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汽车副仪表板及汽车

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汽车副仪表板及汽车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汽车副仪表板及汽车,该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包括第一侧支撑板、第二侧支撑板、第一滑移门及第二滑移门,第一侧支撑板及第二侧支撑板间隔设置并在二者之间形成储物空间,第一滑移门及第二滑移门具有遮盖储物空间的开口的关闭位置及打开储物空间的开口的开启位置,第一滑移门与第二滑移门在关闭位置时并排设置在储物空间的开口处;第一滑移门能够相对第一侧支撑板及第二侧支撑板由关闭位置滑动到开启位置,第二滑移门能够在第一滑移门的推动下由关闭位置滑动到开启位置,第二滑移门在开启位置时处于第一滑移门的内侧。该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第一滑移门及第二滑移门打开时不会占用车内过多空间。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74051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510811886.2

  • 申请日2015-11-19

  • 分类号B60R7/06;

  • 代理机构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谭果林

  • 地址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448-458号成悦大厦23楼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2:14:5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2-07

    授权

    授权

  • 2017-06-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0R7/06 申请日:201511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5-3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内饰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汽车副仪表板及汽车。

背景技术

常规的汽车副仪表板通常是水平布置在两个座位(前排或后排)之间,副仪表板能够提供储物的空间。

现有的汽车副仪表板通常包括箱体及盖住箱体的滑移门,滑移门通常是通过一对直线导轨与直线轨道实现滑移门沿箱体的直线运动,以打开或关闭箱体的开口。如申请号为CN200720196138的中国专利申请,即为单门形式的滑移门。

现有的汽车副仪表板,如CN200720196138,滑移门通常为单门结构,且滑移门在完全打开箱体的开口时,滑移门需要移动一个较大的直线行程,因而,需要预留给滑移门很大一个运动空间,这样就限制了副仪表板在车内的布置位置,使得副仪表板绝大部分是布置在车内两个座位(前排或后排)之间,很难布置在其它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汽车副仪表板其滑移门在完全打开箱体的开口时,滑移门需要移动一个较大的直线行程,进而导致副仪板在车内的布置位置局限的缺点,提供一种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包括第一侧支撑板、第二侧支撑板、第一滑移门及第二滑移门,所述第一侧支撑板及第二侧支撑板相对间隔设置并在二者之间形成储物空间,所述第一滑移门及第二滑移门具有遮盖所述储物空间的开口的关闭位置及打开所述储物空间的开口的开启位置,所述第一滑移门与第二滑移门在所述关闭位置时并排设置在所述储物空间的开口处;

所述第一滑移门能够相对所述第一侧支撑板及第二侧支撑板由所述关闭位置滑动到所述开启位置,所述第二滑移门能够在所述第一滑移门的推动下由所述关闭位置滑动到所述开启位置,所述第二滑移门在所述开启位置时处于所述第一滑移门的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支撑板及第二侧支撑板的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滑移门主轨道、一第二滑移门主轨道及一第二滑移门副轨道,所述第二滑移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滑移门副轨道;

所述第一滑移门两侧设置有能够在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内滑动的第一主滑移部件及能够在所述第一滑移门副轨道内滑动的第一副滑移部件,所述第二滑移门两侧设置有能够在所述第二滑移门主轨道内滑动的第二主滑移部件及能够在所述第二滑移门副轨道内滑动的第二副滑移部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沿所述储物空间的开口边缘由所述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的前侧向后侧延伸,所述第二滑移门主轨道及第二滑移门副轨道位于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的内侧,所述第二滑移门主轨道及第二滑移门副轨道由所述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的前侧向后侧延伸的同时由所述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的外侧向内侧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滑移门主轨道及第二滑移门副轨道的起始位置靠近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的内侧,所述第二滑移门主轨道及第二滑移门副轨道的终点位置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的内侧边缘邻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包括依次连接的前直线段、弧形过渡段及后直线段,所述弧形过渡段向所述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的外侧拱出;

所述第二滑移门主轨道为朝向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拱出的弧形轨道,所述第二滑移门副轨道包括朝向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拱出的第一弧形段及背离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拱出的第二弧形段,所述第一弧形段与第二弧形段平滑过渡。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滑移门副轨道的第二弧形段与所述第二滑移门主轨道大致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滑移部件、第二主滑动部件及第二副滑动部件为滑动轴承。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轴承包括基座、连接管、滚珠及弹簧,所述连接管设置在所述基座的顶面上,所述滚珠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开设的滚珠孔中,所述滚珠的外侧与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第二滑移门主轨道及第二滑移门副轨道的侧壁接触,所述基座的底面与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第二滑移门主轨道及第二滑移门副轨道的底壁贴合;

所述第一滑移门及第二滑移门上设置有中空安装管,所述中空安装管内设置有导向柱,所述弹簧的一端支承在所述连接管的底部,另一端套在所述导向柱上,所述连接管插入所述中空安装管中,所述中空安装管的内壁与所述连接管的外壁之间设置一滑动套筒;

所述中空安装管中设置有弹簧限位台及滑动套筒限位台,所述弹簧套在所述导向柱的这一端支承在所述弹簧限位台上,所述滑动套筒的一端抵接在所述滑动套筒限位台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移门的外侧边缘延伸形成一对角板,所述第一副滑动部件为设置在所述角板外侧端的导向杆。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的之间设置有外侧止挡条及内侧止位条,所述外侧止挡条在所述开启位置抵住所述第一滑移门,所述内侧止位条在所述开启位置抵住第二滑移门。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还包括用于在所述关闭位置将所述第一滑移门锁止在所述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上的锁止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第一滑移门在相对第一侧支撑板及第二侧支撑板由关闭位置滑动到开启位置时,推动第二滑移门也由关闭位置滑动到开启位置,且第二滑移门在开启位置时处于第一滑移门的内侧,这样,采取两个滑移门联动的方式,第一滑移门及第二滑移门均只需要移动一个较小的行程即能完全打开储物空间的开口,第一滑移门及第二滑移门在打开时不会占用车内过多空间,有利于将采用该滑移门结构的汽车副仪表板布置在车内其它位置(例如后排两座椅之间的位置),并有利于将采用该滑移门结构的汽车副仪表板以区别于传统的水平布置方式布置(例如竖直布置)。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副仪表板,其包括副仪表板骨架及上述的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的内侧固定在所述副仪表板骨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副仪表板布置在汽车两个后座的靠背之间,所述副仪表板骨架固定在汽车两个后座的靠背之间的车身结构上。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汽车副仪表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的正视图;

图2是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的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其第二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其滑动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其第二滑移门与滑动轴承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沿图6中B-B方向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其第一滑移门与锁止机构的装配示意图(去掉第一外饰板);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其锁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去掉壳体后);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位于关闭位置时的侧视图(拆掉第一支撑板后);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第一滑移门及第二滑移门滑动到中间位置(关闭位置与开启位置之间的位置)的状态示意图(拆掉第一支撑板后);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第一滑移门及第二滑移门滑动到开启位置的状态示意图(拆掉第一支撑板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第一侧支撑板;11、第一锁孔;12、第一导向面;2、第二侧支撑板;21、第二锁孔;22、第二导向面;3、第一滑移门;31、角板;32、导向杆;33、第一外饰板;34、第一内板;4、第二滑移门;41、中空安装管;42、导向柱;43、弹簧限位台;44、滑动套筒限位台;45、第二外饰板;46、第二内板;51、52、53、滑动轴承;521、基座;522、连接管;523、滚珠;524、弹簧;525、滚珠孔;6、滑动套筒;7、外侧止挡条;8、内侧止位条;10、第一滑移门主轨道;101、前直线段;102、弧形过渡段;103、后直线段;20、第二滑移门主轨道;30、第二滑移门副轨道;301、第一弧形段;302、第二弧形段;40、第一滑移门副轨道;50、解锁按钮;501、第一斜面;60、转接件;601、第二斜面;70、锁模块;701、壳体;702、解锁凸块;703、第一齿圈;7031、第一连接柱;704、第二齿圈;7041、第二连接柱;705、扭转弹簧;706、第一齿条;707、第二齿条;80、第一侧锁杆;801、第一长孔;802、第三斜面;90、第二侧锁杆;901、第二长孔;902、第四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文中,如无其它特殊说明,前、后、左、右、外侧及内侧的方位定义参见图1及图2。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包括第一侧支撑板1、第二侧支撑板2、第一滑移门3及第二滑移门4,所述第一侧支撑板1及第二侧支撑板2相对间隔设置并在二者之间形成储物空间,所述第一滑移门3及第二滑移门4具有遮盖所述储物空间的开口的关闭位置(如图3所示的位置)及打开所述储物空间的开口的开启位置(如图11所示的位置)。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滑移门3与第二滑移门4在所述关闭位置时并排设置在所述储物空间的开口处。

如图10至图12所示,所述第一滑移门3能够相对所述第一侧支撑板1及第二侧支撑板2由所述关闭位置滑动到所述开启位置,所述第二滑移门能够在所述第一滑移门3的推动下由所述关闭位置滑动到所述开启位置。如图12所示,所述第二滑移门4在所述开启位置时处于所述第一滑移门3的内侧。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侧支撑板2的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滑移门主轨道10、第二滑移门主轨道20及第二滑移门副轨道30;同样的,第一侧支撑板1的内侧壁上对称地设置有第一滑移门主轨道10、第二滑移门主轨道20及一第二滑移门副轨道30,第一侧支撑板1的内侧壁上的第一滑移门主轨道、第二滑移门主轨道及一第二滑移门副轨道图中未标示,第一侧支撑板1内壁上的第一滑移门主轨道、第二滑移门主轨道及第二滑移门副轨道与第二侧支撑板2的内侧壁上的第一滑移门主轨道10、第二滑移门主轨道20及第二滑移门副轨道30呈左右对称设置。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滑移门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滑移门副轨道40。图中只示出了一侧的第一滑移门副轨道40,另一内侧的第一滑移门副轨道相对于该侧的第一滑移门副轨道40呈左右对称设置。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滑移门3两侧设置有作为第一主滑移部件的四个滑动轴承51,在图10中仅示出了一侧的两个滑动轴承51,另一侧的两个滑动轴承与图3中示出的两个滑动轴承51呈左右对称设置。此处的四个滑动轴承51能够在第一支撑板1及第二支撑板2上的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10内滑动。

另外,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滑移门3的外侧边缘延伸形成一对角板31,所述一对角板31的外侧端设置有作为第一副滑移部件的两个导向杆32。两个导向杆32呈左右对称,并相向突出。两个导向杆32能够在第二滑移门4上的所述第一滑移门副轨道40内滑动。

如图6及图10所示,所述第二滑移门4两侧设置有作为第二主滑移部件的滑动轴承52及作为第二副滑移部件的滑动轴承53,在图10中,仅示出了一侧的一个滑动轴承52及一个滑动轴承53,另一侧的滑动轴承及滑动轴承与图10中示出的滑动轴承52及一个滑动轴承53呈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滑动轴承52能够在所述第二滑移门主轨道20内滑动,所述滑动轴承53能够在第二滑移门副轨道30内滑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移门3能够借助所述第一主滑移部件(滑动轴承51)沿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10由图10所示的关闭位置滑动到图12所示的开启位置,并借助所述第一副滑动部件(导向杆32)在所述第一滑移门副轨道40中滑动推动所述第二滑移门4,所述第二滑移门4在所述第一副滑动部件(导向杆32)的推动下借助所述第二主滑移部件(滑动轴承52)及第二副滑移部件(滑动轴承53)沿所述第二滑移门主轨道20及第二滑移门副轨道30所限定的轨迹由图10所示的关闭位置滑动到图12所示的开启位置。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10沿所述储物空间的开口边缘由所述第一支撑板1及第二支撑板2的前侧向后侧延伸,所述第二滑移门主轨道20及第二滑移门副轨道30位于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10的内侧,所述第二滑移门主轨道20及第二滑移门副轨道30由所述第一支撑板1及第二支撑板2的前侧向后侧延伸的同时由所述第一支撑板1及第二支撑板2的外侧向内侧延伸。所述第二滑移门主轨道20及第二滑移门副轨道30的起始位置靠近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10的内侧,其终点位置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及第二支撑板2的内侧边缘邻接。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10包括依次连接的前直线段101、弧形过渡段102及后直线段103,所述弧形过渡段102向所述第一支撑板1及第二支撑板2的外侧拱出。弧形过渡段102可以是圆弧形、椭圆弧形及其它形状。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滑移门主轨道20为朝向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10拱出的弧形轨道,所述第二滑移门副轨道30包括朝向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10拱出的第一弧形段301及背离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10拱出的第二弧形段302,所述第一弧形段301与第二弧形段302平滑过渡。第一滑移门主轨道10可以是圆弧形、椭圆弧形及其它形状。同样,第一弧形段301与第二弧形段302也可以是圆弧形、椭圆弧形及其它形状。

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滑移门副轨道的第二弧形段302与所述第二滑移门主轨道20大致平行。这样,第二滑移门主轨道20与第二滑移门副轨道30的前半程大致平行走向,后半程第二滑移门副轨道30弧线往后收,第二滑移门主轨道20弧线往外扩,这样在第二滑移门滑移的后半程,第二滑移门主轨道20及第二滑移副主轨道30对第二滑移门的作用力方向相反,有助于缓冲滑移过程中第二滑移门受到的力(特别是副仪表板整体竖直放置的情况下)。

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滑动轴承52包括基座521、连接管522、滚珠523及弹簧524,所述连接管522设置在所述基座521的顶面上,所述滚珠523设置在所述基座521上开设的滚珠孔525中,所述滚珠523的外侧与第二滑移门主轨道20的侧壁接触,所述基座521的底面与所述第二滑移门主轨道20底壁贴合。这样,滚珠523与第二滑移门主轨道20的侧壁接触摩擦,滚珠523在滚珠孔525中滚动,进而实现了滑动轴承52在第二滑移门主轨道20中的滑动。

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滑移门4上设置有中空安装管41,所述中空安装管41内设置有导向柱42,所述弹簧524的一端支承在所述连接管522的底部,另一端套在所述导向柱42上,所述连接管522插入所述中空安装管41中,所述中空安装管41的内壁与所述连接管522的外壁之间设置一滑动套筒6;滑动套筒6及连接管522之间通过一对限位平面限制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动。

另外,所述中空安装管41中设置有弹簧限位台43及滑动套筒限位台44,所述弹簧524套在所述导向柱42的这一端支承在所述弹簧限位台43上,所述滑动套筒6的一端抵接在所述滑动套筒限位台44上。这样,当滑动轴承52与第二滑移门4之间的配合由于制造产生误差时,能够则弹簧进行补偿,由此降低了滑动轴承的装配精度,降低了装配时间。

以上只描述了滑动轴承52的结构及其安装结构,应当理解的是,滑动轴承51及滑动轴承53的结构及其安装结构与之同理。

本实施例中,如图7及图10所示,所述第一滑移门3包括第一外饰板3及第一内板34,所述第二滑移门4包括第二外饰板45及第二内板46,所述第一滑移门副轨道40设置在所述第二内板46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还包括用于在所述关闭位置将所述第一滑移门3锁止在所述第一支撑板1及第二支撑板2上的锁止机构。第二滑移门4通过第一副滑移部件(导向杆32)在关闭位置时相对第一滑移门3静止。

如图2、图8及图9所示,所述锁止机构包括解锁按钮50、转接件60、锁模块70、第一侧锁杆80及第二侧锁杆90,所述锁模块70固定在所述第一外饰板33与第一内板34所形成的内部空间中,所述解锁按钮50的外侧端穿出所述第一外饰板33的外侧表面。

如图8及图9所示,所述第一侧锁杆80及第二侧锁杆90的外侧端在所述关闭位置时分别插入所述第一支撑板1形成的第一锁孔11及第二支撑2上形成的第二锁孔21。

如图2所示,在按下所述解锁按钮50时,所述解锁按钮50沿第一方向a推动所述转接件60,以使得所述转接件60沿第二方向b对所述锁模块70施加解锁力;如图8及图9所示,所述锁模块70在所述解锁力的作用下向内拉回所述第一侧锁杆80及第二侧锁杆90,以使得所述第一侧锁杆80及第二侧锁杆90的外侧端分别脱离所述第一锁孔11及第二锁孔21,使得所述第一滑移门3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支撑板1及第二支撑板2滑动。

如图2所示,所述解锁按钮50的内侧端形成第一斜面501,所述转接件60上与其对应的位置形成第二斜面601,所述第一斜面501与所述第二斜面601贴合,所述转接件60被一限位结构(图中未标示)限定为只能沿所述第二方向b滑动。图2中,所述第一方向a设置为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b,这样使得锁止机构能够更加的紧凑。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及图9所示,所述锁模块70包括壳体701、解锁凸块702、第一齿圈703、第二齿圈704及扭转弹簧705,所述壳体701固定在所述第一内板33上,所述第一齿圈703及第二齿圈704转动连接在所述壳体701上,所述解锁凸块702的一端伸出所述壳体701并与所述转接块60抵接,所述解锁凸块702的两侧形成有分别与所述第一齿圈703及第二齿圈704啮合的第一齿条706及第二齿条707,所述第一侧锁杆80及第二侧锁杆90的内侧端伸入所述壳体701中并分别与所述第一齿圈703及第二齿圈704相连,所述扭转弹簧705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701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齿圈703上。

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侧锁杆80及第二侧锁杆90的内侧端分别形成有第一长孔801及第二长孔901,所述第一齿圈703及第二齿圈704上分别形成有第一连接柱7031及第二连接柱7041,所述第一连接柱7031及第二连接柱7041分别插入所述第一长孔801及第二长孔901中。通过第一连接柱7031与第一长孔801、第二连接柱7041与第二长孔901的配合,使得第一齿圈703及第二齿圈704,能够向内拉动第一侧锁杆80及第二侧锁杆90。

如图2所示,解锁凸块702在解锁力的作用下与转接块60一起沿第二方向b运动,并借助于其上的第一齿条706及第二齿条707推动所述第一齿圈703及第二齿圈704向靠近所述解锁凸块702的方向转动,以此向内拉回所述第一侧锁杆80及第二侧锁杆90。所述扭转弹簧705连接在所述第一齿圈703的这一端在所述第一齿圈703向靠近所述解锁凸块702的方向转动时被压缩;所述扭转弹簧705在所述解锁力消失时(按压解锁按钮50的力消失)复位以此带动第一齿圈703回转,进而借助于第一齿条706带动所述解锁凸块702回位,所述解锁凸块702的回位带动转接件60连同所述解锁按钮50一起回复到初始状态。

另外,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板1及第二支撑板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面12及第二导向面22,所述第一侧锁杆80及第二侧锁杆90的外侧端分别形成与所述第一导向面12及第二导向面22匹配的第三斜面802及第四斜面902,所述第一导向面12及第二导向面22在所述第一滑移门3由图12所示的开启位置回复到如图10所示的关闭位置时,借助所述第一导向面12与第三斜面802及所述第二导向面22与第四斜面902的配合,引导所述第一侧锁杆80及第二侧锁杆90的外侧端分别滑入所述第一锁孔11及第二锁孔21内。

本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12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板1及第二支撑板2的之间设置有外侧止挡条7及内侧止位条8。如图12所示,所述外侧止挡条7在所述开启位置抵住所述第一滑移门3,所述内侧止位条8在所述开启位置抵住第二滑移门4。

如图2、图10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

如图2及图10所示,沿第一方向a按压解锁按钮50,解锁按钮50推动转接件60沿第二方向b移动,转接件60同时推动锁模块70的解锁凸块701,解锁凸块701连同第一齿条706及第二齿条707沿第二方向运动,进而推动第一齿圈703及第二齿圈704转动,第一齿圈703及第二齿圈704转动向内拉回第一侧锁杆80及第二侧锁杆90,使得第一侧锁杆80及第二侧锁杆90的外侧端分别脱离第一侧支撑板上的第一锁孔11及第二侧支撑板2上的第二锁孔21,这样,第一滑移门3与第一支撑板1及第二支撑板2之间解锁,可以相对滑动。

在解锁之后,如图11所示,第一滑移门3借助人的推力或者自身重力(在副仪表板整体竖直放置的情况下),借助所述第一主滑移部件(滑动轴承51)沿所述第一滑移门主轨道10由图10所示的关闭位置向图12所示的开启位置滑动,并借助所述第一副滑动部件(导向杆32)在所述第一滑移门副轨道40中滑动推动所述第二滑移门4,所述第二滑移门4在所述第一副滑动部件(导向杆32)的推动下借助所述第二主滑移部件(滑动轴承52)及第二副滑移部件(滑动轴承53)沿所述第二滑移门主轨道20及第二滑移门副轨道30所限定的轨迹由图10所示的关闭位置向图12所示的开启位置滑动。

当所述第一滑移门3及第二滑移门4分别与外侧止挡条7及内侧止位条8抵接时,所述第一滑移门3及第二滑移门4停止滑动,并停留在图12所示的开启位置,此时,第二滑移门4处于所述第一滑移门3的内侧。并且,由于外侧止挡条7及内侧止位条8的止挡作用,第一滑移门3及第二滑移门4均未超出第一支撑板1及第二支撑板2之间的范围。因而,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滑移门3及第二滑移门4不会占用车内其它的布置空间。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主滑移部件、第二主滑移部件及第二副滑移部件均采用滑动轴承,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有其它形式,例如滑轮、滑板等。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滑移门主轨道、第二滑移门主轨道及第二滑移门副轨道也可以有其它形式,例如第一滑移门主轨道采用弧形轨道,第二滑移门主轨道及第二滑移门副轨道采用直线轨道。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副滑移部件也可以滑动轴承、滑轮等。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移门由所述关闭位置滑动到所述开启位置,也可以通过其它结构,例如相互匹配的滑块、滑槽,再例如相互匹配的滑轮、滑轨。所述第二滑移门由所述关闭位置滑动到所述开启位置,也可以通过其它结构,例如相互匹配的滑块、滑槽,再例如相互匹配的滑轮、滑轨。

另外,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副仪表板,其包括副仪表板骨架及上述的汽车副仪表板滑移门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板1及第二支撑板2的内侧固定在所述副仪表板骨架上。

优选地,所述汽车副仪表板整体沿汽车的高度方向布置。例如,所述汽车副仪表板布置在汽车两个后座的靠背之间,所述副仪表板骨架固定在汽车两个后座的靠背之间的车身结构上。

将汽车副仪表板整体沿汽车的高度方向布置,有利于利用第一滑移门及第二滑移门的自重来开启副仪表板,以节省操作者的体力。

另外,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汽车副仪表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