N HCl调节pH为2,过滤,所得固体重结晶得目标化合物6(4.2g),收率83%。1H>

实施例9:

将LiOH改为NaOH(0.5g,12.34mmol),甲醇改为DMF(60mL),其他操作同实施例8,得目标化合物6(3.2g),收率65%。

实施例10:式(7)化合物的制备

将化合物6(0.41g,1.0mmol)溶于二氯甲烷(20mL)中,0℃下加入BBr3(2.5g,10mmol),反应10h,反应结束后,加入水,用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相,饱和食盐水洗,无水Na2SO4干燥,过滤,浓缩,重结晶得目标化合物7(0.2g),收率64%。1H>

实施例11:

将BBr3的量改为(0.23g,1.0mmol),二氯甲烷改为氯仿(5mL),反应时间改为0.5h,其他操作同实施例10,得目标化合物7(0.13g),收率4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