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组合物,其通过含有蚯蚓作为有效成分而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可能性高的脂肪肝和肾肥大。一种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该组合物如下获得:对蔬果提取物接种酵母而得到发酵液,向该发酵液中混入蚯蚓,使该蚯蚓发酵,由此得到发酵蚯蚓,向该发酵蚯蚓中混合田七,使其发酵干燥而得到发酵混合物,向该发酵混合物中混合蚂蚁和银杏叶,由此得到该组合物。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12-03

    授权

    授权

  • 2017-03-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5/62 申请日:201503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3-0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蚯蚓在东亚从很久以前就被用作解热镇痛药等的药材,并且,近年来提出了以蚯蚓成分作为有效成分的糖尿病治疗剂(专利文献1)、抗高脂血症剂(专利文献2)、血压调节剂(专利文献3)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07-0807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07-08077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平07-0393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认为蚯蚓具有各种各样的功效,本申请发明人对该蚯蚓所具有的进一步的功效进行了研究,结果终于发现了蚯蚓成分具有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发病的新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该组合物通过含有蚯蚓作为有效成分而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可能性高的脂肪肝和肾肥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要点进行说明。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蚯蚓作为有效成分。

另外涉及如方案1所述的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蚯蚓是利用对蔬果提取物接种酵母而得到的发酵液进行发酵而成的发酵蚯蚓。

另外涉及如方案1所述的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蚯蚓为赤子爱胜蚓。

另外涉及如方案2所述的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蚯蚓为赤子爱胜蚓。

另外涉及如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田七、蚂蚁、银杏叶中的至少一种。

另外涉及如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田七、蚂蚁和银杏叶。

另外涉及如方案5所述的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蚂蚁为经发酵的发酵蚁。

另外涉及如方案6所述的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蚂蚁为经发酵的发酵蚁。

另外涉及如方案5所述的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银杏叶是使由该银杏叶提取的提取物发酵而成的发酵银杏叶提取物。

另外涉及如方案6所述的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银杏叶是使由该银杏叶提取的提取物发酵而成的发酵银杏叶提取物。

另外涉及如方案7所述的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银杏叶是使由该银杏叶提取的提取物发酵而成的发酵银杏叶提取物。

另外涉及如方案8所述的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银杏叶是使由该银杏叶提取的提取物发酵而成的发酵银杏叶提取物。

另外涉及一种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对蔬果提取物接种酵母而得到发酵液,向该发酵液中混入蚯蚓,使该蚯蚓发酵,由此得到发酵蚯蚓,向该发酵蚯蚓中混合田七,使其发酵干燥而得到发酵混合物,向该发酵混合物中混合蚂蚁和银杏叶,得到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以上述方式构成,因此,通过摄取本发明,能够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可能性高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发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1中的肝脏、肾脏、心脏的各器官重量以及肾周脂肪、附睾周围脂肪的重量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1中的每100g体重的肝脏重量的图。

图3是图1中的肾脏重量的放大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1中的肝脏中包含的总脂质的比例的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1中的肝脏中包含的总胆固醇的重量的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1中的尿白蛋白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1中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1中的优球蛋白凝块溶解时间(ECLT)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9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1中的血糖值的变化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1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1中的胰岛素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1中的淀粉酶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3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1中的尿酸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4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1中的谷草转氨酶(GOT)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5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1中的碱性磷酸酶(ALP)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6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1中的乳酸脱氢酶(LD)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7是示出对本实施例的试验1中的肾脏切片进行组织观察的结果的组织图像。

图18是根据图17的组织图像将肾小球中的系膜基质的占有比例数值化的图。

图19是示出对本实施例的试验1中的主动脉弓进行组织观察的结果的组织图像。

图20是根据图19的组织图像将主动脉弓的血管壁厚数值化的图。

图2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2中的体重变化的图。

图2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2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23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2中的胰岛素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24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2中的脂联素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25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2中的谷草转氨酶(GOT)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26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2中的碱性磷酸酶(ALP)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27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2中的亮氨酸氨肽酶(LAP)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28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2中的血中总胆固醇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29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2中的血尿素氮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30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2中的肌酐清除率(Ccr)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3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2中的尿白蛋白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3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2中的肝脏重量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33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2中的肝脏中包含的总脂质的比例的图。

图34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2中的肝脏中包含的甘油三酯的重量的图。

图35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2中的肝脏中包含的总胆固醇的重量的图。

图36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2中的优球蛋白凝块溶解时间(ECLT)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37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2中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38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试验2中的肾小球中的系膜基质的占有比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优选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示出本发明的作用进行简单说明。

例如通过经口摄取本发明的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可改善因糖尿病而降低的脂质代谢功能,并且可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质代谢功能的降低。

此外,可改善由糖尿病产生的微血管病变,并且可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根据使用了作为II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ZDF大鼠(Zucker Diabetic Fatty Rat,Zucker糖尿病脂肪肝大鼠)的确认试验结果)。

由此,可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发病或进展。

实施例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组合物,其以蚯蚓作为有效成分,可抑制在II型糖尿病发病时容易作为并发症而发病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发病,具体而言,由蚯蚓、发酵液、田七(别名:三七、学名:Panax motoginseng Berk)、蚂蚁、银杏叶构成。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下文中称为本组合物)如下获得:对蔬果提取物接种酵母而得到发酵液,向该发酵液中混入蚯蚓,使该蚯蚓发酵,由此得到发酵蚯蚓,向该发酵蚯蚓中混合田七,使其发酵干燥而得到发酵混合物,向该发酵混合物中混合蚂蚁和银杏叶,形成本实施例的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的组合物。

下面,对本组合物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蚯蚓为赤子爱胜蚓(学名:Eisenia fetida)。

另外,发酵液是对由蔬菜和水果等蔬果提取的蔬果提取物接种酵母菌(本实施例中为多种酵母菌,例如机会致病菌、念珠菌)并使其发酵而成的,具体而言,将豆芽5kg、卷心菜1.8kg、白菜0.5kg、菠菜0.5kg、油菜0.5kg、藕0.6kg、欧芹0.5kg、马铃薯10kg、黄瓜2kg、牛蒡0.6kg、木瓜45kg、菠萝15kg、香蕉2kg、苹果5kg、柠檬1kg切成适当的大小,向其中加入无水葡萄糖81kg、含水葡萄糖9kg和酵母0.2l并搅拌混合,在室温21℃发酵约1周,用压机对该发酵的发酵物进行榨取,对该榨出的发酵液进行过滤(120目)。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获得蔬果提取物的蔬菜和水果不限于上述,也可以使用上述以外的蔬菜、水果。

另外,田七为加工成粉末状的田七。

另外,蚂蚁为拟黑多刺蚁(学名:Polyrhachisviva Roger)和日本黑褐蚁(学名:Formica japonica)这两种蚂蚁,具体而言,这些蚂蚁为经发酵的发酵蚁。

更具体而言,该发酵蚁如下获得:将木瓜粉末、制成粉末状的拟黑多刺蚁(下文中称为拟黑多刺蚁粉末)、制成粉末状的日本黑褐蚁(下文中称为日本黑褐蚁粉末)、水混合,对其接种酵母(活酵母)并使其发酵,将该发酵物干燥并制成粉末状。

更详细地来说明,该发酵蚁如下得到:在将室温设定为28℃的操作室内,将木瓜粉末38.2kg、拟黑多刺蚁粉末1.82kg、日本黑褐蚁粉末7.28kg、水(40℃)44l混合,对其接种酵母(活酵母)7.7g,静置24小时使其发酵,将该发酵物在25℃干燥72小时,进而在21℃干燥至水分达到10%以下为止,将该水分干燥至10%以下的物质用2mm筛进行粗粉碎后,用0.2mm筛进行主粉碎,制成粉末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木瓜粉末的制法如下:将木瓜进行切片或利用绞肉机切碎,向其中加入糖类并提取木瓜提取物,向该木瓜提取液中加入酵母菌,使该酵母菌和该木瓜上本来附着的野生酵母菌发酵繁殖,向其中加入乳酸菌,对上述酵母菌、野生酵母菌和乳酸菌进行共培养,由所得到的培养物分出液体成分,向该液体成分中进一步加入酵母菌和乳酸菌,进行发酵熟化并使其干燥(参照近藤等人的日本专利第3370302号)。

另外,银杏叶为由银杏叶提取的银杏叶提取物,具体而言,是使该银杏叶提取物发酵而成的发酵银杏叶提取物。

更具体而言,该发酵银杏叶提取物如下得到:煮银杏叶并提取出提取物,对该提取的提取物进行加热而浓缩,向该浓缩提取物中混合无水葡萄糖和发酵钙后,接种酵母使其发酵,将该发酵物干燥而制成粉末状。

更详细地来说明,将银杏叶50kg和水500l装入捏合机中,加热使其沸腾1小时,提取出提取物,将该提取的提取物用#350和#500的网进行过滤,对该经过滤的提取物进行加热,浓缩至60l,趁着该浓缩提取物的液温高时混合无水葡萄糖17.5kg,进一步,使液温为30℃并混合发酵钙5kg后,接种酵母,在将室温设定为28℃的操作室内需氧发酵24小时,发酵后,保持室温为23℃~24℃使其干燥,干燥时在中途将制成粉末状的糙米5kg和淀粉(本实施例中使用撒布淀粉)22.5kg分成2天各混合半量,从混合操作结束后第二天起将室温降至20℃,干燥至水分量为5%以下,将该干燥物用2mm筛进行粗粉碎后,用0.2mm筛进行主粉碎,制成粉末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发酵钙如下得到:上述发酵液使用发酵期间为2周的发酵液,相对于该发酵液1l,以0.3kg的比例加入钙粉末(由北陆贝化石70wt%、贝钙28wt%、鱼钙2wt%构成),搅拌约2周,向其中以相对于发酵液1l为5.5ml的比例加入海带提取物,以相对于发酵液1l为0.2l的比例加入水(本实施例中,将海带提取物与水混合而成的物质加入发酵液中),在加入该海带提取物和水后的第二天,将室温升高至25℃,次日再次将室温降至21℃,干燥至水分为8%以下,将该干燥物用2mm筛进行粗粉碎后,用0.2mm筛进行主粉碎,制成粉末状。

接着,对本组合物的制造方法进行具体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述说明为使用了赤子爱胜蚓1kg(干燥后100g、混配比例15wt%)的情况。

首先,将赤子爱胜蚓从泥中取出,进行清洗,之后粉碎成2mm以下的粒状。

具体而言,将从泥中取出并进行了清洗的赤子爱胜蚓和水(相对于赤子爱胜蚓的重量1kg,加入水3.5l)装入混合器内,在混合器中实施40分钟~80分钟粉碎处理,得到所谓泥状的赤子爱胜蚓。需要说明的是,粉碎处理中液温上升,若该上升的液温超过30℃,则赤子爱胜蚓的有效成分有可能变质或被破坏,因此,为了使粉碎处理中的温度不超过30℃,优选使所加入的水的温度为15℃以下。

接着,在该粉碎成泥状的赤子爱胜蚓中混合发酵液215ml(混配比例20wt%)、乳酸菌125ml,在25℃静置17小时~21小时,使其发酵而得到发酵赤子爱胜蚓。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乳酸菌使用制菌效果良好的K-1菌或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mesenteroides),但只要抑制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群的增殖、且在发酵和干燥过程中能够将这些菌杀灭,则所使用的乳酸菌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

接着,向该发酵赤子爱胜蚓中混合田七粉末180g(混配比例27wt%),一边使该混合的第一混合物发酵,一边干燥至没有湿气。

具体而言,将室温保持为23℃,一边对第一混合物鼓风,一边使其发酵干燥48小时~72小时(在该发酵干燥的阶段,通过制作发酵蚯蚓时混合的乳酸菌的作用,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群被杀灭),进而在该发酵干燥结束后,一边将室温保持为20℃~28℃、将湿度保持为18%以下,一边鼓风干燥约2周,干燥至上述第一混合物的水分量为5%以下。

接着,向该干燥的第一混合物中混合制成粉末状的发酵蚁20g(混配比例3wt%)和发酵银杏叶提取物233g(混配比例35wt%),得到第二混合物。

最后,将该第二混合物用2mm筛进行粗粉碎后,用0.2mm筛进行主粉碎,制成粉末状,将该粉末收纳于胶囊中,从而完成。需要说明的是,最终形态不限于胶囊形态,也可以直接为粉末或制成片剂。

另外,本实施例中,以上述混配比例将各成分(材料)进行了混配,但只要在发酵赤子爱胜蚓为12wt%~18wt%、田七粉末为22wt%~32wt%、发酵蚁为2wt%~4wt%、发酵银杏叶提取物为28wt%~42wt%、发酵液为16wt%~24wt%的范围内,则可以适当变更。

接着,对本组合物的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进行了试验1和试验2这两次效果确认试验。在试验1中,单纯地进行了本组合物的效果的确认,在试验2中,进行了试验1中未能确认的蚯蚓(赤子爱胜蚓)成分和其以外的成分的效果和早期症状中的效果的确认。首先,对试验1进行详述。

《试验1》

本试验使用作为II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ZDF大鼠(Zucker Diabetic Fatty Rat,Zucker糖尿病脂肪肝大鼠),对提供了不含上述本组合物的普通饲料的ZDF大鼠、和提供了含有本组合物的饲料的ZDF大鼠的状态差异进行比较,确认了本组合物的效果。

具体而言,准备20只7周龄的雄性ZDF大鼠,按照体重、血糖值的平均值大致相同的方式,将它们按每组10只分成2组,一组为提供不含本组合物的普通饲料(对照饲料)的对照组(下文中称为C组),另一组为提供含有本组合物的饲料的赤子爱胜蚓组(下文中称为EF组)。

对该C组提供的普通饲料是根据AIN-93G以酪蛋白作为蛋白质源而制备的饲料,另外,对EF组提供的饲料是将对C组提供的通常饲料中包含的玉米淀粉的5%(重量)替换为本组合物的饲料。

另外,喂养方法是通过配对喂养使各组摄取各自的饲料12周(从7周龄至19周龄)。需要说明的是,水为自由摄取,并且,由于每周进行一次空腹血糖值的测定,因此测定前进行18小时的断食。

对于在上述条件下饲养的C组、EF组的各ZDF大鼠,测定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下文中称为HbA1c)、胰岛素、器官重量(肾脏、肝脏、心脏、肾周脂肪、附睾周围脂肪)、优球蛋白凝块溶解时间(下文中称为ECLT)、血中成分,同时进行肾脏切片和主动脉弓的组织观察,在C组与EF组之间进行比较,确认了效果。

图1~3是示出肾脏、肝脏、心脏的各器官重量以及肾周脂肪、附睾周围脂肪的各重量的测定结果的图。

在该器官等的重量的测定中,如图1所示,对于肾脏和肝脏而言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1)(对于心脏、肾周脂肪和附睾周围脂肪而言,在C组与EF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详细而言,由图2所示的肝脏重量的测定结果和图3所示的肾脏重量的测定结果可知,分别为如下结果:在C组与EF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1),与C组相比,EF组的肝脏重量、肾脏重量均显示出低值。

另外,图4为示出肝脏中包含的总脂质的重量的图,图5为示出肝脏中包含的总胆固醇(T-cho)的重量的图。

在该肝脏中包含的总脂质和总胆固醇的重量的测定中,结果如下:总脂质、总胆固醇均在C组与EF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1),与C组相比,EF组的总脂质、总胆固醇的值均显示出低值。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参考,对于通常的大鼠(健康大鼠)来说,相对于肝脏的总重量,肝脏的总脂质为约4%、总胆固醇为约0.4%。

由该图2所示的肝脏重量的测定结果、图4所示的肝脏的总脂质重量的测定结果和图5所示的肝脏的总胆固醇重量的测定结果计算C组和EF组各自的总脂质和总胆固醇相对于肝脏重量的比例,C组中,与通常的大鼠相比,总脂质和总胆固醇相对于肝脏重量的比例均为高值,而EF组中,总脂质和总胆固醇相对于肝脏重量的比例为与通常的大鼠同等的值。

根据该结果可认为,EF组的ZDF大鼠的肝脏重量与C组的ZDF大鼠的肝脏重量相比显著降低的原因是由于该肝脏的总脂质和总胆固醇的差异引起的。

即,认为:EF组的ZDF大鼠通过摄取本组合物,因糖尿病而降低的脂质代谢功能得到改善,进行了接近正常的状态的脂质代谢,或者,通过摄取本组合物,由糖尿病引起的脂质代谢功能的降低得到抑制,进行了如通常那样的脂质代谢,由此,脂肪在肝脏中的蓄积得到抑制,肝脏的总脂质和总胆固醇不增加,结果肝脏重量显示出与通常大鼠几乎同等的值。

另外,图6是示出尿白蛋白的测定结果的图。

在该尿白蛋白的测定中,结果如下:从试验开始后(7周龄)至第6周(13周龄)为止,C组与EF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试验开始后第8周(15周龄),C组与EF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与C组相比,EF组的尿白蛋白的值显示出低值,并且,试验开始后第10周(17周龄)以后,显著性差异再次消失。但是,从试验开始第4周左右至试验结束,与C组相比,EF组的尿白蛋白的值更低,观察到抑制白蛋白的排泄的倾向。

通常已知,当糖尿病恶化时,多以并发症形式引起糖尿病肾病,该糖尿病性肾病发病时,原本几乎不会出现在尿中的白蛋白漏出,认为这对于初期的糖尿病性肾病的判定是有效的,并且认为该白蛋白的尿中漏出起因于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

即,认为:EF组的ZDF大鼠通过摄取本组合物,纤溶能力亢进,由于微血管病变的改善效果,与C组相比尿白蛋白量降低。

另外,认为摄取了本组合物的EF组的ZDF大鼠的肾脏重量与未摄取本组合物的C组的ZDF大鼠的肾脏重量相比显著降低的原因在于,通过该纤溶能力的亢进,由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的发病得到抑制,肾功能未降低,因此肾肥大的症状得到改善或抑制。

另外,图7是示出血中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下文中称为PAI-1)的测定结果的图。

在该PAI-1的测定中,结果如下:C组与EF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与C组相比,EF组的PAI-1的值显示出低值。

关于该PAI-1,已知:由于糖尿病而导致脂质代谢降低,伴随着该脂质代谢的降低所引起的内脏脂肪的蓄积,脂肪细胞肥大化,PAI-1的释放量增加,该PAI-1的释放量增加时,纤溶能力降低,容易形成血栓。

即,由该PAI-1的测定结果还证实:本组合物具有改善因糖尿病而降低的脂质代谢、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纤溶能力降低的效果。

另外,图8是示出ECLT的测定结果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该ECLT测定中,除了C组和EF组的ZDF大鼠以外,还使用了未发生糖尿病的健康大鼠、具体而言为SD大鼠,以该SD大鼠的ECLT值作为基准点,将该SD大鼠的ECLT值与C组和EF组各自的ECLT值进行了比较。

关于该ECLT,是向优球蛋白级分中加入作为血液凝固因子的凝血酶,人为地制作血栓,测定至该凝固溶解为止的时间,由此对纤溶能力进行评价,ECLT越长,表示纤溶能力越降低。

本试验中,如图8所示,结果为在C组与EF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1),与C组相比,提供了本组合物的EF组的ECLT显示出低值,并且还可以确认,该提供了本组合物的EF组的ZDF大鼠的ECLT的值显示出与健康SD大鼠的ECLT的值同等的值。

根据该ECLT的测定结果还可以确认,本组合物有可能具有改善因糖尿病而降低的纤溶能力的效果、或者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纤溶能力降低的效果。

即,一般来说,糖尿病发病时,作为并发症发生血栓症会成为问题,可以确认本组合物有可能还发挥出抑制该由糖尿病引起的血栓症的发病的效果。

另外,图9是示出空腹时血糖值的变化的图,图10是示出测定HbA1c的结果的图。

HbA1c一般是血糖值越高越容易形成,因此,在糖尿病发病时,随着血糖值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本试验中,结果如下:血糖值、HbA1c均在C组与EF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都是血糖值、HbA1c均显示出高值。需要说明的是,通常的ZDF大鼠的HbA1c的值在18周龄时为约9.4%(参照日本Charles River公司的数据),本试验中,结果显示出与此相比略低的值,但由血糖值的测定结果确认到维持了高血糖状态,由此判断HbA1c值没有问题。

另外,图11是示出测定胰岛素的结果的图。

可知:ZDF大鼠在糖尿病的初期阶段发生胰岛素的过剩分泌,但在18周龄左右时分泌能力消失,胰岛素浓度降低。

本试验中,如图11所示,结果如下:摄取了本组合物的EF组显示出胰岛素的分泌能力略高的倾向,但在C组与EF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根据该血糖值、HbA1c、胰岛素的测定结果可知,本组合物不直接作用于血糖值的改善机制。

即,认为:本组合物并不是通过改善高血糖的症状而抑制因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或肾肥大的发病,而是直接作用于肝脏、肾脏的功能,具有改善因糖尿病而降低的脂质代谢功能和肾功能的效果、或者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肝脏的脂质代谢功能的降低和肾功能的降低的效果。

另外,本试验中,对于总蛋白(TP)、白蛋白(Alb)、硫酸锌浊度试验(ZTT)、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γ-谷氨酸(γ-GT)、亮氨酸氨肽酶(LAP)、胆碱酯酶(CHE)、肌酸激酶(CK)、酸性磷酸酶(ACP)、淀粉酶(AMY)、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e)、血清铁(Fe)、总胆固醇(T-cho)、中性脂肪(TG)、HDL胆固醇(HDL)、动脉硬化指数(AI)、LDL胆固醇(LDL)这24个项目,通过血液检查进行了测定、分析。

在该24个项目中,淀粉酶和尿酸这2个项目在C组与EF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1)。

淀粉酶是在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时具有达到高值的倾向的项目,本试验中,如图12所示,EF组显示出显著低的值,由该结果还可以推测,本组合物具有抑制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病或延缓恶化的效果、或者具有改善糖尿病性肾病的症状的效果。

另外,尿酸值是在代谢综合征等中达到高值的项目,但在本试验中,如图13所示,EF组显示出显著低的值,认为该结果是表示本组合物有可能对尿酸的代谢系统产生了某种影响的结果。

另外,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如图14~16所示,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这3个项目在EF组得到了显示出良好的值的结果。认为该结果暗示了本组合物有可能抑制了肝功能的降低、或者有可能改善了降低的肝功能。

另外,图17是示出对肾脏切片进行组织观察的结果的组织图像,图18是将该组织图像数值化的图。

在该肾脏切片的组织观察中,如图17所示,在摄取了本组合物的EF组中,观察到系膜基质增加的抑制。

另外,对该观察到的组织图像的数值化的图进行比较,结果在C组与EF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与C组相比,EF组中系膜基质在肾小球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少,即表明系膜基质的增加受到了抑制。

已知该系膜基质通常在肾脏中起到支撑肾小球的作用,但在糖尿病时由于高血糖等原因,系膜基质肥大,会压迫存在于周围的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在未摄取本组合物的C组中,恰好观察到该倾向,但在摄取了本组合物的EF组中,该系膜基质的增加受到抑制,未观察到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的压迫症状。

另外,被系膜基质压迫的毛细血管的内腔(血液的通道)变窄,血流变差,由于在肾小球中对流入的血液进行过滤,因此过滤功能因血流变差而降低,此外,毛细血管壁具有过滤血液的孔,起到过滤器的作用,但壁变厚、网孔变粗,蛋白质大量漏出,其结果出现蛋白尿。

本试验中,认为EF组的白蛋白尿得到抑制是因为该系膜基质的肥大得到了抑制。

另外,图19是示出对主动脉弓进行组织观察的结果的组织图像,图20是利用该组织图像将动脉弓血管壁厚数值化的图。

在该主动脉弓的组织观察中,如图19所示,在摄取了本组合物的EF组中,可以观察到主动脉弓的血管壁肥大的抑制具有显著的倾向。

另外,对该观察到的组织图像的数值化的图进行比较,结果,与C组相比,EF组的血管壁厚较薄,虽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数值上可以以显著的倾向确认到肥大得到了抑制。

接着,对试验2进行详述。

《试验2》

本试验的目的在于明确本组合物中的蚯蚓(赤子爱胜蚓)成分的效果和蚯蚓(赤子爱胜蚓)以外的成分的效果,进而将试验期间设定为短期间,确认对于早期症状的效果。

具体而言,与试验1同样地使用ZDF大鼠,对提供了不含本组合物的普通饲料的ZDF大鼠、提供了含有本组合物的饲料的ZDF大鼠、和提供了含有不含蚯蚓的组合物(在本组合物中不含蚯蚓(赤子爱胜蚓)成分)的饲料的ZDF大鼠的状态的差异进行比较,明确了本组合物中的蚯蚓成分和蚯蚓成分以外的成分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不含蚯蚓的组合物是指单纯地在本组合物中除去蚯蚓(赤子爱胜蚓)成分而得到的组合物,其它成分的混配比例与本组合物相同。

具体而言,与试验1同样,准备7周龄的雄性ZDF大鼠,按照体重、血糖值的平均值大致相同的方式,将它们分成与试验1同样的提供不含本组合物的普通饲料(对照饲料)的C组、提供含有本组合物的饲料的EF组、和提供含有不含蚯蚓的组合物的饲料的非赤子爱胜蚓组(下文中称为NE组)。

对该C组和EF组提供的饲料与试验1相同,另外,对NE组提供的饲料是将对C组提供的普通饲料中包含的玉米淀粉的4.25%(重量)替换成不含蚯蚓的组合物而成的饲料。

另外,关于喂养方法,除了使试验期间为10周(7周龄至17周龄)以外,均在与试验1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对于在上述条件下饲养的C组、EF组、NE组的各ZDF大鼠,测定体重变化、HbA1c、胰岛素、脂联素、肝功能标志物(血中)、血中总胆固醇、肝脏脂质、ECLT、PAI-1、系膜基质比例,在C组、EF组和NE组之间进行比较,明确本组合物中的蚯蚓(赤子爱胜蚓)成分的效果和蚯蚓以外的成分的效果,同时确认对于早期症状的效果。

图21是示出体重的变化的图。如该图21所示,结果如下:C组从第5周(12周龄)左右起体重基本不增加,在第6周(13周龄)以后,与EF组、NE组在体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LSD检验、p<0.01),在生长的降低方面出现显著性差异(EF组与NE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另外,图22是测定HbA1c的结果的图。在试验1中,C组与EF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本试验中,结果是在C组与EF组、C组与NE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SD检验、p<0.05),在EF组和NE组中HbA1c的值得到了显著抑制(EF组与NE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认为这是因为本试验观察了糖尿病的早期阶段的HbA1c值。

另外,在不含蚯蚓(赤子爱胜蚓)成分的NE组中HbA1c值也得到了抑制,因而可以确认,除蚯蚓(赤子爱胜蚓)成分以外的成分具有抑制HbA1c值的效果。

另外,图23是示出测定胰岛素的结果的图。结果是,与试验1同样在C组与EF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在C组与NE组之间、EF组与NE组之间也同样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另外,图24是示出测定脂联素(试验1中未测定的新项目)的结果的图。如该图24所示,结果是在C组与EF组、NE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SD检验、p<0.05),在EF组和NE组中脂联素的值显著高(EF组与NE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已知该脂联素是在糖尿病时减少的好的脂肪因子,与胰岛素抵抗性等有关,具有降低血糖值的作用。另外,据称脂联素的降低还会引起动脉硬化。

另外,在不含蚯蚓(赤子爱胜蚓)成分的NE组中脂联素的值也高,因而可以确认,除蚯蚓(赤子爱胜蚓)成分以外的成分具有抑制脂联素减少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认为上述抑制HbA1c值的效果是通过该脂联素的减少被抑制、胰岛素抵抗性得到改善而产生的结果。

另外,图25~27是示出肝功能标志物(血中)的测定结果的图,具体而言,图25是示出谷草转氨酶(GOT)的测定结果的图,图26是示出碱性磷酸酶(ALP)的测定结果的图,图27是示出亮氨酸氨肽酶(LAP)的测定结果的图。另外,图28是示出血中总胆固醇的测定结果的图。

作为该肝功能标志物之一的亮氨酸氨肽酶是已知其值因肝脏疾病而上升、并且已知在脂肪肝时值也上升的项目,另外,血中总胆固醇是已知还会因糖尿病的恶化而上升的项目。

在试验1中,结果是各项目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观察到显著的倾向),但在本试验中,如图25~28所示,各项目均在C组与EF组、NE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SD检验、p<0.05)。

即,本试验中,结果是:在EF组和NE组中,作为肝功能标志物的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亮氨酸氨肽酶的上升得到显著抑制,同时血中总胆固醇的上升得到显著抑制,在EF组和NE组中显著地暗示出肝功能降低的抑制、脂质代谢的改善(EF组与NE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另外,在不含蚯蚓(赤子爱胜蚓)成分的NE组中,各项目与C组相比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因而可以确认,蚯蚓(赤子爱胜蚓)成分以外的成分具有抑制肝功能降低的效果和改善脂质代谢的效果。

另外,图29、30是示出肾功能标志物的测定结果的图,具体而言,图29是示出血尿素氮(BUN)的测定结果的图,图30是示出肌酐清除率(Ccr)的测定结果的图。

作为该肾功能标志物的血尿素氮、肌酐清除率均是在糖尿病时用作肾功能的指标的项目,已知肾脏的过滤功能降低时,血尿素氮的值增加,另外,肌酐清除率表示肾脏的过滤能力,因而是已知因糖尿病性肾病的恶化而降低的项目。

在试验1中,血尿素氮的测定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本试验中,C组与EF组、NE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SD检验、p<0.05)。另外,关于肌酐清除率,虽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C组与EF组、NE组之间具有显著的倾向。

即,在本试验中,结果是:在EF组和NE组中,作为肾功能标志物的血尿素氮的上升得到显著抑制,同时具有肌酐清除率的降低得到抑制的倾向,在EF组和NE组中暗示出抑制肾功能降低的效果(EF组与NE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另外,图31是示出测定尿白蛋白的结果的图。

在试验1中,在试验开始8周后观察到显著性差异,但在本试验中,从试验开始后第6周(13周龄)起在C组与EF组、NE组之间产生显著性差异(LSD检验、p<0.05),最终(试验开始10周后)在各组间各自存在显著性差异(LSD检验、p<0.05)。

具体而言,结果是:与C组相比,EF组的尿白蛋白的漏出量显著得到抑制,进而与EF组相比,NE组的尿白蛋白的漏出量显著得到抑制。由此可以确认,蚯蚓(赤子爱胜蚓)成分以外的成分具有抑制尿白蛋白的漏出的效果。

另外,图32~35是示出关于肝脏脂质的测定结果的图,图32示出肝脏重量的测定结果,图33示出肝脏总脂质的测定结果,并且,图34示出肝脏中的甘油三酯的重量的测定结果,图35是示出肝脏中的总胆固醇的重量的测定结果的图。

在肝脏重量的测定中,在C组与EF组、NE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SD检验、p<0.05)(EF组与NE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肝脏总脂质的测定中,C组、NE组与EF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SD检验、p<0.05)(C组与NE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另外,结果是:在肝脏中的甘油三酯重量的测定中,C组、NE组与EF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SD检验、p<0.05)(C组与NE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总胆固醇重量的测定中,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SD检验、p<0.05)。

具体而言,结果是:与C组相比,NE组的总胆固醇显示出显著低的值,进而与NE组相比,EF组的总胆固醇显示出显著低的值。

由此可以确认,蚯蚓(赤子爱胜蚓)成分具有抑制脂质在肝脏的蓄积的效果。

另外,图36是示出ECLT的测定结果的图,图37是示出PAI-1的测定结果的图。

与试验1同样,在本试验中,结果也是:ECLT的测定结果在C组与EF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SD检验、p<0.05),与C组相比,EF组的ECLT显示出低值。需要说明的是,NE组相对于C组、EF组均为无显著性差异的结果。

另外,关于PAI-1,与试验1同样,结果也是:在C组与EF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SD检验、p<0.01),与C组相比,EF组的PAI-1显示出低值;另外,关于NE组,结果也与EF组同样,与C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SD检验、p<0.01),与C组相比,PAI-1显示出低值(EF组与NE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由该ECLT和PAI-1的测定结果可以确认,蚯蚓(赤子爱胜蚓)成分具有显著抑制糖尿病时的纤溶功能降低的效果,并且可以确认,蚯蚓(赤子爱胜蚓)成分以外的成分具有抑制纤溶抑制因子(PAI-1)的效果。

另外,图38是示出肾小球中的系膜基质的占有比例的图。

与试验1同样,结果是:在C组与EF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SD检验、p<0.05),与C组相比,EF组中系膜基质在肾小球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少,即表明系膜基质的增加得到了抑制。

另外,在本试验中,在C组与NE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SD检验、p<0.05),进而在该NE组与EF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SD检验、p<0.05)。即,结果是EF组中系膜基质的增加最得到抑制,其次是NE组中系膜基质的增加得到了抑制。由此可以确认,在肾脏的组织结构变化抑制中,蚯蚓成分的贡献大。

综上所述,由上述试验1和试验2的结果可以确认,本组合物具有抑制糖尿病的并发症的作用(改善脂质代谢、抑制糖尿病性肾病的恶化)。

另外,关于肝脏的脂质代谢改善效果、纤溶功能的亢进效果、肾脏的组织结构变化的抑制效果,可以确认本组合物中的蚯蚓(赤子爱胜蚓)成分所产生的作用大,关于肾功能改善效果,可以确认蚯蚓(赤子爱胜蚓)成分以外的成分(田七、发酵蚁、发酵银杏叶提取物、发酵液)所产生的作用大。

如此,本组合物通过蚯蚓(赤子爱胜蚓)、田七、发酵蚁、发酵银杏叶提取物、发酵液的各成分的作用,能够抑制由II型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肥大,这是前所未有的划时代的效果。

而且,除了上述效果以外,本组合物还通过发酵蚁的作用发挥出抗炎症效果和镇痛作用,还可以期待缓解由糖尿病产生的各种疾病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例,各技术特征的具体构成可以适当进行设计。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