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在分离和去毒化电镀废水中六价铬离子方面的应用

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在分离和去毒化电镀废水中六价铬离子方面的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在分离和去毒化电镀废水中六价铬离子方面的应用。本发明的应用方法具体步骤包括:将电镀废水调节至酸性;在上述电镀废水中,加入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对剧毒六价铬离子进行吸附;吸附完毕后,采用淋洗液淋洗吸附在树脂上的铬,同时实现剧毒六价铬离子的分离浓缩和去毒化。本发明的应用方法简单,操作易行,能解决相分离困难及溶剂损失的问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50256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1510940594.9

  • 发明设计人 赵龙;董珍;杜纪富;

    申请日2015-12-15

  • 分类号C02F1/28;B01J20/26;C02F101/22;C02F103/16;

  • 代理机构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张宁展

  • 地址 437100 湖北省咸宁市咸宁大道8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29:1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5-17

    授权

    授权

  • 2016-05-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2F1/28 申请日:201512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4-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毒六价铬元素的分离回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利用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 的树脂对电镀废水中六价铬离子进行分离和去毒化的应用。

背景技术

铬广泛地应用与不同的工业领域如冶金,皮革和电镀行业。金属铬对人类健康和生态 环境有很大的伤害。众所周知,六价铬对人体器官有高活性和高毒性,具有致癌性和致畸 性。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饮用水中六价铬的浓度不能高于0.05ppm。因此,从工业 废水尤其是电镀废水中分离去除六价铬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目前,处理含铬电镀废水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酸性条件下(pH~2),将有毒可溶的六价 铬还原为低毒的三价铬,然后调节溶液至碱性(pH9~10),使三价铬转化为不溶的沉淀。 然而这种方法只适合高浓缩的工业废水,且还容易产生大量的化学泥浆。上述方法处理后 的含铬溶液仍然不能满足WHO的排放要求,因此膜过滤、电解法和吸附法被开发用来处 理低浓度含铬电镀废水。其中吸附法被认为是最简单易行,高效经济的方法,尤其是对于 低浓度的六价铬展现出有利的优势。目前,已报道的吸附六价铬的树脂多为阴离子交换树 脂,一方面对六价铬没有选择性,另一方面不能同时直接实现吸附六价铬且将六价铬转化 为低毒的三价铬从而实现去毒化。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在 分离和去毒化电镀废水中六价铬离子方面的应用。其应用方法简单,选择性好,操作易行。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在分离和去毒化电镀废水中六价铬离子方 面的应用。

上述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由高分子基材表面改性后得到;其中,所述高分子基 材选自结晶度为30%以上的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聚乙二醇、聚丙烯或聚酰胺中任一种;表 面改性方法为辐射接枝或化学接枝法,通过先将环氧基团接枝到高分子基材表面,然后再 环氧开环反应导入2-氨甲基吡啶单体进行改性;其结构用下式表示:

上述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为球状材料,平均粒径在300~400微米之间。

本发明采用的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的制备方法可参考中国专利(公开号 CN104689802A)。本发明合成的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与目前的商业树脂不同,功能 团主要集中在树脂球的表面,功能单体的密度大,因此具有更大的吸附容量。另外,本发 明的树脂引入了氨基和羟基基团,一方面在酸性条件下,发生质子化,变成正离子中心, 可以对六价铬阳离子物种进行静电吸附,另一方面这些基团具有还原性,可以还原强氧化 性的六价铬成为三价铬,从而实现去毒化。

本发明应用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进行分离和去毒化电镀废水中六价铬离子的方 法如下:

1)将电镀废水用酸调节pH至酸性;

2)吸附工程:在酸化后电镀废水中,加入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对六价铬离子 进行吸附;

3)淋洗工程:吸附完毕后,采用淋洗液淋洗吸附在树脂上的六价铬,实现剧毒六价铬 离子的回收富集。

上述步骤1)中,所述酸为0.01mol/L-5mol/L的盐酸。

上述步骤3)中,所述的淋洗液为浓度为1mol/L-3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不仅可以从电镀废水中高选择性的分离六价铬,还能在吸附的同时将有毒 的六价铬转化为低毒的三价铬。

2)本发明选择常见易得、成本低廉的微球状高分子材料作为基材,可以更方便地代 替现有商业树脂在吸附柱/塔中使用,具有很大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3)与商业化的铬吸附材料不同,本发明树脂实现快速吸附脱附铬离子,功能团富集 在树脂表面,且铬吸附树脂材料粒径可达300-400微米,满足了工业中吸附住充填使用的 需求。

4)本发明的铬吸附树脂材料具有高选择性吸附的特点,且该铬吸附树脂完全由C,H, O,N组成,燃烧值高,高温灼烧时对环境无污染。因此,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 益。

附图说明

图1为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对Cr(VI)的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图。

图2为从模拟电镀废水中选择性吸附六价铬的动态特性吸附曲线。

图3为吸附后树脂的洗脱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 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 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 的范围。

下述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 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实施例中的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材料的制备方法 参考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4689802A)。

实施例1静态吸附测试

称取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材料0.05g,在室温下投入50mL含有Cr(VI)的水溶 液中进行静态Batch吸附试验。吸附用Cr(VI)溶液由K2CrO7调制而成,初始浓度为150mg/L 和100mg/L。上述吸附试验在室温下搅拌,吸附一定时间后,取其上清液,用ICP检测溶 液中Cr(VI)残留浓度从而计算树脂对Cr(VI)的吸附量。

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的Cr(VI)吸附动力学曲线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到2- 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对Cr(VI)吸附树脂吸附速度非常快,当Cr(VI)初始浓度为 100ppm,4h达到了吸附平衡;当Cr(VI)初始浓度为150mg/L,15h达到了吸附平衡。且动 力学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为化学吸附。

且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对Cr(VI)的饱和吸附容量可达为207mg/g.

实施例2模拟电镀废水中选择性吸附六价铬的动态特性吸附测试

将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在湿润状态下充填到吸附柱中,通入事先调制好的等 浓度的铬Cr(VI),铜Cu(II),镍Ni(II)和锌Zn(II)水溶液来评价它的动态吸附特性。由于六 价铬在电镀过程只是用于电镀层的最后一步钝化,铬含量远远低于镀层金属的含量。因此, 我们配制模拟电镀废水时,控制铜镍锌的浓度为Cr(VI)的十倍。

动态吸附评价条件:吸附柱体积10mL,树脂量10mL(6.2g),Zn(II),Cu(II),Ni(II) 的水溶液浓度均为4mmol/L,Cr(VI)浓度均为0.4mmol/L,pH=1,流量5mL/min(SV30)。

按照上述条件进行了动态吸附评价实验,通过在所定时间间隔对出口液体取样分析, 可以得到上述吸附材料的吸附行为曲线。结果表明,本发明制得的吸附树脂对Cr(VI)都有 很好的选择性,从吸附实验一开始,Ni(II)和Zn(II)就开始完全漏出,说明该吸附树脂对 Ni(II)和Zn(II)完全不吸附,但对Cu(II)有少许的吸附。可以认为本发明的吸附树脂能够很 好的应用于铜镍锌电镀废水中去除Cr(VI)。

其中利用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的动态吸附测试图如图2所示。2-氨甲基吡啶功 能化的树脂对Cr(VI)都有很好的选择性,Ni(II)和Zn(II)就开始完全漏出,说明该吸附树脂 对Ni(II)和Zn(II)完全不吸附,但对Cu(II)有少许的吸附。对Cr(VI)可以处理其体积的1000 倍左右的Cr(VI)溶液不会漏出,Cr(VI)吸附到树脂后,一部分被树脂还原为低毒的三价铬 漏出。这意味着2-氨甲基吡啶功能化的树脂可以对Cr(VI)实现同时吸附和还原去毒化。

实施例3吸附后树脂的洗脱实验

实施例2中吸附完成后,先用蒸馏水冲洗5min,除去粘附在树脂上的离子,再调节 流速为50mL/h(SV=5)后,采用1mol/LNaOH溶液对吸附柱进行淋洗,对出口液体连 续取样分析,得到图3的洗脱曲线。从图3可以看出,铬可以被有效地分离浓缩,且1h 内几乎可以完全将吸附的铬完全洗脱。因此,该发明可以有效的从常见的铜镍锌等电镀废 水中有效分离有毒铬离子。

虽然本发明已将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内容,任何熟悉此 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要精神和内容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发明的 保护范围应以申请专利的实际权利要求范围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