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稀油润滑系统及其防止溢油滤芯、泄油杆

稀油润滑系统及其防止溢油滤芯、泄油杆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稀油润滑系统及其防止溢油滤芯、泄油杆,该防止溢油滤芯包括顶盖,呈环形;其中,还包括:外滤网,呈筒状,上端固定于所述顶盖的下表面;内滤网,呈桶状,具有位于下部的且封闭的底盘,可上下滑动地设于所述外滤网中;当所述内滤网滑入所述外滤网时,所述内滤网的上端和所述外滤网的内壁之间或者所述顶盖之间密封,所述内滤网的下端和所述外滤网的下端之间密封;当所述内滤网滑出所述外滤网时,所述内滤网的上端和所述外滤网的下端内壁之间密封;锁止器,具有可插入所述外滤网下端并可手动拔出的杆件,用于控制内滤网在所述外滤网内的位置。本发明内滤网可以滑出外滤网,增大滤芯的通油面积和提高通油速度,防止回油池溢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40263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610920464.3

  • 申请日2016-10-21

  • 分类号F16N39/06;F16B19/02;B25B33/00;

  • 代理机构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刘春成

  • 地址 271104 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友谊大街3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1:35:3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3-09

    授权

    授权

  • 2018-02-09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F16N39/06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61021

    著录事项变更

  • 2017-03-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16N39/06 申请日:201610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2-1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稀油润滑、过滤及防溢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稀油润滑系统及其防止溢油滤芯、泄油杆。

背景技术

冶金企业的生产线上,液压润滑系统普遍存在,例如稀油润滑系统,其多采用网式回油过滤器2(简称为过滤器2)过滤稀油回油。具体地,如图1-图3所示,高温带有杂质的稀油经回油管14回到油箱1,返回油箱1的稀油首先进入由油箱壁和水平放置的上支撑板11组成的回油池15内。上支撑板11上有多个通孔,该通孔中分别放置一过滤器2,过滤器2过滤后的稀油从其侧表面流下,然后落入油箱1底部,而后再由泵吸出油箱1,经泵后过滤器过滤后进入设备,实施润滑,形成一个循环。

实践显示,在上述稀油循环中,润滑后的稀油回油中含有过多的杂质,回油池内网式回油过滤器易被阻塞。若不及时更换过滤器,流经过滤器的稀油速度下降,导致稀油在回油池的高度迅速上涨,最终溢出回油池的开口,造成油液浪费和环境污染。

但是,目前尚无任何一种能够防止回油池溢油的过滤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溢油滤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稀油容易溢出油箱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泄油杆,以与上述防止溢油滤芯配合使用,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再一个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稀油润滑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溢油滤芯,包括:顶盖,呈环形;其中,还包括:外滤网,呈筒状,上端固定于所述顶盖的下表面;内滤网,呈桶状,具有位于下部的且封闭的底盘,可上下滑动地设于所述外滤网中;当所述内滤网滑入所述外滤网时,所述内滤网的上端和所述外滤网的内壁之间或者所述顶盖之间密封,所述内滤网的下端和所述外滤网的下端之间密封;当所述内滤网滑出所述外滤网时,所述内滤网的上端和所述外滤网的下端内壁之间密封;锁止器,具有可插入所述外滤网下端并可手动拔出的杆件,用于控制所述内滤网在所述外滤网内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锁止器包括:定位孔,位于所述外滤网下端;锁腔,呈柱状空腔结构,水平延伸,设于所述内滤网底盘下方;锁杆,呈杆状,设于所述锁腔中,第一端穿出所述锁腔插入所述定位孔,中部设有凸起,第二端也穿出所述锁腔;弹簧,位于所述锁腔中并套设于所述锁杆上,一端抵顶于所述锁杆凸起上,另一端抵顶于所述锁腔的侧壁上,用于驱动所述锁杆的第一端插入所述定位孔中;塞子,所述内滤网的底盘上设有通孔,所述塞子从所述底盘上方插入通孔中;拉绳,一端连接于所述锁杆的第二端,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塞子连接。

优选地,所述塞子为橡胶塞,呈倒置的圆锥台状;所述通孔也呈倒置的圆锥台状。

优选地,所述塞子上方设有塞子拉环。

优选地,所述锁止器还包括:导向柱,固定于所述底盘下方靠近所述通孔位置,所述拉绳设于所述导向柱上,以限定所述拉绳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外滤网螺纹连接于所述顶盖的下表面。

优选地,所述内滤网的上端设有短筒状的卡环,并且所述卡环的下边缘设有向外延伸的上凸台,所述上凸台的外径等于所述外滤网的内径。

优选地,所述外滤网的下端设有短筒状的底座,所述锁止器设于所述底座外部;所述底座的上边缘设有向内延伸的下凸台,所述下凸台的内径等于所述内滤网的外径。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泄油杆,用于和上述任一防止溢油滤芯配合使用,以打开所述锁止器,其包括杆体和位于所述杆体一端的拉钩。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再一方面,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稀油润滑系统,包括油箱和设于所述油箱内部的滤芯,其中,所述滤芯为上述任一防止溢油滤芯,并且还包括上述泄油杆。

分析可知,本发明的防止溢油滤芯的内滤网可以滑出外滤网,增大滤芯的通油面积和提高通油速度,降低回油池液位,防止回油池溢油,而且该滤芯装置具有使用简单和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过滤器外形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过滤器应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防止溢油滤芯具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防止溢油滤芯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防止溢油滤芯实施例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防止溢油滤芯实施例的内滤网伸出后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防止溢油滤芯实施例内滤网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防止溢油滤芯实施例的锁止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泄油杆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含义为:

1、油箱;11、上支撑板; 12、下支撑板;

13、下油孔; 14、回油管; 15、回油池;

2、过滤器;

3、顶盖;31、螺杆; 32、螺母;33、把手;

34、磁铁; 35、螺母;

4、外滤网;42、底座; 43、下凸台;420、定位孔;

5、内滤网;52、卡环; 53、密封圈;54、上凸台; 55、密封圈; 56、底盘;

6、锁止器;

71、锁杆; 72、端盖; 73、锁腔;74、弹簧;

75、拉环; 76、拉绳; 711、弹簧扣;

8、导向柱;

91、塞子; 92、塞子拉环;

93、泄油杆; 931、拉钩;932、挂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4、图5所示,本发明的防止溢油滤芯实施例包括:顶盖3、外滤网4、内滤网5、锁止器6。

其中,顶盖3呈环形,其上方水平设置一横梁,倒置的U形把手33两端分别固定于该横梁的两端。螺杆31的上端穿过该横梁并由螺母32固定,下端则悬挂有磁铁34,其用于吸附稀油中的磁性物质,例如铁末,铁屑。螺杆31的下端穿过磁铁34之后由螺栓35固定,从而使磁铁34悬挂在内滤网5之中。安装时,顶盖3固定在油箱1的上支撑板11上,从而实现将防止溢油滤芯安装在油箱1内。

外滤网4呈筒状,其上设有多个滤孔,上端固定于顶盖3的下表面。优选地,外滤网4螺纹连接于顶盖3的下表面,例如在顶盖3的下表面设置内螺纹或外螺纹,相应地,在外滤网4的上端外表面设置外螺纹或在上端内表面设置内螺纹。该螺纹连接方式便于外滤网4的生产制造、拆卸、清洗等。参见图3,为了增强防止溢油滤芯的固定强度,在油箱1内设置位于上支撑板11下方的下支撑板12,过滤器2的下端则嵌入下支撑板12中,并且下支撑板12上设有多个下油孔13,经外滤网4过滤后的稀油从其侧表面流下,然后通过下油孔13落入油箱1底部。

内滤网5呈桶状,优选呈圆桶状,其侧壁上设有多个滤孔,下端为封闭的底盘56,其为实心结构。内滤网5整体可上下滑动地设于外滤网4中,如图5,当内滤网5滑入外滤网4时,内滤网5的上端和外滤网4的内壁之间或者顶盖3之间密封。优选地,顶盖3的下表面设有环形槽(未标记,内滤网5上端卡环52插入的部位),内滤网5的上端可以插入该环形槽中,不但可以定位内滤网5,而且具有一定的密封作用。当然,当内滤网5滑入外滤网4时,内滤网5的下端和外滤网4的下端之间也应密封。如图6所示,当内滤网5滑出外滤网4时,内滤网5的上端和外滤网4的下端内壁之间密封。优选地,外滤网4的过滤精度大于内滤网5的过滤精度。

再如图7所示,内滤网5的上端设有短筒状的卡环52,并且卡环52的下边缘设有向外延伸的上凸台54,上凸台54的外径优选等于外滤网4的内径。上凸台54的设置不但具有定位、使内滤网5在外滤网4内平稳滑动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密封的作用。此外,为了增加密封效果,卡环52外部套设有密封圈53,例如在卡环52外部开有环形凹槽,其内套设有密封圈53。卡环52的上端可以抵接于顶盖3的下表面。

如图5所示,外滤网4的下端设有短筒状的底座42,锁止器6安装于底座42上。底座42的上边缘设有向内延伸的下凸台43,下凸台43的内径优选等于内滤网5的外径,优选地,上凸台54、下凸台43的宽度相等,也即壁厚相等。同样地,下凸台43也具有定位(即内滤网5由上至下滑动时,与上凸台54接触实现固定住内滤网5,防止进一步下滑)、密封等作用,进一步地,内滤网5的底盘56外部与外滤网4的底座42对应的部分套设有密封圈55,例如在底盘56外部开有环形凹槽,其内套设有密封圈55。

如图4-图6、图8所示,本发明的防止溢油滤芯实施例的锁止器6具有可插入外滤网4下端底座42并可通过泄油杆8手动拔出的杆件,例如锁杆71,用于控制内滤网5在外滤网4内的位置,进一步详细而言,当内滤网5缩至外滤网4中时,锁杆71可以防止其滑出,也就是说,内滤网5在外滤网4内从上向下滑动时,由锁杆71的拔出动作触发。

具体地,锁止器6包括定位孔420、锁杆71、锁腔73、弹簧74、拉绳76、塞子91。定位孔420位于外滤网4下端的底座42上。锁腔73呈柱状空腔结构,水平延伸,设于内滤网5底盘56下方。优选地,锁腔73由套筒(未标记)、端盖72形成,该套筒一端封闭、一端开放,端盖72固定于套筒开放的一端,二者的围合空间形成锁腔73。

锁杆71呈杆状,中部设于锁腔73中,第一端穿出锁腔73的端盖72插入定位孔420,中部设有凸起形成弹簧扣711,第二端也穿出锁腔73。应当理解,锁杆71的表面应当比较光滑,降低摩擦力,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弹簧74为压缩弹簧,位于锁腔73中并套设于锁杆71上,一端抵顶于弹簧扣711上,另一端抵顶于锁腔73封闭一端的侧壁上,用于驱动锁杆71的第一端插入定位孔420中。弹簧74主要起到复位作用。

内滤网5的底盘56上设有通孔(如图5、图8,未标记),塞子91从底盘56上方插入该通孔中。

拉绳76一端连接于锁杆71的第二端,另一端穿过通孔与塞子91连接,实际中穿过塞子91。为了便于连接,锁杆71的第二端设有拉环75,拉绳76即与该拉环75连接。

拉绳76在往复移动时,为了限定其移动路径,本实施例还包括导向柱8,导向柱8固定于底盘56下方靠近上述通孔位置,拉绳76设于导向柱8上,以限定拉绳的位置,例如可以是拉绳76贴覆于导向柱8的外表面,还可以是在导向柱8的外表面沿其周向开有导向槽,拉绳76设于导向槽内。

为了提高塞子91的密封效果,塞子91为橡胶塞,如图8所示,其整体呈倒置的圆锥台状;其所插入的通孔也呈倒置的圆锥台状。为了便于泄油杆93拉起塞子91,塞子91上方设有塞子拉环92。

在本实施例位于油箱中时,需要锁杆71从定位孔420中拔出,向上提起塞子拉环92即可,拉绳76拉动锁杆71脱离定位孔420并压缩弹簧74。为了便于该操作,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泄油杆,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泄油杆实施例包括杆体93和位于杆体93一端的拉钩931。闲置时,可以将杆体93另一端的挂环932悬挂于任何合适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稀油润滑系统,其包括油箱、设于油箱内部的多个滤芯,滤芯即为图4-图8所示的防止溢油滤芯,多个滤芯200垂直分布于油箱1内的上支撑板上,目前的大流量油箱,为了降低成本以及维修更换的劳动力,回油池15采用敞开式回油池,例如通过在油箱1的顶部开有通孔形成,该稀油润滑系统还可以称为具有泄油杆的稀油润滑系统。同时还包括图9所示的泄油杆。

在应用图4-图9所示实施例时,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将本实施例清洗干净,内滤网5处于外滤网4内部,并由锁止器6的锁杆71插入底座42的定位孔420中,锁定内滤网5的状态,防止其滑出。

安装滤芯至稀油润滑系统的油箱回油池内,此时回油池内润滑油液位较低。回油池内润滑油落入内滤网5,经过滤后进入内滤网5外部和外滤网4之间的空间,因两个密封圈53/55的密封作用,润滑油只能通过外滤网4排出,进入油箱底部。

当本实施例拦截的污染物较多时,使用泄油杆深入内滤网5内部,钩住塞子91的塞子拉环92,用力一提,打开锁止器6,内滤网5从外滤网4内部伸出落下,润滑油一部分经过外滤网4进入油箱底部,一部分经过内滤网5进入油箱底部,通流面积增大;回油池内液位下降,不发生溢油。

最后,根据现场检验情况,维护人员及时更换污染的本实施例,更换后的滤芯可以很快捷地清洗,重复使用。

分析上述,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

防溢油滤芯为内外双层,工作时内外双层过滤,在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过滤效果。

在回油池内的滤芯达到污染程度导致液位上升接近油箱顶部发生溢油时,使用泄油杆深入内滤层内部,钩住橡胶塞的拉环,用力提一下,打开锁止器,双层滤芯伸缩变成单层滤芯,通油面积增大一倍,通油速度提高,及时泄压,防止发生溢油。

通油面积增大后,原先过滤拦截下的污染后被留在内滤层内部,另一部分污染物在外滤层和内滤层之间,提出滤芯后实施清洗,不会发生污染物二次污染油箱润滑油。

设备构造简易,控制方便灵敏,使用方便,可重复利用,简单易行,利于推广。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发明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发明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发明包含。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