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捕获软管残水的自清洁储器的表面养护车辆

具有捕获软管残水的自清洁储器的表面养护车辆

摘要

一些实施例包括流体回收系统。所述流体回收系统包括真空系统,其将吸力施加到地板表面上的流体上,以便将流体抽吸到流体回收罐。储器可操作地联接到回收软管。储器包括入口通道,通到回收软管的出口通道,以及设置在所述入口通道和出口通道之间的流体捕集部。储器允许由真空系统从地板吸入的流体通过其通道到达回收软管,并且在真空系统停止从地板抽吸流体到回收软管时将来自回收软管的回流流体捕集到流体捕集部中。所述储器成形为大致自清洁的,并且在真空系统开始从地板吸入流体到回收软管时将捕集在流体捕集部中的大部分流体清除。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45162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坦南特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480043723.8

  • 发明设计人 拉里·大卫·韦德拉;

    申请日2014-06-12

  • 分类号A47L7/00;A47L11/40;

  • 代理机构北京市磐华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董巍

  • 地址 美国明尼苏达州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16:2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6-02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47L7/00 授权公告日:20180413 终止日期:20190612 申请日:20140612

    专利权的终止

  • 2018-04-13

    授权

    授权

  • 2016-04-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47L7/00 申请日:201406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3-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3年6月14日提交的、题为“具有捕获软管残水的自清洁储器的表面养护车辆”的序列号为61/835,264的美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地涉及具有自清洁储器的表面清洁机的流体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在公共建筑物、商业建筑物、机构建筑物和工业建筑物中的地板清洁已经带动诸如硬地板清洁机和软地板清洁机的多种专业地板清洁机的开发。这些清洁机通常利用包括一个或多个清洁工具的清洁头部,所述清洁工具配置成在地板表面上执行所需的清洁操作。这些清洁机包括专用地板清扫机、专用地板擦洗机以及组合的地板清扫和擦洗机。

在美国专利No.5,901,407中描述了专用硬地板清扫和擦洗机的实例,该专利被转让给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的坦南特公司(TennantCompanyofMinneapolis,MN),并且该美国专利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该机器使用具有圆柱形刷形式的两个清洁工具的清洁头部。清洁工具在由所示箭头指示的方向上反向旋转。水和洗涤剂在刷的前方喷洒在地板上,从而使刷可以在从地板清扫碎屑的同时洗刷地板。真空刮器在湿式擦洗和清扫操作期间从地板移除废液。清洁工具彼此接合,使得地板上的碎屑在两个清洁工具之间被清扫并且被导向器导入垃圾料斗中。

在美国专利No.4,571,771中描述了专用地板清扫机的实例,该专利被转让给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的坦南特公司(TennantCompanyofMinneapolis,MN),并且该美国专利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地板清扫机包括由旋转的圆柱形刷构成的清洁头部,该圆柱形刷接触地板并将松散的碎屑扔进料斗中,料斗手动或通过机动提升定期地清空。已开发组合的地板清扫和擦洗机以避免需要两种机器。一些地板清扫和擦洗机通过将清扫部件安装到专用擦洗机的前端以制成一个大的多功能机器而形成。

当表面养护机器进行湿式擦洗操作时,来自溶液罐的水和洗涤剂通过溶液阀到刷而喷洒或倾泄在地板上。当表面养护机器向前移动时,刮器将废水从地板擦拭掉,以及真空系统施加吸力使废水通过回收软管从地板向上移除并进入回收罐。当真空源关闭,仍然存在于回收软管内的所有废水由于缺乏吸力而向下流动到地板上。这被称为软管残水(hoserunoff)。通常通过在回收软管内打结或在回收软管内包括回路而防止软管残水。

一些用于防止软管残水的现有技术的装置包括建立在真空刮器顶部上的狭窄水捕集部。废水收集在水捕集部中并在真空系统所产生的空气射流的协助下排空。水捕集部的形状从由真空系统产生的空气射流引入回旋涡流。这些回旋涡流被部署成在切断真空以防止水捕集部溢出之前从水捕集部去除水和碎屑。现有技术的水捕集部包括用于刮器上的水捕集部的紧固件和安装装置,增加了包装和占据空间。此外,安装在所述刮器上的水捕集部受到刮器尺寸的限制,导致形成的形状不能引入足够速度的回旋涡流而不能有效地将废水和碎屑从水捕集部去除。这种低速度的回旋涡流也伴随着大的压力损失。与具有较低压力损失的设计相比,将大的压力损失引入到回收系统中的设计需要更大容量的真空风扇来抽吸相同量的废水。大的压力损失也导致对较大容量真空风扇的较高输入功率,以及回收系统的整体效率的损失。另外,该水捕集部的形状也会导致在水捕集部入口处的流体速度不均匀,造成允许碎屑堆积的“死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地板表面养护机器,其具有框架、擦洗头部和流体回收系统。在一些实施例中,流体回收系统包括刮器、回收软管、真空系统和自清洁储器。表面养护机器将水或清洗液喷洒或倾泄在机器下方的表面上,并且联接到擦洗头的刷对表面进行擦洗。被弄脏的液体由流体回收系统收集。刮器将废水溶液从地板擦拭掉,然后所述废水溶液由真空系统拾取并抽吸到回收软管内。回收软管由软管夹、法兰或其它装置联接到自清洁储器。自清洁储器被制造为单个部件,其包括入口通道、出口通道、和流体捕集部。所述流体捕集部是圆形形状的,并具有在入口通道上方的圆形间隙,其允许空气射流形成并在流体捕集部中以旋转运动移动。流体捕集部的圆形形状和圆形的间隙允许从表面收集的废水和碎屑在真空系统运行时从自清洁储器排空,确保废水不在回收软管内停滞,以及在真空系统未运行时废水不会导致软管残水。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地板表面养护机器,其具有框架、擦洗头部和流体回收系统。在一些实施例中,流体回收系统包括刮器、回收软管、真空系统和自清洁储器。自清洁储器被制造为单个部件,其包括入口通道、出口通道、流体捕集部、鼻部和分流器。当真空系统运行时,废水和碎屑从入口通道流动,并且通过流体捕集部的形状或者通过分流器或两者而被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射流,第一射流在曲线方向上远离鼻部流动,而第二射流在旋转方向上朝向鼻部流动。第一射流移动的速度比在入口处的废水速度小得多。未从自清洁储器去除的所有废水和碎屑滞留在储器和鼻部内,并且将在表面养护机器的下次使用过程中被清洁。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地板表面养护机器,其具有框架、擦洗头部和流体回收系统。在一些实施例中,流体回收系统包括刮器、回收软管、真空系统和自清洁储器。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清洁储器包括入口通道、出口通道、流体捕集部和至少一个导槽。入口通道和出口通道可大部分重叠,以将自清洁储器在表面养护机器上的占据空间减至最小。当真空系统运行时,废水和碎屑通过沿着所述流体捕集部的曲率从入口通道流动到出口通道。所述流体捕集部的曲率引入在旋转方向上移动的空气射流,促进废水和碎屑从它们易于停滞的流体捕集部中的区域移动。导槽是在自清洁储器壁上的轮廓表面,当真空系统未运行时,所述轮廓表面引导废水和碎屑收集在流体捕集部中,以便在表面养护机器的下次使用过程中进行清洁。当真空系统未运行时,导槽确保废水不呈直线对准(havealineofsight)以及不从出口通道流回到入口通道。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地板表面养护机器,其具有框架、擦洗头部和流体回收系统。在一些实施例中,流体回收系统包括刮器、回收软管、真空系统和自清洁储器。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清洁储器包括入口通道、出口通道、流体捕集部和倾斜部。入口通道和出口通道可大部分重叠,以将自清洁储器在表面养护机器上的占据空间减至最小。当真空系统运行时,废水和碎屑通过沿着所述流体捕集部的曲率从入口通道流动到出口通道。收集在流体捕集部中的废水和碎屑则可在表面养护机器的下次使用过程中进行清洁。所述流体捕集部的曲率引入在旋转方向上移动的空气射流,促进废水和碎屑从它们易于停滞的流体捕集部中的区域移动。当真空系统未运行时,所述倾斜部引导废水和碎屑收集在流体捕集部内。当真空系统未运行时,所述倾斜部确保废水不呈直线对准以及不从出口通道流回到入口通道。倾斜部的特征在于倾斜角度。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决定废水是否将收集在流体捕集部内。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地板表面养护机器,其具有框架、擦洗头部和流体回收系统。在一些实施例中,流体回收系统包括刮器、回收软管、真空系统和自清洁储器。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清洁储器包括入口通道、出口通道、流体捕集部和凹部。入口通道和出口通道可大部分重叠,以将自清洁储器在表面养护机器上的占据空间减至最小。凹部的特征在于凹部的曲率半径。当真空系统运行时,废水和碎屑通过沿着所述流体捕集部的曲率从入口通道流动到出口通道。所述流体捕集部的曲率引入在旋转方向上移动的空气射流,促进废水和碎屑从它们易于停滞的流体捕集部中的区域移动。当真空系统未运行时,所述凹部引导废水和碎屑收集在流体捕集部内。当真空系统未运行时,凹部确保废水不呈直线对准以及不从出口通道流回到入口通道。

附图说明

下面的附图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因此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所述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除非如此声明),并且意旨与下列详细说明中的解释结合使用。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描述,其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的元件。

图1是采用本发明自清洁储器实施例的示例性地板表面清洁机器的上部透视图;

图2是采用本发明自清洁储器实施例的示例性地板表面清洁机器的下部透视图;

图3是图1所示机器框架和本发明自清洁储器实施例的一部分的上部透视图;

图4是图1所示机器框架和本发明自清洁储器实施例的该部分的后视图;

图5是图1所示机器的刮器框架和本发明的自清洁储器实施例的该部分的上部透视图;

图6是图1所示机器的刮器框架和本发明的自清洁储器实施例的该部分的后视图;

图7是本发明自清洁储器实施例的一部分的上部透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自清洁储器实施例的一部分的顶部平面视图;

图9是图7所示的自清洁储器的一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图10是本发明自清洁储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上部透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自清洁储器的一部分的正视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自清洁储器的一部分的顶部平面视图;

图13是图10所示的自清洁储器的一部分的底部平面视图;

图14是图10所示的自清洁储器的横截面的正视图;

图15是图10所示的自清洁储器的横截面的顶部平面视图;

图16是图10所示的自清洁储器的横截面的正视图;

图17是图10所示的自清洁储器的横截面的正视图,其中在真空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的流体路径由箭头示出;

图18是图7所示的自清洁储器的横截面的正视图,其中在真空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的流体路径由箭头示出;

图19是图7所示的自清洁储器的横截面的正视图,其中在真空系统未运行时的废水路径由箭头示出;

图20是本发明自清洁储器实施例的一部分的正视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自清洁储器的一部分的顶部平面视图;

图22是图20所示的自清洁储器的横截面的正视图;

图23是图20所示的自清洁储器的横截面的正视图,其中在真空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流体路径由箭头示出;

图24是图20所示的自清洁储器的横截面的正视图,其中在真空系统未运行时的废水路径由箭头示出;

图25是本发明自清洁储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上部透视图;

图26是图25所示的自清洁储器的一部分的正视图;

图27是图25所示的自清洁储器的一部分的顶部平面视图;

图28是本发明自清洁储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上部透视图;

图29是图28所示自清洁储器的一部分的正视图;以及

图30是图28所示自清洁储器的横截面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分别是示例性地板表面清洁机器100的上部和下部透视图。机器100的实施例包括支撑在机动移动体上的部件。移动体包括支撑在轮子102上的框架,轮子用于在表面上行驶,清洁操作将在该表面上进行。移动体包括操作人员控制器和转向盘104,其相对于机器100的座位106定位,使得机器100的就座的操作人员可以操纵机器100的前中心轮108。机器100优选地由可容纳在座位下方的隔室中的一个或多个电池供电。备选地,动力源可以是内燃发动机、通过电线供电,或者可采用一个或多个动力电池来对机器100供电。

清洁部件从机器100的下侧延伸。例如,擦洗头部110被示出位于机器100的中部处。擦洗头部110具有包封两个擦洗刷114的外壳。刷114由两个电动马达驱动。附接在擦洗头部110和外壳之间的电致动器升高擦洗头部110以进行运输,降低擦洗头部110以进行作业,并且控制擦洗头部在地板上的向下压力。擦洗头部110使用绕平行的竖直轴线旋转的两个盘式擦洗刷114。备选地,擦洗头部可仅用一个盘式擦洗刷或绕水平轴线旋转的一个或多个圆柱形刷制成。虽然附图中描绘了擦洗头部110,但用于对表面提供表面维护、表面整理和/或表面清洁的任何器具或工具都可联接到根据本发明的相关联的机器或车辆。

车辆100可包括用于清洁较大的地板围护物的侧刷组件。这样的侧刷组件使得更容易清洁附近的墙壁或其它障碍物,而不损坏机器或墙壁,同时加宽机器的清洁路径以提高生产效率。

在湿式擦洗操作期间,包含在罐118中的水或清洗液在擦洗头部110附近被喷洒到或倾泄到机器100下方的表面上。刷114擦洗表面,然后被弄脏的清洗液由流体回收系统收集并存放在垃圾回收罐120中。机器100的流体回收系统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在机器100的后端附近安装在框架122上的真空刮器,框架122支撑该刮器。真空刮器还包括设置成与真空风扇真空连通的真空端口。真空风扇运转以移除由真空刮器收集的液体和颗粒垃圾,以便存放在垃圾回收罐120中。

在可供选择的实施例中,地板表面维护机器100可以是组合清扫和擦洗机。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除了上述元件之外,机器100还可包括清扫刷和从机器100下侧延伸的料斗,其中清扫刷设计成用于将污垢和碎屑引入到料斗中。备选地,机器100可设计用于由在机器后方行走的操作人员使用,或者该机器可被配置成在车辆后面被拖曳。

图3是机器100和流体回收系统的一部分的上部透视图。图4、图5和图6是流体回收系统的多个部分的正视图、透视图和后视图。在图3-6中,机器的几个部件为了清楚起见而被省略。流体回收系统包括支撑在框架122上的刮器124(最佳参见图1和图2)。真空端口(未示出)设置成与真空风扇(未示出)连通。当真空风扇运行时,它在回收软管130内产生吸力,从表面收集液体和颗粒碎屑。自清洁储器400通过使用软管夹、法兰或其它联接装置联接到回收软管130。

图7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自清洁储器的上部透视图。自清洁储器包括入口通道410、导槽440、流体捕集部420和出口通道430。自清洁储器可被制造为单个部件,便于将自清洁储器组装到回收软管上。例如,入口通道410、流体捕集部420和出口通道430可一体地形成(例如,通过模制)。备选地,自清洁储器可从多个部件组装而成。例如,入口通道410、流体捕集部420和出口通道430可以是单独的部件,所述单独的部件可操作地连接(例如,粘合剂,紧固件,互补螺纹等)到彼此,以形成自清洁储器。入口和出口通道410和430被示出为具有圆形横截面。入口通道和出口通道的形状可适于与回收软管或其它水流通路接合。当真空风扇运行时,在储器软管内产生吸力,导致废水在入口通道410内侧区域上的运动。优选的是在流体捕集部420的下方为入口通道410留有足够的间隙,从而使得流动速度在入口通道410处几乎是匀速的。此外,优选的是紧接入口通道410的上方具有圆形轮廓,从而使得流动速度几乎是匀速的。如图9中所示,入口通道延伸距离“r”到自清洁储器内,在流体捕集部420中形成屏障,确保收集在流体捕集部中的所有废水和碎屑不流入到入口通道410内。流体捕集部420具有圆形轮廓,以便它不对进入自清洁储器的流体起到尖角作用,以防止流体在尖角处减慢速度,从而允许流体速度在入口通道410处保持匀速。如图8和图9中最佳可见,入口通道410和出口通道430重叠。距离“x”表示该入口通道410和出口通道430的重叠程度。如图9中所示,“x”是相应的入口通道410的壁和出口通道430的壁之间的距离。应当理解的是,入口通道的壁大致平行于出口通道的那些壁。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x”可低至零。入口通道和出口通道大部分重叠的该实施例的低轮廓设计提供了自清洁储器400的紧凑的占据空间。

当真空风扇未运行时,在储器软管中不再具有可用吸力,导致废水有沿向下方向移动的倾向。入口通道410和出口通道430的大部分重叠可使得废水从出口通道430流动到入口通道410。导槽440通过引导废水朝向流体捕集部420流动而防止这种倾向。废水沿着导槽的壁向下流动,因此尽管入口通道410和出口通道430大部分重叠废水也不会明确地呈直线对准,。流体捕集部420壁的圆形轮廓和导槽440的存在引导废水朝向流体捕集部420。收集在流体捕集部中的废水和碎屑则可在表面养护机器的下次使用过程中通过真空系统被清洁。

图10至图13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自清洁储器500的不同视图。自清洁储器500包括入口通道510、出口通道530、流体捕集部520、和鼻部522。自清洁储器可被制造为单个部件,便于将自清洁储器组装到回收软管上。入口通道510和出口通道530可通过部署法兰、软管夹或其它类似的装置与表面养护机器的回收软管(未示出)可操作地联接。入口通道510和出口通道530的形状和尺寸可选择成使得废水在入口通道处的速度是匀速的。流体捕集部520和鼻部522具有圆形轮廓,以便避免对进入的流体形成尖角,因为尖角导致流体减慢并在自清洁储器中产生大的压力损失。所述流体捕集部520具有在入口通道510上方的间隙“c”。间隙“c”允许流体在入口通道510处的速度是匀速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分流器524,如图14中所示。分流器可通过机械装置或通过使得流体捕集部420和520的壁成一定的轮廓而由自清洁储器400包括。分流器524便于使得通过入口通道510的流被分成两个射流,远离鼻部522的第一射流以及朝向鼻部522的第二射流。

在运行期间,接合真空系统以在回收软管中提供吸力。废水行进通过回收软管并且进入自清洁储器500的入口通道510。鼻部522、流体捕集部520和分流器524的圆形轮廓作用成将从入口通道510进入的流体分成两个射流。在一些其它的实施例中,进入入口通道510的流体被分流,但不是通过分流器524进行分流。第一射流560包括远离鼻部522移动的流体,以及第二射流570包括朝向鼻部522移动的流体。第一射流560可另外通过鼻部的形状分流成另外的辅助射流,如图15中所示。没有在在第一射流560和第二射流570的方向上朝向或远离鼻部522移动的所有流体都沿着侧面流动,如由箭头“s”所示。图16是自清洁储器500的横截面视图,其示出第一射流560和第二射流570的移动方向。第一射流560和第二射流570在该实施例中具有旋转方向“e”和“f”。

图17示出通过自清洁储器500的流体的移动方向。流体的运动方向由箭头表示,并且由流动通过自清洁储器500的流体的计算流体动态模拟来获得。流体,诸如由于吸力在回收软管中移动的空气,或废水,进入自清洁储器500的入口通道510。入口通道510是圆柱形的。恒定的横截面面积,结合在流体捕集部520和鼻部522下面提供的间隙“c”允许通过施加吸力将流体均匀地吸入到自清洁储器内,导致流体在入口处几乎匀速。流体在向上方向上行进通过入口通道510。分流器524,或所述流体捕集部520和鼻部522的圆形形状,或两者,导致来自入口通道的流体被分成第一射流560和第二射流570,第一射流560在第一方向“e”上以第一速度移动,第二射流570在第二方向“f”上以第二速度移动。第一射流560不具有基本上旋转的运动,如图17中所示,其原因在于在储器520的圆形部分和入口通道510之间的在图17中由“a”示出的距离大于在所述鼻部522的圆形部分和入口通道510之间的在图17中由“b”示出的距离。该较大的距离促使所述第一射流560不沿基本上旋转的方向移动,而是在曲线方向“e”上移动,在向上的方向上弯曲并朝向出口通道530移动。

所述第一射流560的第一速度显著高于第二射流570的第二速度,因为距离“a”大于距离“b”。对于流体而言要流动的距离较短与鼻部522的存在产生对流体流动路径的阻碍,使得第一射流560的第一速度高于第二射流570的第二速度。第二速度的这种较低的值防止从鼻部有效地移除水和碎屑,因为流体和碎屑倾向于在鼻部522中停滞。第一射流560在第一方向上以比第二速度大得多的第一速度移动。由于第一射流比第二射流更高的速度,在第一方向“e”上移动的流体具有更大的动量且在向上方向上弯曲并流出出口通道530,从而排空自清洁储器500。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诸如自清洁储器400,鼻部消除以便更好地去除废水和碎屑。图18示出流体通过自清洁储器400的路径。流体的运动方向由箭头表示,并且由流动通过自清洁储器400的流体的计算流体动态模拟来获得。流体,诸如废水或从真空风扇吸入的空气流动通过自清洁储器400的入口通道410。流体捕集部420的圆形形状和在所述流体捕集部420下面的间隙“t”通过消除针对来自入口通道的流体的尖角而在向上的方向上均匀地抽吸流体。当流体向上移动到流体捕集部内时,所述流体捕集部420的圆形形状使得流体在曲线方向“y”上移动。流体流基本上符合于流体捕集部420的形状。流体捕集部420的弯曲部段426导致在该区域中的所有流体以比在入口通道420处的流体速度低得多的速度移动。其结果是,一些废水和碎屑可能不具有向上朝向出口通道430移动的倾向。没有从弯曲部段426移动出去的所有废水和碎屑都下降回到入口通道410内,在入口通道410内的所有废水和碎屑由真空风扇导致的吸力抽吸进来的空气流推动并向上朝向出口通道移动,从而消除了手动清空自清洁储器以去除积聚的废水和碎屑的需要。

当真空系统未运行时,尚未被吸入到回收罐内的所有废水和碎屑由重力协助在向下的方向上行进通过回收软管并进入自清洁储器400的出口通道430内。导槽440的轮廓相对于被吸入的流体流体积的横截面具有相对更大的曲率半径。如果在向下方向上落下的水和碎屑的量相对于被吸入的流体流的体积不是非常大,则废水和碎屑沿着曲线运动路径行进,由图19中的“d”所示,由于已知的柯恩达效应(Coandaeffect)的现象,曲线运动路径符形于导槽的轮廓曲线路径。

图20-24示出自清洁储器600的替代性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自清洁储器600包括入口通道610、出口通道630、鼻部622、和流体捕集部620。自清洁储器可被制造为单个部件,便于将自清洁储器组装到回收软管上。如图21和图22中所示,入口通道和出口通道具有重叠距离“x”。重叠距离“x”是在入口通道610的壁和出口通道630的壁之间的距离。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重叠距离“x”可以是零,这意味着所述入口通道610和出口通道630不呈直线对准。入口通道610延伸距离“g”到流体捕集部620内,以形成流体捕集部620与入口通道610之间的屏障,以防止收集在所述流体捕集部中的流体向外流动到入口通道610。流体捕集部620具有圆形轮廓,以避免尖角,来自入口通道610的流体遇到尖角会减慢速度。

图23示出通过自清洁储器600的流体的移动方向。流体的运动方向由箭头表示,并且由流动通过自清洁储器600的流体的计算流体动态模拟来获得。当真空系统运行时,废水和碎屑向上行进通过入口通道610。所述流体捕集部620的圆形形状允许废水和碎屑以曲线路径移动,如图23中所示。鼻部622的圆形形状和其靠近入口通道610限定的距离“h”导致废水和碎屑在如由箭头所示的旋转方向“z”上运动,运动的速度比废水在入口通道610和出口通道630处的速度低得多。其结果是,废水和碎屑倾向于在鼻部622处停滞。当真空系统未运行时,来自出口通道630的废水和碎屑沿着由图24中箭头j”所示的曲线路径朝向鼻部622流动。由于已知的柯恩达效应的现象,曲线路径符合于自清洁储器600的轮廓。

图25-27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自清洁储器700。在该实施例中,自清洁储器包括入口通道710、流体捕集部720、倾斜部728和出口通道730。自清洁储器可被制造为单个部件,便于将自清洁储器组装到回收软管上。所述流体捕集部具有圆形轮廓,以通过消除尖角和伴随的在自清洁储器中的压力损失允许在入口通道710处的均匀速度。入口通道和出口通道被示出为具有圆形横截面,且具有共同的轴线。入口通道和出口通道大部分重叠,但废水和碎屑没有呈直线对准,如图27中所示。倾斜部相对于竖直轴线的倾斜角度由图26中的“θ”表示。当真空系统未运行时,废水和碎屑将从出口通道730流动,沿着倾斜部728的壁并进入到流体捕集部720内。增加倾斜部从竖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θ增加废水和碎屑收集在流体捕集部720中的可能性,而不是从出口通道730流动到入口通道710。

图28-30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自清洁储器800。自清洁储器包括入口通道810、出口通道830、流体捕集部820和凹部826。自清洁储器可被制造为单个部件,便于将自清洁储器组装到回收软管上。回收软管可通过真空风扇连接到真空系统,真空风扇将废水和碎屑吸入到入口通道810内。入口通道810和出口通道830重叠。距离“x”表示入口通道810和出口通道830的重叠程度。入口通道810的壁延伸距离“k”到流体捕集部内,以形成屏障,所述屏障防止包括在流体捕集部820中的废水和碎屑从向外流入到入口通道810内。凹部的特征在于曲率半径“1”。所述流体捕集部820的圆形形状避免针对流入到流体捕集部中流体的尖角并为从入口通道至出口通道的废水引入曲线路径。凹部826导致在出口通道830处的废水压力低于入口通道810处的废水压力。当真空系统未运行时,来自出口通道830的水沿着自清洁储器的轮廓行进。凹部826因为其曲率半径“1”引入如由图30中的方向“m”所示的曲线路径,使得所述废水收集在流体捕集部820中。更大的曲率半径“1”导致废水流入到流体捕集部820中的更大可能性。

对于本领域内的那些技术人员而言将容易地想到附加的优点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在更广泛的方面并不限定于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细节、代表性的设备和示例性的实例。因此,在不脱离申请人的总的发明构思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对这些细节做出修改。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