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方法

一种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方法,通过根据立交桥非动力排放高程差ΔH确定雨水排放点,然后确定立交桥下凹段排水汇水区域,并计算立交桥下凹段的雨水排放规模,最后对立交桥雨水非动力排放系统进行施工。通过对立交桥所在地域范围内排放点的论证,使得大量立交桥排水能够采用非动力排水模式,更加高效易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泵站动力系统排水模式存在的问题,减小了工程占地面积,缩短了建设周期,投资小,能耗低,显著降低了系统运行对电能的依赖,明显的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55856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01-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王金山;

    申请/专利号CN201710371123.X

  • 发明设计人 王金山;

    申请日2017-05-23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014030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锦林花园13#-301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4:15:0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11-12

    授权

    授权

  • 2018-02-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3F1/00 申请日:201705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1-0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市政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立交桥下凹段排水系统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城市建设用地大面积拓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出现了许多立体交通工程,立交桥下凹段的排水问题日益尖锐。因暴雨而出现内涝的城市也越来越多,而一座城市在发生内涝时,立交桥往往是淹水最深的路段,小则出现交通瘫痪,大则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立交桥排水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绕不开的痛点,立交排水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对于城市立交桥下凹段排水的设计施工,设计施工方法基本趋向于采用泵站动力系统排水的模式,业界甚至出现了一遇到立交排水即采用泵站抽排的习惯性思维。依靠泵站动力抽排的思路,存在如下缺点,工程占地大、建设期长、投资大、能耗高、容易形成小循环,系统运行对电能的依赖较大,运行可靠性低,停电即停运是其最大的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方法,通过对立交桥下凹段排水汇水区域的合理确定,以及立交桥所在地域范围内排放点的论证,使得立交桥排水能够采用非动力排水模式,更加高效易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泵站动力系统排水模式存在的问题,减小了工程占地面积,缩短了建设周期,投资小,能耗低,显著降低了系统运行对电能的依赖,明显的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该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实施方法流程图

图2为城市立交桥雨水非动力排水的区域分析图

图3A为立交桥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布置图

图3B为管线穿越立交桥孔洞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说明本发明的内容及特点,结合附图实施例进行进一步阐述,本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限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为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流程图,按照本流程,实施方式如下:

第一步:根据立交桥非动力排放高程差ΔH确定雨水排放点。首先根据相关水文地资料、区域范围内地形资料等,获取立交桥下穿段(下凹段)路面7的路面高程,附近湖塘水系的常水位高程h1,河道或防洪沟的洪水位高程h2,以及附近市政雨水排水系统中大型管渠的高程h3。

如果附近没有湖塘水系、河道或防洪沟水系的情况下,排水系统可以选择市政雨水排水系统中的大型管渠作为排放点。

排放高程差ΔH按下式计算:

排放高程差ΔH=立交桥下凹段低点高程一(非动力排水系统排放点处高程+安全水头H)

安全水头H取值分三种情况,为:

H=0.5米,非动力排水系统排放点为市政雨水排水系统中的大型管渠

H=常水位高程h1+0.5,非动力排水系统排放点为湖塘水系

H=洪水位高程h2+0.5,非动力排水系统排放点为河道或防洪沟

排放点的选择次序为,先河道或防洪沟,再湖塘水系,最后市政排水系统。按照次次序分别计算得出排放高程差ΔH。

按照排放点的选择次序对比排放高程差ΔH与坡度差的关系。该坡度差是排水总干管20的起点(即跌水井24与排水总干管20的连接处)和终点(即排水口27处)的高程差。当得出排放高程差大于坡度差时,说明该排放点满足重力排放要求,系统的排放点选择恰当,立交桥雨水非动力排放可行。

第二步:确定立交桥的雨水汇水区域的面积,计算立交桥下凹段的雨水排放规模。立交桥下凹段雨水排放规模计算公式如下:

Q=Ψ*F*q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q——设计暴雨强度(L/s.104m2)

F——汇水区域面积(104m2)

Ψ——径流系数

汇水区域面积F是影响雨水量大小的直接参数,其确定应结合排水区域10划分而定。

径流系数Ψ应根据周围地面性质的不同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出,其值不宜小于0.8。

暴雨强度q应根据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公式为: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104m2))

t——降雨历时(min)

P——设计重现期(年)

t、b的值根据《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中发布的各地区暴雨强度公式确定。

按照排放点处河流、湖塘、防洪沟等水系的行洪断面核算,确定可以接纳立交桥的雨水规模。

第三步,对立交桥雨水非动力排放系统进行施工。如图2所示,将排放系统分为子系统一12、子系统二13、子系统三14、子系统四15,子系统一12和子系统三14通过连通管18相连组成第一雨水系统;子系统二13和子系统四15通过连通管18’相连,组成第二雨水系统,连通管18/18’敷设在非机动车道孔洞内路面下,布置断面如图3中的横断面图。第一雨水系统和第二雨水系统通过加重钢砼管19连接后排入总跌水井24。总跌水井24的跌差确定为1.1米,既要考虑干渠的排放坡度,又要兼顾洪水位的指标,防止发生倒灌或发生“顶托”现象。

子系统一12和子系统二13包括六箅收水浅井一17,六箅收水浅井一17是子系统一12和子系统二13的收水构筑物,收集雨水后通过连接管22排入集水井23。子系统三14和子系统四15包括六箅收水浅井二16,六箅收水浅井而16是子系统三14和子系统四15的收水构筑物,收集雨水后通过连接管22排入集水井23。其他收水浅井连接方式同上。

十六箅收水浅沟21设置于立交桥下凹段低点处的左右两侧,十六箅收水浅沟21通过连接管25排入检查井26,两座检查井26分别接入各自系统的跌水井28,跌水井28之间通过管道19连通后,接入总跌水井24。

立交桥雨水通过4个子系统将雨水收集并汇至总跌水井24后,排入总干管20,总干管20是整个雨水系统的出水总干,总干管20一直向下游敷设至截洪沟6,将雨水最终排入截洪沟6。雨水排出口做八字出水口27。

下面以某城市某立交桥为例,具体说明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设计施工方法。

如图3为城市某立交桥的排水区域分析图,城市道路1下穿铁路2,修建下穿式立交桥3,下穿段机动车道路面7与非机动车道8路面高程相比,下凹深度达7m。形成了长1200米的集水路段。按照道路车辆通行要求,最低点高程为1087.2米。利用收集到的地形图资料4,在全地域范围内进行排查分析,在距离立交桥150米向东有一条季节性河流5,河流5的河底高程为1088.5米,其洪水位线高程h2为1090.5米。在距离立交桥1800米处有防洪沟6,防洪沟6沟低高程为1081.2米,50年一遇洪水高2米,其洪水位线高程h2为1083.2米。

选择河流5、防洪沟6为非动力排水系统的排放点,按照上述计算排放高程差的公式,选择河流5时,排放高程差ΔH计算结果为-3.8米;选择防洪沟6时,排放高程差ΔH为+3.5米。

ΔH为负数显然不满足非动力排放的高程差要求。说明选择河流5为排放点不满足非动力排水条件,不可行。选择防洪沟6为非动力排水系统的排放点,其排放高程差ΔH为+3.5米,大于坡度差,说明选防洪沟6为排放点满足重力排放要求,立交桥雨水非动力排放可行。

采用高水高排,对立交桥进行排水分区,将立交排水系统的汇水区域面积设定为6公顷。

计算立交桥下凹段汇集雨水量规模,雨水量规模计算公式如下:

Q=Ψ*F*q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q——设计暴雨强度(L/(s.104m2))

F——汇水面积(104m2)

Ψ——径流系数

汇水面积F是影响雨水量大小的直接参数,其确定应结合区域排水分区的划分而定,充分利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尽可能合理的减小汇水面积F的取值。

径流系数Ψ应根据周围地面性质的不同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出,其值取0.8。

暴雨强度q应根据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公式为: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104m2))

t——降雨历时(min)

P——设计重现期(年)

t、b的值根据《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中发布的各地区暴雨强度公式确定,暴雨强度公式按照该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设计重现期P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的取值范围,P取20年。

根据以上参数,计算立交桥雨水汇水量规模为1350L/s。

按照防洪沟6的行洪断面核算,完全可以接纳立交桥的雨水规模。

如图2为立交桥雨水非动力排放系统布置图。排水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12、13、14、15,子系统12和子系统14通过连通管18相连组成西侧雨水系统;子系统13和15通过连通管18相连,组成东侧雨水系统,连通管18敷设在非机动车道孔洞内路面下,布置断面如图3中的横断面图。

西侧系统和东侧系统通过加重钢砼管19连接后排入总跌水井24,总跌水井24的跌差确定为1.1米,既要考虑干渠的排放坡度,又要兼顾洪水位的指标,防止发生倒灌或“顶托”现象。

六箅收水浅井17,收集雨水后通过连接管22排入集水井23。其他六箅收水浅井连接方式同上。

立交桥下凹段低点处,东西两侧系统均设置十六箅收水浅沟21,通过连接管25排入检查井26。

立交桥各个雨水子系统将雨水收集并汇至总跌水井24后,排入总干管20,总干管20向下游敷设至截洪沟6,将雨水排入截洪沟6。雨水排出口做八字出水口。

城市立交桥下凹段的非动力排水模式同泵站动力抽排模式相比,可谓优点很多,投资少、占地省、实施快、节能高效、运行稳定,排放可靠性高,后期维护管理简单,不需要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没有停电即停运的隐患。

在立交桥排水设计中,采用非动力排水模式,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突破排水高差问题的瓶颈,扩大应用范围。在立交桥排水工程中,大多数在高程上难以满足直接排放要求。需要设计者突破常规,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来解决。遇到立体交叉工程最低点低于旁边水系的情况时,需考虑向城市下游扩大论证研究范围,寻找更低的排放点,采用长距离管渠解决;如果这些水系湖面都没有,可以论证周围的公园绿地,或建设地下调蓄水池,将立交桥处的排水矛盾转移到危害较小的地区解决;如果高程差还不满足,需要利用路面纵坡和起拱点变化结合盖板沟、截流沟、跌水井等方式来设计,尤其是浅沟、多箅雨水口的应用,往往能加大高程差,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上述实例中,就采用了十六箅联立雨水口,在桥下高程受限的地方,采用盖板浅沟结合多箅雨水口的方法,提高了子系统的高程,进而提高整个雨水收集排放系统的效率。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