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采用充泥管袋在围垦区域中预留成河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采用充泥管袋在围垦区域中预留成河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采用充泥管袋在围垦区域中预留成河道结构,包括:构筑在现状滩地上且位于拟建河道两侧并作为拟建河道岸坡骨架的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的河道侧边坡上的护坡结构;以及吹填在所述现状滩地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的吹填成陆边坡的外侧并形成陆域的吹填土。还公开了采用充泥管袋在围垦区域中预留成河道结构的施工方法。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充泥管袋棱体作为拟建河道的岸坡骨架,不需要采用专门措施,就可按照规划设计要求成坡,同时充泥管袋棱体整体性能好,基本不需要进行地基处理,减少了吹填与开挖土方工程量,成河难度小,成河速度快,加快土地开发利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95166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9-2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1610452845.3

  • 发明设计人 谢先坤;季永兴;

    申请日2016-06-21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吕伴

  • 地址 200002 上海市黄浦区汉口路193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0:32:5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6-25

    授权

    授权

  • 2016-10-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2B3/06 申请日:201606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9-2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围垦工程吹填成陆围区内建设河道技术领域,属于水利河道工程,尤其涉及一种采用充泥管袋在围垦区域中预留成河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适用于围垦工程的围区内水系建设工程。

背景技术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用地日益紧张,需要在近海进行大量的围垦工程,为满足围区防汛排涝的要求,围区内应设置河道等水系工程。传统的河道形成基本上采用先吹填再开挖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缺点,一方面由于围区大多为利用疏浚等强度较低的吹填土,土体强度低,含水量大,为了加快土地利用,如不进行地基处理,河道开挖难度大;另一方面河道范围先吹填再开挖,土方填挖工程量大,工程费用高。

为此,申请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针对传统的围区先吹填后开挖形成河道的方法存在河道开挖难度大、土方填挖及地基处理工程量大、工程费用高的问题,现提供一种加快围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减少围区吹填土用量、减少河道开挖与地基处理量、降低成河难度、缩短工期及降低工程费用的采用充泥管袋在围垦区域中预留成河道结构。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提供一种上述采用充泥管袋在围 垦区域中预留成河道结构的施工方法。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采用充泥管袋在围垦区域中预留成河道结构,包括:

构筑在现状滩地上且位于拟建河道两侧作为拟建河道岸坡骨架的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

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的河道侧边坡上的护坡结构;以及

吹填在所述现状滩地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的吹填成陆边坡的外侧并形成陆域的吹填土。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的河道侧边坡与护坡结构之间设置有整坡填充物。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整坡充填物为袋装砂或碎石。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护坡结构为多孔混凝土、混凝土联锁块、干砌块石或膜袋混凝土中的一种。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的顶高程比围区高水位高出0.2m~0.3m。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的河道侧边坡的坡比根据拟建河道设计,所述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的吹填成陆边坡的坡比为1:1~1:1.5。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的河道侧边坡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护坡镇脚。

作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上述采用充泥管袋在围垦区域中预留成河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围垦区域吹填前,在现状滩地上位于拟建河道两侧分别构筑作为拟建河道岸坡骨架的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

(2)将疏浚土吹填在现状滩地上且位于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的吹填 成陆边坡的外侧,使得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的吹填成陆边坡的外侧的现状滩地上形成陆域;

(3)按照设计高程及边坡设计要求,采用整坡填充物对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的河道侧边坡进行整坡;

(4)在整坡后的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的河道侧边坡上构筑护坡结构,并在整坡后的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的河道侧边坡的底部设置护坡镇脚。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在围垦区域的外侧圈围大堤合龙后实施构筑。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靠近所述第一、第二充泥管袋棱体的吹填成陆侧边坡的吹填土为强度较高且固结速度较快的吹填土。

由于采用了如上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采用充泥管袋棱体作为拟建河道的岸坡骨架,不需要采用专门措施,就可按照规划设计要求成坡,同时充泥管袋棱体整体性能好,基本不需要进行地基处理;

2、有效地避免了拟建河道范围内先吹填再进行开挖,大大减少了填挖土方工程量;

3、成河难度小,成河速度快;

4、围区吹填前,河道基本形成,形成吹填土排水通道,减少排水路径,加快固结速度,可以加快土地开发利用;

5、本发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应。以河底宽度为60m,河口宽度为80m,河底高程为-0.5m,堤顶高程为3m为例,吹填后再开挖成河道的方法每延米工程费用为38000元/m,而采用本发明的成河方法每延米工程费用为29000元/m,节省工程造价大25%,而且充泥管袋棱体为围区吹填管线提供施工平台,施工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断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参见图1,图中给出的是本发明的采用充泥管袋在围垦区域中预留成河道结构,包括充泥管袋棱体100a、100b、整坡填充物200a、200b、护坡结构300a、300b、吹填土400a、400b以及护坡镇脚500a、500b。

充泥管袋棱体100a、100b构筑在现状滩地10上,并且位于拟建河道20的两侧,充泥管袋棱体100a、100b作为拟建河道20的岸坡骨架。充泥管袋棱体100a、100b的顶高程110a、110b比围区高水位高出0.2m~0.3m。充泥管袋棱体100a、100b的河道侧边坡120a、120b的坡比根据拟建河道20设计,其吹填成陆边坡130a、130b的坡比为1:1~1:1.5。

整坡填充物200a、200b分别填充在充泥管袋棱体100a、100b的河道侧边坡120a、120b上,对充泥管袋棱体100a、100b的河道侧边坡120a、120b进行整坡,便于护坡结构300a、300b的构筑。在本实施例中,整坡填充物200a、200b优选地为袋装砂或袋装碎石。

护坡结构300a、300b构筑在整坡后的充泥管袋棱体100a、100b的河道侧边坡120a、120b上。在本实施例中,护坡结构300a、300b优选地为多孔混凝土、混凝土联锁块、干砌块石或膜袋混凝土中的一种。

吹填土400a、400b吹填在现状滩地10上,并且位于充泥管袋棱体100a、100b的吹填成陆边坡130a、130b的外侧,使得位于充泥管袋棱体100a、100b的吹填成陆边坡130a、130b的外侧的现状滩地10上形成陆域。此外,靠近充泥管袋棱体100a、100b的吹填成陆边坡130a、130b的吹填土400a、400b为强度较高且固结速度较快的吹填土。

护坡镇脚500a、500b构筑在整坡后的充泥管袋棱体100a、100b的河道侧边坡120a、120b的底部,使得整个护坡结构更加稳固。

本发明的采用充泥管袋在围垦区域中预留成河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围垦区域的外侧圈围大堤合拢后且在围垦区域吹填前,在现状滩地10上位于拟建河道20两侧分别构筑作为拟建河道岸坡骨架的充泥管袋棱体100a、100b;

(2)将疏浚土400a、400b吹填在现状滩地10上且位于充泥管袋棱体100a、100b的吹填成陆边坡130a、130b的外侧,使得充泥管袋棱体100a、100b的吹填成陆边坡130a、130b的外侧的现状滩地上形成陆域;

(3)按照设计高程及边坡设计要求,采用整坡填充物200a、200b对充泥管袋棱体100a、100b的河道侧边坡120a、120b进行整坡;

(4)在整坡后的充泥管袋棱体100a、100b的河道侧边坡120a、120b上构筑护坡结构300a、300b,并在整坡后的充泥管袋棱体100a、100b的河道侧边坡120a、120b的底部设置护坡镇脚500a、500b。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