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双向灌注的周围动脉插管装置

一种双向灌注的周围动脉插管装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向灌注的周围动脉插管装置。解决了周围动脉插管容易造成排血不畅的问题。装置包括外管,伸缩转动设置在外管内的内管,在外管的前端口上设置有半片外管固定沿,在内管的前端口上设置有对应的半片内管固定沿,转动内管后内管固定沿与外管固定沿拼合成完整的内固定沿,在外管上套有套管,套管的前端口上设置有与内固定沿配合相压紧的外固定沿。本发明的优点是插管装置通过内固定沿和外固定沿夹在动脉壁上,使得插管与动脉形成三通的结构,避免因插管插入动脉后对动脉内血液流通造成阻碍的问题,也实现了双向灌注的效果,灌注血流截面积较大、血流阻力小。固定沿可以调整,便于插入周围动脉同时也减小了插入创口。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73026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杭州广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611258505.3

  • 发明设计人 李伟;陆军忠;袁世祥;

    申请日2016-12-30

  • 分类号A61M25/14;

  • 代理机构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尉伟敏

  • 地址 311500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城云栖中路1281号大奇山花苑1幢201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2:17:4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5-26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61M25/14 专利号:ZL2016112585053 登记生效日:20230512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权利人:欧麦医疗器械(杭州)有限公司 变更后权利人:浙江医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权利人:311599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县城洋洲路28号2号楼201室 变更后权利人:311599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凤川街道白云源东路368号电子器械产业园二期2号楼402室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9-09-03

    授权

    授权

  • 2017-06-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M25/14 申请日:201612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5-3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提供双向灌注、有效灌注血流截面积大、血流阻力小、安装简单快速的双向灌注的周围动脉插管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主动脉或周围动脉内插入动脉灌注管以进行体外循环是绝大多数心内直视手术和主动脉手术的必需操作。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动脉插管都是不同直径规格的塑料管或壁内有弹簧钢丝加强的塑料管。对直径较大的主动脉而言,这些动脉插管通常能够满足体外循环对流量要求。但随着心脏微创手术和主动脉手术数量的快速增长,需要施行股动脉、腋动脉或无名动脉等周围动脉插管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这些动脉的直径较小,通常在0.8-1.2厘米。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的动脉插管产品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不足,具体来说①单向灌注。周围动脉的插管通常将插管通过外周血管送入插管位置的近心端,插管位置的远心端血管予以阻断直至手术结束时将插管拔除。由于心脏大血管手术通常非常复杂,所以远端血管的阻断时间较长,少则一小时余,多则6-7小时,甚至更长。远端肢体由于缺血时间长,会产生大量乳酸等无氧酵解产物,甚至血栓形成、远端组织和脏器的功能损害,对病人术后康复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②有效灌注血流截面积较小。由于目前动脉插管的管壁较厚(通常在1毫米左右),管腔相对较小,造成血流阻力增加,影响灌注流量,家中血液破坏,特别是在血管管腔较小时这种情况更明显。

目前的周围动脉插管产品无法克服上述弊端进而达到双向灌注、增加有效灌注血流截面积的目的,迫切需要发明一种能够达致上述动脉灌注效果的新装置以满足临床上日益增长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周围动脉插管无法达到双向灌注、增加有效灌注血流截面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不阻塞血管、减小创口的双向灌注的周围动脉插管装置。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双向灌注的周围动脉插管装置,包括外管,伸缩转动设置在外管内的内管,在外管的前端口上设置有半片外管固定沿,在内管的前端口上设置有对应的半片内管固定沿,转动内管后内管固定沿与外管固定沿拼合成完整的内固定沿,在外管上套有套管,套管的前端口上设置有与内固定沿配合相压紧的外固定沿。本发明中插管装置通过内固定沿和外固定沿夹在动脉壁上,使得插管与动脉形成三通的结构,避免因插管插入动脉后对动脉内血液流通造成阻碍的问题。本发明中内固定由两半的内固定沿和外固定沿构成,在插管插入动脉时,将内管旋转至内管固定沿叠在外管固定沿的位置,内固定沿此时只有单侧的结构,便于将外管插入动脉切口,也使得可以减小切开动脉的创口,减少了对人体的伤害。在外管插入动脉后,前移并旋转内管,旋转至内管固定沿与外管固定沿互不重叠状态的位置,缩回内管,内管固定沿与外管固定沿共同构成完整的内固定沿。本发明中内固定沿用于和动脉内壁相贴,外固定沿用于和动脉外壁相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外管后端口壁上设置有限制内管转动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为U形,包括沿外管长度方向设置的进入槽、卡入槽,进入槽和卡入槽下端之间通过沿圆周设置的旋转槽相连通,进入槽上端在外管端口上形成开口,在所述内管后端外壁上设置有与限位槽配合的限位销。本方案中通过限位槽和限位销的配合控制内管旋转和伸缩,限位销由进入槽进入,限位销处于进入槽上端时,外管固定沿与内管固定沿相叠合,推动内管前移至限位销顶到旋转槽,此时外管固定沿与内管固定沿分离,旋转内管使得限位销在旋转槽内转动,转动到旋转槽另一端,该旋转槽有半个圆周长度,内管则是旋转180度,外管固定沿和内管固定沿处于不相叠合状态,再缩回内管,限位销在卡入槽内向上移动直至卡在卡入槽上端,完成外管固定沿和内管固定沿相拼合,拼合成完整的内固定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外管后端上螺纹连有固定套,所述限位销前端穿出在限位槽外,固定套顶在限位销上。本方案中固定套用于固定卡位后的定位销,防止内管固定沿在夹紧动脉壁时发生移动或选择,使得内管固定沿能紧密与外管固定沿形成一整体。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管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面,在内管外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导向面相配合的第二导向面,套管所述套管后端内壁上设置有调节槽,在调节槽内嵌套有调节螺套,所述调节螺套螺纹连接在外管外壁上,在套管调节槽处开有窗口形成调节窗口,调节螺套露出在调节窗口上。本方案通过螺纹对套管进行位置调节,螺套嵌入在套管内,套管与外管之间通过导向机构连接,防止套管旋转,导向机构由内管外壁的第一导向面和外管内壁上的第二导向面构成,第一导向面与第二导向面想贴合,移动时防止套管在外管上旋转。通过旋转螺套,螺套的移动带动套管移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内管外壁上靠着内管固定沿设置有一圈密封槽,在密封槽内套有密封套,密封套夹置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密封槽的宽度大于密封套的宽度。本方案中密封套对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缝隙形成密封,防止液体由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缝隙内进入插管。密封套与密封槽之间形成宽度差,以便于内管在外管内移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套管前端上开有供外管穿出的管口,所述管口直径小于套管内径,管口中心偏离套管中心,管口与套管形成偏心设置,所述外固定沿环绕管口设置,所述外管固定沿中轴线位于在管口中心与套管中心的连线上。本方案中外管与内管成偏心设置,起到正方向识别作用,外管固定沿中轴线位于在管口中心与套管中心的连线上,将外管固定沿所朝方向作为正向,这样通过辨识套管上外管固定沿就能准确辨识出插管正反向,以便于操作者将插管以正确方向插入动脉。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固定沿和外固定沿都是成与动脉壁相贴合的弧形结构。本方案中内固定沿和外固定沿的形状,使得能配合贴合在动脉内壁外壁上。

因此,本发明的优点是:插管装置通过内固定沿和外固定沿夹在动脉壁上,使得插管与动脉形成三通的结构,避免因插管插入动脉后对动脉内血液流通造成阻碍的问题,也实现了双向灌注的效果,灌注血流截面积较大、血流阻力小。固定沿可以选择调整,便于插入周围动脉同时也减小了插入创口。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中外管后端口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附图1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4是附图1中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5是本发明中一种结构示意图。

1-内管 2-外管 3-套管 4-内管固定沿 5-外管固定沿 6-外固定沿 7-限位槽 8-进入槽 9-卡入槽 10-旋转槽 11-密封槽 12-密封套 13-管口 14-调节槽 15-调节螺套16-限位销 17-调节窗口 18-固定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一种双向灌注的周围动脉插管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外管2,伸缩转动设置在外管内的内管1,在外管的前端口上设置有半片外管固定沿5,在内管的前端口上设置有对应的半片内管固定沿4,转动内管后内管固定沿与外管固定沿拼合成完整的内固定沿。在外管上套有套管3,套管的前端口上设置有与内固定沿配合相压紧的外固定沿3。如图5所示,内固定沿和外固定沿都是成与动脉壁相贴合的弧形结构。

如图3所示,在内管外壁上靠着内管固定沿设置有一圈密封槽11,在密封槽内套有密封套12,密封套夹置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密封槽的宽度大于密封套的宽度。

套管前端上开有供外管穿出的管口13,管口直径小于套管内径,管口中心偏离套管中心,管口与套管形成偏心设置,外固定沿环绕管口设置,外管固定沿中轴线位于在管口中心与套管中心的连线上。

如图2和图5所示,外管后端口壁上设置有限制内管转动限位槽7,限位槽为U形,包括沿外管长度方向设置的进入槽8、卡入槽9,进入槽和卡入槽下端之间通过沿圆周设置的旋转槽10相连通,进入槽上端在外管端口上形成开口,在内管后端外壁上设置有与限位槽配合的限位销16。

如图5所示,在外管后端上螺纹连有固定套18,限位销前端穿出在限位槽外,固定套顶在限位销上。

外管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面,在内管外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导向面相配合的第二导向面。如图4所示,套管后端内壁上设置有调节槽14,在调节槽内嵌套有调节螺套15,调节螺套螺纹连接在外管外壁上,如图5所示,在套管调节槽处开有窗口形成调节窗口17,调节螺套露出在调节窗口上。

本装置工作时,先将限位销推入进入槽,限位销处于进入槽上端时,外管固定沿与内管固定沿相叠合,将插管插入周围动脉。推动内管前移至限位销顶到旋转槽,此时外管固定沿与内管固定沿分离,旋转内管使得限位销在旋转槽内转动,转动到旋转槽另一端,该旋转槽有半个圆周长度,内管则是旋转180度,外管固定沿和内管固定沿处于不相叠合状态,再缩回内管,限位销在卡入槽内向上移动直至卡在卡入槽上端,完成外管固定沿和内管固定沿相拼合,拼合成完整的内固定沿。内固定沿贴合在周围动脉内壁上。然后旋转调节螺套,将套管下移,直到外固定沿压在周围动脉外壁上,这样将周围动脉夹在内固定沿和外固定沿之间,插管与周围动脉形成三通结构。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内管、外管、套管、内管固定沿、外管固定沿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