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控制高粱芒有无基因SbAn-1以及SNP突变位点和应用

一种控制高粱芒有无基因SbAn-1以及SNP突变位点和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高粱有芒无芒基因SbAn-1的功能,属于分子生物学和高粱育种领域,本发明的控制高粱有无基因SbAn-1是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所获得,该技术能够一次性检测到多个核苷酸多态位点,从而有利于大批量地挖掘与简单性状的基因。选择基因以PCR技术为基础,可以直接用于高粱芒的有无基因SbAn-1及其等位基因的鉴别,从而实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2-22

    授权

    授权

  • 2019-02-01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C12Q1/6895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60122

    著录事项变更

  • 2019-02-01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C12Q1/6895 登记生效日:20190115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60122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6-06-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12Q1/68 申请日:201601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5-2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保护控制高粱有芒无芒基因SbAn-1和该基 因的应用,属于分子生物学和高粱育种领域。

背景技术

高粱(Sorghumbicolor(L.)Moench)属于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高粱属,是一年生 高大草本植物,表皮覆盖蜡质,具典型的C4植物特化光合作用器官、高光合效率功能和高产 潜力,具有耐旱、耐涝、耐贫瘠、耐盐碱,种植面积在世界粮食作物中占第5位(前4位依次为 玉米、小麦、水稻、大麦),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美洲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世界上最古 老的栽培作物之一。高粱的主要产物籽粒除用作食品和饲料外,还可以制酒、制淀粉、制醋、 制饴糖等。因为穗的各项表型特征都有可能影响到高粱籽粒的产量,所以与穗型相关的研 究在高粱各项研究中占很大比例。芒是高粱上的性状之一,并且高粱芒位于小花内稃顶端 中肋延伸而成,位于籽粒最顶部,接受充足的光能和CO2,并且防止鸟类的侵害,可间接提高 籽粒的收获量。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GWAS)是一种对全基因组范 围内的常见遗传变异(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拷贝数)总体关联分析的方法,它能够在全基因组 范围内进行整体研究,能够一次性对疾病进行轮廓性概览,适用于复杂疾病的研究。在全基 因组层面上,开展大样本、反复验证的基因与疾病的关联研究,可以全面揭示疾病发生、发 展与治疗相关的遗传基础。与图位克隆法(map-basedcloning)相比,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具 有以下几个方面优点:1)GWAS研究不再需要在研究之前构建任何假设;2)可用自然群体,无 需一定是遗传群体,大大缩短了研究年限;3)能够一次性通过监测成千上万个SNPs,对全基 因组范围内整体研究;4)GWAS研究的精度大大提高,例如由玉米的作图精度10-30cM (Salvi,2005)提高到GWAS的精度1500bp(Remington,2001)。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提高及 测序成本的降低,并结合生物信息学的高度发展,GWAS成为挖掘和剖析高粱有无芒基因及 其相关遗传机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芒是禾本科植物主要性状之一,基因组内发生何种变化导致芒的有无及长短等的 变化呢?早在1898年,就有人对禾谷类作物的芒进行过研究,发现其具有气孔且可以固定 CO2,相继禾谷类作物中大麦和水稻的芒基因研究则较多。2011年,Hu等精细定位水稻芒相 关基因Awn4.1到第4号染色体一个330kb的区间范围内;2013年,Luo等克隆到基因SbAn-1, 并证实该基因不仅控制水稻芒的有无,还影响水稻籽粒的数量和形状。2015年孙传清教授 课题组发现,控制野生稻长、刺芒的基因LABA1(LONGANDBARBEDAWN1),位于水稻第4染 色体长臂上,编码一个细胞分裂素激活酶。该基因在芒原基的特异表达提高了芒原基活性 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强了芒原基细胞分裂活性,最终引起芒的伸长和芒刺形成。高粱芒基因 的精细定位国内外均鲜见报道,在2014年翟国伟等精细定位在第3条染色体115Kb范围内, 但没有克隆到基因。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高粱芒的有无 基因SbAn-1功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控制高粱有芒或无芒的SbAn-1基因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控制高粱芒的有无基因SbAn-1的应用。

本发明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高粱芒的有无基因SbAn-1,以BTx623参考基因组来看,当 无芒时为Sobic.003G417700该基因正常序列,而有芒高粱该基因发生三个位点的突变,第 一个点72367561,T突变为C即TTT(苯丙氨酸)突变为TTC(苯丙氨酸)为同义突变,另外两个 位点发生了非同义突变。非同义突变SNP位点位于高粱基因组3号染色体第72367415位核苷 酸和72367368位核苷酸,该两个位点核苷酸分别由G突变为A,C突变为T,氨基酸分别都由精 氨酸(Arg/R)突变为组氨酸(His/H)和半胱氨酸(Cys/C),由引物对Sb03g045130F和 Sb03g045130R从高粱基因组DNA中扩增出来的核苷酸序列,经电泳检测测序后,与区分高粱 芒的有无。

所述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下所示:

上游引物:Sb03g045130FATGGCATCAAGTTCAACCACACA

下游引物:Sb03g045130RTTAGTCTCTACCATCTTGCTGGTTG

所述的控制高粱芒的有无基因SbAn-1鉴定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通过常规PCR法扩增,获得高粱有芒无芒基因SbAn-1基因序列;

(2)利用多序列比对软件工具(如MegAlign或DNAMAN软件),将步骤(1)所获得的序列翻 译成蛋白质序列后进行比对,得到高粱有芒无芒基因SbAn-1所特异的3处单碱基差异,该差 异位于该基因的外显子,最终导致功能特异性氨基酸的改变;

(3)对步骤(2)所获得的序列在不同的高粱自然群体中进行验证,从而确定高粱芒的有 无基因SbAn-1的功能。经测定有芒样品236份和无芒高粱样品182份,有芒和无芒的基因序 列三个位点发生突变从而区分高粱种质的有芒或无芒,该基因的功能正确率达72%以上。 为了进一步证实该基因SbAn-1为控制芒的有无基因,利用有芒L361和无芒BTx623的F1表型 为无芒,杂交后代F2代高粱株系,867株F2单株中,无芒为654株,有芒213株,卡方检验表明, F2群体中无芒与有芒单株数量符合3:1分离模型。从F1单株表型和F2群体的表型分离情况可 以判定,本研究中双亲芒性受一核质单基因控制,且无芒对有芒为显性。该SbAn-1基因在这 些F2群体中所有654株的该基因三个突变位点SNP为杂合(TC,AG,CT)或未突变(T,G,C),213 株有芒样品全部为纯合的(C,A,T)。因此,我们确定该基因SbAn-1即为控制芒的有无的功 能。

进一步的,所述SbAn-1的PCR扩增反应体系如下:

高粱基因组DNA1ul,上下游引物各1ul,2×TaqPCRMasterMix12.5ul,ddH2O 9.5ul总体积25ul;

反应在BIO-RADT100TMThermalcyclerPCR仪进行扩增,反应流程如下:94℃预 变性3分种;94℃30秒、55℃30秒、72℃50秒,34个循环;72℃5分种;4℃保存。

所述高粱芒的有无基因SbAn-1的应用,包括对高粱种质资源的筛选和鉴定,以及 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控制高粱有无基因SbAn-1是通 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所获得,该技术能够一次性检测到多个核苷酸多态位点,从而有利于 大批量地挖掘与简单性状的基因。选择基因以PCR技术为基础,可以直接用于高粱芒的有无 基因SbAn-1及其等位基因的鉴别,从而实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附图说明

图1为全基因组关联分析cMLM方法获得高粱芒的有无基因定位的Mahattan图;

图2为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不同分析方法获得的QQ-plot图;

图3为具有该基因功能特异性SNP的高粱芒有无基因SbAn-1的CDS序列比对图;

图4为无芒BTx623与有芒L361高粱基因组SbAn-1氨基酸比对图。

图5为具有该基因功能特异性SNP的高粱芒有无基因SbAn-1的氨基酸比对图;

图6为高粱芒基因SbAn-1分离群体中的测序图。

实施例1

控制高粱芒的有无基因SbAn-1以BTx623参考基因组来看,当无芒时为 Sobic.003G417700该基因正常序列,而有芒高粱该基因发生三个位点的突变,第一个点 72367561,T突变为C即TTT(苯丙氨酸)突变为TTC(苯丙氨酸)为同义突变,另外两个位点发 生了非同义突变。非同义突变SNP位点位于高粱基因组3号染色体第72367415位核苷酸和 72367368位核苷酸,该两个位点核苷酸分别由G突变为A,C突变为T,氨基酸分别都由精氨酸 (Arg/R)突变为组氨酸(His/H)和半胱氨酸(Cys/C),由引物对Sb03g045130F和 Sb03g045130R从高粱基因组DNA中扩增出来的核苷酸序列,经电泳检测测序后,与区分高粱 芒的有无。

所述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下所示:

上游引物:Sb03g045130FATGGCATCAAGTTCAACCACACA

下游引物:Sb03g045130RTTAGTCTCTACCATCTTGCTGGTTG

所述的控制高粱芒的有无基因SbAn-1鉴定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通过常规PCR法扩增,获得高粱有芒无芒基因SbAn-1基因序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多序列比对软件工具(如MegAlign或DNAMAN软件),将步骤(1)所获得的序列翻 译成蛋白质序列后进行比对,得到高粱有芒无芒基因SbAn-1所特异的3处单碱基差异,该差 异位于该基因的外显子,最终导致功能特异性氨基酸的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步骤(2)所获得的序列在不同的高粱自然群体中进行验证,从而确定高粱芒的有 无基因SbAn-1的功能。经测定有芒样品236份和无芒高粱样品182份,有芒和无芒的基因序 列三个位点发生突变从而区分高粱种质的有芒或无芒,该基因的功能正确率达72%以上。 为了进一步证实该基因SbAn-1为控制芒的有无基因,利用有芒L361和无芒BTx623的F1表型 为无芒,杂交后代F2代高粱株系,867株F2单株中,无芒为654株,有芒213株,卡方检验表明, F2群体中无芒与有芒单株数量符合3:1分离模型。从F1单株表型和F2群体的表型分离情况可 以判定,本研究中双亲芒性受一核质单基因控制,且无芒对有芒为显性。该SbAn-1基因在这 些F2群体中所有654株的该基因三个突变位点SNP为杂合(TC,AG,CT)或未突变(T,G,C),213 株有芒样品全部为纯合的(C,A,T)。因此,我们确定该基因SbAn-1即为控制芒的有无的功 能。图4注释:BTx623,9-5,L180为无芒,L361,L007,8-10位有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Tx623样品序列GenomicSequence911bp第3染色体

>Sobic.003G417700|Chr03:72367285..72368195reverse蓝色区域为CDS区

ATGTTGCGGTATTGGTAAGAAGACCGATTTATATACATATAATGATTAAAAAAATATAATGTGAATATTTCCC TCAGCAACTAAAA

TATATAATTTGGATATATATACAGAGGGACAAAAGACTGATATTTTCCCGACAAGCTGTATATTTAACAATTA GAAAGACGAATAA

AATGTAGGGCCACAATTTTTTGTTTTATATTTATGGAATCATTAACATGTATGGTATGGTGTGGTGGACAACT TCAGTTGCCCTAC

CTCTTGACATAACATGGTACACTTTTTTTGAGAGAACCAAGAAAGTTCAAGGAACAAGTCAAAAAAGCCTTTG TGTGTCTCTATGC

GTAAACAAGGCTTACCTTCACTTCAAAACAGTCGGAATTGAAGATAGCTTTGTGTCCTAAGCATGAGGCTATA TAGCCTGTGGAGG

TTTTGCCCAATCAAGACAGCCTCAACCCCAAAGCCACTCTATGGCATCAAGTTCAACCACACAGGATGCCAAC AATGGTGTTAGGC

ATGACAACAACCTCCTGCCCATTGCCAACGTTGGGCGGATCATGAAGGATGCCCTCCCTCCACAGGCCAAGAT TTCAAAGCATGCT

AAGGAGACCATCCAGGAGTGTGCAACTGAGTTTGTGGGCTTCGTCACTGGCGAGGCCTCCGAGCGGTGCCGCC GAGAGCGGCGGAA

GACCATCAACGGTGATGACATCTGTCATGCTATGAGGAGCCTTGGCCTCGACCACTACGCCGACTCCATGCAC AGGTACCTGCAGA

GGTATCGCGAGACTGAGGAGCTAGCGGCAACACTCAACAACGGCGGCGGCGGCCGTGATGGACGGGCCATTCA GATTGATGTGAGG

GCTGAGCTGTCCATTTTCAAGGGCAGCAACCAGCAAGATGGTAGAGACTAA

上游引物:Sb03g045130FATGGCATCAAGTTCAACCACACA退火温度69.8

下游引物:Sb03g045130RTTAGTCTCTACCATCTTGCTGGTTG退火温度67.4

所述SbAn-1的PCR扩增反应体系如下:高粱基因组DNA1ul,上下游引物各1ul,2×Taq PCRMasterMix12.5ul,ddH2O9.5ul总体积25ul;反应在BIO-RADT100TMThermal cyclerPCR仪进行扩增,反应流程如下:94℃预变性3分种;94℃30秒、55℃30秒、72℃50秒, 34个循环;72℃5分种;4℃保存。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