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及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系统

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及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系统

摘要

一种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及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系统,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包含一上盖体、一下盖体、一温度计、一控制器、一无线射频识别读写器、一加热单元及一制冷单元;一容置空间定义包含该上盖体的内侧空间及该下盖体的内侧空间,一无线温度记录器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该控制器控制该加热单元及该制冷单元,使得该温度计量测到该容置空间的温度到达一稳定的第一温度;该控制器控制该无线射频识别读写器无线命令该无线温度记录器量测该容置空间的温度并纪录该容置空间的温度为一第一数据。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42422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3-2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骏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410482584.0

  • 发明设计人 谢宗兴;

    申请日2014-09-19

  • 分类号G01K15/00;G01K1/02;

  • 代理机构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梁挥

  • 地址 中国台湾台北市内湖区阳光街365巷39号2楼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4:54:4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9-29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G01K15/00 专利号:ZL2014104825840 申请日:20140919 授权公告日:20180727

    专利权的终止

  • 2018-07-27

    授权

    授权

  • 2016-04-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K15/00 申请日:201409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3-2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校正装置及校正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 装置及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温度记录器广泛地应用于量测并记录温度。当无线温度记录器被制造 时,无线温度记录器必须被校正,使得无线温度记录器可正确地测量温度。通 常,无线温度记录器是藉由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进行校正;不同的无线温 度记录器校正装置在内部空间的温度不同,无线温度记录器是放置于不同的无 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内以进行温度测量校正。

然而,目前的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的缺点为校正无线温度记录器的速 度太慢。

发明内容

为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温度记录器 校正装置。

为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温度记 录器校正系统。

为达成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应用于一无 线温度记录器,该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包含:一上盖体;一轴承;一下盖 体,该轴承系设置于该上盖体的一端及该下盖体的一端,使得该上盖体对该下 盖体打开或闭合,且一容置空间定义包含该上盖体的内侧空间及该下盖体的内 侧空间,该无线温度记录器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一温度探棒,该温度探棒的 一端穿过该下盖体以碰触该无线温度记录器;一温度计,该温度计电性连接至 该温度探棒的另一端;一控制器,该控制器电性连接至该温度计;一无线射频 识别读写器,该无线射频识别读写器电性连接至该控制器;一无线射频识别天 线,该无线射频识别天线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且穿过该上盖体以电性连接至该 无线射频识别读写器,该无线射频识别天线无线电连接至该无线温度记录器; 一加热单元,该加热单元电性连接至该控制器,该加热单元连接该上盖体并对 该容置空间加热;及一制冷单元,该制冷单元电性连接至该控制器,该制冷单 元连接该下盖体并对该容置空间制冷。

再者,如上所述的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更包含:一第一风扇,该第 一风扇电性连接至该控制器,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上盖体之上;一第二风扇, 该第二风扇电性连接至该控制器,该第二风扇设置于该下盖体之上;一第一散 热片,该第一散热片连接该加热单元;及一第二散热片,该第二散热片连接该 制冷单元。

再者,如上所述的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更包含:一第一金属层,该 第一金属层连接该上盖体的内侧;及一第二金属层,该第二金属层连接该下盖 体的内侧。

再者,如上所述的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更包含:一第一高导磁铁氧 体吸波材,该第一高导磁铁氧体吸波材连接该第一金属层;及一第二高导磁铁 氧体吸波材,该第二高导磁铁氧体吸波材连接该第二金属层。

再者,如上所述的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其中该上盖体的内部为真空 或为保丽龙,藉以隔热;该下盖体的内部为真空或为保丽龙,藉以隔热;该温 度计为一高精度的温度计。

为达成本发明的上述又一目的,本发明的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系统包含: 一无线温度记录器;及一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其中该无线温度记录器校 正装置包含:一上盖体;一轴承;一下盖体,该轴承设置于该上盖体的一端及 该下盖体的一端,使得该上盖体对该下盖体打开或闭合,且一容置空间定义包 含该上盖体的内侧空间及该下盖体的内侧空间,该无线温度记录器设置于该容 置空间内;一温度探棒,该温度探棒的一端穿过该下盖体以碰触该无线温度记 录器;一温度计,该温度计电性连接至该温度探棒的另一端;一控制器,该控 制器电性连接至该温度计;一无线射频识别读写器,该无线射频识别读写器电 性连接至该控制器;一无线射频识别天线,该无线射频识别天线设置于该容置 空间内且穿过该上盖体以电性连接至该无线射频识别读写器,该无线射频识别 天线无线电连接至该无线温度记录器;一加热单元,该加热单元电性连接至该 控制器,该加热单元连接该上盖体并对该容置空间加热;及一制冷单元,该制 冷单元电性连接至该控制器,该制冷单元连接该下盖体并对该容置空间制冷。

再者,如上所述的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系统,其中该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 装置更包含:一第一风扇,该第一风扇电性连接至该控制器,该第一风扇设置 于该上盖体之上;一第二风扇,该第二风扇电性连接至该控制器,该第二风 扇设置于该下盖体之上;一第一散热片,该第一散热片连接该加热单元;及一 第二散热片,该第二散热片连接该制冷单元。

再者,如上所述的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系统,其中该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 装置更包含:一第一金属层,该第一金属层连接该上盖体的内侧;及一第二金 属层,该第二金属层连接该下盖体的内侧。

再者,如上所述的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系统,其中该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 装置更包含:一第一高导磁铁氧体吸波材,该第一高导磁铁氧体吸波材连接该 第一金属层;及一第二高导磁铁氧体吸波材,该第二高导磁铁氧体吸波材连接 该第二金属层。

再者,如上所述的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系统,其中该上盖体的内部为真空 或为保丽龙,藉以隔热;该下盖体的内部为真空或为保丽龙,藉以隔热;该温 度计为一高精度的温度计。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可快速且连续地校正无线温度记录器。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 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方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系统方框图;

图3为本发明的无线温度记录器方框图。

其中,附图标记

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10

无线温度记录器20

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系统30

上盖体102

轴承104

下盖体106

容置空间108

温度探棒110

温度计112

控制器114

无线射频识别读写器116

无线射频识别天线118

加热单元120

制冷单元122

第一风扇124

第二风扇126

第一散热片128

第二散热片130

第一金属层132

第二金属层134

第一高导磁铁氧体吸波材136

第二高导磁铁氧体吸波材138

射频天线202

射频接口204

电流电压转换器206

电压调整器208

记忆体210

通信总线接口212

处理单元214

模拟数字转换器216

温度系数热敏电阻2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请参考图1,其为本发明的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方框图。一无线温度 记录器校正装置10应用于一无线温度记录器20;该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 10包含一上盖体102、一轴承104、一下盖体106、一温度探棒110、一温度 计112、一控制器114、一无线射频识别读写器116、一无线射频识别天线118、 一加热单元120、一制冷单元122、一第一风扇124、一第二风扇126、一第一 散热片128、一第二散热片130、一第一金属层132、一第二金属层134、一第 一高导磁铁氧体吸波材136及一第二高导磁铁氧体吸波材138。

该轴承104设置于该上盖体102的一端及该下盖体106的一端,使得该上 盖体102系该下盖体106打开或闭合,且一容置空间108定义包含该上盖体 102的内侧空间及该下盖体106的内侧空间,该无线温度记录器20设置于该 容置空间108内。

该温度探棒110的一端穿过该下盖体106、该第二金属层134及该第二高 导磁铁氧体吸波材138以碰触该无线温度记录器20;该温度计112电性连接 至该温度探棒110的另一端;该控制器114电性连接至该温度计112;该无线 射频识别读写器116电性连接至该控制器114。

该无线射频识别天线118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08内且穿过该上盖体102、 该第一金属层132及该第一高导磁铁氧体吸波材136以电性连接至该无线射频 识别读写器116,该无线射频识别天线118无线电连接至该无线温度记录器20; 该加热单元120电性连接至该控制器114,该加热单元120连接该上盖体102 并对该容置空间108加热;该制冷单元122电性连接至该控制器114,该制冷 单元122连接该下盖体106并对该容置空间108制冷。

该第一风扇124电性连接至该控制器114,该第一风扇124设置于该上盖 体102之上;该第二风扇126电性连接至该控制器114,该第二风扇126设置 于该下盖体106之上;该第一散热片128连接该加热单元120;该第二散热片 130连接该制冷单元122。

该第一金属层132连接该上盖体102的内侧;该第二金属层134连接该下 盖体106的内侧;该第一高导磁铁氧体吸波材136连接该第一金属层132;该 第二高导磁铁氧体吸波材138连接该第二金属层134。该上盖体102的内部为 真空或为保丽龙,藉以隔热;该下盖体106的内部为真空或为保丽龙,藉以隔 热;该温度计112为一高精度的温度计;该第一金属层132的导热效果佳;该 第二金属层134的导热效果佳。

上述无线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亦可以近场通 信(nearfieldcommunication,NFC)取代;该控制器114经由一通用输入输 出接口(图1未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控制该加热单元120、 该制冷单元122、该第一风扇124及该第二风扇126;该控制器114经由一通 用串行总线(图1未示,universalserialbus,USB)或一RS232控制该温度计 112;该无线温度记录器20为一无线射频识别标签(tag)或一近场通信标签, 容后详述。

该控制器114控制该加热单元120、该制冷单元122、该第一风扇124及 该第二风扇126,使得该温度计112藉由该温度探棒110量测到该容置空间108 的温度到达一稳定的第一温度(例如摄氏25度);该控制器114藉由该温度 计112得知该容置空间108的温度;该控制器114控制该无线射频识别读写器 116藉由该无线射频识别天线118以无线命令该无线温度记录器20量测该容 置空间108的温度并纪录该容置空间的温度为一第一数据。

该控制器114控制该加热单元120、该制冷单元122、该第一风扇124及 该第二风扇126,使得该温度计112藉由该温度探棒110量测到该容置空间108 的温度到达一稳定的第二温度(例如摄氏10度);该控制器114藉由该温度 计112得知该容置空间108的温度;该控制器114控制该无线射频识别读写器 116藉由该无线射频识别天线118以无线命令该无线温度记录器20量测该容 置空间108的温度并纪录该容置空间的温度为一第二数据。

该控制器114控制该加热单元120、该制冷单元122、该第一风扇124及 该第二风扇126,使得该温度计112藉由该温度探棒110量测到该容置空间108 的温度到达一稳定的第三温度(例如摄氏0度);该控制器114藉由该温度计 112得知该容置空间108的温度;该控制器114控制该无线射频识别读写器116 藉由该无线射频识别天线118以无线命令该无线温度记录器20量测该容置空 间108的温度并纪录该容置空间的温度为一第三数据。

该无线温度记录器20自该容置空间108取出;藉由该第一数据、该第二 数据及该第三数据,该无线温度记录器20被校正。

请参考图2,其为本发明的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系统方框图。一无线温度 记录器校正系统30包含一无线温度记录器20及一无线温度记录器校正装置 10。图2所示的元件叙述与图1相似者,为简洁因素,于此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3,其为本发明的无线温度记录器方框图。图3所示的该无线温 度记录器20可使用于图1与图2。该无线温度记录器20包含一射频天线202、 一射频接口204、一电流电压转换器206、一电压调整器208、一记忆体210、 一通信总线接口212、一处理单元214、一模拟数字转换器216及一温度系数 热敏电阻218。

该射频接口204电性连接至该射频天线202;该电流电压转换器206电性 连接至该射频接口204;该电压调整器208电性连接至该电流电压转换器206; 该记忆体210电性连接至该电流电压转换器206及该射频天线202;该通信总 线接口212电性连接至该记忆体210;该处理单元214电性连接至该通信总线 接口212及该电压调整器208;该模拟数字转换器216电性连接至该处理单元 214;该温度系数热敏电阻218电性连接至该模拟数字转换器216。温度系数 热敏电阻218为一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或一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该模拟数字 转换器216及该温度系数热敏电阻218可以一温度感测器取代。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可快速且连续地校正无线温度记录器。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 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 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