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阎氏链霉菌及其应用

一种阎氏链霉菌及其应用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提供一种放线菌,其为阎氏链霉菌XJC‑HDM11,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7493。本发明的阎氏链霉菌XJC‑HDM11生长pH范围为5‑9,生长温度为25‑30℃,不能生长在NaCl含量大于3%的培养基上,对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小种均有拮抗作用,尤其是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拮抗作用显著,在香蕉枯萎病的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而且能有效提高香蕉的叶绿素含量,促进香蕉植株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4-07

    授权

    授权

  • 2018-05-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12N1/20 申请日:201712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4-1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阎氏链霉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香蕉枯萎病又称巴拿马病、香蕉黄叶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 f.sp.cubense)引起的维管束萎蔫病害。病原菌从寄主根部的伤口入侵,通过维管束经球茎、假茎向上部叶片蔓延,病原菌堵塞木质部导管,给植株的水分运输带来障碍,导致植株枯萎死亡。这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一旦一个地块发病,病菌很快蔓延开来,很难根治,因而被称为“香蕉癌症”。因此对香蕉枯萎病进行防治迫在眉睫。

目前对该病还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没有理想的化学药剂和优质的抗病品种问世。一些栽培管理措施也只能起到局部的控制作用。并且长期使用一些化学杀菌剂、改良剂,极易导致病原菌抗药性问题突出,且破坏土壤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不安全。而微生物源农药可以利用微生物产生抗病物质,与病原菌竞争营养、空间位点,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等方式,安全、有效地防治植物病害,在植物病害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这种环境友好型的高效、安全的微生物杀菌剂在香蕉枯萎病的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是农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放线菌,其为一种阎氏链霉菌,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在香蕉枯萎病的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该放线菌还能有效提高香蕉的叶绿素含量,促进香蕉植株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放线菌,其为阎氏链霉菌XJC-HDM11,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7493。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是提供如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放线菌的发酵液或发酵液的过滤液或发酵液的乙醇提取物。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是提供如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放线菌、或本发明第二个方面所述的菌株发酵液或发酵液或发酵液的乙醇提取物的过滤液在拮抗香蕉枯萎病菌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放线菌应用于拮抗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或香蕉枯萎病菌4号。

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是提供如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放线菌、或本发明第二个方面所述的菌株发酵液或发酵液的过滤液或发酵液的乙醇提取物在防治香蕉枯萎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是提供如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放线菌、或本发明第二个方面所述的菌株发酵液或发酵液的过滤液或发酵液的乙醇提取物在提高香蕉的叶绿素含量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是提供如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放线菌、或本发明第二个方面所述的菌株发酵液或发酵液的过滤液或发酵液的乙醇提取物在促进香蕉植株生长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是提供如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放线菌、或本发明第二个方面所述的菌株发酵液或发酵液的过滤液或发酵液的乙醇提取物在促进香蕉生物量积累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八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菌剂,其含有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放线菌。

本发明的阎氏链霉菌XJC-HDM11(streptomyces yanii XJC-HDM11)生长pH范围为5-9,生长温度为25-30℃,不能生长在NaCl含量大于3%的培养基上,对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小种均有拮抗作用,尤其是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拮抗作用显著,在香蕉枯萎病的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而且能有效提高香蕉的叶绿素含量,促进香蕉植株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菌株XJC-HDM11的孢子丝(A)和孢子(B)的形态

图2为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的菌株XJC-HDM11与相关菌株的系统发育树。

图3为阎氏链霉菌XJC-HDM11对香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图4为阎氏链霉菌XJC-HDM11对香蕉鲜重的影响。

图5为5拮抗放线菌XJC-HDM11对香蕉干重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放线菌,其为阎氏链霉菌XJC-HDM11(streptomyces yaniiXJC-HDM11),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7493,保藏日期为2017年9月11日,保藏单位为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在中国武汉的武汉大学。本发明的阎氏链霉菌XJC-HDM11从采集自云南省普洱市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

1实验材料

1.1供试土壤

采集云南省普洱市茶树根际土壤,置于无菌封口袋中混匀、封口,于冰盒中保存。采集回来后,去除根系、石块等杂物,于冰箱4℃保存备用。

1.2供试培养基

本实验的供试培养基包括了分离培养基、培养特征观察的培养基、生理生化的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等(徐丽华,2007;黄小龙,2009)。

表1放线菌的分离培养基及其配方

表2培养特征观察培养基及其配方

表3生理生化特性观察所需的培养基

表4发酵培养基及其配方

1.3本实验使用的试剂与仪器设备

(1)主要试剂

表5主要生化试剂及来源

(2)仪器与设备

表6仪器与设备

1.4供试病原菌

香蕉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1)和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4),用于抗镰刀菌活性放线菌的筛选及抑菌活性测定。

2实验方法

2.1根际土壤放线菌的分离及鉴定

2.1.1根际土壤放线菌的分离及纯化

自然风干土样,充分研磨后过筛,称取1g的土样溶于10mL的无菌水中,55℃加热20min后置于180r/min的摇床培养20min,制成悬浮液。取其上清液采用10倍稀释法进行稀释处理,配制成10-1、10-2和10-3的土壤悬液,分别吸取0.1mL的悬液涂布至分离培养基上,28℃倒置培养2-4周,每个梯度设3个重复,挑取不同的单菌落并釆用划线法在YE培养基上进行反复纯化。

2.1.2拮抗菌的筛选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孙建波,2010):使用直径为5mm的打孔器取已接种5d、长势一致的FOC4病菌边缘的菌饼,并将其接置每个PDA平板的中央,同时距病原菌菌落中央的2.5cm处接种待测菌,每皿接种4个供试菌株,以只接种FOC4的病菌作为对照,置于28℃的培养箱中倒置培养7d后,观察结果。

2.1.3皿内抗菌谱的测定

采用对峙培养法(李树正,1997)对菌株进行抑菌谱测定:利用5mm的打孔器取已纯化好的2种植物的病原菌的菌饼,并接种于PDA平板的中央,分别在距离病原菌菌饼2.5cm处的四个点上接种少量待测菌,以只接病原菌的培养皿为空白对照组,每个处理3次重复。在培养箱中培养4-7d后,采用十字交叉测量法测量供试病原菌的菌落生长直径,按照下面的公式统计抑菌率(谢颖,2011;夏龙荪,2013):

菌落直径(mm)=测量菌落直径平均值-5.0

2.1.4拮抗菌株的培养特征观察

通过参照国际链霉菌规划中关于放线菌的培养特征描述所采用的标准培养基进行培养特征的观察(Cui BS,2008)。将拮抗放线菌接种于ISP2、ISP3、ISP4、ISP5、ISP6、ISP7培养基上,于28℃培养7-21d后,分别观察并记录菌株在各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包括菌落的形态、气生菌丝的产生、孢子的颜色以及基内菌丝的颜色等方面的特征。

2.1.5扫描电镜观察

将盖玻片用0.05g/L浓度的重铬酸钾浸泡,使用酒精浸泡洗脱,再用超纯水进行冲洗,吹干,121℃灭菌20分钟。将灭菌的盖玻片以45°插在接有放线菌菌株的高氏一号培养基上,28℃培养7-10天。送至检测中心进行扫描电镜的观察,将长有菌的盖玻片样品置于真空镀膜机内进行喷金镀膜,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菌株的菌丝和孢子表面的细微结构。

2.1.6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参照Shirking(1966)和徐丽华等(2007)的方法对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主要有以下方面。

(1)酶学特性的测定

①脲酶实验:

将菌株接种于脲酶培养基上,在28℃条件下培养4d后,观察培养基是否变色。测试供试菌株产生尿素酶的能力,培养基变成桃红色为阳性,不白色则为阴性。

②酯酶(吐温20、吐温80)实验:

划线接种至酯酶培养基上,培养1-2周,每天观察。如在其生长的周围有模糊的晕圈则为阳性,没有晕圈则为阴性。

③淀粉水解:

以营养琼脂为基本培养基,添加1.0%的可溶性淀粉。将供试菌株接种于平板上,采用点接法(接种直径不要超过5mm),待菌株生长达到良好时,在菌落周围滴加碘液进行检测。若菌株周围产生透明圈,则说明有淀粉酶的产生,圈的大小表示淀粉酶活性的强弱;如不产淀粉酶,则呈蓝色。

④明胶液化:

将菌株接种于明胶培养基的表面,无需刺穿培养基,再28℃下培养,并分别在第5d、10d、20d和30d观察培养基的液化程度。观察前需将试管进行冷却20-30min或用自来水进行冲洗30min,才可以观察培养基的液化程度。

⑤纤维素分解:

将滤纸条的一端浸没在液体培养基当中,经灭菌后,将待测菌株接种在液面以上的滤纸片上,一个月后观察滤纸条是否被分解。

⑥硝酸盐还原:

待测菌株接种于硝酸盐还原培养基中,置28℃下培养7、14d,以不接菌的培养基为对照。在试管中分别加入少许培养了7d、14d的培养液,滴加一滴A液和B液,对照同样滴加。当溶液变成粉红、玫瑰红、橙色或棕色等,为硝酸盐还原阳性;若无红色出现时,滴加1或2滴二苯胺试剂,若呈蓝色,则还原作用为阴性;若不为蓝色,则仍按阳性对待。

(2)单一碳源利用实验

在放线菌鉴定当中,其重要的考察指标之一就是对碳源的利用情况,不同放线菌对糖、醇、有机酸、脂肪酸等的碳源利用能力各有不同。试验所选用的碳源:D-果糖、木糖、鼠李糖、阿拉伯糖、棉子糖、松三糖、无水乳糖、D-半乳糖、α-乳糖、D-海藻糖、D-甘露糖、D-核糖、肌醇、山梨醇、甘露醇、水杨苷、可溶性淀粉,按1%碳源浓度加入到普戈二氏的基础培养基中。并接入待测菌株,28℃下恒温培养7-14d,以不添加任何碳源的基础培养基接种的菌株作为空白对照,观察菌株的生长情况。若能生长,则表明该菌种能利用这种碳源;若不能生长,则表明该菌种不能利用此碳源。

(3)单一氮源利用实验

试验所选用的氮源:组氨酸、蛋氨酸、丝氨酸、草氨酸、甘氨酸、羟脯氨酸、苯基丙氨酸、谷氨酸、半胱氨酸、精氨酸、缬氨酸、四水合钼酸铵、乙酸铵、硝酸铵、硫酸铵,按0.5%的浓度加入基础培养基中。接入菌种,28℃下恒温培养7-14d,以不添加任何氮源的基础培养基接种的菌株作为空白对照,观察菌株的生长情况。若能生长,则表明该菌种能利用这种氮源;若不能生长,则表明该菌种不能利用此氮源。

(4)其他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①温度耐受实验:

将待测菌株接种于相同的培养基后,在其他培养条件均一致的情况下,分别在20℃、24℃、28℃、32℃、36℃下培养7-14d,观察并记录菌落的生长情况,从而确定菌株生长的最适温度。

②pH耐受实验:

在pH值为4、5、6、7、8、9、10的液体培养基内分别接种待测菌株,保证其他的培养条件一致,在28℃下培养,每隔一周都进行一次观察,一直观察到四周为止。每次观察并记录菌株生长情况,以确定菌株生长的最适pH。

③盐耐受性实验:

将待测菌株分别接种在不同浓度的NaCl(1%、3%、5%、7%、9%、11%、13%、15%)培养基上,培养基的其它营养成分均相同,在28℃条件下培养,7天为一个观察周期,观察4周,记录其是否能生长,以确定该菌株能耐受NaCl的上、下限浓度。

④硫化氢的产生实验:

将待测菌株接种于含有一定比例铵离子的硫化氢培养基上,在28℃条件下培养2周,如培养基呈现黑色,则有硫化氢的产生;无黑色,则无硫化氢的产生。2.1.7拮抗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1)放线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采用Bioteke的细菌基因组DNA快速提取试剂盒(DP1301,北京百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进行总DNA的提取。

(2)16S rDNA的测序及分析

①16S rDNA的PCR扩增:

以放线菌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通用引物27F和1492R进行PCR的扩增。引物序列如下:上游引物27F(5’AGAG TTTG ATCC TGGC TCAG 3’)、下游引物1492R(5’TACG GCTACCTTGTTACGAC TT 3’)。具体反应体系见表7,反应程序(周俊萍,2014;郝菲菲,2015;Na Yua,2014)见表8。

表7 16S rDNA基因的PCR反应体系

表8 16S rDNA基因的PCR扩增反应条件

②PCR产物的电泳检测:

PCR反应结束后,取5μL的PCR扩增产物在1%的琼脂糖凝胶上对菌株PCR产物进行电泳检测,根据目的片段的长度大小确定是否连接成功。

③测序及构建系统发育树:

将菌株的PCR产物送至华大基因公司进行序列的测定。将测得的基因序列使用BLAST软件进行序列的对比,并与GenBank和EzBioCloud数据库中已知的16S rDNA进行同源性的比较。找出同源性较高的序列进行多重匹配排列分析,采用MEGA5.1软件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进行聚类的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Na Yua,2014;Jianghua,2015)。

2.2拮抗菌株抑菌活性评价

2.2.1平板对峙广谱抑菌活性测定

采用平板对峙法对菌株进行广谱性测定:利用5mm的打孔器取已纯化好的2种植物病原菌的菌饼,接种于PDA平板的中央,分别在距离病原菌菌饼2.5cm处的四个点上接种少量待测菌,以只接病原菌的培养皿为空白对照组,每个处理3次重复。在培养箱中培养4~7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供试病原菌的菌落生长直径,按照下面的公式统计抑菌率(谢颖,2011;夏龙荪,2013):

菌落直径(mm)=测量菌落直径平均值-5.0

2.2.2次生代谢产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测定

将菌株分别接入SLM液体培养基培养7d后,加入无水乙醇震荡10d后,5层滤纸真空抽滤,收集该菌种的次生代谢产物作为样品。采用抑菌纸片法(徐叔云等,2003;Wellman-Labadie et al,2010),取灭好菌的培养基倒平板,待平板凝固后,用打孔器制得直径为9mm的滤纸片,将滤纸片干热灭菌2h,在无菌操作台中浸泡于样品中30min,取出挥干溶剂,将滤纸片平贴于上述含药平板上,同时在培养基的中心接种指示菌。最后将所有培养皿置于28℃的恒温培养箱培养,每天观察并进行记录与拍照,每组做三个平行,算出抑菌圈直径平均值。

2.3菌株发酵液制备

发酵液制备:经海口市农业科学院测得,豆粕含氮量为7.0%,C/N为6.76,糖蜜含碳量为20.27%。本试验依据豆粕碳氮比和糖蜜的含碳量,调节基质碳氮比为25:1,糖蜜和豆粕的总量为250g,即豆粕34.25g,糖蜜215.75g,无菌水1000mL,配制成糖蜜和饼肥混合液,装入5L的三角瓶中供试。

菌群构建:配置YE液体培养基,分装在250mL三角瓶中,于121℃灭菌20分钟,待冷却后接入新鲜的供试菌种,在28~30℃条件下,180rpm/min摇床培养3天后,按5%的接菌量接入新配置的发酵营养液中,于28~30℃,180rpm/min摇床条件下,发酵培养9d供试。

2.4拮抗放线菌对香蕉枯萎病的盆栽试验

盆栽试验于2017年5-7月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温室进行,温室的条件控制为:温度28℃左右,湿度70%,自然光照。试验设4个处理,CK1:不接病原菌,施无菌水;CK2:接病原菌,施无菌水;CK3:接病原菌,施敌克松;A:接病原菌,施用不加菌发酵液;AB:接病原菌,施用菌株XJC-HDM11发酵液。

采用伤根浸菌法接种。选取长势一致、有5~6片叶子的香蕉幼苗,剪掉第二条主根,在浓度为105/mL的病原菌孢子悬浮液中浸泡30min后,移栽至装土量为700g的塑料盆钵中,并在香蕉幼苗根际土壤处浇灌20mL的病原菌悬浮液,各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株香蕉苗。

病情指数统计。采用分级计数法,接种病原菌后,观察发病情况,以第一株香蕉苗染病开始统计病情指数。待香蕉苗全部染病后,按不同处理施入稀释100倍的发酵液,每株200mL,CK施入等量清水;每隔15d再重复施入发酵液和清水,共计3次。

试验期间,各处理的其它管理措施均一致。在香蕉移栽第60d时,记录各处理每株香蕉黄化叶片和正常叶片数,并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控效果。香蕉枯萎病分级标准:0级,健株;1级,有25%黄化病叶;3级,有25%~50%的黄化病叶;5级,有50%~90%黄化的病叶;7级,叶片全部黄化,植株死亡。香蕉病情指数及防病效果计算:

2.5香蕉植株生理指标调查与测定

分别在香蕉苗移栽0d、15d、30d、45d、60d,采用乙醇浸提法,测定各处理最上部第二片完全展开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在第60d,测定单株叶面积、根系长度和直径、株高、假茎围、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

3结果与分析

3.1放线菌的筛选及形态学特征

经平板涂布分离并划线纯化的菌株,根据其在纯化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及颜色去重,并经过平板对峙培养法初筛、牛津杯法复筛后,获得产生抑菌圈最大的1株放线菌;编号为XJC-HDM11。

表9菌株XJC-HDM11在6种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

3.2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表10菌株XJC-HDM11的部分生理生化特征

+:结果为阳性;-:结果为阴性。

3.3菌株的系统发育学特征

提取菌株XJC-HDM11总DNA,通过PCR扩增获得16S rDNA序列约1.5kb,测序得到其序列,将序列信息提交到EzTaxon进行基因序列相似性搜索,共得到9株与菌株XJC-HDM11同源性最高、且已定名的模式菌的序列信息,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图2)。由图可知,XJC-HDM11与链霉菌Streptomyces聚成一支,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在98.95%~99.56%区间;其中,与Streptomyces yanii的同源性最高,为99.42%。

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DNA分子序列分析结果,初步鉴定菌株XJC-HDM11为阎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yanii)。

3.4菌株XJC-HDM11抗菌活性评价

3.4.1平板对峙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表11菌株XJC-HDM11对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

表中数据为平均数±标准差。同列不同小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3.4.2菌株XJC-HDM11粗提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菌活性

表12菌株XJC-HDM11粗提物对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

3.4.3菌株XJC-HDM11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

盆栽试验中,各处理香蕉植株的发病情况如表12所示。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香蕉苗枯萎病的病情指数和防控效果之间差异性不显著。不接病原菌,施用无菌水(CK1)香蕉苗无发病症状,生长良好。接病原菌,施用清水(CK2)和施用不加菌的发酵液(A)的病情指数均很高,分别为84.38和70.45;而接拮抗菌XJC-HDM11发酵液(AB)的病情指数为10.23,防控效果高达83.12%。

表13拮抗放线菌XJC-HDM11对香蕉枯萎病菌的盆栽防治效果

表中数据为平均数±标准差.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3.4.4菌株XJC-HDM11发酵液对香蕉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如图3所示,对于5个处理,香蕉叶绿素含量随着移栽时间的增长,CK1叶绿素含量持续上升,CK2叶绿素含量呈降低的趋势,CK3、A、AB处理均是先下降后上升,而AB处理下降的最低临界点高于CK3和A处理,上升趋势也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由于叶绿素含量跟发病率呈负相关,CK1处理防控效果最差,20株香蕉苗全部染病,且病情指数随着时间的增加持续增长,其处理叶绿素含量也随之下降;CK1处理未接病原菌,香蕉苗移栽后,健康生长,但叶绿素含量也仅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最高时为0.99mg/g;CK3和A处理,后期叶绿素虽呈增长趋势,由于染病原因,增长点始终低于未染病的空白对照CK1,分别为0.81mg/g和0.68mg/g;相反AB处理由于接抗菌的存在,后期香蕉苗病情指数下降,防病效果显著,叶绿素呈直线快速增长趋势,60d时高达1.28mg/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这表明拮抗菌XJC-HDM11发酵培养有利于提高香蕉的叶绿素含量。

2.4.5菌株XJC-HDM11发酵液对香蕉植株生长的影响

从表14可以看出,敌克松(CK3)处理的香蕉苗,叶面积(1155.42cm2)、根长(1036.92cm)、根直径(0.78mm)、株高(46.22cm)、茎粗(4.97cm)又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A处理的生理指标仅高于完全染病的CK2处理,均显著低于AB处理、CK3处理和CK1处理,CK2处理的香蕉苗,各类生理指标均显著偏小,植株表现矮小,叶片偏黄而狭小。而拮抗菌株XJC-HDM11发酵液处理组香蕉苗的叶面积(1398.13cm2)、根长(1354.87cm)、根直径(1.11mm)、株高(53.76cm)、茎粗(6.19cm)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拮抗菌XJC-HDM11发酵液不仅具有抗病活性,还对香蕉苗具有促生作用,可以促进植物叶面积,增强光合作用,增加根系的生长,促进蒸腾,从而促进香蕉植株生长,增加产量。

表14拮抗放线菌XJC-HDM11对香蕉植株的生长影响

表中数据为平均数±标准差。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2.4.6菌株XJC-HDM11发酵液对香蕉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从图4、图5可知,5个处理香蕉苗的地上部分的鲜重和干重均是AB>CK1>CK3>A>CK2,且AB处理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地上部分的鲜重为48.20g,干重为4.34g,含水率为90.99%。而地下部分的鲜重,AB处理和CK1无显著性差异,却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而CK3显著高于CK1和CK2,说明CK3处理有一定防效,但不如AB处理;地下部分的干重,AB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K1处理和CK3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又显著高于CK2和A处理。AB发酵液处理后,干物质积累量也显著提高,且高于正常生长香蕉苗,说明XJC-HDM11发酵液对香蕉生长和生物量积累有促进作用,效果明显。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是作为范例,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发明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