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把手引导元件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

具有把手引导元件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具有把手引导元件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一种机动车门把手,其具有布置在把手壳体内并可通过绕旋转轴(23)的旋转从静止位置转动到致动位置的把手(20),其中布置在把手(20)背面自由端上的挂钩(21)被运动学耦合到换向杆(10),其中换向杆(10)在从静止位置转动到致动位置时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机动车门锁上,以使锁打开并且有可能将机动车门打开,其中挂钩具有至少一个引导元件(30),借助其将挂钩引导到相应的把手壳体轮廓中,其中引导元件(30)与挂钩(21)构成形状配合。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69688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胡夫休尔斯贝克及福尔斯特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510897497.6

  • 发明设计人 R·马托菲尔;

    申请日2015-12-08

  • 分类号E05B85/16;E05B79/06;E05B77/36;

  • 代理机构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程爽

  • 地址 德国费尔贝特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37:0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12-10

    授权

    授权

  • 2017-07-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5B85/16 申请日:201512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12-07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E05B85/16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51208

    著录事项变更

  • 2016-06-2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门把手,其具有布置在把手壳体内并通过绕旋转轴的旋转可从静止位置转动到致动位置的把手,其中布置在把手背面自由端的挂钩(Griffhaken)被运动学耦合到换向杆,其中换向杆在从静止位置转动到致动位置时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机动车门锁上,使得锁能够被打开且能够将机动车门打开。

此类用于致动机动车门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是公知的。该已知布置上存在的问题是,把手可绕旋转轴从其静止位置转动到致动位置,由于所述旋转轴上有轴承间隙,因此当布置在把手背面自由端的挂钩在其穿过把手壳体的区域中来回晃动时,会给用户带来不好的触感。其中布置在把手自由端的挂钩在把手壳体中形成有过于狭窄的引导槽的区域,则又可能会在致动机动车门把手时产生不期望的噪声。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进一步改进用于致动机动车门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使得其具有经过改进的(特别是挂钩的)引导元件。

根据本发明,此任务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得以实现。本发明有利的改进形式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机动车门把手具有布置在把手壳体内并通过绕旋转轴的旋转可从静止位置转动到致动位置的把手,其中布置在把手背面自由端的挂钩被运动学耦合到换向杆,其中换向杆在从静止位置转动到致动位置时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机动车车门锁上,使得锁能够被打开且能够将机动车门打开,该机动车门把手特别有利的是,挂钩具有至少一个引导元件,借助于该至少一个引导元件,挂钩被引导到相应的把手壳体轮廓中,其中该引导元件与挂钩构成形状配合。

因此,为了打开机动车门,在机动车门锁解锁时使用者抓住把手并将其从静止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把手在其背面具有挂钩,其可间接或直接运动学耦合到换向杆。在把手从静止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时,由于把手运动学耦合到换向杆,使得换向杆绕其旋转轴从换向杆的静止位置转动到致动位置,从而导致当机动车门锁解锁时有可能打开机动车门。

挂钩具有至少一个引导元件,借助该至少一个引导元件,挂钩被引导到相应的把手壳体轮廓中,总的来说,通过这种方式,把手具有特别小于+/-1°,特别优选小于+/-0.5°的显著减少的倾斜间隙。这种极小的倾斜间隙明显改善了用户对机动车门把手的触感,这是因为借助引导元件来引导挂钩,并且把手从静止位置移动到致动位置可通过绕旋转轴实现,所述旋转轴区域中的轴承间隙通过引导元件得以补偿。

此外,通过被设置成附加组件的引导元件还有可能将不同的材料组合起来,所述材料具有更佳的滑动性能。特别地,引导元件可由滑动性能经过优化的材料制成,使得对于致动机动车门把手能有效地防止特别是不期望的噪声例如吱吱声。

由于引导元件与挂钩构成形状配合,因此有可能用特别有利和简单的方式最佳地将引导元件固定并安装在挂钩上。

优选地,挂钩在其自由端具有侧向突出的耦合栓,其置入换向杆上相应的凹槽中。这样的耦合栓在挂钩的自由端侧向突出,并从而构成换向杆的支承件。挂钩的自由端是指挂钩朝向换向杆的一端。挂钩通过该自由端与换向杆运动学耦合。

特别优选地,引导元件至少部分形状配合地包围耦合栓。引导元件不仅形状配合地包围挂钩,此外还至少部分形状配合地包围耦合栓,通过这种方式优化与换向杆的耦合,因为这样一来,引导元件会同时形成用于耦合换向杆的支承区域。然后在支承螺栓与换向杆耦合的区域中,引导轮廓优选同时用作具有优化的滑动性能的滑动元件。

特别优选地,将引导元件设计成U形轮廓,其一侧置于挂钩上。在这种情况下,挂钩可特别具有矩形横截面,其中挂钩的横截面面积在挂钩的长度上可恒定不变或可以变化。为此,穿过挂钩的垂直剖面也对应于矩形。总体而言,挂钩可以具有弯曲的轮廓,特别是完全或部分对应于圆弧段,使得挂钩在圆弧上至少分段围绕把手的旋转轴。

因此,引导元件优选形成挂钩的滑履(Gleitschuh)。所述滑履至少部分地、优选以盖过(übergreifen)挂钩的U形轮廓的形式围绕挂钩。

优选地,引导元件具有锁止鼻(Rastnase),其啮合到挂钩中的后部切口和/或凹槽中。作为替代或补充的是,挂钩在其外部轮廓上具有锁止鼻,其啮合到在引导元件中相应的后部切口和/或凹槽和/或开口。通过啮合到挂钩或引导元件后部切口和/或凹槽中的在引导元件和/或挂钩上的此类锁止鼻,有可能将与挂钩构成形状配合的引导元件以简单的方式置于挂钩上,并通过将锁止鼻夹进相应的后部切口和/或凹槽中将引导元件固定在配对件上。

特别优选地,引导元件具有在外侧纵向延伸的正引导轮廓,其与引导挂钩的把手壳体轮廓中的负引导轮廓共同作用。因此,可将肋状物布置在引导轮廓外侧,所述肋状物在沿着引导挂钩的把手壳体轮廓中滑入相应凹槽中。其中,术语纵向延伸表明纵向方向,即把手绕其旋转轴转动以致动机动车门把手时挂钩的运动方向。

可替代或可补充的是,引导元件具有在外侧纵向延伸的负引导轮廓,其与引导挂钩的把手壳体轮廓中的正引导轮廓共同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引导挂钩的把手壳体轮廓具有突起,该突起啮合到在外侧上在引导元件延伸的凹槽中。

为此,这种纵向延伸的引导轮廓构成外部肋状物和/或凹槽,其与在引导挂钩的把手壳体轮廓上相应的凹槽和/或肋状物共同作用。这样一来就构成了经过优化且会补偿轴承间隙的挂钩引导元件,从而使得机动车门把手的把手总体而言具有最小的倾斜间隙并且最佳地在把手壳体中引导。

特别地,可在把手壳体的开口(其被把手上的挂钩穿过)中插入轮廓插件,特别是具有优化滑动性能材质制成的插件。该轮廓插件被相应地构型并与在挂钩上的、特别是在外侧以轮廓构成的引导元件共同作用。

把手和挂钩优选为整体式构成。或者可将挂钩作为单独的组件,例如通过螺钉连接和/或形状配合和/或力配合固定在把手上。特别地,把手和挂钩可由纤维增强聚酰胺制成。

引导元件特别优选由塑料制成,特别是由聚甲醛制成。与挂钩的材料相比,这种材料具有优化的滑动性能,从而使得具有引导元件的挂钩可最好地沿着在把手壳体内在容纳挂钩的轮廓中滑动。

优选地,换向杆和/或机动车门把手的把手在朝向静止位置的方向上弹簧加载。这样确保,把手在用户释放之后通过绕其旋转轴转动自动旋转返回到静止位置。

通过所述弹簧加载换向杆和/或把手确保的是,在换向杆和把手被用户释放之后移动返回到静止位置,因为换向杆和把手间接或直接地运动学耦合。

优选地,将换向杆通过推杆和/或牵引杆和/或钢丝绳(Seilzug)与机动车门锁耦合,这样一来在机动车门锁未锁定的情况下当换向杆转动到其致动位置时会致使机动车门锁打开。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形式中,换向杆具有至少一个卡锁元件,当出现外部冲撞时,该卡锁元件由于侧面碰撞会与事故闭锁装置啮合并阻止换向杆和把手从静止位置到其致动位置的移动。

通过布置所述事故闭锁装置,可避免在发生事故时换向杆非期望地移动到致动位置并非期望地释放未锁定的机动车门锁。在这种情况下,此类事故闭锁装置可能会因为碰撞,特别是侧面碰撞造成的外部冲撞而啮合并阻止换向杆从静止位置到其致动位置的移动。

因此,选择可活动的质量、在施加弹簧负载时可能的弹簧常数、以及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的铰链且特别是事故闭锁装置的易操作性,从而使得在发生冲撞时,例如由于发生了事故时,事故闭锁装置操作足够简便并且具有相应的惯性,使得在把手和换向杆因为冲撞而从静止位置移出之前,事故闭锁装置首先与在换向杆上的卡锁元件啮合并由此阻止换向杆。通过所述事故安全装置来可靠地防止由于碰撞或其它事件引起的门的打开。

所述事故闭锁装置可特别由具有一个或多个凹槽的圆盘构成,所述圆盘在其静止位置有可能使换向杆旋转到释放位置,方式是将布置在换向杆上的锁止鼻置入圆盘的凹槽中。当出现外部冲撞,例如车辆发生事故时,与圆盘上相应的拖曳臂接触的惯性质量块使圆盘运动到阻止位置,从而阻止换向杆,并且门锁也不会被意外打开。此外,在这种情况下还,可布置使圆盘在静止位置方向上转动的复位弹簧。

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在下面用图示出并进行阐述。图中显示:

图1示出了处于静止位置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的部分透视图;

图2示出了图1所述布置在静止位置的另一个透视图;

图3示出了图1所述布置的透视图,其中把手移动到了致动位置;

图4示出了挂钩经过放大的截面,其中挂钩上放置有引导元件;

图5以透视图示出了挂钩和换向杆的耦合区域经过放大的截面;

图6A以侧视图示出挂钩和换向杆的耦合区域经过放大的截面;

图6B示出了根据图6A的VI-VI的剖面;

图7以顶视图示出了在将挂钩置入换向杆上的凹槽区域之前,挂钩和换向杆的耦合区域经过放大的截面;

图8A以透视图示出了在将挂钩置入换向杆上的凹槽区域之前,挂钩和换向杆的耦合区域经过放大的截面;

图8B以透视图示出了在将挂钩置入换向杆上的凹槽区域时,挂钩和换向杆的耦合区域经过放大的截面;

图9以透视图示出了在将挂钩置入换向杆上的凹槽区域之后,挂钩和换向杆的耦合区域经过放大的截面。

图1至图3示出了用于致动车门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的部分透视图。图1和2示出了处于静止位置的布置,而图3示出了处于致动位置的布置,其中换向杆10通过绕其旋转轴11转动从图1和2所示静止位置移动到图3示出的致动位置。换向杆10旋转到致动位置通过把手20的移动来实现,所述把手20与换向杆10运动学耦合,所述旋转通过绕其旋转轴23运动到致动位置来实现。在致动位置,如果门锁未锁止的话,由于未被示出的换向杆10与未被示出的机动车门锁耦合将门锁释放。这样一来,未被示出的机动车车门可能会开启。

在与旋转支承件23相对的自由端,把手20具有挂钩21,其在图4中以放大的截面示出。侧面突出的短轴(Achsstummel)22布置在挂钩21的自由端,所述短轴置于在换向杆10上相应的凹槽13中,这一点特别在图5的放大图中可以看出。

换向杆10通过啮合进换向杆10上相应凹槽13中的短轴22运动学耦合到把手20上的挂钩21的端部。这就意味着,通过经由运动学耦合将把手20从图1和2所示静止位置移动到图3所示致动位置同时会使换向杆10绕其旋转轴11从图1和2所示静止位置移动到图3示出的致动位置。

换向杆10通过未被示出的挠性轴(Bowdenzug)与未被示出的机动车门锁连接。通过将换向杆10绕其旋转轴11旋转移动到图3示出的致动位置时,若门锁未锁定,则会释放该锁并且有可能打开未被示出的机动车门。

把手20在其一侧可绕其旋转轴23转动地安装到未被示出的把手壳体中。因此,旋转轴23构成把手的旋转支承件,其在安装状态下通常在前面布置在机动车内,而把手20的支承挂钩21的自由端,在安装状态下通常在后面布置在机动车内。但是所述布置在机动车内是任意的。

图4以透视图示出了把手20自由端上的挂钩21经过放大的截面。引导元件30放置在钩21上,所述引导元件30具有优化的滑动性能并且构成把手20的引导元件,从而使把手20的倾斜间隙最小化。

引导元件30被构造成U形并且从三面形状配合地包围挂钩21。

在挂钩21的上端处可识别出短轴22,其被用于使挂钩与图4未被示出的换向杆10耦合。这种耦合在图5中可以看出,其以透视图示出了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经过放大的截面且所述布置的把手在安装状态下与换向杆10啮合。

从图4中可以看出,引导元件30具有与其轮廓匹配的凹槽区域33,所述凹槽区域包围短轴22并从而构成用于耦合到换向杆的滑动区域。因此,引导元件30上的凹槽区域33同时构成钩21的短轴22的支承壳。在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侧边缘上,引导元件30具有纵向肋状物31。引导元件30为对称结构。因此,引导元件也在图中不可见的背面上具有纵向肋状物31。纵向方向指的是对应于钩21从静止位置移动到致动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的方向,反之亦然。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安装此类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的方法。将引导元件30安装到钩21上的操作方式参照图4进行说明。首先,引导元件30以其支承壳33置于短轴22上,如箭头41所示。接着绕短轴22的轴实现引导元件30的旋转,如箭头42所示。这时,将引导元件30推到钩21上,直至布置在挂钩21上的锁止鼻啮合进引导元件30的凹槽32中并卡锁在其中。图4中可以看出,引导元件30形状配合地包围挂钩21并从而同时形成滑履。引导元件30被形状配合地固定在挂钩21上。布置在挂钩上的锁止鼻卡锁在引导元件30的凹槽32中。因此,引导元件30被锁定在挂钩21上。

引导元件30由具有优化的滑动性能的塑料所构成。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引导元件30由聚甲醛制成。与此相反,把手20和挂钩21由纤维增强的聚酰胺制成。由聚甲醛制成的引导元件30相较于聚酰胺这种材料具有更好的滑动性能。

当把手20从图1和2所示的静止位置移动到图3所示致动位置时,通过布置在引导元件30侧面的肋状物31来最佳地引导把手20,反之亦然。

从图5中可以看出,肋状物31在把手支座50上滑进或引导进机动车门把手壳体相应的引导轮廓中。

此外,在图5中的安装状态下可以看出,引导元件30是如何通过部分圆柱形凹槽33一方面包围挂钩21的短轴22并且同时构成换向杆10的凹槽13中的滑动面。此外,在图5中也可以看到在引导元件30中的凹槽32,在挂钩21上的锁止鼻啮合进该凹槽中并由此将引导元件30固定在该挂钩上。

因此,当运动学耦合钩21和换向杆10时,引导元件30一方面在短轴22与凹槽13之间的耦合区域提供滑动件。此外,引导元件30还构成了包围挂钩21的滑履。引导元件30具有侧向滑动肋状物31,其沿着把手支座50引导轮廓中的相应凹槽中滑动。

构成支承壳的、用于耦合到换向杆10的凹槽33和具有引导元件30滑动肋状物31的滑动区域在整体上由塑料材质整体式构造。

形状配合地实现了构成挂钩21的滑履的引导元件30的固定,其方式是在挂钩21的上端处支承壳33包围短轴22并在下端处夹住引导元件30,方法是将相应的锁止鼻在挂钩21的侧面啮合进引导元件30的凹槽32中。

通过将引导肋状物31布置在引导元件30侧面处来改进把手20的引导,由此补偿把手20的旋转支承件23的倾斜间隙。

图6A示出了与换向杆10耦合的挂钩21的侧视图经过放大的截面。再次,可看出其中一个支承壳33,其布置在挂钩21处的短轴22与换向杆10处相应的凹槽区域13之间的耦合区域。此外,包围钩21的引导元件30在图6A的侧视图中可以看到。图6B示出了图6A所示VI-VI剖面,从中特别可见外部肋状物31和把手壳体50中相应轮廓的相互作用。

具有挂钩21的把手20和换向杆10的安装将参照图7至9进行阐述。

图7示出了所述布置从上方看的顶视图经过放大的截面,其中挂钩21还没有以短轴22和支承壳33置入换向杆10相应的凹槽13中。为此,根据图8A所示,借助预先安装好的引导元件30从下面将钩21推进所述布置中,并随后根据图8B所示插入在换向杆上的凹槽区域13中。

图9示出了安装完成后的安装状态,其中被支承壳33包围的短轴22位于换向杆10的凹槽区域13。

引导元件30使用与具有挂钩21的把手20不同的材料制成,通过这种方式来构成良好的滑动副,由此可靠地防止在致动把手20时产生不期望的噪声。

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将纤维增强聚酰胺材料用于把手20和钩21,其中所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仅具有不足的滑动性能。由于这个原因,引导元件30由聚甲醛制成,其具有的滑动性能比把手20的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材料要好。

因此,通过引导元件30同时来实现相对于换向杆10的引导,方式是引导元件30以支承壳33包围挂钩21的短轴22并置于换向杆10的凹槽13中。同时,引导元件30还构成相对于把手壳体50的侧向引导,由此补偿把手20的旋转支承件23的倾斜间隙。这会给用户提供令人愉悦的触感。

引导元件30不仅构成了在短轴22与凹槽13之间的耦合区域,即在挂钩21和换向杆10之间的运动学耦合的耦合区域,而且同时还形成了挂钩21相对于把手壳体50的引导,在运动学耦合的各个位置以及所有引导区域中都布置了优化的滑动副。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