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具有高性能的高级热作模具钢及其制造方法

一种具有高性能的高级热作模具钢及其制造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高性能的高级热作模具钢,该模具钢主要由重量百分比为C 0.32?0.41%,Si 0.2?0.6%,Mn 0.6?0.9%,Cr 2.5?4.5%,Mo 2.5?3.5%,V 0.5?1.1%,P<0.02%,S<0.0005%,余量为Fe的各成分组成,该模具钢具有优异高温强度、回火稳定性和热传导性能,可获得NADCA#229?2011标准中组织AS1级,氧硫含量小于10ppm,在高硬度下冲击功比H13模具钢高出30%。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80331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7-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天津钢研海德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610306197.0

  • 发明设计人 王飞;

    申请日2016-05-09

  • 分类号C22C38/02(20060101);C22C38/04(20060101);C22C38/18(20060101);C22C38/12(20060101);C22C38/14(20060101);C22C33/04(20060101);C21D1/32(20060101);C21D8/00(20060101);

  • 代理机构北京爱普纳杰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王玉松;怀春颖

  • 地址 301700 天津市武清区自行车王国产业园区祥园道160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0:08:0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3-27

    授权

    授权

  • 2016-08-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22C38/02 申请日:201605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7-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材锻造及热处理工艺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具有 优异高温强度、回火稳定性和热传导性能的高级热作模具钢及其制造 方法。

背景技术

用模具加工成型零件具有生产效率高、质量好、节约材料和成本 等一系列优点,应用范围及其广泛。热锻模具钢是一类重要的模具材 料,由于热锻服役时与1000℃的金属坯料接触较长时间,承受巨大的 挤压力、冲压力、弯曲力、摩擦力及热冲击交变应力等复杂作用,这 就要求热锻模具钢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冷热疲劳性以及高温热稳定性 等。

H13模具钢是最常用的热锻模具钢之一,最早由美国在上世纪下半 叶开发,其化学成分如下(按重量百分比计算):C0.32-0.45%、 Si0.8-1.2%、Mn0.2-0.5%、Cr4.75-5.5%、Mo1.10-1.75%,V0.8-1.2%, P≤0.03%,S≤0.03%,由于其具有淬透性、韧性好、耐磨性高、热疲 劳好等特点,在热作模具钢中,H13的综合性能十分突出,因此,它迅 速成分世界主流的热作模具钢。H13模具钢主要特点:1)具有中等的 耐磨损能力;2)硬度低;3)采用常规的渗碳或渗氮工艺会提高其表 面硬度,但是其抗热裂能力降低;4)其含碳量低,导致其二次应化能 力差;5)在中等温度下具有抗软化能力,但使用温度高于540℃ (1000℉),硬度出现迅速下降(即能耐的工作温度为540℃);6)热 处理的变形小;(7)切削加工性一般;8)抗脱碳能力一般。

随着高速、强负荷、高精密模锻设备和高强韧性锻件普遍应用, 热锻模具服役条件更加恶劣,H13模具钢在生产过程中因种种原因造成 多种失效形式,例如高温强度变化大、回火稳定差、热传导性能低、 淬透性、冲击韧性等低,因此需要对H13模具钢的成分进行改进,以 解决H13模具钢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模具钢,该模具钢具有优异 的高温强度、回火稳定性和热传导性能,退火组织达到 NADCA#229-2011标准中组织AS1级,在高硬度下冲击功比H13模具 钢高出30%。

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高性能的高级热作模具钢,该模具钢包括如 下重量百分比的各成分:C0.32-0.41%,Si0.2-0.6%,Mn0.6-0.9%,Cr 2.5-4.5%,Mo2.5-3.5%,V0.5-1.1%,P<0.02%,S<0.0005%,余量为 Fe。

进一步的改进,该模具钢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各成分:C 0.34-0.40%,Si0.3-0.5%,Mn0.7-0.9%,Cr2.8-4.2%,Mo3.0-3.4%, V0.7-0.9%,P<0.02%,S<0.0005%,余量为Fe。

进一步的改进,该模具钢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各成分:C0.38%, Si0.4%,Mn0.9%,Cr3.0%,Mo3.2%,V0.9%,P<0.02%,S<0.0005%, 余量为Fe。

本发明通过对H13模具钢各成分的用量进行改进,将Si的重量百 分比降低到0.2-0.6%,将Mn的重量百分比升高到0.6-0.9%、将Cr的 含量降低到2.5-4.5%,将Mo重量百分比升高到2.5-3.5%;进而使得 制备的模具钢具有优异的高温强度、回火稳定性和热传导性能,同时 在高硬度下冲击功比H13模具钢高出30%。

进一步的改进,该模具钢还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Al-Sc合 金0.02-0.06%。

优选地,Al和Sc的重量比为1:1.2-1.4。

本发明通过在模具钢中加入Al-Sc合金,不但能够起到脱氧定氮的 作用,由于本发明加入的是Al-Sc合金,其可显著提高模具钢的抗蠕 变能力和淬透性及其表征数据。

进一步的改进,该模具钢还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Zr 0.01-0.02%,Gd0.06-0.09%。

本发明通过在模具钢中加入Zr和Gd两种成分后,可进一步提高 高模具钢的冲击韧性及其表征数据。

进一步的改进,该模具钢还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Ti 0.001%-0.002%,W0.02-0.05%。

本发明通过在模具钢内加入Ti和W两种成分后,可显著提高模具 钢的抗回火软化性能,提高了20%,同时还能够提高模具钢的热疲劳性 能、抗脱碳能力及二次应化能力。

本发明涉及的各元素的名称为:C:碳,Si:硅,Mn:锰,Cr: 铬,Mo:钼,V:钒,P:磷,S:硫,Fe:铁,Al:铝,Sc:钪,Zr: 锆,Gd:钆,Ti:铊,W:钨。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具有高性能的高级热作模具钢的制备方 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熔炼:按照模具钢的成分及重量百分比,选材进行熔炼,浇注成 电极棒;

S2:电渣重熔:将浇铸成的电极棒在保护气氛下进行电渣重熔精炼;

S3:高温均质处理:进行温度为1200-1270℃,时间6-9h的高温均质 化处理;

S4:锻造处理:开锻温度为1110℃-1170℃,终锻温度为850-900℃, 压缩比为8以上;压缩比优选为10-15;

S5:超细化处理:加热至1030-1060℃保温3-8h,雾冷;

S6:球化退火:840-870℃保温13-16h,730-750℃保温10-13h,降温 至400℃以下,降温速度小于20℃/h,出炉空冷。

本发明提供的模具钢的制备方法简单,制备的模具钢具有很好的 高温强度、回火稳定性和热传导性能。

进一步的改进,步骤S1所述的熔炼具体工艺为:熔炼温度为 1550-1610℃,保温,待合金成分符合要求并且达到均匀,在氩气保护 下浇注成电极棒。

优选地,步骤S3中高温均质处理温度为1250℃,时间7h;步骤 S4开锻温度为1140℃,终锻温度为870℃,压缩比为12;步骤S5超 细化处理加热至1050℃保温5h;步骤S6球化退火:850℃保温15h, 735℃保温12h,降温至50℃,降温速度为15℃/h,出炉空冷。

本发明所提供的具有高性能的高级热作模具钢,其具有以下优 点:

1.利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可获得NADCA#229-2011标准中组织AS1 级,氧硫含量小于10ppm,在高硬度下冲击功比H13模具钢高出30%。

2.本发明的突出优点是在H13模具钢基础上通过优化合金成分, 所得热作模具钢具有优异高温强度、回火稳定性和热传导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模具钢的退火组织图;

图2为不同温度下各组模具钢的抗拉强度;

图3为不同温度下各组模具钢的屈服强度;

图4为500℃各组模具钢随时间变化的硬度值;

图5为550℃各组模具钢随时间变化的硬度值;

图6为600℃各组模具钢随时间变化的硬度值。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各实施例和对照例提供的具有高性能的高级热作模具钢的 成分及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各实施例模具钢成分的重量百分比(%)

表2各对照例模具钢成分的重量百分比(%)

实施例2

本发明提供的模具钢的制备方法如下:

S1:熔炼:按照模具钢的成分及重量百分比,选材进行熔炼,浇 注成电极棒;

S2:电渣重熔:将浇铸成的电极棒在保护气氛下进行电渣重熔精炼;

S3:高温均质处理:进行温度为1200℃,时间6h的高温均质化处 理;

S4:锻造处理:开锻温度为1110℃,终锻温度为850℃,压缩比为 8;

S5:超细化处理:加热至1030℃保温3h,雾冷;

S6: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温度为860℃,保温15h;740℃保温12h, 降温至400℃以下,降温速度小于20℃/h,出炉空冷。

实施例3

本发明提供的模具钢的制备方法如下:

S1:熔炼:按照模具钢的成分及重量百分比,选材进行熔炼,浇 注成电极棒;

S2:电渣重熔:将浇铸成的电极棒在保护气氛下进行电渣重熔精炼;

S3:高温均质处理:进行温度为1250℃,时间7h的高温均质化处 理;

S4:锻造处理:开锻温度为1140℃,终锻温度为870℃,压缩比为 12;

S5:超细化处理:加热至1050℃保温5h,雾冷;

S6: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温度为850℃,保温15h;735℃保温12h, 降温至50℃,降温速度为15℃/h,出炉空冷。

实施例4

本发明提供的模具钢的制备方法如下:

S1:熔炼:按照模具钢的成分及重量百分比,选材进行熔炼,熔 炼温度为1550℃,保温,在氩气保护下浇注成电极棒;

S2:电渣重熔:将浇铸成的电极棒在保护气氛下进行电渣重熔精 炼;

S3:高温均质处理:进行温度为1270℃,时间9h的高温均质化处 理;

S4:锻造处理:开锻温度为1170℃,终锻温度为900℃,压缩比为 15;

S5:超细化处理:加热至1060℃保温8h,雾冷;

S6:球化退火:870℃保温16h,750℃保温13h,降温至400℃以 下,降温速度小于20℃/h,出炉空冷。

模具钢力学性能考察

试验例1退火态组织

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模具钢偏析已解基本消除,组 织细小均匀,基体上弥散分布着小颗粒的碳化物。

试验例2高温强度的考察

取实施例2-4和对照例1-5的模具钢及H13模具钢,分别置于不 同的温度下,测各模具钢的抗拉强度(Rm)和屈服强度(Rp0.2),检 测结果分别见图2和图3。

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模具钢具有很高的抗拉强 度和屈服强度,与对照例和H13模具钢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只有将H13 模具钢按照本发明的范围进行调整后,才具有更优异的高温强度。

试验例3回火稳定性的考察

取实施例1-4和对照例1-5的模具钢及H13模具钢,分别置于 500℃、550℃和600℃,测各模具钢在不同的回火时间内的硬度值 (HRC),检测结果分别见图4、图5和图6。

从图4-6中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模具钢具有很高的回火稳定性, 与对照例和H13模具钢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只有将H13模具钢按照本 发明的范围进行调整后,才具有更优异的回火稳定性。

试验例4热传导性能的考察

取实施例1-4和对照例1-5的模具钢及H13模具钢,分别测各模 具钢在20℃、400℃和600℃的热传导系数,检测结果见表1。

表1各组模具钢的热传导系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模具钢具有更优异的热传导性能。

试验例5冲击功的考察

取实施例1-4和对照例1-5的模具钢及H13模具钢,分别测各模 具钢在45HRC硬度下的冲击功,检测结果见表2。

表2各组模具钢的冲击功

从表中可以看出,与对照例和H13相比,本发明的冲击功提供了 30%。

试验例6淬透性试验

取实施例2、实施例5和对照例6的模具钢及H13模具钢,在距 各磨具钢如下距离的情况下,测各模具钢的硬度,检测结果见表3。

表3各组模具钢距表面不同距离的硬度

从表3中可以看出,H13模具钢的淬透性大约为60mm,而本发明 的模具钢的淬透性能够达到200mm。

试验例7冲击韧性的考察

取实施例2、实施例6-7和对照例7、对照例9的模具钢及H13模 具钢,在硬度为50HRC的模具钢坯料上取横向冲击试验,试样尺寸为 10mm×10mm×55mm,开V2型缺口,检测结果见表4。

表4各组模具的冲击韧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模具钢具有很高的冲击韧性,并 且只有同时加入Zr和Gd后才能够提高其冲击韧性,换成别的元素或 者缺少其一,冲击韧性没有改善。

试验例8热疲劳性能的考察

采用UDDWIIOLM自约束冷热疲劳试验方法,使得试验温度在 100-700℃区间循环,对实施例2、实施例8和实施例9及对照例8、 H13的模具钢进行热疲劳性能测试,热疲劳性能以试样冷热循环3000 次后钢的表面疲劳损伤情况综合反映,结果见表5。

表5各组模具钢的热疲劳性能测试实验结果(主裂纹长度mm)

经过3000次冷热循环后,本发明所述的模具钢表面裂纹均匀、细 小,无明显主要裂纹,实施例2的主裂纹长度才为0.87mm,还不到H13 模具钢裂纹长度的一半;抗热疲劳性能优于对照例和H13模具钢,由 此得出只有同时加入Ti和W后才能够提高其热疲劳性能,缺少其一, 热疲劳性能没有改善。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 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