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胸腔镜肺部手术中应对血管出血的入鞘式血管阻断钳

一种胸腔镜肺部手术中应对血管出血的入鞘式血管阻断钳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胸腔镜肺部手术中应对血管出血的入鞘式血管阻断钳。本发明的入鞘式血管阻断钳由外鞘和双关节开合器两部分组成,双关节开合器包括相互并联的两臂体,臂体分为前臂、中臂和后臂三部分,两前臂的前面部分为分别向前伸出的两对同向弯曲的尖头,使得入鞘式血管阻断钳合拢时,内、外侧的尖头分别相吻合,同时内外侧尖头之间、以及内侧尖头和两前臂的后端部分别形成间隙;外鞘为2个,其由医用橡胶制备而成,两外鞘的大小、形状分别和两前臂相匹配。本发明控制出血方便、快捷、精准,能够避免加重血管壁破口周围的损伤,减少血栓、狭窄、二次出血的发生。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25000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市肺科医院;

    申请/专利号CN201510758641.8

  • 申请日2015-11-10

  • 分类号A61B17/12;

  • 代理机构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王洁平

  • 地址 200433 上海市杨浦区政民路507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3:43:0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7-13

    授权

    授权

  • 2016-02-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B17/12 申请日:201511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1-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胸腔镜肺部手术中应对血管出血的入鞘式血管阻断钳。

背景技术

胸腔镜手术开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广泛用于胸外科各类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治疗。胸腔镜肺部手术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及肺良性病变,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已被肯定,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肩关节功能影响小等优势。胸腔镜肺部手术的手术入路经历了辅助切口下胸腔镜手术、三孔、单操作孔(两孔)、单孔(唯一孔)的历程变化。随着术者手术技巧的提高及经验的积累,现在的手术进一步的减少了切口数量,减轻了术后疼痛,减少了手术创伤,真正达到了微创,体现了微创的巨大优越性。

然而随着胸腔镜肺部手术切口的减少,对术者在手术当中的操作要求更高、更精细,这对术者而言是严峻的挑战。术者必须针对术中发生的意外情况进行更加精准的把控,把对患者的伤害最小化。

术中出血是肺部手术常见的意外情况,在开胸手术中的出血比较容易控制,术者可以通过手指按压出血获得临时的控制,然后游离血管的两端,用血管阻断钳阻断近心端和远心端,然后予以缝合破口。然而在胸腔镜肺部手术中,由于切口小,手指无法伸入到胸腔内,只能借助器械临时控制出血,常用的有卵圆钳、海绵钳、胸腔钳等。但在获得临时的出血控制后,由于切口的限制,并没有机会游离破损血管的两端,常规的血管阻断钳无法进行充分的阻断,很难进一步的缝合破口。即便有效钳夹了血管的破口,钳口的粗大及金属齿对血管的损害都不利于血管破口的缝合:例如钳口的粗大导致血管破口周围受钳夹的面积增大,此时缝合容易造成血管的狭窄及日后的血栓形成;例如金属齿钳夹血管破口后,不能上齿收紧,只能轻轻闭合,稳定性差,容易引起二次撕裂,加重出血,不得已中转开胸去控制出血。由于切口限制,有的术者选择不获得临时的控制出血,避免器械对缝合动作的干扰,一边缝合一边出血,但适用于很小的破口。即便如此,仍然会导致过多的失血,在较大的破口存在时,此种方法会对患者造成失血性休克。

在两孔甚至单孔的胸腔镜肺部手术中,真正的操作切口只有一个,多数甚至所有器械都从操作孔出入,器械之间的碰撞加重了出血带来的控制困难及缝合困难,往往会加大患者的伤害,从微创手术变为巨创手术。

如何解决上述这些弊端,使得胸腔镜微创肺部术中出血的控制更加容易、精准、快速、无创,减少微创手术转变为巨创手术的机会,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胸腔镜肺部手术中出血处理的操作弊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胸腔镜肺部手术中应对血管出血的入鞘式血管阻断钳。本发明的入鞘式血管阻断钳控制出血方便、快捷、精准,能够避免加重血管壁破口周围的损伤,减少血栓、狭窄、二次出血的发生,进而在控制出血后有利于缝合血管破口的操作顺利进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胸腔镜肺部手术中应对血管出血的入鞘式血管阻断钳,由双关节开合器和外鞘两部分组成;

所述双关节开合器包括相互并联的两臂体,臂体分为前臂、中臂和后臂三部分,臂体的中臂并排邻近设置,两中臂的对应端部之间分别活动连接;两臂体的中臂分别和各自臂体的前臂和后臂活动连接;所述后臂的尾部设置手握着力点;

两前臂的前面部为分别向前伸出的两对同向弯曲的尖头,使得入鞘式血管阻断钳合拢时,内、外侧的尖头分别相吻合,同时内外侧尖头之间、以及内侧尖头和两前臂的后端部分别形成间隙;

所述外鞘为2个,其由医用橡胶制备而成,两外鞘的大小、形状分别和两前臂相匹配,使用时,双关节开合器的两前臂分别伸入两对应外鞘中,相互紧密贴合。

本发明中,双关节开合器的两前臂的外侧分别对称设置有凹槽,用于方便丝线固定外鞘。

本发明中,双关节开合器的手握着力点为环状。

本发明中,双关节开合器的内外侧尖头之间、以及内侧尖头和两前臂的后端部形成的间隙,方便缝针的进出;优选的,间隙为狭长型。

本发明中,双关节开合器的两中臂的对应端部通过弹簧或者销轴活动连接;所述双关节开合器的两臂体的中臂分别和各自臂体的前臂和后臂轴接。

本发明中,外鞘的尖端上设置粗糙颗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其操作方便快捷,末端分叉尖锐且成两股,可以精准钳夹血管破口的上下两端,减少了与血管的接触面积,达到与开胸手术中阻断血管破口近心端及远心端的效果;

2.末端入鞘后避免了尖锐金属物对血管壁的损害,增加了摩擦力,在保证精准钳夹的同时避免加重对血管壁破口周围的损伤,减少血栓、狭窄、二次出血的发生;

3.末端合拢后存在狭长的间隙,方便缝针从此进出,在不需要调整器械的前提下进行缝合,快速容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入鞘式血管阻断钳的外鞘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入鞘式血管阻断钳的双关节开合器示意图。

图3是两前臂合拢前后的正侧位示意图。

图4是入鞘式血管阻断钳钳夹住血管破口处后进一步缝合破口方法示意图。

图中标号:1-外鞘;2-双关节开合器;3A、3B、4C、4D-钳尖鞘;5A、5B、6C、6D-钳尖;5E、6F-凹槽;7-第一前臂;8-第一中臂;9-第一后臂;10-第二前臂;11-第二中臂;12-第二后臂;13-第一连接处;14-第二连接处;15-手握着力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阐述。

如图1、2所示,该装置由入鞘式血管阻断钳的外鞘1和双关节开合器2两部分组成,双关节开合器2由两臂体并联构成,两臂体均为金属材质。臂体分别由第一前臂7、第一中臂8和第一后臂9;以及第二前臂10、第二中臂11和第二后臂12串联、活动连接而成。其活动连接方式可以是本领域内现有技术中任何合适的形式。本实施例中,采取轴接的方式。

第一中臂8和第二中臂11并排邻近放置,其两端活动连接,实现并联。其活动连接可以是本领域内现有技术中任何合适的形式。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弹簧或者销轴方式活动连接。在第一后臂9和第二后臂12的尾部设置手握着力点15,手握着力点15为环状,以便开合。

第一前臂7和第二前臂10的前面部为分别向前伸出的两对同向弯曲的尖头,分别记为钳尖5A、钳尖5B、钳尖6C和钳尖6D;入鞘式血管阻断钳合拢时,内、外侧的尖头分别相吻合,同时内外侧尖头之间、以及内侧尖头和两前臂的后端部分别形成间隙。

外鞘为2个,其由医用橡胶制备而成,两外鞘的大小、形状分别和两前臂相匹配,外鞘的尖端部分分别记为钳尖鞘3A、钳尖鞘3B、钳尖鞘4C和钳尖鞘4D。外鞘的尖端上设置粗糙颗粒,摩擦力大,有利于手术的操作。

双关节开合器2中第一前臂7、第二前臂10的前面部分分别伸入两个外鞘1中,使得合拢后钳尖鞘3A、3B、4C、4D和钳尖5A、5B、6C、6D紧密贴合,具体接触贴合的分别为:3A--5A;3B--5B;4C--6C;4d--6D;形如刀与刀鞘。如图3所示的双关节开合器2的凹槽5E、6F处可用丝线结扎固定套入的外鞘1,方便合拢后钳尖5A和钳尖6C,钳尖5B和钳尖6D之间的紧密结合。

通过胸腔镜切口送入胸腔内,手术实施时通过双关节开合器2的作用,打开第一前臂7与第二前臂10,精准钳夹血管破口,合拢后使得血管破口上下两端被阻断,中间是由钳尖5A、5B、6C、6D之间形成的狭长间隙。如图4的箭头方向所示,缝合血管破口时仅仅需要从钳尖6D处进针,钳尖5B处出针,穿过狭长间隙,反针缝合出针,再从6C处进针,钳尖5A处出针,一般三针就可以松开入鞘式血管阻断钳,给予缝线少许张力,再逆向缝合回到钳尖6D点,即可打结结束缝合。

使用步骤:当手指套入到手握着力点15内,张开第一后臂9和第二后臂12的间隙时,作用于第二连接处14,再推动第一中臂8向前滑动,进而作用于第一连接处13,使得第二前臂10向外张开,张开第一前臂7与第二前臂10之间的间隙,进入胸腔,找到血管破口,用力使得手握着力点15闭合,缩小两后臂之间的间隙,拉回第一中臂8,使得第二前臂10向第一前臂7靠拢,缩小两者之间的间隙,从而使得血管破口被夹闭。缝合血管破口后张开手握着力点15,把双关节开合器2取出胸腔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