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硝化反硝化两相膨胀床反应器及污水处理工艺

一种硝化反硝化两相膨胀床反应器及污水处理工艺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硝化反硝化两相膨胀床反应器及污水处理工艺。膨胀床反应器包括反应器、溶氧器、循环泵及附属管线;其中反应器为立式筒形结构,自下而上分别为底部配水区、好氧反应区、二次配水区、缺氧反应区和出水区;好氧反应区和缺氧反应区内填装小粒径填料,二次配水区设有收缩—扩张式整流环,出水区设有三相分离器。采用上述膨胀床反应器,硝化、反硝化在一个反应器内进行,生化与溶氧过程独自完成,生化处理负荷高,设备占地小,节省投资及运行费用。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2-13

    授权

    授权

  • 2016-06-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2F3/30 申请日:201410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5-1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污水深度处理 的硝化反硝化两相膨胀床反应器及污水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硝化反硝化是污水脱氮处理最常用的生化工艺,硝化是通过微生物好氧生 化反应将污水中氨氮氧化为硝酸盐,反硝化是通过微生物缺氧生化反应将硝酸 盐还原为氮气。

常用的污水脱氮可分为前置反硝化和后置反硝化两类,前置反硝化需要大 量的混合液回流,脱氮效率受限,后置反硝化需要补充碳源,继而要在反硝化 单元后设置进一步去除有机物的设施。这两种脱氮工艺都需要分别设置硝化单 元和反硝化单元,投资高,运行费用高。

按微生物的生长形态,可以将生化反应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由于 硝化过程微生物生长慢,采用生物膜法更利于硝化菌的生长;对于后置反硝化 工艺,进入反硝化阶段的污水中有机物浓度通常较低,能够生长的反硝化微生 物数量较少,采用生物膜工艺比活性污泥法更有利,如应用较多的曝气池加装 塑料填料的泥膜工艺和采用陶粒填料的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等,但此类工艺仍存 在以下弊端:(1)塑料材质的填料不易挂膜,微生物附着量少;(2)陶粒等无 机材料的填料容易挂膜,但由于采用固定床运行,经常发生填料层局部堵塞, 进而导致水流短路,影响处理效果。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三相流化床工艺用于污水处理,根据不同的控制条件可 实现去除COD、硝化等功能,其基本构造是在筒形反应器内装设一个内筒,在 内筒中进行供风曝气,在气提作用下使反应器内产生液流循环,内筒液流向上 流动,内筒与反应器壁之间的环隙液流向下流动,反应器内填装的轻质填料可 随水流流动,与传统生化反应器相比,生物膜量和传质效率得以提高。但这种 三相流化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1)内循环流量取决于供风量,溶解氧量也取 决于供风量,为实现填料流化,供风量必须足够大,反应器中的溶解氧通常难 以控制在反硝化需要的较低浓度;(2)内循环的驱动能量来源是气体在上升过 程中膨胀做功,能量利用率低,导致运行费用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的硝 化反硝化两相膨胀床反应器及污水处理工艺。

本发明的一种硝化反硝化两相膨胀床反应器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硝化反硝化两相膨胀床反应器,所述反应器包括反应器a、溶氧器b、 循环泵c及附属管线;

所述反应器a采用上大下小的两段立式筒形结构,横截面为圆形,自下而 上分别为底部配水区101、好氧反应区102、二次配水区103,缺氧反应区104 和出水区105;

所述底部配水区101以滤板11和所述好氧反应区102相隔,所述滤板11 上安装滤头12;

所述好氧反应区102和所述缺氧反应区104均为空腔构造,内部填装颗粒 填料;

所述二次配水区103的中部设有收缩—扩张式整流环14,所述整流环14与 二次配水区103的内壁形成的环隙为布水布气空间,环绕所述整流环14收缩段 的内壁设置水平布水环管24,布水环管24底部等距离开布水孔;

所述出水区105上粗下细,与所述缺氧反应区104通过喇叭口形过度段连 接,在所述出水区105的中心位置设置三相分离器16,所述出水区105顶部周 边设置集水槽17;在所述出水区105侧壁上部设置与集水槽17联通的出水口; 在所述缺氧反应区104侧壁上部设置排泥口;

底部配水区101侧壁上部设置进风口,下部设置进水口和回流水进口;二 次配水区103侧壁上部设置进风口,下部设置回流水进口;好氧反应区102侧 壁顶部设置溶解氧测定仪25;

所述溶氧器b为筒形结构,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靠近底部的位置内设置 曝气器28,并以所述曝气器28为界,上部为溶氧区201,下部为回流区202; 所述溶氧器b的顶部设置进水口,低于进水口设置溢流排水口,所述曝气器28 处设置进风口,供风管路上设有调节阀27,所述调节阀27与所述溶解氧测定仪 25连锁;所述溶氧器b的底部设置回流出水口和排泥口;

所述管线设置:污水进水与底部配水区101的所述进水口管线连通;碳源 进水与二次配水区103的所述布水环管24相接;出水区105的所述出水口与溶 氧器b的所述进水口管线连通;溶氧器b的所述回流出水口与循环泵c进口管 线连通;循环泵c出口与底部配水区101的所述回流水进口、二次配水区103 的所述回流水进口管线连通;外设空气源分别与底部配水区101的所述进风口、 二次配水区103的所述进风口、溶氧器b的所述进风口连通;溶氧器b的所述 溢流排水口连接系统出水管。

在具体实施时,

所述整流环14的上部开设布气条孔14-1,所述布气条孔14-1沿整流环14 周边均布;所述整流环14的下部开设布水条孔14-2,所述布水条孔14-2沿整流 环14周边均布。

所述三相分离器16由中心管16-1和由上下叠置的扩口罩体:上部罩体16-2 与下部罩体16-3组成;所述上部罩体16-2和所述下部罩体16-3的扩口端向下; 所述上部罩体16-2的缩口端与所述中心管16-1的下端口连接,所述上部罩体 16-2与所述下部罩体16-3之间构成过流通道;

所述好氧反应区102或所述缺氧反应区104填装陶粒颗粒填料、活性炭颗 粒填料、木质颗粒填料或橡胶颗粒填料;

所述好氧反应区102或所述缺氧反应区104填装的填料粒径为2~4mm、 3~5mm或4~6mm。

所述好氧反应区102填料层静态厚度与横截面直径之比1.5~5;所述缺氧反 应区104填料层静态厚度与横截面直径之比1.5~5。

采用本发明两相膨胀床反应器的污水处理工艺是这样实现的:

污水处理工艺依次包括:运行阶段、反洗阶段和排泥阶段;

(1)运行阶段

底部配水区101的进水阀18、二次配水区103的进水阀20、底部配水区101 的回流阀22、溶氧器b的回流阀29、循环泵c的出水阀30均开启,风量调节 阀27处于自动控制状态,其余阀门均关闭,循环泵c运行;

污水进水通过进水管1与循环泵c来的循环水进入所述底部配水区101,经 所述滤头12进入所述好氧反应区102,所述好氧区填料13上生长有好氧微生物; 向上的水流使好氧反应区102内的所述填料颗粒处于流化状态;

碳源进水通过所述布水环管24进入所述二次配水区103,与来自所述好氧 反应区102的水流混合后,进入所述缺氧反应区104,所述缺氧区填料15上生 长有反硝化微生物;向上的水流使缺氧反应区104内的所述填料颗粒处于流化 状态;

向上水流经过所述缺氧反应区104后进入所述出水区105,流入所述集水槽 17,经出水管3进入所述溶氧器b;所述好氧反应区102产生的CO2气体和所述 缺氧反应区104产生的N2随水流向上流动,上升的气泡被所述三相分离器16 的下部罩体16-3、上部罩体16-2截留,汇集到中心筒16-1后排入大气;

在所述溶氧器b中,与所述污水进水及所述碳源进水等量的水流从上部溢 流,通过系统出水管6外排,其余的循环水流继续向下流动,在所述溶氧区201 与所述曝气器28产生的气泡逆流传质,进入所述回流区202,并通过回流水管 4进入循环泵c,返回反应器a的所述底部配水区101;所述溶氧器b的溶氧供 风量依据所述溶解氧测定仪25测得的溶解氧浓度通过调节所述调节阀27的开 度进行控制;

(2)反洗阶段

a、好氧区-缺氧区填料联合反洗

底部配水区101的供风阀19、底部配水区101的所述回流阀22、溶氧器b 的所述回流阀29、循环泵c的所述出水阀30均开启,其余阀门关闭,循环泵c 运行;反洗进行一定时间后,停止所述反应器a进风和循环水回流,进入排泥 阶段;

b、缺氧区填料单独反洗

二次配水区103的供风阀21、二次配水区103的回流阀23、溶氧器b的所 述回流阀29、循环泵c的所述出水阀30均开启,其余阀门关闭,循环泵c运 行;反洗进行一定时间后,停止所述反应器a进风和循环水回流,进入排泥阶 段;

(3)排泥阶段

关闭所有阀门,停运所述循环泵c,静置,使反应器a的所述出水区105、 溶氧器b内的污泥沉淀,开启排泥阀33排出所述出水区105沉淀的污泥,开启 排泥阀32排出溶氧器b沉淀的污泥。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溶解氧测定仪25的溶解氧浓度控制在0.2mg/L~ 0.5mg/L。

(1)在运行阶段

污水来水通过进水管1进入反应器a底部配水区101,碳源进水通过进水管 2进入反应器a二次配水区103,处理系统的出水通过溶氧器b上部的系统出水 管6排出。

循环泵c排出的循环水流进入反应器a的底部配水区101,并通过滤头12 使水流在截面上分布均匀后进入好氧反应区102;当上向水流流速达到一定程度 后,反应器a内的颗粒填料发生流化,即填料颗粒由堆积状态变化为随水流浮 动的状态,整个填料床层厚度增加,床层膨胀;在水流筛选作用下,较小粒径 的填料颗粒移动到填料层上部,较大粒径的填料颗粒则移动到填料层下部,整 体上看缺氧反应区104的填料粒径将小于好氧反应区102填料。

在二次配水区103,由于整流环14的收缩使过水断面减小,流速进一步增 加,在更高流速的水流作用下,二次配水区103内的填料颗粒绝大部分被向上 顶托,由于整流环14的扩口使水流流速又减小,流速减小到一定程度后填料颗 粒不再向上运动,而是基本稳定在这个位置,缺氧反应区104填料层底面也动 态的稳定在这个位置,这样在二次配水区103内,只有少量粒径较大的填料颗 粒以浮动状态存在,液相占据二次配水区103的大部分,由布水环管24进入的 碳源进水与大比例回流水在二次配水区103内瞬间混合均匀。在缺氧反应区104 内,由于水流流速基本与好氧反应区102相近,其中的填料颗粒也处于流化状 态,区别在于好氧反应区102填料层由滤板11承托,而缺氧反应区104填料层 由上向水流承托。

水流经过缺氧反应区104后进入出水区105,由于出水区105截面面积大于 反应区,水流流速减小,不能使填料颗粒产生流化,水流夹带个别填料颗粒也 经三相分离器16与出水区筒壁的环状间隙下沉至缺氧反应区104,因此保证了 出水区105流出的水流中不夹带填料颗粒,避免填料的流失。出水区105内上 向水流流入集水槽17,并通过膨胀床反应器出水管3进入溶氧器b。

在溶氧器b中,与污水进水及碳源进水等量的水流从上部溢流,通过系统 出水管6外排,其余的循环水流继续向下流动,与曝气器28产生的气泡逆流传 质,实现氧从空气向循环水流的传递,当循环水流到达曝气器28的位置时,水 中溶解氧的浓度也达到最高,继续向下流动进入回流区202,并通过回流水管4 进入循环泵,进而完成处理整个系统的水流循环。

污水在本处理系统中生化过程如下:

待处理污水和溶氧的回流水进入反应器a底部的配水区101,回流水量通常 远大于污水水量,二者在底部配水区101混合后一并通过滤头12进入好氧反应 区102,好氧区填料13上生长的好氧微生物(包括分解有机物的异氧菌和氧化 氨氮的硝化菌)将有机物分解为CO2和水、将氨氮氧化为硝酸盐;由于小颗粒 填料巨大的比表面积可以附着生长大量的微生物,较大的水流流速加速了生化 反应传质,使得好氧反应区102的反应速率得以提高;当水流穿过好氧反应区 102后,水中的溶解氧由于生化反应而消耗,在好氧反应区102顶部设置的溶解 氧测定仪25可随时测定水流的溶解氧浓度,并控制溶氧器b供风管调节阀27 的开度,进而控制溶氧供风量,使穿过好氧反应区102水流中溶解氧控制在 0.2~0.5mg/L之间,为后续的缺氧生化反应创造条件。

上升水流进入二次配水区103后,根据需要可由碳源进水管2补充反硝化 需要的碳源,补充的碳源进水进入布水环管24,再由环管底部的开孔流出,向 下流出的碳源进水与向上流动的大量循环回流水瞬间混合均匀,由二次配水区 103进入缺氧反应区104。由于进入缺氧反应区104的水流中存在硝酸盐和反硝 化需要的碳源,水中溶解氧也控制在缺氧状态,缺氧反应区104填料上生长的 反硝化微生物就可以将水中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实现反硝化反应;与好氧反应 区102相类似,高比表面积的颗粒填料,优良的传质条件可有效提高缺氧反应 速率,水流通过缺氧反应区104后即实现了硝化反硝化反应,脱除了污水中的 氮。

好氧反应区102产生的CO2气体和缺氧反应区104产生的N2都随水流向上 流动,进入出水区105后,上升的气泡被三相分离器16下部罩体16-3、上部罩 体16-2截留,汇集到中心筒16-1后排入大气。

(2)在反洗阶段

两相膨胀床反应器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行后,填料颗粒上生长的生物膜厚度 增加,过厚的生物膜会导致填料颗粒的粘连或结团,影响生化反应的正常进行, 因此应定期将过厚的生物膜脱除。本发明通过填料层反洗措施实现过厚生物膜 的脱除;可以实现好氧区填料13与缺氧区填料15联合反洗或缺氧区填料15单 独反洗,以适应缺氧反应区104生物膜生长较快的状况。

a、好氧区-缺氧区填料联合反洗

反洗阶段与运行阶段对比,本阶段特点是处理系统不进水不排水,循环水 回流正常运行;溶氧器不供风,反应器a底部配水区101供风。

进入反应器a的回流水和空气一并通过滤头12进入好氧反应区102、二次 配水区103、缺氧反应区104;由于气泡的扰动强度远高于水流,使流化状态的 填料颗粒产生快速的运动,填料颗粒之间碰撞产生较强烈的摩擦,填料上生长 的生物膜通过摩擦脱落,实现过厚生物膜的剥离。

由于反洗供风来自反应器a底部的配水区101,该反洗过程同步实现了好氧 区填料层13和缺氧区填料层15的生物膜剥离,剥离后的生物膜随上升水流进 入出水区105,进入出水区105的还有反洗气体,水、气、泥三相经过三相分离 器16后分离,气体被三相分离器16下部罩体16-3、上部罩体16-2截留,汇集 到中心筒16-1后排入大气,水和泥则通过三相分离器16与分离区筒壁之间的环 形间隙上升,并溢流进入集水槽17。

b、缺氧区填料单独反洗

缺氧区填料单独反洗适合于缺氧区生物膜生长过快的情况,实际运行中可 与好氧区填料—缺氧区填料联合反洗交替进行。

操作过程如下:膨胀床反应器二次配水区103供风阀21、二次配水区103 回流阀23、溶氧器回流阀29、循环泵出水阀30均开启,其余阀门均关闭;循 环泵c运行。

与好氧区填料—缺氧区填料联合反洗对比,本阶段特点是:反洗气体和循 环水流只经过缺氧反应区104,不经过好氧氧反应区102。反洗空气和回流水都 进入整流环14与膨胀床反应器筒壁10围成的环形空间,该环形空间分为气和 水两部分,气在上,水在下,气体再通过整流环14上的上部条孔14-1进入二次 配水区103中心区,水则通过整流环14上的下部条孔14-2进入二次配水区103 中心区,反洗气体与循环水流混合后通过缺氧区填料层,对填料上过厚的生物 膜进行擦洗,实现脱膜,其原理及过程与联合反洗相同。

(3)在排泥阶段

排泥阶段接续在反洗阶段之后,目的是将反洗过程产生的生物膜排出处理 系统。关闭所有阀门,停运所述循环泵c,静置,使反应器a的所述出水区105、 溶氧器b内的污泥沉淀,开启排泥阀33排出所述出水区105沉淀的污泥,开启 排泥阀32排出溶氧器b沉淀的污泥。当反应器a底部配水区101的内污泥浓度 较高时,开启泄水阀34将污泥排出系统。

本发明的两相膨胀床生化工艺相关条件及参数如下:

(1)溶氧量不小于生化过程需氧量

Do≥Ro

DO——溶氧器溶氧量,根据气液传质过程计算,g/h;

RO——好氧反应区102生化需氧量,包括碳化过程和硝化过程,g/h;

(2)膨胀床反应器内循环水流使填料层处于膨胀状态

Qc≥A0UC

Qc——生化系统循环流量,m3/h;

A0——膨胀床反应器填料区横截面积,m2

uc——膨胀床反应器填料的临界流化速度,根据试验确定,m/h;

本发明的两相膨胀床反应器及污水处理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1)硝化、反硝化共同在膨胀床反应器中完成,与常规硝化反硝化相比, 节省投资和占地;

(2)生化反应和溶氧分开完成,独立控制,避免了传统生化工艺中溶氧、 生化在一个空间内进行所造成的相互干扰,可以同步实现生化反应过程和溶氧 过程的优化运行;

(3)采用小颗粒填料,比表面积大,可有效提高单位体积填料内的微生物 量,进而提高反应器的容积负荷;

(4)填料床正常运行时处于膨胀状态,避免固定床可能产生的水流短路; 固、液两相的流态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传质,提高生物反应效率;

(5)在两相膨胀床反应器内设置三相分离器,可避免反硝化产生N2对出 水的扰动以及反洗脱膜过程中细小颗粒填料随水流流失;

(6)采用强制水流循环,提高生物反应过程的稳定性和抗冲击性;

(7)依靠水力条件实现好氧反应区和缺氧反应区的自动分层,膨胀床反应 器构造简单;

(8)生物膜增殖较快的缺氧反应区填料层可单独进行反洗脱膜,运行方式 灵活。

(9)膨胀床反应器、溶氧器适合采用较大的设备高度,大大提高溶氧效率, 减少处理系统的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硝化反硝化两相膨胀床反应器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二次配水区103的仰视图

图3是本发明底部配水区101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三相分离器16的工作原理图

图5是本发明缺氧反应区单独反洗时整流环14的工作原理图

图6是本发明反应器排泥工作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a、反应器b、溶氧器c、循环泵

101、底部配水区102、好氧反应区103、二次配水区

104、缺氧反应区105、出水区201、溶氧区

202、回流区

1、污水进水管2、碳源进水管3、反应器出水管

4、溶氧器回流水管5、循环泵出水管6、系统出水管

7、反应器排泥管8、溶氧器供风管9、反应器供风管

10、反应器筒体11、滤板12、滤头

13、好氧区填料14、整流环15、缺氧区填料

16、三相分离器17、集水槽18、底部进水阀

19、底部供风阀20、中部进水阀21、中部供风阀

22、底部回流阀23、中部回流阀24、布水环管

25、溶氧仪26、控制回路27、风量调节阀

28、曝气器29、溶氧器回流阀30、循环泵出水阀

31、循环泵逆止阀32、溶氧器排泥阀33、反应器排泥阀

34、反应器泄水阀

14-1、布气条孔14-2、布水条孔16-1、中心管

16-2、上部罩体16-3、下部罩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详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某污水经常规生化处理后,COD=100mg/L,NH3-N=50mg/L,TN=60mg/L, Q=30m3/h,采用硝化反硝化两相膨胀床生化工艺处理,出水要求达到 COD=60mg/L;NH3-N=5mg/L,TN=10mg/L。

硝化反硝化两相膨胀床反应器包括反应器a、溶氧器b、循环泵c及附属管 线;硝化反硝化两相膨胀床反应器的运行依次包括运行阶段、反洗阶段和排泥 阶段。

反应器a采用上大下小的两段立式筒形结构,自下而上分别为底部配水区 101、好氧反应区102、二次配水区103,缺氧反应区104和出水区105。好氧反 应区102和缺氧反应区104内部填装颗粒填料。二次配水区103的中部设有收 缩-扩张式整流环14,整流环14的上部开设布气条孔14-1,整流环14的下部开 设布水条孔14-2;环绕整流环14收缩段的内壁设置补充碳源的水平布水环管24; 由于进入缺氧反应区104的废水中有机物不足,采用甲醇作为补充碳源;甲醇 可以利用硝态氮中的氧,不消耗水中溶解氧。出水区105上粗下细,在出水区 105的中心位置设置三相分离器16,三相分离器16由中心管16-1和由上下叠置 的扩口罩体:上部罩体16-2与下部罩体16-3组成;上部罩体16-2和下部罩体 16-3的扩口端向下;上部罩体16-2与下部罩体16-3之间构成过流通道。底部配 水区101侧壁上部设置进风口,下部设置进水口和回流水进口;二次配水区10] 侧壁上部设置进风口、下部设置回流水进口。

溶氧器b为筒形结构,靠近底部的位置内设置曝气器28,供风管路上设有 调节阀27,调节阀27与氧反应区102侧壁顶部设置的溶解氧测定仪25连锁。

两相膨胀床反应器设计参数

(1)反应器a设计参数:

配水区高101度为1000mm,好氧反应区102高度9000mm,二次配水区103 高度2170mm,二次配水区收缩内经2000mm,缺氧反应区104高度5750mm, 出水区105高度3740mm,直径4000mm,三相分离器下部罩体16-3的扩口端 直径3300mm,保护高度500mm,中心管16-1上部端口高于水面900mm,反应 器a筒体10总高度22160mm;

好氧反应区填料厚度8m,缺氧反应区填料厚度5m,填料区横截面直径3m; 反应器a的好氧反应区102和缺氧反应区104的填料13/15均采用陶粒,粒径 2mm,密度1600kg/m3,初始孔隙率0.56;

(2)溶氧器b设计参数:

溶氧器b直径1000mm,高度与反应器a相同,22160mm;溢流排水口底低 于进水口底500mm,低于溶氧器b上沿口1500mm;曝气器28高于溶氧器b底 1500mm;溶氧器b总水深20660mm;溶氧区201水深19160mm;

需氧量

需要硝化的氨氮量:

WNH3=30×(50-5)=1350g/h

需要反硝化的硝态氮量:

WNO3=30×(60-10)=1500g/h

需要去除的废水中COD量:

WCOD1=30×(100-60)=1200g/h

缺氧反应区不消耗氧,仅耗氧反应区消耗氧,需氧量为:

RO=WCOD1+4.57WNH3-1.42WS

=1200+4.57×1350-1.42×1211=5650g/h

标准大气压(101325Pa)下水中溶解氧饱和浓度为9.16mg/L,折算溶氧器28 位置处溶解氧饱和浓度:

CS=(101325+19160×9.8)*9.16/101325=26.13mg/L

溶氧器b进水溶解氧浓度等于膨胀床反应器出水溶解氧浓度,为0mg/L,溶 氧器b出水溶解氧浓度最大为26.13mg/L,循环水流可带入的溶解氧量(最大供 氧量)为:

DO=26.13×297=7760g/L

总需氧量为5650g/L,最大供氧量大于总需氧量,上述设计可行。

溶氧器供风量按气液两相传质计算,实际溶氧量大于需氧量,经计算,供 风量为25Nm3/h,气泡直径10mm条件下,可满足溶氧要求,溶氧效率可达70% 以上。通过溶解氧测定仪25测定水流的溶解氧浓度,控制溶氧器b供风管调节 阀27的开度,进而控制溶氧供风量。

循环量

填料区横截面直径3m,实验得出膨胀流速为42m/h,则循环流量为:

Qc=0.785×32×42=297m3/h

COD及氨氮负荷

好氧反应区填料厚度8m,填料体积为:

VP1=0.785×32×8=56.5m3

填料区的NH3-N去除负荷为

NNH3=1350×24/(56.5×1000)=0.57kgNH3-N/m3.d。

填料区的COD去除负荷为

NCOD=1200×24/(56.5×1000)=0.51kgCOD/m3.d。

缺氧反应区填料厚度5m,填料体积为:

VP2=0.785×32×5=35.3m3

填料区的NO3-N去除负荷为

NNO3=1500×24/(35.3×1000)=1.02kgNO3-N/m3.d。

污泥产生量

硝化过程的污泥产率系数取0.13gVSS/gNH3-N,反硝化过程的污泥产率系 数取0.45gVSS/gNO3-N,碳化过程的污泥产率系数取0.3gVSS/gCOD,污泥产 生量计算如下:

好氧反应区污泥产生量:

WS1=0.13×1350+0.3×1200=536g/h

缺氧反应区污泥产生量:

WS2=0.45×1500=675g/h

总污泥产生量:

WS=536+675=1211g/h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