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利用双穗雀稗对高原水库消落带进行修复的方法

一种利用双穗雀稗对高原水库消落带进行修复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双穗雀稗对高原水库消落带进行修复的方法,通过对双穗雀稗的室内外模拟水淹实验来检测双穗雀稗对消落带水淹环境的适应性,确定双穗雀稗在经历长时间水淹后仍然存活;然后将双穗雀稗引种到高原水库消落带上;引种成功后对双穗雀稗进行日常的肥水管理。本发明通过系统的研究找到了适合高原水库消落带环境的植物—双穗雀稗,既能够耐受高原水库消落带长期水淹和在水淹后长期裸露的生境中生长,又具有一定的生物量,而且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对高原水库消落带的水土流失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发明提供的双穗雀稗在高原水库消落带上的栽培方法,使得双穗雀稗不仅具有高的移栽成活率,还可以在消落带上高效、健壮的生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12318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贵州师范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510449541.7

  • 发明设计人 李秋华;刘送平;李小峰;陈峰峰;

    申请日2015-07-28

  • 分类号A01G1/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362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郭防

  • 地址 550001 贵州省贵阳市宝山北路116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2:26:0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2-28

    授权

    授权

  • 2016-06-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00 申请日:201507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2-0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库消落带修复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双穗雀稗对水库消落带进行修复的方法,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双穗雀稗(PaspalumdistichumL.),禾本科雀稗属植物。多年生。匍匐茎横走、粗壮,长达1m,向上直立部分高20-40cm,节生柔毛。叶鞘短于节间,背部具脊,边缘或上部被柔毛;叶舌长2-3mm,无毛;叶片披针形,长5-15cm,宽3-7mm,无毛。总状花序2枚对连,长2-6cm;穗轴宽1.5-2mm。

在水稻栽培区域,由于其生长环境湿润,特别适合双穗雀稗的生长,因此属于危害水稻产量的一种杂草,需要定期拔出。但是并不是所有生长环境下的双穗雀稗都是杂草。双穗雀稗也可以作为牧草进行采收。并且有关专利也报道了双穗雀稗的有益作用。

申请号为201210485565.4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在铅锌矿尾矿上种植双穗雀稗的方法”一文公开了通过双穗雀稗的大量生长,可以对铅锌尾矿表面起到保护作用,降低铜尾矿中重金属的含量,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铅锌尾矿发生酸化,从而稳定铅锌尾矿的理化性质稳定。另外,大片的绿色植被也能从视觉上带来美感,改变尾矿库的景观形象。

申请号为200510099758.6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双穗雀稗对铬污染土壤及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一文公开了将双穗雀稗种植于被铬污染了的土壤或水中,采用土培或水培,种植间距5~50cm,使铬富集在双穗雀稗中进行生物修复,降低土壤或水体中铬的含量。

申请号为201310075038.0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双穗雀稗生态浮床及其在净化海水养殖水质中的应用”一文公开了采用双穗雀稗生态浮床,设框架和生态修复生物,高效净化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改善池塘生态环境,抑制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赤潮发生,为鱼虾的生长提供清洁舒适的栖息环境和庇荫场所。可在净化海水养殖水质中应用。

但是还未发现有关双穗雀稗对消落带进行修复的报道。

由于水库消落带是水位周期性涨落在水域周边形成的区域,具有水域和陆地双重属性,长期为水分梯度所控制,是一类特殊的季节性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持水陆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植被是水库消落带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功能的主体。因此,加强对水库消落带植物的研究,对水库消落带治理与生态修复等有重要意义。

但是水库消落带的生态修复是世界性的难题,在水库消落带植物修复植物的选择又是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现有水库消落带的生态修复技术还存在以下不足:

1)水库消落带的生态修复技术缺乏;

2)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植物的选择上较困难,难找到适合水库消落带的植物,既能够满足水库消落带长期水淹和长期裸露的生境生长,又要具有一定的生物量,对水库消落带的景观生态和水土流失有一定的作用。

而高原水库消落带与一般的水库消落带不同,高原水库消落带一般属于喀斯特地貌特征,土壤比较贫瘠,同时大多数水库是峡谷型水库,水库水位变化也较大。并且目前对于高原水库消落带采用植物进行修复的研究还比较少。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双穗雀稗对高原水库消落带进行修复的方法,通过对双穗雀稗的室内外的模拟实验,证明双穗雀稗是适合高原水库消落带的生态修复植物之一,将双穗雀稗栽培在高原水库修复带上,能够有效的对高原水库的消落带进行生态修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双穗雀稗对高原水库消落带进行修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通过对双穗雀稗的室内外模拟水淹实验来检测双穗雀稗对消落带水淹环境的适应性,确定种植在消落带的双穗雀稗能耐受长期水淹胁迫;

(2)然后将双穗雀稗引种到高原水库消落带上栽培;

(3)引种成功后对双穗雀稗进行日常的肥水管理。

前述利用双穗雀稗对高原水库消落带进行修复的方法中,所述的检测双穗雀稗对消落带水淹环境的适应性的具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双穗雀稗在冬季进行长期水淹实验

将栽培好的双穗雀稗置于直径62cm、高82cm装满清水的塑料桶内,双穗雀稗顶端距水面高度为0.3m;

从10月份开始,进行长达180d的完全水淹实验,将未经水淹的植株作为对照,植株完全水淹30d、60d、90d、120d、150d和180d后先测定生态指标中的株高、总叶数和总叶长,测定完后再测定其生物量,取活的根系测定根系活力,随机选取存活的茎测定期丙二醛含量;然后将烘干的根部取出,粉碎,测定其可溶性总糖和淀粉的含量;

(2)将经过冬季长期水淹后的双穗雀稗进行恢复生长实验

恢复生长开始前10d时,剪去植株地上枯黄的老茎,对水淹0d、30d、60d、90d、120d、150d和180d后的双穗雀稗植株,各取出10株用于恢复生长;180d水淹结束,剪去水淹180d和对照组植株地上枯黄的老茎,10d后开始恢复180d时,取10株未经水淹的双穗雀稗作为对照;老茎周围有返青幼苗或60d内老茎周围有幼苗长出,即认为该植株地下繁殖体存活,分别测定植株的生物量,将烘干的根部取出,粉碎,测定其可溶性总糖和淀粉的含量;

(3)生长规律研究

恢复生长30~40天后在消落带消退后从野外采集植株地上茎,将基部3个节间剪下培育幼苗,待幼苗出土后,对已经成活的双穗雀稗幼苗开始生长特征研究,在实验开始后的第1d、4d、7d、10d、13d、18d、23d、28d、33d、40d、47d、54d、61d、71d、81d、91d、106d、121d、141d,各随机测定30株标记好的植株的生态指标中的总枝条长、总叶数和顶端第3、4片新叶的长度,并各随机采集10株测定生物量,将烘干的根和茎分开并粉碎,测定其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及根、茎、叶的氮、磷含量。

前述利用双穗雀稗对高原水库消落带进行修复的方法中,所述的生态指标的测定方法包括:

株高:用测量工具测植株地上第一个节至顶端叶基的高度;

总叶数:人工数出植株地上全部叶数;

总叶长:用测量工具测出植株全部叶片的绿色部分的长度,求平均值;

总枝条长:用测量工具测出植株地上一个节以上的各级分枝长度总和;

生物量:将植株整株洗净,103℃杀青20min,于80℃烘3d至恒重,用托盘天平称量其重量。

前述利用双穗雀稗对高原水库消落带进行修复的方法中,所述的可溶性糖的测定方法为:称取粉碎的根或茎,加3ml80%无水乙醇,沸水浴提取30min,离心取上清液,反复提取2次,定容至10ml,用于可溶性糖的测定。

前述利用双穗雀稗对高原水库消落带进行修复的方法中,所述的淀粉的测定方法为:用测定可溶性糖提取液过滤的残渣加4.6mol/L高氯酸2ml,沸水浴15min,加纯水至10ml,离心,取上清液,如此再提取1次,用纯水洗涤残渣2次,离心取上清液,将上清液合并,定容至50ml,用于淀粉的测定。

前述利用双穗雀稗对高原水库消落带进行修复的方法中,所述的根系活力的测定方法为:采集植株健康叶片,避开老叶与顶端两片新叶,去除叶片两端,去除中间大的叶脉,用TTC法测定根系活力。

前述利用双穗雀稗对高原水库消落带进行修复的方法中,所述的丙二醛的测定方法为:随机取0.5g双穗雀稗存活的茎,加5ml10%三氯乙酸研磨,离心,分离出上清液;取2ml上清液,加2ml0.5%硫代巴比妥酸,混合沸水浴20min,冷却离心,测定时期OD值。

前述利用双穗雀稗对高原水库消落带进行修复的方法中,所述的氮含量测定用用靛酚蓝比色法,所述磷含量测定方法用用钼锑抗比色法。

前述利用双穗雀稗对高原水库消落带进行修复的方法中,所述的双穗雀稗在消落带上栽培的方法包括:

(1)地上茎培植法

在消落带出露水面后,从河岸带小心采集健壮的双穗雀稗,剪取每个枝条的顶端,每个顶端至少有3个节间,在消落带上挖直径3cm、深10cm的坑,将挖出的土揉散,回填,把剪好的枝条埋入土中,至少保证有一个节间埋入土中,保持枝条顶端暴露在空气中,用水浇透,每个坑内布置3枝条,每个坑间距30cm,在枝条成活前,保持土壤湿润,消落带上石块和砂石较多时增施速效氮;阴雨天栽种可提高枝条的成活率。

(2)移栽幼苗法

在每年的3月下旬,从河岸带小心采集双穗雀稗的健壮的地上茎,剪取每个枝条的顶端,每个顶端至少有3个节间,在高8cm、直径5cm的花盆中装满腐殖土,把剪好的枝条埋入土中,至少保证有一个节间埋入土中,保持枝条顶端暴露在空气中,用水浇透,每个盆内布置3枝条,用水浇透,保持土壤湿润至植株存活;

在消落带出露水面后,在消落带上挖直径6cm、深8cm的坑,小心地去除花盆,然后将幼苗带土直接放入坑内,用土回填空隙,压实,用水浇透,每个坑间距30cm,在幼苗成活之前,保持土壤湿润,水库消落带上石块和砂石较多时,增施速效氮。阴雨天移栽效果更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系统的研究找到了适合在高原水库消落带的生长的植物—双穗雀稗,既能够满足高原水库消落带长期水淹和长期裸露的生境生长,又要具有一定的生物量,对高原水库消落带的景观生态和水土流失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双穗雀稗能有效地截留入库悬浮物、削减水体营养物质,具有良好的护岸和景观价值。本发明通过对双穗雀稗的室内外的模拟实验,证明了双穗雀稗是适合高原水库消落带的生态修复植物之一,将双穗雀稗种植在高原水库消落带上,能够较好地对高原水库消落带进行生态修复。

高原水库消落带属于特殊的种植环境,其具体的栽培管理方法与平地不同,本发明提供的双穗雀稗在水库消落带上的栽培方法,使得双穗雀稗不仅具有高的移栽成活率,还可以在高原水库消落带上健康、健壮的生长。

本发明还可以双穗雀稗进行有效的利用,在对高原水库消落带进行修复的同时,还可以在秋冬水库长期干旱的季节,进行放牧或者直接收割作为牧草,充分利用资源。

附图说明

图1A是不同时间水淹处理下双穗雀稗分枝数

图1B是不同时间水淹处理下双穗雀稗总分枝长

图1C是不同时间水淹处理下双穗雀稗总叶数

图1D是不同时间水淹处理下双穗雀稗总叶长

图1E是不同时间水淹处理下双穗雀稗总生物量

图2A是不同时间水淹处理下双穗雀稗组织内丙二醛含量

图2B是不同时间水淹处理下双穗雀稗根系活力

图2C是不同时间水淹处理下双穗雀稗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

图2D是不同时间水淹处理下双穗雀稗中淀粉浓度

图3A是不同时间水淹处理后双穗雀稗恢复生长情况

图3B是双穗雀稗在恢复生长中积累的生物量

图3C是双穗雀稗在恢复生长中生物量分配特征

图3D是双穗雀稗在恢复生长中可溶性总糖的变化

图3E是双穗雀稗在恢复生长中淀粉的变化

图3F是双穗雀稗在恢复生长中总糖的变化

图4A是双穗雀稗在生长过程中枝条的生长规律

图4B是双穗雀稗在生长过程中叶片的增加规律

图4C是双穗雀稗在生长过程中新叶的生长规律

图4D是双穗雀稗在生长过程中总生物量的积累规律

图4E是双穗雀稗在生长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的积累规律

图4F是双穗雀稗在生长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分布情况

图5A是双穗雀稗在生长过程中各器官中氮总量的变化情况

图5B是双穗雀稗在生长过程中不同器官中N的生物累积情况

图5C是双穗雀稗在生长过程中不同器官中BAF变化情况

图6是本发明双穗雀稗再高原水库消落带的生长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一、通过对双穗雀稗的室内外模拟水淹实验来检测双穗雀稗对消落带水淹环境的适应性

1、将双穗雀稗在冬季进行长期水淹实验

1.1实验方法

将栽培好的双穗雀稗置于直径62cm、高82cm装满清水的塑料桶内,双穗雀稗顶端距水面高度为0.3m;

从10月份开始,进行长达180d的完全水淹实验,将未经水淹的植株作为对照,植株完全水淹30d、60d、90d、120d、150d和180d后先测定生态指标中的株高、总叶数和总叶长,测定完后再测定其生物量,取活的根系测定根系活力,随机选取存活的茎测定期丙二醛含量;然后将烘干的根部取出,粉碎,测定其可溶性总糖和淀粉的含量;

其中,株高、总叶数、总叶长和生物量的的测定方法分别为:

株高:用测量工具测植株地上第一个节至顶端叶基的高度;

总叶数:人工数出植株地上全部叶数;

总叶长:用测量工具测出植株全部叶片的绿色部分的长度,求平均值;

生物量:将植株整株洗净,103℃杀青20min,于80℃烘3d至恒重,用托盘天平称量其重量。

可溶性总糖的测定方法为:称取粉碎的根或茎,加3ml80%无水乙醇,沸水浴提取30min,离心取上清液,反复提取2次,定容至10ml,用于可溶性糖的测定。

淀粉的测定方法为:用测定可溶性总糖提取液过滤的残渣加4.6mol/L高氯酸2ml,沸水浴15min,加纯水至10ml,离心,取上清液,如此再提取1次,用纯水洗涤残渣2次,离心取上清液,将上清液合并,定容至50ml,用于淀粉的测定。

根系活力的测定方法为:采集植株健康叶片,避开老叶与顶端两片新叶,去除叶片两端,去除中间大的叶脉,用TTC法测定根系活力。

丙二醛的测定方法为:随机取0.5g双穗雀稗存活的茎,加5ml10%三氯乙酸,研磨,离心,分离出上清液;取2ml上清液,加2ml0.5%硫代巴比妥酸混合,沸水浴20min,冷却,离心,测定其OD值。

1.2实验结论

1.2.1双穗雀稗对不同时间完全水淹处理的生态适应

完全水淹不利于双穗雀稗产生新的枝条,总枝条数整体低于对照组(图1A)。随着水淹时间的增加,总枝条长逐渐降低;总枝条长整体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图1B)。叶的生长受到强烈的抑制,总叶数和总叶长整体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n=12),90d~180d时叶全部死亡(图1C和1D)。生物量随着水淹时间的延长整体呈降低趋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n=12)(图1E)。

1.2.2双穗雀稗对不同时间水淹处理的生理适应

水淹过的双穗雀稗组织内丙二醛浓度明显要比对照组低(图2A)。根系活力整体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n=5)(图2B)。双穗雀稗根部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随着水淹的持续逐渐下降,整体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n=5)(图2C和图2D)。

2、将经过冬季长期水淹后的双穗雀稗进行恢复生长实验

2.1实验方法

将经历过不同时间水淹双穗雀稗进行恢复生长,考察其水淹结束后的存活和恢复生长情况。恢复生长开始前10d时,剪去植株地上枯黄的老茎,对水淹0d、30d、60d、90d、120d、150d和180d后的双穗雀稗植株,各取出10株用于恢复生长;180d时,取10株未经水淹的双穗雀稗作为对照;60d内,老茎周围有返青幼苗或老茎周围有幼苗长出,即认为该植株地下繁殖体存活,于实验开始的0d和60d测定植株总枝条长,测定60d后植株的生物量,将烘干的根部取出,粉碎,测定其可溶性总糖和淀粉的含量。

2.2实验结论

2.2.1植株存活率

完全水淹处理30d、60d、90d、120d、150d、180d后,双穗雀稗均保持了极高的存活率,达到了100%,与未水淹的植株没有差异(表1)。这说明双穗雀稗已经适应了水淹环境,在长期水淹后仍然可以保持高的存活率。

表1长期水淹后双穗雀稗的恢复存活率

2.2.2恢复生长情况

水淹结束后,双穗雀稗恢复生长速率均高于未经历水淹的植株(图3A)。不同水淹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短期的水淹对双穗雀稗的生长促进作用更明显。

2.2.3恢复生长积累的生物量

不同时间完全水淹处理后的双穗雀稗在恢复生长过程中积累的生物量均低于未水淹的植株(图3B)。不同水淹处理之间双穗雀稗生物量的积累没有明显差异。

2.2.4生物量分配特征

不同水淹时间处理影响双穗雀稗出水后恢复生长阶段生物量的分配,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双穗雀稗各构件生物量分布特征是茎>叶>根,水淹处理过的植株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给了茎和叶(图3C)。

2.2.5可溶性总糖

不同水淹时间处理对恢复生长阶段双穗雀稗根系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影响存在差异(图3D)。随着水淹时间延长,根系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呈升高趋势。

2.2.6淀粉

水淹促进了双穗雀稗淀粉的积累。水淹过的双穗雀稗在恢复生长阶段积累淀粉均高于未水淹的植株(图3E)。

2.2.6总糖

水淹促进了双穗雀稗总糖的积累,恢复生长阶段双穗雀稗根系积累的总糖随水淹处理时间呈增加趋势(图3F)。

3、双穗雀稗恢复生长中其生长规律研究

3.1实验方法

恢复生长30~40天后在消落带消退后,即2012年5月1日,从野外采集植株地上茎,将基部3个节间剪下培育幼苗,待幼苗出土后,即5月11日,对已经成活的双穗雀稗幼苗开始生长特征研究,在实验开始后的第1d、4d、7d、10d、13d、18d、23d、28d、33d、40d、47d、54d、61d、71d、81d、91d、106d、121d、141d,各随机测定30株标记好的植株的生态指标中的总枝条长、总叶数和顶端第3、4片新叶的长度,并各随机采集10株测定生物量,将烘干的根和茎分开并粉碎,测定其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及根、茎、叶的氮、磷含量。

其中,总枝条长的测定方法为:用测量工具测出植株地上一个节以上的各级分枝长度总和;全N测定用靛酚蓝比色法(LY/T1269—1999)测定氮含量,植物全P测定用钼锑抗比色法(LY/T1270—1999)。

3.2实验结论

3.2.1生态指标的变化

在生长过程中,双穗雀稗枝条、叶片新叶和总生物量生长特征与立方曲线模型模拟效果最好,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1,RS分布为0.968、0.638、0.849、0.911,其生长模型分别为:y=1.191×10-5x3-0.008x2+1.161x+8.222(图4A)、y=1.004×10-5x3-0.003x2+0.187x+4.094(图4B)、y=2.095×10-5x3-0.004x2+0.166x+8.811(图4C)、y=-9.685×10-5x2+0.026x-0.102(图4D)。

3.2.2碳水化合物的累积情况

在生长过程中,双穗雀稗根系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淀粉和总糖积累规律基本一致,均是先降低后升然后平稳下降(图4E)。

3.2.3碳水化合物的分布情况

在实验末期,双穗雀稗根、地上茎和地下茎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显著低于淀粉(图4F)。双穗雀稗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淀粉和总糖的分布特征为:地下茎>地上茎>根(图4F)。

3.2.4氮磷总量在双穗雀稗各器官中的变化

在各个生长过程中,双穗雀稗茎中氮磷含量茎最大,远大于叶和根,茎中氮磷含量在各时期均占整个植物总量的80%左右。植物N总量与根、茎中N总量的相关性分别为0.887,0.999,而与植物叶中N总量无显著相关性。植物P总量与根、茎中P总量的相关性分别为0.956,0.976,而与植物叶中P总量也无显著相关性。但由于植物根中N、P总量含量较低,所以茎中的N、P总量的含量高低对整株植物N、P总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就整株植物而言,植物栽种天数与植物中N、P总量的拟合方程分别为y=0.05x2+1.553(R=0.972,P<0.01)和y=0.007x+0.355(R=0.941,P<0.01)。在每年的6月~10月,植物对N、P的吸收速率最快,10月以后植物对N、P的吸收速率明显减缓。

3.2.5双穗雀稗各器官对N、P的富集

实验室栽种植物用于做植物生长曲线的土壤取自于百花湖水库消落区。该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及微量元素含量见表2。

表2土壤中营养物质

假设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土壤中的N、P浓度不变(N含量为3.846mg/g;P含量为1.36mg/g),对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各器官生物累积指数进行计算。

生物累积指数(BAF)=M植物/M土壤

式中,M植物为N、P元素在植物器官中的浓度含量,M土壤为N、P元素在土壤中浓度含量。

刚开始的30天内,双穗雀稗根、茎、叶对氮磷的累积系数开始急剧的下降(见图5A,5B)。随后在6月~9月,各器官的BAF下降速率减缓(图5C),最后在9月~11月缓慢上升。

经过上述方面的研究,双穗雀稗能够适应高原水库消落带长期水淹或干旱的情况,在经过长期水淹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生长后,植株生长状况良好,即双穗雀稗能够适应水库消落带的长期水淹和长期裸露的生长环境,经过长期水淹后还可以快速的恢复生长,并且能够快速的适应裸露的生长环境,生长势较好,可以在水库消落带进行种植。

4、采用地上茎培植法将双穗雀稗在高原水库消落带上进行栽培

在消落带出露水面后,从河岸带小心采集健壮的双穗雀稗,剪取每个枝条的顶端,每个顶端至少有3个节间,在消落带上挖直径3cm、深10cm的坑,将挖出的土揉散,回填,把剪好的枝条埋入土中,至少保证有一个节间埋入土中,保持枝条顶端暴露在空气中,用水浇透,每个坑内布置3枝条,每个坑间距30cm,在枝条成活前,保持土壤湿润,消落带上石块和砂石较多时增施速效氮。

5、双穗雀稗栽培后的肥水管理

在双穗雀稗栽培后至双穗雀稗成活前,保持土壤湿润,既不过分干燥也不出现土壤积水状况,即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的30-90%;为保证植株成活,在石块和砂石较多砂质土的消落带中增施速效氮,用量为70~110kg/hm2;如果土壤本身是很肥沃的壤土,不施肥;在植株栽培后的2个月内,避免放牧,使植物能更多地积累碳水化合物,提高其水淹耐受能力。

本发明中的双穗雀稗在高原水库消落带上的栽培方法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移栽幼苗法:在每年的3月下旬,从河岸带小心采集双穗雀稗的健壮的地上茎,剪取每个枝条的顶端,每个顶端至少有3个节间,在高8cm、直径5cm的花盆中装满腐殖土,把剪好的枝条埋入土中,至少保证有一个节间埋入土中,保持枝条顶端暴露在空气中,用水浇透,每个盆内布置3枝条,用水浇透,保持土壤湿润至植株存活;

在消落带出露水面后,在消落带上挖直径6cm、深8cm的坑,小心地去除花盆,然后将幼苗带土直接放入坑内,用土回填空隙,压实,用水浇透,每个坑间距30cm,在幼苗成活之前,保持土壤湿润,水库消落带上石块和砂石较多时,增施速效氮。阴雨天移栽效果更好。

这些方法均能使双穗雀稗在水库消落带上成活,达到目的一致的效果。

目前双穗雀稗已经在高原水库消落带的生态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原水库消落带进行了实验种植(见图6),结果显示其对高原水库消落带的修复作用明显,减少了水土水土流失的同时,美化了环境,有利于高原水库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