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薄片体处理装置及具备该薄片体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薄片体处理装置及具备该薄片体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摘要

本发明的薄片体处理装置包括:筐体;薄片体堆放部,配置于筐体,在其上面堆放薄片体;薄片体排出部,与形成于薄片体堆放部的上方的空间部相向地配置于筐体,具备向薄片体堆放部排出薄片体的排出辊对;抵接构件,配置于薄片体排出部,向薄片体的输送路突出,与薄片体的薄片体面抵接;施力构件,对抵接构件施力,以使该抵接构件向输送路突出;输送单元,以进入空间部而与薄片体排出部相向的方式被选择性地安装到筐体,在内部接收薄片体,并输送该薄片体;以及联动部,与输送单元被安装于筐体联动地使抵接构件抵抗施力构件施加的力而从输送路退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27827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1-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510297262.3

  • 发明设计人 和田博;

    申请日2015-06-03

  • 分类号G03G15/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90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李雪春;王维玉

  • 地址 日本大阪府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3:52:3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1-30

    授权

    授权

  • 2016-02-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3G15/00 申请日:201506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1-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片体处理装置及具备该薄片体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向规定的薄片体堆放部排出并堆放薄片体的薄片体处理装置。这种薄 片体处理装置安装于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薄片体在其表面上以电子照相 技术等形成图像后,通过薄片体处理装置所具备的排出辊对被排出到薄片体堆放部上。另 外,已知一种在排出辊对的周边具备赋予刚性构件的图像形成装置。赋予刚性构件与薄片 体的表面抵接,给薄片体赋予规定的波浪。由此,薄片体在薄片体堆放部上的堆放性能得 以提高。此外,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而言,已公开如下技术:当将可选装置安装到装置 主体时,在从装置主体卸下赋予刚性构件后,将该赋予刚性构件安装到可选装置。

作为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可选装置,从排出辊对接收薄片体而进一步输送该薄片 体的输送单元已为所知。

上述技术存在以下问题:如果在保持赋予刚性构件安装于装置主体的状态下进一步安 装输送单元,则被赋予波浪形状后的薄片体被输送到输送单元,导致输送不良及异响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片体处理装置及具备该薄片体处理 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防止薄片体在被赋予波浪形状的状态下被输送到输送单元中。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薄片体处理装置具备筐体、薄片体堆放部、薄片体排出部、 抵接构件、施力构件、输送单元和联动部。薄片体堆放部配置于所述筐体,在其上面堆放 薄片体。薄片体排出部与形成于所述薄片体堆放部的上方的空间部相向地配置于所述筐 体,所述薄片体排出部具备向所述薄片体堆放部排出所述薄片体的排出辊对。抵接构件配 置于所述薄片体排出部,向所述薄片体的输送路突出,与所述薄片体的薄片体面抵接。施 力构件对所述抵接构件施力,以使该抵接构件向所述输送路突出。输送单元以进入所述空 间部而与所述薄片体排出部相向的方式被选择性地安装到所述筐体。输送单元在其内部接 收所述薄片体,并输送该薄片体。联动部与所述输送单元被安装于所述筐体联动地使所述 抵接构件抵抗所述施力构件施加的力而从所述输送路退避。

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和所述薄片体处理装置。图 像形成部用于在所述薄片体上形成图像。薄片体处理装置排出被形成所述图像后的薄片 体。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能够防止薄片体在被赋予波浪形状的状态下被输送到输送单 元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体排出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体排出部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单元的内部剖视图。

图6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括薄片体排出部的筐体上安装输送 单元的情形的剖视图,(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括薄片体排出部的筐体 上安装输送单元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7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括薄片体排出部的筐体上安装输送 单元的情形的剖视图,(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括薄片体排出部的筐体 上安装输送单元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8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括薄片体排出部的筐体上安装输送 单元的情形的剖视图,(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括薄片体排出部的筐体 上安装输送单元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9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括薄片体排出部的筐体上安装输送 单元的情形的侧视图,(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括薄片体排出部的筐体 上安装输送单元的情形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联动部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括薄片体排出部的筐体上安装输送单元 后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 形成装置1的内部剖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出部3的立体图。图3是排出部3的 剖视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所谓的黑白数码复合机,但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图像 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彩色数码复合机、彩色打印机、传真机等用于在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图 像或墨图像等的其它装置。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上”、“下”、“前”、“后”、“左”、“右” 等表示方向的用语只是为了说明清楚,而并不用于限定图像形成装置的原理。此外,在以 下的说明中的“薄片体”这一用语代表复印纸、铜版纸、OHP薄片体、厚纸、明信片、描图 纸以及接受图像形成处理的其它薄片体材料或者接受图像形成处理以外的任意处理的薄 片体材料。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主筐体2。主筐体2包括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下部 筐体21(筐体)和配置于下部筐体21的上方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上部筐体22。下部筐体21包 括与上部筐体22相连结的连结筐体23。连结筐体23沿主筐体2的右边缘及背面边缘延伸。 接受打印处理后的薄片体被排出到由下部筐体21和上部筐体22包围的排出空间24(空间 部)。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薄片体被排出并堆放到配置于下部筐体21的上面部的薄片体 排放部241。另外,排出空间24是形成于薄片体排放部241的上方的空间部。在排出空间 24中可以安装后面叙述的中转输送单元4。

配置在上部筐体22的正面方向的操作部221例如包括LCD触摸屏222。操作部221被形 成为可以输入有关图像形成处理的信息。使用者例如可以通过LCD触摸屏222输入要打印 的薄片体张数、打印浓度等。在上部筐体22内主要收容用于读取原稿图像的设备、以及用 于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操作的电子电路。

配置在上部筐体22上的按压盖223用于按压原稿。按压盖223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安 装于上部筐体22。

在下部筐体21的右侧面配置有手动薄片体提供盘240。手动薄片体提供盘240以下端 240A为支点能够上下转动。另外,在下部筐体21的内部,形成有用于配置后面叙述的各 种装置的内部空间S。

图像形成装置1在内部空间S具备盒110、薄片体提供部11、校准辊对116、图像形成 部120、定影装置130和排出部3(薄片体排出部)。薄片体提供部11具备抽取辊112和薄片体 提供辊113。薄片体提供部11向薄片体输送路PP送出薄片体P。薄片体输送路PP是被配置 成从薄片体提供部11起经由校准辊对116后经过配置在图像形成部120内的转印位置TP的 输送路。

盒110在其内部收容薄片体P。盒110具备支承薄片体P的升降板111。升降板111倾斜 以向上方推升薄片体P的前头边缘。

校准辊对116规定薄片体P在与薄片体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校准辊对116根 据在图像形成部120中对薄片体P转印图像的时机向图像形成部120输送薄片体P。

图像形成部120具备感光鼓121、带电器122、曝光装置123、显影装置124、调色剂容 器125、转印辊126、清洁装置127和除电器128。

定影装置130具备使薄片体P上的调色剂熔融的加热辊131、使薄片体P贴紧加热辊131 的压力辊132。

排出部3配置于定影装置130的上方。另外,排出部3在左右方向上与排出空间24相向 配置。排出部3具备使在表面上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P排出并堆放的功能。排出部3具备排 出外壳30。排出外壳30是排出部3的筐体部分,如图2所示,大致呈长方体形状。

此外,排出部3还具备配置于定影装置130的下游的输送辊对133、配置于输送辊对133 的下游的切换部136。输送辊对133将由定影装置130实施定影处理后的薄片体P向薄片体 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切换部136具有在输送辊对13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切换薄片体 P的输送方向的功能。由切换部136切换输送方向的薄片体P被送入第1输送路3A或第2输送 路3B(图3)。

排出部3还具备多个第1排出辊对134(排出辊对)和多个第2排出辊对135。第1排出辊对 134配置于切换部136的左方(图1),将由输送辊对133输送的薄片体P向排出空间24(薄片体 排放部241)排出。在未安装后面叙述的中转输送单元4的情况下,由第1排出辊对134排出 的薄片体P落下并堆放于薄片体排放部241。第1排出辊对134具备第1驱动辊134A和第1从 动辊134B(图3)。第1驱动辊134A及第1从动辊134B均在轴向(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有多个(参照图2)。

第2排出辊对135配置于第1排出辊对134的上方,将由输送辊对133输送的薄片体P向 排出空间24排出。第2排出辊对135具备第2驱动辊135A和第2从动辊135B。第2驱动辊 135A及第2从动辊135B均在轴向(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进一步,排出部3还具备检测片31和多个赋予刚性构件32(抵接构件)。检测片31能够 绕支点部310(图3)的轴线相对于排出外壳30转动。如图2所示,检测片31配置于排出外壳 3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另外,如图3所示,检测片31配置于第1排出辊对134的左方。检 测片31是致动器的一部分,该致动器用于检测最大张数的薄片体P堆放于薄片体排放部241 上时的状态。从第1排出辊对134排出的各薄片体P一边与检测片31抵接,一边被排出到薄 片体排放部241。每当薄片体P被堆放于薄片体排放部241上时,检测片31以其先端部向上 方移动的方式转动。不久,在最大张数的薄片体P被堆放于薄片体排放部241上时,图中未 示出的PI传感器检测出检测片31,向LCD触摸屏222通知薄片体P装满的信息。

赋予刚性构件32分别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各第1排出辊对134之间。赋予刚性构 件32向由第1排出辊对134排出的薄片体P的第1输送路3A(输送路)突出,通过与薄片体P的 薄片体面抵接而对薄片体P赋予刚性。赋予刚性构件32能够借助排出外壳30所具备的第1 引导部301及第2引导部302(图3)沿上下方向(与薄片体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并从第1 输送路3A退避的方向)滑动。另外,排出外壳30具备施力弹簧323(施力构件)。施力弹簧323 是对赋予刚性构件32施力从而使该赋予刚性构件32向第1输送路3A突出的弹簧构件。由定 影装置130实施定影处理后的薄片体P容易卷曲。于是,通过使赋予刚性构件32向第1输送 路3A突出,抵接于薄片体P的薄片体面,从而能够在薄片体P上形成波浪形状。借助该波 浪形状对薄片体P赋予刚性(波纹功能),能提高多张薄片体P在薄片体排放部241上的堆放 性能。

进一步,图像形成装置1还具备中转输送单元4(输送单元)。图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 中转输送单元4的立体图。另外,图5是中转输送单元4的内部剖视图。中转输送单元4在其 内部接收从排出部3输送来的薄片体P,将该薄片体P输送并传递给图中未示出的后处理装 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其下部筐体21的靠右侧面处配置有定影装置130及排出 部3,在下部筐体21的靠左侧面处安装作为可选装置的后处理装置。因此,中转输送单元4 从下部筐体21的靠右侧面处向靠左侧面处沿水平方向输送薄片体P。后处理装置从中转输 送单元4接收薄片体P,在对薄片体P实施规定的后处理后堆放薄片体P。对薄片体P的后处 理包括装订处理、小册子装订处理等。

参照图4及图5,中转输送单元4是沿前后及左右方向延伸的扁平状的单元。中转输送 单元4作为可选装置选择性地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排出空间24。详细而言,中转输送 单元4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方进入排出空间24,以与排出部3相向的方式被安装到下部筐 体21。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中转输送单元4也可以在从前方插入到排出空间24后, 稍微向右侧移动而被安装到下部筐体21。中转输送单元4具备下单元4A、上单元4B、中转 输送路4S、驱动部40、下送入部401、上送入部402、卷曲消除单元41、中转输送辊对42 和中转排出口4T。

中转输送路4S是在中转输送单元4内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输送路。下单元4A是配置 于中转输送单元4的下方部分的扁平状的单元,界定中转输送路4S的下方。同样,上单元 4B是配置于中转输送单元4的上方部分的扁平状的单元,界定中转输送路4S的上方。上单 元4B将后端缘作为支点,以使上单元4B的前端侧向上方移动的方式相对于下单元4A转动, 从而能够去除卡在中转输送路4S内的薄片体P。驱动部40配置于中转输送单元4的后端部, 收容用于驱动卷曲消除单元41、中转输送辊对42等的马达等。下送入部401配置于下单元 4A的右端部,向中转输送路4S引导薄片体P。同样,上送入部402配置于上单元4B的右端 部,与下送入部401一起向中转输送路4S引导薄片体P。

卷曲消除单元41配置于中转输送单元4的右端侧。卷曲消除单元41具有消除薄片体P 的卷曲的功能。卷曲消除单元41具备弹性辊411和硬质辊412。弹性辊411是由橡胶构件制 成的辊。硬质辊412是由金属制成的辊。通过硬质辊412与弹性辊411相抵接,弹性辊411 发生弹性变形。据此,形成沿着硬质辊412周面形状的弯曲的夹缝部。通过使薄片体P经过 夹缝部,消除薄片体P的卷曲。其中,卷曲消除单元41能够绕图中未示出的转轴转动。据 此,可以使弹性辊411与硬质辊412的上下位置反转,不管薄片体P的先端部向上方卷曲还 是下方卷曲,都能够矫正薄片体P的卷曲。

中转输送辊对42是配置于中转输送路4S内的输送辊对。中转排出口4T相当于中转输 送路4S的终端部,从中转排出口4T向图中未示出的后处理装置传递薄片体P。

当如上所述的中转输送单元4安装于下部筐体21时,如果薄片体P在由所述赋予刚性构 件32赋予波浪形状的状态下被送入中转输送单元4,则发生如下问题。即,在中转输送单 元4中,由下单元4A及上单元4B界定中转输送路4S的上方及下方。因此,当由赋予刚性构 件32赋予波浪后的薄片体P经过中转输送路4S时,薄片体P较强地与下单元4A及上单元4B 的壁面摩擦接触,容易发生薄片体P的输送不良或异响。而且,如本实施方式,在中转输 送单元4具备卷曲消除单元41的情况下,并不需要通过赋予刚性构件32来对薄片体P赋予波 浪。赋予刚性构件32在薄片体P被堆放到薄片体排放部241的情况下有效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抵抗中转输送单元4安装于下部筐体21时的上述问题,使中转 输送单元4具备多个突出部43(联动部)(图6(B))。图6(A)和(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 括排出部3的下部筐体21上安装中转输送单元4的情形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所述 下部筐体21和中转输送单元4构成薄片体处理装置1A(图1)。薄片体处理装置1A具有排出并 堆放薄片体P的功能。

参照图6(B),突出部43是从中转输送单元4向排出部3突出设置的突起。在图4中省略 示出突出部43,但突出部43从中转输送单元4的上送入部402向右方突出。另外,突出部 43的先端部具备沿着中转输送单元4的安装方向(右方向)向下倾斜的倾斜面。而且,如上所 述,由于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赋予刚性构件32,因此以分别与各赋予刚性 构件32相向的方式配置有多个突出部43。突出部43具有与中转输送单元4被安装于下部筐 体21联动地使赋予刚性构件32从第1输送路3A退避的功能。

参照图6(A),赋予刚性构件32具备薄片体抵接部321和被连结部322。另外,图3所示 的施力弹簧323被配置于形成在赋予刚性构件32的内部的空间部。薄片体抵接部321配置于 赋予刚性构件32的下端部。薄片体抵接部321具有沿着薄片体P在第1输送路3A内的输送方 向先端向下倾斜的形状。薄片体抵接部321的先端部由沿着输送方向的平坦面构成。被连 结部322形成于赋予刚性构件32的上端侧。被连结部322是通过局部切除赋予刚性构件32 的左侧边缘而形成的。被连结部322具有沿着中转输送单元4的安装方向(右方向)向下倾斜 的倾斜面。而且,如上所述,赋予刚性构件32被施力弹簧323(图3)施加向下方的力,并且 能够沿第1引导部301及第2引导部302在上下方向(与薄片体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滑 动。其中,施力弹簧323施加的力被设定为比赋予刚性构件32从输送在第1输送路3A中的 薄片体P所受的按压力大。

如图6(A)至图6(B)的状态所示,当中转输送单元4从左方进入排出空间24时,中转输 送单元4的突出部43通过形成于排出外壳30的图中未示出的开口部与赋予刚性构件32的被 连结部322相抵接。此时,借助突出部43的先端部与被连结部322的倾斜面相抵接,赋予刚 性构件32抵抗施力弹簧323施加的力而沿第1引导部301及第2引导部302向上方滑动。由 此,赋予刚性构件32的薄片体抵接部321从第1输送路3A向上方退避。因此,在形成图像 后的薄片体P从排出部3传递给中转输送单元4时,赋予刚性构件32不会与薄片体P的薄片 体面抵接,能够防止薄片体P在形成有波浪的状态下被送入中转输送单元4内。据此,能够 抑制在中转输送单元4内的薄片体P的输送不良和输送时的异响。另外,通过中转输送单元 4具备的突出部43与赋予刚性构件32抵接,能够可靠地使赋予刚性构件32从第1输送路3A 退避。当中转输送单元4被从下部筐体21卸下时,赋予刚性构件32借助施力弹簧323施加的 力而向下方滑动。此时,如图3所示,赋予刚性构件32借助赋予刚性构件32的上端部所具 备的一对卡止钩被定位在突出位置。

接着,对包括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体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 明。图7(A)和(B)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括排出部3P的下部筐体(图中未示出)上安装中转 输送单元4P(输送单元)的情形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在赋予刚性构件32P的支承结构上不 同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故主要说明该不同点,省略其它共同部分的说明。另外,在图7(A) 和(B)中,对于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6(A)和(B)所示的构件同样的功能及结构的构件,在 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的末尾上追加“P”来表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赋予刚性构件32P(抵接构件)具备薄片体抵接部321P、被连结部 322P和转动支点部324。转动支点部324是在赋予刚性构件32P的右端且上端部向前后方向 (与图7(A)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突出设置的轴部。转动支点部324插通于排出部3P的排出外 壳30P所具备的图中未示出的轴孔中。赋予刚性构件32P以能够绕转动支点部324的轴线转 动的方式支承于排出外壳30。此时,转动支点部324具备图中未示出的螺旋弹簧(施力构件)。 螺旋弹簧绕转动支点部324对赋予刚性构件32P施力,以使刚性构件32P的薄片体抵接部 321P向第1输送路3AP突出。另外,被连结部322P是在赋予刚性构件32P的左端部沿上下 方向延伸的侧面。此外,中转输送单元4P具备的突出部43P在其先端侧具有沿着中转输送 单元4的安装方向朝上倾斜的倾斜面(图7(B))。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A)至图7(B)的状态所示,当中转输送单元4P从左方进入排出 空间24P时,中转输送单元4P的突出部43P与被连结部322P抵接。此时,突出部43的先端 部与被连结部322P抵接,抵抗螺旋弹簧施加的力而使赋予刚性构件32P绕转动支点部324 的轴线转动。据此,赋予刚性构件32P的薄片体抵接部321P从第1输送路3AP向上方且薄 片体P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退避。因此,能够抑制在中转输送单元4P内的薄片体P的输送不 良和输送时的异响。另外,通过中转输送单元4P具备的突出部43P与赋予刚性构件32P抵 接而使赋予刚性构件32P转动,能够顺畅地使赋予刚性构件32P从第1输送路3AP退避。

接着,对包括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体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 明。图8(A)和(B)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括排出部3Q的下部筐体(图中未示出)上安装中转 输送单元4Q(输送单元)的情形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在赋予刚性构件32Q的支承结构上不 同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故主要说明该不同点,省略其它共同部分的说明。另外,在图8(A) 和(B)中,对于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6(A)和(B)所示的构件同样的功能及结构的构件,在 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的末尾上追加“Q”来表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赋予刚性构件32Q(抵接构件)具备薄片体抵接部321Q和被连结部 322Q。如图8(A)所示,赋予刚性构件32Q大致呈L字形状。赋予刚性构件32Q以能够沿薄 片体P的输送方向在左右方向上滑动的方式支承于排出外壳30Q。此时,在赋予刚性构件 32Q和排出外壳30Q之间具备图中未示出的弹簧构件(施力构件)。弹簧构件对赋予刚性构件 32Q施加向左方的力,以使赋予刚性构件32Q的薄片体抵接部321Q向第1输送路3AQ突出。 被连结部322Q是在赋予刚性构件32Q的左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面。另外,设在中转输 送单元4Q的突出部43Q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先端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如图8(A)至图8(B)的状态所示,当中转输送单元4Q从左方进入排 出空间24Q时,中转输送单元4Q的突出部43Q与被连结部322Q抵接。之后,赋予刚性构 件32Q抵抗弹簧构件施加的力,向与薄片体P的输送方向相反的右方向滑动。据此,赋予 刚性构件32Q的薄片体抵接部321Q从第1输送路3AQ向右方(薄片体P的输送方向上游侧) 退避。因此,能够抑制在中转输送单元4Q内的薄片体P的输送不良和输送时的异响。

接着,对包括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体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 明。图9(A)和(B)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括排出部3R的下部筐体(图中未示出)上安装中转 输送单元4R(输送单元)的情形的侧视图。图10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部5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包括排出部3R的下部筐体上安装中转输送单元4R后的情形的剖视图。本实施 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抵接构件的检测片31R从第 1输送路3AR退避,因此主要说明该不同点,省略其它共同部分的说明。另外,在图9至图 11中,对于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6(A)和(B)所示的构件同样的功能及结构的构件,在与 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的末尾上追加“R”来表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片31R(检测构件)作为抵接构件发挥功能,相对于第1输送路 3AR出没,该检测片31R是用于检测最大张数的薄片体P堆放于薄片体排放部241R上时的 状态的致动器6(图12)的一部分。检测片31R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测片31同样地与薄 片体P抵接。因而,检测片31R也具有对薄片体P赋予刚性的功能(波浪功能)。排出部3R具 备连结部5(图10)。连结部5除了具备检测片31R之外还具备轴部50、突片51和遮光片5R。 轴部50沿与薄片体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轴部50插通并固定于检测片31R的起端部 所具备的轴孔310R中,成为检测片31R转动时的转轴。轴部50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以能够 转动的方式被轴支承于排出部3R的排出外壳30R。另外,突片51在轴部50的轴向上与检测 片31R隔开间隔地配置,且从轴部50向与检测片31R不同的方向突出设置。突片51的先端 部向上方弯曲。而且,排出部3R还具备外嵌于轴部50的图中未示出的螺旋弹簧。螺旋弹簧 绕轴部50对检测片31R及突片51施力,以使检测片31R向第1输送路3A突出,换言之,使 检测片31R抵接于由第1排出辊对134R排出的薄片体P。另外,遮光片5R是在轴部50的前 端部向与检测片31R相反侧突出设置的突起,并且其先端部向前方弯曲。遮光片5R被后面 叙述的第1检测部52及第2检测部53检测。

另一方面,中转输送单元4R具备突出壁44(突出部)(图9(A))。突出壁44是从中转输送 单元4R向排出部3R突出设置的壁部。突出壁44具备沿着中转输送单元4R的安装方向(右方 向)其先端向下倾斜的倾斜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A)所示,当中转输送单元4R从左方进入排出空间24R时,中 转输送单元4R的突出壁44与连结部5的突片51的先端部抵接。此时,突出壁44向上方捞起 突片51的弯曲的先端部,并且中转输送单元4R被安装。进而,如图9(B)所示,当突片51 被突出壁44向上方推升时,一体地具备突片51及检测片31R的轴部50抵抗所述螺旋弹簧施 加的力而绕轴线转动。由此,如图11所示,检测片31R从第1输送路3AR向上方退避。另 外,在中转输送单元4R的下送入部401R形成有与图4的切口部401A同样的切口部。因而, 能够防止在检测片31R转动时检测片31R与下送入部401R相干涉。即使采用这种结构,在 形成图像后的薄片体P从排出部3R传递给中转输送单元4R时,检测片31R也不会与薄片体 P的薄片体面抵接,能够防止薄片体P在形成有波浪的状态下被送入中转输送单元4R内。 据此,能够抑制在中转输送单元4R内的薄片体P的输送不良和输送时的异响。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检测最大张数的薄片体P堆放于薄片体排放部241R上时 的状态的致动器6除了具备所述连结部5之外还具备第1检测部52、第2检测部53和控制部 54。图12是用于说明致动器6的检测片31R及遮光片5R的动作的模式图。第1检测部52及 第2检测部53是在排出部3R(图9(A))的内部与遮光片5R相向配置的PI传感器。第1检测部 52配置于第2检测部53的上方。另外,控制部54电连接于第1检测部52及第2检测部53,控 制这些检测部。

在中转输送单元4R未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下,如果在薄片体排放部241R上堆 放了薄片体P,则检测片31R被薄片体P按压,从作为初始位置的第1位置R1绕轴部50的轴 线转动。之后,如果在薄片体排放部241R上堆放了最大张数的薄片体P,则检测片31R接 触薄片体P的上面(最上部)而从第1位置R1转动第1角度,从而被配置到图12的第2位置R2。 此时,第1检测部52检测出与检测片31R一体地转动的遮光片5R。据此,控制部54能够检 测出在薄片体排放部241R上堆放了最大张数的薄片体摞SV。

另一方面,当中转输送单元4R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时,如上所述,突出壁44向上 方推升突片51。并且,检测片31R从第1位置R1转动比第1角度大的第2角度,被配置到图 12的第3位置R3。此时,第2检测部53检测出与检测片31R一体地转动的遮光片5R。因此, 控制部54能够检测出中转输送单元4R被安装。其中,在检测片31R从第1输送路3AR(图11) 退避的情况下,已经不需要检测在薄片体排放部241R上的薄片体P的张数。因而,控制部 54在第2检测部53检测出中转输送单元4R的安装后,停止第1检测部52对薄片体P的堆放状 态的检测动作。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体处理装置及具备该薄片体处理装置 的图像形成装置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变形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1检测部52及第2检测部53由PI传感器(光学传感器) 构成的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其它方式中,第1检测部52及第2检测部53也可以 是压电元件等。

(2)进一步,也可以由第2检测部53(图12)以外的结构来检测中转输送单元4R(图11)对 下部筐体的安装。在其它变形实施方式中,中转输送单元4R具备电连接于下部筐体的连接 部4RC(参照图9(A))(连接器)。连接部4RC是从下部筐体向中转输送单元4R提供驱动电压 的电源连接器,或者是收发控制信号的连接器。其中,在中转输送单元4R的连接部4RC连 接于下部筐体(排出部3R)后(图9(B)),控制部54也可以停止第1检测部52对薄片体P的堆放 状态的检测动作。

(3)进一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薄片体堆放部的薄片体排放部241形成于 下部筐体21的上面部的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而且,薄片体堆放部并不被限定于 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体内薄片体排放部中。也可以将能够装卸于下部筐体21的盘(图中 未示出)作为薄片体堆放部,例如安装于下部筐体21的左侧面部。在此情况下,在盘被从下 部筐体21卸下后,将中转输送单元4安装到下部筐体21的左侧面部,以使其位于安装有盘 时的上方的空间部。

(4)进一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中转输送单元4作为输送单元来进行说明,但本发 明并不限定于此。在其它变形实施方式中,输送单元也可以是对由第1排出辊对134排出的 薄片体P实施规定的后处理的后处理单元。在此情况下,后处理单元不仅可以安装到下部 筐体21的排出空间24,也可以安装到下部筐体21的左侧面部等。

(5)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中转输送单元4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方进入排出 空间24,并以与排出部3相向的方式被安装到下部筐体2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其 它变形实施方式中,中转输送单元4也可以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方进入排出空间24,以与 排出部3相向的方式被安装到下部筐体21。在此情况下,例如可以在图6(A)和(B)中将赋予 刚性构件32的被连结部322及中转输送单元4的突出部43的倾斜面设定成沿前后方向倾斜, 从而能够同样地实现赋予刚性构件32的移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