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负荷分布不均衡的电网发展协调性分析方法

一种负荷分布不均衡的电网发展协调性分析方法

摘要

公开一种负荷分布不均衡的电网发展协调性分析方法,包括:(1)给定系统的负荷水平;(2)确定各个负荷点的分配系数;(3)根据负荷分配系数将负荷分配到各个负荷点;(4)对系统进行潮流计算;(5)判断支路是否存在过负荷,是则执行步骤(6),否则执行步骤(8);(6)调整各负荷点出力;(7)令K=K+1,判断K≤N是否成立,是则执行步骤(3),否则执行步骤(10);(8)判断系统中是否有剩余出力,是则执行步骤(9),否则执行步骤(10);(9)增大系统负荷,跳转到步骤(2);(10)输出系统总负荷;(11)确定系统最大供电能力;(12)求取系统的峰谷差;(13)形成评估报告;(14)结束。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4-24

    授权

    授权

  • 2016-01-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2J3/00 申请日:201509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2-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配电网规划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负荷分布不均衡 的电网发展协调性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负荷的空间分布与产业结构、行业特性、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一般 来说,经济越发达地区的负荷分布越集中,负荷密度越大,设备的负载率 偏高,寿命缩短;相反地,负荷较小地区的设备利用率偏低,会造成资源 闲置,影响电网投资的经济性。在负荷比重很大的区域,对电网结构的要 求很高,该区域的严重事故可能造成整个电网崩溃。若负荷空间分布发生 变化,就要求电网的运行方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需要电网具有较强的适 应能力。

这种负荷分布不均衡的电网,制约电网的输电能力以及资源的调配。 因此,需要协调各区域的负荷需求,提高各区域的供电能力,保证整个电 网协调发展。负荷的空间分布对电网的运行方式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电 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负荷在空间上的均衡是电网稳定和经济运行的重要保 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负荷分布 不均衡的电网发展协调性分析方法,其能够有效评估电网对负荷的适应性, 能够有效地衡量电网与负荷间的协调程度,从而提高各区域的供电能力, 保证整个电网协调发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种负荷分布不均衡的电网发展协调性分 析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给定系统的负荷水平;

(2)确定各个负荷点的分配系数;

(3)根据负荷分配系数将负荷分配到各个负荷点;

(4)对系统进行潮流计算;

(5)判断支路是否存在过负荷,是则执行步骤(6),否则执行步骤(8);

(6)调整各负荷点出力;

(7)令K=K+1,判断K≤N是否成立,是则执行步骤(3),否则执行步 骤(10),其中K代表循环次数,K从0开始;N是系统设置的最 大循环次数;

(8)判断系统中是否有剩余出力,是则执行步骤(9),否则执行步骤 (10);

(9)增大系统负荷,跳转到步骤(2);

(10)输出系统总负荷;

(11)确定系统最大供电能力;

(12)求取系统的峰谷差;

(13)形成评估报告;

(14)结束。

本方法是在配网负荷模型基础上,通过对支路进行潮流计算,配合发 电机出力的调整以及不同负荷的改变求取系统的最大供电能力,最后确定 系统的峰谷差,通过对最大供电能力和峰谷差的评价来分析电网发展的协 调性,因此能够有效评估电网对负荷的适应性,能够有效地衡量电网与负 荷间的协调程度,从而提高各区域的供电能力,保证整个电网协调发展。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负荷分布不均衡的电网发展协调性分析方法 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潮流计算模型;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步骤(4)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这种负荷分布不均衡的电网发展协调性分析方法,该方 法包括以下步骤:

(1)给定系统的负荷水平;

(2)确定各个负荷点的分配系数;

(3)根据负荷分配系数将负荷分配到各个负荷点;

(4)对系统进行潮流计算;

(5)判断支路是否存在过负荷,是则执行步骤(6),否则执行步骤(8);

(6)调整各负荷点出力;

(7)令K=K+1,判断K≤N是否成立,是则执行步骤(3),否则执行步 骤(10),其中K代表循环次数,K从0开始;N是系统设置的最 大循环次数;

(8)判断系统中是否有剩余出力,是则执行步骤(9),否则执行步骤 (10);

(9)增大系统负荷,跳转到步骤(2);

(10)输出系统总负荷;

(11)确定系统最大供电能力;

(12)求取系统的峰谷差;

(13)形成评估报告;

(14)结束。

本方法是在配网负荷模型基础上,通过对支路进行潮流计算,配合发 电机出力的调整以及不同负荷的改变求取系统的最大供电能力,最后确定 系统的峰谷差,通过对最大供电能力和峰谷差的评价来分析电网发展的协 调性,因此能够有效评估电网对负荷的适应性,能够有效地衡量电网与负 荷间的协调程度,从而提高各区域的供电能力,保证整个电网协调发展。

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步骤(4)包括以下分步骤:

(4.1)计数器清零k=0,读入网络参数;

(4.2)初始化各节点电压Un(k)为电源电压;

(4.3)根据负荷节点电压求得负荷等效支路导纳:

ysi=S*si/|Uni(k)|2,i∈NS*,NS为所有负荷支路号,形成导纳矩阵 Y;

(4.4)根据公式(7)计算各个节点的电压向量Un(k+1)

Un=-(AYAT)-1AYUS(7);

(4.5)判断|Un(k+1)-Un(k)|max<ε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4.6);

否则令k=k+1,返回步骤(4.2);

(4.6)计算包括各个负荷供出的功率和线路损耗功率的该配电区消 耗的总负荷Sd=Pd+jQd=Σi=1B(|ATUn(k+1)|i2yii),其中yii为Y中第 i行第i列的元素;

(4.7)返回潮流计算结果Un(k+1)和Sd,结束。

优选地,所述步骤(5)中判断支路过负荷时,将通过潮流计算得到的 该负荷水平下各支路上的功率与支路的最大输电功率进行比较,大于支路 的最大输电功率为存在支路过负荷,小于支路的最大输电功率为不存在支 路过负荷。

优选地,所述步骤(12)包括以下分步骤:

(12.1)确定目标函数为峰谷差;

(12.2)系统正常运行方式下,不考虑机组的停运与检修,建立相应 的最高负荷数学模型;

(12.3)目标函数下,约束条件是满足网络潮流方程,电源出力不越 线和线路不过载,根据公式(1)建立数学模型

-Bθ+g-kmaxd=0gggATθψ---(1)

其中:

d—实际供电负荷;

g'、g、g”—分别为电源最低出力、实际出力和最高出力;

B—节点导纳矩阵;

AT—节点支路关联矩阵A的转置矩阵;

θ—节点电压相角;

—支路最大允许电压相角;

kmax—最大供电负荷与实际供电负荷之比,电网的最大负荷倍数正常 系统满足kmax≥1,kmaxd表示电网的最大供电能力,kmax越大就越能适 应较高的负荷水平,供电能力越强;

(12.4)系统正常运行方式下,不考虑机组的停运与检修,建立相应 的最小负荷数学模型;

(12.5)由于电源可调节出力有限,电网设备有一定的安全裕度,电 网的供电能力还受低负荷水平的制约,电网所能接受的最低负荷为公 式(2):

-Bθ+g-kmind=0gggATθψ---(2)

其中:

kmin—最小供电负荷与实际供电负荷之比,也称为最小供电负荷倍数;

正常系统应满足kmin≤1,kmin越小,电网就越能适应较低的负荷水平;

kmind为电网最小供电能力;

(12.6)根据模型计算峰谷差kmaxd-kmind。

优选地,所述步骤(13)包括以下分步骤:

(13.1)求解最大供电负荷倍数kmax,体现电网对高负荷水平的适应 性程度,该值越大,则电网对负荷增长的适应性就越强;

(13.2)求解最小供电负荷倍数kmin,体现电网对低负荷的适应程度, 该值越小,越能适应负荷的大波动;

(13.3)系统所能承受的峰谷差越大,系统的可靠性就越强,该值电 力系统调度部门进行运行方式安排和调峰提供参考,其大小体现了电网与 负荷的协调程度。

下面给出一个具体的实施例。

该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潮流计算模型的处理方法

本发明流程步骤(4)采用基于母线类潮流计算法中的支路阻抗法进行 潮流计算,该方法收敛性好,算法简单,适用于弱环网和辐射状配电网。 对配电网线路及其负荷进行简化等效计算,建立如图2所示的数学模型。

对于一个具有N个节点、B条支路(包括配电支路和等效负荷支路)的 配电网络,描述其节点和支路关联性质的矩阵A是一个N×B维的矩阵,设 节点电压列向量是Un,支路电压列向量U和支路电流列向量I可以表示为:

U=ATUn(3)

AI=0(4)

对于一个配电区域,认为电路中没有受控电流源,电感间耦合作用比 较小,可以忽略,则有:

I=Y(U+US)(5)

式中,US是电源矩阵,Y为B×B维支路对角导纳矩阵,是由配电网络 线路导纳矩阵YL、节点负荷等效导纳矩阵YS和电源支路导纳ybb三部分组成, 即:

Y=YLYSybb---(6)

其中,YL和YS都是对角矩阵。第i段配电线路的导纳yLi=1/(Ri+jXi),Ri、 Xi分别为第i段配电线路的电阻和电抗;第i个等效负荷支路的导纳 ysi=S*/|Uni(k)|2,Ssi是第i个等效负荷,Uni为节点i的节点电压;ybb是电源 支路。

由此,可以得到节点电压矩阵方程:

Un=-(AYAT)-1AYUS(7)

支路潮流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计数器清零k=0;读入网络参数,初始化各节点电压Un(k)为电源 电压;

(2)根据负荷节点电压求得负荷等效支路导纳:

ysi=S*si/|Uni(k)|2,i∈NS*,NS为所有负荷支路号,形成导纳矩阵Y;

(3)根据式(7)计算各个节点的电压向量Un(k+1);

(4)判断|Un(k+1)-Un(k)|max<ε,若成立则转入第(5)步;否则k=k+1, 返回第(2)步;

(5)计算该配电区消耗的总负荷(包括各个负荷供出的功率和线路损 耗功率)Sd=Pd+jQd=Σi=1B(|ATUn(k+1)|i2yii),其中yii为Y中第i行第 i列的元素;

(6)返回潮流计算结果Un(k+1)和Sd,退出。

潮流算法流程见图3。

2、求取不平衡负荷系统的最大供电能力

(1)对特定的系统给定某一负荷水平,并按照一定的负荷分配系数将 负荷分配到各个负荷点;

(2)进行潮流计算,得到此负荷水平下各支路上的功率,并将支路的 计算功率与支路的最大输电功率进行比较,检验是否存在支路过 负荷的情况。如果检验后发现没有支路发生过负荷,则需解决负 荷达到多大时,支路开始出现过负荷;

(3)提高系统的总负荷,重复步骤(1)、步骤(2),直至系统中出现 支路过负荷的情况;

(4)当系统中发生支路过负荷后,应重新调整电源的出力来缓解过负 荷;

(5)经过步骤(4),系统的过负荷消失后,继续增加系统的总负荷, 再进行潮流计算,当系统中出现过负荷,并且经过几次调整后仍 无法消除过负荷,或直到没有可利用的出力,此时系统的总负荷 即为系统的最大供电能力。

3、确定不平衡负荷系统的峰谷差

确定不平衡负荷系统峰谷差的步骤如下:

(1)确定目标函数即峰谷差;

(2)系统正常运行方式下,不考虑机组的停运与检修,建立相应的最 高负荷数学模型;

(3)目标函数下,约束条件是满足网络潮流方程,电源出力不越线和 线路不过载,利用公式(1)求取电网的最大负荷倍数,计算kmaxd;

(4)系统正常运行方式下,不考虑机组的停运与检修,建立相应的最 小负荷数学模型;

(5)由于电源可调节出力有限,电网设备有一定的安全裕度,电网的 供电能力还受低负荷水平的制约,电网所能接受的最低负荷也可 以用以上模型表示,利用公式(2)求取电网的最小负荷倍数,计 算kmind;

(6)根据(4)、(5)计算峰谷差,即kmaxd-kmind。

4、在工作内容2与内容3的基础上得出负荷分布不均衡的电网发展协调 性评估。

负荷分布不均衡的电网发展协调性分析评估主要包含如下内容:

(1)求解的最大供电负荷倍数kmax,体现电网对高负荷水平的适应性程 度,该值越大,则电网对负荷增长的适应性就越强;

(2)最小供电负荷倍数kmin,体现电网对低负荷的适应程度,该值越小, 越能适应负荷的大波动;

(3)系统所能承受的峰谷差越大,系统的可靠性就越强,该值电力系 统调度部门进行运行方式安排和调峰提供参考,其大小体现了电 网与负荷的协调程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 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 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