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DF-1细胞适应株及其应用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DF-1细胞适应株及其应用

摘要

本发明提供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DF-1细胞适应株及其应用。所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DF-1细胞适应株命名为IBDV-LY23株,保藏编号为CGMCC?No.11594。该毒株可在DF-1细胞上连续传代培养,TCID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1-27

    授权

    授权

  • 2016-04-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12N7/00 申请日:201512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3-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物病毒学领域,具体地说,涉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DF-1细胞适应株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BursalDisease,IBD),是由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法氏囊病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法氏囊病毒有两个血清型,Ⅰ型法氏囊病毒对鸡有致病力,Ⅱ型病毒对鸡无致病力。该病于1979年传入我国并开始大面积流行,随着法氏囊疫苗的应用,该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些年来该病呈现出新的流行特点:发病日龄明显变宽,最早有3日龄发病的报道,最长可延长到200日龄的产蛋鸡,而且高日龄鸡群患传染性法氏囊病有形成区域性爆发的报道;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有所提高,而且发病鸡群多为免疫鸡群,这一特点说明,I型病毒存在变异株和超强毒株(vvIBDV),能突破传统疫苗的保护。鸡血液中传统疫苗株高滴度的抗体并不能完全抵抗vvIBDV的攻击。临床症状与经典毒株相同,病变更严重,可使法氏囊、胸腺、脾脏和骨髓严重损伤;IBDV的感染力有所增强,传播途径增多,IBDV在体内及外环境中存活时间延长,对外界各种理化变化的抵抗能力有所增强,致使本病的传播途径增多,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及其他各种形式接触感染;继发或并发感染严重,由于法氏囊是中枢免疫器官,因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后能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使鸡群生长发育产生不同程度的受阻;此外由于环境卫生差,饲养管理混乱,饲料营养价值不全,会造成大肠杆菌、支原体、球虫病等严重继发或并发,给诊断和治疗增加了难度,使死亡率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分离最新的法氏囊超强毒流行毒株,筛选、培育出免疫原性好、且可以适应细胞系繁殖的种毒,应用于规模化生产,研制生产实际需要的IBD疫苗产品对于该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DF-1细胞适应株(即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LY23株)及其应用。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人从山东临沂地区发生疑似IBD疫情的鸡场采集出现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病鸡法氏囊、脾脏组织,经标准化方法处理后,分离得到CK/SD/LY/2014株。对该分离株进行了致病性试验,克隆其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VP2,并进行了序列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该分离株VP2基因具有222A、242I、279D、256I、284A、294I和299S等超强毒株特征性氨基酸,与疫苗株B87、D78核苷酸酸同源性为94.9%、95.1%,与欧洲标准超强毒UK661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7.6%,氨基酸同源性为99.6%。其对SPF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7.17/0.2ml,以104ELD50/只的剂量接种4周龄SPF鸡,死亡率达90%。从而证实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CK/SD/LY/2014为一株符合欧洲超强毒标准和特点的国内超强毒株。

该CK/SD/LY/2014株经鸡胚盲传5代后,又经鸡成纤维细胞DF-1连续传代15代,结果表明病毒在细胞上稳定地大量增殖,病毒对10日龄SPF鸡胚的ELD50为106.38/0.2ml,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为108.5TCID50/ml。进而筛选得到本发明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DF-1细胞适应株,命名为IBDV-LY23株,分类命名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编号CGMCCNo.11594,保藏日期2015年11月19日。

将本发明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DF-1细胞适应株IBDV-LY23以同步接毒的方式进行批量培养,收获病毒,将其灭活后制备成疫苗,免疫鸡体后经检测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对超强毒IBD/SD/LY/2014的致死性攻击,具有100%的保护率。与国内外部分同类疫苗进行的比较研究中,本超强毒灭活苗抗体阳性率、抗体滴度及对超强毒的保护率,在参与比较的疫苗中,均居于首位。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DF-1细胞适应株在制备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中的应用。

前述的应用,将IBDV-LY23株的灭活病毒液与佐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即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

其中,所述IBDV-LY23株优选用β-丙内酯灭活。所述佐剂为MONTANIDEISA71VG。

进一步地,前述应用具体为:将IBDV-LY23株用β-丙内酯灭活,将灭活病毒液与MONTANIDEISA71VG按照重量比3:7混合,经乳化得到所述疫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疫苗组合物,所述疫苗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包含灭活后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DF-1细胞适应株。

本发明提供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DF-1细胞适应株IBDV-LY23可在DF-1细胞上连续传代培养,TCID50达到108.5/mL,将其灭活后制备成疫苗,免疫鸡体后经检测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对超强毒IBD/SD/LY/2014的致死性攻击,具有100%的保护率,同时安全性高、效力稳定、持续期长。可将本发明的毒株IBDV-LY23作为疫苗株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对预防、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超强毒流行具有重要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CK/SD/LY/2014株VP2基因的RT-PCR检测结果;其中,M为Trans2KplusMarkerS:1为VP2基因的RT-PCR产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所用原料均为市售商品。

实施例1传染性法氏囊病毒CK/SD/LY/2014株分离与鉴定

2014年8月,山东临沂地区某鸡场发生疑似IBD疫情,无菌采集出现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病鸡法氏囊、脾脏组织,剪碎研磨,称重量后分别按照1:3的重量比加入灭菌的PBS,4℃、6000r/min离心10min,4℃、8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转入另一无菌1.5ml离心管中,加入双抗(终浓度为青霉素2000IU/ml,链霉素2mg/ml),37℃作用1h,经尿囊膜接种10日龄SPF鸡胚各5枚,0.2mL/枚。弃去24h内死亡的鸡胚,以后每隔6h观察1次,收取死亡鸡胚,至144小时取出所有鸡胚尿囊膜及胚体,组织捣碎,用含青链霉素的无菌PBS做2倍稀释,记为E1代,留样检测,病毒分离物置于-70℃保存。

琼脂扩散试验(AGP):

将上述E1代病毒离心取上清液与IBD标准阳性血清进行琼脂扩散试验,并设标准抗原与标准阳性血清对照孔,在37℃温箱中放置24h后观察结果。约36h,E1代病毒上清液与标准阳性血清孔之间出现了乳白色清晰沉淀线,与阳性对照组相同,而阴性对照组无沉淀,结果表明IBDV阳性。将其命名为CK/SD/LY/2014株。

实施例2传染性法氏囊病毒CK/SD/LY/2014株生物学特性测定

鸡胚接种试验:

用绒毛尿囊膜(CAM)接种法将上述E1代病毒上清液按每胚0.2mL接种于10枚9~10日龄SPF鸡胚,设等剂量的无菌PBS液为阴性对照组。置37℃孵化箱继续孵化,每12h照蛋检查1次,弃掉24h内死亡胚,记录鸡胚死亡和病变情况,接种观察至144h后,收取所有存活鸡胚并观察病变。鸡胚在接种后48~72h内死亡,死亡胚尿囊膜增厚,腹部肿胀,剖检可见,鸡胚肝脏黄色变性,并伴有斑驳状坏死,与IBDV所致病变相符。

RT-PCR检测:

利用核酸抽提试剂盒提取IBDV核酸,按照Promega公司AMV反转录酶产品说明书进行RT-PCR检测和VP2基因扩增。经过RT-PCR扩增,电泳后出现1条约1300bp大小的条带,符合预期大小(图1)。对分离毒株VP2基因核苷酸序列及相对应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VP2基因具有222A、242I、279D、256I、284A、294I和299S等超强毒株特征性氨基酸,与疫苗株B87、D78核苷酸酸同源性为94.9%、95.1%,与欧洲标准超强毒UK661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7.6%,氨基酸同源性为99.6%。

CK/SD/LY/2014株VP2第212位氨基酸发生突变(D→N),IBDV流行株在VP2上的212位氨基酸的变异(D→N)是近年来国内IBDV新分离株的显著特点。

致病力测定:

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的测定:

将E1代病毒上清液,经绒毛尿囊膜(CAM)途径接种10日龄SPF鸡胚,按10倍递进稀释,取10-4~10-10共7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接种5枚鸡胚,接种剂量为0.2mL/枚,在37℃孵化箱继续孵化,弃掉24h内死亡的鸡胚。以后每日照胚12h照蛋1次,观察至168h,详细记录各组鸡胚死亡情况及胚体病变,根据Reed-Muech计算尿囊膜悬液中病毒的ELD50为107.17/0.2mL(表1)。

表1CK/SD/LY/2014株病毒滴度测定

鸡体回归试验:

将30只4周龄SPF鸡随机分成两组,一组20只,经口接种E1代病毒上清液,每只0.2mL(104ELD50),另一组10只,相同途径接种等量的灭菌PBS做为正常对照组。接种后每天观察各组鸡临床表现,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并记录死亡数量及病理变化。

接种后2d鸡开始发病,鸡群发病率达到100%,病鸡羽毛蓬松,采食减少,扎堆,精神萎靡。接种后3d开始陆续死亡,其死亡高峰在接种后3d~4d,死亡率达到91.67%。剖检可见法氏囊肿胀,内有干酪样物质或血块,多数法氏囊呈“紫葡萄状”,腿部、胸部肌肉有出血,肾脏肿胀且有尿酸盐沉积。对照组均正常(表2)。

表2CK/SD/LY/2014分离株对4周龄SPF鸡的致病性试验

实施例3细胞适应株的筛选及鉴定

将E1代CK/SD/LY/2014病毒液用鸡胚盲传至E5代。将DF-1细胞按照3×105/孔的剂量铺于6孔板,将E5代病毒液用DMEM进行10倍梯度稀释至10-4~10-8。将长至单层的DF-1细胞用不含血清的DMEM冲洗2遍,然后将稀释好的病毒液接种于DF-1细胞,每个稀释度接种3孔,0.3mL/孔,37℃吸附1.5h,倾弃剩余病毒液。之后加铺约3mm厚的第一层营养琼脂,置CO2培养箱,37℃,5%CO2条件下倒置培养48h后(待细胞出现病变时)加铺第二层含0.01%中性红的营养琼脂,37℃,5%CO2条件下避光倒置培养。待蚀斑形成后用滴头吸出,连同琼脂糖一起放入0.5mL的无血清DMEM中,反复冻融3次,使病毒充分释放。如此反复将病毒株经3次纯化后,挑取5个蚀斑,分别接种于单层DF-1细胞进行病毒扩繁。测定扩繁病毒的病毒含量,选择病毒含量最高的蚀斑毒作为基础种毒F1代,通过DF-1细胞连续传至F15代,命名为IBDV-LY23。

无菌检验:

将F15代病毒液用硫乙醇酸盐培养基(TG)及酪胨琼脂(GA)(按照《中国兽药典》附录方法)检测,结果显示无菌落生长,说明所述病毒液中不含细菌。

将F15代病毒液用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GP)(按照《中国兽药典》附录方法)检测,结果显示无菌落生长,说明所述病毒液中不含霉菌及腐生菌。

特异性测定:

将收获的F15代病毒液用无菌PBS稀释至104ELD50/0.1ml,与等量的抗鸡法氏囊特异性血清混合,在37℃中和60分钟后,接种长满单层DF-1细胞的六孔板,0.2mL/孔,同时设定接毒对照组104ELD50/0.1ml,0.1mL/孔,阴性对照组无菌PBS,0.1mL/孔。接种后37℃培养168小时,每天观察细胞病变情况。中和组、阴性对照组无细胞病变,接毒组所有孔全部出现典型病变,说明该毒株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具有特异性,命名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LY23株。

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的测定:

将F15代病毒上清液,经绒毛尿囊膜(CAM)途径接种10日龄SPF鸡胚,按10倍递进稀释,取10-4~10-10共7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接种5枚鸡胚,选取每胚0.2mL,在37℃孵化箱继续孵化,弃掉24h内死亡的鸡胚。以后每日照胚12h照蛋1次,观察至168h,详细记录各组鸡胚死亡情况及胚体病变,最后根据Reed-Muech计算每0.2mL尿囊膜悬液中病毒的ELD50。根据鸡胚死亡情况,利用Reed-Muech法计算出每0.2mL尿囊膜悬液中病毒的ELD50达106.38(表3)。

表3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测定

IBDV-LY23株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测定:

将F15代病毒液倍比稀释,取10-5、10-6、10-7、10-8、10-9共5个稀释度,分别接种96孔细胞板上的单层DF-1细胞,由最高稀释度开始接种,每个稀释度接种8孔,置37℃孵育144小时后,逐孔观察细胞病变,以接种细胞出现典型病变判为感染,按照Reed-Muench方法计算病毒含量。结果显示F15代种毒病毒含量为108.5TCID50/mL。

外源病毒检测:

将收获的F15代病毒液用无菌PBS稀释至104ELD50/0.1ml,与等量的抗鸡法氏囊特异性血清混合,在37℃中和60分钟后。取10日龄SPF鸡20只,以滴鼻、点眼的途径进行接种,每只鸡接种0.2mL,21天后,按上述方法和剂量重复接种1次。第1次接种后42日采血分离血清,分别使用血凝抑制(HI)、琼扩(AG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和试验(VN)、免疫荧光(IF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鸡马立克病毒(MDV)、鸡新城疫病毒(NDV)、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病毒(RE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禽流感病毒(AIV)、禽白血病病毒(ILV)、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LTV)、禽脑脊髓炎病毒(AEV)、鸡痘病毒(POX)的抗体阳性率。血清中除检测到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抗体外,无其它病毒抗体,证明种毒纯净,无其它外源病毒的污染。使用SPF鸡进行实验,结果可靠。

表4外源病毒血清学检验结果

对SPF鸡的毒力测定:

将15只4周龄SPF鸡随机分成两组,一组10只,经口接种E1代病毒上清液,每只0.2mL(104EID50),另一组5只,相同途径接种等量的灭菌PBS做为正常对照组。接种后每天观察各组鸡临床表现,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并记录死亡数量及病理变化。

接种后2d鸡开始发病,鸡群发病率达到100%,病鸡羽毛蓬松,采食减少,扎堆,精神萎靡。接种后3d开始陆续死亡,其死亡高峰在接种后3d~4d,死亡率达到90.00%。剖检可见法氏囊肿胀,内有干酪样物质或血块,多数法氏囊呈“紫葡萄状”,腿部、胸部肌肉有出血,肾脏肿胀且有尿酸盐沉积。对照组均正常(表5)。

表5CK/SD/LY/2014分离株对4周龄SPF鸡的致病性试验

实施例4灭活疫苗的制备

病毒液效价TCID50≥105/mL可用于配制疫苗。经终浓度为1:2000的β-丙内酯4℃作用24h,37℃作用2h,获得灭活病毒液。将灭活病毒液与MONTANIDEISA71VG按照重量比为3:7混合,经乳化得到IBDV-LY23株疫苗。疫苗无菌检验按2010版《中国兽药典》进行。

安全检验:21日龄SPF鸡20只,10只各颈背部皮下注射疫苗1mL,另10只作对照,相同条件饲养,观察15日后进行剖检。疫苗接种部位组织、法氏囊和各脏器均无眼观病理变化。

最小免疫剂量测定:

用IBDV-LY23株疫苗分别以0.1mL、0.2mL、0.3mL、0.4mL、0.5mL/只接种21日龄SPF鸡各10只,另5只接种灭菌PBS作为阴性对照。免疫后7、14、21、28天分别采集血清,检测抗体。免疫后28天以104EID50超强毒IBD/SD/LY/2014进行攻毒,以攻毒保护率确定最小免疫剂量。结果显示免疫后7~14天产生抗体,免疫剂量为0.3mL、0.4mL、0.5mL免疫后14天抗体阳性率达100%,免疫后28天攻毒保护率达100%,对照组鸡只攻毒后全部死亡。因此,该灭活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为0.3mL/只(表6)。

表6不同接种剂量的攻毒保护试验

同类疫苗免疫效果比较试验:

取21日龄SPF鸡70只,分为4组,A、B、C组为免疫组,A、B组分别为农业部已批准的传染性法氏囊灭活疫苗株VNJ0Z、HQ免疫组,C组为IBDV-LY23株灭活疫苗免疫组、每组20只,D组10只。A、B组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免疫,C组每只鸡颈背部皮下免疫0.5ml,D组每只鸡颈背部皮下免疫0.5ml无菌PBS。免疫后7、14、21天,采血分离血清,测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体,免疫后21天后用超强毒IBD/SD/LY/2014(含104ELD50/只)病毒液经口攻毒,连续观察72小时,记录发病和死亡情况,72小时后全部扑杀,检查法氏囊病变。结果显示,IBDV-LY23株灭活疫苗组,抗体滴度均高于同类疫苗组,并且能很好的抵御超强毒流行株的攻击(表7)。

表7同类疫苗免疫效果比较试验

免疫持续期测定:

取21日龄SPF鸡150只,120只接种IBDV-LY23株灭活疫苗,0.5mL/只,30只为阴性对照,接种0.5mL灭菌PBS。免疫后14、28、42、56、70、98天分别采血分离血清,测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体,采血后取10只用超强毒IBD/SD/LY/2014(含104ELD50/只)病毒液经口攻毒,测定保护率。结果表明,免疫后14天抗体阳性率达85.00%,超强毒攻毒保护率达10/10,28天以后,抗体阳性率达93.30%,攻毒保护率达10/10,免疫后42天抗体阳性率达96.67%,攻毒保护率达10/10,可持续至70天,免疫后98天,抗体滴度、阳性率和保护率有所下降,对照组鸡只全部发病,均出现典型法氏囊感染症状。结果显示,IBDV-LY23株灭活疫苗抗体持续期长,可以提供有效的保护,能够抵御IBD/SD/LY/2014超强毒的攻击(表8)。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