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编织类毛细吸液芯的制备方法及使用该吸液芯的导热管

编织类毛细吸液芯的制备方法及使用该吸液芯的导热管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编织类毛细吸液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编织毛细吸液芯,以铜丝为基材编织形成设计形状的毛细吸液芯;2)去内应力硬化处理,采用物理去应力或者化学去应力的方法对编织的毛细吸液芯进行去内应力处理,使得铜丝变形不再有因为应力而复位;3)氧化处理,在一定预设温度下对去内应力处理后的毛细吸液芯进行氧化,使得毛细吸液芯变硬;4)直化处理,将硬化后的毛细吸液芯加工拉直。本发明制备的毛细吸液芯置入导热管时不需要芯棒辅助,直接插入即可,且插入导热管内后不需要进行烧结处理,随插随用,由此解决传统工艺下存在的弯曲、翘起和接触不良等的一系列问题,提高了产品性能及生产制作良率;同时,不需要芯棒,节约了导热管的制作成本。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28890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苏州天脉导热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610889958.X

  • 发明设计人 丁幸强;

    申请日2016-10-12

  • 分类号F28D15/04(20060101);

  • 代理机构32277 苏州睿昊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伍见

  • 地址 215127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港升路9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1:17:2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0-30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F28D15/04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61012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18-03-16

    授权

    授权

  • 2017-02-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28D15/04 申请日:201610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1-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散热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编织类毛细吸液芯的制备方法及使用该吸液芯的导热管。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元器件的集成规模越来越大,其单位体积内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可供利用的有效散热面积却越来越小,散热问题成为制约电子元器件集成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液冷式导热管是一种高效可靠的两相无源导热装置,利用工质相变实现热量的传递,其高稳定性、和高效的散热能力使其在散热领域应用广泛。

毛细吸液芯是液冷式导热管的核心,是一种多孔结构,设置在导热管内,热量通过导热管蒸发段传递给毛细吸液芯并加热毛细吸液芯外表面的液态工质,工质相变形成汽液分界从而产生毛细抽吸力,毛细抽吸力为整个导热管的工质循环提供动力以此来实现热量的转移,毛细吸液芯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导热管的导热性能。毛细吸液芯安装在导热管内腔内,为了提高其使用性能,毛细吸液芯需要挺直的紧贴安装在导热管的内壁,毛细吸液芯是由铜丝编织而成,质软,装入导热管内后要想其整体挺直、紧贴导热管内壁,需要借助芯棒,芯棒随毛细吸液芯一起插入导热管内,芯棒给毛细吸液芯提供定位支撑力,毛细吸液芯和导热管一起高温烧结定型后再将芯棒取出,这种方式安装的毛细吸液芯置芯后会出现弯曲、翘起,引起与导热管内壁接触不良,工质循环的气路受阻,影响最终的导热效率,同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导热管的良率;芯棒价格昂贵,使用成本高。如何通过毛细吸液芯制备工艺的改善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是目前业界共同面对的难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编织类毛细吸液芯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毛细吸液芯置入导热管时不需要芯棒辅助,直接插入即可,且插入导热管内后不需要进行烧结处理,随插随用,由此解决传统工艺下存在的弯曲、翘起和接触不良等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不需要芯棒,节约了导热管的制作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编织类毛细吸液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编织毛细吸液芯,以铜丝为基材编织形成设计形状的毛细吸液芯;

2)去内应力硬化处理,采用物理去应力或者化学去应力的方法对步骤1)中编织的毛细吸液芯进行去内应力处理,使得铜丝变形不再有因为应力而复位;

3)氧化处理,在一定预设温度下对步骤2)中去内应力处理后的毛细吸液芯进行氧化,使得毛细吸液芯变硬;

4)直化处理,将步骤3)中硬化后的毛细吸液芯加工拉直。

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在400℃~900℃的温度下对步骤1)中编织的毛细吸液芯进行退火去内应力处理。

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步骤3)中的氧化温度为25℃~400℃。

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步骤3)中的氧化温度为50℃~150℃。

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步骤1)中以铜丝为基材编织若干层吸液铜网,所述若干层吸液铜网依次层叠形成所述毛细吸液芯。

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吸液铜网的网格目数为200~500目。

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步骤1)中以铜丝为基材编织若干股吸液铜带,所述若干股吸液铜带相互绞合形成所述毛细吸液芯。

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由60~150根铜丝编织形成所述吸液铜带。

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铜丝的丝径为0.002~0.02mm。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导热管,包括管壳、管体和封口,所述管壳和封口配合使得所述管体内形成负压封闭空间,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毛细吸液芯,将直化处理后的所述毛细吸液芯直接插入管体内,所述毛细吸液芯沿管体的轴向延伸、且贴合管体的内管壁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编织类毛细吸液芯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毛细吸液芯置入导热管时不需要芯棒辅助,直接插入即可,且插入导热管内后不需要进行烧结处理,随插随用,由此解决传统工艺下存在的弯曲、翘起和接触不良等的一系列问题,提高了产品性能及生产制作良率;同时,不需要芯棒,节约了导热管的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导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吸液铜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毛细吸液芯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吸液铜带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2-毛细吸液芯,4-吸液铜网,6-吸液铜带,8-铜丝,10-导热管,12-管壳,14-管体,16-封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编织类毛细吸液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编织毛细吸液芯2,以铜丝8为基材编织形成设计形状的毛细吸液芯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毛细吸液芯2为铜丝8编织的若干层吸液铜网4,所述若干层吸液铜网4依次层叠形成所述毛细吸液芯2,编织过程中控制吸液铜网4的网格目数为200~500目,控制铜丝8的丝径为0.002~0.02mm,使得编织后的毛细吸液芯2安装在导热管内后,导热管的厚度能够控制在0.5mm以下。

2)去内应力处理,可以采用物理去应力或者化学去应力的方法对编织好以后的毛细吸液芯2进行去内应力处理,使得毛细吸液芯2整体变硬。优选采用物理去应力方法,具体是在400℃~900℃的温度下对毛细吸液芯2进行退火去内应力,使得铜丝变形不再有因为应力而复位。还可以采用化学试剂浸泡的方式来对毛细吸液芯2进行区内应力处理,使得铜丝变形不再有因为应力而复位。

3)氧化处理,在25℃~400℃的温度下氧化内应力处理后的的毛细吸液芯2,使得毛细吸液芯2变硬,以此来提高毛细吸液芯2的毛细力,通过不间断的试验,获得在50℃~150℃的温度下氧化提高毛细力的效果最佳,能够提高20%左右。

4)直化处理,加工拉直氧化后的毛细吸液芯2。

经如上工艺步骤制备的毛细吸液芯2挺直、而坚硬,可以直接插入导入管内,不需要芯棒辅助,直接插入即可,且插入导热管内后不需要进行烧结处理,随插随用,由此解决传统工艺下存在的弯曲、翘起和接触不良等的一系列问题,提高了产品性能及生产制作良率;同时,不需要芯棒,节约了导热管的制作成本。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一区别仅在于:毛细吸液芯2的编织结构不同,如图3、4所示,以丝径为0.002~0.02mm的铜丝8为基材,编织若干股吸液铜带6,每股吸液铜带6选用4~150铜丝8,将若干股的吸液铜带6相互绞合形成毛细吸液芯2。编织工艺难于实施例一,但能够进一步压缩最终导热管的厚度。

实施例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热管,包括管壳12、管体14和封口16,所述管壳12和封口16配合使得所述管体14内形成负压封闭空间,负压密闭空间内插入如上所述的毛细吸液芯2,毛细吸液芯2沿管体14的轴线延伸,且贴合管体的内管壁设置,优化处理后的毛细吸液芯2可以直接插入管体14内,毛细吸液芯2和管体14的结合度良好,杜绝弯曲和翘起的现象,毛细吸液芯2与管体14的接触面能够做到最大化,以此来提高导热管的散热效率。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