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化合物中季碳纵向驰豫时间(T1)的分析方法

化合物中季碳纵向驰豫时间(T1)的分析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化学分析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基于核磁共振测定化合物中季碳纵向驰豫时间(T1)的分析方法。本发明通过脉冲序列的设计以碳为观测核来测定季碳的T1。目前仪器使用的测量T1的脉冲序列是以氢为观测核,因此无法用于季碳的T1测量。在此基础上,本发明改变了观测核,由氢核变为碳核,并且优化了相关参数。本发明能够克服以氢为观测核的检测方式的不足,因季碳上无氢无法用现成的检测方法来测定T1。为样品中季碳的T1测定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段。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73839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610079432.5

  • 发明设计人 刘雅琴;

    申请日2016-02-04

  • 分类号G01N24/08;

  • 代理机构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朱莹莹

  • 地址 310058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58:3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1-1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G01N24/08 专利号:ZL2016100794325 申请日:20160204 授权公告日:20170929

    专利权的终止

  • 2017-09-29

    授权

    授权

  • 2016-08-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N24/08 申请日:201602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7-0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发明涉及化学分析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基于核磁共振测定化合物中季碳纵 向驰豫时间(T1)的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MR,NuclearMagneticResonance)可提供物质的分子结构 信息,成为物质结构解析和成分分析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地 质、医疗以及材料等学科,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原子构成了 有机物的骨架,因此观察和研究碳原子的信号对研究有机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常见 的核磁共振碳谱是宽带全去偶谱,每一种碳原子只有一条谱线。在去偶的同时,由于核的 Overhause效应(NOE)的作用,信号更为增强。另一种碳谱是反转门控去偶谱,它通过增加延 迟时间,延长脉冲间隔,NOE尚未达到较高值,即尽可能的抑制NOE,使谱线强度能够代表碳 数的多少的方法,而谱线又不偶合裂分,由此方法测得的碳谱称为反转门控去偶谱,亦称为 定量碳谱,在定量碳谱中的一个参数设置与纵向驰豫时间(T1)的数值有关,因此驰豫时间 的测量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如何延长脉冲间隔或脉冲间隔延长至多少数值是一个亟待 解决的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一个方法是测定分子中碳的纵向驰豫时间(T1),然后取13C的 脉冲间隔D1>5T1,增加弛豫时间,尽可能抑制NOE,使谱线强度能够用于定量。纵向驰豫时间 (LongitudinalRelaxation,T1),也叫自旋晶格弛豫,是核磁共振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其本质是处于高能态的自旋核把能量传递给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传递给其直接相连的质 子,然后自己回到低能态,其跃迁能辐射出电磁波转化为核磁信号。纵向弛豫T1是整个自旋 核最主要的弛豫过程。碳核的纵向弛豫时间T1较长,可较准确测定,从而得到有关结构和分 子运动的信息。将碳原子在分子中的存在形式分为CH3(伯碳)、CH2(仲碳)、CH(叔碳)和C(季 碳或四级碳)4种,前3种都直接与1H相偶合。那么,如何测定分子中碳的纵向驰豫时间(T1), 由于我们的核磁共振仪中商品化的T1测定方法是基于氢为观测核,可借助H测定CH3、CH2、CH 结构类型的T1,而对于C(季碳)这类无H偶合的基团无法适用。因此,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以碳为观测核的检测方式来测定T1,并优化相关参数,进而推测13C的脉冲间隔所 需时间,这对反转门控去偶碳谱的参数设置和准确定量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直接用于检测化合物季碳纵向驰豫时间(T1)的方法。一 种化合物中季碳纵向驰豫时间(T1)的分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称取样品装入试管,加入氘代溶剂CDCl3,超声溶解充分,转入核磁管中,然后将 装好样品的试管放入核磁谱仪的检测磁体中;

2)在仪器工作站里选择相应氘代溶剂,进行调谐、匀场、锁场;

3)打开脉冲序列,设置实验条件:包括谱宽范围、脉冲前弛豫延迟时间、T1最大值 和最小值的设置、扫描次数、采集模式;

其中,所述脉冲序列的主要内容是:以碳为观测核,经过一个空扫时间、一个脉冲 前弛豫延迟时间(d1),使磁化矢量处于热平衡态;加一个矩形π激发脉冲(p1),经过一段脉 冲间隔时间(d2)后加上一个矩形π/2脉冲(pw);最后紧跟着是采样期(at),用于采集最终信 号;

4)完成实验参数设置后,直接执行数据采样;

5)当数据采样全部完成后,进行数据后处理,得到不同季碳的纵向驰豫时间(T1)。

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的脉冲前弛豫延迟时间(d1)为30-80s。

优选的,所述的脉冲前弛豫延迟时间(d1)为60s。

优选的,所述的一个矩形π脉冲(p1)和一个矩形π/2脉冲的脉冲时间(pw)为18.0μs 和9.0μs。

优选的,所述的采样期(at)为2.7s。

优选的,步骤3)中包括设定T1值的步骤,最小T1值设为0.5s,最大T1值设为60s。

优选的,步骤3)中,对于不同浓度的样品,扫描次数设为4次优选为256次。

优选的,在步骤3)中,设置实验条件的顺序为:首先设定空扫时间,用于得到处于 脉冲和弛豫之间的平衡点;接着设定一段脉冲延迟时间,用于让磁化矢量弛豫恢复过来;然 后依次使用一个矩形π脉冲、一段脉冲间隔时间、一个矩形π/2脉冲;然后紧跟着是采样期, 用于采集最终信号。

其中,第一个矩形脉冲为180°脉冲,脉冲时间为18.0μs,经过脉冲间隔时间(d2)后 加的矩形脉冲为90°脉冲,脉冲时间为9.0μs。

优选的,在步骤5)中,所述数据后处理的过程如下:(a)先将数据采样的谱图进行 加窗函数处理;(b)标出目标峰的化学位移;(c)执行指数数据分析,得到不同频率峰对应的 不同T1数值。

本发明通过脉冲序列的设计以碳为观测核来测定季碳的T1。目前仪器使用的测量 T1的脉冲序列是以氢为观测核,因此无法用于季碳的T1测量。在此基础上,本发明改变了观 测核,由氢核变为碳核,并且优化了相关参数。本发明能够克服以氢为观测核的检测方式的 不足,因季碳上无氢无法用现成的检测方法来测定T1。为样品中季碳的T1测定提供了一种 简便有效的手段。

脉冲前的弛豫延迟时间(d1)由20.0s优选为60.0s,矩形π脉冲(p1)由16.6μs优选 为18.0μs,矩形π/2脉冲(pw)由8.3μs优选为9.0μs,脉冲后的采样时间(at)由1.703s优选为 2.7μs,扫描次数(nt)由4次优选为256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测量季碳T1的脉冲序列,

其中,脉冲序列的时序分为预备期、演化期和检测期三个时期,在预备期经过空扫 时间(dummyscan,ds)、脉冲前的弛豫延迟时间(d1);在演化期x轴上加一个矩形π激发脉冲 (p1)使磁化矢量被反转到-z轴上,经过脉冲间隔时间(d2)后再加上一个矩形π/2脉冲(pw), 磁化矢量将绕x轴再旋转到90度倒在y轴上进入x-y平面;在检测期设置采样时间(at),接收 机记录自由衰减信号。脉冲前的弛豫延迟时间(d1)为60.0s,矩形π脉冲(p1)为18.0μs,矩形 π/2脉冲(pw)为9.0μs,脉冲后的采样时间(at)为2.7μs,扫描次数(nt)为256次。

图2样品中不同季碳的核磁共振13C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测定样品中季碳的T1,对反转门控去偶碳谱的参数设置 和准确定量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施例1:

将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用于测定样品中季碳的T1作为一个实施例,用这个具体的 实施例来验证本发明在测定化合物季碳的T1中的可行性。实验所采用的样品是聚乳酸,实 验测试是在一台Agilent600MHzNMR谱议(Agilent,USA)下进行,整个实验过程没有对样 品进行任何样品预处理、没有改动仪器硬件设施。按照本发明所提出方法的操作流程,具体 步骤如下:

步骤1,称取样品装入试管,加入氘代溶剂CDCl3,超声溶解充分,转入核磁管中,然 后将装好样品的试管放入核磁谱仪的检测磁体中;

步骤2,在仪器工作站里选择相应氘代溶剂,进行调谐、匀场、锁场;

步骤3,打开脉冲序列,设置实验条件:包括谱宽范围、脉冲前弛豫延迟时间、T1最 大值和最小值的设置、扫描次数、采集模式;

其中,所述脉冲序列的主要内容是:以碳为观测核,经过一个空扫时间、一个脉冲 前弛豫延迟时间(d1),使磁化矢量处于热平衡态;加一个矩形π脉冲(p1),经过一段脉冲间 隔时间(d2)后加上一个矩形π/2脉冲(pw);最后紧跟着是采样期(at),用于采集最终信号;

步骤4,完成实验参数设置后,直接执行数据采样;

步骤5,当数据采样全部完成后,进行数据后处理,得到不同季碳的纵向驰豫时间 (T1)。

其中步骤3,导入编译好的如图1所示脉冲序列,打开脉冲序列后,设置实验参数。 具体对于本实施例所采用的样品,其实验参数设置如下:直接维谱宽sw为3034Hz,第一间接 维谱宽sw1为300Hz,空扫时间ds为50μs,脉冲前弛豫延迟时间d1为60s,矩形π/2和π脉冲的 脉冲时间为9.0μs和18.0μs,单个采样期的采样时间at为2.7s,重复扫描次数nt为256次,整 个采样时间为50h,得到样品中不同季碳的核磁共振13C谱图,如图2所示。然后对此数据进行 后处理,具体过程如下:先将谱图进行加窗函数处理;标出目标峰的化学位移;在process中 点击“doT1Analysis”,软件会执行指数数据分析,得到不同频率峰对应的不同T1数值。

对比例1

如表1所示,本发明对脉冲前弛豫延迟时间(d1)进行了优选,分别设弛豫延迟时间 (d1)为30s,40s,50s,60s,70s,80s,发现当d1为60s时,测得的T1变化不大,基本稳定,故优 选d1设为60s。

表1样品中季碳在不同弛豫延迟时间(d1)的T1检测数据分析表

对比例2

如表2所示,本发明对碳核的π脉冲(p1)和π/2脉冲(pw)进行了重新检测,在新的条 件下(π脉冲为18.0μs,π/2脉冲为9.0μs),测得的T1变化增大,说明对π脉冲和π/2脉冲的优 化较有效,故优选激发脉冲设为18.0μs,脉冲宽度设为9.0μs。

表2样品中季碳在不同π脉冲(p1)和π/2脉冲(pw)的T1检测数据分析表

对比例3

如表3所示,本发明根据检测的直接维谱宽sw为3034Hz,第一间接维谱宽sw1为 300Hz,调整了采样期的采样时间at,由1.703s设置为2.7s,发现测得的T1变化增大,说明对 采样时间的优化较为有效,故优选采样时间at为2.7s。

表3样品中季碳在不同采样时间(at)的T1检测数据分析表

对比例4

如表4所示,本发明由于观测核是碳核,其天然丰度较之氢核的低很多,灵敏度也 比氢核的低,故增加了扫描次数nt,分别设置4次、64次和256次,发现测得的T1变化增大, 但扫描64次与256次的结果已变化不大,趋于稳定,说明对扫描次数的优化较为有效且扫描 256次已足够,故扫描次数nt为256次。

表4样品中季碳在不同扫描次数(nt)的T1检测数据分析表

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测定样品中10个季碳的不同T1数 值,这有利于指导定量碳谱的参数设置。由此可见,利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能够测定样品中 季碳的T1数值,而且当直接维谱宽sw为3034Hz,第一间接维谱宽sw1为300Hz,空扫时间ds为 50μs,脉冲前弛豫延迟时间d1为60s,矩形π/2和π脉冲的脉冲时间为9.0μs和18.0μs,单个采 样期的采样时间at为2.7s,重复扫描次数nt为256次,整个采样时间为50h时,效果最佳。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