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砾石滩的植物种植方法

一种砾石滩的植物种植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砾石滩的植物种植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选择栽植的物种;选择栽植的季节;确定植被恢复位置;整地;种植;后期维护。本发明所述的优越效果在于:利用根系的向肥性快速生根,牢牢抓住根下砂石、砂土混合物,使得植被抓地性强,具有持续的植被恢复能力;种植穴的开挖及填埋改变了种植穴在深度方向的结构,填埋后种植穴表层的砂石与原始地表砂石一样,避免在开挖过程中翻动导致细微颗粒上移,具有极强的保土功能;在种植穴外侧设置U型石垄保护带在洪峰来临时减少对植被的冲击力,退水时又能截留部分泥沙,具有保护植被及促淤功能;所述种植方法选择当地适生物种,因地制宜,成本低廉,能快速提高砾石滩地区的植被覆盖度。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24814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林业大学;王冬梅;

    申请/专利号CN201510818676.6

  • 发明设计人 王冬梅;任远;黄端;汪西林;

    申请日2015-11-23

  • 分类号A01G1/00;A01G17/00;A01G9/02;

  • 代理机构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白凤武

  • 地址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3:38:2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7-20

    授权

    授权

  • 2016-02-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00 申请日:201511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1-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被恢复及水土保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砾石滩的植物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水陆交错带是学者们常说的河岸带或消落带,指河水与陆地交界处的两边,直至河水影 响消失为止的地带。水陆交错带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具有水 体循环调节的缓冲功能,也具有保护滨水农田及基础建设的护岸功能。中国漓江流域雨季雨 量充沛,降雨次数多,高强度、高频率的周期性的冲刷,使得水陆交错带土壤淘蚀严重,裸 露的砾石滩土壤条件趋于贫瘠,植被盖度极低,因此,在水陆交错带砾石滩区域种植植被, 提高植被覆盖度,提高其生态功能尤为重要。传统的植被种植方法是撒播草籽,穴植灌木及 乔木,土壤条件采用客土,更进一步的有采取微地形的方式进行促淤,但很少有注重保土的 种植措施,客土及淤积的土壤往往被下一次的洪水再次冲刷掉,短期效果还行,长期的植被 恢复效果却不明显。因此,急需一种适用于水陆交错带特殊生境条件下的植被栽植方法,既 能保障植被的较高的存活率,又能从长远角度进行植被恢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砾石滩的植物种植方法。通过本 发明所述的种植方法能固定砾石滩区域现有的土壤,提高水陆交错带植被种植的成活率及长 期的保存率,为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提供参考;操作简单快捷,就地取材成本低,能大面积 实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砾石滩的植物种植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选择栽植的物种;

第二步:选择栽植的季节;

第三步:确定植被恢复位置;

第四步:整地;

第五步:种植;

第六步:后期维护。

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在第一步中,栽植的物种采用砾石滩当地根系发达、耐水淹的 物种。

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物种为灌丛、草本植物。

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在第二步中,栽植的季节在砾石滩裸露出来的枯水期,且适于 物种生根的季节。

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在第三步中,所述植被恢复位置为水陆交错带砾石滩的草带与 砾石带交汇处向河水方向0-20m之间的区域内。

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在第四步中,对砾石滩的种植区内的垃圾进行清除,并收集种 植区内上一年或上一次种植淤积下来的植物残体及种植穴的表层粒径大于5cm的砾石;从种 植穴内挖出的砂石、砂土堆置于种植穴外侧。

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在第五步中,将收集的砂土与植物残体混合均匀,加入有机肥 料混合后,其中的部分砂土、植物残体、有机肥料的混合物均匀铺设于种植穴的底部形成砂 土、植物残体、有机肥料的混合物层,在所述砂土、植物残体、有机肥料的混合物层上侧堆 置砂石包,将经过生根粉处理后的物种平铺于砂石包上,然后铺设剩余的砂土、植物残体、 有机肥料的混合物,最后铺设收集的砂石以覆盖砂土、植物残体、有机肥料的混合物;用河 水灌溉后,覆盖粒径为5-10cm的砾石;所述砂石包是将砂石装入包装袋内,所述包装袋设有 网眼,作为植物的根或根状茎进入砂石包的通道。

进一步地,种植灌丛时砂石包的直径为0.3m,厚度为0.2m;种植草本植物时砂石包的直 径为0.2m,厚度为0.15m。

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种植穴为倒圆锥形腔体,且呈品字形排列。

进一步地,灌丛的种植穴的顶部直径为0.5m,底部直径为0.4m,深度为0.4m;而草本 植物的种植穴的顶部直径为0.4m,底部直径为0.3m,深度为0.3m。

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相邻的种植穴的间距为0.4-1m。

进一步地,种植灌丛时相邻的种植穴的间距为0.8m;种植草本植物时相邻的种植穴的间 距为0.5m。

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将砂石堆积成U型石垄保护带,U型石垄保护带的开口朝岸边 设置;所述种植穴设置于U型石垄保护带内。

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砂土、植物残体、有机肥料的混合物层的厚度为0.05-0.2m。

进一步地,种植灌丛时所述砂土、植物残体、有机肥料的混合物层的厚度为0.1m;种植 草本植物时所述砂土、植物残体、有机肥料的混合物层的厚度为0.05m。

所述的技术方案优选为,在第六步中,种植时要按时浇水,及时补种枯、病死植株,适 量施肥,保障丰水期洪峰来临前根系稳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优越效果在于:

(1)利用根系的向肥性,根系快速生根,牢牢抓住根下砂石、砂土混合物,使得植被抓 地性强,不易被洪水冲走,具有持续的植被恢复能力;

(2)种植穴的开挖及填埋改变了种植穴在深度方向的结构,填埋后种植穴表层的砂石与 原始地表砂石一样,避免在开挖过程中翻动导致细微颗粒上移,防止被洪水冲刷,具有极强 的保土功能;

(3)在种植穴外侧设置的U型石垄保护带在洪峰来临时减少对植被的冲击力,退水时又 能截留部分泥沙,具有极强的保护植被及促淤功能;

(4)所述的种植方法选择当地适生物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成本低廉,能快速提高 砾石滩地区的植被覆盖度。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发明所述植物种植方法的种植穴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种植穴的布置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砂石包、12-U型石垄保护带、13-牛筋草、14-砾石滩、15-种植穴;

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水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附图1、2所示,通过采用本发明所述植物种植方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大圩镇古 东选择典型的水陆交错带开展砾石滩区域栽植的试验示范;具体步骤包括:

第一步:选用牛筋草13为试验对象;所述牛筋草13为漓江(及其它地区)常见草本, 禾本科穇属草本植物,高0.1-0.9米,根系极发达,秆丛生,茎和花柄结实,不易拉断;生 于荒芜之地,田野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及耐水性。另外还能选用具有根状茎的珍珠茅。

第二步:栽植的季节选在2-3月份,为漓江(及其它地区)的枯水季节、且温度适宜, 适合植被的生长发育。每年的5-8月为漓江的丰水期,洪峰冲击力巨大,在植物没有完全扎 根的情况下极易被毁。植被栽植要选在砾石滩14裸露出来的枯水期,并且适于植物生根的季 节。桂林市年平均气温18.8℃,最冷为1月份,2月开始回暖,当地植物开始苏醒并生长发 育,而4月会有少见的暴雨,容易造成短暂的洪峰,对种植物种造成影响,因此,植物种植 以每年的2-3月为宜。

第三步:植被恢复位置位于漓江左岸(N25°07′08″、E110°25′38″)岸滩上,所述 植被恢复位置为水陆交错带砾石滩14的草带与砾石带交汇处向河水方向0-20m之间的区域 内;所述植被恢复位置的试验地面积约5000m2,枯水期砾石裸露面积约2000m2,砾石滩14 区域裸露严重,急需植被恢复。

第四步:对欲恢复的砾石滩14进行清理,清除砾石滩14区域内垃圾;收集种植区内上 一次淤积下来的植物残体及种植穴的表层粒径大于5cm的砾石,按照顶部直径为0.4m,底部 直径为0.3m,深度为0.3m的规格挖倒圆锥形种植穴15。将种植穴15地表到地表下侧0.2m 深度的砂石、地表下侧0.2-0.3m深度的砂土挖出,分开堆置于种植穴15外侧。

第五步:将种植穴15挖出的砂土与植物残体混合,同时加入有机肥料,其中的部分砂土、 植物残体、有机肥料的混合物均匀铺设于种植穴15的底部形成砂土、植物残体、有机肥料的 混合物层,所述砂土、植物残体、有机肥料的混合物层的厚度为0.05m。在所述砂土、植物 残体、有机肥料的混合物层上侧堆置厚度为0.15m、直径为0.2m的砂石包11,将经过生根粉 处理后的物种平铺于砂石包11上,然后铺设剩余的砂土、植物残体、有机肥料的混合物,最 后铺设收集的砂石以覆盖砂土、植物残体、有机肥料的混合物。用河水灌溉后,覆盖粒径为 5-10cm的砾石。所述砂石包11是将砂石装入包装袋内,所述包装袋设有网眼,作为植物的 根或根状茎进入砂石包的通道。进一步地,相邻的种植穴15的间距为0.5m;所述种植穴15 呈品字形排列。在本实施例中,挖出的砂石堆积成U型石垄保护带12,U型石垄保护带12的 开口朝岸边设置;所述种植穴15设置于U型石垄保护带12内。所述U型石垄保护带12开口 朝岸边设置,既能减小河水涨水对植被的冲击,退水时能拦截部分泥沙,进而达到保土促淤 的效果。进一步地,所述U型石垄保护带12的砂石的粒径大于10cm。

第六步:在栽植后的一周时间内,干旱时于上午6时至10时或下午15时至18时浇水, 直至草丛长出新叶。长出新叶后减少浇水次数,同时及时补种枯、病死植株,适量施肥,保 障丰水期洪峰来临前根系稳固。

另外,为试验本发明所述种植方法的试验效果,在砾石滩14的另一侧采用传统的方法种 植牛筋草13,开挖圆柱形的种植穴15,按照直径为0.4m,深度为0.3m的规格开挖,株行距 为0.5m×0.5m,呈品字形分布,将牛筋草13垂直植入种植穴15内,盖上挖出来的砾石、砂 石、砂土,与试验组采用相同的方法维护。

经对照,在栽植同年5-8月份的6次洪水过后,砾石滩14上另一侧种植的植被全部被淹 没,采用本发明所述种植方法的试验组42丛牛筋草13中的35丛保存良好,正常生长发育, 保存率为83%。而对照组内的牛筋草13的45丛在遭遇洪水后被冲走18丛,受河水冲淘露出 根系的13株,保存率仅为31%。另将试验组植株随机抽样3丛,牛筋草13的根已将砂石全 部包住,须根纵横砂石包11中,如图1所示,表明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固土及植被 恢复效果。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 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