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气相沉积法均质改性粉煤灰的方法

气相沉积法均质改性粉煤灰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相沉积法均质改性粉煤灰的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1)将复合研磨助剂经雾化后自然沉积在粉煤灰表面,混合均匀后研磨;2)将经雾化后的表面改性剂自然沉积在研磨后的粉煤灰表面;3)将缓凝保坍组分与粉煤灰混合即得改性粉煤灰。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提升粉煤灰的研磨效率;(2)采用表面改性剂高效分散组分,避免了粉煤灰由于机械活化而引起的需水量增大问题,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3)采用表面改性剂增强组分,提高粉煤灰早期强度;(4)保证粉煤灰性能的稳定性。(5)工业固体废弃物磷石膏作为缓凝保坍组分,加入到粉煤灰中,可以大幅度减少混凝土的经时损失。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11067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武汉理工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510462763.2

  • 发明设计人 马保国;张昺榴;陈方颉;谭洪波;

    申请日2015-07-31

  • 分类号C04B18/08(20060101);C04B20/02(20060101);

  • 代理机构42102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崔友明

  • 地址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2:35:4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5-17

    授权

    授权

  • 2015-12-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4B18/08 申请日:201507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2-0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相沉积法均质改性粉煤灰,经改性后的粉煤灰可应用于商品混凝 土,属于建筑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排放的一种工业废渣,其排放量大,而且分布较广。目前,将 粉煤灰作为混凝土掺合料使用,已成为粉煤灰治理的主要途径之一。国内在粉煤灰利用 方面侧重于粉煤灰大掺量直接应用与混凝土中,而大掺量直接利用并不能充分发挥粉煤 灰的潜在水化活性,从而使得粉煤灰利用率较低,附加值较小,倘若粉煤灰掺入过多或 者使用不当,还会使混凝土产生其他弊病。目前存在的粉煤灰的活化改性技术主要分为 机械活化和碱性物质改性:简单的机械粉磨不仅能耗大,而且活性后性能提升有限;碱 性物质改性会导致混凝土中碱含量较高,使得混凝土耐久性能下降。

将粉煤灰粉磨可以改变粉煤灰颗粒表面状态,并且增加粉煤灰的总反应面积,减小 粉煤灰颗粒粒径,以达到机械活化的目的。然而由于粉煤灰比表面积的增大,使得粉煤 灰吸附水量增加,增大粉煤灰的需水量,同时粉煤灰表面状态及形貌的变化,使得粉煤 灰的滚珠效应减弱,多种因素同时作用将会导致粉煤灰掺入到混凝土中时,不能很好的 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碱性物质改性,可以激发粉煤灰活性,使得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得以提升,然而碱性物质的引入会导致混凝土的发生碱集料反应,引起混凝土开裂,混 凝土碱含量较高还会产生泛霜现象,并且容易发生软水侵蚀和化学侵蚀,从而导致混凝 土的耐久性能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相沉积法均质改性粉煤灰的方法,通过功能化均质改性粉 煤灰,使粉煤灰可替代矿粉应用于商品混凝土中。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气相沉积法均质改性粉煤灰的方法, 包括有以下步骤:

1)将复合研磨助剂经雾化后自然沉积在粉煤灰表面,混合均匀后研磨,控制粉煤灰研磨 后比表面积为550~700m2/kg;

2)将经雾化后的表面改性剂自然沉积在研磨后的粉煤灰表面,加入量为粉煤灰质量的 1%~3%,所述表面改性剂由下列组分按重量百分比配制而成:水50%,高效分散组分 30%~40%,增强组分10%~20%;

3)将缓凝保坍组分与粉煤灰混合即得改性粉煤灰。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复合研磨助剂由下列组分按重量百分比配制而成:三异丙醇胺 15%~20%,糖蜜5%~15%,水70%~80%,其加入量为粉煤灰质量的0.05%~0.2%。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高效分散组分为粉末状聚羧酸减水剂。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增强组分为三乙醇胺,化学纯试剂。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缓凝保坍组分为磷石膏,其含水率20wt.%~25wt.%,pH为3.5~4.5, 加入量为粉煤灰质量的0.2~0.5%。

本发明利用复合研磨助剂,通过物理与化学综合作用,提高粉煤灰机械活化的效率, 增大粉煤灰比表面积,提高粉煤灰活性。以雾化方式将表面改性剂变为气相,沉积在粉 煤灰表面上,能使粉煤灰的改性效果更均质化。表面改性剂中的高效分散组分,可以减 小经机械活化后的粉煤灰需水量,从而使得粉煤灰应用于混凝土中时,能显著改善混凝 土的工作性能,通过有机的增强组分,一方面避免了碱性物质改性引发的混凝土耐久性 降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粉煤灰的早期活性,充分发挥粉煤灰的潜在活性,使得 功能化均质改性后的粉煤灰应用于商品混凝土中,使得混凝土具有一定的早期强度和良 好的耐久性能。

使用时,将本发明所制备的粉煤灰按一定量掺入混凝土中,和水泥、集料同时投入 混凝土拌和机中按正常的混凝土搅拌工艺搅拌即可。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采用复合研磨助剂,提升粉煤灰的研磨效率,同时该复合研 磨助剂在水泥混凝土中应用时,具有一定能够的早强功能;(2)采用表面改性剂高效分 散组分,避免了粉煤灰由于机械活化而引起的需水量增大问题,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3) 采用表面改性剂增强组分,提高粉煤灰早期强度,避免了由于粉煤灰掺入而引发的早期 强度降低的问题;(4)采用雾化方式处理复合研磨助剂与表面改性剂,使得复合研磨助剂 在粉磨过程中与粉煤灰作用更充分,同时使得表面改性剂更均质的吸附在粉煤灰颗粒表 面,从而保证粉煤灰性能的稳定性。(5)工业固体废弃物磷石膏作为缓凝保坍组分,加 入到粉煤灰中,可以大幅度减少混凝土的经时损失,保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以制备100kg功能化均质改性粉煤灰为例。称取各原料:粉煤灰100kg,复合研磨助 剂三异丙醇胺0.02kg,复合研磨助剂糖蜜0.01kg,将两种助磨剂溶于0.07kg水中,经雾 化后自然沉积在粉煤灰表面,用球磨机研磨15min至比表面积为550~700m2/kg。称取高 效分散组分0.75kg、增强组分0.25kg,均匀溶解在1kg水中,装入雾化喷雾器中,经雾 化后自然沉积在经过粉磨处理的粉煤灰上,然后称取缓凝保坍组分0.2kg加入到表面改性 后的粉煤灰中,用混料机混合均匀。

所述的高效分散组分为粉状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所述的增强组分为三乙醇胺的化 学纯试剂;所述缓凝保坍组分为磷石膏,其含水率20wt.%~25wt.%,pH为3.5~4.5;所用 粉磨设备为球磨机。

使用时,将本发明所制备的粉煤灰按一定量加入混凝土中,和水泥、集料同时投入 混凝土拌和机中按正常的混凝土搅拌工艺搅拌即可。

实施例2:

以制备100kg功能化均质改性粉煤灰为例。称取各原料:粉煤灰100kg,复合研磨助 剂三异丙醇胺0.02kg,复合研磨助剂糖蜜0.01kg,将两种助磨剂溶于0.07kg水中,经雾 化后自然沉积在粉煤灰表面,用球磨机研磨15min至比表面积为550~700m2/kg。称取高 效分散组分1kg、增强组分0.5kg,均匀溶解在1.5kg水中,装入雾化喷雾器中,经雾化 后自然沉积在经过粉磨处理的粉煤灰上,然后称取缓凝保坍组分0.2kg加入到表面改性后 的粉煤灰中,用混料机混合均匀。

所述的高效分散组分为粉状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所述的增强组分为三乙醇胺的化 学纯试剂;所述缓凝保坍组分为磷石膏,其含水率20wt.%~25wt.%,pH为3.5~4.5;所用 粉磨设备为球磨机。

使用时,将本发明所制备的粉煤灰按一定量加入混凝土中,和水泥、集料同时投入 混凝土拌和机中按正常的混凝土搅拌工艺搅拌即可。

实施例3:

以制备100kg功能化均质改性粉煤灰为例。称取各原料:粉煤灰100kg,复合研磨助 剂三异丙醇胺0.04kg,复合研磨助剂糖蜜0.02kg,将两种助磨剂溶于0.14kg水中,经雾 化后自然沉积在粉煤灰表面,用球磨机研磨15min至比表面积为550~700m2/kg。称取高 效分散组分1kg、增强组分0.5kg,均匀溶解在1.5kg水中,装入雾化喷雾器中,经雾化 后自然沉积在经过粉磨处理的粉煤灰上,然后称取缓凝保坍组分0.2kg加入到表面改性后 的粉煤灰中,用混料机混合均匀。

所述的高效分散组分为粉状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所述的增强组分为三乙醇胺的化 学纯试剂;所述缓凝保坍组分为磷石膏,其含水率20wt.%~25wt.%,pH为3.5~4.5;所用 粉磨设备为球磨机。

使用时,将本发明所制备的粉煤灰按一定量加入混凝土中,和水泥、集料同时投入 混凝土拌和机中按正常的混凝土搅拌工艺搅拌即可。

各实施例产品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效果汇总如下表,混凝土的配合比为(kg/m3):空 白样:P·O42.5水泥260;未经功能化均质改性粉煤灰80;中砂785;碎石1080;减水剂 6.8;水165。实施例1~3:P·O42.5水泥260;功能化均质改性粉煤灰80;中砂785;碎 石1080;减水剂6.8;水165。

表1实施例产品性能

检测项目 空白样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坍落度/mm 195 200 205 215 3d抗压强度/MPa 14.5 15.6 15.8 17.2 7d抗压强度/MPa 27.8 28.5 31.8 31.9 28d抗压强度/MPa 35.6 38.2 39.0 41.3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