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及其脂质纳米粒和制备方法

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及其脂质纳米粒和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及其脂质纳米粒和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的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及其脂质纳米粒具有改善药物脂溶性,并使其具有一定的肠黏附性而易于透过肠粘膜吸收,且能保护药物免受胃肠道蛋白酶降解的优点。本发明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组分为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材料、表面活性剂和水,通过薄膜分散法等方法制备而成。本发明方法制备的水溶性药物纳米粒中,药物油水分配系数高,透膜性好,可改善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制备方法工艺过程简单。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3-01

    授权

    授权

  • 2016-10-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9/51 申请日:201604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9-0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及其脂质纳米粒和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降钙素(calcitonin)是甲状腺内的滤泡旁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是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由Hirsh首次发现并证明它具有钙、磷代谢调节功能。降钙素以骨为靶细胞,它与破骨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可抑制破骨细胞增殖,阻止骨溶解。根据来源不同,降钙素分为人、猪、鲑鱼和鳗鱼降钙素,其中鲑鱼降钙素(salmon calcitonin)的比活性最高,约是人降钙素的30倍,作用时间长、稳定性好,半衰期长,副作用小,因此鲑鱼降钙素在临床的应用最为广泛。鲑鱼降钙素为易溶于水的白色粉末,分子式为C145H240N44O48S2。分子量3432道尔顿,结构式如下:

鲑鱼降钙素最早由诺华公司于二十世纪60年代研制,先后上市了注射液和鼻喷剂,9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目前国内已有十余家企业生产原料药和注射剂、鼻喷剂。

鲑鱼降钙素临床上主要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骨质疏松症和高钙血症,此外还适用于变形性骨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维生素D中毒以及痛性神经营养不良症或Sudeck氏病。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老年化社会,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该疾病也是世界性公众健康问题,每年约有130万人患骨质疏松症而引起的骨折。

目前国内外鲑鱼降钙素上市制剂包括鲑鱼降钙素注射液和鼻腔喷剂,注射剂对于需长期给药的患者而言,给药方便性及适应性均较差;鼻腔喷剂的给药剂量不易控制,若将鲑鱼降钙素制成口服制剂,则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适应性和耐受性,从而更好的发挥鲑鱼降钙素的临床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将鲑鱼降钙素制备成肠溶微粒和纳米粒等口服制剂,如CN101569608A公开了一种降钙素的口服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其将鲑鱼降钙素直接与脂质材料制备成纳米粒分散液。但由于鲑鱼降钙素易溶于水,脂溶性差,在细胞膜上的透过率低,且在直接制备成纳米粒时包封率低。

本发明是将鲑鱼降钙素制备成磷脂复合物后再制备成脂质纳米粒,通过提高鲑鱼降钙素口服后在肠道黏膜的吸收率,来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并提高纳米的包封率。目前尚未见有将鲑鱼降钙素制成磷脂复合物后再制成脂质纳米粒,用以提高鲑鱼降钙素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善药物脂溶性的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发明人采用磷脂复合物技术用于提高鲑鱼降钙素的脂溶性,并结合脂质纳米粒増溶靶向技术,将水溶性药物鲑鱼降钙素制成了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增加了药物的脂溶性,从而促进药物的透膜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而且还能保护鲑鱼降钙素免受胃肠道蛋白酶降解。

本发明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

鲑鱼降钙素 1份

磷脂 5-20份;

优选的,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

鲑鱼降钙素 1份

磷脂 10份;

其中,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是由鲑鱼降钙素与磷脂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磷脂为蛋黄卵磷脂、大豆磷脂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上述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鲑鱼降钙素和磷脂溶解于溶剂Ⅰ;

(b)在适当温度下恒温搅拌回流反应后减压旋蒸除去溶剂Ⅰ;

(c)加入乙醚,溶解磷脂复合物后过滤,将滤液减压旋蒸至干,除去未反应的鲑鱼降钙素,得到淡黄色的粘稠状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

其中,步骤(a)所述溶剂Ⅰ为弱极性溶剂;所述弱极性溶剂为乙醚、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溶剂,其中步骤(a)所述溶剂Ⅰ为二氯甲烷与乙醚按体积比7:3‐9:1混合所得试剂;当二氯甲烷与乙醚按体积比6:4~7:3混合时,得到的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复合率最高。

其中步骤(b)所述温度为40℃以下。

本发明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将提供一种改善药物脂溶性,易于透过肠粘膜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

优选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

进一步优选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

其中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是由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与脂质材料、表面活性剂、水,采用薄膜分散法来制备的。其中脂质材料为单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棕榈酸、三棕榈酸甘油酯中的至少一种;表面活性剂为泊洛沙姆188、吐温80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以混悬液形式存在,或者将混悬液制成冻干粉形式,然后进一步将混悬液或冻干粉加工成固体制剂,如片剂、胶囊剂等,制成的固体制剂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且有利于药物的长期储存和运输。

本发明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上述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表面活性剂加水制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加入脂质材料,用溶剂Ⅱ溶解后减压旋蒸去除溶剂Ⅱ,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浸泡过夜;(ii)将(i)溶液采用细胞破碎仪超声或高压均质机均质,得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混悬液。其中,步骤(i)所述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浓度为0.1%-0.5%。

本发明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的粒径为102~222nm,多分散指数为0.2~0.4,Zeta电势为-20~-30mV。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便于贮存,还可以将步骤(ii)制得的纳米混悬液制成冻干粉。即向步骤(ii)制得的纳米混悬液中加入冻干保护剂,进行冷冻干燥,得到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冻干粉。其中,冻干保护剂为甘露醇、海藻糖、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其中,步骤(i)所述脂质材料为单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棕榈酸、三棕榈酸甘油酯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优选,步骤(i)所述脂质材料为单硬脂酸甘油酯与硬脂酸的混合物,其重量比为:单硬脂酸甘油酯1-4份、硬脂酸1-4份。

最优选,步骤(i)所述脂质材料为单硬脂酸甘油酯与硬脂酸的混合物,其重量比为:单硬脂酸甘油酯1份、硬脂酸3.125份。

其中,步骤(i)所述溶剂Ⅱ为脂溶性溶剂,所述脂溶性溶剂为乙醚、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溶剂,其中乙醚的溶解效率最高。

其中,步骤(i)所述表面活性剂为泊洛沙姆188、吐温80中的至少一种;优选泊洛沙姆188。表面活性剂也称为乳化剂,其作用是降低表面张力,促进粒子分离,减少粒子聚集而达到稳定脂质纳米粒的作用。表面活性剂采用浓度为0.05%-0.5%的泊洛沙姆188;进一步优选浓度为0.1%的泊洛沙姆188。

本发明的纳米粒混悬液可以直接作为滴鼻剂或冻干后进一步加工成固体制剂,如片剂、胶囊剂等,制成的固体制剂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且有利于药物的长期储存和运输。

测定本发明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的粒径大小、分布及其zeta电位:将本发明制得的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混悬液用纯化水适当稀释,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器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结果如下:粒径范围为102~222nm,Zeta电势-20~-30mV,多分散指数(PDI)0.2~0.4。经测定,本发明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包封率更高,应用时在肠道的吸收更好,优于普通鲑鱼降钙素脂质纳米粒。

附图说明

图1红外光谱图:其中A-D分别表示:A-鲑鱼降钙素;B-鲑鱼降钙素和磷脂物理混合物;C-磷脂;D-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

图2 XRD图:其中图2A-图2D分别表示:图2A-鲑鱼降钙素XRD图;图2B-鲑鱼降钙素和磷脂物理混合物XRD图;图2C-磷脂XRD图;图2D-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XRD图。

图3 DSC图:其中图3A-图3D分别表示:图3A-鲑鱼降钙素DSC图;图3B-鲑鱼降钙素和磷脂物理混合物DSC图;图3C-磷脂DSC图;图3D-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DSC图。

图4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透射电镜图。

图5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的释放曲线。

图6血钙百分率-时间曲线:其中A-D分别表示:A-鲑鱼降钙素注射液皮下给药;B-空白纳米粒结肠给药;C-鲑鱼降钙素水溶液结肠给药;D-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结肠给药;E-鲑鱼降钙素脂质纳米粒结肠给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说明但不限制本发明。

鉴于鲑鱼降钙素的脂溶性差、透膜吸收差、易被胃肠道蛋白水解酶降解、对胃肠道pH敏感,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发明人采用了将鲑鱼降钙素制成磷脂复合物后,以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材料、表面活性剂和水为原料,通过薄膜分散法制成脂质纳米粒的方式克服了上述缺陷,得到了具有药物油水分配系数高,粘膜透过率高、稳定性好、免受蛋白酶降解等优点的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的,可达到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和临床疗效的目的。

磷脂复合物(phospholipid complex)是一种在非质子传递体系溶剂中,药物与磷脂以一定配比关系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鲑鱼降钙素易溶于水,而脂溶性很差,鉴于生物膜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脂溶性小的药物不易透膜吸收。将鲑鱼降钙素制备成磷脂复合物后增加其油水分配系数,使其具有一定的亲脂性,在不改变鲑鱼降钙素和磷脂的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的同时,促进其透膜吸收。

脂质纳米粒(lipid nanoparticles,LN)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型胶体给药系统。它是以具有生理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高熔点的天然或合成脂质为骨架材料所制成的纳米尺度的载药系统,其主要优点表现在:(a)具有良好的生理相容性;(b)保护药物免受胃肠道蛋白酶的降解,增加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吸收;(c)具有缓控释、靶向、长效的作用;(d)对亲脂性药物具有较高的包封率;(e)对体内的粘膜组织具有粘附性,延长药物的体内滞留时间,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f)有适合于工业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可有效解决鲑鱼降钙素易被体内蛋白水解酶水解、透膜性差等问题。

以下,鲑鱼降钙素简称sCT,磷脂简称SPC,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简称sCT-SPC,二甲基亚砜简称DMSO,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简称sCT-PC-LN。

(一)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工艺选择及优化

1.冻干法制备sCT-SPC:称取10mg sCT、100mg SPC,分别加入反应溶剂10ml,在25℃条件下磁力搅拌反应2h,将反应液转移至称量瓶,冻干。按照sCT-SPC复合率测定法测定其复合率。

实验分别考察了DMSO、含1%冰乙酸的DMSO、3%冰乙酸的DMSO、5%冰乙酸的DMSO、8%冰乙酸的DMSO这几种反应溶剂对复合率的影响。结果见表1.

表1:不同冰乙酸含量冻干法sCT-SPC复合率

实验表明随着冰乙酸含量的增加,冻干法sCT-SPC的复合率有减少的趋势,所以冰乙酸的量越少越好,但是DMSO显碱性,而sCT在弱酸性条件下稳定,经稳定性考察实验得sCT在含1%冰乙酸DMSO的溶液中稳定。所以选择的反应溶剂为含1%冰乙酸DMSO的溶液。

2.溶剂挥发法制备sCT-SPC:称取sCT5mg,溶于1%冰乙酸甲醇溶液中,加入大豆磷脂50mg,再加入反应溶剂10ml,使磷脂全部溶解。将上述溶液分别于25℃条件下磁力搅拌反应2h,于30℃恒温旋蒸,将有机溶剂蒸干,减压干燥过夜,-20℃保存。照sCT-SPC复合率测定法(直接法和间接法)测定其复合率。

2.1反应溶剂的影响:首先考察了二氯甲烷、乙醚、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乙醚=5:5、三氯甲烷:乙醚=5:5、三氯甲烷:二氯甲烷=5:5作为反应溶剂对复合率的影响。结果如表2。

表2反应溶剂对溶剂挥发法复合率的影响

据表2可知,混合溶剂的复合率明显高于单一溶剂,混合溶剂的复合率均大于50%,且三氯甲烷与其他溶剂混合时反应更完全,但三氯甲烷毒性较大,综合考虑选择二氯甲烷与乙醚的混合溶剂作为反应溶剂。

小结: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冻干法制备的sCT-SPC的复合率低于溶剂挥发法,同时冻干法耗时长,操作麻烦,综合考虑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sCT-SPC。

2.2反应溶剂比例的影响

选择反应溶剂为二氯甲烷与乙醚的混合溶剂,分别考察二氯甲烷与乙醚的混合比例按体积比分别为1:9、3:7、5:5、6:4、7:3、9:1对复合率的影响。结果见表3。

表3反应溶剂对溶剂挥发法复合率的影响

小结:由表3可以看出,反应溶剂比例对复合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二氯甲烷的比例增加,复合率具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故优选二氯甲烷与乙醚按体积比7:3-9:1的范围,最优选二氯甲烷与乙醚按体积比为6:4~7:3。

2.3反应温度的影响

选择反应溶剂的比例为二氯甲烷与乙醚按体积比7:3,分别考察-25℃、0℃、25℃时的复合率。结果见表4。

表4反应温度对复合率的影响

小结:由表4可见,反应温度对复合率的影响较小,在常温下即可进行,为了便于控制,选择25℃作为反应温度。

2.4反应时间的影响

选择反应温度为25℃考察不同反应时间对复合率的影响,结果见表5。

表5反应时间对复合率的影响。

小结:由表5可以看出,药物与磷脂的复合率随时间增加,先增加后趋于平衡,受时间影响较大。

2.5sCT-与SPC质量比的影响

考察质量比分别为1:5、1:10、1:15、1:20时的复合率,结果见表6。

表6质量比对复合率的影响

小结:由表6可得,质量比对复合率的影响较大,质量比越大,复合率显著增加。但当sCT与磷脂比例为1:10时,复合率趋于稳定,结合也趋于完全。

2.6正交实验设计

根据单因素考察的结果可知,反应溶剂比例、反应时间和质量比对sCT-SPC的复合率影响较大,以复合率为指标,对A(反应溶剂比例)、B(反应时间)、C(质量比)为因素,进行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设计,采用L16(45)表,见表7,实验结果见表8。

表7因素水平表

表8正交设计实验结果

各因素极差的大小反映同一因素不同水平时试验指标变化的幅度,变化幅度越大,表明该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越大。由表中可看出,因素对指标的影响顺序为,质量比最大,溶剂比例次之,反应时间最小。

表9方差分析结果

注:F0.05(3,3)=9.280

小结:根据表9方差分析的结果可知,质量比对复合率的影响显著。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溶剂二氯甲烷与乙醚的比例为6:4,反应时间为4h,sCT与SPC质量比为1:10。按照优化后的工艺重复制备3批样品,测定复合率平均为47.81%,RSD为1.29%。复合物为淡黄色的粘稠物。

3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的理化性质表征

3.1鲑鱼降钙素在正辛醇中溶解性能的测定

精密称取鲑鱼降钙素、鲑鱼降钙素与磷脂物理混合物(质量比为1:10)、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适量(鲑鱼降钙素的质量相当),分别加入等量正辛醇,放置在25℃恒温水浴振荡器中,150r·min-1水浴振荡24h,使溶解达到平衡。平衡好的溶液用0.8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后,取续滤液20μL按“2.1.1”项下测定鲑鱼降钙素溶解百分率。结果见表10。

表10鲑鱼降钙素、物理混合物和磷脂复合物在正辛醇中的溶解百分率

小结:表10结果表明,鲑鱼降钙素完全不溶于正辛醇中,与磷脂进行物理混合或制备成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都对鲑鱼降钙素有一定的增溶作用。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对鲑鱼降钙素在正辛醇中的增溶作用不同于物理混合物,是物理混合物的20.67倍,说明鲑鱼降钙素与磷脂确实形成了复合物,而不是简单的物理混合物。

3.2鲑鱼降钙素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精密称取鲑鱼降钙素、鲑鱼降钙素与磷脂的物理混合物(质量比为1:10)、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适量(鲑鱼降钙素的质量相当),分别加入等量0.02mol·L-1四甲基氢氧化铵(用磷酸调pH2.5)饱和的正辛醇溶液和正辛醇饱和的0.02mol·L-1四甲基氢氧化铵(用磷酸调pH2.5)溶液,放置在恒温水浴振荡器中于25℃,150r·min-1水浴振荡24h,使溶解达到平衡。取出溶液13000r·min-1离心15min,分离油相和水相,并用0.8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后,分别测定油相和水相中鲑鱼降钙素的浓度,计算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结果见表11。

表11鲑鱼降钙素、物理混合物和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

小结:由表11可以看出,物理混合物使鲑鱼降钙素的油水分配系数稍有提高,而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较物理混合物提高了245.50倍。可见,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显著提高了鲑鱼降钙素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

3.3红外光谱分析(IR)

采用KBr压片法分别对鲑鱼降钙素、磷脂、鲑鱼降钙素与磷脂物理混合物(质量比为1:10)、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在400~4000cm-1进行红外扫描(图1),由图1可见,鲑鱼降钙素(A)的特征吸收峰是1656、1538cm-1;磷脂(C)的特征吸收峰是1740、1620、1236、1064、824cm-1;在鲑鱼降钙素与磷脂物理混合物(B)的红外图谱中无新峰形成;在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D)红外图谱中,鲑鱼降钙素的特征吸收峰强度减小,磷脂的特征吸收峰增强,但并无新的峰形成。从这些光谱特征看出,磷脂复合物区别于物理混合物,且在复合物的制备过程中,鲑鱼降钙素和磷脂是通过物理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并没有形成新的化学键。

3.4X-射线衍射分析(XRD)

检测条件:石墨单色器单色化Cu-Ka,管压40kV,管流20Ma,衍射范围5-60°,分别将鲑鱼降钙素、磷脂、鲑鱼降钙素与磷脂物理混合物(质量比为1:10)以及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见图2(图2A-图2D)。由图2可见,鲑鱼降钙素和磷脂均为无定形粉末。由于磷脂的比例大,鲑鱼降钙素与磷脂的物理混合物及复合物图谱均和磷脂相似,但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的衍射强度明显低于物理混合物,说明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不同于物理混合物,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中鲑鱼降钙素高度分散于磷脂中,使衍射强度降低。

3.5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测定条件:温度40-500℃,升温速度10℃·min-1。分别测定鲑鱼降钙素、磷脂、鲑鱼降钙素与磷脂物理混合物(质量比为1:10)及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的相变温度,图谱见图3(图3A-图3D)。可见鲑鱼降钙素在66.2℃和187.2℃存在特征性吸热峰,磷脂在92.3℃、191.7、261.7℃分别存在吸热峰。在物理混合物的DSC图谱中存在鲑鱼降钙素的特征吸收峰(188.3℃)和磷脂的特征吸收峰(268.3℃),出现了75.3℃的吸收峰,可能是鲑鱼降钙素与磷脂混合后鲑鱼降钙素的66.2℃峰和磷脂的92.3℃的峰形成的。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的DSC图谱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吸热峰(336.1℃),鲑鱼降钙素的特征吸收峰均消失,且磷脂的吸热峰由261.7℃减小到237.1℃,提示鲑鱼降钙素形成复合物后对鲑鱼降钙素和磷脂的相变温度都有影响,而物理混合物图谱只是二者吸收峰的叠加,可见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不同于物理混合物。

(二)脂质纳米粒的工艺选择及优化

1.溶剂分散法制备脂质纳米粒

1.1sCT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称取2.5mg硬脂酸、2.5mg单硬脂酸甘油酯、25mg大豆卵磷脂溶于2.5mL乙酸乙酯中,作为油相;称取2mgsCT溶于0.5mL纯净水中,作为水相;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冰浴下,细胞破碎仪探头超声(5s*6次,40w)得初乳;向其中加入10mL0.3%泊洛沙姆188溶液,冰浴下,探头超声(5s*6次,80w),得复乳。将上述复乳用0.3%泊洛沙姆188溶液稀释至25mL,冰浴下探头超声(5s*6次,40w),于40℃旋蒸除去有机溶剂,得到略带乳光的半透明液体。用ATS100D均质机均质后得到sCT脂质纳米粒混悬液。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值。

1.2sCT-SPC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称取2.5mg硬脂酸,2.5mg单硬脂酸甘油酯、适量sCT-SPC(相当于sCT2mg)溶于2.5mL乙酸乙酯中,作为油相;量取0.5mL纯净水中缓慢加入油相中,冰浴下,细胞破碎仪探头超声(5s*6次,40w)得初乳;向其中加入10mL0.3%泊洛沙姆188溶液,冰浴下,探头超声(5s*6次,80w),得复乳。将上述复乳用0.3%泊洛沙姆188溶液稀释至25mL,冰浴下探头超声(5s*6次,40w),于40℃旋蒸除去有机溶剂,得到略带乳光的半透明液体。用ATS100D均质机均质后得到sCT-SPC脂质纳米粒混悬液。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值。

实验后发现不管是sCT脂质纳米粒还是sCT-SPC脂质纳米粒,Zeta电位均为-45~-50,较稳定;粒径也符合纳米粒要求,但是两者的PDI的分布较大,在0.45~0.5之间;增加均质次数可以明显降低其PDI,可是均质机需要溶液进行循环,无法准确计算均质次数,这样势必会使工艺的重复性降低。且此法的操作也较复杂,制备周期长。

2.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纳米粒

2.1sCT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称取2.5mg的sCT,溶于1%冰醋酸的甲醇溶液中;加入处方量的脂质材料后用乙醚溶解后旋蒸除去乙醚,得到一层淡黄色的薄膜。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浸泡过夜,并加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至5mL,将溶液采用细胞破碎仪超声,功率为200w,超声9次,每次间隔5s,得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混悬液;向制得的纳米混悬液中加入冻干保护剂,进行冷冻干燥,得到鲑鱼降钙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结果发现sCT脂质纳米的粒径与Zeta电位均较好,但由于sCT是水溶性的,故直接将其制备成纳米粒的包封率较低。

2.2sCT-SPC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称取处方量的脂质材料,加入含2.5mg鲑鱼降钙素的磷脂复合物中,用乙醚溶解后旋蒸除去乙醚,得到一层淡黄色的薄膜。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泊洛沙姆188溶液)浸泡过夜,并加上述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至5mL,将溶液采用细胞破碎仪超声,功率为200w,超声9次,每次间隔5s,得sCT-SPC脂质纳米粒混悬液;向制得的纳米混悬液中加入冻干保护剂,进行冷冻干燥,得到sCT-SPC脂质纳米粒冻干粉。结果发现sCT-SPC脂质纳米粒的包封率大于sCT脂质纳米粒的包封率。

2.3sCT-SPC脂质纳米粒工艺的单因素考察

分别考察脂质材料与sCT比例、泊洛沙姆188浓度、单硬脂酸甘油酯与硬脂酸比例及超声破碎次数这四个因素对纳米粒包封率、电位及粒径的影响。

2.3.1脂质材料与sCT比例

考察当脂质材料与sCT质量比例为1:1、4:1、8:1时,包封率、电位及粒径的变化规律。

表12脂质材料与sCT比例

小结:随着脂质材料的增加,纳米粒的粒径逐渐增大,PDI也有增大的趋势;Zeta电位的变化不大;当脂质材料为sCT的4倍时,包封率已达到饱和,增大的趋势不再明显。

2.3.2泊洛沙姆188浓度

当脂质材料与sCT比例为4:1时,考察泊洛沙姆浓度(重量体积浓度g/100mL)分别为0.05%、0.3%、0.5%,对纳米粒各个指标的影响。

表13泊洛沙姆浓度

小结:泊洛沙姆浓度对纳米粒粒径、PDI的影响很小;Zeta电位随浓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随泊洛沙姆浓度的增加包封率也有所增大。

2.3.3单硬脂酸甘油酯与硬脂酸比例

以脂质材料与sCT比例为4:1,泊洛沙姆浓度为0.3%,当单硬脂酸甘油酯与硬脂酸重量比分别为4:1、1:1、1:4时,考察纳米粒的各个指标的变化。

表14单硬脂酸甘油酯与硬脂酸比

小结:由表14可以看出单硬脂酸甘油酯与硬脂酸比的变化并不会引起包封率及Zeta电位的变化;增加单硬脂酸甘油酯或硬脂酸的比例都会使粒径增大,PDI随着硬脂酸比例的增大而增大。

2.3.4超声破碎次数

当脂质材料与sCT重量比为4:1,泊洛沙姆浓度为0.3%,单硬脂酸甘油酯与硬脂酸重量比为1:1时,考察超声次数分别为3次、6次、9次时纳米粒的各个指标。

表15超声破碎次数

小结:由表15可知:超声破碎次数增大,纳米粒的粒径减小,包封率逐渐增加,超声次数为9次时的粒径和包封率值最优。

2.4sCT-SPC脂质纳米粒工艺优化

从单因素考察的结果可以看出,脂质材料的用量、泊洛沙姆188的浓度、单硬脂酸甘油酯与硬脂酸对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的粒径和包封率影响较大,为了得到最佳的处方工艺,在固定细胞破碎仪的超声次数为9次的条件下,以脂质材料的用量(X1)、泊洛沙姆188的浓度(X2)、单硬脂酸甘油酯比硬脂酸的质量比(X3)为影响因素,以平均粒径(Y1),包封率(Y2)为指标,在3个水平上进行研究,并根据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优化实验。因素水平实验和处方的组合及结果,见表16、17。

表16Box-Behnken设计因素水平实验表

表17Box-Behnken优化sCT-PC-LN处方的组合及结果

2.4.1二次回归方程的建立

运用Design-Expert.8.05b版软件对表17中实验数据进行二次多元回归拟合,得到模型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Y1=144.14+47.81X1+8.15X2+3.71X3+11.32X1X2-0.15X1X3+10.23X2X3-4.77X12+4.60X22+27.68X32(P=0.0007,R2=0.9534)

Y2=0.91+0.10X1-0.026X2-0.036X3+0.038X1X2+0.089X1X3+0.044X2X3-0.070X12-0.031X22-0.036X32(P=0.0013,R2=0.9446)。

2.4.2方差分析和统计学检验

经方差分析和统计学检验,其结果见表18。

表18方差分析与统计学检验结果

注:*表示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上述2个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说明设计模型拟合程度良好,可以用此模型对脂质纳米粒的处方进行分析和预测。由表16显示的回归系数可知,对于粒径,X1(P〈0.0001),X32(P=0.003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项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包封率,X1(P=0.0001),X3(P=0.0335),X1X3(P=0.0025),X12(P=0.007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项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3效应面优化与预测

根据“2.4.1”项中的二元多次回归方程,应用软件Design-Expert.8.05b版本,并对处方进行优化和预测,得到优化后的处方为X1=7.45,X2=0.1,X3=0.32,对评价指标进行预测得Y1=159.6,Y2=94.44。

2.4.4工艺验证

经上述结果可知,优化后的处方为:含鲑鱼降钙素2.5mg的磷脂复合物,脂质材料总质量(X1)7.45mg,其中单硬脂酸甘油酯与硬脂酸的质量比(X3)为0.32,泊洛沙姆188浓度(X2)为0.1%,超声功率为200W,超声次数为9次。

即本发明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中组分的重量配比为:

优选组分的重量配比为:

最优选组分的重量配比为:

按优选的处方制备3批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并测定其粒径和包封率值。其粒径和包封率情况,见表19。

表19显示以优化后的处方制备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的脂质纳米粒,其粒径和包封率的实测值和预测值的相对偏差均较低,三批测定的粒径平均值为160.4nm,包封率平均值为93.01%。

表19实测值与预测值的比较

发明人先将sCT制备成磷脂复合物,再在其基础上制备脂质纳米粒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sCT为水溶性药物,脂溶性差,而细胞膜为磷脂双分子层结构,sCT难以透过细胞膜而被吸收,所以将其制备成磷脂复合物以改变其理化性质,增加其油水分配系数,以使sCT能够更好地透过细胞。在实验过程中,发明人也证明了sCT-SPC的油水分配系数和脂溶性比sCT及sCT与SPC的物理混合物有很大提高。

二.制备成脂质纳米粒主要是由于sCT作为一个多肽,口服后易被胃肠道的蛋白水解酶水解代谢,制成纳米粒可以避免药物被水解酶代谢,所以将其制备成脂质纳米粒是为sCT在体内的稳定性考虑的。

三.水溶性的药物直接制备成纳米粒的包封率较脂溶性药物低,所以在磷脂复合物的基础上制备纳米粒相当于将水溶性的药物的脂溶性提高,不仅增加其透膜吸收,也提高了纳米粒的包封率。

(三)透射电镜检查

取稀释的sCT-PC-LN混悬液1滴,滴于覆盖碳膜的铜网上,以0.1%磷钨酸负染。在室温条件下干燥,并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该纳米粒的形态特征。电镜下可以看到该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呈圆整的圆形,且分布均匀,结果见图4。

(四)释放度考察

照优化处方制备纳米粒,用pH4.5的PBS为释放介质,进行释放度的考察,按设定的时间取样,0.8μm水性滤膜过滤,进行HPLC测定分析,计算各时间的累积释放量,绘制释放曲线如图5。

(五)药效血钙实验

照优化处方制备纳米粒,肠道给予SD大鼠考察体内降钙效果

试验方法:取15只SD雌性大鼠,体重200±25g,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3只),A组大鼠皮下注市售鲑鱼降钙素注射液,分别在给药后0、0.5、1、1.5、2、3h于眼静脉丛取血0.3-0.4mL,37℃孵育30min后4000r·min-1离心15min,分别取出血清,测定钙离子浓度。

另四组大鼠予以结肠给药,用戊巴比妥钠麻醉(30mg·kg-1)后固定,分离颈静脉,先取空白血0.3-0.4mL,作为0时刻血样;沿腹中线打开腹腔,分离结肠,从上端注射生理盐水把肠道排空,结扎结肠上端和下端,用注射器将含有一定浓度药物的肠灌注液(B:空白纳米粒;C:鲑鱼降钙素水溶液;D: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sCT-PC-LN)、E:鲑鱼降钙素脂质纳米粒(sCT-LN))约0.5mL注入结肠肠襻中,并注入少量空气将药液完全推入肠襻中,检查药液是否充满整个肠段,再结扎注药处以免药液外漏,将注药后的肠襻放入腹腔内,用红外灯保持体温,并开始记时。分别在0.5、1、1.5、2、3h于颈静脉取血0.3-0.4mL,37℃孵育20min后4000r·min-1离心,分离取出血清,测定钙离子浓度。

以时间(T/h)为横坐标,以各时间点血钙百分率(w/%)为纵坐标作图,得到血钙百分率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各时间点血钙浓度变化率按w%=CT/C0×100%(CT和C0分别表示Th和给药前大鼠血清钙离子浓度,并以给药前大鼠血清钙离子浓度作为100%)计算得到。不同样品结肠给药后各时间点的血钙百分率-时间曲线见图6。

由图6可知:皮下注射鲑鱼降钙素注射液能快速降低血钙水平,降血钙幅度大,达到70%以下。结肠给予空白纳米粒后,血钙浓度上下波动,无明显降血钙效应;鲑鱼降钙素水溶液、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鲑鱼降钙素脂质纳米粒组均有一定的降血钙效应,在1-2h达到血钙浓度最低值,其中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的血钙浓度可降至初始浓度的75%左右。

采用梯形法计算血钙百分率-时间曲线上的面积(AAC)来评价在鲑鱼降钙素在大鼠体内的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F%)。AAC的计算方法为

AAC=SUM{(Ti﹢l﹣Ti)[(100﹣Ci)+(100﹣Ci﹢1)]/2}

其中Ti,Ci分别为第i个取血点所对应的时间值和血钙百分率值。AAC为所有相邻两点与100%水平线构成的梯形面积的总和。

鲑鱼降钙素在大鼠体内的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F%通过下式计算得到,对各样品结肠给药的F%用SPSS19.0进行方差分析。

F%=AACcolon×(dose)scAACsc×(dose)colon

其中,F为结肠给药制剂相对于皮下注射鲑鱼降钙素注射液的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AACcolon和AACsc分别为鲑鱼降钙素结肠给药和皮下注射鲑鱼降钙素注射液的血钙百分率-时间曲线上面积;(dose)colon,(dose)sc分别为结肠给药和皮下注射鲑鱼降钙素的剂量。

对各样品结肠给药相对于皮下注射鲑鱼降钙素注射液的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0所示。方差分析的结果以P值表示,为各组与G组进行统计学差异比较的结果。

表20大鼠给药后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和方差分析结果(x±s,n=3)

由表20可知,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在结肠给药后的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为0.32%,分别是鲑鱼降钙素溶液(0.16%)和鲑鱼降钙素脂质纳米粒(0.15%)的2倍,且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可见在磷脂复合物基础上制备成脂质纳米粒后极大地提高了鲑鱼降钙素在结肠粘膜的吸收。

本发明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组分为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材料、表面活性剂和水,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而成;具有改善药物脂溶性,并使其具有一定的肠黏附性而易于透过肠粘膜吸收,且能保护药物免受胃肠道蛋白酶降解的优点。本发明方法制备的水溶性药物纳米粒中,药物油水分配系数高,透膜性好,可改善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制备方法工艺过程简单,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

名词解释及技术说明

本发明的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复合率可通过间接法和直接法测定。间接法是将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用乙醚溶解后过滤测定滤纸上游离鲑鱼降钙素的量计算复合率;直接法是通过测定滤液中鲑鱼降钙素浓度来推算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的复合率。

本发明的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的包封率测定方法如下:取新制备的一定体积的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混悬液,加入不同体积的0.1mol·L-1HCl溶液,对混悬液的pH进行调节,并测定相应的Zeta电位。取Zeta电位接近0时的混悬液与0.1mol·L-1HCl的比例为包封率测定的比例(1:0.2),12000rpm离心15min,分离上清液与纳米粒,取上清直接进样分析间接计算脂质纳米粒的包封率。

动物血清中血钙离子浓度的测定。目前通用的检测方法有MTB甲基麝香草酚兰法、OCPC邻甲酚酞络合法和AR3偶氮砷Ⅲ法。本发明采用稳定性较好的OCPC邻甲酚酞络合法用于动物实验中血钙的分析测定,本法也是中国药典引用的测定方法。其测定原理为Ca离子与OCPC在碱性条件下作用,生成紫色螯合物,而EDTA与Ca离子络合能力强于OCPC,竞争络合Ca离子,使OCPC游离,从而吸光度下降,与Ca离子浓度成正比。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具有改善药物脂溶性,并使其具有一定的肠黏附性而易于透过肠粘膜吸收,且能保护药物免受胃肠道蛋白酶降解的优点。本发明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组分为鲑鱼降钙素磷脂复合物、脂质材料、表面活性剂和水,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而成。本发明方法制备的水溶性药物纳米粒中,药物油水分配系数高,透膜性好,可改善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制备方法工艺过程简单。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