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采用动态影像获取镜头的行车记录仪

一种采用动态影像获取镜头的行车记录仪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动态影像获取镜头的行车记录仪,包括行车记录仪本体,所述行车记录仪本体上设置镜头,其中,所述镜头为动态影像获取镜头,所述动态影像获取镜头包括镜框、前压盖和后压盖,所述镜框内自近物侧至远物侧方向依次设置有平凹透镜、凸平透镜、正弯月凹凸透镜、第一双凸透镜、负弯月凹凸透镜和第二双凸透镜,所述平凹透镜与所述凸平透镜之间设置有隔圈,所述凸平透镜与所述正弯月凹凸透镜之间设置有隔圈。本发明行车记录仪的镜头像素高、采光量足、可视范围大、夜视效果好,并且在物体动态移动时,镜头清晰度高,结合使用该镜头的行车记录仪也能在运动的过程中得到高清晰度的像。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11811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河南同城光电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510585270.8

  • 发明设计人 朱大海;王琼;朱波;

    申请日2013-06-10

  • 分类号G07C5/08(20060101);G02B13/00(20060101);

  • 代理机构41117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杨妙琴;徐皂兰

  • 地址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高新区三号工业园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2:40:4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10-10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G07C5/08 登记生效日:20170918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30610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7-10-10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G07C5/08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30610

    著录事项变更

  • 2017-09-15

    授权

    授权

  • 2015-12-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7C5/08 申请日:201306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2-0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车记录仪,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动态影像获取镜头的行车记录仪。

背景技术

行车记录仪即记录车辆行驶途中的影像及声音等相关资讯的仪器,行车记录仪在记录影 像信息时通常会受到外面环境的影响,而镜头的好坏直接影响记录影像信息的效果。在远距 离获取图像设备方面,镜头内部镜片的组合以及镜片的材质决定图像获取效果,但是在目前, 一些视频图像获取设备如何通过调整镜片来达到高像素,但是其采光量往往不足,不足以满 足日夜两用的图像获取需求;而采光量达到要求,满足日夜两用需求时,像素往往又过低, 达不到清晰的程度,并且可视范围小,效果不好,即使满足像素高、可视范围大的要求时, 往往在物体动态移动时,满足不了清晰的需要。

中国专利2011年08月03日公开的公开号为201917703U申请号为201020655759.0的实 用新型专利名称为一种百万像素定焦镜头,包括主筒,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筒内从物方开始依次 设有凸凹透镜、第一凸平透镜、平凹透镜、第一凹凸透镜、第二凹凸透镜和第二凸平透镜,所 述第一凸平透镜与平凹透镜相胶合,所述第一凹凸透镜与第二凹凸透镜相胶合。由于本实用新 型采用上述结构,组合成焦距为75mm的百万像素定焦镜头,该定焦镜头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像面大、焦距大,具有百万像素的高分辨率,使用效果好。但是,它采光量不足,像素相对较低, 在物体动态移动时,清晰度更低,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动态影像获取镜头的行车记录仪,该行车记录仪使用的镜头像素高、 采光量足、可视范围大、夜视效果好,并且在物体动态移动时,镜头清晰度高,结合使用该 镜头的行车记录仪也能在运动的过程中得到高清晰度的像。

一种采用动态影像获取镜头的行车记录仪,包括行车记录仪本体,所述行车记录仪本体 上设置镜头,其中,所述镜头为动态影像获取镜头,所述动态影像获取镜头包括镜框、前压 盖和后压盖,所述镜框内自近物侧至远物侧方向依次设置有平凹透镜、凸平透镜、正弯月凹 凸透镜、第一双凸透镜、负弯月凹凸透镜和第二双凸透镜,所述平凹透镜与所述凸平透镜之 间设置有隔圈,所述凸平透镜与所述正弯月凹凸透镜之间设置有隔圈,所述正弯月凹凸透镜 与所述第一双凸透镜之间设置有隔圈,所述第一双凸透镜与所述负弯月凹凸透镜的接触面胶 合,所述负弯月凹凸透镜与所述第二双凸透镜之间设置有隔圈;所述平凹透镜的中心厚度为 0.85mm~0.87mm,外径为10.5mm~10.7mm,近物侧表面为平面,远物侧球面半径为2.835 mm~2.839mm,弧高为1.66mm~1.68mm,材质为ZK9;所述凸平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9mm~ 2.1mm,外径为7.7mm~7.9mm,近物侧球面半径为11.835mm~11.836mm,远物侧表面为 平面,材质为ZF52;所述正弯月凹凸透镜的中心厚度为3.80mm~3.82mm,外径为7.7mm~ 7.9mm,近物侧球面半径为16.3mm~16.5mm,弧高为0.23mm~0.25mm,远物侧球面半径 为6.13mm~6.15mm,材质为LAK7;所述第一双凸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0mm~2.2mm,外 径为5.9mm~6.1mm,近物侧球面半径为23.89mm~23.90mm,远物侧球面半径为4.0mm~ 4.1mm,材质为ZK9;所述负弯月凹凸透镜的中心厚度为0.4mm~0.6mm,外径为7.7~7.9mm, 近物侧球面半径为4.0~4.1mm,弧高为1.31mm~1.35mm,远物侧球面半径为18.7mm~ 18.9mm,材质为ZF52;所述第二双凸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6mm~1.8mm,外径为7.7mm~ 7.9mm,近物侧球面半径为16.30mm~16.34mm,远物侧球面半径为16.30mm~16.34mm, 材质为ZK9。

优选的,所述平凹透镜的中心厚度为0.86mm,外径10.6mm,近物侧表面为平面,远物 侧球面半径为2.837mm,弧高为1.67mm,材质为ZK9;所述凸平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mm, 外径为7.8mm,近物侧球面半径为11.8355mm,远物侧表面为平面,材质为ZF52;所述正弯 月凹凸透镜的中心厚度为3.81mm,外径为7.8mm,近物侧球面半径为16.4mm,弧高为 0.24mm,远物侧球面半径为6.14mm,材质为LAK7;所述第一双凸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1mm, 外径为6mm,近物侧球面半径为23.895mm,远物侧球面半径为4.05mm,材质为ZK9;所述 负弯月凹凸透镜的中心厚度为0.5mm,外径为7.8mm,近物侧球面半径为4.05mm,弧高为 1.33mm,远物侧球面半径为18.8mm,材质为ZF52;所述第二双凸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7mm, 外径为7.8mm,近物侧球面半径为16.32mm,远物侧球面半径为16.32mm,材质为ZK9。

由于本发明的动态影像获取镜头,包括镜框、前压盖和后压盖,所述镜框内自近物侧至 远物侧方向依次设置有平凹透镜、凸平透镜、正弯月凹凸透镜、第一双凸透镜、负弯月凹凸 透镜和第二双凸透镜,所述平凹透镜与所述凸平透镜之间设置有隔圈,所述凸平透镜与所述 正弯月凹凸透镜之间设置有隔圈,所述正弯月凹凸透镜与所述第一双凸透镜之间设置有隔圈, 所述第一双凸透镜与所述负弯月凹凸透镜的接触面胶合,所述负弯月凹凸透镜与所述第二双 凸透镜之间设置有隔圈。本发明采用主光线与光轴的夹角为零度的光路,光学畸变小,能量利 用率高;镜头设计到1/2.5圈,分辨率高,夜视效果好。另外,所述平凹透镜近物侧材质为 ZK9;所述凸平透镜材质为ZF52;所述正弯月凹凸透镜材质为LAK7;材质为ZK9;所述负 弯月凹凸透镜材质为ZF52;所述第二双凸透镜材质为ZK9上述材料可以保证可见光与红外光 通过时,汇聚的焦面可以聚合成一个面,保证了24小时复杂光源条件下的成像依然清晰锐利。 另外,各镜片的结构层次更为清楚直观,特别是所述第一双凸透镜与所述负弯月凹凸透镜的 接触面胶合的结构,使得整个镜头的装配更为方便,而且相关材料的材质容易取得,方便批 量生产,加工效率相比于其他镜头显著提高,使光学元件的加工摆脱了对熟练工人的依赖, 同时降低光学元件的加工费用,而且使光学元件加工的总周期时间减少30~50%。

所述镜头内各个镜片的中心厚数值、外径、球面半径、弧高与材质的结合,使得镜头本 体提高了光线的透过率,并使镜头分辨率及彩色还原效果有显著提高,画面亮度比较平均,中 心图象分辨率与周边分辨率无明显区别。特别是各个镜片之间的组合实现了很好的协同作用, 提高感光成像系统的相对孔径,扩大视场角,同时可校正各类像差(球差、慧差、像散、畸 变等),缩短光路,减少镜片数量,降低成本,提高成像质量,解决了红外感应清晰成像的问 题,使而从可见光区到红外光区的光线都可以在同一个焦面位置成像,实现高清晰的图像。 更为突出的是:本发明各个镜片的相关数据与材质的结合实现了难以达到的低微光光学降噪 技术,提高了光学镜片的精确折射角度,保持进光量的完整性,从物理性能上来减少色彩及 感光的损失,从而实现画面的高细腻度。同时,使用该镜头的行车记录仪因为其镜头有上述 非常突出的优点,所以行车记录仪能够在中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很好地获得高像素动态影像, 而且在微光条件或因四季变化、昼夜温差以及雨雪环境等原因能够很好地校正各类像差(球 差、慧差、像散、畸变等),缩短光路,获得普通记录仪获得不了的高清晰图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行车记录仪本体,行车记录仪本体上设置镜头,所述镜头为动态 影像获取镜头,包括镜框1、前压盖2和后压盖3,所述镜框1内自近物侧至远物侧方向依次 设置有平凹透镜4、凸平透镜5、正弯月凹凸透镜6、第一双凸透镜7、负弯月凹凸透镜8和 第二双凸透镜9,所述平凹透镜4与所述凸平透镜5之间设置有隔圈10,所述凸平透镜5与 所述正弯月凹凸透镜6之间设置有隔圈11,所述正弯月凹凸透镜6与所述第一双凸透镜7之 间设置有隔圈12,所述第一双凸透镜7与所述负弯月凹凸透镜8的接触面胶合,所述负弯月 凹凸透镜8与所述第二双凸透镜9之间设置有隔圈13,所述平凹透镜4的中心厚数值为 0.85mm,外径10.5mm,近物侧为平面,远物侧球面半径2.835mm,弧高1.66mm,材质为 ZK9;所述凸平透镜5的中心厚数值为1.9mm,外径7.7mm,近物侧球面半径11.835mm,远 物侧为平面,材质为ZF52;所述正弯月凹凸透镜6的中心厚数值为3.80mm,外径7.7mm, 近物侧球面半径16.3mm,弧高0.23mm,远物侧球面半径6.13mm,材质为LAK7;所述第一 双凸透镜7的中心厚数值为2.0mm,外径5.9mm,近物侧球面半径23.89mm,远物侧球面半 径4.0mm,材质为ZK9;所述负弯月凹凸透镜8的中心厚数值为0.4mm,外径7.7mm,近物 侧球面半径4.0mm,弧高1.31mm,远物侧球面半径18.7mm,材质为ZF52;所述第二双凸透 镜9的中心厚数值为1.6mm,外径7.7mm,近物侧球面半径16.30mm,远物侧球面半径 16.30mm,材质为ZK9。使用该镜头的行车记录仪像素可达到504万,视场无暗角,采光量 大,不离焦,夜视效果好的特点,焦距为3.75mm,不仅能保证拍摄移动的物体时像素不影响, 且能保证24小时复杂光源条件下的成像依然清晰锐利。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本发明行车记录仪的动态影像获取镜头,包括镜框1、前压盖2和后压盖3, 所述镜框1内自近物侧至远物侧方向依次设置有平凹透镜4、凸平透镜5、正弯月凹凸透镜6、 第一双凸透镜7、负弯月凹凸透镜8和第二双凸透镜9,所述平凹透镜4与所述凸平透镜5之 间设置有隔圈10,所述凸平透镜5与所述正弯月凹凸透镜6之间设置有隔圈11,所述正弯月 凹凸透镜6与所述第一双凸透镜7之间设置有隔圈12,所述第一双凸透镜7与所述负弯月凹 凸透镜8的接触面胶合,所述负弯月凹凸透镜8与所述第二双凸透镜9之间设置有隔圈13, 所述平凹透镜4的中心厚数值为0.855mm,外径10.55mm,近物侧为平面,远物侧球面半径 2.836mm,弧高1.665mm,材质为ZK9;所述凸平透镜5的中心厚数值为1.95mm,外径7.75mm, 近物侧球面半径11.8353mm,远物侧为平面,材质为ZF52;所述正弯月凹凸透镜6的中心厚 数值为3.805mm,外径7.75mm,近物侧球面半径16.35mm,弧高0.235mm,远物侧球面半 径6.135mm,材质为LAK7;所述第一双凸透镜7的中心厚数值为2.05mm,外径5.95,近物 侧球面半径23.893mm,远物侧球面半径4.03mm,材质为ZK9;所述负弯月凹凸透镜8的中 心厚数值为0.45mm,外径7.75mm,近物侧球面半径4.03mm,弧高1.32mm,远物侧球面半 径18.75mm,材质为ZF52;所述第二双凸透镜9的中心厚数值为1.65mm,外径7.75mm,近 物侧球面半径16.31mm,远物侧球面半径16.31mm,材质为ZK9。使用该镜头的行车记录仪 像素可达到520万,视场无暗角,采光量大,不离焦,夜视效果好的特点,焦距为3.7mm, 不仅能保证拍摄移动的物体时像素不影响,且能保证24小时复杂光源条件下的成像依然清晰 锐利。

实施例三

如图1所示,本发明行车记录仪的动态影像获取镜头,包括镜框1、前压盖2和后压盖3, 所述镜框1内自近物侧至远物侧方向依次设置有平凹透镜4、凸平透镜5、正弯月凹凸透镜6、 第一双凸透镜7、负弯月凹凸透镜8和第二双凸透镜9,所述平凹透镜4与所述凸平透镜5之 间设置有隔圈10,所述凸平透镜5与所述正弯月凹凸透镜6之间设置有隔圈11,所述正弯月 凹凸透镜6与所述第一双凸透镜7之间设置有隔圈12,所述第一双凸透镜7与所述负弯月凹 凸透镜8的接触面胶合,所述负弯月凹凸透镜8与所述第二双凸透镜9之间设置有隔圈13, 所述平凹透镜4的中心厚数值为0.86mm,外径10.6mm,近物侧为平面,远物侧球面半径 2.837mm,弧高1.67mm,材质为ZK9;所述凸平透镜5的中心厚数值为2mm,外径7.8mm, 近物侧球面半径11.8355mm,远物侧为平面,材质为ZF52;所述正弯月凹凸透镜6的中心厚 数值为3.81mm,外径7.8mm,近物侧球面半径16.4mm,弧高0.24mm,远物侧球面半径6.14mm, 材质为LAK7;所述第一双凸透镜7的中心厚数值为2.1mm,外径6mm,近物侧球面半径 23.895mm,远物侧球面半径4.05mm,材质为ZK9;所述负弯月凹凸透镜8的中心厚数值为 0.5mm,外径7.8mm,近物侧球面半径4.05mm,弧高1.33mm,远物侧球面半径18.8mm,材 质为ZF52;所述第二双凸透镜9的中心厚数值为1.7mm,外径7.8mm,近物侧球面半径 16.32mm,远物侧球面半径16.32mm,材质为ZK9。使用该镜头的行车记录仪像素可达到550 万,视场无暗角,采光量大,不离焦,夜视效果好的特点,焦距为3.6mm,不仅能保证拍摄 移动的物体时像素不影响,且能保证24小时复杂光源条件下的成像依然清晰锐利。

实施例四

如图1所示,本发明行车记录仪的动态影像获取镜头,包括镜框1、前压盖2和后压盖3, 所述镜框1内自近物侧至远物侧方向依次设置有平凹透镜4、凸平透镜5、正弯月凹凸透镜6、 第一双凸透镜7、负弯月凹凸透镜8和第二双凸透镜9,所述平凹透镜4与所述凸平透镜5之 间设置有隔圈10,所述凸平透镜5与所述正弯月凹凸透镜6之间设置有隔圈11,所述正弯月 凹凸透镜6与所述第一双凸透镜7之间设置有隔圈12,所述第一双凸透镜7与所述负弯月凹 凸透镜8的接触面胶合,所述负弯月凹凸透镜8与所述第二双凸透镜9之间设置有隔圈13, 所述平凹透镜4的中心厚数值为0.865mm,外径10.65mm,近物侧为平面,远物侧球面半径 2.838mm,弧高1.675mm,材质为ZK9;所述凸平透镜5的中心厚数值为2.05mm,外径7.85mm, 近物侧球面半径11.8358mm,远物侧为平面,材质为ZF52;所述正弯月凹凸透镜6的中心厚 数值为3.815mm,外径7.85mm,近物侧球面半径16.45mm,弧高0.245mm,远物侧球面半 径6.145mm,材质为LAK7;所述第一双凸透镜7的中心厚数值为2.15mm,外径6.05mm, 近物侧球面半径23.898mm,远物侧球面半径4.08mm,材质为ZK9;所述负弯月凹凸透镜8 的中心厚数值为0.55mm,外径7.85mm,近物侧球面半径4.08mm,弧高1.34mm,远物侧球 面半径18.85mm,材质为ZF52;所述第二双凸透镜9的中心厚数值为1.75mm,外径7.85mm, 近物侧球面半径16.33mm,远物侧球面半径16.33mm,材质为ZK9。使用该镜头的行车记录 仪像素可达到525万,视场无暗角,采光量大,不离焦,夜视效果好的特点,焦距为3.70mm, 不仅能保证拍摄移动的物体时像素不影响,且能保证24小时复杂光源条件下的成像依然清晰 锐利。

实施例五

如图1所示,本发明行车记录仪的动态影像获取镜头,包括镜框1、前压盖2和后压盖3, 所述镜框1内自近物侧至远物侧方向依次设置有平凹透镜4、凸平透镜5、正弯月凹凸透镜6、 第一双凸透镜7、负弯月凹凸透镜8和第二双凸透镜9,所述平凹透镜4与所述凸平透镜5之 间设置有隔圈10,所述凸平透镜5与所述正弯月凹凸透镜6之间设置有隔圈11,所述正弯月 凹凸透镜6与所述第一双凸透镜7之间设置有隔圈12,所述第一双凸透镜7与所述负弯月凹 凸透镜8的接触面胶合,所述负弯月凹凸透镜8与所述第二双凸透镜9之间设置有隔圈13, 所述平凹透镜4的中心厚数值为0.87mm,外径10.7mm,近物侧为平面,远物侧球面半径 2.839mm,弧高1.68mm,材质为ZK9;所述凸平透镜5的中心厚数值为2.1mm,外径7.9mm, 近物侧球面半径11.836mm,远物侧为平面,材质为ZF52;所述正弯月凹凸透镜6的中心厚 数值为3.82mm,外径7.9mm,近物侧球面半径16.5mm,弧高0.25mm,远物侧球面半径6.15mm, 材质为LAK7;所述第一双凸透镜7的中心厚数值为2.2mm,外径6.1mm,近物侧球面半径 23.90mm,远物侧球面半径4.1mm,材质为ZK9;所述负弯月凹凸透镜8的中心厚数值为 0.6mm,外径7.9mm,近物侧球面半径4.1mm,弧高1.35mm,远物侧球面半径18.9mm,材 质为ZF52;所述第二双凸透镜9的中心厚数值为1.8mm,外径7.9mm,近物侧球面半径 16.34mm,远物侧球面半径16.34mm,材质为ZK9。使用该镜头的行车记录仪像素可达到505 万,视场无暗角,采光量大,不离焦,夜视效果好的特点,焦距为3.75mm,不仅能保证拍摄 移动的物体时像素不影响,且能保证24小时复杂光源条件下的成像依然清晰锐利。

下表为上述实施例的性能指标测试记录表。

焦距(mm) 相对孔径(mm) 定位截距(mm) 像素(万) 实施例一 3.75 2.09 12.54 504 实施例二 3.70 2.04 12.52 520 实施例三 3.60 2.00 12.50 550 实施例四 3.70 2.06 12.53 525 实施例五 3.75 2.08 12.55 505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