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透明双面粘接片、使用该透明双面粘接片的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该叠层体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叠层体而形成的图像显示装置

透明双面粘接片、使用该透明双面粘接片的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该叠层体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叠层体而形成的图像显示装置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的透明双面粘接片,在将具有高低差部的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隔着透明双面粘接片贴合于贴合面时,能够追随该高低差部而填充到各个角落,而且能够缓和粘接片内产生的应变,可以不损害处理性而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保持耐起泡性。本发明还提出一种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其含有1种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合物、波长365nm的摩尔吸光系数为10以上且波长405nm的摩尔吸光系数为0.1以下的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以及波长405nm的摩尔吸光系数为10以上的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而且用拉伸法求出的60℃的动态储能模量(E’)除以用剪切法求出的60℃的动态储能模量(G’)所得到的值(E’/G’)为10以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93705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9-2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480005478.1

  • 发明设计人 新美嘉穗儿;稻永诚;山本亮太;

    申请日2014-02-04

  • 分类号C09J5/00(20060101);B32B27/16(20060101);B32B27/30(20060101);C09J4/00(20060101);C09J7/02(20060101);

  • 代理机构11105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王利波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1:04:4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9-22

    授权

    授权

  • 2017-07-28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C09J5/0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40204

    著录事项变更

  • 2017-07-28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C09J5/00 登记生效日:20170711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40204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5-10-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9J5/00 申请日:201402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9-2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明双面粘接片、使用该透明双面粘接片的用于构成图像显 示装置的叠层体、该叠层体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叠层体而形成的图像显 示装置,所述透明双面粘接片可以适用于贴合例如个人电脑、便携终端 (PDA)、游戏机、电视机(TV)、车载导航仪、触摸面板、数位板等图像显示 装置的结构构件。本发明特别涉及能够适用于贴合在贴合面上具有高低差部 的图像显示装置用结构构件的透明双面粘接片。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提高图像显示装置的可视性,进行了如下的研究:用粘接 片、液态粘接剂等填充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显示器(PDP)或电致发光显 示器(ELD)等的图像显示面板与设置在其前面侧(可视侧)的保护面板、触摸 面板构件之间的空隙,从而抑制入射光、来自显示图像的出射光在空气层界 面的反射。

作为这样的使用粘合剂填充用于构成上述图像显示装置的构件间的空 隙的方法,已知在该空隙中填充含有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液态粘接树脂组合 物,然后照射紫外线使其固化的方法(专利文献1)。

然而,上述方法不仅在填充液态粘接树脂组合物时的操作复杂且生产率 差,而且在被印刷遮蔽层遮蔽的部分等紫外线难以到达的部位难以使粘合剂 固化,存在难以得到稳定的质量的问题。

这里,使用粘合剂片对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构件间的空隙进行了填 充。例如,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透明粘接片,其能够适用于在图像显示面 板上贴合保护面板、触摸面板等透明面板,所述透明粘接片具有如下结构: 分别具有1层以上的具有不同粘弹性特性的第1粘合层及第2粘合层,而且 这些层叠层而成为一体,其中,以频率1Hz的温度分散测定的动态剪切储能 模量G’的值在特定范围内。

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透明双面粘合片,其具有中间树脂层(A)和作为 表面层背面层的压敏粘接剂层(B),其中,各层均是以1种以上的(甲基)丙烯 酸酯类(共)聚合物为基础树脂的层,中间树脂层(A)在0℃~100℃的温度范 围、1Hz的频率下的剪切储能模量(G’(A))比压敏粘接剂层(B)高,而且片整 体的压痕硬度(Asker C2硬度)为10~80。

专利文献4公开了一种紫外线交联性粘合片,作为能够应用于具有高低 差或凸起的表面的薄(例如厚度30~50μm)粘合片,其包含(甲基)丙烯酸共聚 物,所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是包含具有紫外线交联性部位的(甲基)丙烯酸 酯的单体形成的(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其中,紫外线交联前的粘合片在30℃、 1Hz下的储能弹性模量为5.0×104Pa以上且1.0×106Pa以下,在80℃、1Hz 下的储能弹性模量为5.0×104Pa以下,另外,紫外线交联后的粘合片在130 ℃、1Hz下的储能弹性模量为1.0×103Pa以上。

另外,专利文献5公开了一种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的制造方 法,所述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具备在透明双面粘接片的至少一侧 叠层有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而成的结构,该方法包括:将用紫外线进行过 1次交联的粘合片粘贴于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然后隔着图像显示装置结 构构件对粘合片照射紫外线进行2次固化。

专利文献6公开了一种获得粘合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以自由基聚 合单体以聚合物转化率30~60%进行部分聚合,得到的1000~125000mPa·s 的浆液,将该浆液与自由基聚合引发剂混合,将混合得到的组合物覆盖于基 材上,然后实施化学射线照射而使其固化,从而得到粘合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0/0270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0/044229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1/12920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18458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497152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表2007-5100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手机、便携终端等为中心的图像显示装置领域中,除了薄层化、高 精密化,设计的多样化也在不断发展,与此相伴产生了新的问题。例如,以 往通常在表面保护面板的边缘部将黑色遮蔽部印刷成框状,但是随着设计的 多样化,开始进行了用黑色以外的颜色来形成该框状的遮蔽部的研究。在用 黑色以外的颜色形成遮蔽部的情况下,由于黑色以外的颜色的遮蔽性较低, 因此与黑色相比,存在遮蔽部、即印刷部的高度增高的倾向。因此,对于用 于贴合具备上述印刷部的结构构件的粘接片而言,要求其具有能够追随较大 的印刷高低差而填充到各个角落的印刷高低差追随性。

另外,由于印刷部的厚度增大而使与图像显示装置的印刷部相接的部分 与其它部分相比受到更大的应力,可能产生应变而对光学特性造成不良影 响,因此还要求能够抑制这样的应变。

因此,对于粘接片等填充构件要求更高的应力松弛性(流动性),但仅提 高流动性则存在以下隐患:不仅损害粘接片的保管稳定性、处理时的操作性, 还会降低贴合而得到的叠层构件的耐起泡可靠性。

另外,在图像显示装置的结构构件中包含诸如塑料制成的保护面板等在 高温、高湿环境下会经时地产生气体(也称为“排气”)的构件,因此在用透 明双面粘接片将这些图像显示装置的结构构件贴合时,还需要使透明双面粘 接片能够具备可以充分对抗排气的气压的粘合力和凝聚力。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透明双面粘接片、使用该透明双面粘接片的 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该叠层体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叠层体 制成的图像显示装置,对于所述透明双面粘接片而言,在将贴合面具有高低 差部的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隔着透明双面粘接片进行贴合时,能够使透明 双面粘接片追随贴合面的高低差部而填充到各个角落,而且可以松弛粘接片 内产生的应变,进而能够保持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耐起泡性而不损害处理时 的操作性。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其含有1种以上的(甲基) 丙烯酸酯(共)聚合物、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和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所述 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在波长365nm的摩尔吸光系数为10以上,并且在波长 405nm的摩尔吸光系数为0.1以下,所述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在波长405nm 的摩尔吸光系数为10以上,其中,用拉伸法求出的所述B阶状态的透明双 面粘接片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E’)除以用剪切法求出的所述B阶状态的透 明双面粘接片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G’)所得到的值(E’/G’)为10以上。

另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的制造方法, 所述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具备在透明双面粘接片的至少一面叠 层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而成的结构,该方法至少具有以下的工序(1)和(2):

(1)将未交联状态的粘接剂组合物成型为单层或多层的片状,对上述粘接 剂组合物照射可见光,使该粘接剂组合物进行可见光交联,从而形成B阶状 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的工序;

(2)在所述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的至少一面叠层图像显示装置结 构构件,隔着该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对所述透明双面粘接片照射包含紫外 线的光而使其进行紫外线交联的工序。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透明双面粘接片含有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和可见光聚合 引发剂(B),因此通过对未交联的透明双面粘接片照射可见光而使其进行可 见光交联,能够形成残留有紫外线交联性的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或 者,通过对未交联的透明双面粘接片照射紫外线而使其进行紫外线交联,可 以形成残留有可见光交联性的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

对于上述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而言,片的E’/G’为10以上是指与 在与片材面平行的方向上施加拉伸或压缩应力的情况相比,在垂直于片材面 的方向、即穿过片材面施加应力的情况更容易变形,可以使尺寸稳定性增高、 且对面方向的应力引起的变形灵敏度高,即能够追随贴合面的高低部。

由此,如果使用本发明提出的透明双面粘接片贴合在贴合面具备高低差 部的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则能够追随贴合面的高低差部而填充至各个角 落,而且能够松弛粘接片内产生的应变,进而可以保持高温、高湿环境下的 耐起泡性而不损害处理时的操作性。

上述专利文献6所公开的发明中使用了聚合物转化率低的原料作为基 础树脂,因此在固化后,单体容易以低分子量物质、未反应的状态而残留, 在构件贴合后低分子成分可能污染被粘附物,或者可能降低与被粘附物界面 的凝聚力而不能充分地得到高温下的耐起泡可靠性。相比之下,本发明提出 的透明双面粘接片使用了高分子量的丙烯酸酯共聚物作为基础树脂,低分子 量成分较少,因此能够消除上述问题。

上述工序(1)中得到的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还留有进行紫外线交 联的余地,至少该残留部分是柔软的,因此,即使由于被粘附物的表面上的 印刷高低差而存在凹凸、由于在粘合界面上存在异物等而存在凹凸,也能够 柔软地追随这些凹凸而填入各个角落。另外,还可以松弛粘接片内产生的应 变。

由此,在上述工序(2)中,能够使上述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与图 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良好地密合。

另外,在上述工序(2)中,通过隔着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对上述B阶 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照射包含紫外线的光而使其进行紫外线交联,能够使 该透明双面粘接片充分地交联,可以使该透明双面粘接片牢固地粘接在该图 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上,因此,可以使其具有能够充分地对抗由例如保护面 板等产生的排气的气压的粘合力和凝聚力。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的制造方 法,能够同时实现通常为折衷选择关系的凹凸追随性和耐起泡可靠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受下 述实施方式的例子的限制。

<本粘接片1>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双面粘接片(以下称为“本粘接片1”)是 由单层结构形成的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其由粘接剂组合物(以下称 为“本粘接剂组合物1”)进行1次固化而得到,所述粘接剂组合物含有1种 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合物、由紫外线区域的光而引发交联的紫外线 聚合引发剂(A)、由可见光区域的光而引发交联的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还 可以根据需要含有交联剂(C)、增粘剂(D)、其它成分(E)。

本粘接片1含有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和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因此通 过对未交联的本粘接剂组合物1照射可见光而使其进行可见光交联,能够进 行1次固化而形成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另外,通过对未交联的本粘 接剂组合物1照射包含紫外线的光而使其进行紫外线交联,能够进行1次固 化而形成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

其中,从提高本粘接片1的凹凸追随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对未交联的粘 接剂组合物1照射可见光而使其进行可见光交联,从而形成残留有紫外线反 应性的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

因此,作为本粘接片1的优选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可以列举将本粘接 剂组合物1在脱模片上成型为片状,通过照射可见光而使其进行1次固化来 得到本粘接片1的方法,所述本粘接剂组合物1含有1种以上的(甲基)丙烯 酸酯(共)聚合物、由紫外线区域的光引发交联的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由可 见光区域的光引发交联的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根据需要还可以含有交联 剂(C)、增粘剂(D)、其它成分(E)。但是,本粘接片1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 上述制造方法。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为了避免照射可见光时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发生 反应,优选照射实质上不包含紫外线区域的光,例如,优选照射不包含小于 380nm波长区域的光的可见光。

这里,实质上不包含是指包含即使有意地去除了紫外线区域的光但仍稍 微含有的情况,例如,相对于380nm以上波长区域(例如410nm波长)的光强 度,如果小于380nm的波长区域的光强度(例如350nm波长)小于10%,则 认为实质上不包含。

<本粘接片2>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透明双面粘接片(以下称为“本粘接片2”)是 具备中间层S1和最外层S2的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

所述中间层S1是将粘接剂组合物(以下称为“本粘接剂组合物2”)进行 1次固化而得到的,所述粘接剂组合物含有1种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共) 聚合物和通过可见光区域的光引发交联的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根据需要 还可以含有交联剂(C)、增粘剂(D)、其它成分(E),

所述最外层S2是由粘接剂组合物(以下称为“本粘接剂组合物3”)形成 的,所述粘接剂组合物含有1种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合物和通过紫 外线区域的光引发交联的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根据需要还含有交联剂 (C)、增粘剂(D)、其它成分(E)。

本粘接片2只要具备上述中间层S1和最外层S2即可,因此,可以有其 它层介于中间层S1与最外层S2之间,另外,也可以在中间层S1的表面背 面两侧具备最外层S2而构成,另外,还可以在中间层S1的一侧具备最外层 S2、在中间层S1的另一侧具备其它层来构成。

其中,优选在中间层S1的表面背面两侧具备最外层S2的结构 (S2/S1/S2)。

在本粘接片2的制作工序中,可以通过例如照射可见光使含有可见光聚 合引发剂(B)的本粘接剂组合物3进行可见光交联而使中间层S1固化。此时, 最外层S2可以保持未交联的状态,因此柔软且能够保持流动的状态。因此, 本粘接片2由于中间层S1的固化而保持了操作性(处理性),同时,即使在 贴合面存在凹凸高低差等,最外层S2也能够流动地追随该凹凸。如上所述, 从使表面层更柔软而提高凹凸可靠性的观点考虑,可以说本粘接片2比本粘 接片1更优异。

在B阶状态的本粘接片2中,最外层S2的本粘接剂组合物3可以处于 未交联状态、即未固化状态,另外,如果残留有紫外线反应性,也可以处于 部分交联、即固化的状态。

(最外层S2)

形成最外层S2的本粘接剂组合物3中的基础树脂可以使用与本粘接片 1相同的基础树脂、即(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合物。其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需要说明的是,最外层S2可以含有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但为了在用 可见光使中间层S1交联时不进行交联,优选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的含量较 少。

具体而言,相对于而言,最外层S2中相当于每100质量份(甲基)丙烯酸 酯(共)聚合物的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的质量份数(最外Bm)与中间层S1中相 当于每100质量份(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合物的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的质量 份数(中间Bm)之间的比率(最外Bm/中间Bm)优选小于1,特别优选小于0.5, 尤其优选小于0.05。

(中间层S1)

作为形成中间层S1的本粘接剂组合物2中的基础树脂,可以使用本粘 接片1的基础树脂、即(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合物。其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其中,形成中间层S1的本粘接剂组合物2中的基础树脂可以是与形成 最外层S2的本粘接剂组合物3中的基础树脂相同的树脂,也可以是不同的 树脂。从确保透明性、制作难易度,以及在防止中间层S1与最外层S2的边 界面处折射的观点考虑,优选两者的基础树脂为相同的树脂。

另外,对于本粘接剂组合物2中的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交联剂(C)、 增粘剂(D)及其它成分(E)而言,可以分别使用与本粘接片1相同的成分。其 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B阶状态的中间层S1可以通过其它电磁波以未交联的方式形成,也可 以通过其它电磁波进一步交联而形成,或者还可以通过热进一步交联而形 成。

例如,中间层S1除了含有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以外,还可以含有紫外 线聚合引发剂(A)。中间层S1如果含有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则可以通过 紫外线照射使中间层S1进一步交联。

但是,如果交联引发剂的含量增多,则光透射率会降低,因此中间层 S1中的交联引发剂的量优选为比最外层S2中的含量更低的比例。

(各层的由剪切法得到的动态储能模量(G’))

对于本粘接片2而言,从对具有50μm以上高度的印刷部而带来的高低 差(称为“高印刷高低差”)等凹凸部进行贴合时的追随性、贴合后的平滑性、 加工性的平衡的观点考虑,优选由剪切法得到的中间层S1在60℃的动态储 能模量(G’)为比由剪切法得到的最外层S2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G’)更低 的值。

其中,由剪切法得到的中间层S1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G’)相对于由 剪切法得到的最外层S2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G’)的比率优选为1.5~1000, 其中更优选为2以上或500以下。

由剪切法得到的中间层S1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G’)优选为1.0× 103Pa~1.0×107Pa。通过使其为1.0×103Pa以上,作为粘接片的尺寸稳定性 优异,通过使其为1.0×107Pa以下,在贴合于凹凸面后在粘接片内不容易产 生应变,因此优选。

从上述观点考虑,由剪切法得到的中间层S1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G’) 优选为5.0×103Pa以上或5.0×106Pa以下,其中特别优选为1.0×104Pa以上 或1.0×106Pa以下。

对于中间层S1和最外层S2中的任一者而言,为了对各层的上述由剪切 法得到的动态储能模量(G’)进行调整,例如可以对于用来形成作为基础聚合 物的丙烯酸(共)聚合物的共聚单体的种类、组成比率进行调整,或者通过对 光的照射条件进行调整来调整交联度。

(层厚度)

在本粘接片2中,中间层S1的层总厚度相对于最外层S2的层总厚度的 比率((S1)/(S2))优选为0.1<(S1)/(S2)<10。

如果中间层S1与最外层S2的厚度比率在上述范围,则对于后面叙述的 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及图像显示装置而言,本粘接片2的厚度的 贡献不会过大,因此不会过于柔软而使裁切、处理等的操作性变差,因此优 选。另外,不会使对凹凸、弯曲的面的追随性变差,能够保持对被粘附物的 粘接力、润湿性,因此优选。

从对印刷高低差的追随性、降低贴合后凹凸附近的光学应变的观点考 虑,更进一步优选0.1<(S1)/(S2)<1。

(制造方法)

本粘接片2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来制造。

例如,可以在2片透明脱模片之间分别共挤出本粘接剂组合物2及本粘 接剂组合物3而制作2层的叠层片,通过对该叠层片照射可见光,使中间层 S1进行一次固化,从而得到B阶状态的本粘接片2。

在由最外层S2、中间层S1及最外层S2构成的3层结构的情况下,例 如,可以在2片透明脱模片之间分别共挤出本粘接剂组合物2及本粘接剂组 合物3而制作3层的叠层片,通过对该叠层片照射可见光,使中间层S1进 行一次固化,从而得到B阶状态的本粘接片2。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在对叠层片照射可见光时,为了避免含有紫外线聚 合引发剂(A)的本粘接剂组合物3发生紫外线交联,优选实质上不含紫外线 区域波长的光的可见光,例如,优选照射实质上不含小于380nm波长区域 的光的可见光。

作为照射实质上不含紫外线区域波长的光的可见光的方法,可以使用仅 射出不含紫外线区域波长的光的可见光的光源,也可以使用隔着不能透射紫 外线区域波长的光的滤光片的光源进行照射。另外,还可以通过在本粘接片 1、2的一面或两面上叠层紫外线区域波长的光不能透射的膜,并且隔着该 膜进行光照射,使紫外线区域波长不能到达本粘接片1、2。

需要说明的是,实质上不包含是指包含即使有意地去除了紫外线区域的 光但仍稍微含有的情况,例如,相对于380nm以上波长区域(例如410nm波 长)的光强度,如果小于380nm的波长区域的光强度(例如350nm波长)小于 10%,则认为实质上不包含。

本粘接片2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制造方法。例如,可以对用于形 成中间层S1的片S1照射可见光而使其交联,形成中间层S1,然后在该中 间层S1的一侧或两侧叠层由本粘接剂组合物3形成的最外层S2,从而制作 本粘接片2。

<本粘接片1、2的特征>

在本粘接片1、2是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这点是相同的,所述B 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含有1种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合物作为基 础树脂,包含由紫外线区域的光引发交联的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由可见 光区域的光引发交联的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根据需要还含有作为交联剂 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根据需要还含有增粘剂(D)。

这里,“B阶状态”是指具有粘接性或粘合性的粘接片的固化中间状态, 即未最终固化的状态,在光照射时能够进一步固化(交联)而成为更高粘接性 的状态。此时,包含在加热而变得更加柔软后通过光照射而使其固化(交联) 的热熔型。另外,还包含未加热而通过光照射使其固化(交联)的压敏型。光 照射优选照射紫外线使其固化(交联)。

对于通过紫外线交联而使透明双面粘接片进行1次固化后通过紫外线 交联进行2次固化的以往的粘接片而言,1次固化的反应残渣成为引发2次 固化的原因,因此2次固化前后的物性变化量存在限制。例如,难以使B阶 状态下的柔软性或流动性、2次固化后的粘接性或耐起泡性等在2次固化前 后发生较大的变化。相比之下,对于本粘接片1、2而言,有助于1次固化 的交联引发剂与有助于2次固化的交联引发剂的种类不同,因此至少与前者 相比,能够增大2次固化前后的物性变化量。由此,能够使1次固化后(2次 固化前)的B阶状态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可以提高对凹凸面的贴合可靠性。 另一方面,在2次固化后,能够通过紫外线照射使其充分固化,因此可以提 高贴合后的耐起泡性。

另外,对于使用兼具光固化性和热固化性的粘接材料在1次固化后进行 2次固化的现有方法而言,有机过氧化物、异氰酸酯化合物、环氧化合物、 胺化合物等热固化剂不仅在加工组合物时成为导致凝胶化的原因,而且到反 应结束为止需要数天的静置期间,因此存在生产率差的问题。相比之下,对 于本粘接片1、2而言,由于1次固化、2次固化均通过光交联来进行,因 此具有能够消除上述热固化工序的问题的优点。

另外,与使用未实施1次交联处理的粘接片、以及使用热熔粘接树脂片 将被粘附构件彼此贴合,然后用热或紫外线照射等实施交联处理的方法相 比,上述方法在实施上述交联处理前的阶段未通过交联来保持片形状,因此 存在制成片材的加工性、保管稳定性差的问题。相比之下,对于本粘接片1、 2而言,通过选择性地使用可见光实施1次交联能够得到保持了形状的状态 下的B阶状态,因此,与前者相比,具有能够得到优异的加工性、保管稳定 性的优点。

(E’/G’)

本粘接片1、2的用拉伸法求出的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E’)除以用剪 切法求出的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G’)所得到的值(E’/G’)均为10以上。

用拉伸法求出的动态储能模量(E’)是表示对于在与片材面平行方向上施 加应力的变形难易度的物性值。即,上述动态储能模量(E’)越高,则可以认 为该片材的尺寸稳定性、保管稳定性越优异。

另一方面,用剪切法求出的剪切方向的动态储能模量(G’)表示对于在与 片材面的垂直方向、即通过片材面施加应力的变形难易度。上述动态储能模 量(G’)越低,则可以认为在贴合于带有凹凸部的被粘附面时的追随性越优 异。

如上所述,可以认为通过兼具高的拉伸方向的动态储能模量(E’)与低的 剪切方向的动态储能模量(G’),能够同时克服优异的保管稳定性与凹凸追随 性这样的折衷选择的技术问题。

本粘接片1、2的E’/G’为10以上是指,与在相对于片材面平行的方向 上施加拉伸或压缩应力的情况相比,在片材面的垂直方向即通过片材面施加 应力的情况更容易变形。通常,在假设材料为理想弹性体(变形时无体积变 化)的情况下,拉伸方向的动态储能模量(E’)与剪切方向的动态储能模量(G’) 的关系为E’/G’=3。通常的树脂构件的E’/G’通常约为3左右。因此,如果 本粘接片1、2在60℃的E’/G’的值为10以上,则本粘接片1、2比以往的 粘接片或具有粘接性的片的尺寸稳定性更高,且对于面方向的应力引起的变 形的灵敏度较高,即贴合时的凹凸追随性优异。

从以上观点考虑,本粘接片1、2的E’/G’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15 以上,其中特别优选为20以上。

如果在60℃的E’/G’为10以上,则在长期保管本粘接片的情况下、以 及在暴露于高温环境的情况下,本粘接片不易发生伸长、将本粘接片贴合于 被粘附物后从被粘附物的端部露出等由变形引起的不良情况。另外,将本粘 接片贴合于凹凸部分时,不易在高低差部附近产生残留空隙等不良情况,因 此优选。

另一方面,对于在60℃的E’/G’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上述E’/G’ 为100以下时,容易消除拉伸方向的动态储能模量(E’)过高而使粘接片的柔 软性变差、以及剪切方向的动态储能模量(G’)过低而使粘接片压坏、带有伤 痕等隐患,因此优选。另外,从得到将贴合后的叠层体在高温、高湿度环境 下保管时的保管稳定性、耐起泡可靠性的观点考虑,E’/G’优选为100以下, 更优选为7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下。

作为使本粘接片1、2的E’/G’为10以上的方法,可以列举例如,(I)… 将在60℃下的刚性不同的填料填充于粘接组合物中进行调整的方法、(II)… 叠层在60℃下的刚性不同的树脂层来进行调整的方法、(III)…使片内(垂直 方向上)交联度不同,通过对于拉伸方向与剪切方向的应力的灵敏度不同来 进行调整的方法等。但是并不限于这些方法。

在上述方法(I)中,为了表现出弹性模量的各向异性,必须配合大量的填 料,可能发生分散不良等引起的外观不良等。另外,在上述方法(II)中,由 于叠层刚性不同的层,存在损害光学特性、成本、生产率变差等问题。相比 之下,在上述方法(III)中,即在片的厚度方向上使交联度不同的方法不存在 这些问题,因此优选采用上述方法(III)作为本粘接片1的制造方法。

(用拉伸法求出的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E’))

用拉伸法求出的本粘接片1、2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E’)优选为1.0× 104Pa~1.0×105Pa,其中更优选为5.0×104Pa以上或5.0×105Pa以下。但是, 用拉伸法求出的本粘接片1、2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E’)并不限于上述范 围。

从粘接片的剪裁加工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上述用拉伸法得到的动态储能 模量(E’)为1.0×104Pa以上。另外,从贴合于凹凸面后能够松弛粘接片内产 生的应变的观点考虑,上述用拉伸法得到的动态储能模量(E’)优选为1.0× 105Pa以下。

用拉伸法求出的本粘接片1、2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E’)可以用如下 方法求出:例如,使用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在拉伸模式:振动频率1Hz、 测定温度:0℃~100℃、升温速度:3℃/分的速度的条件下,在60℃下测定 上述用拉伸法得到的动态储能模量E’。

作为调整用拉伸法求出的本粘接片1、2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E’)的 方法,可以列举例如:对于用来形成作为基础聚合物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 物的共聚单体的种类、组成比率等进行调整,调整交联单体的添加量,通过 调整光照射量等来调整交联度的方法等。但并不限于上述方法。

(用剪切法求出的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G’))

用剪切法求出的本粘接片1、2的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G’)优选为5.0 ×102Pa~1.0×105Pa,特别优选为5.0×103Pa以上或5.0×104Pa以下。但是, 用剪切法求出的本粘接片1、2的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G’)并不限于上述 范围。

从粘接片的保管稳定性的观点考虑,上述用剪切法得到的动态储能模量 (G’)优选为5.0×102Pa以上。另外,从对于带有凹凸的被粘附面的追随性的 观点考虑,上述用剪切法得到的动态储能模量(G’)优选为1.0×105Pa以下。

用剪切法求出的本粘接片1、2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G’)可以用如下 方法求出:例如,将粘接片叠层为厚度1mm~2mm,作为测定试料,在应变: 0.5%、频率:1Hz、温度:-50~200℃、升温速度:3℃/min的条件下,使用 流变仪在60℃下测定用剪切法得到的动态储能模量(G’)。

作为调整用剪切法求出的本粘接片1、2在60℃的动态储能模量(G’)的 方法,可以列举例如:对于用来形成作为基础聚合物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 物的共聚单体的种类、组成比率等进行调整,调整交联单体的添加量,通过 调整光照射量等来调整交联度的方法等。但是,并不限于这些方法。

(透明性)

本粘接片1、2具有透明的特征,区别于由发泡树脂等制成的粘接片这 样的非透明粘接片。

<厚度>

本粘接片1、2的总厚度优选为50μm~1mm,更优选为100μm以上或 500μm以下。

如果本粘接片1、2的总厚度为50μm以上,则能够追随高印刷高低差 等的凹凸,如果总厚度为1mm以下,则能够满足薄层化的要求。

另外,从甚至能够填埋现有图像显示装置中边缘的遮蔽层的印刷高度更 高、具体而言为50μm左右的高低差的观点考虑,本粘接片1、2的总厚度 更优选为10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0μm以上。另一方面,从满足薄层 化的要求的观点考虑,优选为500μm以下,更优选为350μm以下。

<基础树脂>

从粘合性、透明性及耐候性等观点考虑,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酯类聚 合物(包含共聚物,以下称为“丙烯酸酯类(共)聚合物”)作为本粘接剂组合 物1、2、3的基础树脂。

对于作为基础树脂的丙烯酸酯类(共)聚合物而言,通过对用于聚合的丙 烯酸单体、甲基丙烯酸单体的种类、组成比率、以及聚合条件等进行适当选 择,能够对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子量等物性进行适当调整而制备。

作为用于聚合丙烯酸酯(共)聚合物的丙烯酸单体、甲基丙烯酸单体,可 以列举例如: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正 丁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等。也可以使用在其上具 有亲水基团、有机官能团等的丙烯酸羟基乙酯、丙烯酸、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丙烯酰胺、丙烯腈、甲基丙烯腈、含氟丙烯酸酯、有机硅丙烯酸酯等。

另外,也可以适当地将能够与上述丙烯酸单体、甲基丙烯酸单体共聚的 乙酸乙烯酯、烷基乙烯基醚、羟基烷基乙烯基醚等各种乙烯基单体用于聚合。

作为使用了这些单体的聚合处理,可以采用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本体 聚合、悬浮聚合等公知的聚合方法,此时,可以根据聚合方法使用热聚合引 发剂、光聚合引发剂等聚合引发剂,由此获得丙烯酸酯共聚物。

本粘接剂组合物1、2、3为非溶剂体系,即不含溶剂,且能够热熔成型, 而且,优选在进行1次固化的阶段表现出适当的粘合力,且具有能够追随被 粘附物表面凹凸、异物的柔软性。

另外,如果本粘接剂组合物1、2、3的基础树脂的分子量过小,则即使 进行1次固化也可能不表现出粘合力、过于柔软而使操作性变差,反之,如 果分子量过大,则在进行1次固化的阶段后变硬而不具有能够追随被粘附物 表面凹凸、异物的柔软性。

从上述观点考虑,该基础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10万~70万, 更优选为20万以上或60万以下,特别优选为25万以上或50万以下。

本粘接剂组合物1、2、3的基础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相对于数均分 子量(Mn)的比率(Mw/Mn)为2~10,优选为5~10,进一步优选使用Mw/Mn 为2.5以上或9以下的丙烯酸酯类(共)聚合物。

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较大意味着分子量分布较宽,如果该值为2~10, 则低分子量成分及高分子量成分各自发挥流动性、润湿性、凝聚力这样的与 分子量相对应的性能,因此与分子量分布较窄(均匀的)组合物相比,存在加 工性、粘合性能变好的倾向,因此优选。

另外,在丙烯酸酯类(共)聚合物中,优选丙烯酸酯无规共聚物,其中更 优选使用含有2种玻璃化转变温度(也称为“Tg”)之差较大的单体的丙烯酸 酯无规共聚物,所述玻璃化转变温度为构成无规共聚物的各单体成分的玻璃 化转变温度(Tg),即,对于构成丙烯酸酯无规共聚物的各单体成分而言,是 由各个单体均聚而成的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这里,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法求出的2种单体成分的玻璃化转变 温度(Tg)之差优选为25~300℃,更优选为40℃以上或200℃以下,特别优选 为60℃以上或180℃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100℃以上或180℃以下。具体 而言,一种单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100℃~0℃、特别优选为-80 ℃~-20℃,另一种单体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0~250℃、特别优 选为20~180℃。

通过使用包含2种玻璃化转变温度之差较大的单体的共聚物,能够使玻 璃化转变温度低的成分作为流动性成分、使玻璃化转变温度高的成分作为凝 聚成分而分别发挥作用,从而得到兼具柔软性和凝聚力的粘接片。

作为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法求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00~0 ℃的共聚成分,可以列举例如: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 癸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乙酯等丙烯酸烷基酯、以及丙烯酸2-乙氧基乙 氧基乙酯、二乙二醇单丁基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四氢糠酯、丙烯酸烷氧基四 氢糠酯、4-羟基丁基丙烯酸酯缩水甘油醚、甲氧基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己 内酯丙烯酸酯等含有有机官能团的丙烯酸单体。

另一方面,作为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法求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为0~250℃的共聚成分,可以列举例如:乙酸乙烯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 甲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二烯基酯、4-乙氧基枯基 苯酚(甲基)丙烯酸酯、3,3,5-三甲基环己醇(甲基)丙烯酸酯、环状三羟甲基丙 烷缩甲醛(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 丙烯酸环己酯、丙烯酸新戊酯、丙烯酸十六烷基酯、丙烯酸苯酯、苯甲酰基 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二乙二醇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丙烯 酸2-萘酯、2-甲氧基羰基苯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 酯、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 异丙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四氢糠酯、乙氧基壬基苯酚甲 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4-叔丁基环己酯、甲基丙烯酸 苄酯、甲基丙烯酸苯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 丙烯酰胺、羟基乙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氨基乙基 丙烯酰胺、丙烯腈等。

对于作为基础树脂的丙烯酸酯共聚物而言,通过调整Tg高的单体成分 (即,使该单体均聚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高的单体)与Tg低的单体成分(即, 使该单体均聚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的单体)的比率,能够对本粘接片1、 2的流动性、凝聚力进行适当调整。例如,为了对本粘接片1、2赋予作为 压敏粘接片的粘性、赋予对被粘附物表面的凹凸面、异物的润湿性,可以增 加Tg低的单体成分的量。另外,为了获得本粘接片1、2的处理、裁剪性, 可以增加Tg高的单体成分的量。

还可以用增塑剂使本粘接片1、2变得柔软而降低硬度,用低聚物等添 加剂对本粘接片1、2的硬度进行适当调整。

<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

作为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是通过照射紫外线、例如照射波长 300nm~380nm区域的光而产生自由基,从而成为基础树脂的聚合反应的起 点的物质。

因此,本粘接片1、2通过含有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具有在紫外线、 例如在波长300nm~380nm范围中的任意波长下引发紫外线交联反应的波长 吸收区域。

为了使B阶状态的本粘接片1、2比现有的双面粘接片更具有柔软性, 优选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为在可见光区域的光下不发生反应的紫外线聚合 引发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照射可见光、例如照射波长300nm~380nm波 长区域的光,能够选择性地仅使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发生反应,因此可以 实施仅由可见光交联的1次固化。这时,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没有被光激 发,对1次固化反应的引发没有贡献,因此在实施了1次固化后能够处于仍 然充分地残留有用紫外线进行反应的余地的B阶状态。

从上述观点考虑,作为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优选具有用可见光的波 长区域(波长380nm以上的区域)的光进行照射时不易产生自由基的性质。具 体而言,优选波长365nm的摩尔吸光系数为10以上的紫外线聚合引发剂。

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根据(甲基)丙烯酸酯、乙烯基酯类中的自由基产生 机理大致分为以下2类:光聚合性引发剂本身的单键裂解而产生自由基的 “分子内裂解型光聚合性引发剂”(也称为“分子内裂解型”)、以及由光激 发后的引发剂与体系中的氢供体形成激发络合物而使氢供体的氢能够转移 的“分子间夺氢型光聚合性引发剂”(也称为“分子间夺氢型”)。

其中,作为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特别优选分子间夺氢型紫外线聚合 引发剂。

分子间夺氢型在被激发后,引发剂中未反应的部分返回基态,因此能够 作为反应引发剂而再次利用。因此,与分子内裂解型相比,分子间夺氢型即 使在反应后也容易作为活性种而残留下来。因此,优选用作贴合后照射紫外 线进一步使其交联(2次固化)时的反应引发剂。另外,分子间夺氢型与分子 内裂解型相比,低分子量的分解产物较少、较少产生来自分解产物的排气、 溶出物的产生少,在这些方面更优异。

作为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优选为波长365nm的摩尔吸光系数10以上、 而且波长405nm的摩尔吸光系数0.1以下的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可以列 举例如: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2-羟 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甲基-1-丙烷 -1-酮、2-羟基-1-[4-{4-(2-羟基-2-甲基丙酰基)苄基}苯基]-2-甲基丙烷-1-酮、 低聚(2-羟基-2-甲基-1-(4-(1-甲基乙烯基)苯基)丙酮)、苯基乙醛酸甲酯、2-甲 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丙烷-1-酮、二苯甲酮、4-甲基二苯甲酮、2,4,6- 三甲基二苯甲酮、2,4,6-三甲基二苯甲酮、4-苯基二苯甲酮、3,3’-二甲基-4- 甲氧基二苯甲酮、4-(1,3-丙烯酰基-1,4,7,10,13-五氧代十三烷基)二苯甲酮等。 可以使用这些化合物中的任一种或其衍生物,或者也可以组合使用这些化合 物中的两种以上。

其中,作为分子间夺氢型的二苯甲酮及其衍生物在反应后没有分解产 物,而且容易潜在有用于使组合物成为B阶状态的反应活性种,因此优选。

<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

作为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只要是通过照射可见光、例如照射 380nm~700nm波长区域的光来产生自由基而成为基础树脂的聚合反应起点 的物质即可。

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可以是仅通过照射可见光而产生自由基的引发 剂,另外,也可以是通过照射可见光区域以外的波长区域的光来产生自由基 的引发剂。

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优选为波长405nm的摩尔吸光系数为10以上的光 引发剂。

可见光聚合引发剂的反应性自由基产生机理也大致分为2类:其本身单 键裂解分解而产生自由基的分子内裂解型、以及使体系中的来自羟基等的氢 激发而产生自由基的分子间夺氢型(也称为“夺氢型”)。

其中,作为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特别优选分子内裂解型的可见光聚 合引发剂(B)。

分子内裂解型在由光照射而产生自由基时发生分解而转变为其它化合 物,激发后就不再具有反应引发剂的功能。因此,使用该分子内裂解型作为 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吸收波长的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时,与使用分子间夺氢 型的情况相比,在通过可见光线照射对粘接片实施了1次交联后,可见光反 应性的光聚合性引发剂(也称为“可见光固化型光聚合性引发剂”)作为未反 应残渣而残留在粘接组合物中,导致粘接片的预想不到的经时变化、促进交 联的可能性较低,因此优选。另外,对于可见光固化型光聚合性引发剂特有 的着色而言,由于形成反应分解物而失去可见光区域的吸收,可以适当选择 消色的引发剂,因此优选。

作为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优选波长405nm的摩尔吸光系数为10以上 且波长365nm的摩尔吸光系数为10以上的可见光聚合引发剂,可以举出例 如: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吗啉基苯基)丁烷-1-酮、2-(4-甲基苄基)-2-二 甲基氨基-1-(4-吗啉基苯基)丁烷-1-酮、双(η5-2,4-环戊二烯-1-基)双(2,6-二氟 -3-(1H-吡咯-1-基)苯基)钛、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氧化磷、2,4,6-三甲 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磷、噻吨酮、2-氯噻吨酮、3-甲基噻吨酮、2,4-二甲 基噻吨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氨基蒽醌、1-(4-(苯 硫基))-1,2-辛二酮-2-(O-苯甲酰肟)等。可以使用这些化合物中的任一种或其 衍生物,或者也可以组合使用这些化合物中的两种以上。

其中,从用分子内裂解型光聚合性引发剂在反应后形成分解产物而消色 的观点考虑,优选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氧化磷、2,4,6-三甲基苯甲 酰基二苯基氧化磷,另外,从对树脂的溶解性的观点考虑,优选2,4,6-三甲 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磷。

(交联引发剂的含量)

含有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和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的交联引发剂的含量 没有特别限制。作为大致的标准,相对于构成各层的基础树脂100质量份, 优选为0.1~10质量份,特别优选为0.2质量份以上或5质量份以下,其中优 选以0.5质量份以上或3质量份以下的比例进行调整。但是,为了与其它要 素取得平衡,也可以超出该范围。

从能够增大2次固化前后物性变化的观点考虑,在本粘接性树脂组合物 1中,紫外线聚合引发剂(A)与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的含量比优选为 100:1~1:1,更优选为50:1~1.5:1,进一步优选为30:1~2:1。但是,为了与其 它要素取得平衡,也可以超出该范围。

最外层S2中可见光聚合引发剂(B)的含有率相对于中间层S1中可见光 聚合引发剂(B)的含有率的比率优选低于1,更优选为0.5以下,特别优选为 0.3以下。

从用可见光使中间层S1进行1次固化后,最外层S2能够处于充分残留 有紫外线反应余地的B阶状态的观点考虑,优选上述含有比率。

<交联剂(C)>

根据基础树脂的种类,即使没有交联剂也能够进行基于可见光的交联及 基于紫外线的交联。因此,交联剂(C)只要根据需要进行添加即可。但是, 从能够增大2次固化前后物性变化的观点考虑,优选含有交联剂。

作为配合于本粘合剂组合物1、2、3中的交联剂(C),可以列举例如: 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9-壬二醇二(甲 基)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聚乙氧基二(甲基) 丙烯酸酯、双酚A聚丙氧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F聚乙氧基二(甲基)丙 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氧乙基(甲基)丙烯酸酯、 三(2-羟基乙基)异氰脲酸三(甲基)丙烯酸酯、ε-己内酯改性三(2-羟基乙基)异 氰脲酸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基化季戊四醇 三(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 丙烯酸酯、丙氧基化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季戊四醇四(甲基) 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丙 烯酰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 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 三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羟基三甲基乙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羟基三甲基乙酸新戊二醇的ε-己内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 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聚乙氧基三(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羟 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等紫外线固化型的多官能单体类、以及聚酯(甲 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醚(甲基)丙 烯酸酯等多官能丙烯酸低聚物类。

其中,从反应性、得到的固化物的强度的观点考虑,作为使丙烯酸酯类 (共)聚合物交联时使用的交联单体(交联剂),优选例如具有3个以上(甲基) 丙烯酰基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

对于交联剂(C)的量而言,交联剂的量过多时反应迅速进行而难以控制 反应,因此,优选调整交联剂的量,使得在交联过程中也能够使其结束。

从上述观点考虑,交联剂(C)的量优选相对于构成各层的基础树脂100 质量份为0~30质量份,更优选为20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份 以下,特别优选为5质量份以下。

<增粘剂(D)>

本粘合剂组合物1、2、3根据需要可以含有增粘树脂(D)(增粘剂(D))。

增粘树脂(D)具有调节本粘接片1、2的弹性模量、玻璃化转变温度,并 调节剥离力、粘性等粘合特性的作用。剥离阻力在剥离时粘合材料变形时的 能量损失最大时、即Tanδ曲线的分散峰附近显示较高的值。粘合组合物通 常具有比室温低的Tanδ的峰温度,因此通过添加增粘树脂(D)来提高组合物 整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能够提高从常温到高温范围的表观剥离阻力。

因此,需要获得表观剥离阻力时,可以含有增粘树脂(D)。

增粘树脂(D)的软化温度优选为60℃~150℃,特别优选为60℃~130℃。 如果软化温度过高,则具有与作为粘合主剂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相容 性变差的倾向,如果软化温度过低,则难以获得调节粘合特性的效果,另外, 存在损害高温环境下的粘接片的耐久性的隐患。

作为软化温度60℃~150℃的增粘树脂,从透明性、获取的难易程度、 与(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相容性等观点考虑,可以列举苯乙烯树脂、松香 树脂、萜烯树脂及脂肪烃类树脂等增粘树脂。可以组合使用这些树脂中的1 种或2种以上。

其中,从耐热黄变性、在宽配合比范围具有相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氢 化松香酯树脂。

氢化松香酯树脂可以从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PINECRYSTAL)、Pinova 公司(パイノバ社)(Picolat(ピコライト))等得到。

<其它>

本粘合剂组合物1、2、3还可以含有能够在通常的粘合剂组合物中配合 的公知成分作为上述以外的成分。例如,根据需要可以适当配合抗氧剂、防 老剂、吸湿剂等各种添加剂。

另外,根据需要还可以适当添加反应催化剂(叔胺类化合物、季铵类化 合物、十二烷酸锡化合物等)。

<本粘接片1、2的用途>

本粘接片1、2透明且具备粘接性,而且能够追随贴合面的高低差部填 充到各个角落,也能够松弛粘接片内产生的应变,还能不损害处理时的操作 性而保持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耐起泡性。因此,适用于在例如个人电脑、便 携终端(PDA)、游戏机、电视机(TV)、车载导航仪、触摸面板、数位板等、 使用了LCD、PDP或EL等图像显示面板的平面型图像显示装置中用于对图 像显示面板贴合保护面板、触摸面板等透明面板。

例如,对于手机的显示画面等而言,采用了在液晶面板显示器(LCD)上 叠层偏振膜等,并且再在其上隔着粘接片叠层塑料制保护面板的结构。此时, 在该保护面板的背面的边缘部设有遮蔽用印刷部(厚度5μm~80μm左右),如 果不使粘接剂充分地进入遮蔽用印刷部边缘处形成的高低差部的内角部内, 则会使气泡残留而降低图像的可视性。

本粘接片1、2无论是上述5μm~20μm左右的高低差,还是50~80μm左 右的高低差,都能够追随高低差填充到各个角落从而不残留气泡进行粘贴。 而且,即使在例如85℃左右的高温环境下也不会起泡,能够进行粘贴,凹 凸追随性极其优异。因此,本粘接片1、2能够优选用于贴合在贴合面上具 有高印刷高低差等高低差部、凹凸部的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

另外,本粘接片1、2的形状保持性优异,能够预先加工成任意形状, 因此优选符合图像显示面板预先进行剪裁。

这时的剪裁方法通常为用汤姆逊刀冲裁、用高性能切割机切割、用激光 裁切,为了易于剥离脱模膜,更优选进行半切割,使得表面背面中的任一者 的脱模膜残留为框状。

更具体而言,使用本粘接片1、2能够将保护面板与图像显示面板、或 触摸面板体与图像显示面板、或触摸面板体与保护面板直接贴合,从而制作 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或图像显示装置。

<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对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称为“本用于构成图像显 示装置的叠层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所述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 层体具备在本粘接片1或2的至少一面上叠层有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的结 构。

本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除了具备在本粘接片1或2的两面上 叠层图有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的结构,还包括具备在本粘接片1或2的一面 上叠层有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且在另一面上叠层有脱模片等的结构等。

本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能够至少经过以下的工序(1)和(2)来 制造。

(1)将未交联状态的粘接剂组合物成型为单层或多层的片状,对上述粘接 剂组合物照射可见光,使该粘接剂组合物进行可见光交联,从而形成B阶状 态的本粘接片1或2的工序。

(2)在上述B阶状态的本粘接片1或2的至少一面上叠层图像显示装置 结构构件,隔着该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对所述透明双面粘接片照射紫外线 而使其进行紫外线交联的工序。

(工序(1))

在工序(1)中可以根据上述方法制作本粘接片1或2。例如,可以在2片 透明脱模片之间使未交联状态的本粘接剂组合物1、2、3成型为单层或多层 的片状,从至少一面对上述粘接剂组合物照射可见光,从而使该粘接剂组合 物进行可见光交联。

这时,例如可以使本粘接剂组合物1、2、3加热熔融(热熔)并将其涂布 在透明脱模树脂片上,从而成型为单层或多层的片状。

在照射可见光时,优选照射实质上不含紫外线区域的波长的光,例如照 射实质上不含小于380nm波长的光的可见光。

作为照射实质上不含紫外线区域波长的光的可见光线的方法,如上所 述,可以使用仅射出不含紫外线区域波长的光的可见光的光源,也可以隔着 不能透射紫外线区域波长的光的滤光片进行照射。

可以列举例如,隔着380nm波长的光透射率小于10%且405nm波长的 光透射率为80%以上的透明脱模片对粘接剂组合物照射可见光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实质上不包含是指包含即使有意地去除了紫外线区域的 光但仍稍微含有的情况,例如,相对于380nm以上波长区域(例如410nm波 长)的光强度,如果小于380nm的波长区域的光强度(例如350nm波长)小于 10%,则认为实质上不包含。

在工序(1)中,调整可见光交联的程度除了控制可见光的照射量的方法以 外,还可以通过隔着透明脱模片照射可见光以部分遮蔽可见光的透射的方式 来调节可见光交联的程度。

这里,作为能够用于上述用途的透明脱模片、即具有部分遮蔽可见光的 透射的作用的透明脱模片,可以适当选择使用例如在聚酯类、聚丙烯类、聚 乙烯类的流延膜、拉伸膜上涂布有机硅树脂而进行了脱模处理的透明脱模 片,特别可以列举剥离力不同的脱模膜、厚度不同的脱模膜。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适当调节透明双面粘接片的厚度、可见光的照射量、 照射波长、照射装置等。

(工序(2))

在工序(2)中,在工序(1)中得到的B阶状态的本粘接片1或2的至少一 面上叠层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隔着该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对上述透明 双面粘接片照射紫外线,使其发生紫外线交联。

如上所述,通过隔着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对上述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 粘接片照射紫外线而使其发生紫外线交联,能够使该透明双面粘接片充分地 交联,从而可以使该透明双面粘接片牢固地粘接于该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 件。

这里,作为上述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可以列举例如触摸面板、图像 显示面板、表面保护面板及偏振膜等,可以是其中的任一种,或者也可以是 组合2种以上而成的叠层体。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可以在本粘接片1或2的一面叠层图像显示 装置结构构件,且在另一面叠层脱模片等。

在工序(2)中,需要隔着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照射紫外线来使其发生紫 外线交联反应。因此,为了激发本粘接片1、2内的光引发剂而产生自由基, 需要足够量的有效波长的光到达,因此,隔着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对透明 双面粘接片照射紫外线时,优选该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具有一定程度以上 的紫外线透射率。

具体而言,例如在照射紫外线侧的本粘接片1或2的一面叠层作为图像 显示装置结构构件的玻璃板的情况下,优选该玻璃板的紫外线透射率为一定 程度以上。另外,例如在本粘接片1或2的一侧面叠层玻璃板且在另一侧的 面上叠层保护片的情况下,优选至少玻璃板或保护片中的任一者的紫外线透 射率为一定程度以上。

因此,隔着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对透明双面粘接片照射紫外线时,该 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的紫外线透射率、即UV-A波的波长范围 300nm~380nm的光透射率优选为20%以上,特别优选为30%以上,尤其优 选为40%以上。

作为具备上述光透射率的构件,可以列举例如由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 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酯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苯乙烯树脂等制成的构 件。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由 于塑料构件的温湿度变化而引起的尺寸变化、排气的排出及透过所导致的起 泡,因此,作为构成叠层体的树脂构件,除了上述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树 脂及环状聚烯烃树脂以外,也可以使用由三乙酰纤维素树脂等制成的树脂构 件。

(本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

作为能够使用上述制造方法的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可以列举例如: 个人电脑、便携终端(PDA)、游戏机、电视机(TV)、车载导航仪、触摸面板、 数位板等、LCD、PDP或EL等图像显示装置的结构构件。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在手机的图像显示装置中,存在如下情况:在液晶 面板显示器(LCD)上叠层偏振膜等,再在其上隔着粘合剂或粘合片叠层塑料 制保护面板。此时,作为该偏振膜的构成材料,有时使用PVA(聚乙烯醇)、 三乙酰纤维素树脂,可知这些材料容易排出排气。

因此,如果制作由保护面板/本粘接片1、2/偏振膜构成的叠层体,则即 使在高温下使用,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保护面板、偏振膜排出的排气导致的 起泡。

除此以外,还可以列举出以下结构作为本叠层体的构成例,例如:脱模 片/本粘接片1、2/触摸面板,脱模片/本粘接片1、2/保护面板,脱模片/本粘 接片1、2/液晶面板,液晶面板/本粘接片1、2/触摸面板,液晶面板/本粘接 片1、2/保护面板,液晶面板/本粘接片1、2/触摸面板/本粘接片1、2/保护面 板,偏振膜/本粘接片1、2/触摸面板,偏振膜/本粘接片1、2/触摸面板/本粘 接片1、2/保护面板等构成。

<用语说明等>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来说所述“片”是指,在JIS定义上,薄且平(相对 于长度和宽度而言,其厚度较小)的制品;而通常意义上的“膜”是指,与 长度及宽度相比,厚度极小,且最大厚度可任意限定的薄且平的制品,其通 常以卷的形式供给(日本工业标准JISK6900)。但是,片与膜之间并无明显界 限,在本发明中,没有必要在文字上将两者区分开,因此在本发明中,称作 “膜”时也包括“片”,称作“片”时也包括“膜”。

另外,在图像显示面板、保护面板等这样的表述为“面板”时,包含板 状物、片和膜。

在本说明书中,记载为“X~Y”(X、Y为任意数字)时,在没有特别限 定的情况下,代表“X以上且Y以下”的含义,还包含“优选大于X”或“优 选小于Y”的含义。

另外,记载为“X以上”(X为任意数字)时,在没有特别限定的情况下, 包含“优选大于X”的含义;记载为“Y以下”(Y为任意数字)时,在没有 特别限定的情况下,包含“优选小于Y”的含义。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及比较例进行详细地说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例子的 限定。

(中间组合物A)

向由丙烯酸2-乙基己酯(Tg-70℃)75质量份、乙酸乙烯酯(Tg 32℃)20质 量份、丙烯酸(Tg 105℃)5质量份无规共聚而成的丙烯酸酯共聚物(Mw:40 万、Mn:9万、Mw/Mn:4.4)1kg中均匀混合作为交联剂的紫外线固化树脂 丙氧基化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新中村化学株式会社制“ATM-4PL”)250g、 作为可见光聚合引发剂的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磷(BASF公司制 “LUCIRIN TPO”、365nm摩尔吸光系数160、405nm摩尔吸光系数60)3g、 作为紫外线聚合引发剂的4-甲基二苯甲酮(Lambson公司制SpeedCureMBP、 365nm摩尔吸光系数30、405nm摩尔吸光系数0.1以下)10g,从而制备了中 间层组合物A。

(中间层组合物B)

除了使用了紫外线聚合引发剂4-甲基二苯甲酮(Lambson公司制 SpeedCureMBP、365nm摩尔吸光系数30、405nm摩尔吸光系数0.1以下)20g 来代替中间层组合物A中的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磷及4-甲基二 苯甲酮作为光聚合性引发剂以外,与中间层组合物A同样地制作了中间层 组合物B。

(中间层组合物C)

除了使用了作为可见光聚合引发剂的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 磷(BASF公司制“LUCIRIN TPO”、365nm摩尔吸光系数160、405nm摩尔 吸光系数60)10g来代替中间层组合物A中的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 化磷及4-甲基二苯甲酮作为光聚合性引发剂以外,与中间层组合物A同样 地制作成中间层组合物B。

(粘接层组合物A)

向由丙烯酸2-乙基己酯(Tg-70℃)75质量份、乙酸乙烯酯(Tg 32℃)20质 量份、丙烯酸(Tg 105℃)5质量份无规共聚而成的丙烯酸酯共聚物(Mw:50 万、Mn:9万、Mw/Mn:5.6)1kg中混合作为交联剂的紫外线固化树脂丙氧 基化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新中村化学株式会社制“ATM-4PL”)50g、作为 紫外线聚合引发剂的4-甲基二苯甲酮(Lambson公司制SpeedCureMBP、 365nm摩尔吸光系数30、405nm摩尔吸光系数0.1以下)15g,从而制备了粘 接层组合物A。

(粘接组合物B)

向由丙烯酸丁酯(Tg-55℃)69质量份、乙酸乙烯酯(Tg 32℃)30质量份、 以及丙烯酸(Tg 105℃)1质量份无规共聚而成的丙烯酸酯共聚物(Mw:35万、 Mn:7万、Mw/Mn:5.0)1kg中混合作为交联剂的丙氧基化季戊四醇三丙烯 酸酯(新中村化学株式会社制“ATM-4PL”)70g、作为增粘剂的氢化松香树 脂(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PINECRYSTAL KR311”:软化温度77℃)100g、 作为紫外线聚合引发剂的4-甲基二苯甲酮(Lambson公司制SpeedCureMBP、 365nm摩尔吸光系数30、405nm摩尔吸光系数0.1以下)20g,从而制作了粘 接层组合物B。

(粘接组合物C)

向由丙烯酸2-乙基己酯(Tg-70℃)75质量份、乙酸乙烯酯(Tg 32℃)20质 量份、丙烯酸(Tg 105℃)5质量份无规共聚而成的丙烯酸酯共聚物(Mw:40 万、Mn:9万、Mw/Mn:4.4)1kg中混合作为紫外线聚合引发剂的4-甲基二 苯甲酮365nm摩尔吸光系数30、405nm摩尔吸光系数0.1以下)20g,从而制 备了粘接层组合物C。

(粘接组合物D)

除了配合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磷(BASF公司制“LUCIRIN  TPO”、365nm摩尔吸光系数160、405nm摩尔吸光系数60)10g来代替粘接 组合物A的4-甲基二苯甲酮作为光聚合性引发剂以外,与粘接组合物A同 样地制作了粘接组合物D。

(粘接组合物E)

向由丙烯酸2-乙基己酯(Tg-70℃)88质量份、丙烯酸(Tg 105℃)11.5质量 份、以及4-丙烯酰氧基乙氧基二苯甲酮0.5质量份无规共聚而成的丙烯酸酯 共聚物(Mw:15万、Mn:5万、Mw/Mn:3.0)1kg中添加光聚合性引发剂2,4,6- 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磷(BASF公司制“LUCIRIN TPO”、365nm摩 尔吸光系数160、405nm摩尔吸光系数60)1g,制作了粘接层组合物E。

<实施例1>

制作了实施剥离处理的滤除UV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三菱树脂 株式会社制“O700E100”)(波长380nm的光透射率为0.7%且波长405nm的 光透射率为87%)。

在上述处理成能够剥离的上述脱模膜的该一侧面上,以粘接层组合物 A/中间层组合物A/粘接层组合物A=50μm/50μm/50μm的方式共挤压成型为 片状,在其表面上叠层上述脱模膜,制作了叠层体。

从上述叠层体的表面背面两侧隔着脱模膜1、2用高压水银灯进行光照 射,并使得波长405nm的累积光量达到1000mJ,从而使其进行可见光交联, 制作了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1(总厚度150μm)。此时,由于滤除UV 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遮蔽了波长380nm以下的光,因此实质上仅波 长380nm以上的光(可见光)到达了透明双面粘合片。

<实施例2>

除了在实施例1中以粘接层组合物B/中间层组合物A/粘接层组合物B =50μm/50μm/50μm的方式共挤压成型为片状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 了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2(总厚度150μm)。

<比较例1>

在剥离处理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藤森工业株式会社制“BYNA 100GT”:波长365nm的光透射率为87%且波长405nm的光透射率为90%) 的一侧面上,以粘接层组合物C/中间层组合物B/粘接层组合物C= 40μm/70μm/40μm的方式共挤压成型为片状,在表面上叠层剥离处理过的聚 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MRF75”:波长365nm的光 透射率为88%且波长405nm的光透射率为90%),从而制作了叠层体。

从上述叠层体的表面背面两侧隔着上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用高 压水银灯进行照射,并使得波长365nm的累积光量达到1000mJ,从而使其 发生紫外线交联,制作了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1(总厚度150μm)。

<比较例2>

除了在实施例1中以粘接组合物D/中间组合物C/粘接组合物D= 50μm/50μm/50μm的方式共挤压成型为片状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 B阶状态的透明双面粘接片4(总厚度150μm)。

<比较例3>

在剥离处理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藤森工业株式会社制“BYNA 100GT”)的该一侧面上,以粘接组合物D=150μm的方式挤出成型为片状, 在表面上叠层剥离处理过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 “MRF75”),从而制作了固化前透明双面粘接片5(总厚度150μm)。

<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的制作>

作为具有高印刷高低差的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的代替构件,在60mm ×90mm×厚0.5mm的钠钙玻璃的边缘部实施宽10mm、厚80μm的白色印 刷,制作了在边缘部形成有80μm的印刷高低差的评价用玻璃基板(波长 300nm~380nm范围的光透射率为90%以上)。

然后,将裁剪成给定尺寸的透明双面粘接片1~4的一个剥离膜剥离,在 露出的粘接面上以覆盖上述玻璃基板的印刷高低差部的方式在减压下(绝对 压力5kPa)加热至80℃进行加压贴合,然后隔着该剥离基板用高压水银灯对 上述透明双面粘接片1~4进行照射,使得波长365nm的累积光量达到 1000mJ,使其进行紫外线交联,从而制作了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 1~4。

<评价>

对于实施例及比较例得到的透明双面粘接片1~5进行了下述评价。

(用拉伸法求出的60℃的动态储能模量(E’))

用拉伸法求出的60℃的动态储能模量(E’)按照如下方式测定:将实施例 及比较例中得到的透明双面粘接片1~5裁剪成试料尺寸:宽4mm×长15mm, 使用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IT计测控制株式会社制、itkDVA-200),在拉伸模 式:振动频率1Hz、测定温度:0℃~100℃、升温速度:3℃/分的速度的条 件下,在60℃下测定了由拉伸法得到的动态储能模量E’。

(用剪切法求出的60℃的动态储能模量(G’))

用剪切法求出的60℃的动态储能模量(G’)按照如下方式测定:分别使用 多片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得到的透明双面粘接片1~5进行叠层,使得厚度为 1mm~2mm,将其冲裁成直径20mm的圆形作为测定试料,使用流变仪(英弘 精机株式会社制“MARS”),在粘接夹具:φ25mm的平行板、应变:0.5%、 频率:1Hz、温度:-50~200℃、升温速度:3℃/min的条件下,在60℃下测 定了由剪切法得到的动态储能模量G’。

(裁剪加工性/保管稳定性评价)

使用汤姆逊冲裁机用55mm×85mm的汤姆逊刀以叠层有剥离膜的状态 裁切100片上述透明双面粘接片1~5。裁切后立即将100片裁断品进行叠层, 在25℃、50%湿度环境下保管1周,然后观察端部的形状。

将在刚刚贴合后或在保管后看到10片以上粘合剂露出、端部破损的情 况评价为“×”,将粘合剂露出、端部破损者低于10片的情况判定为“○”。

(印刷高低差追随性试验)

在如上所述制作用于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叠层体1~4时,肉眼观察该叠 层体1~4的外观,将印刷高低差附近发生了透明双面粘接片的浮起或剥离的 情况评价为“×”,将虽然没有浮起但在印刷高低差附近的开口部看到条纹 不均、光学不均的情况评价为“△”,将未浮起或剥离的情况评价为“○”。

(耐起泡性试验)

作为具有高印刷高低差的图像显示装置结构构件的代替构件,在60mm ×90mm×厚0.5mm的钠钙玻璃的边缘部实施宽10mm、厚80μm的白色印 刷,制作了在边缘部形成有80μm的印刷高低差的评价用玻璃基板(开口部的 波长300nm~380nm范围的光透射率为90%以上)。

如上所述分别制作50个评价用玻璃基板,隔着实施了印刷的玻璃基板 对透明双面粘接片1~5进行紫外线照射,使得365nm的紫外线的累积光量 达到2000mJ/cm2,从而制作了耐起泡性试验的样品。

将各样品在通常状态(温度23℃、湿度50%)下静置一天,然后在温度 85℃、湿度25%的恒温恒湿器中静置6小时,肉眼观察静置后的外观。

将在静置后有5片以上产生新的浮起、起泡的情况评价为“×”,将产 生新的浮起、起泡的样品为5片以下的情况评价为“△”,将未产生新的浮 起、起泡的情况评价为“○”。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比较例1 比较例2 比较例3 中间层60℃G’(kPa) 62 62 40 77 - 粘接层60℃G’(kPa)’ 5.7 6.1 11 12 - 片60℃E’(kPa) 640 660 110 160 54 片60℃G’(kPa) 32 22 20 26 22 片60℃E’/G’ 20 30 5.5 6.2 2.5 加工性/保管稳定性 × 印刷高低差追随性 × 耐起泡可靠性 × 综合评价 × ×

<考察>

可知,上述粘接片1、2(实施例1、2)均通过组合使用对紫外线发生反应 的光聚合性引发剂(A)与对可见光灵敏度高的聚合引发剂(B)而使E’/G’值调 整为10以上,从而在具有优异的裁剪加工性、保管稳定性的同时可以松弛 与高低差部相接的部分产生的应变,从而能够抑制对光学特性的不良影响。 而且,能够处于充分地残留有紫外线交联余地的B阶状态,因此,通过在贴 合后隔着构件进行紫外线照射,能够得到耐起泡可靠性优异的叠层体。

粘接片3(比较例1)不含可见光固化型的光聚合性引发剂(B),虽然通过 紫外线1次交联而获得了优异的加工性、保管稳定性,但损害了贴合时的流 动性,因此虽然能够无气泡地贴合于印刷高低差,但与实施例相比,与高低 差部相接的部分产生的应变没有得到充分地松弛,结果是在凹凸部附近残留 有若干条纹不均。

另外,用紫外线进行的2次交联反应的灵敏度比1次交联的差,因此其 结果为耐起泡可靠性比实施例差。

粘接片4(比较例2)仅含有可见光固化型光聚合性引发剂,在1次固化时 交联反应过度进行而损害了贴合时的柔软性,结果是凹凸追随性变差。另外, 基本没有残留2次交联的余地,无法获得耐起泡可靠性。

粘接片5(比较例3)的E’/G’值为10以下,因此难以兼顾操作性和凹凸追 随性,虽然柔软性优异且印刷高低差填入性优异,但是裁剪加工性较差。另 外,由于未实施1次交联,因此保管时容易发生片整体的永久变形而导致稳 定性变差。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