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基于红外成像的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快速检测方法

基于红外成像的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快速检测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红外成像的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快速检测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出一种使用热风作为激励源,基于红外成像的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快速检测方法,具有单次检测面积大、检测速度快、无需处理表面光洁度,适用于现场检测等多项优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54825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1510851448.9

  • 申请日2015-11-26

  • 分类号G01N25/72;

  • 代理机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 代理人周恒

  • 地址 300308 天津市东丽区空港经济开发区中环西路5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50:3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6-19

    授权

    授权

  • 2016-06-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N25/72 申请日:201511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5-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红外成像的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快速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微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由于其具有比强度大、比模量高、可设计性强及低成本等多项优异性能,在现代航空航天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复合材料结构,在使用和维护中非常容易发生由冲击导致的各种损伤。例如,飞机起飞和降落过程中小鸟或石子的碰撞,工人维护过程中扳手的掉落等等。多数冲击损伤表面难以观测,不易确定其损伤位置及破坏程度。

对于复合材料结构冲击损伤位置的检测,常规手段有X射线、超声波、声发射等。其中X射线检测精度高,但是成本高、效率低,不适合平面薄板构件的检测及大型构件的现场检测;超声波方法需要在材料表面涂敷水或油来增强表面光洁度,单次检测面积小,检测速度慢,也不适用于现场检测;声发射方法仅应用于复合材料承力结构构件的无损检测。综合来看,以上方法都不适用于较大面积构件的冲击损伤检测。

为此需要提出一种使用热风作为激励源,基于红外成像的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快速检测方法,要求具有单次检测面积大、检测速度快、无需处理表面光洁度,适用于现场检测等多项优点。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出一种基于红外成像的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快速检测方法,以解决射线、超声等检测方法成本高、单次检测面积小、效率低,不适用于现场检测的缺点。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红外成像的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快速检测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构成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由功率不小于800W的热吹风、红外热像仪、USB3.0高速数据采集盒、计算机分析工具组成;

步骤S2:针对待检测材料表面进行必要的清理,清除污迹、附着物;对包括大部分金属的表面的低发射率检测面,在被测物体表面喷涂水溶性黑漆;

步骤S3:红外热像仪、USB3.0数据采集盒与计算机分析工具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使红外热像仪光轴基本垂直于待检测材料平面,调节红外热像仪的焦距,使待检测材料清晰成像;

步骤S4:测量待检测材料表面距离红外热像仪镜头末端的距离为d;

步骤S5:根据式(1)计算每个像素对应的实际距离w,其中a为热像仪中探测器像元的尺寸,f为热像仪镜头焦距的尺寸,可在热像仪手册中查阅得到;

α=af---(1)

w=αd(2)

步骤S6:手持式热吹风开始通电预热,使热吹风达到稳定的热功率输出,此时热吹风远离待检测材料;

步骤S7:控制红外热像仪开始采集数据,设定一定的数据采集时间;

步骤S8:立即使用热吹风加热待检测材料的被检测区域,在预设定的临时加热时间后移开热吹风,临时加热时间根据待检测材料的厚度决定,适当增减加热时间;

步骤S9:在数据采集时间达到后,停止采集,并保存采集到的检测数据,此时得到一系列时间为序的图像序列I0、I1…Int,其中I0表示开始时刻的红外图像;下标nt为采集到的总帧数;Int为结束时刻的红外图像;

步骤S10:分析采集到的红外图像;首先在红外图像中选取待检测的区域,设置为矩形;

步骤S11:选取开始时刻的红外图像I0作为背景图像,依次计算背景差分绝对值图像DI1=|I1-I0|、DI2=|I2-I0|…DInt=|Int-I0|;

步骤S12:计算背景差分累积图像DI

DI=Σi=1ntDIi---(3)

步骤S13:分析背景差分累积图像DI,设定损伤阈值T,根据损伤阈值T分离背景差分累积图像DI,得到二值化图像BI,冲击损伤缺陷区域作为前景将显示在二值化图像BI中;

步骤S14:计算BI中冲击损伤缺陷区域的像素个数nA,由式(4)计算损伤面积A;

A=nAw2(4)

步骤S15:在图像中测量损伤区域距离待检测材料边缘的像素个数,若为矩形材料,设nW为距离左边缘的像素个数,nH为距离上边缘的像素个数,则在待检测材料中损伤区域的坐标位置可为:

W=w*nW(5)

H=w*nH(6)。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出一种使用热风作为激励源,基于红外成像的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快速检测方法,具有单次检测面积大、检测速度快、无需处理表面光洁度,适用于现场检测等多项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系统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测量损伤位置示意图。

图3-1为冲击损伤的正面示意图。

图3-2为冲击损伤的背面示意图。

图4-1为开始采集时刻的图像示意图。

图4-2为选取的待检测区域图像I0示意图。

图5-1为加热过程中图像I4示意图。

图5-2为加热过程中图像I6示意图。

图5-3为加热过程中图像I10示意图。

图5-4为加热过程中图像I14示意图。

图6-1至图6-4为热吹风移出后被检测区域的时间序列图像示意图。

图7-1至图7-4为背景差分时间序列图像示意图。

图8-1为检测结果背景差分累积图像DI的提取示意图。

图8-2为检测结果二值化图像BI的提取示意图。

图8-3为在DI上叠加检测结果示意图。

图9为损伤位置确定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红外成像的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快速检测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构成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由功率不小于800W的热吹风、红外热像仪、USB3.0高速数据采集盒、计算机分析工具组成;

步骤S2:针对待检测材料表面进行必要的清理,清除污迹、附着物;对包括大部分金属的表面的低发射率检测面,在被测物体表面喷涂水溶性黑漆;

步骤S3:红外热像仪、USB3.0数据采集盒与计算机分析工具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使红外热像仪光轴基本垂直于待检测材料平面,调节红外热像仪的焦距,使待检测材料清晰成像;

步骤S4:测量待检测材料表面距离红外热像仪镜头末端的距离为d,如图1所示;

步骤S5:根据式(1)计算每个像素对应的实际距离w,其中a为热像仪中探测器像元的尺寸,f为热像仪镜头焦距的尺寸,可在热像仪手册中查阅得到;

α=af---(1)

w=αd(2)

步骤S6:手持式热吹风开始通电预热,使热吹风达到稳定的热功率输出,注意此时热吹风应远离待检测材料;

步骤S7:控制红外热像仪开始采集数据,设定一定的数据采集时间;

步骤S8:立即使用热吹风加热待检测材料的被检测区域,在预设定的临时加热时间后移开热吹风,临时加热时间可根据待检测材料的厚度决定,适当增减加热时间;

步骤S9:在数据采集时间达到后,停止采集,并保存采集到的检测数据,此时得到一系列时间为序的图像序列I0、I1…Int,其中I0表示开始时刻的红外图像;下标nt为采集到的总帧数;Int为结束时刻的红外图像;

步骤S10:分析采集到的红外图像;首先在红外图像中选取待检测的区域,可设置为矩形;

步骤S11:选取开始时刻的红外图像I0作为背景图像,依次计算背景差分绝对值图像DI1=|I1-I0|、DI2=|I2-I0|…DInt=|Int-I0|;

步骤S12:计算背景差分累积图像DI

DI=Σi=1ntDIi---(3)

步骤S13:分析背景差分累积图像DI,设定损伤阈值T,根据损伤阈值T分离背景差分累积图像DI,得到二值化图像BI,冲击损伤缺陷区域作为前景将显示在二值化图像BI中;

步骤S14:计算BI中冲击损伤缺陷区域的像素个数nA,由式(4)计算损伤面积A;

A=nAw2(4)

步骤S15:在图像中测量损伤区域距离待检测材料边缘的像素个数,若为矩形材料,设nW为距离左边缘的像素个数,nH为距离上边缘的像素个数,则在待检测材料中损伤区域的坐标位置可为:

W=w*nW(5)

H=w*nH(6)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检测的复合材料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受到了8J落锤冲击,依靠视觉无法从冲击的正面发现损伤位置。如图3-1及图3-2所示待检测材料的可见光图像。

步骤一:按照技术方案步骤S1、S2所述搭建检测系统,并对待检测碳纤维复合材料做必要的表面清洁。由于本实例中待检测材料表面为深灰色,发射率较高,所以无需涂敷水溶性黑漆;

步骤二:调节红外热像仪的焦距,使待检测材料在红外热像仪上清晰成像,测量待检测材料至红外热像仪镜头后端的距离d=486mm,热像仪像元尺寸a=17um,焦距f=25mm,由步骤S5,可计算得到:

α=af=1725=0.68mrad

w=αd=0.68*0.486=0.33mm

步骤三:手持式热吹风开始通电加热,使热吹风达到稳定的热功率输出,注意此时热吹风应用远离待检测材料。约5s后,热吹风功率输出稳定,使用计算机分析工具控制红外热像仪开始采集数据,设定采集总时间为15s;如图4-1及图4-2所示开始采集时刻的图像;

步骤四:立即使用热吹风对待检测区域加热,视材料厚度决定加热时间,本例中加热2s即可,并迅速将热吹风移出红外热像仪视场;如图5-1至图5-4所示加热过程中图像。

步骤五:采集时间达到15s后,综合前两步骤得到一系列时间为序的图像序列如I0、I1…Int,其中I0表示开始时刻的红外图像,Int为结束时刻的红外图像,如图6-1至图6-4所示热吹风移出后被检测区域的时间序列图像;

步骤六:按照步骤S11计算背景差分绝对值图像,如图7-1至图7-2所示背景差分时间序列图像;

步骤七:按照步骤S12,计算背景差分累积图像DI,按照步骤S13设阈值T=220,得到二值化图像BI。如图8-1至图8-3所示检测结果的提取。

步骤八:按照步骤S14、S15计算损伤位置及损伤面积,本例中由BI图像测得nA=112个像素,损伤面积12.2mm2,从图像中可以测量出损伤区域中心点至被检测材料上边缘nH=96像素,对应实际距离31.7mm,距离左边缘nW=160像素,对应实际距离528.mm。如图9所示损伤位置确定。

A=nAw2=112*(0.33)2=12.2mm2

W=w*nW=0.33*160=52.8mm

H=w*nH=0.33*96=31.7mm

从本实例可以看出,本发明提出的冲击损伤检测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单次检测面积大、表面处理简单、检测成本低的特点,对复合材料冲击损伤检测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