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USB3.1TYPE-C型线缆自动测试方法

一种USB3.1TYPE-C型线缆自动测试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USB3.1TYPE-C型线缆自动测试方法,包括步骤:S1:在USB线缆的两个端口处分别安装一测量工具,并进行初始化处理;S2:令i=1;S3:向所述USB线缆中的第i个IO口发送高/低电平;S4:检测所述IO口对应的IO线与相邻的IO线是否短路并将测试结果存放至所述IO口对应的寄存器中;S5:检测所述IO线是否断路并将测试结果存放至所述寄存器中;S6:判断i是否等于所述USB线缆中IO线的总数,若不是,执行S7;否则,结束;S7:i=i+1,并返回执行步骤S3;其中,所述USB线缆共包括i条所述IO线,i为大于0的正整数。本发明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提高测试效率和直通率,并通过PC对测量工具进行控制,测试结果可以上传到PC,以方便产品的质量跟踪。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44560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510751837.4

  • 发明设计人 周青;

    申请日2015-11-06

  • 分类号G01R31/02(20060101);

  • 代理机构31272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俞涤炯

  • 地址 201616 上海市松江区思贤路3666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03:2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8-29

    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的注销 IPC(主分类):G01R31/02 授权公告日:20180102 申请日:20151106 专利号:ZL2015107518374 登记号:Y2021330000755 出质人:湖州丰源农业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质权人: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州分行 解除日:20230811

    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的生效、变更及注销

  • 2018-01-02

    授权

    授权

  • 2016-04-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R31/02 申请日:201511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3-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USB3.1TYPE-C型线缆自动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USB3.1TYPE-C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高速通信线缆,在目前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人手工测试线缆的加工情况,效率低下且不良率高达10%以上。同时,因为USB3.1TYPE-C线缆支持双向供电,线缆内存在一颗电源控制芯片,需要专业的测试设备来完成测试,由于不良率的影响存在,有可能造成USB3.1TYPE-C测试设备及USB3.1TYPE-C设备的损坏。

在USB3.1TYPE-C线缆的生产加工过行程中,会由于焊接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带来短路或连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使用,就会引起USB3.1设备的损坏,即使是在生产线上,也会引起USB3.1TYPE-C线缆速率测试仪器的损坏。

因此,提供一种高效率的测试USB3.1TYPE-C线缆的方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记载了一种USB3.1TYPE-C型线缆自动测试方法,包括步骤:

S1:在USB线缆的两个端口处分别安装一测量工具,并进行初始化处理;

S2:令i=1;

S3:向所述USB线缆中的第i个IO口发送高/低电平;

S4:检测所述IO口对应的IO线与相邻的IO线是否短路并将测试结果存放至所述IO口对应的寄存器中;

S5:检测所述IO线是否断路并将测试结果存放至所述寄存器中;

S6:判断i是否等于所述USB线缆中IO线的总数,若不是,执行S7;否则,结束;

S7:i=i+1,并返回执行步骤S3;

其中,所述USB线缆共包括i条所述IO线,i为大于0的正整数。

较佳的,如果步骤S4中判定所述IO线不存在短路问题,执行步骤S5;否则,执行步骤S7。

较佳的,在步骤S1中进行初始化处理的过程包括步骤:

设置内部寄存器与所有所述IO口的对应关系;

按照所述对应关系分配所述寄存器;

初始化所述IO口;

判断所有所述IO口是否能够与PC进行通信,将能通信或不能通信的结果存放至所述IO口所对应的所述寄存器,并显示在LCD上或传递至PC中。

较佳的,在进行初始化处理后还包括步骤:

S01:判断所述测量工具是否接收到触发按键传递来的中断信息,若是,执行S2;否则,执行S02;

S02:所述PC下发所述触发器的触发信息,执行S2。

较佳的,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

S21:于所述IO口通过了短路和断路测试后,打开所述IO口的第一端口的电源控制管脚,让所述第一端口向第二端口供电;

S22:检测是否供电成功,并将测试结果存入所述IO口对应的寄存器中,若能,执行S23,否则,执行S25;

S23:关闭所述第一端口的电源控制管脚,并打开所述第二端口的电源控制管脚以让所述第二端口向所述第一端口供电;

S24:检测是否供电成功,并将测试结果存入所述IO口对应的所述寄存器中;

S25:停止供电。

较佳的,在检测是否供电成功时,检测非电源管脚是否接收到电压,若能,则测试结果为失败;否则,执行步骤S23或S25。

较佳的,在步骤S25之后还包括步骤:

判断是否所有通过了短路和断路测试的所述IO口的上电测试均完成,若不是,返回步骤S21;否则,结束。

较佳的,在步骤S4中,从所述IO口发送信号,检测与所述IO口相邻的IO口是否可以接收到所述信号,若能,所述测试结果为成功;否则,所述测试结果为失败。

较佳的,在步骤S5中,从所述IO口发送信号,检测与所述IO口相连的IO口是否可以接收到所述信号,若能,所述测试结果为成功;否则,所述测试结果为失败。

较佳的,所述USB线缆为USB3.1TYPE-C线缆。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本发明是通过主控芯片的程序,通过对主控芯片编程,用芯片的IO口对USB3.1TYPE-C线缆的每根线都进行测试,以有效的测试出USB3.1TYPE-C线缆是否存在相邻引线短路、断路,并对其供电状态进行检测。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提高测试效率和直通率。同时,通过PC对测量工具进行控制,测试结果可以上传到PC,以方便产品的质量跟踪。

附图说明

参考所附附图,以更加充分的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所附附图仅用于说明和阐述,并不构成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一种USB3.1TYPE-C型线缆自动测试方法中连通性测试的流程图一;

图2为本发明一种USB3.1TYPE-C型线缆自动测试方法中连通性测试的流程图二;

图3为本发明一种USB3.1TYPE-C型线缆自动测试方法中初始化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USB3.1TYPE-C型线缆自动测试方法中上电测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USB3.1TYPE-C型线缆自动测试方法的总体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一种USB3.1TYPE-C型线缆自动测试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USB3.1TYPE-C型线缆自动测试方法,包括步骤:

S1:在USB线缆的两个端口处分别安装一测量工具,并进行初始化处理;

S2:令i=1;

S3:向所述USB线缆中的第i个IO口发送高/低电平;

S4:检测所述IO口对应的IO线与相连的IO线是否短路并将测试结果存放至寄存器;

S5:检测所述IO线是否断路并将测试结果存放至所述寄存器;

S6:判断i是否等于所述USB线缆中IO线的总数,若不是,执行S7;否则,结束;

S7:i=1+1,返回执行步骤S3。

具体来说,所述USB线缆共包括i条IO线,i为大于0的正整数。在对USB线缆进行测试前,首先要对所述USB线缆进行初始化处理,然后从第一条IO线开始,向该IO线发送高/低电平,检测该IO线与相连的IO线是否短路,同时将测试结果存放至寄存器中。测试完是否短路后,再检测所述IO线是否断路同时将测试结果存放至寄存器中。按照这种方式,对所述USB线缆中的所有IO线都进行检测,直至所有的IO线都检测完成。

值得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每一条所述IO口都对应着一个寄存器。当对IO口对应的IO线进行检测时,获取的检测结果存放至该IO线所对应的寄存器中。简单来说,每一个寄存器中都存放有与其相对应的IO线的检测结果。此外,USB3.1TYPE-C型线缆自动测试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

如图2所示,S1:在USB线缆的两端分别安装一测量工具,对所述测量工具进行初始化处理;

S2:令i=1;

S3:向所述USB线缆中的第i个IO线发送高/低电平;

S4:检测所述IO线与相连的IO线是否短路并将测试结果存放至寄存器,若是,执行S7;否则,执行S5;

S5:检测所述IO线是否断路并将测试结果存放至所述寄存器;

S6:判断i是否等于所述USB线缆中IO线的总数,若不是,执行S7;否则,结束;

S7:i=1+1,返回执行步骤S3。

在上述方法中,在每一次进行完IO线的短路或断路测试后,如果所述IO线存在短路或短路的状况,那么就结束整个测试。

如图3所示,进行初始化处理的过程包括步骤:

S11:设置内部寄存器与所述IO口的对应关系;

S12:按照所述对应关系分配所述寄存器;

S13:初始化所有的所述IO口;

S14:判断所述IO口是否能够与PC进行通信;

S15:若能通信,将测试结果存放至IO口所对应的寄存器中,并将所述测试结果传递至LCD上并显示;

S16:若不能通信,将测试结果存放至IO口所对应的寄存器中,并将所述测试结果传递至PC机上。

具体来说,在初始化处理的过程中,首先要设置内部寄存器与USB线缆的IO口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按照该对应关系向IO口分配寄存器,再初始化所有的IO口。之后,需要对USB线缆中的每个IO口进行通信检测,具体来说就是判断IO口是否能够与PC进行通讯,并将每个IO口的测试结果存放至与其相对应的寄存器中。如果能够正常通信,那么将测试结果显示在LCD上;否则,将测试结果传递至PC上。

除此之外,如图4所示,所述USB3.1TYPE-C型线缆自动测试方法还包括步骤:

S21:于IO口通过了短路和断路测试后,打开所述IO口的第一端口的电源控制管脚,让第一端口向第二端口供电;其中,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分别位于所述IO口的两端;

S22:检测是否供电成功,并将测试结果存入所述IO口对应的寄存器中,若能,执行S23,否则,执行S25;

S23:关闭第一端口的电源控制管脚,并打开第二端口的电源控制管脚以让第二端口向第一端口供电;

S24:检测是否能够供电成功并将测试结果存入所述IO口对应的寄存器中;

S25:停止供电;

S26:判断是否所有通过了短路和断路测试的IO口的上电测试均完成,若不是,返回步骤S21;否则,结束。

具体来说,如果IO口通过了短路和断路测试,即确定了不存在短路和断路的问题后,还需要进行上电测试。在该测试中,首先要打开所述IO口的第一端口的电源控制管脚,让第一端口向第二端口供电,如果能够供电成功,则关闭第一端口的电源控制管脚,并打开第二端口的电源控制管脚以让第二端口向第一端口供电。如果IO口的第一次上电测试通过了,才需要反过来做第二次的上电测试,如果第一次上电测试就失败了,那么就不需要进行反过来做第二次的上电测试。在该过程中,每一次测试完都需要将测试结果存放至IO口对应的寄存器中。

如图5所示,在进行初始化处理后,还包括步骤:

S01:判断所述测量工具是否接收到触发按键传递来的终端信息,若是,执行S2;否则,执行S02;其中,触发按键与所述测量工具相连,用以控制所述测量工具是否工作;

S02:PC下发触发器的触发信号,然后执行步骤S2。

值得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的USB线缆为USB3.1TYPE-C线缆。将USB3.1TYPE-C线缆的两端分别插入本测试工具,然后按下Start按键,开始进行测试。测量工具通过中断信号接收到Start按键按下后,开始按照顺序开始进行测试。

测试连通性:对GND和电源的power线,从其中一个管脚发送信号,检查与之相连的引脚是否可以正常收到信号,如果可以正常收到,则证明连接是正常的。照此方法,然后测试下一个引脚的信号。如果在对应的端口未接收到信号,则证明此引脚是有问题的,测试结果为失败。同时将对应的测试结果写入寄存器中。即在步骤S5中,从所述IO口发送信号,检测与所述IO口相连的IO口是否可以接收到所述信号,若能,所述测试结果为成功;否则,所述测试结果为失败。

测试相邻引脚的短路:在同一个测试端口中,先选择一个引脚发送信号,然后其它引脚全部为接收状态,检测是否可以收到信号,如果可以接收到,则测试结果为失败,否则测试结果为正常。将对应的测试结果写入寄存器中。即在步骤S4中,从所述IO口发送信号,检测与所述IO口相邻的IO口是否可以接收到所述信号,若能,所述测试结果为成功;否则,所述测试结果为失败。

通电测试:在前两项都测试正常的情况下,控制信号管脚,给USB3.1测试第一端口的电源管脚供电,然后在USB3.1测试第二端口检测是否有收到电压,有则测试结果正常,否则测试结果失败;同时检测其它非电源管脚是否有收到电压,有则测试结果失败,否则就测试结果失败。并将测试结果写入对应的寄存器中。在测试结果寄存器中,只要有测试失败的项,就会置对应的测试结果为失败。

结果显示或上传:在测试完成后,根据寄存器设置,将测试结果从寄存器中读出,自带的LCD显示器上显示或将测试结果信息通过串口上传到PC。

本发明是通过主控芯片的程序,通过对主控芯片编程,用芯片的IO口对USB3.1TYPE-C线缆的每根线都进行测试,以有效的测试出USB3.1TYPE-C线缆是否存在相邻引线短路、断路,并对其供电状态进行检测。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提高测试效率和直通率。同时,通过PC对测量工具进行控制,测试结果可以上传到PC,以方便产品的质量跟踪。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阅读上述说明后,各种变化和修正无疑将显而易见。因此,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应看作是涵盖本发明的真实意图和范围的全部变化和修正。在权利要求书范围内任何和所有等价的范围与内容,都应认为仍属本发明的意图和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