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地震勘探资料中波长剩余静校正处理方法

一种地震勘探资料中波长剩余静校正处理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震勘探资料中波长剩余静校正处理方法,属于地球物理勘探地震资料处理领域。本方法包括:(1)输入构造形态控制的高程静校正数据和叠加速度,然后抽取共检波点道集数据、共炮点道集数据;(2)速度扫描获取线性动校正的速度;(3)优选参与叠加的炮检距范围及叠加;(4)检波点和炮点中波长静校正量提取及应用;(5)多次迭代求取准确的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量并应用。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9-19

    授权

    授权

  • 2015-12-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V1/36 申请日:201405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1-2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球物理勘探地震资料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震勘探资料 中波长剩余静校正处理方法,可应用于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静校正处理以及类 似条件下复杂静校正的地震资料处理。

背景技术

由于黄土塬地区受表层结构特征(高程、风化层的速度、厚度和潜水面埋 深)在区域上的不均匀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存在严重的短波长静校正问 题外,还存在一定的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静校正问题严重且极其复杂是黄 土塬地区资料的主要特点,它严重影响到均方根速度的准确求取和构造的落实。 如何确保静校正的真实可靠应是黄土塬地区资料处理中的最大难点。当前黄土 塬地震资料处理中,静校正处理技术还不是很成熟,静校正处理问题仍然有待 研究解决。在采用基于标志层构造形态控制的高程静校正方法处理后,还存在 较大的中短波长的静校正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地震勘探资 料中波长剩余静校正处理方法,基于共炮点、共检波点道集数据叠加提取中波 长剩余静校正处理方法,它与高程静校正方法、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联 合应用,可较好地解决黄土塬地区严重的静校正问题,可提高处理成果构造的 可靠性,为解释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因此,该发明在黄土塬地区地震勘探的 处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地震勘探资料中波长剩余静校正处理方法,包括:

(1)输入构造形态控制的高程静校正数据和叠加速度,然后抽取共检波点 道集数据、共炮点道集数据;

(2)速度扫描获取线性动校正的速度;

(3)优选参与叠加的炮检距范围及叠加;

(4)检波点和炮点中波长静校正量提取及应用;

(5)多次迭代求取准确的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量并应用。

所述步骤(2)是这样实现的:

利用速度扫描方式对步骤(1)得到的共检波点道集数据或共炮点道集数据 进行线性动校正叠加,根据初至波校平的情况,选取线性动校正的速度。

所述步骤(3)是这样实现的:

对步骤(2)得到线性动校正的速度进行线性动校正后,避开近炮检距的直 达波部分,保留稳定的折射波部分,并对线性动校正后的共检波点道集数据或 线性动校正后的共炮点道集数据进行叠加。

所述步骤(4)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共检波点道集数据叠加的初至波趋势拾取用于提取中波长剩余静校正 的零时间线,基于共检波点道集数据叠加的初至波拾取用于提取中波长剩余静 校正的校正时间线,将拾取的校正时间线减去零时间线,即可获得检波点的中 波长静校正量;

在可控震源激发无井深,且炮点与检波点的站号相同的情况下,只提取检 波点的中波长静校正量,然后将其映射并应用到炮点;

如果炮点与检波点的站号不同,或在炸药激发存在井深的情况下,需分别 提取炮点和检波点的中波长静校正量;炮点的中波长静校正量提取方法与检波 点的中波长静校正量提取方法相同。

所述步骤(5)是这样实现的:

抽取共深度点(CDP)道集数据,在应用中波长静校正的基础上,利用前面 高程静校正处理后求取的速度谱、通过速度拾取获得准确叠加速度(步骤(1) 中提供),采用多次迭代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的处理方法,便可逐步获得更为 精确的剩余静校正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方法适应于应用高程静校 正方法后,且存在大值的中波长静校正量的情况,通过将它与高程静校正方法、 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联合应用,克服了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的静校正技 术难题,它能使求取的静校正量更加准确。通过该发明应用,可以提高资料处 理成果的品质和构造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的步骤框图。

图2是线性动校正后某一共检波点道集数据(全炮检距范围)。

图3是共检波点道集的叠加剖面(采用1600米/秒的线性动校正速度,检 波点站号160附近初至波不连续)。

图4是共检波点道集的叠加剖面(采用1650米/秒的线性动校正速度,总 体初至波连续)。

图5是共检波点道集的叠加剖面(采用1700米/秒的线性动校正速度,检 波点站号580附近初至波不连续)。

图6是线性动校正后某一共检波点道集数据(优选部分炮检距范围,与图 2对应)。

图7是共炮点道集数据叠加剖面。

图8是基于共检波点道集数据叠加的初至波趋势拾取用于提取剩余静校正 的“零时间线”示意图。

图9是基于共检波点道集数据叠加的初至波拾取用于提取剩余静校正的 “校正时间线”的示意图。

图10是提取的炮点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

图11是提取的检波点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

图12是中波长剩余静校正应用前的炮记录。

图13是中波长剩余静校正应用后的炮记录(与图12对应)。

图14是高程静校正后的叠加剖面(部分地段信噪比低,部分地段信噪比高, 但构造格局基础好)。

图15是采用本发明的基于初至波叠加提取的中波长剩余静校正的叠加剖 面。

图16是应用本发明静校正量的基础上进行多次迭代剩余静校正后的叠加 剖面(与图17对比,构造可靠)。

图17是数值模型剖面。

图18是应用层析静校正的叠加剖面(与图16、图17对比,构造严重失 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波长的静校正难题,为进一步短波长的剩余 静校正处理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获得较为真实可靠的剩余静校正量。

如图1所示,本方法包括:

(1)输入构造形态控制的高程静校正数据(通过执行高程静校正,质量控 制标志层的构造形态可靠即可)和叠加速度,抽取共检波点道集数据、共炮点 道集数据;

为了获得中波长的剩余静校正量,在高程静校正处理基础上,首先需要将 数据抽取成共检波点道集数据(见图2)、共炮点道集数据。

(2)速度扫描获取线性动校正的速度

利用速度扫描方式对步骤(1)得到的共检波点道集数据或共炮点道集数据 进行线性动校正叠加,根据初至波校平的情况,选取线性动校正的速度(看初 至波的波组是否连续,如图3、图4、图5所示,速度合适时初至波连续,如图 4),以便叠加可以获得可靠清晰的初至波。

(3)优选参与叠加的炮检距范围及叠加

共检波点道集数据进行线性动校正后(利用现有的线性动校正处理模块对 步骤(2)是得到线性动校正的速度进行动校正),避开近炮检距(指避开小炮 检距的直达波对折射初至波的影响)的直达波部分(见图6),保留稳定的折射 波部分,并进行叠加,以便提取精确的中波长静校正量。

(4)检波点和炮点中波长静校正量提取及应用

在炮点与检波点的站号不同,或炸药激发存在井深的情况下,炮点和检波 点的中波长静校正量需要分别提取。故需要分别进行共检波点道集数据叠加、 共炮点道集数据叠加(见图7)。应用是把提取的静校正量执行掉,即对数据进 行时移处理。

在可控震源激发无井深,且炮点与检波点的站号相同的情况下,炮点和检 波点的中波长静校正量是相同的,只需提取检波点的静校正量,然后将其映射 并应用到炮点即可(通过相同的站号的校正量可以拷贝,如果炮点与检波点的 站号不同,炮点的静校正量提取方法与检波点的静校正量提取方法相同)。

图8给出了基于共检波点道集数据叠加的初至波趋势拾取用于提取中波长 剩余静校正的“零时间线”,图9给出了基于共检波点道集数据叠加的初至波拾 取用于提取中波长剩余静校正的“校正时间线”,将拾取的“校正时间线”减去 “零时间线”,即可获得检波点的中波长静校正量(见图10)。同样的方法用在 共炮点道集数据叠加剖面上,可以获得炮点的中波长静校正量(见图11)。

图12、图13分别给出了中波长剩余静校正应用前后的炮记录,可见应用后 的记录上反射波双曲线规律得到改善。

图14是基于标志层构造形态控制的高程静校正叠加剖面,可见其构造格局 基础较好,部分地段信噪比高,但部分地段信噪比低。

图15是采用本发明的基于初至波叠加提取的中波长剩余静校正的叠加剖 面,可见剖面中波组的连续性得到了一定改善。

(5)多次迭代求取准确的静校正应用

在应用中波长静校正的基础上,利用前面处理获得的准确叠加速度(在高 程静校正后进行速度谱求取,在信噪比高的地段进行速度分析。),采用多次迭 代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的处理方法(由于低速带的速度和厚度在横向上的变 化,使野外表层参数测量不准,或无法测量,故使野外静校正后,爆炸点和接 收点的静校正量还残存着或正或负的误差,这个误差称为“剩余静校正量”。静 校正采用地表一致性模型,即炮点和检波点在地面同一位置时,它们具有相同 的静校正量,称为“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便可逐步获得更为精确的剩余 静校正量(将求取的静校正量应用后,再次进行剩余静校正处理。),调用处理 系统的叠加模块,获得高品质的叠加剖面(叠加剖面是检验静校正量质量的有 效手段(见图16)。

图16为应用本发明静校正量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后的 叠加剖面,图17为数值模型剖面,图18为应用层析静校正的叠加剖面。对比 图16、图17和图18可见:图16与图17的界面形态相似度高,图18与图17 的界面形态相似度低,说明该发明方法优于层析静校正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 解决复杂的静校正问题,获得信噪比较高且构造形态可靠的处理成果。

上述技术方案只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 在本发明公开了应用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很容易做出各种类型的改进或变形, 而不仅限于本发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描述的方法,因此前面描述的方式只是 优选的,而并不具有限制性的意义。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