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抗破伤风毒素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

一种抗破伤风毒素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破伤风毒素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所述抗体通过由破伤风毒素重链C片段免疫小鼠获得杂交瘤细胞,调取抗体的轻重链可变区基因,构建人鼠嵌合全抗体表达载体,并转染CHO细胞,纯化获得。本发明公开的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破伤风毒素的活性,单株抗体可以部分保护小鼠抵御破伤风毒素的攻击,四株抗体混合可以完全保护两倍致死剂量破伤风毒素的攻击。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2-19

    授权

    授权

  • 2016-06-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7K16/12 申请日:201601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5-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破伤风单克隆抗体多肽,以及所述基因和多肽在 制备破伤风治疗药物中的应用,属于基因工程和免疫球蛋白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tetani) 引起的感染性细菌性疾病。在厌氧条件下(如被污染的坏死性伤口),这 种无所不在的杆菌可产生一种毒性极强的神经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可阻断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引发肌肉强 直和痉挛,亦即破伤风的典型表现。破伤风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即便有 了现代加强监护的条件,病例死亡率也非常高。一切开放性损伤,均有 发生破伤风的可能。绝大多数破伤风病例与生育相关,多发于发展中国 家,主要见于不洁分娩和产后卫生条件较差的新生儿和孕产妇。儿童和 成人受伤后发生破伤风也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地震、 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极大地增加了受伤灾 民和救灾人员感染破伤风导致死亡的危险性。据报道,印度洋海啸发生 两周半以后,印尼亚齐发生了106例破伤风,其中20例死亡。2005年巴基 斯坦地震后同样报告了破伤风病例。此外,由于破伤风毒素的毒性非常 强烈,仅次于肉毒毒素,约100ng的破伤风毒素便可以致人死亡,因此极 有可能被用于生物战剂。1996年召开的生物武器公约缔约国政府专家特 设小组第五次会议确定的生物战剂标准与战剂病原体清单中,破伤风毒 素被列为用于攻击人的毒素。安全、有效的破伤风治疗药物对于普通民 众和部队的平、战时均具有特殊意义,在进行野外作战、执行维和任务 及抗震救灾时可作为药品储备及安全保障。

任何创伤都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破伤风抗体是治疗破伤风的快速 有效药物,目前市场上的破伤风治疗药物有破伤风马抗毒素(TAT)和破 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IGT),但是它们在使用时均存在一定的缺点:

TAT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经胃酶消化后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由于 对人体来说TAT是异源蛋白,因此在应用中皮试阳性率高(高于50%), 注射后过敏反应时常发生,常见的不良反应有:1.过敏休克:可在注射中 或注射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突然发生;患者突然表现沉郁或烦躁、脸 色苍白或潮红、胸闷或气喘、出冷汗、恶心或腹痛、脉搏细速、血压下 降、重者神志昏迷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以迅速死亡;轻者注射肾上腺 素后即可缓解;重者需输液输氧,使用升压药维持血压,并使用抗过敏 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进行抢救。2.血清病:主要症状为荨麻疹、发热、 淋巴结肿大、局部浮肿,偶有蛋白尿、呕吐、关节痛,注射部位可出现 红斑、瘙痒及水肿;一般系在注射后7~14天发病,称为延缓型。亦有 在注射后2~4天发病,称为加速型。HIGT由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再经 破伤风类毒素免疫的献血员中采集破伤风抗体效价高的血浆或血清,经 低温乙醇法提取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制剂,含丙种球蛋白90%以上。HIGT 使用时无需皮试,可直接注射,但由于其属于血液制品,存在感染丙肝、 艾滋等传染病的潜在风险,而且受来源限制,产量较低,成本较高,市 场上往往出现“一针难求”的现象。

基因工程破伤风中和抗体是通过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表达、纯化 得到的具有中和破伤风毒素功能的重组产品,它具有成分明确、理化性 质稳定、副作用低、可无限量大规模生产制备的优点。在作为军队战略 储备时,可解决战争中由于使用TAT过敏反应引起的战斗减员和HIGT 供应不足引起军队战斗力下降的问题;在国家抗震救灾及处置破伤风相 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可作为急救药物,减少破伤风发生率,稳定 民心。此外,随着家养宠物越来越多,被宠物咬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基 因工程破伤风中和抗体作为TAG和HIGT的更新换代产品,其市场前景 是非常大的。发明专利CN102690789B、CN101220096B、CN1305904C、 CN100391975C均曾公开过抗破伤风毒素的单克隆抗体,但是目前尚未出 现一株具有优异的中和活性和保护效果的单克隆抗体,以至于目前还没 有任何一个单抗发展到商业化和产业化的阶段。

破伤风毒素全长131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50kDa,共由A、B、C 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分子量均为50kDa。C片段是重链的C端,具有结 合神经细胞的作用。破伤风毒素天然C片段(TeNT-Hc)保留了完整毒 素与神经节苷脂结合等许多性质,免疫效价与毒素相当,无毒性,过敏 原性低,是发展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者,也是筛选获得破伤 风中和性单克隆抗体的理想抗原。CN200910135972.0公开了一种通过核 苷酸序列优化使破伤风毒素受体结合区Hc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可溶 性表达的方法,并获得了具有优异保护效果的基因重组Hc蛋白亚单位疫 苗,本发明通过引用将该专利的公开内容并入到本申请的说明书内容之 中。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欲利用重组表达的破伤 风无毒抗原TeNT-Hc(CN200910135972.0)免疫小鼠,制备可大量生产 的高效价抗破伤风中和性和保护效果的单克隆抗体。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首先筛选获得抗破伤风毒素重链C片段 的,即破伤风毒素的受体结合区的单克隆抗体,所述抗体的轻链可变区 的CDR1、CDR2和CDR3区,以及重链可变区的CDR1、CDR2和CDR3 区的氨基酸序列选自下述序列组合:

(1)SEQIDNO:1第27-37、55-57、94-102位氨基酸序列,以及 SEQIDNO:3第26-33、51-58、97-104位氨基酸序列,具有该序列组合 序列的单克隆抗体在本发明中被命名为TY1;

(2)SEQIDNO:5第27-37、55-57、94-102位氨基酸序列,以及 SEQIDNO:7第26-33、51-58、97-104位氨基酸序列,具有该序列组合 序列的单克隆抗体在本发明中被命名为TY5;

(3)SEQIDNO:9第27-37、55-57、94-102位氨基酸序列,以及 SEQIDNO:11第26-33、51-58、97-108位氨基酸序列,具有该序列组 合序列的单克隆抗体在本发明中被命名为TY8;或者

(4)SEQIDNO:13第27-32、50-52、89-97位氨基酸序列,以及 SEQIDNO:15第26-34、52-58、97-107位氨基酸序列,具有该序列组 合序列的单克隆抗体在本发明中被命名为TY11。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抗体的轻链可变区,以及重链可变 区的氨基酸序列选自下述序列组合:

(1)SEQIDNO:1,以及SEQIDNO:3;

(2)SEQIDNO:5,以及SEQIDNO:7;

(3)SEQIDNO:9,以及SEQIDNO:11;或者

(4)SEQIDNO:13,以及SEQIDNO:15。

在一个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抗体的轻链恒定区,以及重链 恒定区的氨基酸序列均为下述序列组合:SEQIDNO:17,以及SEQID NO:19。

第二,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编码上述单克隆抗体轻链的核苷酸序列, 编码所述抗体轻链恒定区的核苷酸序列由SEQIDNO:18所示,编码所 述抗体轻链可变区的核苷酸序列选自下述序列:

(1)SEQIDNO:2;

(2)SEQIDNO:6;

(3)SEQIDNO:10;或者

(4)SEQIDNO:14。

第三,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编码上述单克隆抗体重链的核苷酸序列, 编码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的核苷酸序列由SEQIDNO:20所示,编码所 述抗体重链可变区的核苷酸序列选自下述序列:

(1)SEQIDNO:4;

(2)SEQIDNO:8;

(3)SEQIDNO:12;或者

(4)SEQIDNO:16。

第四,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含有编码上述单克隆抗体重链和/或轻链 的核苷酸序列的表达载体。

优选地,所述载体为pMH3S分泌型真核表达载体。

第五,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含有上述表达载体的宿主细胞。

优选地,所述细胞为CHO细胞。

第六,本发明提供了上述单克隆抗体在制备破伤风治疗药物中的应 用。

最后,本发明为了克服目前单株抗体活性不高的技术难题,提供了 一种药物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含有至少一种上述的单克隆抗体,以获得 具有多株抗体协同效应的中和活性和保护率。

优选地,所述组合物含有四种单克隆抗体。所述四种单克隆抗体的 轻链可变区,以及重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为下述序列组合:

(1)SEQIDNO:1,以及SEQIDNO:3;

(2)SEQIDNO:5,以及SEQIDNO:7;

(3)SEQIDNO:9,以及SEQIDNO:11;和

(4)SEQIDNO:13,以及SEQIDNO:15;

具有上述(1)-(4)序列组合序列的单克隆抗体在本发明中分别被 命名为TY1、TY5、TY8和TY11;所述抗体的轻链恒定区,以及重链恒 定区的氨基酸序列均为下述序列组合:SEQIDNO:17,以及SEQIDNO: 19。

本发明公开的四株单抗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能够特异地与TeNT-Hc 和TT蛋白结合,而与其他蛋白无结合活性。单株抗体对小鼠能够明显延 长小鼠死亡时间,具有部分保护活性,TY1、TY5、TY8、TY11单株抗 体对小鼠两倍致死剂量的毒素保护率分别为50%、30%、40%和40%。四 株抗体各50μg联合使用时即可完全保护小鼠低于两倍致死剂量毒素的攻 击,保护率达到100%。

附图说明

图1.EcoRI/NotI双酶切pMH3S-chimereic-L质粒图谱;

图2.EcoRI/NotI双酶切pMH3S-chimereic-H质粒图谱;

图3.四株单克隆抗体纯化后的还原电泳图谱;

图4.四株单克隆抗体的抗原结合特异性比较图;

图5.单株抗体在小鼠体内的保护活性示意图;

图6.不同浓度的混合抗体在小鼠体内的保护活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 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但这些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构成任何限制。

实施例1:抗破伤风中和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鼠源单克隆抗体基因的克隆

1.1鼠源单抗的制备

以重组破伤风TeNT-Hc蛋白(CN200910135972.0)为免疫原,采用 常规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获得的4株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的鼠源性抗破 伤风单抗TY1、TY5、TY8和TY11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抗体分子亚型 为IgG1,轻链为Kappa亚型。

1.2单抗可变区基因的克隆

单抗由可变区和恒定区构成,因为鼠单抗的可变区基因变异大,而 恒定区的基因序列非常保守,因此采用5′-RACE方法进行克隆,其基本 原理是在未知序列的5′端添加引物序列,与3′端的保守序列进行PCR扩 增。获得的鼠源单抗基因可用于构建表达载体,然后转染哺乳动物细胞, 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株,最终获得表达产物。

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A:总RNA的提取;B:RNA的去磷酸化;C:去帽子反应;D:5ˊ-RACE 适配子连接;E:反转录反应;F:外引物PCR反应;G:内引物反应; H:琼脂糖凝胶电泳;I:切胶回收特异性PCR产物连接到T载体上进行 DNA序列测定;J:BLAST检索分析序列的正确。具体参考说明书 (TaKaRa,D315)。简单描述如下:

A:总RNA的提取: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5E11杂交瘤细胞(5×106), 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总RNA,取少量进行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及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B:RNA的去磷酸化:使用CIAP(TaKaRa,D315),反应体系50μl, 包括总RNA2μl(1μg/μl),NRAse抑制剂1μl(40Μ/ΜL),10×缓冲液5μl, CIAP0.6μl,(16Μ/μl),50℃反应1小时。

C:去帽子反应:CIAP处理过的RNA7μl,NRAse抑制剂1μl(40Μ/μl), 10×缓冲液1μl,TAP1μl,(0.5Μ/μl),37℃反应1小时。

D:5ˊ-RACE适配子连接:连接体系40μl,依次加入CIAP/TAP处理 过的RNA5μl,5ˊRACE适配子(15μM)1μl,NRAse的水4μl;65℃反 应5分钟后,冰上放置2分钟,然后依次加入NRAse抑制剂1μl(40Μ/ΜL), 5×连接缓冲液8μl,40%的PEG600020μl,T4RNA连接酶1μl,16℃反 应1小时。

E:反转录反应:反应体系包括连接后的RNA为6μl,随机引物0.5μl, 55×缓冲液2μl,dNTP1μl,NRAse抑制剂0.25μl(40Μ/ΜL),MMLV0.25 μl(200Μ/μl)。混匀,30℃10min,50℃60min,5℃5min。反应产物置于 -20℃备用。

F:外引物PCR反应:反应体系为ExTaq聚合酶(5Μ/μL)0.25μL; 10×ExTaqBμffer5μL;dNTPMixtμre(各2.5mM)4μL;模板cDNA2.5μL; 5′RACE外引物2μl,特异性外引物2μl,加灭菌蒸馏水至50μL,混匀, 瞬时离心后,置PCR仪上反应。反应条件:94℃预变性3分钟,接着 94℃30s,52℃30s,72℃1min,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7min。

G:内引物反应:除模板为外引物反应液,引物使用内引物外,其余 反应液体同外引物PCR反应。

H:琼脂糖凝胶电泳:扩增产物H和L经琼脂糖凝胶(1%)电泳后, 切胶分离靶片段。通过凝胶纯化试剂盒(BIOBASICINC)回收纯化后, 凝胶电泳鉴定。

I:切胶回收特异性PCR产物连接到T载体上进行DNA序列测定: 将回收后的PCR产物连入pMD18-T载体。连接反应体系为:pMD18-T 载体lμl,PCR产物凝胶纯化重链(或轻链)3μl,去离子水lμl,连接缓冲液 5μ1,混匀后16℃过夜,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重组克隆,然后采用 通用测序引物测序。获得的质粒命名为pMD-mouse-VL和pMD-mouse –VH。

测序后,对获得的基因序列用VectorNTI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鼠源单抗TY1轻链可变区核苷酸编码序列全长为336个碱基,序列 如SEQIDNO:1所示,多肽序列112个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2所 示。可变区包括4个框架区(Fragmentregion,FR)和3个CDR (Complementarydeterminantregion,CDR),其中SEQIDNO:1的1-78 位(SEQIDNO:2的1-26位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碱基编码FR1,79-111 位碱基(27-37位)编码CDR1;112-162位碱基(38-54位)编码FR2, 163-171位碱基(55-57位)编码CDR2;172-279位碱基(58-93位)编 码FR3,280-306位碱基(94-102位)编碱基码CDR3;307-336位碱基 (103-112位)编码FR4。重链可变区核苷酸编码序列全长为345个碱基, 序列如SEQIDNO:3所示,多肽序列115个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4 所示。其中1-75位(1-25位)碱基编码FR1,76-99位碱基(26-33位) 编码CDR1;100-150位碱基(34-50位)编码FR2,151-174位碱基(51-58 位)编码CDR2;175-288位碱基(59-96位)编码FR3,289-312位碱基 (97-104)编码CDR3;313-345位碱基(105-115)编码FR4。

鼠源单抗TY5轻链可变区核苷酸编码序列全长为336个碱基,序列 如SEQIDNO:5所示,多肽序列112个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6所 示。可变区包括4个框架区(Fragmentregion,FR)和3个 CDR(Complementarydeterminantregion,CDR),其中1-78位(1-26位) 碱基编码FR1,79-111位碱基(27-37位)编码CDR1;112-162位碱基 (38-54位)编码FR2,163-171位碱基(55-57位)编码CDR2;172-279 位碱基(58-93位)编码FR3,280-306位碱基(94-102位)编码CDR3; 307-336位碱基(103-112位)编码FR4。重链可变区核苷酸编码序列全 长为345个碱基,序列如SEQIDNO:7所示,多肽序列115个氨基酸, 序列如SEQIDNO:8所示。其中1-75位(1-25位)碱基编码FR1,76-99 位碱基(26-33位)编码CDR1;100-150位碱基(34-50位)编码FR2, 151-174位碱基(51-58位)编码CDR2;175-288位碱基(59-96位)编 码FR3,289-312位碱基(97-104位)编码CDR3;313-345位碱基(105-115 位)编码FR4。

鼠源单抗TY8轻链可变区核苷酸编码序列全长为336个碱基,序列 如SEQIDNO:9所示,多肽序列112个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10 所示。可变区包括4个框架区(Fragmentregion,FR)和3个 CDR(Complementarydeterminantregion,CDR),其中1-78位(1-26位) 碱基编码FR1,79-111位碱基(27-37位)编码CDR1;112-162位碱基 (38-54位)编码FR2,163-171位碱基(55-57位)编码CDR2;172-279 位碱基(58-93位)编码FR3,280-306位碱基(94-102位)编码CDR3; 307-336位碱基(103-112位)编码FR4。重链可变区核苷酸编码序列全 长为357个碱基,序列如SEQIDNO:11所示,多肽序列119个氨基酸, 序列如SEQIDNO:12所示。其中1-75位(1-25位)碱基编码FR1,76-99 位碱基(26-33位)编码CDR1;100-150位碱基(34-50位)编码FR2, 151-174位碱基(51-58位)编码CDR2;175-288位碱基(59-96位)编 码FR3,289-324位碱基(97-108位)编码CDR3;325-357位碱基(109-119 位)编码FR4。

鼠源单抗TY11轻链可变区核苷酸编码序列全长为321个碱基,序列 如SEQIDNO:13所示,多肽序列107个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14 所示。可变区包括4个框架区(Fragmentregion,FR)和3个 CDR(Complementarydeterminantregion,CDR),其中1-78位(1-26位) 碱基编码FR1,79-96位碱基(27-32位)编码CDR1;97-147位碱基(33-49 位)编码FR2,148-156位碱基(50-52位)编码CDR2;157-264位碱基 (53-88位)编码FR3,265-291位碱基(89-97位)编码CDR3;292-321 位碱基(98-107位)编码FR4。重链可变区核苷酸编码序列全长为354 个碱基,序列如SEQIDNO:15所示,多肽序列118个氨基酸,序列如 SEQIDNO:16所示。其中1-75位(1-25位)碱基编码FR1,76-112位碱 基(26-34位)编码CDR1;113-153位碱基(35-51位)编码FR2,154-174 位碱基(52-58位)编码CDR2;175-288位碱基(59-96位)编码FR3, 289-321位碱基(97-107位)编码CDR3;322-354位碱基(108-118位) 编码FR4。

2.嵌合抗体基因的克隆

鼠源抗体相对于人体,属于异源蛋白应用于人体具有明显的抗宿主 抗体反应,因此常采用人源化改造的策略降低免疫原性,简单方便的方 法是进行恒定区的人源化,用人的恒定区替换鼠的恒定区,即构建嵌合 抗体。

2.1人恒定区密码子优化及全序列合成

采用优化的密码子可以提高蛋白的表达,首先采用软件对人IgG1重 链恒定区(GenBank登录号:Z17370)和人Kappa轻链恒定区基因(GenBank 登录号:GI341915149)按照鼠密码子偏好进行优化,优化后的两条基因 序列(基因序列分别为SEQIDNO:17(轻链恒定区)和SEQIDNO:19(重 链恒定区)所示,委托博迈德进行全基因合成,并克隆到T载体上(分别 命名为T-OPTI-hu-IgG1-CH和T-OPTI-hu-CKAPPA)进行序列测定。

2.2嵌合抗体全分子的克隆

以TY1嵌合抗体分子克隆方法为例:

轻链全长基因的克隆:根据扩增获得基因序列和密码子优化后恒定 区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VL1-up:5‘-GAATTCCACCATGAGTCCTGCCCAGTTCCT-3’

VL1-lower:

5’-GATGGTGCAGCCACCGTCCTTTTGATTTCCAGCTTGGTGC-3’

Op-kappa-up:5-‘ACCGTGGCCGCCCCCAGCGTGTTCATC-3’

0p-kappa-down:5-‘GCGGCCGCTTAGCACTCGCCCCTGTTGAAGCTCTT G-3’

其中,VL1-up和VL1-lower用于扩增轻链可变区,Op-kappa-up和 Op-kappa-down用于扩增人Kappa亚型轻链恒定区。VL1-up和 Op-kappa-down用于扩增轻链全长。

重链全长基因的克隆:根据扩增获得基因序列和密码子优化后恒定 区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VH1-up:5’-GAATTCCACCATGGGATGGACCTGGATCTT-3’

VH1-lower:

5’-TGGGCCCTTGGTGGAGGCAGCAGAGACAGTGACCAGAGTC-3’

Op-IgG1-up:5-′AGCCTGGCCGCCAGCACCAA-3′

Op-IgG1-down:5-′GCGGCCGCTTACTTGCCGGGGCTCAGGCTCAG-3′

其中,VH1-up和VH1-lower用于扩增可变区,Op-IgG1-up和 Op-IgG1-down用于扩增人IgG1重链恒定区。VH1-up和Op-IgG1-down 用于扩增嵌合抗体全长重链。GAATTC为EcoRI的酶切位点, GCGGCCGC为NotI的酶切位点。

PCR反应体系:50μl反应体系中含有:10×buffer5μl;dNTP(0.2mM) 4μl;PyrobestTaq酶0.25μl;上下游引物各0.5μl;轻重链可变区基因的 扩增使用模板为pMD-mouse-VL和pMD-mouse-VH,恒定区的扩增使用 模板为T-OPTI-hu-IgG1-CH和T-OPTI-hu-CKappa,各取0.1μl质粒作为 模板;用纯水补足到50μl。PCR反应参数:预变性94℃5min;94℃30 s,58℃30s,72℃1min20s;25循环。最后72℃5min。

PCR产物回收纯化:PCR反应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切胶 并用BBI公司的回收试剂盒回收。

嵌合抗体L、H链基因的扩增:将TY1VL和人KAPPA型基因的PCR 扩增产物50μl进行纯化,回收后备用进行嵌合抗体L链基因的扩增;将 TY1VH和人IgGl亚类CH基因的PCR扩增产物50μl进行纯化,回收后备 用。取纯化后产物各lμl为模板,以扩增嵌合抗体重链基因。PCR反应参 数:94℃预变性3min,接着扩增25个循环,每个循环包括94℃变性25s, 50℃复性25s,72℃延伸60s,最后72℃延伸5min。

嵌合抗体L、H链基因PCR产物连接到T载体上进行DNA序列测 定:将回收后的PCR产物连入pMD18-T载体。连接反应体系为:pMD18-T 载体lμl,PCR产物凝胶纯化重链(或轻链)3μl,去离子水lμl,连接缓冲液 5μ1,混匀后16℃过夜,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重组克隆,然后采用 通用测序引物测序。获得的质粒命名为pMD-chimeric-TY1H和 pMD-chimeric-TY1L。

TY5、TY8和TY11嵌合抗体轻重链可变区基因的克隆方法同TY1,所 需特异性引物如下:

用于扩增TY5轻链可变区引物为:

VL5-up:5’-GAATTCCACCATGAGTCCTGCCCAGTTCCT-3’

VL5-lower:

5’-GATGGTGCAGCCACCGTCCTTTTTATTTCCAGCTTGGTCCCC-3

用于扩增TY5重链可变区引物为:

VH5-up:5’-GAATTCCACCATGGGATGGACCTGGATCTTTA-3’

VH5-lower:

5’-TGGGCCCTTGGTGGAGGCTGCAGAGACAGTGACCAGAGTC-3’

用于扩增TY8轻链可变区引物为:

VL8-up:5’-GAATTCCACCATGAAGTTGCCTGTTAGGCTGTT-3’

VL8-lower:

5‘-GATGGTGCAGCCACCGTCCTTATCAGCTCCAGCTTGGTCC-3’

用于扩增TY8重链可变区引物为:

VH8-up:5‘-GAATTCCACCATGGGATGGAGCTGTATCATCTT-3’

VH8-lower:

5‘-TGGGCCCTTGGTGGAGGCTGCAGAGACAGTGACCAGAGTC-3’

用于扩增TY11轻链可变区引物为:

VL11-up:5-‘GAATTCCACCATGAAGTTTCCTTCTCAACTTC-3’

VL11-lower:

5-‘GACAGATGGTGCAGCCACCGTCCTTTTTATTTCCAACTCTGTCCC CGA-3‘

用于扩增TY11重链可变区引物为:

VH11-up:5’-GAATTCCACCATGAGAGTGCTGATTCTTTTG-3’

VH11-lower:

5’-CCGATGGGCCCTTGGTGGAGGCTGAGGAGACTGTGAGAGTGGT G-3’

3.人鼠嵌合抗体表达载体的构建

构建策略:不管是轻链还是重链,在5′端设计引物时引入EcoRI的酶 切位点,在3′端引入NotI酶切位点,克隆到pMD18-T载体上,经过DNA 序列测定正确后,用EcoRI/NotI酶切pMD-Chimeric-H得到约1.4kb的片 段,亚克隆到pMH3S的相应位点,得到嵌合抗体的重链表达质粒 pMH3S-Chimeric-H;同样的方法,用EcoRI/NotI酶切pMD-Chimeric-L得 到约0.7片段,亚克隆到pMH3S的相应位点,得到嵌合抗体轻链的表达质粒 pMH3S-Chimeric-L。pMH3S载体为分泌型真核表达载体,其具体构建过 程见发明专利CN102936286B,该专利的说明书内容也通过引用被并入到 本申请的说明书内容之中。

3.1轻链表达载体的构建

用EcoRI和NotI(NEB公司)酶切pMD-chimereic-L,用胶回收试 剂盒(中国,BBI公司)回收L片段(长度约0.7kb)连接到用EcoRI 和NotI双酶切的pMH3S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在100μg/ml 的氨苄青霉素LB平板上培养,挑选抗性克隆进行PCR检测(PCR条件 同实施例2中的嵌合抗体L、H链基因的扩增),PCR产物电泳检测阳性 后,随机挑选阳性克隆接种到LB培养基中培养过夜,次日用质粒提取试 剂盒(中国,OMEGA公司)提取质粒,对提取的质粒进行双酶切 (EcoRI/NotI)鉴定,鉴定结果见图1。图1中,M泳道为分子量标记, 2-5泳道为EcoRI/NotI双酶切后的结果。构建好的质粒命名为 pMH3S-chimereic-L。

3.2重链表达载体的构建

用EcoRI和NotI(NEB公司)双酶切pMD-chimereic-H,用胶回收试 剂盒(中国,BBI公司)回收H片段(长度约1.4kb)连接到用EcoRI和Not I双酶切的pMH3S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在100μg/ml的氨苄青 霉素LB平板上培养,挑选抗性克隆进行PCR检测(PCR条件同实施例2中 PCR条件同实施例2中的嵌合抗体L、H链基因的扩增),PCR产物电泳检 测阳性后,随机挑选阳性克隆接种到LB培养基中培养过夜,次日用质粒 提取试剂盒(中国,OMEGA公司)提取质粒,对提取的质粒进行双酶切 (EcoRI/NotI)鉴定,鉴定结果见图2。图2中,M泳道为分子量标记, 2-5泳道为EcoRI/NotI双酶切后的结果。构建好的质粒命名为 pMH3S-chimereic-H。

4.单克隆抗体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从液氮中取CHO-S细胞复苏,在T25方瓶中培养,培养基为 DMEM/F12+10%FBS,置于37℃、5%CO2细胞培养箱(Forma)中培 养,长满后传入T75方瓶中。在T75方瓶中长满后,加入3ml胰酶消化 30s,吸弃胰酶,用PBS洗细胞两次离心后,取1.5×107细胞用0.5mlPBS (pH7.2)重悬,取10μl鲑精,线性化的表达质粒10μɡ(轻链质粒 pMH3S-chimereic-L3.3μɡ和的重链质粒pMH3S-chimereic-H6.7μɡ二者 比例为1:2),加入到准备好的细胞当中,混匀后加入到预冷的2mm电转 杯中冰浴,用电转仪160V电击。

电转后的细胞分成两份置于直径10cm的塑料培养皿中,分别加入 10ml的含有10%FBS、无双抗的DMEM/F12培养基。置于37℃、5%CO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次日换新鲜的10ml的含有10%FBS、无双抗的 DMEM/F12培养基。待细胞长至50~60%满时,加入1.8mg/ml的G418, 隔天换液,洗掉死细胞,G418浓度始终维持在1.8mg/ml,直至细胞不再 死亡,克隆形成。将形成的克隆转移至96孔板中,用含有10%FBS、无 双抗的DMEM/F12培养基,G418浓度为0.6mg/ml,置于37℃、5%CO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检测表达量,筛选高表达的细胞克隆,分别命名为 cTY1、cTY5、cTY8、cTY11。

5.单克隆抗体的发酵和纯化

从液氮中取出cTY1(或cTY5、cTY8、cTY11)工程细胞复苏,在T25 方瓶中培养,培养基为DMEM/F12+10%FBS,长满后传入T75方瓶中,置 于5%CO2细胞培养箱(Forma)中悬浮培养。

在T75方瓶中长满后,用胰酶消化,换自制悬浮培养基重悬,开始悬 浮培养,每天监测细胞密度及状态,根据细胞密度及状态补加培养基, 不断增加培养体积。当培养体积达到30ml时,将其转入150ml摇瓶中, 摇瓶置于37℃的培养箱内,转动速度为100rpm。继续增加培养体积,使 细胞密度维持在2-3×106/ml。当培养体积达到150ml时,将其转入3L摇瓶 中,摇瓶置于37℃的培养箱内,转动速度为100rpm。继续增加培养体积, 使细胞密度维持在2-4×106/ml。

当培养体积达到4L,将其转入10L的Wave反应器中。温度控制在 36.5℃,10L的Wave反应器的摇速为10转/分。当Wave反应器中的培 养体积达到7L,不再补加细胞基础培养液,根据葡萄糖消耗情况,细胞 采用流加(Fed-batch)方式培养,每日添加浓缩培养基,根据pH值情况 随时补充Na2CO3,使pH值维持在7.2左右,并将温度降低至34℃,使 细胞能够持续高密度生长。发酵完毕,使用Mabselectsure介质进行纯化, 装填的层析柱体积为40ml,结合容量为30~50mg/ml。平衡缓冲液20 mmPBS,pH7.2;洗脱缓冲液0.1M柠檬酸缓冲液pH3.0。纯化后的四株 单抗SDS-PAGE还原电泳结果如图3所示,均可见分子量约为25KD的 轻链和约50KD的重链。

实施例2:ELISA法检测单抗与TeNT-Hc、TT蛋白的结合活性

重组TeNT-Hc蛋白或破伤风类毒素TT稀释成2μg/ml,100ul/孔包 被酶联板,4℃过夜,次日用封闭液(20mMPB,0.15MNaCl,5%的奶 粉)37℃封闭1h后洗板,加入样品后37℃孵育1h洗板,加入1:1000 稀释的HRP标记的羊抗人Fc(Sigma,A0170),37℃孵育1h后洗板, TMB显色,酶标仪测OD450。实验结果显示四株单抗均具有良好的特异 性,能够特异地与TeNT-Hc和TT蛋白结合,而与其他蛋白无结合活性, 见图4。

实施例3:单抗在小鼠体内的保护活性

采用BALB/c小鼠,雌性,18-20g/只,10只/组,将不同浓度的TY1、 TY5、TY8和TY11单克隆抗体及混合物,与2倍致死剂量的破伤风毒素 混合,37℃孵育1h后注射到小鼠腹腔,连续10天观察小鼠的发病及存 活情况。从图5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单株抗体能够明显延长小鼠死亡 时间,具有部分保护活性,TY1、TY5、TY8、TY11单株抗体对小鼠两 倍致死剂量的毒素保护率分别为50%、30%、40%和40%。从图6的实验 结果可以看出,四株抗体各50μg以上剂量联合使用时即可完全保护小鼠 低于两倍致死剂量毒素的攻击。四株抗体联合使用所显示出的高保护率 的协同效应,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破伤风毒素与神经细胞结合的受体 并不唯一,除神经节苷酯外,还存在多个尚未明确的受体,因此单一抗 体并不能完全阻止其与受体细胞的结合,需要多株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 抗体联合使用才能发挥更好的中和活性。而本发明筛选出的这四株抗体 联合使用则充分发挥了互补和协同作用,使抗体的保护率达到最大化。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