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基于双无线网卡的工业移动网络AP切换方法

一种基于双无线网卡的工业移动网络AP切换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双无线网卡的AP切换方法,由移动终端主动扫描AP信号强度,然后将扫描到的信号强度与当前接入AP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如果信号强度大于当前AP信号强度,则开始切换,否则继续扫描直至成功切换为止。为了降低切换时延,针对工业应用场景中移动路线基本固定的特点,本发明提出了预学习机制,即在正式应用前,对应用场景的AP位置、切换顺序等信息进行学习,并存储到终端节点,以便正式应用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扫描和切换。本发明解决了工业移动网络场景下的AP快速切换问题;采用双无线网卡实现无中断切换;针对特定的工业应用场景,采用预学习机制,进一步降低扫描时延。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72217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6-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1410719075.5

  • 申请日2014-11-30

  • 分类号H04W36/18(20090101);

  • 代理机构21002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徐丽;周秀梅

  • 地址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南塔街114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45:3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6-30

    授权

    授权

  • 2016-07-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4W36/18 申请日:201411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6-2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移动网络的AP切换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双无线网卡 的工业移动网络AP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控制、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信息集成技术 得到快速发展,涵盖从工厂的现场控制到产品的存储运输过程中。工业网络在 提高生产速度、管理生产过程、合理高效加工等领域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近年来,以太网进入工业控制领域,出现了大量基于以太网的工业控制网络。 同时,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基于无线的工业控制网络逐渐兴起。

WiFi技术因其成本低廉、部署快捷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基于WiFi的工 控网络研究也已经开展。针对终端节点移动而造成的切换问题,802.11标准并 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而由各WiFi设备厂家自行实现。虽然最新802.11r标准细 化AP间切换的技术规范,但它仅描述移动终端(MN)从断开与原AP连接到 接入新AP的切换过程。由于WiFi覆盖范围有限,在移动应用领域中,终端用 户将频繁地由一个AP切换到另一个AP,因此如何实现快速自主的AP间切换 成为WiFi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关键。

当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的时候,组成有线网络基础构架的交换机需要时间 来学习每个MAC地址的位置,然后决定数据的交换路径。在快速移动的应用场 景下,移动终端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过程中,终端需要在多个WiFi节点之间不断 的快速切换。当移动终端的WiFi网络连接已经跳转的时候,去往移动终端的数 据流仍将指向错误的目标地址,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直到交换机学习到该移动 终端新的位置,这将导致最终用户的数据流持续中断。为了保证移动终端在WiFi 节点之间的及时切换,系统需要进行持续的扫描。当速度增加的时候,切换时 间就会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AP间切换延迟至少在数百ms以 上,并且90%以上的延迟来源于扫描阶段,而认证和关联所消耗的时间还不到 10%,为此尽量降低扫描时延才能给实现AP快速切换。

随着WiFi移动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自主AP间切换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是研究发现WiFi还不能实现快速自主的AP间切换。

发明内容

针对基于WiFi的工业网络存在的切换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无线 网卡的工业移动网络AP切换方法,采用双无线网卡硬件设备和预学习机制来降 低切换时延,以满足工业网络的无中断传输的需求。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双无线网卡的工业 移动网络AP切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学习过程中,移动终端将移动轨迹上扫描到的AP基本信息及切 换顺序进行存储,并保存到移动终端的存储单元中;

步骤2:在移动终端不断移动的过程中,不断向周围发送探测包,如果收到 反馈信息,则证明进入其他AP覆盖范围;

步骤3:当扫描到新的AP接入点时,移动终端调用历史存储信息,判断下 一跳应该切换到哪个AP,然后针对下一跳AP进行信号强度扫描,实时监测该 AP信号强度,并与当前AP信号强度比较;

步骤4:当下一跳AP信号强度大于当前接入的AP的信号的强度时,则触 发切换算法,即通过bonding技术将双无线网卡的功能进行调换;

步骤5:修改移动终端的路由表,并给控制器发送成功切换消息;

步骤6:控制器接收到成功切换消息后,修改相应的流表,并将信息存储到 控制器的拓扑信息中;

步骤7:当移动终端移动到原AP覆盖范围外,终端的双网卡处于冗余备份 功能状态,即只有一个网卡处于活动,当一个down机后另一个马上由备份转为 活动状态,直到扫描到新的AP后,进入下一次切换过程。

所述学习过程记录AP的基本信息包括:AP相对位置,AP的SSID,AP的 地址,AP的信道。

所述步骤4中切换的时机为:

由于AP覆盖范围有限,因此快速移动的终端节点位于每个AP覆盖范围内 的时间很短,当移动终端节点扫描到新的AP后,则进入信号强度比较阶段,当 NAP信号强度大于等于OAP时,则进行切换,连接到下一跳AP接入点。

所述切换包含了三个阶段:切换准备阶段、切换阶段、切换完成;

切换准备阶段是MN与OAP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发现新的AP信号,然后查 询NAP使用的信道,并针对特定信道对NAP的信号强度进行扫描,并与OAP 信号强度进行实时比较。切换阶段是MN扫描到NAP的信号强度大于等于OAP 时,MN向NAP发送认证、关联消息,成功接受响应消息后,MN向控制器发 送切换请求,控制器确认切换后,下发修改流表命令;响应AP节点修改完流表 后则切换完成,可以正常传输数据。

所述AP和移动终端根据不同天线的特性有多种天线组合,包括AP全向天 线/MN定向天线、AP定向天线/MN全向天线、AP定向天线/MN定向天线。

所述移动终端采用双无线网卡.

所述移动终端与相邻AP之间通信的信道不重叠。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解决了基于SDN工业回程网的AP切换问 题,实现了不同接入点间的快速无缝切换。本发明采用双无线网卡机制和 bonding技术,为不同的网卡分配不同的任务,并不断切换双网卡间的工作状态, 以实现无缝软切换。通过预学习机制,明确了下一跳的切换目标,避免了由反 射折射等造成切换过程中的乒乓效应。另外,本发明提出了针对工业应用场景 的切换时机决策算法和无重叠软切换信道分配机制。这些机制能够极大的降低 切换时延和丢包率,满足工业场景的应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业回程网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切换决策算法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切换过程时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无重叠信号分配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切换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在工业移动网络体系架构中实现无中断切换方法,该工业移动网络 架构是基于SDN的工业回程网架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基于SDN的工业 回程网支持openflow协议,通过流表实现数据的存储转发。移动终端节点通过 WiFi与AP相连,由于AP覆盖范围有限,移动终端需要不断的在各个AP间进 行切换。

本发明包括预学习机制、切换时机决策方法、无重复信道分配机制和整体 切换流程等,接下来将逐一详细记述。

1.预学习机制

本发明提出的预学习机制,针对工业应用场景的移动路线基本固定的特点, 将AP的基本信息,终端的切换顺序等存储到终端移动终端中。针对特定的切换 目标AP进行扫描,获取下一跳接入AP的信号强度,为切换决策算法做准备。

预学习过程指的是移动终端未正式工作前,在轨迹上进行的测试过程。由 于该应用针对的工业场景的特点,AP位置相对固定,AP使用的信道也固定。 学习过程主要是侧重于记录AP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AP相对位置,AP的 SSID,AP的地址,AP的信道。AP信息由终端MN保存维护。信息格式如下:

编号 SSID IPaddress MACaddress channel NextAP 1 AP1 192.168.2.4 8C-89-A5-C1-9D-5A 1 AP2 2 AP2 192.168.2.6 8C-89-A5-D6-3C-7B 6 AP3 3 AP3 192.168.2.8 8C-89-A5-B2-2A-4D 1 AP4

实际切换过程中通过对MN(移动终端)中保存的AP信息进行利用,可以 很快的发现切换目标AP,如此可以进一步降低切换时延。实际工作中切换和数 据传输是通过两个并行的天线实现的,具体实现方法会在下文中详细记述。

2.切换时机决策机制

本发明提出了切换时机决策算法,研究切换的触发时机,提出的切换时机 决策算法是基于主动扫描方法的,考虑到移动终端与AP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 以及移动终端切换的历史信息和当前移动终端接收到AP的信号强度,既可以确 保切换及时完成,同时减少切换过程中的乒乓效应。

本发明是基于双无线网卡的软切换方法,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软切换信道 分配机制,本发明中采用无重叠信道分配机制。由于AP和MN的射频模块都可 以选择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根据不同天线的特性,可以有多种组合。包括AP 全向天线/MN定向天线、AP定向天线/MN全向天线、AP定向天线/MN定向天 线。前两种信道分配机制方式对于MN上两块无线网卡的相对位置都有要求, 当移动终端运动速度增大时,要求双网卡的间距也增大。因此,前两种信道分 配机制不适合MN的单体体积较小的情况。AP定向天线/MN定向天线机制可以 用于MN体积较小、两天线间距很小的场合。

由于AP的覆盖范围有限,通常只有几百米,快速移动的终端节点位于每 个AP覆盖范围内的时间很短,当MN离开当前接入点(OldAP,OAP)一定距 离时,就需要进入切换状态,并且在彻底离开OAP的覆盖范围前完成切换,连 接到下一跳接入点(NextAP,NAP)。切换时机决策就是研究移动终端何时触发 切换最有利于实现快速切换。

若切换开始过晚,即MN离开OAP的距离过大时才开始切换,则在切换完 成之前,OAP可能已经不能为MN提供可靠的无线连接,此时系统会断连,切 换失败,造成数据丢失严重。切换也并非越早开始越好,如果在试图切换时, NAP信号还不足够强,不能确定NAP,需要重复进行邻居AP发现,花费大量 的时间,也会增加切换延时。因此,选择合适的切换时机对于成功完成切换并 降低切换时延有着重要意义,附图2给出切换时机决策示意图。

附图3给出了MN在OAP与NAP间进行切换的过程。切换包含了三个阶 段:切换准备阶段、切换阶段、切换完成。鉴于本发明采用了预学习机制和双 网卡硬件设备,NAP是明确的,且终端过程中MN与外网始终处于连接状态, 因此不会出现乒乓切换和连接中断的情况。本发明采用信号强度比较法进行切 换决策,当NAP的信号强度大于OAP时则果断进行切换。这种方法虽然简单, 但是针对本发明所考虑的应用场景算法效率很高,并且不会影响切换效果。

3.无重叠信道分配机制

鉴于切换时延主要由扫描时延构成,本方案中采用无重叠信道分配机制, 减少扫描信道数,进而减少切换时延。本方案采用双链路软切换,因此MN上 需要配备两块无线网卡以提供两条无线链路,AP可以是支持IEEE802.11协议的 标准设备。

由于AP和MN的射频模块都可以选择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根据不同天 线的特性,可以有多种组合。包括AP全向天线/MN定向天线、AP定向天线/MN 全向天线、AP定向天线/MN定向天线。前两种信道分配机制方式对于MN上两 块无线网卡的相对位置都有要求,即必须有足够完成一次切换的间距。当MN 以40km/h的时速运动时,采用快速切换算法,一次切换时延约为200毫秒,在 切换期间MN行进约2米,即要求两天线间的距离至少为2米;当MN的运动 时速增大时,要求双网卡的间距更大。因此,上述两种信道分配机制不适合MN 的单体体积较小的情况。AP定向天线/MN定向天线机制可以用于MN体积较小、 两天线间距很小的场合。

附图4中AP的定向天线采用了不同的方向:AP1、AP3、AP5……AP2n+1 的定向天线朝向与MN的运动方向一致,其信号覆盖区域用实线表示,采用信 道1;AP2、AP4、AP6……AP2n的定向天线朝向与MN的运动方向相反,其信 号覆盖区域用虚线表示,采用信道6。相邻AP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天线方向相 同的AP之间覆盖区域不重叠,而相邻且天线不同向的AP之间覆盖区域部分重 叠。

MN的无线网卡N1的天线方向与其移动的方向一致,N2的天线方向与其 移动方向相反。要求N1只能与AP2n(n是正整数)相连接,N2只能与AP2n-1 (n是正整数)相连接,此时N1与N2的切换不是自动检测完成,而需要进行 控制。

当MN在如图位置时,N1与AP4连接,N2与AP1连接。当MN继续向 图示方向移动时,切换过程如下:

1)当MN到达AP3所在的位置时,N2移出AP1的信号覆盖范围,进入 AP3的信号覆盖范围,N2从AP1切换到AP3,切换过程在MN经过图中竖线 的阴影部分期间完成。此时,AP4的信号在增强中,N1保持与AP4的连接。

2)当MN到达AP4所在的位置时,N1移出AP4的信号覆盖范围,进入 AP6的信号覆盖范围,N1从AP4切换到AP6,切换过程在MN经过图中横线 的阴影部分期间完成。此时,AP3的信号强度足够保持与N2的连接。

4.切换步骤:如图5所示。

步骤1:学习过程中,移动终端将移动轨迹上扫描到的AP基本信息及切换 顺序进行存储,并保存到特定的存储单元中,以备正式工作过程中的调用;

步骤2:移动终端不断移动,采用主动扫描方法,不断向周围发送探测包, 如果收到反馈信息,则证明进入其他AP覆盖范围;

步骤3:当扫描到新的AP接入点时,移动终端调用历史存储信息,判断下 一跳应该切换到哪个AP,然后针对特定AP进行信号强度扫描,实时监测该AP 信号强度,并与当前AP信号强度比较;

步骤4:当下一跳AP信号强度大于当前接入的AP的信号的强度时,则触 发切换算法,即通过bonding技术将双无线网卡的功能进行调换;

步骤5:修改终端节点的路由表,并给控制器发送成功切换消息;

步骤6:控制器接收到成功切换消息后,修改相应的流表,并将信息存储 到控制器的拓扑信息中;

步骤7:当移动终端移动到原AP覆盖范围外,终端的双网卡处于冗余备份 功能状态,即只有一个网卡处于活动,当一个down机后另一个马上由备份转为 活动状态,直到扫描到新的AP后,进入下一次切换过程。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