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结合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

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结合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结合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包括有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组和外置水箱;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组的送风口与燃气轮机的进气口连接,燃气轮机的排气口处设置有发生器,发生器依次与气液分离器、溶液热交换器连接构成闭合回路,形成气?液处理系统;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组与气?液处理系统连接。本发明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对燃气轮机进口空气进行梯级降温,用以提高燃气轮机功率输出;利用燃气轮机排气废热驱动吸收式制冷机冷却进气,不仅能有效利用燃气轮机的排气废热,还能提升燃气轮机的性能。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71538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6-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西安工程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610040490.7

  • 申请日2016-01-21

  • 分类号F02C7/14(20060101);F02C7/16(20060101);F25B25/00(20060101);F25B27/02(20060101);

  • 代理机构61214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罗笛

  • 地址 710048 陕西省西安市金花南路19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41:1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4-16

    授权

    授权

  • 2016-07-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02C7/14 申请日:201601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6-2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蒸发冷却-吸收式 制冷结合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燃气轮机与活塞式内燃机、汽轮机动力装置相比,具有重量轻、 体积小、设备简单、启动加速快、高效率、低噪音及低排放等诸多优 点。然而,燃气轮机的发电功率、效率与空气进气温度密切相关,随 着大气温度升高,空气密度降低,导致流经燃气轮机进气道的空气质 量流量减少,引起燃气轮机发电功率下降,通常这种发电功率的减小 恰恰发生在电力负荷较大的时候。据研究,环境温度升高1℃,最大 可导致燃气轮机额定发电能力下降1%。另外,压气机的耗功量随吸 入空气的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即大气温度升高时,压气机的耗功量也 会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燃气轮机排气有大量高温废热,若没有在排 气处布置余热锅炉或吸收式制冷机,废气将直接排放,不仅会浪费能 源和污染环境,而且不利于节能。

基于以上的弊端,对燃气轮机加装进气冷却装置,即将蒸发冷却 技术与吸收式制冷相结合,对燃气轮机进口空气进行梯级降温能提高 燃气轮机功率输出,利用燃气轮机排气废热驱动吸收式制冷机冷却进 气,不但能有效利用燃气轮机的排气废热,还能提升燃气轮机的性能, 是一种非常好的废热利用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结合的燃气轮 机冷却再利用系统,对燃气轮机进口空气进行梯级降温,用以提高燃 气轮机功率输出;利用燃气轮机排气废热驱动吸收式制冷机冷却进 气,不仅能有效利用燃气轮机的排气废热,还能提升燃气轮机的性能。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结合的燃气 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包括有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 组和外置水箱;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组的送风口与 燃气轮机的进气口连接,燃气轮机的排气口处设置有发生器,发生器 依次与气液分离器、溶液热交换器连接构成闭合回路,形成气-液处 理系统;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组与气-液处理系统连 接。

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外置水箱连接有排水管。

排水管上分别设置有阀门b、流量表b。

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组,包括有机组壳体,机 组壳体相对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进风口、送风口;机组壳体内按空 气进入后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空气过滤器、蒸发冷却器、挡水板a、 蒸发-过冷器联合单元及送风机;蒸发冷却器上方依次设置有挡水板 b、吸收-冷凝器联合单元及二次排风机;二次排风机上方对应的机组 壳体顶壁上设置有二次排风口;气液处理系统与蒸发-过冷器联合单 元、吸收-冷凝器联合单元之间通过水管网连接,构成吸收式制冷机。

挡水板a呈倾斜设置;蒸发冷却器采用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包括有换热管组,换热管组的上方设置有 布水管,布水管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面向换热管组喷淋的喷嘴,布水管 通过供水管外接直流水供水管;换热管组的下方与机组壳体底部之间 形成二次风流道,二次风流道对应的机组壳体侧壁上设置有二次风进 风口。

换热管组由多根水平设置的换热管组成;供水管上分别设置有流 量表a、阀门a。

蒸发-过冷器联合单元由通过循环水管连接的蒸发器和过冷器组 成,形成闭合回路;吸收-冷凝器联合单元由吸收器和冷凝器组成; 过冷器通过第三水管与吸收器连接,过冷器还通过第五水管与冷凝器 连接;吸收器通过第一水管与气液分离器连接;冷凝器依次通过第二 水管、第七水管与溶液热交换器连接,第七水管上设置有节流阀;冷 凝器还依次通过第四水管、第六水管与溶液热交换器连接,第六水管 上设置有溶液泵。

吸收器采用空冷型吸收器。

冷凝器采用风冷式冷凝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还在于:

1.本发明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将蒸发冷却技术与吸收式 制冷技术相结合,通过对燃气轮机进口空气进行梯级降温,大大提高 了燃气轮机的发电功率和效率。

2.在本发明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中,吸收式制冷机的运行 全部由燃气轮机的高温排气废热驱动,具有节约能源及经济环保的优 点。

3.在本发明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中,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 中的用水采用的是直流水,能够大大减小系统结垢的风险,并且直流 水是经过全膜法处理后的水,保证了水质的清洁度;经蒸发冷却-吸 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组后的水再回收用于其他用途,有效避免能 量的浪费。

4.在本发明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中,挡水板呈倾斜放置, 增大了空气与挡水板的接触面积和时间,空气与水蒸气的混合物流向 下游的挡水板,其中的小水滴和部分水雾在挡水板上凝结成大水滴, 并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水箱,降低了进气的携水率,减少了压气机因 进气空气水量增加而导致的负荷消耗;同时空气中的微小尘埃也随水 滴落入水箱,淋洒下来的水对空气还起到了水洗除尘的辅助效果,避 免了进气中的微量杂质对冷凝器和吸收器的腐蚀。

5.本发明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是干空气能和余热废热这 些低品位能源与天然气这种常规能源的完美结合,有效的发展了常规 能源,同时也开发利用了低品位能源。

6.在本发明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中,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 的二次排风能带走吸收式制冷机中吸收器和冷凝器的热量,提高了吸 收式制冷机的运行效率,也是对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二次排风中能量 的回收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风口,2.空气过滤器,3.换热管,4.布水管,5.挡水板 a,6.供水管,7.外置水箱,8.吸收器,9.蒸发器,10.冷凝器,11.过冷 器,12.送风机,13.送风口,14.燃气轮机,15.排气口,16.发生器, 17.气液分离器,18.溶液泵,19.节流阀,20.溶液热交换器,21.流量 表a,22.阀门a,23.阀门b,24.流量表b,25.排水管,26.二次排风机, 27.二次排风口,28.挡水板b,29.二次风进风口,30.第一水管,31. 第二水管,32.第三水管,33.第四水管,34.第五水管,35.第六水管, 36.第七水管,37.循环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结合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 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有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组 和外置水箱7;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组的送风口13 与燃气轮机14的进气口连接,燃气轮机14的排气口15处设置有发 生器16,发生器16依次与气液分离器17、溶液热交换器20连接构 成闭合回路,形成气-液处理系统;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 却机组与气-液处理系统连接。

外置水箱7位于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组的外部, 外置水箱7连接有排水管25;排水管25上分别设置有阀门b23、流 量表b24。

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组,如图1所示,包括有 机组壳体,机组壳体相对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进风口1、送风口13; 机组壳体内按空气进入后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空气过滤器2、蒸发冷 却器、挡水板a5、蒸发-过冷器联合单元及送风机12;蒸发冷却器上 方依次设置有挡水板b28、吸收-冷凝器联合单元及二次排风机26; 二次排风机26上方对应的机组壳体顶壁上设置有二次排风口27;气 液处理系统与蒸发-过冷器联合单元、吸收-冷凝器联合单元之间通过 水管网连接,构成吸收式制冷机。

蒸发冷却器采用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挡水板a5呈倾斜设置。 送风口13内设置有风量控制阀门。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有换热管组,换 热管组的上方设置有布水管4,布水管4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面向换热 管组喷淋的喷嘴,布水管4通过供水管6外接直流水供水管;换热管 组的下方与机组壳体底部之间形成二次风流道,二次风流道对应的机 组壳体侧壁上设置有二次风进风口29。

换热管组由多根水平设置的换热管3组成。供水管6上分别设置 有流量表a21、阀门a22。

气液处理系统、蒸发-过冷器联合单元、吸收-冷凝器联合单元之 间的水管网结构具体如下:

蒸发-过冷器联合单元由通过循环水管37连接的蒸发器9和过冷 器11组成,形成闭合回路;吸收-冷凝器联合单元由吸收器8和冷凝 器10组成;过冷器11通过第三水管32与吸收器8连接,过冷器11 还通过第五水管34与冷凝器10连接;吸收器8通过第一水管30与 气液分离器17连接;冷凝器10依次通过第二水管31、第七水管36 与溶液热交换器20连接,第七水管36上设置有节流阀19;冷凝器 10还依次通过第四水管33、第六水管35与溶液热交换器20连接, 第六水管35上设置有溶液泵18。

冷凝器10采用风冷式冷凝器;吸收器8采用空冷型吸收器。

本发明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结合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 其工作过程具体如下:

1.风系统工作过程具体如下:

a.室外新风由进风口1进入机组壳体内,经空气过滤器2过滤后, 进入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换热管组内,在换热管组内实现等湿降 温,经挡水板a5脱水后,通过吸收式制冷机内的蒸发器9,实现等 湿冷却,经两次等湿降温后的空气在送风机12的作用下经送风口13 进入燃气轮机14内,燃气轮机14的排气通过排气口15进入发生器 16中,将排气废热作为其驱动热源。

b.经二次进风口29进入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二次空气与换热 管3表面的均匀水膜(直流水经布水管4上的喷嘴喷淋在换热管3表 面形成水膜)发生热湿交换,二次空气经过充分的热湿交换,降温加 湿后经挡水板b28脱水,同时带走吸收式制冷机内冷凝器10和吸收 器8热量后,在二次排风机26的作用下,经二次排风口27排出室外。

2.水系统工作过程具体如下:

打开供水管6上的阀门a22,经全膜法处理后的水经供水管6输 送至换热管3上部的布水管4内,由布水管4上设置的多个喷嘴将水 均匀地喷洒在换热管3的表面,由于重力作用水自上往下如水帘般落 入外置水箱7中,其中部分水因吸收空气的显热汽化蒸发后变成水蒸 气,未蒸发的水流回外置水箱7,经排水管25排出后用于其他用途; 而空气与水蒸气的混合物流向倾斜设置的挡水板a5,其中的小水滴 和部分水雾在挡水板a5上凝结成大水滴,并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外 置水箱7中。

3.吸收式制冷机工作过程具体如下:

利用燃气轮机14排气废热作为驱动热源,发生器16中 R124-DMAC浓溶液经加热分离出制冷剂(R124)蒸气;然后过热的 制冷剂蒸气在冷凝器10(风冷式冷凝器)中冷凝成液相R124制冷剂 液体;液相R124制冷剂液体流入过冷器11中,与从蒸发器9中流出 的R124气相制冷剂进行换热,此时有较高过冷度的液相R124制冷 剂再经节流阀19进行等焙降压;降低至蒸发压力后变成气液两相的 R124制冷剂进入蒸发器9中蒸发冷却燃气轮机14的进气;蒸发器9 内产生的低压制冷剂蒸气经过冷器11加热后,与发生器16发生过后 分离出来,并在溶液热交换器20中进行冷却降温,经节流阀19等焙 降压后的R124-DMAC稀溶液进入吸收器8(空冷型吸收器)中进行 降膜吸收;吸收后产生的R124-DMAC浓溶液经溶液泵18升压、溶 液热交换器20升温后进入发生器16中,再次被燃气轮机14排气废 热加热,进入下一次循环。

本发明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结合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 将间接蒸发冷却技术与吸收式制冷技术结合,经协调配合,实现了对 燃气轮机14进气进行梯级冷却的同时也对其废热进行了回收再利 用。对燃气轮机14进气口空气进行梯级降温,吸收式制冷机的运行 全部由燃气轮机14的高温排气废热驱动;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内采 用直流水能大大减小系统结垢的风险,并且直流水是经过全膜法处理 后的冷却水,保证了水的清洁度,而且经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 进气冷却机组使用后的水可以被回收用于其他用途,避免了能量的浪 费;采用倾斜放置的挡水板a5,降低了进气的携水率,避免了进气 中的微量杂质对燃气轮机14叶片的腐蚀;回收再利用管式间接蒸发 冷却器的二次排风,用其带走吸收式制冷机中吸收器8和冷凝器10 的热量,提高吸收式制冷机的运行效率;本发明蒸发冷却-吸收式制 冷结合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有效的发展了天然气这种常规能 源,同时也开发利用了干空气能和余热废热这些低品位能源。

本发明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结合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 解决了由于环境温度升高导致燃气轮机14额定发电能力下降,燃气 轮机14废气直接排放导致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