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使用了热通量传感器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

使用了热通量传感器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其具备:温度变化体(20),其通过被通电而温度变化;热通量传感器(10),其输出与热通量对应的传感器信号;热扩散层(40),其被配置在热通量传感器(10)上;以及控制部(2),其对温度变化体(20)通电来调整温度变化体(20)的温度。在车辆的车厢内所具备的座椅(200)的内部,从乘客就坐于座椅时乘客所接触的座椅的表皮(201a)侧起,依次配置有热扩散层、热通量传感器、温度变化体。从热通量传感器向控制部输出与表皮和温度变化体之间的热通量对应的传感器信号。控制部基于从热通量传感器输出的传感器信号,调整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以使得表皮和温度变化体之间的热通量成为规定值。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4-2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60N 2/56 专利号:ZL2014800323171 申请日:20140516 授权公告日:20170707

    专利权的终止

  • 2017-07-07

    授权

    授权

  • 2016-02-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0N2/56 申请日:201405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1-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尤其是,本发明涉及一种 使用了热通量传感器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被配置在搭载于车辆的座椅内并加热该座椅的表皮的 座椅加热器。例如,在日本特开2008-67850号公报中,使用具有发热 体的座椅加热器,对座椅加热器进行通电以使得座椅的表皮达到规定温 度。

另外,已知对于人体的温度感觉而言,相比于人体所接触的部件的 温度,在人体和与该人体接触的部件之间的热通量的影响较大。因此, 在如上述座椅加热器那样将座椅的表皮维持在规定温度的部件中,随着 时间乘客的表面温度发生变化,所以座椅的表皮和乘客之间的热通量发 生变动,由此可能会给乘客带来不适感。此外,热通量是指每单位时间 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以提供能够提供舒适的温度环境的舒适温度 调节控制装置为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具备:温度变 化体(20),其通过被通电而温度变化;热通量传感器(10),其被配置 在温度变化体上,输出与热通量对应的传感器信号;热扩散层(40), 其被配置在热通量传感器的与同温度变化体接触的部分相反侧;以及控 制部(2),其对温度变化体通电来调整温度变化体的温度。本发明的舒 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具有以下特征。

即,在车辆的车厢内所具备的座椅(200)的内部,从乘客就坐于 座椅时乘客所接触的座椅的表皮(201a)侧起依次配置有热扩散层、热 通量传感器、温度变化体。热通量传感器输出与表皮和温度变化体之间 的热通量对应的传感器信号,控制部基于从热通量传感器输出的传感器 信号,调整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以使得表皮和温度变化体之间的热通 量成为规定值。

根据该特征,调整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以使得表皮和温度变化体之 间的热通量成为规定值,因此能够使表皮和乘客之间的热通量为固定 值。因此,通过将规定值设为与人体感觉舒适的热通量对应的值,能够 向乘客提供舒适的温度环境。

此外,在发明内容及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各单元的括号内的附图标 记示出与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 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图1中的热通量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热通量传感器的制造工序的剖视图。

图6是在座椅配置了加热部时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控制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A是在乘客就坐之前开始向板式加热器的通电时的时间图。

图8B是在乘客就坐之后开始向板式加热器的通电时的时间图。

图9是配置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的加 热部时的示意图。

图10是配置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的 加热部时的示意图。

图11是配置了本发明的参考例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的加热部 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 实施方式相互之间,对相互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来进行 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 辆用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具备加热部1、控制部2和温度传感器50, 其中,加热部1具有热通量传感器10、板式加热器20、盖体30以及中 间部件40。

如图2~图4所示,在热通量传感器10中,绝缘基材100、表面保 护部件110、背面保护部件120被一体化。另外,在该一体化了的部分 的内部,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交替地串联连接。以下, 对热通量传感器10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此外,为了便于理解,在图2 中省略表面保护部件110来表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基材100由以聚醚醚酮(PEEK)、聚醚酰亚胺 (PEI)、液晶聚合物(LCP)为代表的平面矩形状的热塑性树脂膜构成。 并且,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第一、第二通孔101、102形成为交错图案以 使得相互不同。

此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二通孔101、102呈从表面100a 朝向背面100b直径固定的圆筒状,但也可以呈从表面100a朝向背面 100b直径减小的锥状。另外,也可以呈从背面100b朝向表面100a直 径减小的锥状,也可以呈矩形筒状。

并且,在第一通孔101配置有第一层间连接部件130,在第二通孔 102配置有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40。即,在绝缘基材100,第一、第二层 间连接部件130、140被配置成相互不同。

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由相互不同的金属构成,以发 挥塞贝克效应。例如,第一层间连接部件130由构成P型的Bi-Sb- Te合金的粉末以维持烧结前的多个金属原子的结晶构造的方式被固相 烧结了的金属化合物(烧结合金)构成。另外,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40 由构成N型的Bi-Te合金的粉末以维持烧结前的多个金属原子的规定 的结晶构造的方式被固相烧结了的金属化合物(烧结合金)构成。像这 样,通过作为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而使用以维持规定的 结晶构造的方式被固相烧结了的金属化合物,能够增大引起电压。

此外,图2虽然不是剖视图,但为了便于理解,对第一、第二层间 连接部件130、140施加了阴影。

在绝缘基材100的表面100a配置有表面保护部件110,表面保护部 件110由以聚醚醚酮(PEEK)、聚醚酰亚胺(PEI)、液晶聚合物(LCP) 为代表的平面矩形状的热塑性树脂膜构成。该表面保护部件110的平面 形状与绝缘基材10的平面形状呈相同大小,在与绝缘基材100对置的 一面110a侧,铜箔等被图案化而成的多个表面图案111以相互分离的 方式形成。并且,各表面图案111分别与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 140适当地电连接。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将相邻的1个第一层间连接部件130和1 个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40作为组150时,各组150的第一、第二层间连 接部件130、140与同一表面图案111连接。即,各组150的第一、第 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经由表面图案111电连接。此外,在本实施 方式中,沿着绝缘基材100的长边方向(图3中纸面左右方向)相邻的 1个第一层间连接部件130和1个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40作为组150。

在绝缘基材100的背面100b配置有背面保护部件120,背面保护部 件120由以聚醚醚酮(PEEK)、聚醚酰亚胺(PEI)、液晶聚合物(LCP) 为代表的平面矩形状的热塑性树脂膜构成。该背面保护部件120以如下 方式配置于绝缘基材100的背面100b:背面保护部件120的绝缘基材 10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比绝缘基材100长,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从绝缘基 材100突出。

并且,在背面保护部件120的与绝缘基材100对置的一面120a侧, 铜箔等被图案化而成的多个背面图案121以相互分离的方式形成。并且, 各背面图案121分别与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适当地电连 接。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绝缘基材100的长边方向上相邻的组150 中,一个组150的第一层间连接部件130和另一组150的第二层间连接 部件140与同一背面图案121连接。即,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 140跨越组150而经由同一背面图案121电连接。

另外,如图4所示,在绝缘基材100的外缘,沿着与长边方向正交 的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相邻的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 与同一背面图案121连接。具体而言,以在绝缘基材100的长边方向经 由表面图案111和背面图案121串联连接的部分反复的方式,相邻的第 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与同一背面图案121连接。

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背面图案121中的构成如上述那样串联 连接的结构的端部的部分形成为从绝缘基材100露出。并且,背面图案 121的从绝缘基材100露出的部分构成作为与控制部2连接的端子发挥 作用的部分。

以上是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的热通量传感器10的结构。并且,这种 热通量传感器10向控制部2输出与沿厚度方向通过热通量传感器10的 热通量对应的传感器信号(引起电压)。这是因为若热通量发生变化, 则在交替地串联连接的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产生的引起 电压发生变化。此外,热通量传感器10的厚度方向是指绝缘基材100、 表面保护部件110、背面保护部件120的层叠方向。

在此,参照图5对上述热通量传感器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5的(a)所示,准备绝缘基材100,通过钻孔机、激光 等形成多个第一通孔101。

接下来,如图5的(b)所示,向各第一通孔101填充第一导电性膏 131。此外,作为向第一通孔101填充第一导电性膏131的方法(装置), 能够采用本申请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0-50356号所记载的方法(装置)。

简单来讲,经由吸附纸160在未图示的保持台上以背面100b与吸附纸 160对置的方式配置绝缘基材100。并且,边使第一导电性膏131熔融,边 向第一通孔101内填充第一导电性膏131。由此,第一导电性膏131的有 机溶剂的大部分被吸附于吸附纸160,合金的粉末密接配置于第一通孔 101。

此外,吸附纸160是能够吸收第一导电性膏131的有机溶剂的材质的 纸即可,能够使用一般的优质纸等。另外,第一导电性膏131能够使用如 下材料,即,对金属原子维持规定的结晶构造的Bi-Sb-Te合金的粉末 加入熔点是43℃的石蜡等有机溶剂并膏化了的材料。因此,在填充第一导 电性膏131时,在绝缘基材100的表面100a被加热至约43℃的状态下进 行。

接着,如图5的(c)所示,在绝缘基材100通过钻孔机、激光等形成 多个第二通孔102。如上所述,该第二通孔102以与第一通孔101相互不 同并与第一通孔101一同构成交错图案的方式形成。

接下来,如图5的(d)所示,向各第二通孔102填充第二导电性膏 141。此外,该工序可以以与上述图5的(b)相同的工序进行。

即,再次,经由吸附纸160在未图示的保持台上以背面100b与吸附纸 160对置的方式配置绝缘基材100,之后向第二通孔102内填充第二导电性 膏141。由此,第二导电性膏141的有机溶剂的大部分被吸附于吸附纸160, 合金的粉末密接配置于第二通孔102。

第二导电性膏141能够使用如下材料,即,对与构成第一导电性膏131 的金属原子不同的金属原子维持规定的结晶构造的Bi-Te合金的粉末加 入熔点是常温的松脂等有机溶剂并膏化了的材料。即,构成第二导电性膏 141的有机溶剂使用比构成第一导电性膏131的有机溶剂的熔点低的材料。 并且,在填充第二导电性膏141时,在绝缘基材100的表面100a保持在常 温的状态下进行。换言之,在第一导电性膏131所包含的有机溶剂固化的 状态下,进行第二导电性膏141的填充。由此,抑制第二导电性膏141混 入至第一通孔101。

此外,第一导电性膏131所包含的有机溶剂固化的状态是指在上述图 5的(b)的工序中,不吸附于吸附纸160而残留在第一通孔101的有机溶 剂。

并且,如图5的(e)及图5的(f)所示,在与上述各工序不同的其 他工序中,在表面保护部件110和背面保护部件120的与绝缘基材100对 置的一面110a、120a形成铜箔等。并且,通过将铜箔适当图案化,来准备 形成有相互分离的多个表面图案111的表面保护部件110和形成有相互分 离的多个背面图案121的背面保护部件120。

之后,如图5的(g)所示,依次层叠背面保护部件120、绝缘基材100、 表面保护部件110来构成层叠体17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背面保护部件120与绝缘基材100相比,长 边方向的长度较长。并且,背面保护部件120被配置成长边方向的两端部 从绝缘基材100突出。

接着,如图5的(h)所示,将该层叠体170配置在未图示的一对加压 板之间,从层叠方向的上下两面在真空状态下进行加热并进行加压,由此 将层叠体170一体化。具体而言,以第一、第二导电性膏131、141被固相 烧结而形成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并且第一、第二层间连接 部件130、140与表面图案111及背面图案121连接的方式进行加热并进行 加压,从而将层叠体170一体化。

此外,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也可以在将层叠体170一体化时,在层 叠体170和加压板之间配置石棉纸等缓冲材料。如上述那样制造上述热通 量传感器10。

如图1所示,板式加热器20配置有热通量传感器10,例如使用配 置成折线状的镍铬合金线收容于保护盖体内的公知的加热器。并且,板 式加热器20通过从控制部2通电而发热,从而使温度变高。此外,在 本实施方式中,板式加热器20相当于本发明的温度变化体,板式加热 器20的外形呈平面矩形状。

中间部件40将板式加热器20的热扩散、传递,被配置成覆盖热通 量传感器10的与同板式加热器20接触的部分不同的部分。具体而言, 在热通量传感器10中,背面保护部件120中的与一面120a相反侧的一 面与板式加热器20接触,因此中间部件40被配置成覆盖热通量传感器 10的除该一面以外的部分。换言之,中间部件40被配置成覆盖热通量 传感器10的与板式加热器20侧相反侧的部分及将该部分和与板式加热 器20接触的部分相连的部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部件40相 当于本发明的热扩散层,使用热扩散性较高的不锈钢、树脂等构成。

盖体30被配置在中间部件4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盖体30也 使用热扩散性较高的不锈钢、树脂等构成。此外,也可以不具备盖体30。

温度传感器50是测定具备有热通量传感器10的周围的温度并将测 定值输出至控制部2的传感器,例如使用热敏电阻等。

控制部2是使用CPU、构成存储单元的各种存储器、周边设备等而 构成的车辆ECU等,与热通量传感器10、板式加热器20、温度传感器 50等连接。并且,控制部2基于温度传感器50的测定值开始向板式加 热器20的通电,并基于从热通量传感器10输出的传感器信号调整向板 式加热器20的通电。

以上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的结构。这种 车辆用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例如如图6所示那样,在被搭载于汽 车(四轮车)的车厢内,在具有座面部(座垫)201及靠背部(椅背) 202的座椅200内,在座面部201内配置加热部1,在用温度传感器50 测定座椅200的周围的温度的状态下使用。

此外,加热部1以如下方式配置:从座面部201的乘客就坐时所接 触的表皮201a侧起依次设置盖体30、中间部件40、热通量传感器10、 板式加热器20。另外,用温度传感器50测定座椅的周围的温度是指, 用温度传感器50检测隔着表皮201a与板式加热器20侧相反侧的温度 (车厢内的温度)。

接下来,参照图7对上述车辆用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的控制部 2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控制部2例如在车辆的点火开关被接通时开 始进行下述处理。

首先,控制部2判定用温度传感器50检测出的测定值是否在阈值 以下(S300)。然后,在判定为用温度传感器50检测出的测定值在阈值 以下的情况下(S300:是),控制部2开始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来使 板式加热器20发热,通过来自盖体30(中间部件40)的辐射热加热座 面部201的表皮201a(S310)。此外,此处,大于阈值的区域相当于本 发明的规定范围。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盖体30及中间部件40由热扩散性较 高的材料构成,所以从盖体30向表皮201a的传热量在每个部分几乎相 等。因此,能够抑制表皮201a的温度在每个部分产生偏差。

另外,控制部2在判定为用温度传感器50检测出的测定值大于阈 值的情况下(S300:否),再次判定用温度传感器50检测出的测定值和 阈值的大小关系。这是因为,在车厢内的温度充分高的情况下,即使不 加热座椅200的表皮201a,乘客感到不适的可能性也较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判定为用温度传感器50检测出的 测定值大于阈值的情况下(S300:否),在存在乘客的动作开始指示的 情况下,控制部2也开始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S310)。例如,乘客 的动作开始指示能够针对仪表盘所具备的触摸面板进行。

对于热通量传感器10及板式加热器20而言,从表皮201a侧起依 次配置有热通量传感器10及板式加热器20,板式加热器20和表皮201a 之间的热通量用热通量传感器10测定。因此,判定热通量传感器10的 测定值是否在阈值以下(S320)。然后,在测定值大于阈值的情况下 (S320:否),控制部2停止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S330),并再次 判定测定值是否在阈值以下。

此外,虽然将阈值预先设成了与人体(乘客)感觉舒适的热通量对 应的值,但能够根据乘客进行变更。另外,在步骤S320的处理中的判 定热通量传感器10的测定值的情况下,可以对从热通量传感器10输出 的传感器信号(引起电压)直接进行判定,也可以将传感器信号转换成 热通量来判定该热通量。

另外,在热通量传感器10的测定值在阈值以下的情况下(S320: 是),控制部2判定是否存在动作停止指示(S340)。然后,在存在动作 停止指示的情况下(S340:是),停止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并结束处 理(S350)。相对于此,在不存在动作停止指示的情况下(S340:否), 控制部2向板式加热器20通电。在该情况下,在已经正向板式加热器 20通电的情况下,维持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在向板式加热器20 的通电停止的情况(进行了S330的处理的情况)下,开始向板式加热 器20的通电。

此外,是否存在动作停止指示的判定(S350)例如通过判定是否针 对仪表盘所具备的触摸面板存在乘客的停止操作来进行。

以上是控制部2的动作。接下来,参照图7、图8A和图8B对实际 的表皮201a的温度和热通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此外,图8A及图 8B中的表皮201a的温度不是用温度传感器50测定的温度,而是用测 定表皮201a的温度的其他温度传感器测定出的温度。

首先,对向板式加热器20通电之后乘客就坐的情况进行说明。如 图8A所示,若在时刻T0开始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则通过来自板 式加热器20的散热,表皮201a被加热,从而该表皮201a的温度上升。 然后,若在时刻T1,板式加热器20和表皮201a(盖体30)之间的热 通量成为规定的阈值,则反复进行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停止,从 而使板式加热器20和表皮201a之间的热通量以规定值(规定的阈值) 维持在大致固定。

即,若在图7中的步骤S320的处理中判定为测定值大于阈值,则 在步骤S330的处理中停止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然后,再次在步骤 S320的处理中,进行测定值是否在阈值以下的判定,在判定为该测定 值在阈值以下,并且通过步骤S340的处理,判定为不存在动作停止指 示的情况下,通过步骤S310的处理,开始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因 此,如图8A所示,从热通量成为规定的阈值的时刻T1到乘客就坐的 时刻T2为止的期间,板式加热器20和表皮201a之间的热通量以规定 值(规定的阈值)维持在大致固定。

然后,若在时刻T2乘客就坐,则产生从表皮201a向乘客的热移动, 热通量变得大于阈值,因此控制部2停止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之 后,若在时刻T3,热通量变得小于阈值,则与从时刻T1到时刻T2为 止相同地,反复进行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停止,从而使板式加热 器20和表皮201a之间的热通量以规定值维持在大致固定。此外,从时 刻T1到时刻T2为止的期间和时刻T3之后,热通量的大小几乎相同, 但由于乘客就坐,表皮201a的温度在时刻T3之后较低。

即,若乘客就坐,则产生较大的热通量,所以从乘客就坐的时刻T2 到热通量成为规定的阈值的时刻T3为止的期间,在步骤S320的处理中, 判定为测定值大于阈值。因此,在该期间内,反复进行步骤S320及步 骤S330的处理,成为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停止的状态,因此表皮 201a的温度逐渐降低,并且热通量在大幅度上升后逐渐减小。

然后,若在时刻T3,热通量成为规定的阈值以下,则与从时刻T1 到时刻T2为止相同地,在通过步骤S320的处理判定为测定值在阈值以 下,并且通过步骤S340的处理判定为不存在动作停止指示的情况下, 通过步骤S310的处理开始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另外,在通过步骤 S320的处理判定为热通量大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通过步骤S330的 处理停止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因此,如图8A所示,在乘客就坐后 热通量成为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时刻T3之后,板式加热器20和表皮201a 之间的热通量以规定值(规定的阈值)维持在大致固定。

接下来,对乘客就坐后开始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的情况进行说 明。如图8B所示,若从时刻T0起开始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则通 过来自板式加热器20的散热,表皮201a被加热,从而该表皮201a的 温度升高。然后,若在时刻T1,板式加热器20和表皮201a(盖体30) 之间的热通量成为规定的阈值,则反复进行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 停止,从而板式加热器20和表皮201a之间的热通量以规定值维持在大 致固定。

即,在该情况下,在乘客就坐后,开始向板式加热器20通电,所 以热通量逐渐增大。然后,若在时刻T1,通过步骤S320的处理判定为 测定值大于阈值,则在步骤S330的处理中停止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 然后,再次在步骤S320的处理中,进行测定值是否在阈值以下的判定, 在判定为该测定值在阈值以下,并且通过步骤S340的处理判定为不存 在动作停止指示的情况下,通过步骤S310的处理开始向板式加热器20 的通电。因此,如图8B所示,在时刻T1之后,板式加热器20和表皮 201a之间的热通量以规定值(规定的阈值)维持在大致固定。

此外,在该情况下,在乘客就坐后开始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 所以在时刻T1之后没有较大的热通量变化。然而,在由于乘客改变姿 势,而热通量增大的情况下,进行与图8中的从时刻T2到时刻T3为 止相同的处理。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被配置成从座椅200的乘客就坐时所 接触的表皮201a侧起依次设置盖体30、中间部件40、热通量传感器10、 板式加热器20。并且,控制部2基于从热通量传感器10输出的传感器 信号,控制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以使得板式加热器20和表皮201a 之间的热通量被维持在规定值。因此,能够将乘客和表皮201a之间的 热通量维持在人体感觉舒适的值,能够对乘客提供舒适的温度环境。

另外,盖体30及中间部件40使用热扩散性较高的不锈钢、树脂等 构成。因此,能够抑制表皮201a的温度在各部分产生偏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绝缘基材100形成 第一、第二通孔101、102,并在第一、第二通孔101、102内配置第一、 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从而构成热通量传感器10。因此,通过 适当变更第一、第二通孔101、102的数量、直径、间隔等,能够实现 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的高密度化。由此,能够增大引起 电压,能够实现热通量传感器10的高灵敏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热通量传感器10中,作为第一、第二层间 连接部件130、140,使用以维持烧结前的结晶构造的方式被固相烧结了 的金属化合物(Bi-Sb-Te合金、Bi-Te合金)。即,形成第一、第二 层间连接部件130、140的金属是在多个金属原子维持了该金属原子的 结晶构造的状态下被烧结了的烧结合金。由此,与形成第一、第二层间 连接部件130、140的金属是被液相烧结了的烧结合金的情况相比,能 够增大引起电压,能够实现热通量传感器10的高灵敏化。

此外,在上述中,作为温度变化体以板式加热器20为例进行了说 明,但作为温度变化体,也可以使用珀耳帖元件,通过改变通电方向来 进行控制以使得热通量传感器10侧的面的温度升高或降低。在该情况 下,在上述步骤S300的处理中,控制部2判定用温度传感器50检测出 的测定值是否在由上限值及下限值规定的规定范围内。然后,在用温度 传感器50检测出的测定值在上限值以上的情况下,对温度变化体通电 来降低温度变化体的温度,通过从盖体30吸热来冷却座面部201的表 皮201a。相对于此,在用温度传感器50检测出的测定值在下限值以下 的情况下,对温度变化体通电来使温度变化体发热,加热盖体30。之后, 与上述相同地,控制部2控制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以使得温度变化体和 表皮201a之间的热通量被维持在规定值。

另外,作为温度变化体,也可以使用通过被通电而温度降低的部件。 在该情况下,在上述步骤S300的处理中,控制部2判定用温度传感器 50检测出的测定值是否在阈值以上。然后,在用温度传感器50检测出 的测定值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对温度变化体通电来降低温度变化体的 温度,通过从盖体30吸热来冷却座面部201的表皮201a。此外,在该 情况下,小于阈值的区域相当于本发明的规定范围。

并且,在上述中,对在座面部201内配置加热部1的例子进行了说 明。然而,构成热通量传感器10的绝缘基材100、表面保护部件110、 背面保护部件120使用热塑性树脂构成,具有可挠性,所以也可以将加 热部1沿着座面部201及靠背部202配置。另外,也可以在座面部201 及靠背部202配置其他的加热部1。

另外,例如,加热部1也可以被配置在乘客为了车辆操作而进行操 作的方向盘内。并且,在上述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汽车(四轮车)的 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双轮车,将加热部1配置在 双轮车的座面部、把手(grip)。

(第二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调整 座面部201的表皮201a的温度(调整热通量)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 也可以将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应用于调整车厢内的温度的情况。

即,在第二实施例中,涉及一种车辆用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 其特征在于,具备:温度变化体,其通过被通电而温度变化;热通量传 感器,其被配置在上述温度变化体上,输出与热通量对应的传感器信号; 热扩散层,其被配置在上述热通量传感器的与同上述温度变化体接触的 部分相反侧;以及控制部,其对上述温度变化体通电来调整上述温度变 化体的温度,在配置于车厢内侧来形成上述车厢内的外形的内衬和配置 于车厢外侧来形成车辆的外形的板之间的空间,从上述内衬侧起依次配 置有上述热扩散层、上述热通量传感器、上述温度变化体,上述热通量 传感器输出与上述温度变化体和上述车厢内的空间之间的上述热通量 对应的上述传感器信号,上述控制部基于从上述热通量传感器输出的上 述传感器信号,调整向上述温度变化体的通电,以使得上述温度变化体 和上述车厢内的空间之间的热通量成为规定值。

具体而言,温度变化体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使用板式加热器 20等。热通量传感器1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使用如下传感器, 即,如图2~图4所示,绝缘基材100、表面保护部件110、背面保护部 件120被一体化,在该一体化了的部分的内部,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 件130、140交替地串联连接的传感器。并且,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 同地,由热通量传感器10、板式加热器20、盖体30、中间部件(热扩 散层)40构成加热部1。另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控制部2 由使用CPU、构成存储单元的各种存储器、周边设备等构成的车辆ECU 等构成。

并且,对于本实施例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而言,如图9所示, 在车辆400的配置于车厢内侧来形成车厢内的外形的内衬401和配置于 车厢外侧来形成车辆400的外形的板402之间的空间,配置有加热部1。 具体而言,被配置成从配置于车厢内的内衬401侧起依次设置盖体30、 中间部件40、热通量传感器10、板式加热器20。

在本实施例中,在车厢内的构成顶部的内衬401a和与该内衬401a 对置的板402a之间、车厢内的构成底部的内衬401b和与该内衬401b 对置的板402b之间、配置于乘客的脚下的内衬401c和与该内衬401c 对置的板402c之间,配置有加热部1。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车厢内的 温度通过温度传感器50测定。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的控制部2的动作进行说明,由于控制部2的 动作基本上与图7相同,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另外,控制部2例 如在车辆400的点火开关被接通时,开始进行图7的处理。

即,在步骤S300的处理中,控制部2判定用温度传感器50检测出 的测定值(车厢内的温度)是否在阈值以下。然后,在判定为用温度传 感器50检测出的测定值在阈值以下的情况下(S300:是),开始向板式 加热器20的通电来使板式加热器20发热,通过来自盖体30的辐射热 来加热内衬401(S310)。

接下来,板式加热器20和内衬401之间的热通量由热通量传感器 10测定,所以判定热通量传感器10的测定值是否在阈值以下(S320)。

然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适当地进行其他步骤S330~步 骤S350的处理。

此外,步骤S320的处理中的阈值被预先设成了与人体(乘客)感 觉舒适的热通量对应的值,但也可以根据乘客进行变更。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从热通量传感器10输出的传感器 信号,控制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以使得板式加热器20和内衬401 之间的热通量被维持在规定值。因此,能够对乘客提供舒适的温度环境。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作为温度变 化体,也可以使用珀耳帖元件、通过被通电而温度降低的部件。另外, 也可以不具备盖体30。此外,能够适当变更加热部1(热通量传感器10、 中间部件40、板式加热器20)被配置的位置。另外,在上述中,对具 备温度传感器5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具备温度传感器50。 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存在乘客的动作开始指示的情况下开始向板式加 热器20的通电即可。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即,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用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 于,具备:温度变化体,其通过被通电而温度变化;热通量传感器,其 被配置在上述温度变化体上,输出与热通量对应的传感器信号;热扩散 层,其被配置在上述热通量传感器的与同上述温度变化体接触的部分相 反侧;以及控制部,其对上述温度变化体通电来调整上述温度变化体的 温度,在车厢内所具备的前部座椅的靠背部的内部,从后部座椅侧的表 皮侧起依次配置有上述热扩散层、上述热通量传感器、上述温度变化体, 上述热通量传感器输出与上述温度变化体和上述表皮之间的上述热通 量对应的上述传感器信号,上述控制部基于从上述热通量传感器输出的 上述传感器信号,调整向上述温度变化体的通电,以使得上述表皮和上 述温度变化体之间的热通量成为规定值。

具体而言,加热部1及控制部2采用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然后,如图10所示,加热部1被配置成在车辆400的前部座椅(驾驶 座及副驾驶座)200a的靠背部202的内部,从后部座椅200b侧的表皮 202a侧起依次设置盖体30、中间部件40、热通量传感器10、温度变化 体(板式加热器)20。

并且,控制部2进行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动作。由此,尤其 能够对就坐于后部座椅200b的乘客提供舒适的温度环境。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 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热通量传感器10的大小 设成与板式加热器20相同的大小。在该情况下,中间部件40被配置于 热通量传感器10的与板式加热器20相反侧的部分。

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热通量传感器10也可以不是在绝 缘基材100的第一、第二通孔101、102具备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 130、140的传感器。即,例如,热通量传感器也可以通过在基板的一面 形成薄膜而构成。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具备检测表皮201a的温度 的温度传感器,并显示表皮201a的温度。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具备温度传感器50。在该 情况下,例如,在存在乘客的动作开始指示的情况下开始向板式加热器 20的通电即可。

(参考例)

在本参考例中,对在车辆以外应用本发明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 的例子进行说明。

即,本参考例涉及一种寝具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温度变化体,其通过被通电而温度变化;热通量传感器,其被配 置在上述温度变化体上,输出与热通量对应的传感器信号;热扩散层, 其被配置在上述热通量传感器的与同上述温度变化体接触的部分相反 侧;以及控制部,其对上述温度变化体通电来控制上述温度变化体的温 度,在人体躺卧的床内的空间,从上述人体躺卧时所接触的上述床的表 皮侧起依次配置有上述热扩散层、上述热通量传感器、上述温度变化体, 上述热通量传感器输出与上述温度变化体和上述表皮之间的上述热通 量对应的上述传感器信号,上述控制部基于从上述热通量传感器输出的 上述传感器信号,调整向上述温度变化体的通电,以使得上述表皮和上 述温度变化体之间的热通量成为规定值。

具体而言,温度变化体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使用板式加热器 20等。热通量传感器1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使用如下传感器, 即,如图2~图4所示,绝缘基材100、表面保护部件110、背面保护部 件120被一体化,在该一体化了的部分的内部,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 件130、140交替地串联连接的传感器。并且,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 同地,由热通量传感器10、板式加热器20、盖体30、中间部件(热扩 散层)40构成加热部1。另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控制部2 使用CPU、构成存储单元的各种存储器、周边设备等构成。

并且,如图11所示,对于本参考例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而言, 在人体躺卧的床500内的空间配置有加热部1。具体而言,被配置成从 人体躺卧时所接触的床500的表皮501侧起依次设置盖体30、中间部件 40、热通量传感器10、板式加热器20。

接下来,对本参考例的控制部2的动作进行说明,控制部2的动作 基本上与图7相同,所以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另外,控制部2例 如通过使用者操作与控制部2连接的开始开关,开始进行处理。

即,在本参考例中,通过使用者操作开始开关来开始进行处理, 因此不进行步骤S300的处理。并且,若开始开关被操作,则进行步骤 S310的处理来开始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使板式加热器20发热, 通过来自盖体30的辐射热加热表皮501。

接下来,板式加热器20和表皮501之间的热通量由热通量传感器 10测定,所以判定热通量传感器10的测定值是否在阈值以下(S320)。

然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适当地进行其他步骤S330~ 步骤S350的处理。

此外,步骤S320的处理中的阈值被预先设成了与人体(乘客)感 觉舒适的热通量对应的值,但可以根据乘客进行变更。

如上所述,在本参考例中,基于从热通量传感器10输出的传感器 信号,控制向板式加热器20的通电,以使得板式加热器20和表皮501 之间的热通量被维持在规定值。因此,能够对床500的使用者提供舒适 的温度环境。

此外,在本参考例中,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作为温度 变化体,也可以使用珀耳帖元件、通过被通电而温度降低的部件。另外, 也可以不具备盖体30。

附图标记说明:2…控制部;10…热通量传感器;100…绝缘基材; 101、102…第一、第二通孔;130、140…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200… 座椅;201a…表皮。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