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两轮电动车摩托车的活动挡风框架及伞篷

用于两轮电动车摩托车的活动挡风框架及伞篷

摘要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摩托车的活动挡风框架及伞篷,包括固定在车龙头固定套上的支架、与所述支架活动连接的挡风框架、蒙在挡风框架上的挡风罩和安装在挡风框架上部的伞篷。所述支架包括支架杆、悬臂、顶角片、支架梁和护手梁,支架杆固定在车龙头的固定套上,悬臂前端与支架杆上端连接固定,并在悬臂的前端开有前孔,悬臂的末端安装固定有两个平行向上的顶角片,顶角片上开有数个挡风框架的调整孔;支架梁连接两悬臂的前端并安装有铰链,支架的两悬臂在车龙头上方。本发明既能遮风遮阳,也能挡雨,并且可改变挡风雨罩的倾斜角度,适应停车或推车时的空间高度要求,为城乡居民提供一种既环保、安全,又方便、舒适、美观的交通工具。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19714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2-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张建国;

    申请/专利号CN201510684500.6

  • 发明设计人 张建国;

    申请日2015-10-22

  • 分类号B62J17/02(20060101);B62J17/08(20060101);

  • 代理机构43113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魏国先

  • 地址 410013 湖南省长沙市解放中路199号11栋503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3:14:0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5-11

    授权

    授权

  • 2016-01-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2J17/02 申请日:201510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2-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两轮电动车摩托车的附属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两轮电动车或摩托车,风雨天完全靠摩托车专用雨衣将骑车人及车前半部包裹来避雨,使用和行驶都极为不便,后视镜被罩在雨衣内影响对左右及后方的视线,安全性能差;也有在车龙头上安装一块塑料板或塑料布用作挡风板,该挡风板一般只能齐胸高,过高将影响视线,易发生危险,挡风雨效果很有限;还有的在龙头或龙头柱上加装一把伞架,固定一把大伞来躲避雨淋的,不仅不能挡风,还因为大伞严重影响车子的重心,极不安全,已被交通管理部门明令禁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摩托车的活动挡风框架及伞篷,在骑车人的头胸部前形成一个半封闭的挡风雨罩,既能遮风遮阳,也能挡雨,并且可改变挡风雨罩的倾斜角度,适应停车或推车时的空间高度要求,为城乡居民提供一种既环保、安全,又方便、舒适、美观的交通工具。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摩托车的活动挡风框架及伞篷,包括固定在车龙头固定套上的支架、与所述支架活动连接的挡风框架、蒙在挡风框架上的挡风罩和安装在挡风框架上部的伞篷。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包括支架杆、悬臂、顶角片、支架梁和护手梁,所述支架杆通过螺栓或焊接固定在车龙头的固定套上,所述悬臂前端与支架杆上端连接固定,并在悬臂的前端开有前孔,悬臂的末端安装固定有两个顶角片,两个顶角片平行向上,每个顶角片上开有数个挡风框架的调整孔;支架梁连接两悬臂的前端,支架梁上或安装有铰链,支架的两悬臂在车龙头上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挡风框架由前后两部分固定连接组成,挡风框架前后两部分固定连接的左右拐角处开有左右两个后卡孔,左右两个后卡孔内分别有左右插销头伸出,左、右插销头分别插入支架悬臂两个顶角片的调整孔内;挡风框架的前梁或安装铰链,铰链一端固定在前梁上,铰链另一端固定在支架梁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挡风框架由前后两部分固定连接组成,挡风框架前后两部分固定连接的拐角处开有后卡孔,后卡孔内有插头伸出,插销头插入支架末端悬臂的两个顶角片的调整孔内;挡风框架的侧梁前端通过销轴与支架悬臂前端的前孔铰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挡风框架前后两部分固定连接的拐角处安装有中梁,所述中梁为一槽形条,槽形条内安装有左、右两根连杆,两根连杆的中间安装有锁头,锁头的两个对称蝶形片分别于左连杆的一端和右连杆的一端连接,左连杆的另一端和右连杆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左插销头和右插销头,左、右插销头分别从支架悬臂末端的两个顶角片的调整孔内伸出。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挡风框架可采用一体化整体制作成型,所述一体成型包括热成型或注塑成型。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支架的护手梁上安装有挡风护手罩,挡风护手罩包括有外护罩和内护罩,外护罩水平安装在支架悬臂末端上方,外护罩和内护罩为下扣的斗状结构,内护罩悬扣在护手梁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伞篷由弧形圈、叉脚、钢架腿、螺栓和遮阳布构成,遮阳布蒙在弧形圈上,弧形圈左右各固定一个倒三角形的叉脚,叉脚下套一个钢架腿,钢架腿的下端有一个锁孔,钢架腿下端插入挡风框架两侧的槽柱内,并通过螺栓将钢架腿下端锁孔与槽柱上不同高度的调整孔对应连接固定。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弧形圈采用金属丝或金属带或玻纤材料或碳纤维材料制作而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伞篷采用翻转式伞篷结构,在活动挡风框架上部或挡风罩上部安装有左右两个支撑板,支撑板前顶端与翻转式伞篷的篷框前端铰接,弹簧下端固定在支撑板下部,弹簧上端固定在所述篷框前部,篷罩蒙在篷框上。

结构原理及优点效果:

本发明包括有支架、挡风框架、挡风罩、挡风护手罩及伞篷等。所述的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龙头的固定套上,悬臂的前端开有前孔,悬臂的末端有顶角,两顶角片平行向上,顶角上开有数个顶角孔,数个顶角孔分布在以前孔为圆心的弧线上,支架梁连接两悬臂,支架梁上可安装铰链,支架的两悬臂悬在车龙头上方。

所述的挡风框架由前后两部分组成,挡风框架的前部两侧梁上靠后拐角位置开有后卡孔,后卡孔内有插销,插销可插入到与支架悬臂的对应顶角孔内,挡风框架的前部,或安装铰链,铰链一端固定在前梁上,另一端固定在车龙头支架的支架梁上,或框架侧梁前端开有前卡孔,支架悬臂中部对应前卡孔处开有前孔,插销穿过前孔和前卡孔,锁住挡风框架前部;通过插销(或铰链,使得挡风框架被固定在支架上;挡风框架的前部覆盖在支架悬臂上,上蒙有金属皮或塑料板的蒙罩,挡风框架的后部蒙有透明罩,透明罩固定在固定架上,挡风框架的前、后部间呈100o~130o夹角。

所述的挡风框架的中梁为一槽形条,与左右侧梁尾部垂直相接,其中中部突出,并安装有锁芯,槽形条内左右各有一条连杆,连杆一端铰接在锁尾部的蝶形条上,另一端铰接在插销的尾部,插销被卡子限制在槽形条内滑动;在“锁”状态时,插销杆被推出,插销头顶到支架后孔内,挡风框架被固定,锁在“开”状态时,插销杆被收回,插销头退出支架后孔,挡风框架可向前推动,当挡风框架前部也采用插销时,前后插销都退出后,可取下整个挡风框架,裸车骑行,前部采用插销头,后部中梁加锁,可保护挡风框架不会被盗取,否则,挡风框架前部可采用铰链装置以防盗。

所述的挡风框架中梁还可为另外一种形式,槽形条内左右各安装一带弹簧的连杆,连杆的把手置于槽的中部,弹簧将连杆顶出或拉出槽的端头孔。

所述的挡风框架亦可采用一体化的材料及方式制作,如金属板、玻璃钢塑料、聚碳酸酯等材料,可免去前梁、侧梁及部分立柱,框架与蒙罩合为一体。

所述的挡风护手罩包括外护罩和内护罩,护手梁及外护罩水平安装在左右悬臂的末端外侧车把手上方,外护罩、内护罩为下扣的斗状体,内护罩悬扣在护手梁下;或采用单一护罩;在重力作用下,平时内护罩呈前部下垂状态,更贴近手部,需大角度转动龙头时,内护罩受手的顶触自然前张,不影响车的转弯,车龙头打直后,内护罩仍回到原来状态,本结构可保护手部免受风雨和阳光的影响。

所述的伞篷由弧形圈、叉脚、钢架腿、螺栓和遮阳布构成,弧形圈采用不锈钢钢丝或扁钢带或纤维材料制作,钢丝或扁钢带圈成一个直径为40~60公分弧形圈,弧形圈中间加固一“*”的拱形钢丝架,弧形圈的左右各固定有一个倒三角形的叉脚,叉脚下套一个钢架腿,钢架腿的底部有一个锁孔,伞篷的钢架腿可插入到挡风框架两侧的槽柱内,并可通过螺栓将伞篷固定到挡风框架上立柱上部的调整孔处,弧形圈被蒙上防雨遮阳布;由于钢架腿可以插入到不同深度的调整孔处,因此,可以改变伞篷的安装高度,由最低的调整孔到最高的调整孔,以适应不同身高的骑车人,如需要时,还可取下伞篷。

所述的伞篷还可以采用翻转式结构,在活动挡风框架上部或挡风罩上部安装有左右两个支撑板,支撑板前顶端与翻转式伞篷的篷框前端铰接,弹簧下端固定在支撑板下部,弹簧上端固定在所述篷框前部,篷罩蒙在篷框上,不使用时,取下篷罩,翻转篷框至挡风板前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特别适用于两轮电动车摩托车,能在骑车人的头胸部形成一个半封闭的挡风罩,既能遮风遮阳,也能挡雨,并且可改变挡风罩的倾斜角度,适合停车或推车时的特别需求,为城镇居民提供一种既环保、又方便、舒适、时髦的代步交通工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外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活动挡风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伞篷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梁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梁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支架结构及安装使用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伞篷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A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伞篷实施例2翻转式伞篷收拢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架;

2-活动挡风框架,20-蒙罩,21-侧梁,22-立柱,23-前梁,24-顶梁,25-中梁,26-铰链,27-挡风罩,21.0-前卡孔,22.0-调高孔,25.0-后卡孔,25.1-连杆,25.2-蝶形头,25.3-锁头,25.4-插销头,25.5-弹簧,25.6-把手;

3-脚踏板;

4-伞篷,41-弧形圈,42-遮阳布,43-叉脚,44-钢架腿,45-定位螺栓;

5-前座凳;

6-支架,61-支架杆,62-悬臂,63-顶角片,64-支架梁,65-护手梁,66-前孔;

7-外护罩,8-内护罩;

9-翻转式伞篷,9.1-弹簧,9.2-支撑板,9.3-篷框,9.4-篷罩。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9,本发明的用于两轮电动车摩托车的活动挡风框架及伞篷,包括固定在车龙头固定套上的支架、与所述支架活动连接的挡风框架、蒙在挡风框架上的挡风罩和安装在挡风框架上部的伞篷。

上述支架包括支架杆、悬臂、顶角片、支架梁和护手梁,所述支架杆通过螺栓或焊接固定在车龙头的固定套上,所述悬臂前端与支架杆上端连接固定,并在悬臂的前端开有前孔,悬臂的末端安装固定有两个顶角片,两个顶角片平行向上,每个顶角片上开有数个挡风框架的调整孔;支架梁连接两悬臂的前端,支架梁上或安装有铰链,支架的两悬臂在车龙头上方。

上述挡风框架由前后两部分固定连接组成,挡风框架前后两部分固定连接的左右拐角处开有左右两个后卡孔,左右两个后卡孔内分别有左右插销头伸出,左、右插销头分别插入支架悬臂两个顶角片的调整孔内;挡风框架的前梁或安装铰链,铰链一端固定在前梁上,铰链另一端固定在支架梁上。

上述挡风框架由前后两部分固定连接组成,挡风框架前后两部分固定连接的拐角处开有后卡孔,后卡孔内有插头伸出,插销头插入支架末端悬臂的两个顶角片的调整孔内;挡风框架的侧梁前端通过销轴与支架悬臂前端的前孔铰接。

上述挡风框架前后两部分固定连接的拐角处安装有中梁,所述中梁为一槽形条,槽形条内安装有左、右两根连杆,两根连杆的中间安装有锁头,锁头的两个对称蝶形片分别于左连杆的一端和右连杆的一端连接,左连杆的另一端和右连杆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左插销头和右插销头,左、右插销头分别从支架悬臂末端的两个顶角片的调整孔内伸出。

上述挡风框架可采用一体化整体制作成型,所述一体成型包括热成型或注塑成型。

上述支架的护手梁上安装有挡风护手罩,挡风护手罩包括有外护罩和内护罩,外护罩水平安装在支架悬臂末端上方,外护罩和内护罩为下扣的斗状结构,内护罩悬扣在护手梁下。

如图1、图3所示实施例1的伞篷由弧形圈、叉脚、钢架腿、螺栓和遮阳布构成,遮阳布蒙在弧形圈上,弧形圈左右各固定一个倒三角形的叉脚,叉脚下套一个钢架腿,钢架腿的下端有一个锁孔,钢架腿下端插入挡风框架两侧的槽柱内,并通过螺栓将钢架腿下端锁孔与槽柱上不同高度的调整孔对应连接固定。

上述弧形圈采用金属丝或金属带或玻纤材料或纤维材料制作而成。

如图7、图9所示实施例2的伞篷采用翻转式伞篷结构,在活动挡风框架上部或挡风罩上部安装有左右两个支撑板,支撑板前顶端与翻转式伞篷的篷框前端铰接,弹簧下端固定在支撑板下部,弹簧上端固定在所述篷框前部,篷罩蒙在篷框上,不使用时,取下篷罩,翻转篷框至挡风板前端。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