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

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

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解除对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抑制或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以及包含所述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的治疗·预防贫血的药物、肝功能改善剂、缺血性损伤改善剂、肾保护剂和胰岛素分泌促进剂。将包含选自由下述通式(I)、通式(II)和通式(III)表示的化合物、以及R3为OH时的这些化合物的医药上容许的盐组成的组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化合物的物质作为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5-29

    授权

    授权

  • 2015-12-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1/405 申请日:201311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9-2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以及包含促红细胞生 成素表达增强剂的治疗·预防贫血的药物、肝功能改善剂、缺血性 损伤改善剂、肾保护剂、胰岛素分泌促进剂等。

背景技术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刺激红细胞系干细胞的分化诱导、促 进红细胞的产生的糖蛋白(激素),其约9成在肾脏产生。

作为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转录的因子,已知有缺氧诱导因 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HIF是由异二聚体形成的蛋白 质,所述异二聚体具有氧调节的α亚基(HIF-α)和组成性表达的β 亚基(HIF-β)。另一方面,作为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转录的因 子,已知有GATA2、GATA3等GATA因子。GATA因子是与存在 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上游的GATA序列结合的蛋白质。在通常的 氧存在的条件下,HIF-α的脯氨酸被脯氨酸羟化酶(Proline  hydroxylase;PHD)羟化,与von Hippel-Lindau(VHL)结合,由此 通过泛素化被分解,因此,GATA3显著地起作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基因的转录被抑制,但在低氧的条件下,由于作为PHD的底物的氧 不足,所以HIF-α不受到由PHD引起的羟化的作用,不被分解,因 此HIF显著地起作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转录被促进。

已知在胶原病(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慢性感染症(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肝脓肿(liver abscess)等) 等慢性炎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转录被抑制。具体而言,由于 存在慢性炎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等炎性细胞因子被释放,此时,炎性细胞因子不仅直接抑制红细胞 产生,同时还使得将结合于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上游的GATA 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结合活性增加,因此,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 生被抑制。结果,红细胞的产生下降,呈现出贫血症状。此外,已 知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疾病中也同样存在促红 细胞生成素的产生下降的情况。为了治疗上述疾病中的贫血、为了 改善疾病的症状,通常可采用通过给与基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进行的补充疗法。但是,存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制剂昂贵、且需要屡 次注射等问题。

近来,报道了具有PHD抑制作用的三唑吡啶类(triazolopyridine) 化合物及利用所述三唑吡啶类化合物来诱导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 (专利文献1)。

此外,本申请的发明人们报道了硫酸吲哚酚(IS,Indoxyl Sulfate, 其是一种尿毒症物质)能促进GATA3的表达,用活性炭(克里美净 (KREMEZIN))吸附·排除IS时,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表达 增强(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45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821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1]提供能够解除对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 抑制或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以 及包含所述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的治疗·预防贫血的药物、 肝功能改善剂、缺血性损伤改善剂、肾保护剂、及胰岛素分泌促进 剂、线粒体病的治疗剂。此外,本发明的另一课题在于:[2]提供能 够促进ATP产生的ATP产生促进剂。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1],本申请的发明人们持续进行了潜心研究。 在该过程中,着眼于生长素基因表达调控机理(吲哚-3-乙酸 (indole-3-acetic acid,IAA,其被称为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 1-萘乙酸(1-Naphthylacetic Acid,NAA)诱导生长素应答基因的转 录抑制因子AUX/IAA的泛素化,AUX/IAA被分解,由此解除·促 进由转录活化因子ARF引起的生长素应答基因的表达)与促红细胞 生成素基因表达调控机理(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转录抑制因子 GATA3被泛素化,GATA3被分解,由此解除·促进转录活化因子 HIF引起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的共同点。并且,认为解 除·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的化合物可能存在于吲哚乙酸 衍生物、萘乙酸衍生物中,依赖于长年的经验和直觉而从吲哚乙酸 衍生物、萘乙酸衍生物中选择·合成了41种化合物,使用这些化合 物针对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作用(即,解除由TNFα所引起 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抑制的作用、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作 用、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的作用)进行了研 究,结果发现有11种化合物(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21~25、 及33~38)具有解除由TNFα引起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抑制的效果。 此外,确认到9种化合物(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2、4、13~15、 及17~20)具有高的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效果。此外,确认到 5种化合物(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2、4、5、18、及21)具 有高的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的效果。此外, 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效果特别强的化合物#4详细地进行 了分析,结果还发现化合物#4还具有改善肝功能的效果、改善脑缺 血性损伤的效果、肾保护效果及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效果。此外,还 发现有5种化合物(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2、4、5、21及 35)能够抑制线粒体病患者的由氧化应激导致的细胞死亡。本发明 是基于这些发现而完成的。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脏、脑等器官的缺血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已为人们所知。此外,也已知在脑缺血部位,ATP浓度降低。在为 解决上述课题[2]而进行潜心研究的过程中,本申请的发明人们认为 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血性器官损伤产生保护作用的机制中,细胞 内的ATP浓度可能会升高,将在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的筛选 中使用的上述41种化合物用于ATP产生促进剂的筛选、进行了研 究,结果发现有36种化合物(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1~15、 17~31、及34~39)具有高的ATP产生促进效果,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1)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包含1 种或2种以上选自下组(以下,有时将它们统称为“本发明化合物 组1”)的化合物,所述组由下述通式(I)、通式(II)和通式(III) 表示的化合物、以及R3为OH时的这些化合物的医药上容许的盐组 成。

[式中,R1表示苯环未被取代或苯环被碳原子数1~7的烷基、碳 原子数1~7的烷氧基、氟和/或氯取代的苯甲酰基甲基;未取代或被 氟取代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4~6的烷基;或经苯基或环戊 基取代的亚甲基或亚乙基,上述苯基还可被1个以上的苯基取代。 R2选自由在吲哚的4、5、6和/或7位取代的氢、碳原子数1~4的烷 基、碳原子数1~7的烷氧基、氟、氯组成的组,R3为选自OH、OR4、 NHR4及NR4R5中的任一个基团,R4和R5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 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

[式中,R6为氢或甲基,X为碳原子数4~6的亚烷基、或碳原子 数为4的醚基,R3为选自OH、OR4、NHR4及NR4R5中的任一个基 团,R4和R5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

[式中,A表示吲哚或萘,A为吲哚时,吲哚的3位和5位分别 被乙酸基和R7O取代,A为萘时,萘的1位和7位分别被乙酸基和 R7O取代,R7表示碳原子数1~5的烷基或苄基,该苄基的苯环可以 被1个或2个以上的碳原子数1~3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3的烷氧基 取代,R3为选自OH、OR4、NHR4及NR4R5中的任一个基团,R4和 R5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

本发明还涉及:

(2)如上述(1)所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其特征 在于,具有解除由炎性细胞因子所引起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抑制 的作用、和/或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作用;

(3)如上述(2)所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其特征 在于,炎性细胞因子为TNFα;

(4)如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 增强剂,其特征在于,化合物为下式(I-1)、(I-2)或(III-1)表 示的化合物(分别为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4、21、35)或它 们的医药上容许的盐。

式(I-1):

式(I-2):

式(III-1):

本发明还涉及:(5)治疗·预防贫血的药物,其特征在于, 包含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

本发明还涉及:(6)肝功能改善剂,其特征在于,包含上述 (1)~(4)中任一项所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

本发明还涉及:(7)缺血性损伤改善剂,其特征在于,包含 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

本发明还涉及:(8)肾保护剂,其特征在于,包含上述(1) ~(4)中任一项所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

本发明还涉及:(9)胰岛素分泌促进剂,其特征在于,包含 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

本发明还涉及:

(10)线粒体病的治疗剂,包含选自本发明化合物组1中的1 种或2种以上的化合物;

(11)如上述(10)所述的线粒体病的治疗剂,其特征在于, 化合物为下式(I-1)、(I-1”’)、(I-1””)、(I-2)或(III-1) 表示的化合物或它们的医药上容许的盐。

式(I-1)(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4):

式(I-1”’)(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2):

式(I-1””)(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5):

式(I-2)(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21):

式(III-1)(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35):

本发明还涉及:

(12)下式(I-1’)、(I-1”)、(I-2)、(I-2’)、(I-2”)、 (I-2”’)、(I-3)、(I-3’)、(II-2)、(III-1)或(IV-1)表示 的化合物或它们的医药上容许的盐。

式(I-1’)(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1):

式(I-1”)(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7):

式(I-2)(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21):

式(I-2’)(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17):

式(I-2”)(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18):

式(I-2”’)(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19):

式(I-3)(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22):

式(I-3’)(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9):

式(II-2)(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13):

式(III-1)(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35):

式(IV-1)(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30):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还可举出:将上述本发明的促红 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给与至需要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患 者,由此治疗由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下降或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 降低引起的贫血等疾病的方法;用于作为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 剂使用的本发明化合物组1;本发明化合物组1的用于制造上述本发 明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的应用。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还可举出:将上述本发明的促红 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给与至需要改善肝功能的患者,由此治疗肝 功能下降、肝功能障碍的方法;用于作为包含上述本发明的促红细 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的肝功能改善剂使用的本发明化合物组1;本发 明化合物组1的用于制造包含上述本发明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 强剂的肝功能改善剂的应用。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还可举出:将上述本发明的促红 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给与至需要改善(抑制)缺血性损伤的患者, 由此治疗·预防缺血性损伤的方法;用于作为包含上述本发明的促 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的缺血性损伤改善剂使用的本发明化合物 组1;本发明化合物组1的用于制造包含上述本发明的促红细胞生成 素表达增强剂的缺血性损伤改善剂的应用。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还可举出:将上述本发明的促红 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给与至需要保护肾功能的患者,由此治疗·预 防肾损伤的方法;用于作为包含上述本发明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 增强剂的肾保护剂使用的本发明化合物组1;本发明化合物组1的用 于制造包含上述本发明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的肾保护剂的 应用。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还可举出:将上述本发明的促红 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给与至需要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患者,由此治 疗由胰岛素分泌下降或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疾病的方法;用于 作为包含上述本发明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的胰岛素分泌促 进剂使用的本发明化合物组1;本发明化合物组1的用于制造包含上 述本发明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的胰岛素分泌促进剂的应 用。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还可举出:将上述本发明的线粒 体病的治疗剂给与至需要治疗线粒体病的患者,由此治疗线粒体病 的方法;用于作为上述本发明的线粒体病的治疗剂使用的本发明化 合物组1;本发明化合物组1的用于制造上述本发明的线粒体病的治 疗剂的应用。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可举出:[1]ATP表达促进 剂,所述ATP表达促进剂包含1种或2种以上选自下组(以下,有 时将它们统称为“本发明化合物组2”)的化合物,所述组由下述通 式(i)、通式(ii)、通式(iii)、通式(iv)、通式(v)、及式 (vi)(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3)表示的化合物、以及R11为OH时的这些化合物的医药上容许的盐组成。

[式中,R8表示苯环未被取代或苯环被碳原子数1~7的烷基、碳 原子数1~7的烷氧基、氟和/或氯取代的苯甲酰基甲基;未取代或被 氟取代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4~6的烷基;或经4-N-乙酰基 哌啶基、苯基或环戊基取代的亚甲基或亚乙基,上述苯基还可被1 个以上的苯基取代。R9选自由氢、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 1~4的烷氧基、氟、氯组成的组,R10表示氢或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 原子数1~3的烷基,R11为选自OH、OR12、NHR12及NR12R13中的任 一个基团,R12和R13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 的烷基。]

[式中,R14为氢或甲基,X为碳原子数4~6的亚烷基、或碳原子 数为4的醚基,R15表示叔丁氧基或2-N-乙酰基吡咯烷基氧基,R11为选自OH、OR12、NHR12及NR12R13中的任一个基团,R12和R13相 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

[式中,A表示吲哚或萘,A为吲哚时,吲哚的3位和5位分别 被乙酸基及R16O取代,A为萘时,萘的1位和7位分别被乙酸基及 R16O取代,R16表示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1~7的烷基或苄基, 该苄基的苯环可被1个或2个以上的碳原子数1~3的烷基或碳原子 数1~3的烷氧基取代,R11为选自OH、OR12、NHR12及NR12R13中的 任一个的基团,R12和R13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 1~4的烷基。]

[式中,R17表示直链状的碳原子数1~7的烷基,R11为选自OH、 OR12、NHR12及NR12R13中的任一个基团,R12和R13相同或不同,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

[式中,R11为选自OH、OR12、NHR12及NR12R13中的任一个基 团,R12和R13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还可举出:将上述本发明 的ATP产生促进剂给与至需要产生ATP的患者,由此治疗由ATP 产生下降引起的疾病的方法;用于作为ATP产生促进剂使用的本发 明化合物组2;本发明化合物组2的用于制造ATP产生促进剂的应 用。

根据本发明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能够解除对在肾脏、 肝脏等机体组织中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量的抑制、增加在所述 机体组织中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量,从而能够治疗·预防由促 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下降或反应性降低引起的、伴随疾病而发生的 贫血,除此以外还能够改善肝功能下降、改善缺血性损伤、改善肾 损伤、或者促进胰岛素分泌。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线粒体病的治疗 剂,能够抑制由Leigh脑病等线粒体病患者的氧化应激导致的细胞死 亡,从而治疗线粒体病。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ATP 产生促进剂,能够增加肾脏、肝脏等机体组织中产生的ATP量,从 而治疗·预防高氨血症等由ATP的产生下降引起的疾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人肝细胞株Hep3B中、本 发明的化合物#21~25、及33~38解除由TNFα引起的促红细胞生成 素产生抑制的图。

[图2]是表示在Hep3B细胞株中、本发明的化合物#2、4、13~15、 及17~20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量的图。

[图3]是表示在Hep3B细胞株中、本发明的化合物#2、4、5、 18及21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的图。纵轴以将 “20%O2/DMSO”的结果(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 作为1时的相对比例表示。

[图4]是表示在Hep3B细胞株中、本发明的化合物#2、4、5、 及21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mRNA表达的图。纵轴以将 “20%O2/DMSO”的结果(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mRNA表达量) 作为1时的相对比例表示。

[图5]是表示在Hep3B细胞株中、本发明的化合物#4、21、及 35增加HIF-α产生量的图。纵轴以将“对照”的结果(HIF-α浓度) 作为100时的相对比例表示。

[图6]是表示在Hep3B细胞株中、化合物#1~15、17~31、及34~38 增加ATP产生量的图。纵轴以将“DMSO”的结果(ATP浓度)作 为1时的相对比例表示。

[图7]是表示在Hep3B细胞株中、化合物#1~15、17~22、26~31、 及34~39增加ATP产生量的图。纵轴以将“DMSO”的结果(ATP 浓度)作为1时的相对比例表示。

[图8]是表示在Hep3B细胞株中、化合物#12~15、18~22、27、 29、30及38增加ATP产生量的图。纵轴以将“DMSO”的结果(ATP 浓度)作为1时的相对比例表示。

[图9]是表示向Hep3B细胞株中添加本发明的化合物#4从而调 查其细胞毒性的结果的图。图中的“#4”表示化合物#4。纵轴以 将各化合物(化合物#4、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imethyloxallyl  glycine,DMOG)和环吡酮(Ciclopirox))中0.5μM浓度下的细胞 存活率作为100时的相对比例表示。

[图10]是表示在小鼠中、本发明的化合物#4被吸收至体内的 图。图10的上半部分表示利用LC/MS/MS以质谱峰的形式检测使用 分析柱分离得到的血浆中的化合物#4的结果,此外,图10的下半 部分是表示基于所述峰计算血浆中的化合物#4的浓度的结果的图。

[图11]图11A是表示在小鼠中、本发明的化合物#4、5、21、 及35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量的图。图11B是表示在小鼠中、本 发明的化合物#4增加血液中的红细胞浓度的图。左图表示测定血液 中的血细胞成分相对于全血的容积比(%PCV[packed cell volume,血 细胞压积])、即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值的结果(平均 值±标准偏差,[n=3])。右图表示测定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g/dL) 的结果(平均值±标准偏差,[n=3])。图中的“#4”表示化合物#4 给与组,“CMC”表示作为对照的CMC(羧甲基纤维素)给与组。

[图12]是表示在小鼠中、本发明的化合物#4改善肝脏的功能的 图。图中的“DMSO”表示DMSO给与组,“L”表示低浓度(5μg/ml) 化合物(#4)给与组,“H”表示高浓度(15μg/ml)化合物(#4) 给与组。纵轴“GOT”和“GPT”分别以活性单位(Karmen单位[KU]) 表示。

[图13]是表示在小鼠中、本发明的化合物#4及35改善脑缺血 性损伤的图。图中自上方起依次表示DMSO给与组、化合物#4给 与组、化合物#35给与组。示出各组中将大脑冠状切片(5片)用 氯化-2,3,5-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 进行染色后的照片。此外,图中的箭头表示脑梗塞病灶。

[图14]是表示在来自人肾脏的细胞株HK-2中、本发明的化合物 #4解除由顺铂等药物产生的肾毒性的图。纵轴以将“顺铂+”的结 果(活细胞的比例)作为1时的相对比例表示。

[图15]是表示在来自人肾脏的细胞株HK-2中、通过利用本发明 的化合物#4的预培养(preincubation)处理使得解除由顺铂等药物 产生的肾毒性的效果增高的图。纵轴以OD450mm的吸光度的测定 值表示。对于图中的各样品而言,右侧的图表示“前处理-”,左 侧的图表示“前处理+”。

[图16]是表示在来自大鼠朗格汉斯岛(Langerhans’island)(朗 氏岛、胰岛)的细胞株ISN-1e中、本发明的化合物#4增加ATP产 生量(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图。纵轴以将“DMSO”的结果(ATP 浓度)作为1时的相对比例表示。

[图17]是表示将来自Leigh脑病患者的皮肤成纤维细胞(Leigh 细胞)(其经谷胱甘肽合成抑制剂BSO(L-Buthionine sulphoximine, L-丁硫氨酸亚砜亚胺)处理过)在化合物#2、4、5、21及35的存 在下进行培养、对细胞存活率进行分析的结果的图。纵轴以将对照 (在不存在化合物和BSO的条件下培养的Leigh细胞的细胞存活率) 作为100时的相对比例表示。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具有在肾脏、肝脏等分 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组织中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表达(产生)的 作用。作为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作用,优选为解除由炎性细 胞因子引起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抑制的作用、促进促红细胞生成 素表达的作用,这里所谓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是指至少在通 常的氧(18~22%O2)条件下促进(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 mRNA的转录、促红细胞生成素蛋白质的表达。此外,所谓由炎性 细胞因子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被抑制,是指虽然通常在低氧 (0~10%O2)条件下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被促进,但在炎性细胞因 子的作用下所述促进效果被抑制。通过本发明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 达增强剂的效果,能够解除上述促进效果被抑制的状态,增强(增 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mRNA的转录和促红细胞生成素蛋白质 的表达。

作为上述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抑制的解除和促红细胞生成素表 达的促进的作用机制,可举出下述作用机制:通过抑制GATA2、 GATA3等GATA因子的表达、抑制GATA因子向存在于促红细胞 生成素基因中的GATA序列的结合等,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上的抑 制被解除,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得以增强的作用机制;通过抑制 HIF-α的分解、促进HIF的产生等,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启动子的转 录活性被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得以增强的作用机制。

作为上述炎性细胞因子,只要具有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抑制作 用,则没有特别限定,具体而言可举出白细胞介素-1(IL1)、IL6、 IL8、IL12、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 其中优选TNFα。

本发明的线粒体病的治疗剂具有抑制线粒体病患者的由氧化应 激导致的细胞死亡的作用,因此特别优选为线粒体病的氧化应激抑 制剂。作为线粒体病,为病因在于因细胞核DNA或线粒体DNA中 的基因突变等导致线粒体功能(ATP产生、对凋亡的调节、对钙离 子和铁的细胞内浓度的调节等)下降的症状,具体而言可举出CPEO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综合征)、MELAS(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和 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ERRF(肌阵挛癫痫伴破碎红纤维综合征)、 Leigh脑病(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ber病、Pearson综合征、 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症(FRDA),其中优选Leigh脑病。

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ATP产生促进剂,具有在肾脏、肝脏等机 体组织中促进(增强)ATP产生(表达)的作用。促进ATP产生的 作用中包括促进(增强)下述酶的产生(表达)的作用,所述酶为: 磷酸丙糖异构酶、烯醇化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己糖激酶等在解 糖体系中起作用的酶,ATP合成酶(ATP synthase)、细胞色素c氧 化酶、黄素蛋白等在电子传递体系中起作用的酶等。

作为本发明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和线粒体病的治疗 剂,只要含有选自本发明化合物组1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化合物 作为有效成分,则没有特别限定,本发明化合物组1中包含的化合 物的详细说明如下所述。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通式(I)中的R1是苯环未被 取代或苯环被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氟和/ 或氯取代的苯甲酰基甲基。所述苯甲酰基甲基的苯环可以被取代, 作为被取代的苯甲酰基甲基,可举出在苯环上具有1~5个碳原子数 1~7的烷基、1~5个碳原子数1~7的烷氧基、1~5个氟原子、或1~5 个氯原子的苯甲酰基甲基、或者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 数1~4的烷氧基、氟原子和氯原子共计1~5个的苯甲酰基甲基等。 这里,作为碳原子数1~7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 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1-甲基丁基、2- 甲基丁基、3-甲基丁基、1-乙基丙基、1,1-二甲基丙基、1,2-二甲基 丙基、正己基、1-甲基戊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4-甲基戊基、 1,1-二甲基丁基、1,2-二甲基丁基、1,3-二甲基丁基、2,2-二甲基丁基、 2,3-二甲基丁基、3,3-二甲基丁基、1,1,2-三甲基丙基、1-乙基丁基、 2-乙基丁基、1-乙基-1-甲基丙基、1-乙基-2-甲基丙基、正己基、1- 甲基戊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4-甲基戊基、1,1-二甲基丁基、 1,2-二甲基丁基、1,3-二甲基丁基、2,2-二甲基丁基、2,3-二甲基丁基、 3,3-二甲基丁基、1,1,2-三甲基丙基、1-乙基丁基、2-乙基丁基、1-乙 基-1-甲基丙基、1-乙基-2-甲基丙基、正庚基、1-甲基己基、2-甲基 己基、3-甲基己基、4-甲基己基、5-甲基己基、1-乙基戊基、2-乙基 戊基、3-乙基戊基、4,4-二甲基戊基、1-丙基丁基等。

作为上述碳原子数1~7的烷氧基,可举出甲氧基、乙氧基、丙 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正 戊氧基、1-甲基丁氧基、2-甲基丁氧基、3-甲基丁氧基、1-乙基丙氧 基、1,1-二甲基丙氧基、1,2-二甲基丙氧基、2,2-二甲基丙氧基、正己 基氧基、1-甲基戊基氧基、2-甲基戊基氧基、3-甲基戊基氧基、4-甲 基戊基氧基、1,1-二甲基丁氧基、1,2-二甲基丁氧基、1,3-二甲基丁氧 基、2,2-二甲基丁氧基、2,3-二甲基丁氧基、3,3-二甲基丁氧基、1,1,2- 三甲基丙氧基、1-乙基丁氧基、2-乙基丁氧基、1-乙基-1-甲基丙氧基、 1-乙基-2-甲基丙氧基、正庚基氧基、1-甲基己基氧基、2-甲基己基氧 基、3-甲基己基氧基、4-甲基己基氧基、5-甲基己基氧基、1-乙基戊 基氧基、2-乙基戊基氧基、3-乙基戊基氧基、4,4-二甲基戊基氧基、 1-丙基丁氧基等。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通式(I)中的R1为未取代或 被氟取代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4~6的烷基。作为未取代或 被氟取代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4~6的烷基,可举出正丁基、 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1-甲基丁基、2-甲基丁基、3- 甲基丁基、1-乙基丙基、1,1-二甲基丙基、1,2-二甲基丙基、2,2-二甲 基丙基、正己基、1-甲基戊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4-甲基戊 基、1,1-二甲基丁基、1,2-二甲基丁基、1,3-二甲基丁基、2,2-二甲基 丁基、2,3-二甲基丁基、3,3-二甲基丁基、1,1,2-三甲基丙基、1-乙基 丁基、2-乙基丁基、1-乙基-1-甲基丙基、1-乙基-2-甲基丙基及它们 的经氟取代的产物,优选为1-乙基丁基、2-乙基丁基、1-甲基戊基、 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4-甲基戊基、5-甲基戊基、3,3,4,4,4-五氟 丁基、4,4,5,5,5-五氟戊基、5,5,6,6,6-五氟己基,更优选为2-乙基丁基、 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及4,4,5,5,5-五氟戊基,最优选为4,4,5,5,5- 五氟戊基。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通式(I)中的R1为经苯基或 环戊基取代的亚甲基或亚乙基,上述苯基还可被1个或2个以上的 苯基取代。所谓经苯基或环戊基取代的亚甲基或亚乙基,为苄基、 2-苯乙基、环戊基甲基或2-环戊基乙基。作为经1个或2个以上的 苯基取代的苄基或2-苯乙基,可举出3-苯基苄基、4-苯基苄基、3,5- 二苯基苄基、2-(1,1’-联苯-3-基)乙基、2-(1,1’-联苯-4-基)乙基、 及2-(3,5-二苯基苯基)乙基。作为上述通式(I)中的R1,可优选 举出2-苯乙基、环戊基甲基、2-环戊基乙基及2-(1,1’-联苯-3-基) 乙基。

上述通式(I)中的R2为可在吲哚骨架的4、5、6、7位取代的 基团,在各个取代位置上可以一个或多个取代。作为R2,可举出碳 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7的烷氧基、氟、氯。作为碳原子 数1~4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 基、仲丁基、叔丁基;作为碳原子数1~7的烷氧基,可举出甲氧基、 乙氧基、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叔 丁氧基、正戊氧基、1-甲基丁氧基、2-甲基丁氧基、3-甲基丁氧基、 1-乙基丙氧基、1,1-二甲基丙氧基、1,2-二甲基丙氧基、2,2-二甲基丙 氧基、正己基氧基、1-甲基戊基氧基、2-甲基戊基氧基、3-甲基戊基 氧基、4-甲基戊基氧基、1,1-二甲基丁氧基、1,2-二甲基丁氧基、1,3- 二甲基丁氧基、2,2-二甲基丁氧基、2,3-二甲基丁氧基、3,3-二甲基丁 氧基、1,1,2-三甲基丙氧基、1-乙基丁氧基、2-乙基丁氧基、1-乙基-1- 甲基丙氧基、1-乙基-2-甲基丙氧基、正庚基氧基、1-甲基己基氧基、 2-甲基己基氧基、3-甲基己基氧基、4-甲基己基氧基、5-甲基己基氧 基、1-乙基戊基氧基、2-乙基戊基氧基、3-乙基戊基氧基、4,4-二甲 基戊基氧基、1-丙基丁氧基等,优选为氢、乙氧基、氟、氯。

上述通式(I)中的R4和R5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 原子数1~4的烷基。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可 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 基、R4和R5与氮一起形成的吡咯烷、它们的经甲氧基、苯基、氟及 氯取代的产物,优选为甲基、一氯甲基、乙基、2-甲氧基乙基、2,2,2- 三氯乙基、1-苯基乙基、2-苯基乙基、甲氧基乙基、异丙基、六氯异 丙基及吡咯烷,更优选为甲基和乙基。

上述通式(I)中的R1为4-二氟苯甲酰基甲基,R2为氢,并且 R3为OH时,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表示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 物#4,上述通式(I)中的R1为4,4,5,5,5-五氟戊基,R2为氢,并且 R3为OH时,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表示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 物#21,上述通式(I)中的R1为2-环戊基乙基、R2为氢、并且R3为OH时,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表示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 #24。除这些化合物以外,作为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中具体的化 合物,可举出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2、4、5及20,下文实 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17~19,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22及 23,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25。

上述通式(II)中的X为碳原子数4~6的直链的亚烷基(即, 亚丁基-(CH2)4-、亚戊基-(CH2)5-、亚己基-(CH2)6-)、或碳 原子数为4的醚基,作为碳原子数为4的醚基,可举出亚甲基-O-亚 丙基、亚乙基-O-亚乙基、亚丙基-O-亚甲基,优选为亚丁基、亚己基 及亚乙基-O-亚乙基。

上述通式(II)中的R4和R5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 原子数1~4的烷基。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可 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 基、R4和R5与氮一起形成的吡咯烷、它们的经甲氧基、苯基、氟及 氯取代的产物,优选为甲基、一氯甲基、乙基、2,2,2-三氯甲基、1- 苯基乙基、2-苯基乙基、甲氧基乙基、异丙基、六氯异丙基及吡咯烷, 更优选为甲基和乙基。

上述通式(II)中的X为亚丁基,R6为氢,并且R3为OH时, 通式(II)表示的化合物表示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15。除化 合物#15以外,作为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中具体的化合物,可举 出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13、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 14。

上述通式(III)中的R7为碳原子数1~5的烷基或苄基。作为直 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1~5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丙基、 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1-甲基丁基、 2-甲基丁基、3-甲基丁基、1-乙基丙基、1,1-二甲基丙基、1,2-二甲基 丙基、及2,2-二甲基丙基。此外,上述苄基的苯环可被1个或2个以 上的碳原子数1~3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3的烷氧基取代。作为碳原 子数1~3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及异丙基,作为碳 原子数1~3的烷氧基,可举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及异丙 氧基。上述通式(III)中的R7,优选为甲基、乙基、丙基、正丁基、 正戊基、及3,5-二甲氧基苄基,更优选为3,5-二甲氧基苄基。

上述通式(III)中R4和R5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 子数1~4的烷基。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可举 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 R4和R5与氮一起形成的吡咯烷、它们的经甲氧基、苯基、氟及氯取 代的产物,优选为甲基、一氯甲基、乙基、2,2,2-三氯甲基、1-苯基 乙基、2-苯基乙基、甲氧基乙基、异丙基、六氯异丙基及吡咯烷,更 优选为甲基和乙基。

上述通式(III)中的A为吲哚,R7为3,5-二甲氧基苄基,并且 R3为OH时,通式(III)表示的化合物表示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 合物#35。除化合物#35以外,作为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中具体 的化合物,可举出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36~38,下文实施例 中记述的化合物#33及34。

选自本发明化合物组1中的化合物具有与手性碳原子及轴手性 相关的手性点时,所述化合物包括能想到的所有光学异构体,这些 光学异构体可以以任意比例进行使用。例如,对于某种光学活性化 合物而言,对映异构体、消旋体、任意比例的对映异构体混合物中 的任一种均可使用,存在多个手性点时,可以以任意比例的非对映 异构体混合物的形式使用。

本发明化合物组1中的医药上容许的盐包括:由铝、钙、锂、 镁、钾、钠及锌生成的金属盐,由N,N’-二苄基乙二胺、氯普鲁卡因、 胆碱、二乙醇胺、乙二胺、N-甲基葡萄糖胺(N-methylglucamine)、 赖氨酸、普鲁卡因等生成的有机盐等。

选自本发明化合物组1中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可示例如下,但 并不限于这些方法,可采用通常已知的合成法。此外,以下所示的 化合物可从Sigma-Aldrich公司、东京化成工业、和光纯药、关东化 学等获得。此外,关于反应溶剂、反应温度,在没有特别记载时, 可以在通常用于该反应的溶剂、温度下进行反应。反应通常在氩或 氮气氛下进行。保护基团可参照Green&Wuts,“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3rded.John Wiley&Sons,Inc.进 行使用。

上述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可将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和取代或 未取代的吲哚作为起始物质来合成。首先,利用Friedel-Crafts反应 将取代或未取代的苯与马来酸酐合成为4-芳基-4-氧代-2-丁烯酸。通 过使路易斯酸、磷酸、多磷酸等作为催化剂发挥作用,进行该 Friedel-Crafts反应,作为催化剂,可合适地使用氯化铝。作为反应 溶剂,优选氯类溶剂,但也可以将作为起始物质的取代或未取代的 苯用作溶剂。使如此得到的4-芳基-4-氧代-2-丁烯酸与取代或未取代 的吲哚进行Michael反应,由此可获得在吲哚乙酸的α位具有取代或 未取代的苯甲酰基氧基的化合物,构建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基 本骨架。在该Michael反应中,4-芳基-4-氧代-2-丁烯酸的羧基可以 被保护,也可以不被保护,通常不需要保护,但进行保护时,作为 可使用的保护基团,可举出甲基酯、叔丁基酯、2,2,2-三氯乙基酯及 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酯等。另一方面,吲哚的氮原子也是被保护 或不被保护均可,保护时优选苄基类的保护基团,酰胺类的保护基 团会降低反应性,因此不优选。此外,Michael反应可通过对反应体 系进行加热来进行,也可以使用路易斯酸等催化剂。获得通式(I) 表示的化合物的骨架后,必要时将保护基团除去,由此可合成通式 (I)表示的化合物。然后,根据目的,也可以将羧酸部分适宜地酯 化、酰胺化或制成医药上容许的盐。具体而言,可以如下式所示由 氟苯、马来酸酐及吲哚合成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4。

作为上述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的其他实施方式, 可举出将吲哚乙酸的保护体和醇作为起始原料来合成的方法。可直 接或通过两阶段的反应将醇的羟基转换成碘或溴。作为直接转换的 方法,可举出使三苯基膦、咪唑和碘(I2)作用于醇从而使碘(I·) 取代羟基的方法,或使三苯基膦和四溴化碳作用于醇从而使溴取代 羟基的方法,但并不限于这些。作为经由多个工序进行合成的方法, 可举出下述方法:将醇衍生为甲磺酸、三氟甲磺酸、甲苯磺酸等的 磺酸酯,然后使其与碱金属的碘化物盐或碱金属的溴化物盐反应。 通过使由吲哚乙酸的保护体生成的α位的烯醇化物与如上得到的卤 化物进行亲核反应,可获得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基本骨架。作 为吲哚乙酸的保护基团,可举出衍生化为甲基酯、叔丁基酯、2,2,2- 三氯乙基酯及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酯等以保护羧基的方法。另一 方面,对于吲哚乙酸的胺部位,优选以碳酰胺的形式进行保护,作 为保护基团,可举出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叔丁氧基羰基、苄 基氧基羰基等。使碱作用于如上得到的吲哚乙酸的保护体从而衍生 为烯醇化物,使产生的烯醇化物与卤化物进行亲核反应,由此可获 得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基本骨架。作为可在该亲核反应中使用 的碱,可举出碳酸锂、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铯等碱金属的碳酸盐, 甲基锂、正丁基锂、仲丁基锂、叔丁基锂等烷基锂,二异丙基氨基 锂(Lithium diisopropylamide)、六甲基二硅氮烷锂盐(Lithium  hexamethyldisilazane)、六甲基二硅氮烷钠盐、六甲基二硅氮烷钾盐 等碱金属的氨基化合物等。可使用的溶剂根据使用的碱的不同而不 同,但优选N,N-二甲基甲酰胺(DMF)、四氢呋喃(THF)等非质 子性极性溶剂。此外,六甲基磷酸三酰胺(hexamethylphosphoric  triamide)等的添加,具有促进反应的效果。通过从如上所述得到的 保护体中除去保护基团,可获得目标化合物。其后,可将羧酸部分 适宜地酯化、酰胺化或制成其医药上容许的盐。具体而言,可以如 下式所示以4,4,5,5,5-五氟戊醇和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为起 始物质来合成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21。

上述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也可以用于合成通式(II) 表示的化合物。即,对于通式(II)表示的化合物而言,在上述通式 (I)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中,代替用作起始原料的吲哚乙酸的 保护体和醇,使用α位经甲基取代的吲哚乙酸的保护体、和氨基被 叔丁氧基羰基保护的直链氨基醇或链中具有氧的直链氨基醇作为起 始原料,采用同样的方法合成。关于直链氨基醇和链中具有氧的直 链氨基醇向叔丁氧基羰基酰胺的转化,可通过既有方法进行,通常 使用二碳酸二叔丁酯。α位经甲基取代的吲哚乙酸的保护体,是在上 述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中将卤化物制成碘甲烷时得到 的中间体,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很容易理解。使用如此制备 的起始原料,采用与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同样的方法, 可合成通式(II)表示的化合物。具体而言,可以如下式所示以4- 氨基丁醇和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为起始物质来合成下文实 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15。

关于上述通式(III)表示的化合物,A为吲哚或萘时相同地, 可以以5-羟基-3-吲哚乙酸酯或α-(7-羟基-1-萘基)乙酸酯为起始原 料进行合成。5-羟基-3-吲哚乙酸酯和α-(7-羟基-1-萘基)乙酸酯可 通过将相应的羧酸酯化而获得,但5-羟基-3-吲哚乙酸具有3个活性 质子,α-(7-羟基-1-萘基)乙酸具有2个活性质子,反应的选择性 会成为问题。因此,也可以对这些化合物的醇部分实施保护,进行 酯化后,将保护基团除去,从而获得起始原料。此外,也可以按照 E.Tsuda et.al.,“Alkoxy-auxins are selective inhibitors of auxin  transport mediated by PIN,ABCB,and AUX1transporters”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86(3),2354-2364;2011.中记载的方法合成α- (7-羟基-1-萘基)乙酸乙酯。除此之外,作为5-羟基-3-吲哚乙酸酯 的合成法,还可以通过在干燥后的醇中于酸性条件下进行反应,以 良好的选择性合成与作为溶剂使用的醇的酯。作为上述酯化的反应 条件,可举出市售的盐酸/甲醇、向脱水后的醇中吹入经干燥的盐酸 的方法,优选向预干燥后的醇中滴加酰氯、使体系中产生酸的方法。 其后,可将羧酸部分适宜地酯化、酰胺化或制成其医药上容许的盐。 通过使如此准备的起始原料与烷基碘或烷基溴反应,可构建通式 (III)表示的化合物的基本骨架。作为可在上述5-羟基-3-吲哚乙酸 酯或7-羟基-1-萘基乙酸酯、与烷基碘或烷基溴的反应中使用的碱, 可举出氢化钠、及碳酸锂、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铯之类的碱金属 的碳酸盐。作为反应溶剂,优选DMF、THF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 如上所述得到通式(III)表示的化合物的骨架后,必要时将保护基 团除去,由此可合成通式(III)表示的化合物。然后,根据目的, 也可以将羧酸部分适宜地酯化、酰胺化或制成医药上容许的盐。具 体而言,可以如下式所示使用1-碘丁烷和α-(7-羟基-1-萘基)乙酸 乙酯作为起始物质来合成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34。

同样地,可使用3,5-二甲氧基溴化苄和7-羟基-3-吲哚乙酸作为 起始物质来合成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35。

本发明化合物组1所包含的化合物中,作为具有增强促红细胞 生成素表达(产生)的作用的具体化合物,可举出21种化合物(下 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2、4、5、13~15、17~25、及33~38]), 其中,作为具有上述解除由炎性细胞因子引起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 达抑制的作用的化合物,可举出11种化合物(#21~25、及33~38), 此外,作为具有上述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作用的化合物,可 举出11种化合物(#2、4、5、13~15、及17~21),其中可优选举 出3种化合物(#4、21及35)。

作为本发明的线粒体病的治疗剂中的本发明化合物组1,优选为 在本申请说明书的实施例中具体地显示出了该效果的5种化合物(化 合物[#2、4、5、21及35])。

作为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ATP产生促进剂,只要含有选自本发 明化合物组2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化合物作为有效成分,则没有 特别限定,本发明化合物组2中包含的化合物的详细说明如下所述。

上述通式(i)中的R8是苯环未被取代或苯环被碳原子数1~7的 烷基、碳原子数1~7的烷氧基、氟和/或氯被取代的苯甲酰基甲基。 所述苯甲酰基甲基的苯环可以被取代,作为被取代的苯甲酰基甲基, 可举出在苯环上具有1~5个碳原子数1~7的烷基、1~5个碳原子数 1~7的烷氧基、1~5个氟原子、或1~5个氯原子的苯甲酰基甲基、或 者在苯环上具有共计1~5个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 的烷氧基、氟原子和氯原子的苯甲酰基甲基等。这里,作为碳原子 数1~7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 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1-甲基丁基、2-甲基丁基、3-甲基丁 基、1-乙基丙基、1,1-二甲基丙基、1,2-二甲基丙基、正己基、1-甲 基戊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4-甲基戊基、1,1-二甲基丁基、 1,2-二甲基丁基、1,3-二甲基丁基、2,2-二甲基丁基、2,3-二甲基丁基、 3,3-二甲基丁基、1,1,2-三甲基丙基、1-乙基丁基、2-乙基丁基、1-乙 基-1-甲基丙基、1-乙基-2-甲基丙基、正己基、1-甲基戊基、2-甲基 戊基、3-甲基戊基、4-甲基戊基、1,1-二甲基丁基、1,2-二甲基丁基、 1,3-二甲基丁基、2,2-二甲基丁基、2,3-二甲基丁基、3,3-二甲基丁基、 1,1,2-三甲基丙基、1-乙基丁基、2-乙基丁基、1-乙基-1-甲基丙基、 1-乙基-2-甲基丙基、正庚基、1-甲基己基、2-甲基己基、3-甲基己基、 4-甲基己基、5-甲基己基、1-乙基戊基、2-乙基戊基、3-乙基戊基、 4,4-二甲基戊基、1-丙基丁基等。

作为上述碳原子数1~7的烷氧基,可举出甲氧基、乙氧基、丙 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正 戊氧基、1-甲基丁氧基、2-甲基丁氧基、3-甲基丁氧基、1-乙基丙氧 基、1,1-二甲基丙氧基、1,2-二甲基丙氧基、2,2-二甲基丙氧基、正己 基氧基、1-甲基戊基氧基、2-甲基戊基氧基、3-甲基戊基氧基、4-甲 基戊基氧基、1,1-二甲基丁氧基、1,2-二甲基丁氧基、1,3-二甲基丁氧 基、2,2-二甲基丁氧基、2,3-二甲基丁氧基、3,3-二甲基丁氧基、1,1,2- 三甲基丙氧基、1-乙基丁氧基、2-乙基丁氧基、1-乙基-1-甲基丙氧基、 1-乙基-2-甲基丙氧基、正庚基氧基、1-甲基己基氧基、2-甲基己基氧 基、3-甲基己基氧基、4-甲基己基氧基、5-甲基己基氧基、1-乙基戊 基氧基、2-乙基戊基氧基、3-乙基戊基氧基、4,4-二甲基戊基氧基、 1-丙基丁氧基等。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通式(i)中的R8为未取代或 被氟取代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4~6的烷基。作为未取代或 被氟取代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4~6的烷基,可举出正丁基、 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1-甲基丁基、2-甲基丁基、3- 甲基丁基、1-乙基丙基、1,1-二甲基丙基、1,2-二甲基丙基、2,2-二甲 基丙基、正己基、1-甲基戊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4-甲基戊 基、1,1-二甲基丁基、1,2-二甲基丁基、1,3-二甲基丁基、2,2-二甲基 丁基、2,3-二甲基丁基、3,3-二甲基丁基、1,1,2-三甲基丙基、1-乙基 丁基、2-乙基丁基、1-乙基-1-甲基丙基、1-乙基-2-甲基丙基及它们 的经氟取代的产物,优选为1-乙基丁基、2-乙基丁基、1-甲基戊基、 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4-甲基戊基、5-甲基戊基、3,3,4,4,4-五氟 丁基、4,4,5,5,5-五氟戊基、5,5,6,6,6-五氟己基,更优选为2-乙基丁基、 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及4,4,5,5,5-五氟戊基。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通式(i)中的R8为经4-N- 乙酰基哌啶基、苯基或环戊基取代的亚甲基或亚乙基,上述苯基还 可被1个或2个以上的苯基取代。所谓经4-N-乙酰基哌啶基、苯基 或环戊基取代的亚甲基或亚乙基,为4-N-乙酰基哌啶基甲基、2-(4-N- 乙酰基哌啶基)乙基、苄基、2-苯乙基、环戊基甲基或2-环戊基乙 基。作为经1个或2个以上的苯基取代的苄基或2-苯乙基,可举出 3-苯基苄基、4-苯基苄基、3,5-二苯基苄基、2-(1,1’-联苯-3-基)乙 基、2-(1,1’-联苯-4-基)乙基、2-(3,5-二苯基苯基)乙基。作为上 述通式(i)中的R8,可优选举出4-N-乙酰基哌啶基甲基、2-(4-N- 乙酰基哌啶基)乙基、2-苯基乙基、2-(1,1’-联苯-3-基)乙基、环戊 基甲基、2-环戊基乙基。

上述通式(i)中的R9为可在吲哚骨架的4、5、6、7位取代的 基团,在各个取代位置上可取代一个或多个。作为R2,可举出碳原 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7的烷氧基、氟、氯。作为碳原子数 1~4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 仲丁基、叔丁基;作为碳原子数1~7的烷氧基,可举出甲氧基、乙 氧基、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 氧基、正戊氧基、1-甲基丁氧基、2-甲基丁氧基、3-甲基丁氧基、1- 乙基丙氧基、1,1-二甲基丙氧基、1,2-二甲基丙氧基、2,2-二甲基丙氧 基、正己基氧基、1-甲基戊基氧基、2-甲基戊基氧基、3-甲基戊基氧 基、4-甲基戊基氧基、1,1-二甲基丁氧基、1,2-二甲基丁氧基、1,3- 二甲基丁氧基、2,2-二甲基丁氧基、2,3-二甲基丁氧基、3,3-二甲基丁 氧基、1,1,2-三甲基丙氧基、1-乙基丁氧基、2-乙基丁氧基、1-乙基-1- 甲基丙氧基、1-乙基-2-甲基丙氧基、正庚基氧基、1-甲基己基氧基、 2-甲基己基氧基、3-甲基己基氧基、4-甲基己基氧基、5-甲基己基氧 基、1-乙基戊基氧基、2-乙基戊基氧基、3-乙基戊基氧基、4,4-二甲 基戊基氧基、1-丙基丁氧基等,优选为氢、乙氧基、氟、氯。

上述通式(i)中的R10为氢或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1~3 的烷基,作为所述R10,具体可举出氢、以及甲基、乙基、正丙基、 异丙基,其中可优选举出氢、丙基。

上述通式(i)中的R12和R13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 原子数1~4的烷基。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可 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 基、R12和R13与氮一起形成的吡咯烷、及它们的经甲氧基、苯基、 氟及氯取代的产物,优选为甲基、一氯甲基、乙基、2-甲氧基乙基、 2,2,2-三氯乙基、1-苯基乙基、2-苯基乙基、甲氧基乙基、异丙基、 六氯异丙基及吡咯烷,更优选为甲基和乙基。

上述通式(i)中的R8为2,4-二甲基苯甲酰基甲基,R9为取代吲 哚5位的氯,R10为正丙基,并且R11为OH时,通式(i)表示的化 合物表示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6;上述通式(i)中的R8为 4,4,5,5,5-五氟戊基,R9为氢,R10为氢,并且R11为OH时,通式(i) 表示的化合物表示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21;上述通式(i) 中的R8为2-(4-N-乙酰基哌啶基)乙基,R9为氢,R10为氢,并且 R11为OH时,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表示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 物#8。除这些化合物以外,作为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中具体的化 合物,可举出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1、2、4、5~7、及20, 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17~19,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 22和23,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24和25,下文实施例中记 述的化合物#9。

上述通式(ii)中的X为碳原子数4~6的直链亚烷基(即,亚丁 基-(CH2)4-、亚戊基-(CH2)5-、亚己基-(CH2)6-)、或碳原子 数为4的醚基,作为碳原子数为4的醚基,可举出亚甲基-O-亚丙基、 亚乙基-O-亚乙基、亚丙基-O-亚甲基,优选为亚丁基-(CH2)4-、亚 己基-(CH2)6-及亚乙基-O-亚乙基,更优选为亚乙基-O-亚乙基。

上述通式(ii)中的R12和R13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取代的 碳原子数1~4的烷基。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 可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 丁基、R12和R13与氮一起形成的吡咯烷、它们的经甲氧基、苯基、 氟及氯取代的产物,优选为甲基、一氯甲基、乙基、2-甲氧基乙基、 2,2,2-三氯乙基、1-苯基乙基、2-苯基乙基、甲氧基乙基、异丙基、 六氯异丙基及吡咯烷,更优选为甲基和乙基。

上述通式(ii)中的X为亚乙基-O-亚乙基,R14为氢,R15为叔 丁氧基,R11为OH时,通式(ii)表示的化合物表示下文实施例中 记述的化合物#14。除化合物#14以外,作为通式(ii)表示的化合 物中具体的化合物,可举出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10和11, 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13,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15。

上述通式(iii)中的R16为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1~7的烷 基或苄基。作为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1~7的烷基,可举出甲 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 戊基、1-甲基丁基、2-甲基丁基、3-甲基丁基、1-乙基丙基、1,1-二 甲基丙基、1,2-二甲基丙基、正己基、1-甲基戊基、2-甲基戊基、3- 甲基戊基、4-甲基戊基、1,1-二甲基丁基、1,2-二甲基丁基、1,3-二甲 基丁基、2,2-二甲基丁基、2,3-二甲基丁基、3,3-二甲基丁基、1,1,2- 三甲基丙基、1-乙基丁基、2-乙基丁基、1-乙基-1-甲基丙基、1-乙基 -2-甲基丙基、正己基、1-甲基戊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4- 甲基戊基、1,1-二甲基丁基、1,2-二甲基丁基、1,3-二甲基丁基、2,2- 二甲基丁基、2,3-二甲基丁基、3,3-二甲基丁基、1,1,2-三甲基丙基、 1-乙基丁基、2-乙基丁基、1-乙基-1-甲基丙基、1-乙基-2-甲基丙基、 正庚基、1-甲基己基、2-甲基己基、3-甲基己基、4-甲基己基、5-甲 基己基、1-乙基戊基、2-乙基戊基、3-乙基戊基、4,4-二甲基戊基、 1-丙基丁基等。此外,上述苄基的苯环可被1个或2个以上的碳原子 数1~3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3的烷氧基取代。作为碳原子数1~3的 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作为碳原子数1~3的 烷氧基,可举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这些化合 物中,优选甲基、乙基、丙基、正丁基、正戊基、3,5-二甲氧基苄基, 更优选3,5-二甲氧基苄基。

上述通式(iii)中的R12和R13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取代的 碳原子数1~4的烷基。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 可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 丁基、R12和R13与氮一起形成的吡咯烷、及它们的经甲氧基、苯基、 氟及氯取代的产物,优选为甲基、一氯甲基、乙基、2-甲氧基乙基、 2,2,2-三氯乙基、1-苯基乙基、2-苯基乙基、甲氧基乙基、异丙基、 六氯异丙基及吡咯烷,更优选为甲基和乙基。

上述通式(iii)中的A为吲哚,R16为甲基,并且R11为OH时, 通式(iii)表示的化合物表示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36。除 化合物#36以外,作为通式(iii)表示的化合物中具体的化合物, 可举出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37~39,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 合物#34和#35。

上述通式(iv)中的R17为直链状的碳原子数1~7的烷基,作为 直链状的碳原子数1~7的烷基,具体可举出甲基、乙基、丙基、正 丁基、正戊基、正己基及正庚基。

上述通式(iv)和(v)中的R12和R13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 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 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 基、叔丁基、R3和R4与氮一起形成的吡咯烷、它们的经甲氧基、苯 基、氟及氯取代的产物,优选为甲基、一氯甲基、乙基、2-甲氧基乙 基、2,2,2-三氯乙基、1-苯基乙基、2-苯基乙基、甲氧基乙基、异丙 基、六氯异丙基及吡咯烷,更优选为甲基和乙基。

上述通式(iv)中的R17为丁基,并且R11为OH时,通式(iv) 表示的化合物表示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29。除化合物#29 以外,作为通式(iv)表示的化合物中具体的化合物,可举出下文实 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26~28、30及31。此外,上述通式(v)中的 R11为OH时,通式(v)表示的化合物表示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 合物#12。

选自本发明化合物组2中的化合物具有与手性碳原子及轴手性 相关的手性点时,所述化合物包括能想到的所有光学异构体,这些 光学异构体可以以任意比例进行使用。例如,对于某种光学活性化 合物而言,对映异构体、消旋体、任意比例的对映异构体混合物中 的任一种均可使用,即使在存在多个手性点时,也可以以任意比例 的非对映异构体混合物的形式使用。

本发明化合物组2中的医药上容许的盐包括:由铝、钙、锂、 镁、钾、钠及锌生成的金属盐,由N,N’-二苄基乙二胺、氯普鲁卡因、 胆碱、二乙醇胺、乙二胺、N-甲基葡萄糖胺、赖氨酸、普鲁卡因等 生成的有机盐等。

选自本发明化合物组2中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可示例如下,但 并不限于这些方法,可采用通常已知的合成法。此外,以下所示的 化合物可从Sigma-Aldrich公司、东京化成工业、和光纯药、关东化 学等获得。此外,关于反应溶剂、反应温度,在没有特别记载时, 可以使用通常用于该反应中的溶剂、温度进行反应。反应通常在氩 或氮气氛下进行,保护基团可参照Green&Wuts,“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3rd ed.John Wiley&Sons,Inc.进 行使用。

上述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可将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和取代或 未取代的吲哚作为起始物质来合成。首先,利用Friedel-Crafts反应 将取代或未取代的苯与马来酸酐合成为4-芳基-4-氧代-2-丁烯酸。该 Friedel-Crafts反应通过使路易斯酸、磷酸、多磷酸等作为催化剂发 挥作用而进行,作为催化剂,可合适地使用氯化铝。作为反应溶剂, 优选氯类溶剂,但也可以将作为起始物质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用作 溶剂。使如此得到的4-芳基-4-氧代-2-丁烯酸与取代或未取代的吲哚 进行Michael反应,由此可获得在吲哚乙酸的α位具有取代或未取代 的苯甲酰基氧基的化合物,构建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基本骨架。 在该Michael反应中,4-芳基-4-氧代-2-丁烯酸的羧基可以被保护, 也可以不被保护,通常不需要保护,但进行保护时,作为可使用的 保护基团,可举出甲基酯、叔丁基酯、2,2,2-三氯乙基酯及叔丁基二 甲基甲硅烷基酯等。另一方面,吲哚的氮原子可以被保护,也可以 不被保护,但当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在吲哚的氮上具有直链状或 支链状的碳原子数1~3的烷基时,在Michael反应之前导入该烷基是 优选的。关于上述烷基向吲哚中的导入,可通过使相应的卤代烷在 DMF、THF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中与碱发生作用来进行。此外,还 可以通过添加六亚甲基磷酸三酰胺等来促进反应。作为可在此使用 的碱,可举出氢化钠等碱金属氢化物,碳酸锂、碳酸钠、碳酸钾、 碳酸铯等金属碳酸盐。Michael反应可通过对反应体系进行加热来进 行,也可以使用路易斯酸等催化剂。获得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 骨架后,必要时将保护基团除去,由此可合成通式(i)表示的化合 物。然后,根据目的,也可以将羧酸部分适宜地酯化、酰胺化或制 成医药上容许的盐。具体而言,可以如下式所示从间二甲苯、马来 酸酐及N-丙基吲哚来合成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6。

作为上述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的其他实施方式, 可举出将吲哚乙酸的保护体和醇作为起始原料来合成的方法。醇的 羟基可直接或通过两阶段的反应转换成碘或溴。作为直接转换的方 法,可举出使三苯基膦、咪唑和碘(I2)作用于醇从而使碘(I·) 取代羟基的方法,或使三苯基膦和四溴化碳作用于醇从而使溴取代 羟基的方法,但并不限于这些。作为经由多个工序进行合成的方法, 可举出下述方法:将醇衍生为甲磺酸、三氟甲磺酸、甲苯磺酸等的 磺酸酯,然后使其与碱金属的碘化物盐或碱金属的溴化物盐反应。 通过使由吲哚乙酸的保护体生成的α位的烯醇化物与如上得到的卤 代物进行亲核反应,可获得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基本骨架。作 为吲哚乙酸的保护基团,可举出衍生化为甲基酯、叔丁基酯、2,2,2- 三氯乙基酯及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酯等以保护羧基的方法。另一 方面,对于吲哚乙酸的胺部位,优选以碳酰胺的形式进行保护,作 为保护基团,可举出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叔丁氧基羰基、苄 基氧基羰基等。使碱作用于如上得到的吲哚乙酸的保护体从而衍生 为烯醇化物,使产生的烯醇化物与卤代物进行亲核反应,由此可获 得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基本骨架。作为可在该亲核反应中使用 的碱,可举出碳酸锂、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铯等碱金属的碳酸盐, 甲基锂、正丁基锂、仲丁基锂、叔丁基锂等烷基锂,二异丙基氨基 锂、六甲基二硅氮烷锂盐、六甲基二硅氮烷钠盐、六甲基二硅氮烷 钾盐等碱金属的氨基化合物等。可使用的溶剂根据使用的碱的不同 而不同,但优选N,N-二甲基甲酰胺(DMF)、四氢呋喃(THF)等 非质子性极性溶剂。此外,六甲基磷酸三酰胺等的添加,具有促进 反应的效果。通过从如上所述得到的保护体中除去保护基团,可获 得目标化合物。其后,可将羧酸部分适宜地酯化、酰胺化或制成其 医药上容许的盐。具体而言,可以如下式所示以2-(4-哌啶基)乙 醇和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为起始物质来合成下文实施例中 记述的化合物#8。

上述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也可以利用于通式(ii) 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即,对于通式(ii)表示的化合物而言,在上 述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中,代替用作起始原料的吲哚 乙酸的保护体和醇,使用α位经甲基取代的吲哚乙酸的保护体、和 氨基被叔丁氧基羰基保护的直链氨基醇或链中具有氧的直链氨基醇 作为起始原料,采用同样的方法合成。关于直链氨基醇和链中具有 氧的直链氨基醇向叔丁氧基羰基酰胺的转化,可通过既有方法进行, 通常使用二碳酸二叔丁酯。α位经甲基取代的吲哚乙酸的保护体,是 在上述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中使卤化物为碘甲烷时得 到的中间体,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很容易理解。使用如此制 备的起始原料,采用与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同样的方 法,可实现通式(ii)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具体而言,可以如下式 所示由2-(2-氨基乙氧基)乙醇及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合 成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14。

关于上述通式(iii)表示的化合物,A为吲哚或萘时相同地,可 以以5-羟基-3-吲哚乙酸酯或α-(7-羟基-1-萘基)乙酸酯为起始原料 进行合成。5-羟基-3-吲哚乙酸酯和α-(7-羟基-1-萘基)乙酸酯可通 过将相应的羧酸酯化而获得,但5-羟基-3-吲哚乙酸具有3个活性质 子,α-(7-羟基-1-萘基)乙酸具有2个活性质子,反应的选择性成 为问题。因此,也可以对这些化合物的醇部分实施保护,进行酯化 后,将保护基团除去,从而获得起始原料。此外,也可以按照E.Tsuda  et.al.,“Alkoxy-auxins are selective inhibitors of auxin transport  mediated by PIN,ABCB,and AUX1transporters”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86(3),2354-2364;2011.中记载的方法合成α-(7-羟基-1- 萘基)乙酸乙酯。除此之外,作为5-羟基-3-吲哚乙酸酯的合成法, 还可以通过在干燥后的醇中于酸性条件下进行反应,以良好的选择 性合成与作为溶剂使用的醇的酯。作为上述酯化的反应条件,可举 出市售的盐酸/甲醇、向脱水后的醇中吹入干燥后的盐酸的方法,但 优选为向预干燥后的醇中滴加酰氯、使体系中产生酸的方法。其后, 可将羧酸部分适宜地酯化、酰胺化或制成其医药上容许的盐。通过 使如此准备的起始原料与烷基碘或烷基溴反应,可构建通式(iii) 表示的化合物的基本骨架。作为可在上述5-羟基-3-吲哚乙酸酯或7- 羟基-1-萘基乙酸酯、与烷基碘或烷基溴的反应中使用的碱,可举出 氢化钠、及碳酸锂、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铯等碱金属的碳酸盐。 作为反应溶剂,优选DMF、THF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如上进行操 作而获得通式(iii)表示的化合物的骨架后,必要时将保护基团除 去,由此可合成通式(iii)表示的化合物。然后,根据目的,也可 以将羧酸部分适宜地酯化、酰胺化或制成医药上容许的盐。具体而 言,可以如下式所示由碘甲烷和-羟基-3-吲哚乙酸甲酯合成下文实施 例中记述的化合物#36。

同样地,可使用1-碘丁烷和α-(7-羟基-1-萘基)乙酸乙酯作为 起始物质来合成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34。

上述通式(iv)表示的化合物可以以羧基被保护的吲哚乙酸和卤 代烷为起始原料来合成。吲哚乙酸可通过衍生化为甲基酯、乙基酯、 叔丁基酯、2,2,2-三氯乙基酯及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酯等来进行保 护。可通过使卤代烷在DMF、THF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中与碱作用, 来将卤代烷导入吲哚乙酸的保护体中。此外,还可以通过添加六亚 甲基磷酸三酰胺等来促进反应。作为可在此使用的碱,可举出氢化 钠等碱金属氢化物,碳酸锂、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铯等金属碳酸 盐。导入烷基后,适宜地将保护基团除去,由此可合成通式(iv)表 示的化合物。然后,根据目的,也可以将羧酸部分适宜地酯化、酰 胺化或制成医药上容许的盐。具体而言,可以如下式所示由碘代丁 烷及3-吲哚乙酸甲酯合成下文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29。

通式(v)表示的化合物可以以N-叔丁氧基羰基-6-氨基己醇和α- (1-萘基)乙酸酯为起始原料来合成。N-叔丁氧基羰基-6-氨基己醇 可通过在碱的存在下使6-氨基己醇与二碳酸二叔丁酯反应来合成。 对于得到的N-叔丁氧基羰基-6-氨基己醇,可通过通式(I)和通式(i) 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中记载的方法将羟基转换成碘或溴。与通 式(I)和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中记载的方法同样地, 使该1-卤代-N-叔丁氧基羰基-6-氨基己烷与由α-(1-萘基)乙酸酯生 成的烯醇化物反应,由此可获得通式(v)表示的化合物的基本骨架。 将得到的化合物的酯部位水解,从而可合成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 作为酯的水解方法,可在含有醇的溶剂中使用氢氧化锂、氢氧化钠、 氢氧化钾等金属氢氧化物,甲醇钠、叔丁醇钾等金属醇盐。根据需 要,也可以通过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双氧水来提高反应速度。然后, 根据目的,也可以将羧酸部分适宜地酯化、酰胺化或制成医药上容 许的盐。具体而言,可以如下式所示由6-氨基己醇及α-(7-羟基-1- 萘基)乙酸乙酯合成化合物#12。

关于式(vi)表示的化合物,如下式所示,可按照Sayed,G.H.et  al,“Synthesis and reactions of someβ-aroyl-α-(indol-3-yl)propionic  acids”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Pakistan,7(4),263-72;1985 中记载的方法,由反式-1-苯基-2-丁烯-1-酮及吲哚合成下文实施例中 记述的化合物#3。

本发明化合物组2所包含的化合物中,作为具有促进(增强) ATP产生(表达)的作用的具体化合物,可举出36种化合物(下文 实施例中记述的化合物[#1~15、17~31、及34~39]),其中,作为 使细胞中的ATP浓度在3小时后增加至较通常而言为至少2倍以上 的化合物,可举出23种化合物(#3~7、9~15、18~22、27~30、34 及36),此外,作为使细胞中的ATP浓度在6小时后增加至较通常 而言为至少5倍以上的化合物,可举出8种化合物(#1~8),此外, 作为使细胞中的ATP浓度在24小时后增加至较通常而言为至少1.5 倍以上的化合物,可举出13种化合物(#12~15、18~22、27、29、 30及38)。

此外,关于本发明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线粒体病的 治疗剂、和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ATP产生促进剂,可举出根据需要 还添加有药学上容许的通常的载体、粘合剂、稳定剂、赋形剂、稀 释剂、pH缓冲剂、崩解剂、等渗剂、添加剂、包衣剂、增溶剂、润 滑剂、增滑剂、助溶剂、滑润剂、风味剂、甜味剂、溶剂、凝胶化 剂、营养剂等配合成分的药物。作为所述配合成分,具体可举出水、 生理盐水、动物性脂肪及油、植物油、乳糖、淀粉、明胶、结晶性 纤维素、胶质、滑石、硬脂酸镁、羟丙基纤维素、聚亚烷基二醇、 聚乙烯醇、甘油。

可采用已知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mRNA 的表达、由所述mRNA翻译得到的蛋白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表 达进行分析,来确认合成的化合物具有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 作用。作为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mRNA的表达的方法,例如 可具体举出定量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法、Southern印迹 法等方法;此外,作为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蛋白质的表达的方法, 例如可具体举出Western印迹法、使用质粒(该质粒在促红细胞生成 素基因启动子的下游插入了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绿色荧 光蛋白)基因、荧光素酶基因等报告基因)的报告检测法促红细胞 生成素、质谱分析法等方法。

可以使用能测定ATP浓度的市售的试剂盒、装置等来确认合成 的化合物具有促进ATP产生的作用。例如,可使用ADP/ATP相关 检测试剂盒系列(BioAssay Systems公司制)、“细胞的”ATP测定 试剂(“「細胞の」ATP測定試薬”,TOYO B-Net Co.,Ltd制)等 市售的试剂盒、使用AB-2300Luminescencer JNRII(ATTO公司制)、 GloMa 96Microplate Luminometer(Promega公司制)等光度计来测 定ATP浓度。

作为可利用本发明的贫血的治疗·预防药治疗和/或预防的贫血, 只要是与由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产生)下降、促红细胞生成素反 应性降低引起的疾病相伴的贫血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具体而言, 可举出伴随下述疾病的贫血,所述疾病为:胶原病(慢性类风湿性 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慢性感染症(结核、感染性心内膜 炎、肝脓肿等)、过敏性疾病(特应性皮炎、干癣等)、自身免疫 性疾病(风湿病、多发性硬化症等)、肿瘤(卵巢肿瘤、黑色素瘤 等)、慢性肾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ALS)、上述的线粒体病等。

本发明的肝功能改善剂具有改善(抑制)肝功能下降(肝功能 障碍)的作用,所述肝功能下降是由醇的过量摄取、病毒感染、肝 癌、吸烟、压力等引起的。

本发明的缺血性损伤改善剂具有改善(抑制)缺血时在机体组 织发生的缺血性损伤、缺血后的再灌注时发生的缺血性损伤(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作为所述缺血性损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 举出心脏损伤(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塞等)、脑血管损伤(线粒 体脑肌病、脑血栓症、脑梗塞等)、脊髓血管损伤(脊髓梗死等)、 肾脏损伤(肾炎、肾功能衰竭等)、肝脏损伤(暴发性肝炎等)、 肺损伤(急性肺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胰腺损伤 (胰腺炎等)等。

本发明的肾保护剂具有下述作用,即,改善(抑制)由药物(顺 铂、链霉素、5-FU、吲哚美辛、氯噻嗪、苯巴比妥等)的副作用造 成的肾损伤、由各种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性肾病、肾小 球肾炎、免疫复合体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造成的肾 损伤、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本发明的胰岛素分泌促进剂具有改善(抑制)由下述疾病引起 的胰岛素分泌下降的作用,所述疾病为:肥胖、高脂血症、2型糖尿 病、低血糖症、高血压、糖尿病性神经障碍、糖尿病肾病、糖尿病 性视网膜病变、水肿、胰岛素抵抗性、脆性糖尿病、脂肪萎缩、胰 岛素过敏、胰岛素瘤等。通过使用所述本发明的胰岛素分泌促进剂, 可将胰岛素分泌调节为正常。

作为本发明的治疗·预防贫血的药物、肝功能改善剂、缺血性 损伤改善剂、肾保护剂和胰岛素分泌促进剂,只要含有本发明的促 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则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还添加有药学 上容许的通常的载体、粘合剂、稳定剂、赋形剂、稀释剂、pH缓冲 剂、崩解剂、等渗剂、添加剂、包衣剂、增溶剂、润滑剂、增滑剂、 助溶剂、滑润剂、风味剂、甜味剂、溶剂、凝胶化剂、营养剂等配 合成分的药物。作为所述配合成分,具体可举出水、生理盐水、动 物性脂肪及油、植物油、乳糖、淀粉、明胶、结晶性纤维素、胶质、 滑石、硬脂酸镁、羟丙基纤维素、聚亚烷基二醇、聚乙烯醇、甘油。

作为本发明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治疗·预防贫血的 药物、肝功能改善剂、缺血性损伤改善剂、肾保护剂、胰岛素分泌 促进剂、线粒体病的治疗剂和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ATP产生促进剂 的给药方式,可举出经口给与(以粉末、颗粒、片剂、胶囊剂、糖 浆剂、悬浮液等剂型进行给与)、非经口给与(以溶液、乳剂、悬 浮液等剂型进行注射,或以喷雾剂的形式进行鼻孔内给与)。

以下,通过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并不限定于这些示例。

实施例1

[化合物的合成]

以下所述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中使用的合成原料、反应试剂等 为通常的市售品。此外,关于反应溶剂、反应温度,在没有特别记 载时,可使用通常用于该反应的溶剂、温度进行反应。此外,反应 在氩或经干燥的氮气氛下进行。

[化合物#1的合成]

通过下文所述的化合物#20的合成方法,但使用4-氯吲哚代替 吲哚,合成了4-苯基-2-(4-氯-1H-吲哚-3-基)-4-氧代-丁烷(化合物 #1)。

[化合物#2和化合物#3的合成]

按照Sayed,G.H.et al,“Synthesis and reactions of some  β-aroyl-α-(indol-3-yl)propionic acids”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Pakistan,7(4),263-72;1985中记载的方法,合成了4-(4-氯苯 基)-2-(1H-吲哚-3-基)-4-氧代-丁酸(化合物#2)和3-(1H-吲哚 -3-基)-1-氧代-1-苯基-丁烷(化合物#3)。

[化合物#4的合成]

反式-4-(4-氟苯基)-4-氧代-2-丁烯酸

在50mL圆底烧瓶中于氮填充下将氟苯(0.50g,5.21mmol) 溶解在二氯甲烷(20mL)中,加入马来酸酐(0.51g,5.20mmol) 和氯化铝(1.40g,10.49mmol),在室温下搅拌4小时。向反应液 中加入1N盐酸(10mL),调节pH至1,用乙酸乙酯(40mL)萃 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 除去溶剂后,通过重结晶(苯)进行纯化,得到反式-4-(4-氟苯基) -4-氧代-2-丁烯酸。(0.57g,收率56%):熔点114.8-119.6℃;1H NMR (CDCl3):δ8.06(m,2H),7.98(d,J=15.4Hz,1H),7.21(m, 2H),6.90(d,J=15.4Hz,1H);13C NMR(CDCl3):δ187.5, 170.7,166.3(d,JC-F=255.5Hz),138.0,132.8(d,JC-F=3.2Hz), 131.7(d,JC-F=9.9Hz),131.6,116.2(d,JC-F=22.1Hz);IR(纯 (neat)):2972,1705,1665cm-1;FAB-MS m/z[M+H]+计算值(calcd  for)195(C11H10O3),实际值(found)195.

4-(4-氟苯基)-2-(1H-吲哚-3-基)-4-氧代-丁酸(化合物#4)

在30mL圆底烧瓶中将反式-4-(4-氟苯基)-4-氧代-2-丁烯酸 (0.21g,1.08mmol)溶解在苯(10mL)中,加入吲哚(0.26g, 2.19mmol),在80℃下搅拌8小时,进行搅拌直至变为室温。减 压蒸馏除去反应液,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甲醇=20:1)进行 纯化,得到4-(4-氟苯基)-2-(1H-吲哚-3-基)-4-氧代-丁酸(化合 物#4)。(0.15g,收率47%):熔点161.6-166.6℃;1H NMR (DMSO-d6):δ8.13(m,2H),7.68(d,J=7.9Hz,1H),7.35 (m,4H),7.09(t,J=7.2Hz,1H),7.00(t,J=7.1Hz,1H), 4.34(dd,J=10.7,3.9Hz,1H),4.03(dd,J=18.1,10.7Hz,1H), 3.34(dd,J=18.1,3.9Hz,1H);13C NMR(DMSO-d6):δ197.96, 175.61,166.00(d,JC-F=250.0Hz),137.16,134.11,131.93(d, JC-F=10.0Hz),127.15,124.16,122.07,119.97,119.53,116.6(d, JC-F=22.0Hz),112.79,112.42,42.03,38.57;IR(纯):3419, 2925,1679cm-1;HRFAB m/z[M+H]+计算值312.1036(C19H17NO3), 实际值312.1028.

[化合物#5的合成]

反式-4-(2,4-二氟苯基)-4-氧代-2-丁烯酸

在50mL圆底烧瓶中于氮填充下将1,3-二氟苯(0.51g,4.47 mmol)溶解在二氯甲烷(20mL)中,加入马来酸酐(0.43g,4.46mmol) 和氯化铝(1.20g,9.01mmol),在室温下搅拌4小时,进行搅拌直 至变为室温。向反应液中加入1N盐酸(10mL),调节pH至1,用 乙酸乙酯(40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用无水硫 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使用苯通过重结晶进行纯化,得 到反式-4-(2,4-二氟苯基)-4-氧代-2-丁烯酸。(0.57g,收率56%): 熔点114.8-119.6℃;1H NMR(丙酮-d6):δ7.98(m,1H),7.71 (dd,JH-F=15.6,3.4Hz,1H),7.23(m,2H),6.75(dd,JH-F=15.6, 1.2Hz,1H);13C NMR(丙酮-d6):δ187.2(d,JC-F=2.6Hz),166.9 (dd,JC-F=254.5,12.3Hz),166.4,163.4(dd,JC-F=254.5,12.9Hz), 140.0(d,JC-F=6.1Hz),134.0(dd,JC-F=10.9,3.6Hz),133.0(d, JC-F=1.6Hz),123.3(dd,JC-F=12.4,3.6Hz),113.4(dd,JC-F=21.5, 3.6Hz),105.8(dd,JC-F=27.3,26.3Hz);IR(纯):2917,1697, 1661cm-1;FAB-MS m/z[M+H+]计算值213(C11H10O3),实际值213.

4-(2,4-二氟苯基)-2-(1H-吲哚-3-基)-4-氧代-丁酸(化合物# 5)

在30mL圆底烧瓶中将反式-4-(2,4-二氟苯基)-4-氧代-2-丁烯 酸(0.39g,1.84mmol)溶解在苯(10mL)中,加入吲哚(0.43g, 2.19mmol),在80℃下搅拌8小时,进行搅拌直至变为室温。减 压蒸馏除去反应液,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甲醇=20:1)进行 纯化,得到4-(2,4-二氟苯基)-2-(1H-吲哚-3-基)-4-氧代-丁酸。 (0.15g,收率51%):熔点180.2-184.6℃;1H NMR(DMSO-d6): δ7.98(m,1H),7.65(d,J=7.9Hz,1H),7.37(d,J=8.1Hz, 1H),7.42(m,1H),7.28(d,J=2.3Hz,1H),7.24(m,1H), 7.09(t,J=7.1Hz,1H),7.01(t,J=7.5Hz,1H),4.34(dd,J=10.5, 3.5Hz,1H),3.90(ddd,JH-F=18.5,10.6,2.4Hz,1H),3.30(ddd, JH-F=18.5,6.1,3.5Hz,1H);13C NMR(DMSO-d6):δ195.2(d, JC-F=4.1Hz),174.8,165.2(d,JC-F=253.0,13.4Hz),162.2(d, JC-F=255.5,13.4Hz),136.4,132.7(dd,JC-F=10.8,4.1Hz),126.3, 123.3,122.2(dd,JC-F=12.3,3.6Hz),121.4,119.1,118.8,112.6 (dd,JC-F=21.1,3.6Hz),111.9,111.8,105.4(dd,JC-F=26.1Hz), 45.6(d,JC-F=6.3Hz),37.9;IR(纯):3382,2919,1678cm-1; HRFAB m/z[M+H]+计算值332.1036(C19H17NO3),实际值312.1028.

[化合物#6的合成]

反式-4-(2,4-二甲基苯基)-4-氧代-2-丁烯酸

在50mL圆底烧瓶中于氮填充下将间二甲苯(1.00g,9.42mmol) 溶解在二氯甲烷(40mL)中,加入马来酸酐(0.93g,9.42mmol) 和氯化铝(2.51g,18.84mmol),在室温下搅拌4小时。向反应液 中加入1N盐酸(10mL),调节pH至1,用乙酸乙酯(40mL)萃 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 除去溶剂后,通过重结晶(苯)进行纯化,得到反式-4-(2,4-二甲基 苯基)-4-氧代-2-丁烯酸。(1.49g,收率77%):熔点85.4-88.8℃; 1H NMR(CDCl3):δ7.75(d,J=15.6Hz,1H),7.56(d,J=8.2Hz, 1H),7.10(m,2H),6.70(d,J=15.6Hz,1H),2.50(s,3H), 2.38(s,3H);13C NMR(CDCl3):δ192.5,170.9,143.1,141.7, 139.5,133.6,133.0,130.9,130.0,126.4,21.5,21.2;IR(纯): 2986,1703,1667cm-1;FAB-MS m/z[M+H]+计算值205(C12H12O3), 实际值205.

4-(2,4-二甲基苯基)-2-(1-丙基-1H-吲哚-3-基)-4-氧代-丁酸 (化合物#6)

在30mL圆底烧瓶中将反式-4-(2,4-二甲基苯基)-4-氧代-2-丁 烯酸(0.50g,2.45mmol)溶解在苯(10mL)中,加入N-丙基吲哚 (0.85g,4.90mmol),在80℃下搅拌8小时,进行搅拌直至变为 室温。减压蒸馏除去反应液,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丙酮=5:1) 进行纯化,得到4-(2,4-二甲基苯基)-2-(1-丙基-1H-吲哚-3-基)-4- 氧代-丁酸。(0.98g,收率67%):熔点139-141℃;1H NMR(400MHz, CDCl3):δ7.70(d,J=7.8Hz,1H),7.59(d,J=7.8Hz,1H), 7.28(d,J=8.2Hz,1H),7.18(t,J=15.1Hz,1H),7.07(m,2H), 6.99(d,J=8.7Hz,2H),4.56(dd,J=6.0,4.1Hz,1H),3.97(m, 2H),3.92(m,1H),3.28(dd,J=17.8,4.1Hz,1H),2.43(s, 3H),2.30(s,3H),1.80(m,2H),0.89(t,J=14.7,3H); 13C NMR(100MHz,CDCl3):δ200.9,179.7,142.3,138.9,136.3, 134.1,132.8,129.1,126.7,126.2,126.1,121.7,119.4,119.2, 110.6,109.5,48.0,44.0,38.0,23.4,21.5,21.3,11.5;IR(纯): 3428,2923,1707cm-1;FAB-MS m/z[M+H]+计算值322.1443 (C19H17NO3),实际值364.

使用5-乙氧基吲哚代替吲哚,采用与化合物#20同样的方法合 成了4-苯基-2-(1H-5-乙氧基吲哚-3-基)-4-氧代-丁酸(化合物#7)。

以N-甲氧基羰基吲哚乙酸甲酯为关键中间体合成了化合物#8、 13~15、17~19、及21~25。

1-甲氧基羰基吲哚-3-乙酸甲酯

吲哚-3-乙酸甲酯

将吲哚-3-乙酸(2.00g,11.42mmol)溶解在甲醇(40ml)中, 逐滴向其中滴加乙酰氯(0.5ml,6.688mmol),在室温下搅拌2小 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使反应停 止,用乙酸乙酯(50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 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 烷:乙酸乙酯=7:3)进行纯化,得到吲哚-3-乙酸甲酯。(2.14g, 收率99%):1H NMR(400MHz,CDCl3):δ8.13(s,1H),6.97 (s,1H),7.59(d,J=7.7Hz,1H),7.23(d,J=7.9Hz,1H), 7.10-7.19(m,2H),3.67(s,3H),3.76(s,2H);13C NMR(100MHz, CDCl3):δ172.3,136.0,127.1,123.2,122.0,119.5,118.6,111.2, 108.0,51.9,31.0;IR(纯):3410,1730,1458,1435,1337,1164, 1095,1011cm-1;EI-MS:m/z[M+H]+189.

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将吲哚-3-乙酸甲基(2.00g,10.57mmol)溶解在二氯甲烷(30 ml)中,向其中加入四丁基碘化铵(TBAI,30.0mg,0.081mmol)、 30%氢氧化钠水溶液(24ml),冷却至0℃。向反应液中加入氯甲 酸甲酯(1.96g,20.73mmol),在0℃下搅拌2小时。采用TLC 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盐酸使反应停止。加入水(50ml),用 氯仿(50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 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乙酸 乙酯=8:2)进行纯化,得到N-甲氧基羰基吲哚-3-乙酸甲基。(2.26 g,收率87%):1H NMR(400MHz,CDCl3):δ8.18(d,J=7.0Hz, 1H),7.59(s,1H),7.53(d,J=7.7Hz,1H),7.35(t,J=7.5Hz, 1H),7.27(t,J=7.4Hz,1H),4.00(s,3H),3.72(s,3H), 3.71(s,2H);13C NMR(100MHz,CDCl3):δ171.1,151.1,135.2, 129.9,124.6,123.8,122.8,118.9,115.0,113.8,53.5,51.9,30.6; IR(纯):1746,1455,1382,1258,1164,1089,1018cm-1;EI-MS: m/z[M]+247.

按照国际公开公报2010/045451号小册子中记载的方法合成了 化合物#8和9。

[化合物#8的合成]

2-(N-叔丁氧基羰基-4-哌啶基)乙醇

将2-(4-哌啶基)乙醇(1.0g,7.7mmol)溶解在甲醇(50ml) 中,向其中加入二碳酸二叔丁酯(2.0g,9.3mmol),在室温下搅 拌2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采用硅 胶柱色谱法(己烷:丙酮=9:1)进行纯化,得到N-叔丁氧基羰基-2- (4-哌啶基)乙醇。(1.68g,收率95%)

2-(N-叔丁氧基羰基-4-哌啶基)-1-碘乙烷

将三苯基膦(2.56g,9.760mmol)、咪唑(0.66g,9.694mmol) 溶解在二氯甲烷(15ml)中,搅拌5分钟后,加入碘(2.47g,9.732 mmol),搅拌10分钟。向其中滴加N-叔丁氧基羰基-2-(4-哌啶基) 乙醇(1.49g,6.497mmol)的二氯甲烷(4ml)溶液,在室温下搅 拌2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反应液,向滤 液中加入5%硫代硫酸钠水溶液以除去碘。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 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 (己烷:乙酸乙酯=9:1)进行纯化,得到N-叔丁氧基羰基-2-(4- 哌啶基)-1-碘乙烷。(2.13g,收率96%)

α-[2-(N-叔丁氧基羰基-4-哌啶基)-1-乙基]-1-甲氧基羰基-3-吲 哚乙酸甲酯

在氮气氛下,将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500mg,2.022 mmol)、六甲基磷酸三酰胺(HMPA,1.81g,10.11mmol)溶解在 四氢呋喃(4ml)中,冷却至-78℃。向其中逐滴缓慢滴加二异丙基 氨基锂(LDA)的1.5M环己烷溶液(2.16ml,1.6eq),在-78℃下 搅拌0.5小时。向该反应液中逐滴缓慢滴加2-(N-叔丁氧基羰基-4- 哌啶基)-1-碘乙烷(686mg,2.022mmol)的四氢呋喃(2ml)溶液, 在-78℃下搅拌1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使其为0℃,加 入水(15ml)使反应停止,用乙酸乙酯(15ml)萃取3次。用饱和 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乙酸乙酯=8:2)进行纯化,得到α-2-(N- 叔丁氧基羰基-4-哌啶基)-乙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626mg,收率68%):1H NMR(400MHz,CDCl3):δ8.19(m, 1H),7.61(d,J=7.8Hz,1H),7.56(s,1H),7.35(t,J=7.7Hz, 1H),7.25-7.30(m,1H),3.79-4.15(m,5H),3.77(t,J=7.6Hz, 1H),3.68(s,3H),2.65(m,2H),2.05(m,2H),1.65(m, 2H),1.25-1.50(m,12H),1.05-1.19(m,2H);13C NMR(100MHz, CDCl3):δ173.9,168.0,154.8,135.4,129.3,124.8,123.1,122.9, 119.2,119.2,115.2,79.1,53.7,53.0,52.1,48.9,43.7,42.7, 35.9,34.3,32.0,29.5,28.4;FAB―MS:m/z[M+H]+459.

α-[2-(1-乙酰基-4-哌啶基)-乙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 酯

将α-[2-(N-叔丁氧基羰基-4-哌啶基)-1-乙基]-1-甲氧基羰基-3- 吲哚乙酸甲酯(100mg,0.218mmol)溶解在2ml二氯甲烷中,加 入三氟乙酸(1.0ml,13.07mmol),在室温下搅拌5分钟。将反应 液滴加至10mL的10%碳酸钠水溶液中,使反应停止。将该溶液用 乙酸乙酯(10mL)萃取3次。将有机层用10mL饱和食盐水洗涤2 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得到α-[2-(4-哌啶基) 乙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74.1mg)。将其(74.1mg, 0.207mmol)溶解在3mL四氢呋喃中,加入三乙胺(0.2mL)和乙酰 氯(10mg),在室温下搅拌1.5小时。加入10mL饱和氯化铵水溶 液使反应停止,用乙酸乙酯(10mL)萃取3次。将有机层用10mL 饱和食盐水洗涤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丙酮=9:1)进行纯化,得到α-[2-(1-乙 酰基-4-哌啶基)-乙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53.9mg,收 率65%):1H NMR(400MHz,CDCl3):δ8.18(d,J=6.7Hz,1H), 7.61(d,J=7.8Hz,1H),7.56(s,1H),7.35(t,J=8.4Hz,1H), 7.25-7.28(m,1H),4.57(d,J=12.8Hz,1H),4.03(s,3H), 3.73-3.79(m,2H),3.68(s,3H),2.99(t,J=12.9Hz,1H),2.50 (t,J=12.6Hz,1H),1.91-2.19(m,5H),1.73(t,J=10.4Hz, 2H),1.49(m,1H),1.26-1.32(m,2H),1.05-1.12(m,2H); 13C NMR(100MHz,CDCl3):δ173.8,168.7,151.2,135.4,129.3, 124.8,122.9,119.2,119.1,115.2,53.7,52.1,46.6,42.7,41.7, 35.9,34.2,32.5,31.6,29.2,21.4;FAB-MS:m/z[M+H]+401.

α-2-(1-乙酰基-4-哌啶基)-乙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8)

将α-2-(1-乙酰基-4-哌啶基)-乙基-N-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 酯(48.0mg,0.120mmol)溶解在甲醇(2ml)中,向其中加入2N 氢氧化钠水溶液(0.5ml),在70℃下搅拌2小时。采用TLC确认 反应结束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除去 溶剂。加入水(5ml),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 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 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丙酮=3:2)进行纯化,得到α-2-(1-乙酰 基-4-哌啶基)-乙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8)。(25.5mg,收率65%: 1H NMR(400MHz,CDCl3):δ8.54(s,1H),7.67(d,J=7.9Hz, 1H),7.31(d,J=8.0Hz,1H),7.16(t,J=7.7Hz,1H),7.07-7.11 (m,2H),4.48(d,J=12.7Hz,1H),3.81(t,J=7.5Hz,1H), 3.66(d,J=13.2Hz,1H),2.89(t,J=12.5Hz,1H),2.43(t,J=12.6Hz, 1H),1.86-2.17(m,5H),1.62(t,J=16.5Hz,2H),1.41(m, 1H),1.22-1.28(m,2H),0.93-1.01(m,2H);13C NMR(100MHz, CDCl3):δ178.8,169.3,136.2,126.5,122.3,122.0,119.5,119.1, 113.3,111.4,46.7,43.1,42.0,35.7,34.2,32.5,31.6,29.7,21.3; IR(纯):3410,1699,1454,1271cm-1;FAB-MS:m/z[M+H]+329.

使用N-叔丁氧基羰基-4-哌啶基甲醇代替2-(N-叔丁氧基羰基-4- 哌啶基)乙醇,采用与化合物#8同样的方法合成了α-2-(1-乙酰基 -4-哌啶基)-甲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9)。

[化合物#10的合成]

α-4-氨基丁基-N-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向α-(N-叔丁氧基羰基-4-氨基-1-丁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 酸甲酯(150mg,0.358mmol)中加入三氟乙酸(0.4ml,5.227mmol), 在室温下进行搅拌。5分钟后将反应液滴加至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中,使反应停止。加入水(5ml),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 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 溶剂,得到α-4-氨基丁基-N-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α-[N-(1-乙酰基吡咯烷-2-羰基)-4-氨基丁基]-N-甲氧基羰基-3- 吲哚乙酸甲酯

将α-4-氨基丁基-N-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150mg,0.493 mmol)溶解在四氢呋喃(3ml)中,向其中加入N-乙酰-L-脯氨酸 (N-Acetyl-L-proline)(116mg,0.738mmol)、N-羟基琥珀酰亚胺 (85.0mg,0.739mmol)、二环己基碳二亚胺(152mg,0.737mmol)、 4-N,N-二甲氨基吡啶(72.0mg,0.589mmol),在室温下搅拌7小 时。用饱和氯化铵水溶液使反应停止,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 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 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丙酮=7:3)进行纯化,得 到α-[N-(1-乙酰基吡咯烷-2-羰基)-4-氨基丁基]-N-甲氧基羰基-3- 吲哚乙酸甲酯。(107mg,收率49%):1H NMR(400MHz,CDCl3): δ8.17(d,J=7.1Hz,1H),7.61(d,J=7.7Hz,1H),7.55(s,1H), 7.33(t,J=7.8Hz,1H),7.25(t,J=7.4Hz,1H),7.18(s,1H), 4.50(d,J=7.3Hz,1H),4.02(s,3H),3.80(t,J=7.6Hz,1H), 3.67(s,3H),3.36-3.58(m,2H),3.10-3.26(m,2H),1.76-2.40 (m,9H),1.49-1.56(m,2H),1.33-1.38(m,2H);13C NMR (100MHz,CDCl3):δ173.8,171.0,170.8,151.1,135.3,129.2, 124.6,122.9,122.8,119.2,119.1,115.0,59.4,53.6,51.9,48.1, 42.3,38.9,31.5,29.0,27.2,24.8,24.7,22.3;FAB-MS:m/z[M+H]+458.

α-[N-(1-乙酰基吡咯烷-2-羰基)-4-氨基丁基]-3-吲哚乙酸(化 合物#10)

将α-[N-(1-乙酰基吡咯烷-2-羰基)-4-氨基丁基]-N-甲氧基羰基 -3-吲哚乙酸甲酯(80.0mg,0.175mmol)溶解在2ml甲醇中,向其 中加入2N氢氧化钠水溶液(0.5ml),在70℃下搅拌1.5小时。采 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 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5ml),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 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 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甲醇=9:1)进行纯化,得到α-[N- (1-乙酰基吡咯烷-2-羰基)-4-氨基丁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10)。 (63.6mg,收率94%):1H NMR(400MHz,丙酮-d6):δ10.21(s, 1H),8.03(s,1H),7.70(d,J=7.8Hz,1H),7.38(d,J=8.0Hz, 1H),7.27(s,1H),7.09(t,J=7.3Hz,1H),7.01(t,J=7.6Hz, 1H),4.35(d,J=7.2Hz,1H),3.85(t,J=7.6Hz,1H),3.53(m, 1H),3.40-3.46(m,1H),3.23(m,1H),3.10-3.17(m,1H), 1.85-2.14(m,9H),1.36-1.50(m,4H);13C NMR(100MHz, 丙酮-d6):δ175.8,172.1,170.3,137.3,127.5,123.3,121.9,119.7, 119.3,114.1,112.0,60.5,48.3,43.3,39.2,32.9,32.5,25.4, 25.1,22.2;IR(纯):3300,1634,1456,1245cm-1;FAB-MS: m/z[M+H]+386.

[化合物#11的合成]

α-[2-(2-氨基乙氧基)-乙基]-N-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向α-[N-叔丁氧基羰基-(2-氨基乙氧基乙基)]-1-甲氧基羰基-3- 吲哚乙酸甲酯(140mg,0.322mmol)中加入三氟乙酸(0.3ml,3.920 mmol),在室温下进行搅拌。5分钟后将反应液滴加至饱和碳酸氢 钠水溶液中,使反应停止。加入水(5ml),用乙酸乙酯(5ml)萃 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 蒸馏除去溶剂,得到α-[2-(2-氨基乙氧基)-乙基]-N-甲氧基羰基-3- 吲哚乙酸甲酯。(80.0mg,收率74%)

α-{N-(1-乙酰基吡咯烷-2-羰基)-[2-(2-氨基乙氧基)-乙基]} -N-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将α-[2-(2-氨基乙氧基)乙基]-N-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80.0mg,0.239mmol)溶解在四氢呋喃(3ml)中,向其中加入 N-乙酰-L-脯氨酸(56.4mg,0.359mmol)、N-羟基琥珀酰亚胺(41.2 mg,0.358mmol)、二环己基碳二亚胺(74.0mg,0.359mmol)、 4-N,N-二甲氨基吡啶(35.0mg,0.286mmol),在室温下搅拌7小 时。用饱和氯化铵水溶液使反应停止,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 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 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丙酮=7:3)进行纯化,得 到α-[N-(1-乙酰基吡咯烷-2-羰基)-4-氨基丁基]-N-甲氧基羰基-3- 吲哚乙酸甲酯。(76.1mg,收率67%):1H NMR(400MHz,CDCl3): δ8.18(d,J=7.1Hz,1H),7.57-7.66(m,2H),7.35(t,J=7.7Hz, 1H),7.25-7.28(m,2H),4.56(t,J=8.3Hz,1H),4.09(t,J=7.6Hz, 1H),4.03(s,3H),3.68(s,3H),3.59(t,J=9.0Hz,1H), 3.32-3.52(m,7H),2.36-2.48(m,2H),1.84-2.18(m,7H), 1.49-1.56(m,2H),1.33-1.38(m,2H);13C NMR(100MHz, CDCl3):174.2,171.5,170.8,151.1,135.5,129.3,124.8,123.1, 123.0,119.4,118.9,115.2,69.4,68.4,59.2,53.8,52.2,48.2, 39.5,39.2,32.2,27.8,25.0,22.5;FAB-MS:m/z[M+H]+474.

α-[N-(1-乙酰基吡咯烷-2-羰基)-4-氨基丁基]-3-吲哚乙酸(化 合物#11)

将α-[N-(1-乙酰基吡咯烷-2-羰基)-4-氨基丁基]-N-甲氧基羰基 -3-吲哚乙酸甲酯(60.0mg,0.127mmol)溶解在甲醇(2ml)中, 向其中加入2N氢氧化钠水溶液(0.5ml),在70℃下搅拌1.5小时。 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5ml),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 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 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甲醇=9:1)进行纯化,得到α-[N- (1-乙酰基吡咯烷-2-羰基)-4-氨基丁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11)。 (36.6mg,收率72%):1H NMR(400MHz,丙酮-d6):δ8.48(d, J=13.4Hz,1H),7.70(d,J=7.9Hz,1H),7.34(d,J=8.1Hz,1H), 7.09-7.21(m,3H),4.67(t,J=8.3Hz,1H),4.40-4.11(m,1H), 3.18-3.76(m,8H),2.46-2.67(m,4H),1.86-2.22(m,7H); 13C NMR(100MHz,丙酮-d6):δ178.0,171.6,171.2,136.1,126.5, 122.3,122.0,119.4,118.9,113.7,111.2,69.3,68.6,60.0,48.5, 41.2,39.9,33.7,29.1,24.8,22.3;IR(纯):3317,1634,1456, 1247,1119cm-1;FAB-MS:m/z[M+H]+402.

[化合物#12的合成]

α-(N-叔丁氧基羰基-6-氨基-1-己基)-α-(1-萘基)乙酸甲酯

将α-(1-萘基)乙酸甲酯(150mg,0.75mmol)溶解在四氢呋 喃中,加入六甲基磷酸三酰胺(HMPA,671mg,3.75mmol),冷 却至-78℃。向该溶液中滴加二异丙基氨基锂(1.5M环己烷溶液,0.75 ml,1mmol),在-78℃下搅拌30分钟后,滴加N-叔丁氧基羰基-6- 氨基-1-碘己烷(270mg,0.82mmol)的四氢呋喃溶液(2mL),在 -78℃下搅拌1小时。经15分钟将反应液的温度升高至0℃后,向 溶液中加入50mL的水,用50mL的乙酸乙酯萃取2次。依次用饱 和氯化铵溶液(20mL)、食盐水(20mL)洗涤有机层后,用硫酸 钠实施脱水处理,进行减压干固。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乙酸 乙酯=8:2)对反应物进行纯化,得到α-(N-叔丁氧基羰基-6-氨基-1- 己基)-α-(1-萘基)乙酸甲酯。(271mg,收率91%):1H NMR (400MHz,CDCl3):δ8.11(d,J=8.5Hz,1H),7.83(d,J=8.0Hz, 1H),7.74(d,J=8.1Hz,1H),7.40-7.54(m,4H),4.71(s, 1H),4.36(t,J=7.8Hz,1H),3.61(s,3H),3.04(m,2H), 2.07(m,2H),1.24-1.48(m,17H);13C NMR(100MHz,CDCl3): δ174.7,155.9,135.3,133.8,131.3,128.8,127.5,126.1,125.4, 125.3,124.6,122.8,78.7,51.8,46.5,40.3,32.9,29.7,28.9, 28.2,27.6,26.3;FAB-MS:m/z[M+H]+400.

α-(N-叔丁氧基羰基-6-氨基-1-己基)-α-(1-萘基)乙酸(化合 物#12)

将α-(N-叔丁氧基羰基-6-氨基-1-己基)-α-(1-萘基)乙酸甲酯 (100mg,0.25mmol)溶解在甲醇与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混合溶液(2N 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醇=1:4,5mL)中,在50℃下加热1小时。 用6N盐酸将反应溶液调节为pH3.5,通过减压蒸馏除去甲醇。向该 溶液中加入水(15ml),用乙酸乙酯(50mL)萃取2次。依次用 饱和氯化铵溶液(20mL)、食盐水(20mL)洗涤有机层后,用硫 酸钠实施脱水处理,进行减压干固。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甲 醇=95:5)对反应物进行纯化,得到α-(N-叔丁氧基羰基-6-氨基-1- 己基)-α-(1-萘基)乙酸(化合物#12)。(90mg,收率93%): 1H NMR(400MHz,CDCl3):δ8.13(d,J=8.4Hz,1H),7.84(d, J=7.9Hz,1H),7.75(d,J=8.1Hz,1H),7.41-7.53(m,4H), 4.56(s,1H),4.35(t,J=7.4Hz,1H),3.03(m,2H),2.05(m, 2H),1.22-1.46(m,17H);13C NMR(100MHz,CDCl3):δ179.0, 156.0,135.1,133.9,131.6,128.9,127.7,126.2,125.5,125.4, 124.9,123.1,79.0,46.6,40.4,32.7,29.8,29.0,28.3,27.7,26.4; IR(纯):3417,1705,1457,1268,1099cm-1;FAB-MS:m/z[M+H]+386.

[化合物#13的合成]

N-叔丁氧基羰基-6-氨基-1-己醇

将6-氨基-1-己醇(1.0g,8.533mmol)溶解在甲醇(10ml) 中,向其中加入二碳酸二叔丁酯(1.86g,8.522mmol),在室温下 搅拌1.5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采 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丙酮=9:1)进行纯化,得到N-叔丁氧基羰 基-6-氨基己醇。(1.80g,收率97%)

N-叔丁氧基羰基-6-氨基-1-碘己烷

将三苯基膦(2.35g,8.96mmol)、咪唑(0.61g,8.96mmol) 溶解在二氯甲烷(15ml)中,搅拌5分钟后,加入碘(2.28g,8.98 mmol),搅拌10分钟。向其中滴加N-叔丁氧基羰基-6-氨基己醇(1.3 g,5.98mmol)的二氯甲烷(4ml)溶液,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采 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反应液,向滤液中加入5% 硫代硫酸钠水溶液以除去碘。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 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 乙酸乙酯=9:1)进行纯化,得到N-叔丁氧基羰基-6-氨基-1-碘己烷。 (1.67g,收率86%)

按照Katayama M,Kato Y,Marumo S.“Synthesis,absolute  configur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both enantiomers of 2- (5,6-dichloro-3-indolyl)propionic acid:new dichloroindole auxins” Bioscience,Biotechnology,and Biochemistry,65(2),270-276;2001. 中记载的方法,合成了α-甲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α-(N-叔丁氧基羰基-6-氨基-1-己基)-α-甲基-1-甲氧基羰基-3- 吲哚乙酸甲酯

在氮气氛下,将α-甲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83.8mg, 0.321mmol)溶解在四氢呋喃(2ml)中,冷却至-78℃。向其中逐 滴缓慢滴加双(三甲基硅基)胺基锂(Lithium bis(trimethylsilyl) amide,LHMDS)的1.0M四氢呋喃溶液(0.69ml,1.5eq),在-78℃ 下搅拌0.5小时。向该反应液中逐滴缓慢滴加N-叔丁氧基羰基-6-氨 基-1-碘己烷(105mg,0.321mmol)的四氢呋喃(1ml)溶液,在-78℃ 下搅拌2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使其为0℃,加入水(5 ml),使反应停止,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 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 胶柱色谱法(己烷:乙酸乙酯=8:2)进行纯化,得到α-(N-叔丁氧 基羰基-6-氨基-1-己基)-α-甲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68.6mg,收率46%):1H NMR(400MHz,CDCl3):δ8.19(d, J=6.3Hz,1H),7.52(d,J=7.9Hz,1H),7.48(s,1H),7.32(t, J=7.5Hz,1H),7.21(t,J=7.5Hz,1H),4.54(s,1H),4.03(s, 3H),3.62(s,3H),3.06(m,2H),2.04-2.12(m,2H),1.61 (s,3H),1.17-1.43(m,17H);13C NMR(100MHz,CDCl3): δ176.3,155.9,151.3,135.8,128.6,124.9,124.5,122.8,122.0, 120.0,115.2,78.9,53.7,52.1,45.5,40.4,37.2,29.9,29.5,28.3, 26.5,24.2,22.5;FAB-MS:m/z[M]+460.

α-(N-叔丁氧基羰基-6-氨基-1-己基)-α-甲基-3-吲哚乙酸(化合 物#13)

将α-(N-叔丁氧基羰基-6-氨基-1-己基)-α-甲基-1-甲氧基羰基-3- 吲哚乙酸甲酯(60.0mg,0.130mmol)溶解在甲醇(4.6ml)中。向 其中加入水(0.4ml)、氢氧化钾(1.68g,30mmol),在70℃下 搅拌2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 (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5ml),用乙酸乙酯(5 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苯:丙酮=85:15)进行 纯化,得到α-(N-叔丁氧基羰基-6-氨基-1-己基)-α-甲基-3-吲哚乙 酸(化合物#13)。(40.0mg,收率79%):1H NMR(400MHz, CDCl3):δ8.26(s,1H),7.71(d,J=8.0Hz,1H),7.33(d,J=8.0Hz, 1H),7.16(t,J=7.4Hz,1H),7.06(t,J=7.3Hz,1H),7.04(s, 1H),4.52(s,1H),3.03(m,2H),2.08-2.17(m,2H),1.63 (s,3H),1.23-1.48(m,17H);13C NMR(100MHz,CDCl3): δ181.7,156.1,136.7,125.5,121.4,120.4,119.2,118.8,111.3, 79.1,45.7,40.5,37.5,29.7,28.5,26.5,24.2,22.6;IR(纯): 3415,3339,1699,1519,1460,1369,1249,1170cm-1;FAB-MS: m/z[M+H]+389.

[化合物#14的合成]

2-(N-叔丁氧基羰基-2-氨基乙氧基)乙醇

将2-(2-氨基乙氧基)乙醇(1.0g,9.511mmol)溶解在甲醇(10 ml)中,向其中加入二碳酸二叔丁酯(2.07g,9.485mmol),在室 温下搅拌2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丙酮=3:2)进行纯化,得到2-(N-叔丁 氧基羰基-2-氨基乙氧基)乙醇。(1.78g,收率91%)

2-(N-叔丁氧基羰基-2-氨基乙氧基)-1-碘乙烷

将三苯基膦(2.87g,10.94mmol)、咪唑(0.75g,11.02mmol) 溶解在二氯甲烷(15ml)中,搅拌5分钟后,加入碘(2.78g,10.95 mmol),搅拌10分钟。向其中滴加2-(N-叔丁氧基羰基-2-氨基乙 氧基)乙醇(1.5g,7.308mmol)的二氯甲烷(4ml)溶液,在室温 下搅拌1.5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反应液, 向滤液中加入5%硫代硫酸钠水溶液以除去碘。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 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 色谱法(己烷:乙酸乙酯=85:15)进行纯化,得到2-(N-叔丁氧基 羰基-2-氨基乙氧基)-1-碘乙烷。(2.19g,收率95%)

α-[2-(N-叔丁氧基羰基-2-氨基乙氧基)-1-乙基]-1-甲氧基羰基-3- 吲哚乙酸甲酯

在氮气氛下,将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500mg,2.022 mmol)、六甲基磷酸三酰胺(HMPA,1.81g,10.11mmol)溶解在 四氢呋喃(4ml)中,冷却至-78℃。向其中逐滴缓慢滴加二异丙基 氨基锂(LDA)的1.5M环己烷溶液(2.02ml,1.5eq),在-78℃下 搅拌0.5小时。向该反应液中逐滴缓慢滴加2-(N-叔丁氧基羰基-2- 氨基乙氧基)-1-碘乙烷(637mg,2.022mmol)的四氢呋喃(2ml) 溶液,在-78℃下搅拌1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使其为0℃, 加入水(15ml)使反应停止,用乙酸乙酯(15ml)萃取3次。用饱 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乙酸乙酯=8:2)进行纯化,得到α-[2- (N-叔丁氧基羰基-2-氨基乙氧基)-1-乙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 酸甲酯。(645mg,收率79%):1H NMR(400MHz,CDCl3):δ8.18 (d,J=7.0Hz,1H),7.63(d,J=7.7Hz,1H),7.57(s,1H), 7.34(t,J=7.7Hz,1H),7.26(t,J=7.3Hz,1H),4.98(s,1H), 4.02-4.06(m,4H),3.69(s,3H),3.43-3.51(m,4H),3.30 (m,2H),2.29(m,2H),1.45(s,3H);13C NMR(100MHz, CDCl3):δ173.8,155.9,151.2,135.4,124.8,123.1,122.9,119.2, 118.8,115.2,79.1,69.8,68.3,52.7,52.1,40.3,39.3,32.2,28.3; FAB-MS:m/z[M+H]+435.

α-[2-(N-叔丁氧基羰基-2-氨基乙氧基)-1-乙基]-3-吲哚乙酸(化 合物#14)

将α-[2-(N-叔丁氧基羰基-2-氨基乙氧基)-1-乙基]-1-甲氧基羰 基-3-吲哚乙酸甲酯(80.0mg,0.184mmol)溶解在甲醇(2ml)中, 向其中加入2N氢氧化钠水溶液(0.5ml),在70℃下搅拌2小时。 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5ml),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 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 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甲醇=9:1)进行纯化,得到α-[2- (N-叔丁氧基羰基-2-氨基乙氧基)-1-乙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 14)。(70.2mg,收率87%):1H NMR(400MHz,CDCl3):δ8.40 (s,1H),7.67(d,J=7.9Hz,1H),7.29(d,J=8.0Hz,1H), 7.15(t,J=7.8Hz,1H),7.08(t,J=7.3Hz,1H),7.04(s,1H), 5.03(s,1H),4.04(t,J=7.1Hz,1H),3.30-3.46(m,4H),3.23 (m,2H),2.26(m,2H),1.44(s,9H);13C NMR(100MHz, CDCl3):δ179.2,156.2,136.2,126.4,122.6,122.1,119.5,119.1, 112.6,111.3,79.4,69.7,68.5,40.3,39.7,32.3,28.4;IR(纯): 3406,3332,1699,1520,1458,1367,1252,1169,1119cm-1;FAB-MS: m/z[M+Na]+385.

[化合物#15的合成]

N-叔丁氧基羰基-4-氨基-1-丁醇

将4-氨基-1-丁醇(1.0g,11.22mmol)溶解在甲醇(10ml)中, 向其中加入二碳酸二叔丁酯(2.53g,11.58mmol),在室温下搅拌 1.5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采用硅 胶柱色谱法(己烷:丙酮=9:1)进行纯化,得到N-叔丁氧基羰基-4- 氨基-1-丁醇。(1.88g,收率89%)

N-叔丁氧基羰基-4-氨基-1-碘丁烷

将三苯基膦(3.3g,12.58mmol)、咪唑(0.86g,12.63mmol) 溶解在二氯甲烷(15ml)中,搅拌5分钟后,加入碘(3.2g,12.61 mmol),搅拌10分钟。向其中滴加N-叔丁氧基羰基-4-氨基-1-丁醇 (1.6g,8.454mmol)的二氯甲烷(4ml)溶液,在室温下搅拌2小 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反应液,向滤液中加 入5%硫代硫酸钠水溶液以除去碘。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 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 烷:乙酸乙酯=9:1)进行纯化,得到N-叔丁氧基羰基-4-氨基-1-碘 丁烷。(1.83g,收率72%)

α-(N-叔丁氧基羰基-4-氨基-1-丁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 甲酯

在氮气氛下,将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400mg,1.618 mmol)、六甲基磷酸三酰胺(HMPA,1.45g,8.086mmol)溶解在 四氢呋喃(4ml)中,冷却至-78℃。向其中逐滴缓慢滴加二异丙基 氨基锂(LDA)的1.5M环己烷溶液(1.62ml,1.5eq),在-78℃下 搅拌0.5小时。向该反应液中逐滴缓慢滴加N-叔丁氧基羰基-4-氨基 -1-碘丁烷(484mg,1.618mmol)的四氢呋喃(2ml)溶液,在-78℃ 下搅拌1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使其为0℃,加入水(15 ml)使反应停止,用乙酸乙酯(1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 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 胶柱色谱法(己烷:乙酸乙酯=8:2)进行纯化,得到α-(N-叔丁氧 基羰基-4-氨基-1-丁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373mg, 收率55%):1H NMR(400MHz,CDCl3):δ8.18(d,J=7.8Hz, 1H),7.60(d,J=7.8Hz,1H),7.55(s,1H),7.34(t,J=7.9Hz, 1H),7.25(t,J=7.7Hz,1H),4.59(s,1H),4.02(s,3H), 3.80(t,J=7.6Hz,1H),3.67(s,3H),3.09(m,2H),2.03(m, 2H),1.25-1.53(m,13H);13C NMR(100MHz,CDCl3):δ173.9, 155.9,151.2,135.5,129.3,124.8,123.0,122.9,119.2,115.2, 78.9,53.6,52.0,42.5,40.2,31.7,29.8,28.3,24.8;FAB-MS: m/z[M+H]+419.

α-(N-叔丁氧基羰基-4-氨基-1-丁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15)

将α-(N-叔丁氧基羰基-4-氨基-1-丁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 酸甲酯(100mg,0.239mmol)溶解在甲醇(2ml)中,向其中加入 2N氢氧化钠水溶液(0.5ml),在70℃下搅拌2小时。采用TLC 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 除去溶剂。加入水(5ml),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 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甲醇=95:5)进行纯化,得到α-(N-叔 丁氧基羰基-4-氨基-1-丁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15)。(71.8mg, 收率87%):1H NMR(400MHz,CDCl3):δ8.35(s,1H),7.67 (d,J=7.8Hz,1H),7.28(d,J=7.8Hz,1H),7.15(t,J=7.7Hz, 1H),7.09(t,J=7.3Hz,1H),7.00(s,1H),4.57(s,1H), 3.81(t,J=7.5Hz,1H),3.02(m,2H),1.97(m,2H),1.23-1.48 (m,13H);13C NMR(100MHz,CDCl3):δ179.6,156.1,136.1, 126.4,122.3,122.0,119.4,119.1,113.0,111.3,79.3,42.9,40.3, 31.9,29.7,28.4,24.7;IR(纯):3747,1699,1520,1456,1367, 1250,1170cm-1;FAB-MS:m/z[M+H]+347.

[化合物#17的合成]

2-乙基-1-碘丁烷

将三苯基膦(1.93g,7.358mmol)、咪唑(0.5g,7.344mmol) 溶解在二氯甲烷(5.0ml)中,搅拌5分钟后,加入碘(1.86g,7.328 mmol),搅拌10分钟。向其中滴加2-乙基-1-丁醇(0.5g,5.672mmol) 的二氯甲烷(2.0ml)溶液,在室温下搅拌1.5小时。采用TLC确认 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反应液,向滤液中加入5%硫代硫酸钠水 溶液以除去碘。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进行纯化,得到 2-乙基-1-碘丁烷。(0.35g,收率34%)

α-(2-乙基-1-丁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在氮气氛下,将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100mg,0.404 mmol)、六甲基磷酸三酰胺(HMPA,362mg,2.020mmol)溶解在 四氢呋喃(2ml)中,冷却至-78℃。向其中逐滴缓慢滴加双(三甲 基硅基)胺基锂(LHMDS)的1.0M四氢呋喃溶液(0.61ml,1.5eq), 在-78℃下搅拌0.5小时。向该反应液中逐滴缓慢滴加2-乙基-1-碘丁 烷(85.8mg,0.405mmol)的四氢呋喃(1ml)溶液,在-78℃下搅 拌1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使其为0℃,加入水(5ml), 使反应停止,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 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 谱法(己烷:乙酸乙酯=9:1)进行纯化,得到α-(2-乙基-1-丁基) -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104mg,收率78%):1H NMR (400MHz,CDCl3):δ8.18(d,J=7.0Hz,1H),7.64(d,J=7.8Hz, 1H),7.57(s,1H),7.34(t,J=7.7Hz,1H),7.26(t,J=7.4Hz, 1H),4.01(s,3H),3.93(t,J=7.8Hz,1H),3.67(s,3H), 1.96(m,2H),1.21-1.41(m,5H),0.82-0.88(m,6H);13C NMR (100MHz,CDCl3):δ174.3,151.3,135.5,129.5,124.7,122.9, 119.7,119.3,115.2,53.7,52.0,40.4,38.0,35.6,25.1,24.9, 10.4,10.4;IR(纯):1738,1455,1377,1256,1164,1085cm-1; FAB-MS:m/z[M]+331.

α-(2-乙基-1-丁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17)

将α-(2-乙基-1-丁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70.0mg,0.211 mmol)溶解在甲醇(2ml)中,向其中加入2N氢氧化钠水溶液(0.5 ml),在70℃下搅拌2.5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 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5ml), 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 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 甲醇=95:5)进行纯化,得到α-(2-乙基-1-丁基)-3-吲哚乙酸(化 合物#17)。(52.4mg,收率96):1H NMR(400MHz,CDCl3): δ8.02(s,1H),7.70(d,J=7.9Hz,1H),7.30(d,J=8.0Hz,1H), 7.17(t,J=7.9Hz,1H),7.11(t,J=7.5Hz,1H),7.08(s,1H), 3.97(t,J=7.8Hz,1H),1.96(m,2H),1.23-1.39(m,5H), 0.78-0.84(m,6H);13C NMR(100MHz,CDCl3):δ181.1,136.1, 126.6,122.2,122.2,119.7,119.3,113.7,111.2,40.6,37.8,35.9, 25.0,25.0,10.4,10.4;IR(纯):3414,1703,1458,1293,1098cm-1; FAB-MS:m/z[M+H]+260.

[化合物#18的合成]

3-甲基-1-碘戊烷

将三苯基膦(1.93g,7.358mmol)、咪唑(0.5g,7.344mmol) 溶解在二氯甲烷(5.0ml)中,搅拌5分钟后,加入碘(1.86g,7.328 mmol),搅拌10分钟。向其中滴加3-甲基-1-戊醇(0.5g,5.672mmol) 的二氯甲烷(2.0ml)溶液,在室温下搅拌1.5小时。采用TLC确认 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反应液,向滤液中加入5%硫代硫酸钠水 溶液以除去碘。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乙酸乙酯=98:2) 进行纯化,得到3-甲基-1-碘戊烷。(0.12mg,收率11%)

α-(3-甲基-1-戊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在氮气氛下,将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50.0mg,0.202 mmol)、六甲基磷酸三酰胺(HMPA,181mg,1.011mmol)溶解 在四氢呋喃(1ml)中,冷却至-78℃。向其中逐滴缓慢滴加双(三 甲基硅基)胺基锂(LHMDS)的1.0M四氢呋喃溶液(0.30ml,1.5eq), 在-78℃下搅拌0.5小时。向该反应液中逐滴缓慢滴加3-甲基-1-碘戊 烷(51.5mg,0.243mmol)的四氢呋喃(1ml)溶液,在-78℃下搅 拌2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使其为0℃,加入水(5ml), 使反应停止,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 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 谱法(己烷:乙酸乙酯=12:1)进行纯化,得到α-(3-甲基-1-戊基) -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25.8mg,收率39%):1H NMR (400MHz,CDCl3):δ8.18(d,J=6.7Hz,1H),7.62(d,J=7.7Hz, 1H),7.56(s,1H),7.34(t,J=7.8Hz,1H),7.26(t,J=7.2Hz, 1H),4.03(s,3H),3.77(t,J=7.9Hz,1H),3.68(s,3H), 2.01(m,2H),1.10-1.39(m,5H),0.82-0.87(m,6H);13C NMR (100MHz,CDCl3):δ174.2,151.3,135.5,129.5,124.8,122.9, 119.4,119.3,115.2,53.7,52.0,42.9,34.4,34.2,29.8,29.2, 19.1,11.3;IR(纯):1741,1454,1378,1254,1084cm-1;FAB-MS: m/z[M]+331.

α-(3-甲基-1-戊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18)

将α-(3-甲基-1-戊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20.0mg, 0.060mmol)溶解在甲醇(1ml)中,向其中加入2N氢氧化钠水溶 液(0.25ml),在70℃下搅拌2.5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 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 (5ml),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 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 (氯仿:甲醇=95:5)进行纯化,得到α-(3-甲基-1-戊基)-3-吲哚 乙酸(化合物#18)。(16.8mg,收率89%):1H NMR(400MHz, CDCl3):δ8.07(s,1H),7.70(d,J=7.8Hz,1H),7.33(d,J=8.1Hz, 1H),7.19(t,J=8.0Hz,1H),7.10-7.13(m,2H),3.82(t,J=6.7Hz, 1H),1.97(m,2H),1.10-1.36(m,5H),0.79-0.85(m,6H); 13C NMR(100MHz,CDCl3):δ180.4,136.1,126.6,122.2,122.2, 119.7,119.3,113.7,111.2,43.2,34.5,34.3,30.1,29.2,19.1, 11.3;IR(纯):3418,1704,1456,1294,1098cm-1;FAB-MS:m/z[M]+259.

[化合物#19的合成]

2-甲基-1-碘戊烷

将三苯基膦(1.93g,7.358mmol)、咪唑(0.5g,7.344mmol) 溶解在二氯甲烷(5.0ml)中,搅拌5分钟后,加入碘(1.86g,7.328 mmol),搅拌10分钟。向其中滴加2-甲基-1-戊醇(0.5g,5.672mmol) 的二氯甲烷(2.0ml)溶液,在室温下搅拌1.5小时。采用TLC确认 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反应液,向滤液中加入5%硫代硫酸钠水 溶液以除去碘。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进行纯化,得到 2-甲基-1-碘戊烷。(0.56g,收率54%)

α-(2-甲基-1-戊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在氮气氛下,将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100mg,0.404 mmol)、六甲基磷酸三酰胺(HMPA,362mg,2.020mmol)溶解 在四氢呋喃(2ml)中,冷却至-78℃。向其中逐滴缓慢滴加双(三 甲基硅基)胺基锂(LHMDS)的1.0M四氢呋喃溶液(0.61ml,1.5eq), 在-78℃下搅拌0.5小时。向该反应液中逐滴缓慢滴加2-甲基-1-碘戊 烷(85.8mg,0.405mmol)的四氢呋喃(1ml)溶液,在-78℃下搅 拌1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使其为0℃,加入水(5ml), 使反应停止,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 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 谱法(己烷:乙酸乙酯=9:1)进行纯化,得到α-(2-甲基-1-戊基) -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101mg,收率75%):1H NMR (400MHz,CDCl3):δ8.18(d,J=5.7Hz,1H),7.63(d,J=7.8Hz, 1H),7.55(s,1H),7.34(t,J=7.6Hz,1H),7.27(t,J=7.5Hz, 1H),4.03(s,3H),3.91-3.97(m,1H),3.68(s,3H),1.58-2.24 (m,2H),1.10-1.50(m,5H),0.83-0.97(m,6H);13C NMR (100MHz,CDCl3):δ174.4,151.2,135.4,129.4,124.7,122.9, 122.8,119.9,119.4,115.2,53.7,52.0,40.4,39.6,39.3,30.7, 19.8,19.4,14.2;IR(纯):1739,1456,1373,1217,1087cm-1; FAB-MS:m/z[M]+331.

α-(2-甲基-1-戊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19)

将α-(2-甲基-1-戊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70.0mg, 0.211mmol)溶解在甲醇(2ml)中,向其中加入2N氢氧化钠水溶 液(0.5ml),在70℃下搅拌2.5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 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 (5ml),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 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 (氯仿:甲醇=95:5)进行纯化,得到α-(2-甲基-1-戊基)-3-吲哚 乙酸(化合物#19)。(51.9mg,收率95%):1H NMR(400MHz, CDCl3):δ8.12(s,1H),7.70(d,J=7.8Hz,1H),7.30(d,J=8.0Hz, 1H),7.17(t,J=7.4Hz,1H),7.11(t,J=7.2Hz,1H),7.06(s, 1H),3.96-4.02(m,1H),1.60-2.22(m,2H),1.12-1.51(m, 5H),0.79-0.94(m,6H);13C NMR(100MHz,CDCl3):δ180.9, 136.1,126.5,122.3,122.2,119.7,119.3,113.3,111.2,40.7,39.9, 39.2,30.3,19.8,19.4,14.3;IR(纯):3417,1699,1457,1292, 1099cm-1;FAB-MS:m/z[M]+259.

[化合物#20的合成]

4-苯基-2-(1H-吲哚-3-基)-4-氧代-丁酸(化合物#20)

在30mL圆底烧瓶中将反式-4-苯基-4-氧代-2-丁烯酸(1.0g,5.65 mmol)溶解在苯(25mL)中,加入吲哚(0.79g,6.77mmol),在 80℃下搅拌5小时,进行搅拌直至变为室温。减压蒸馏除去反应液, 从苯进行重结晶,得到4-苯基-2-(1H-吲哚-3-基)-4-氧代-丁酸(化 合物#20)。(1.24g,收率75%):熔点149-150℃;1H NMR(400MHz, 丙酮-d6):δ10.17(1H,brs,1H),8.05(2H,d,J=8.2Hz),7.80 (1H,d,J=8.3Hz),7.57(1H,t,J=7.8Hz),7.51(2H,dd,J=8.2, 7.8Hz),7.41(1H,d,J=8.2Hz),7.37(1H,s),7.13(1H,t, J=8.2Hz),7.06(1H,t,J=8.2Hz),4.57(1H,dd,J=11.0,4.1Hz), 4.13(1H,dd,J=17.8,11.0Hz),3.41(1H,dd,J=17.8,4.1Hz),;

IR:(纯):3400,3055,1711,1677,1453cm-1;FAB-MS m/z[M+H]+计算值294.1130(C18H16NO3),实际值294.1143[M+H]+.

[化合物#21的合成]

4,4,5,5,5-五氟-1-碘戊烷

将三苯基膦(1.1g,4.211mmol)、咪唑(0.29g,4.211mmol) 溶解在二氯甲烷(5.0ml)中,搅拌5分钟后,加入碘(1.07g,4.211 mmol),搅拌10分钟。向其中滴加4,4,5,5,5-五氟-1-戊醇(0.5g, 2.807mmol)的二氯甲烷(2.0ml)溶液,在室温下搅拌1.5小时。 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反应液,向滤液中加入5% 硫代硫酸钠水溶液以除去碘。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 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 进行纯化,得到4,4,5,5,5-五氟-1-碘戊烷。(0.36g,收率45%)

α-(4,4,5,5,5-五氟-1-戊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在氮气氛下,将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50.0mg,0.202 mmol)、六甲基磷酸三酰胺(HMPA,181mg,1.011mmol)溶解 在四氢呋喃(1ml)中,冷却至-78℃。向其中逐滴缓慢滴加双(三 甲基硅基)胺基锂(LHMDS)的1.0M四氢呋喃溶液(0.30ml,1.5eq), 在-78℃下搅拌0.5小时。向该反应液中逐滴缓慢滴加4,4,5,5,5-五氟 -1-碘戊烷(81.4mg,0.283mmol)的四氢呋喃(1ml)溶液,在-78℃ 下搅拌1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使其为0℃,加入水(5 ml),使反应停止,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 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 胶柱色谱法(己烷:乙酸乙酯=85:15)进行纯化,得到α-(4,4,5,5,5- 五氟-1-戊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59.8mg,收率73%): 1H NMR(400MHz,CDCl3):δ8.19(d,J=7.6Hz,1H),7.60(d, J=7.8Hz,1H),7.57(s,1H),7.36(t,J=7.5Hz,1H),7.27(t, J=6.9Hz,1H),4.03(s,3H),3.83(t,J=7.6Hz,1H),3.69(s, 3H),1.98-2.23(m,4H),1.62-1.68(m,2H);13C NMR(100MHz, CDCl3):δ173.5,151.3,135.5,129.1,125.0,123.1,123.1,119.2, 118.6,115.3,53.8,52.2,42.3,31.4,30.6,30.3,30.1,18.6;IR (纯):1739,1456,1378,1257,1198cm-1;FAB-MS:m/z[M]+407.

α-(4,4,5,5,5-五氟-1-戊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21)

将α-(4,4,5,5,5-五氟-1-戊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55.5mg,0.183mmol)溶解在甲醇(1ml)中,向其中加入2N氢 氧化钠水溶液(0.25ml),在70℃下搅拌1小时。采用TLC确认 反应结束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除去 溶剂。加入水(5ml),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 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 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甲醇=95:5)进行纯化,得到α-(4,4,5,5,5- 五氟-1-戊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21)。(43.9mg,收率97%): 1H NMR(400MHz,CDCl3):δ8.06(s,1H),7.67(d,J=7.9Hz, 1H),7.33(d,J=8.1Hz,1H),7.20(t,J=8.0Hz,1H),7.12(t, J=7.9Hz,1H),7.09(s,1H),3.87(t,J=7.5Hz,1H),1.95-2.22 (m,4H),1.60-1.67(m,2H);13C NMR(100MHz,CDCl3): δ179.9,136.2,126.2,122.4,122.4,119.9,119.1,112.5,111.4, 42.7,31.5,30.6,30.3,30.1,18.6;IR(纯):3418,1704,1459, 1198cm-1;FAB-MS:m/z[M]+335.

[化合物#22的合成]

3-(2-羟基-1-乙基)-1,1’-联苯

将2-(3-溴苯基)-1-乙醇(200mg,0.995mmol)溶解在二甲 氧基乙烷:乙醇(=5:1)的混合溶剂(3.0ml)中,加入苯基硼酸 (242mg,1.985mmol)、2M碳酸钠水溶液(1.5ml)、四(三苯 基膦)钯(0)(Pd(PPh3)4,56.0mg,0.048mmol),加热回流 下搅拌4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反应液, 向滤液中加入盐酸进行中和,用乙酸乙酯(10ml)萃取3次。用饱 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进行脱水,减压蒸馏除去 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乙酸乙酯=8:2)进行纯化,得 到3-(2-羟基-1-乙基)-1,1’-联苯。(172mg,收率87%)

3-(2-碘-1-乙基)-1,1’-联苯

将三苯基膦(327mg,1.248mmol)、咪唑(85.0mg,1.249mmol) 溶解在二氯甲烷(3.0ml)中,搅拌5分钟后,加入碘(317mg,1.248 mmol),搅拌10分钟。向其中滴加3-(2-羟基-1-乙基)-1,1’-联苯 (165mg,0.832mmol)的二氯甲烷(0.5ml)溶液,在室温下搅拌 1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反应液,向滤液 中加入5%硫代硫酸钠水溶液以除去碘。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 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 (己烷:乙酸乙酯=98:2)进行纯化,得到3-(2-碘-1-乙基)-1,1’- 联苯。(185mg,收率72%)

α-[2-(1,1’-联苯-3-基)-1-乙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在氮气氛下,将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80mg,0.324 mmol)、六甲基磷酸三酰胺(HMPA,290mg,1.618mmol)溶解 在四氢呋喃(2ml)中,冷却至-78℃。向其中逐滴缓慢滴加二异丙 基氨基锂(LDA)的1.5M环己烷溶液(0.32ml,1.5eq),在-78℃ 下搅拌0.5小时。向该反应液中逐滴缓慢滴加3-(2-碘-1-乙基)-1,1’- 联苯(99.7mg,0.324mmol)的四氢呋喃(1ml)溶液,在-78℃下 搅拌1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使其为0℃,加入水(5ml), 使反应停止,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 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 谱法(己烷:乙酸乙酯=85:15)进行纯化,得到α-[2-(1,1’-联苯-3- 基)-1-乙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132mg、收率96%): 1H NMR(400MHz,CDCl3):δ8.19(d,J=6.8Hz,1H),7.55-7.58 (m,4H),7.31-7.44(m,7H),7.24(t,J=8.1Hz,1H),7.15 (d,J=7.5Hz,1H),4.02(s,3H),3.86(t,J=7.5Hz,1H), 3.65(S,3H),2.73(t,J=7.7Hz,2H),2.25-2.58(m,2H);13C  NMR(100MHz,CDCl3):δ173.8,151.2,141.4,141.3,141.1, 135.5,129.3,128.8,128.6,127.3,127.2,127.1,124.9,124.8, 123.1,122.9,119.3,118.9,115.2,53.7,52.1,41.8,33.7,33.5; FAB-MS:m/z[M]+427.

α-[2-(1,1’-联苯-3-基)-1-乙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22)

将α-[2-(1,1’-联苯-3-基)-1-乙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 酯(80.0mg,0.187mmol)溶解在甲醇(2ml)中,向其中加入2N 氢氧化钠水溶液(0.5ml),在70℃下搅拌1.5小时。采用TLC确 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除 去溶剂。加入水(5ml),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 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甲醇=95:5)进行纯化,得到α-[2-(1,1’- 联苯-3-基)-1-乙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22)。(60.3mg,收率 91%):1H NMR(400MHz,CDCl3):δ8.01(s,1H),7.65(d, J=7.9Hz,1H),7.53-7.55(m,2H),7.29-7.41(m,7H),7.17 (t,J=7.2Hz,1H),7.07-7.13(m,3H),3.91(t,J=7.5Hz,1H), 2.71(t,J=7.7Hz,2H),2.39(m,2H);13C NMR(100MHz,CDCl3): δ180.3,141.8,141.3,141.2,136.1,128.8,128.7,127.4,127.4, 127.2,126.4,124.9,122.4,122.3,119.8,119.3,112.9,111.3, 42.2,33.8,33.7;IR(纯):3420,1699,1456,1216,1097cm-1; FAB-MS:m/z[M]+355.

[化合物#23的合成]

α-(2-苯基-1-乙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在氮气氛下,将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300mg,1.213 mmol)、六甲基磷酸三酰胺(HMPA,1.09g,6.067mmol)溶解在 四氢呋喃(2ml)中,冷却至-78℃。向其中逐滴缓慢滴加二异丙基 氨基锂(LDA)的1.5M环己烷溶液(1.21ml,1.5eq),在-78℃下 搅拌0.5小时。向该反应液中逐滴缓慢滴加1-溴-2-苯基乙烷(292mg, 1.577mmol)的四氢呋喃(2ml)溶液,在-78℃下搅拌1小时。采 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使其为0℃,加入水(10ml)使反应停止, 用乙酸乙酯(10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 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苯) 进行纯化,得到α-(2-苯基-1-乙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228mg,收率54%):1H NMR(400MHz,CDCl3):δ8.18(d, J=6.0Hz,1H),7.57(s,1H),7.55(d,J=8.0Hz,1H),7.31(t, J=7.8Hz,1H),7.13-7.26(m,6H),3.94(s,3H),3.83(t,J=7.5Hz, 1H),3.64(s,3H),2.66(t,J=7.8Hz,2H),2.35(m,2H); 13C NMR(100MHz,CDCl3):δ173.8,151.2,140.9,135.4,129.3, 128.4,128.3,126.0,124.8,123.1,122.9,119.3,119.0,115.2, 53.7,52.0,41.8,33.5;FAB-MS:m/z[M]+351.

α-(2-苯基-1-乙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23)

将α-(2-苯基-1-乙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150mg, 0.427mmol)溶解在甲醇(2ml)中,向其中加入2N氢氧化钠水溶 液(0.5ml),在70℃下搅拌1.5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 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 (5ml),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 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 (氯仿:甲醇=95:5)进行纯化,得到α-(2-苯基-1-乙基)-3-吲哚 乙酸(化合物#23)。(85.3mg,收率72%):1H NMR(400MHz, 丙酮-d6):δ10.16(s,1H),7.67(d,J=8.0Hz,1H),7.40(d, J=8.1Hz,1H),7.09-7.32(m,7H),7.03(t,J=7.6Hz,1H), 3.93(t,J=7.4Hz,1H),2.67(t,J=5.4Hz,2H),2.35(m,2H); 13C NMR(100MHz,丙酮-d6):δ175.4,142.4,137.2,128.8,128.7, 127.2,126.2,123.2,121.8,119.4,119.2,113.6,111.8,42.5,34.9, 34.1;IR(纯):3416,1700,1457,1246,1098cm-1;FAB-MS: m/z[M]+279.

[化合物#24的合成]

2-环戊基-1-碘乙烷

将三苯基膦(1.03g,3.942mmol)、咪唑(0.27g,3.937mmol) 溶解在二氯甲烷(5ml)中,搅拌5分钟后,加入碘(1.0g,3.940mmol), 搅拌10分钟。向其中滴加2-环戊基-1-乙醇(0.3g,2.627mmol)的 二氯甲烷(1ml)溶液,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 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反应液,向滤液中加入5%硫代硫酸钠水溶液 以除去碘。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 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进行纯化,得到2- 环戊基-1-碘乙烷。(0.46g,收率84%)

α-(2-环戊基-1-乙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在氮气氛下,将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150mg,0.607 mmol)、六甲基磷酸三酰胺(HMPA,544mg,3.036mmol)溶解 在四氢呋喃(2ml)中,冷却至-78℃。向其中逐滴缓慢滴加二异丙 基氨基锂(LDA)的1.5M环己烷溶液(0.61ml,1.5eq),在-78℃ 下搅拌0.5小时。向该反应液中逐滴缓慢滴加2-环戊基-1-碘乙烷(153 mg,0.728mmol)的四氢呋喃(1ml)溶液,在-78℃下搅拌1小时。 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使其为0℃,加入水(5ml),使反应 停止,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 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 (己烷:乙酸乙酯=13:1)进行纯化,得到α-(2-环戊基-1-乙基) -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153mg,收率76%):1H NMR (400MHz,CDCl3):δ8.18(d,J=6.0Hz,1H),7.63(d,J=7.8Hz, 1H),7.57(s,1H),7.32(t,J=7.4Hz,1H),7.25(t,J=7.4Hz, 1H),3.99(s,3H),3.88(t,J=7.7Hz,1H),3.67(s,3H), 2.05(m,2H),1.76-1.79(m,3H),1.59-1.62(m,2H),1.47-1.50 (m,2H),1.12-1.17(m,2H);13C NMR(100MHz,CDCl3): δ174.1,151.1,135.4,129.4,124.6,122.8,119.4,119.2,115.1, 53.6,51.9,41.7,38.5,37.9,32.5,32.3,24.9;FAB-MS:m/z[M]+329.

α-(2-环戊基-1-乙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化合物 #24)

将α-(2-环戊基-1-乙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100mg, 0.291mmol)溶解在甲醇(2ml)中,向其中加入2N氢氧化钠水溶 液(0.5ml),在70℃下搅拌2.5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 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 (5ml),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 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 (氯仿:甲醇=95:5)进行纯化,得到α-(2-环戊基-1-乙基)-1-甲 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化合物#24)。(78.5mg,收率99%): 1H NMR(400MHz,CDCl3):δ8.19(s,1H),7.69(d,J=7.9Hz, 1H),7.29(d,J=8.0Hz,1H),7.16(t,J=8.0Hz,1H),7.10(t, J=7.5Hz,1H),7.06(s,1H),3.83(t,J=7.6Hz,1H),2.01(m, 2H),1.70-1.75(m,3H),1.45-1.55(m,4H),1.34-1.37(m, 2H),0.98-1.03(m,2H);13C NMR(100MHz,CDCl3):δ180.7, 136.1,126.5,122.2,122.0,119.5,119.2,113.4,111.2,43.1,39.9, 34.1,32.5,31.6,25.1;IR(纯):3415,1703,1457,1339,1098cm-1; FAB-MS:m/z[M+Na]+294.

[化合物#25的合成]

碘甲基环戊烷

将三苯基膦(1.18g,4.491mmol)、咪唑(0.31g,4.495mmol) 溶解在二氯甲烷(5ml)中,搅拌5分钟后,加入碘(1.14g,4.492 mmol),搅拌10分钟。向其中滴加环戊基甲醇(0.3g,2.995mmol) 的二氯甲烷(1ml)溶液,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采用TLC确认反 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反应液,向滤液中加入5%硫代硫酸钠水溶 液以除去碘。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进行纯化,得到 碘甲基环戊烷。(0.53g,收率84%)

α-环戊基甲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

在氮气氛下,将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150mg,0.607 mmol)、六甲基磷酸三酰胺(HMPA,544mg,3.036mmol)溶解 在四氢呋喃(2ml)中,冷却至-78℃。向其中逐滴缓慢滴加二异丙 基氨基锂(LDA)的1.5M环己烷溶液(0.61ml,1.5eq),在-78℃ 下搅拌0.5小时。向该反应液中逐滴缓慢滴加碘甲基环戊烷(153mg, 0.728mmol)的四氢呋喃(1ml)溶液,在-78℃下搅拌1小时。采 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使其为0℃,加入水(5ml),使反应停 止,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 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 烷:乙酸乙酯=13:1)进行纯化,得到α-环戊基甲基-1-甲氧基羰基 -3-吲哚乙酸甲酯。(153mg,收率76%):1H NMR(400MHz,CDCl3): δ8.18(d,J=6.0Hz,1H),7.63(d,J=7.8Hz,1H),7.57(s,1H), 7.32(t,J=7.4Hz,1H),7.25(t,J=7.4Hz,1H),3.99(s,3H), 3.88(t,J=7.7Hz,1H),3.67(s,3H),2.05(m,2H),1.76-1.79 (m,3H),1.59-1.62(m,2H),1.47-1.50(m,2H),1.12-1.17 (m,2H);13C NMR(100MHz,CDCl3):δ174.1,151.1,135.4, 129.4,124.6,122.8,119.4,119.2,115.1,53.6,51.9,41.7,38.5, 37.9,32.5,32.3,24.9;FAB-MS:m/z[M]+329.

α-环戊基甲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25)

将α-环戊基甲基-1-甲氧基羰基-3-吲哚乙酸甲酯(100mg,0.304 mmol)溶解在甲醇(2ml)中,向其中加入2N氢氧化钠水溶液(0.5 ml),在70℃下搅拌2.5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 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5ml), 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 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 甲醇=95:5)进行纯化,得到α-环戊基甲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 25)。(58.3mg,收率75%);1H NMR(400MHz,丙酮-d6):δ10.13 (s,1H),7.70(d,J=7.8Hz,1H),7.38(d,J=8.1Hz,1H), 7.28(s,1H),7.10(t,J=8.0Hz,1H),7.02(t,J=7.1Hz,1H), 3.73(t,J=7.7Hz,1H),2.06(m,2H),1.78-1.83(m,3H), 1.47-1.61(m,4H),1.17-1.20(m,2H);13C NMR(100MHz, 丙酮-d6):δ175.8,137.3,127.4,123.1,121.8,119.5,119.2,114.1, 111.9,42.4,39.6,38.7,32.9,32.9,25.3,25.3;IR(纯):3418, 1699,1456,1339,1097cm-1;FAB-MS:m/z[M]+257.

按照Muro Fumihito et.al.“Discovery of trans-4-[1-[[2,5- Dichloro-4-(1-methyl-3-indolylcarboxamido)phenyl]acetyl]-(4S)- methoxy-(2S)-pyrrolidinylmethoxy]cyclohexanecarboxylic Acid:An  Orally Active,Selective Very Late Antigen-4Antagonist”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52(24),7974-7992;2009.中记载的方法,合成了 化合物#26~31。

[化合物#26的合成]

N-甲基-3-吲哚乙酸甲酯

将3-吲哚乙酸甲酯(200mg,1.1mmol)溶解在N,N-二甲基甲 酰胺(3mL)中,加入氢化钠(60mg)。向该溶液中加入碘甲烷(223 mg、1.58mmol),在室温下搅拌6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 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加入水(5ml),用乙酸 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 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乙酸乙 酯=5:1)进行纯化,得到N-甲基-3-吲哚乙酸甲酯。(140mg,收 率65%);1H NMR(400MHz,CDCl3):δ7.60(d,J=7.9Hz,1H), 7.29(d,J=8.2Hz,1H),7.23(dd,J=8.2,7.9Hz,1H),7.12(dd, J=8.2,7.9Hz,1H),7.03(s,1H),3.75(s,3H),3.77(s,2H), 3.69(s,3H);13C NMR(100MHz,CDCl3):δ172.6,136.9,127.7, 121.7(2C),119.26,118.9,109.3,106.8,51.9,32.7,31.0.

N-甲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26)

将N-甲基-3-吲哚乙酸甲酯(120mg,0.59mmol)溶解在四氢呋 喃(0.5ml)中,向其中加入甲醇(0.5ml)和2N氢氧化钠水溶液(0.25 ml),在50℃下搅拌3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 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5ml), 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 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 甲醇=10:1)进行纯化,得到N-甲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26)。 (108mg,收率96%);1H NMR(400MHz,CDCl3):δ7.59(d, J=8.0Hz,1H),7.35(d,J=8.1Hz,1H),7.18(s,1H),7.16(dd, J=7.0,6.1Hz,1H),7.04(dd,J=8.1,6.7Hz,1H),3.79(s,3H), 3.73(s,2H).13C NMR(100MHz,CDCl3):δ177.6,136.8,127.9, 127.5,121.8,119.2,118.9,109.5,106.1,53.7,31.7.

[化合物#27的合成]

N-乙基-3-吲哚乙酸甲酯

将3-吲哚乙酸甲酯(200mg,1.1mmol)溶解在N,N-二甲基甲 酰胺(3mL)中,加入氢化钠(60mg)。向该溶液中加入碘乙烷(246 mg、1.58mmol),在室温下搅拌6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 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加入水(5ml),用乙酸 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 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乙酸乙 酯=5:1)进行纯化,得到N-乙基-3-吲哚乙酸甲酯。(133mg,收 率58%);1H NMR(400MHz,CDCl3):δ7.60(d,J=7.8Hz,1H), 7.31(d,J=8.3Hz,1H),7.21(dd,J=8.3,7.8Hz,1H),7.11(dd, J=8.3,7.8Hz,1H),7.09(s,1H),4.11(q,J=7.3Hz,2H), 3.76(s,2H),3.68(s,3H),1.43(t,J=7.3,3H);13C NMR (100MHz,CDCl3):δ172.6,160.8,135.9,127.8,125.9,121.6, 119.0,109.3,51.9,40.8,31.1,15.4.

N-乙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27)

将N-甲基-3-吲哚乙酸甲酯(120mg,0.59mmol)溶解在四氢呋 喃(0.5ml)中,向其中加入甲醇(0.5ml)及2N氢氧化钠水溶液(0.25 ml),在50℃下搅拌3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 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5ml), 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 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 甲醇=10:1)进行纯化,得到N-甲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27)。 (108mg,收率97%);1H NMR(400MHz,CDCl3):δ7.60(d, J=7.9Hz,1H),7.40(d,J=8.2Hz,1H),7.25(s,1H),7.15(ddd, J=7.5,7.6Hz,1H),7.04(ddd,J=7.3,7.5Hz,1H),4.20(q, J=7.3Hz,2H),3.74(s,2H),1.39(t,J=7.3Hz,3H);13C NMR (100MHz,CDCl3):δ173.3,136.8,129.0,127.1,122.0,119.8, 119.4,110.1,108.1,41.1,31.9,15.8.

[化合物#28的合成]

N-丙基-3-吲哚乙酸甲酯

将3-吲哚乙酸甲酯(200mg,1.1mmol)溶解在N,N-二甲基甲 酰胺(3mL)中,加入氢化钠(60mg)。向该溶液中加入1-碘丙烷 (268mg、1.58mmol),在室温下搅拌6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 结束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加入水(5ml),用 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 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乙 酸乙酯=6:1)进行纯化,得到N-丙基-3-吲哚乙酸甲酯。(136mg, 收率56%);1H NMR(400MHz,CDCl3):δ7.60(d,J=7.8Hz, 1H)7.31(d,J=8.3Hz,1H)7.21(dd,J=8.0,7.1Hz,1H)7.11(dd, J=7.7,6.9Hz,1H)7.08(s,1H)4.04(t,J=7.1Hz,2H)3.77(s, 2H)3.69(s,3H)1.86(m,2H)0.93(t,J=7.3Hz,3H);13C NMR (100MHz,CDCl3):δ172.6,136.2,127.70,126.7,121.5,119.0, 119.0,109.4,106.6,51.9,47.9,31.1,23.5,11.5.

N-丙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28)

将N-丙基-3-吲哚乙酸甲酯(120mg,0.52mmol)溶解在四氢呋 喃(0.5ml)中,向其中加入甲醇(0.5ml)和2N氢氧化钠水溶液(0.25 ml),在50℃下搅拌3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 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5ml), 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 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 甲醇=10:1)进行纯化,得到N-丙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28)。 (103mg,收率98%);1H NMR(400MHz,CDCl3):δ7.60(d, J=8.0Hz,1H),7.32(d,J=8.2Hz,1H),7.21(dd,J=7.2,8.0Hz, 1H),7.11(dd,J=7.3,9.8Hz,1H),7.09(s,1H),4.04(t, J=7.1,2H),3.79(s,2H),1.85(m,2H),0.92(t,J=7.4Hz, 3H);13C NMR(100MHz,CDCl3):δ177.5,136.2,127.6,127.0, 121.6,119.1,119.0,109.5,106.0,53.7,31.7,23.5,11.5.

[化合物#29的合成]

N-丁基-3-吲哚乙酸甲酯

将3-吲哚乙酸甲酯(200mg,1.1mmol)溶解在N,N-二甲基甲 酰胺(3mL)中,加入氢化钠(60mg)。向该溶液中加入碘代丁烷 (290mg、1.58mmol),在室温下搅拌6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 结束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加入水(5ml),用 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 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乙 酸乙酯=6:1)进行纯化,得到N-丁基-3-吲哚乙酸甲酯。(137mg, 收率53%);1H NMR(400MHz,CDCl3):δ7.60(d,J=7.8Hz, 1H),7.32(d,J=8.2Hz,1H),7.21(dd,J=8.5,9.8Hz,1H), 7.11(dd,J=9.7,7.4Hz,1H),7.08(s,1H),4.08(t,J=7.1Hz, 2H),3.77(s,2H),3.69(s,3H),1.80(m,2H),1.34(m, 2H),0.93(t,J=7.4Hz,3H);13C NMR(100MHz,CDCl3):δ172.6, 136.2,127.7,126.7,121.5,119.0,119.0,109.4,106.7,51.9,46.0, 32.3,31.1,20.2,13.7.

N-丁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29)

将N-丁基-3-吲哚乙酸甲酯(120mg,0.52mmol)溶解在四氢呋 喃(0.5ml)中,向其中加入甲醇(0.5ml)和2N氢氧化钠水溶液(0.25 ml),在50℃下搅拌3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 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5ml), 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 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 甲醇=10:1)进行纯化,得到N-丁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29)。 (104mg,收率98%);1H NMR(400MHz,CDCl3):δ7.59(d, J=7.9Hz,1H),7.31(d,J=8.2Hz,1H),7.20(dd,J=7.1,7.9Hz, 1H),7.11(dd,J=7.3,7.5Hz,1H),7.07(s,1H),4.06(t, J=7.2Hz,2H),3.78(s,2H),1.79(m,2H),1.33(m,2H), 0.92(t,J=7.4,3H);13C NMR(100MHz,CDCl3):δ178.0,136.1, 127.6,126.9,121.6119.10,119.0,109.5,106.0,53.6,31.7,29.1, 20.2,13.7.

[化合物#30的合成]

N-己基-3-吲哚乙酸甲酯

将3-吲哚乙酸甲酯(200mg,1.1mmol)溶解在N,N-二甲基甲 酰胺(3mL)中,加入氢化钠(60mg)。向该溶液中加入碘己烷(334 mg、1.58mmol),在室温下搅拌6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 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加入水(5ml),用乙酸 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 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乙酸乙 酯=6:1)进行纯化,得到N-己基-3-吲哚乙酸甲酯。(147mg,收 率51%);1H NMR(400MHz,CDCl3):δ7.60(d,J=7.8Hz,1H) 7.31,(d,J=8.2Hz,1H),7.20(ddd,J=8.6,5.6Hz,1H),7.11 (ddd,J=8.0,7.3Hz,1H),7.08(s,2H),4.06(t,J=7.2Hz, 2H),3.77(s,2H),3.69(s,3H),1.81(m,2H),1.30(m, 6H),0.87(t,J=6.9Hz,3H);13C NMR(100MHz,CDCl3):δ172.6, 136.1,127.7,126.7,121.5,119.0,119.0,109.4,106.6,51.9,46.3, 31.4,31.1,30.2,22.6,22.5,14.0.

N-己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30)

将N-己基-3-吲哚乙酸甲酯(120mg,0.52mmol)溶解在四氢呋 喃(0.5ml)中,向其中加入甲醇(0.5ml)和2N氢氧化钠水溶液(0.25 ml),在50℃下搅拌3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 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5ml), 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 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 甲醇=10:1)进行纯化,得到N-己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30)。 (103mg,收率96%);1H NMR(400MHz,CDCl3):δ7.59(d, J=7.9Hz,1H),7.31(d,J=8.2Hz,1H),7.20(ddd,J=7.9,7.3Hz, 1H),7.20(ddd,J=7.4,7.7Hz,1H),7.07(1H,s,1H),4.05 (t,J=7.2Hz,2H),3.78(s,2H),1.81(m,2H),1.31(m, 6H),0.88(t,J=6.3Hz,3H);13C NMR(100MHz,CDCl3):δ178.0, 136.1,127.6,127.6,121.6,119.1,119.0,109.5,106.0,53.7,31.7, 29.2,28.9,27.0,23.0,14.02.

[化合物#31的合成]

N-庚基-3-吲哚乙酸甲酯

将3-吲哚乙酸甲酯(200mg,1.1mmol)溶解在N,N-二甲基甲 酰胺(3mL)中,加入氢化钠(60mg)。向该溶液中加入碘庚烷(358 mg、1.58mmol),在室温下搅拌6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 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加入水(5ml),用乙酸 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 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乙酸乙 酯=6:1)进行纯化,得到N-庚基-3-吲哚乙酸甲酯。(148mg,收 率49%);1H NMR(400MHz,CDCl3):δ3.69(3H,s),7.60(1H, d,J=7.8),7.31(1H,d,J=8.2)7.11(1H,dd,J=8.2,6.7),7.08 (1H,s),4.06(2H,t,J=7.1),3.77(2H,s)3.59(1H,dd,J=8.2, 6.7),1.82(2H,m),1.29(8H,m),0.87(3H,t,J=7.1).; 13C NMR(100MHz,CDCl3):δ172.57,136.16,127.70,126.66, 121.54,118.98,118.98,109.43,106.64,51.89,46.31,31.67,31.11, 30.24,28.89,26.96,22.55,14.02.

N-庚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31)

将N-庚基-3-吲哚乙酸甲酯(120mg,0.52mmol)溶解在四氢呋 喃(0.5ml)中,向其中加入甲醇(0.5ml)和2N氢氧化钠水溶液(0.25 ml),在50℃下搅拌3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 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5ml), 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 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 甲醇=10:1)进行纯化,得到N-庚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31)。 (180mg,收率95%);1H NMR(400MHz,CDCl3):δ7.59 (1H,d,J=7.96),7.31(1H,d,J=8.17),7.21(1H,ddd,J=8.49,6.73), 7.11(1H,ddd,J=7.21,7.29),7.08(1H,S),4.06(2H,t,J=7.25), 3.79(2H,s)1.81(2H,m)1.29(8H,m)0.87(3H,t,J=6.83);13C NMR(100MHz,CDCl3):δ177.81,136.10,127.55,126.85,121.62, 119.11,118.94,109.49,105.91,53.63,46.32,30.99,29.68,29.16, 26.64,22.49,13.99.

以α-(7-羟基-1-萘基)乙酸乙酯为关键中间体合成了化合物# 33和34。按照E.Tsuda et.al.,“Alkoxy-auxins are selective inhibitors of  auxin transport mediated by PIN,ABCB,and AUX1transporter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86(3),2354-2364;2011.中记载的方 法,合成了α-(7-羟基-1-萘基)乙酸乙酯。

[化合物#33的合成]

α-(7-丁氧基-1-萘基)乙酸乙酯

将α-(7-羟基-1-萘基)乙酸乙酯(90mg,0.39mmol)溶解在 N,N-二甲基甲酰胺(5ml)中,向该溶液中滴加1-碘丁烷(107mg, 0.58mmol),加入碳酸铯(127mg,0.39mmol),在室温下搅拌6 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液中加入水(5ml),用 乙酸乙酯(10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 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 乙酸乙酯=7:3)进行纯化,以无色油的形态得到了α-(7-丁氧基-1- 萘基)乙酸乙酯。(92mg,收率83%);1H NMR(400MHz,CDCl3): δ7.71(d,J=8.9Hz,1H),7.35(d,J=6.9Hz,1H),7.67(d,J=8.1Hz, 1H),7.27(d,J=2.3Hz,1H),7.25(dd,J=8.1,6.9Hz,1H), 7.14(q,J=8.9,2.3Hz,1H),4.12(q,J=7.1Hz,2H),4.07(t, J=6.6Hz、2H),3.97(s、2H),1.82(m、2H),1.53(m、2H), 1.19(t、J=7.1Hz,3H),0.96(t,J=7.5Hz,3H);13C NMR(100MHz, CDCl3):δ171.5、157.4,133.2,130.0,129.3,129.1,128.3,127.6, 123.0,118.5,103.2,67.6,60.8,39.5,31.2,19.2,14.1,13.8; IR(纯):2958,1733,1510,1459,1210,1156cm-1;HREI-MS: m/z[M]+;计算值286.1569(C18H22O3),实际值286.1556.

α-(7-丁氧基-1-萘基)-乙酸(化合物#33)

将α-(7-丁氧基-1-萘基)乙酸乙酯(75mg,0.26mmol)溶解 在四氢呋喃:甲醇:2M氢氧化钠水溶液=2:2:1的混合溶液(1.5ml) 中,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盐 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5ml), 用乙酸乙酯(10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 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 甲醇=9:1)进行纯化,得到α-(7-丁氧基-1-萘基)乙酸(化合物# 33)。(67mg,收率98%):熔点102~104℃;1H NMR(400MHz, CDCl3):δ7.75(d,J=8.9Hz,1H),7.71(d,J=8.1Hz,1H), 7.34(d,J=6.9Hz,1H),7.26(dd,J=8.1,6.9Hz,1H),7.23(d, J=2.0Hz,1H),7.16(q,J=8.9,2.0Hz,1H),4.05(t,J=6.5Hz, 2H),4.00(s,2H),1.51(m,2H),1.80(m,2H),0.98(t, J=7.4Hz,3H);13C NMR(100MHz,CDCl3):δ177.6,157.6,133.2, 130.2,129.1,128.6,127.9(2C),123.0,118.7,103.1,67.7,39.2, 31.2,19.3,13.8;IR(纯):3021,2931,1699,1457,1138cm-1; HREI-MS:m/z[M]+计算值258.1256(C16H18O3),实际值258.1268.

[化合物#34的合成]

α-(7-戊氧基-1-萘基)-乙酸乙酯

将α-(7-羟基-1-萘基)-乙酸乙酯(90mg,0.39mmol)溶解在 N,N-二甲基甲酰胺(5ml)中,向该溶液中滴加1-碘戊烷(116mg, 0.58mmol),加入碳酸铯(127mg,0.39mmol),在室温下搅拌6 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液中加入水(5ml),用 乙酸乙酯(10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 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 乙酸乙酯=7:3)进行纯化,以无色油的形态得到了α-(7-戊氧基-1- 萘基)-乙酸乙酯。(103mg,收率88%):1H NMR(400MHz,CDCl3): δ1.00(t,J=7.2Hz,3H),1.26(t,J=7.1Hz,3H),1.48(m,2H), 1.55(m,2H),1.91(m,2H),4.03(s,2H),4.13(t,J=6.5Hz, 2H),4.19(q,J=7.1Hz,2H),7.20(dd,J=8.9,2.5Hz,1H), 7.31(dd,J=8.1,7.0Hz,1H),7.33(d,J=2.5Hz,1H),7.41(d, J=7.0Hz,1H),7.74(d,J=8.1Hz,1H),7.78(d,J=8.9Hz,1H); 13C NMR(100MHz,CDCl3):δ171.5,157.4,133.2,130.0,129.3, 129.1,128.4,127.6,123.0,118.5,103.2,67.8,60.8,39.6,28.9, 28.2,22.4,14.1,14.0;IR(纯):2969,1734,1509,1459,1160cm-1; HREI-MS:m/z[M]+计算值300.1725(C19H24O3),实际值300.1727.

α-(7-戊氧基-1-萘基)-乙酸(化合物#34)

将α-(7-戊氧基-1-萘基)-乙酸乙酯(90mg,0.30mmol)溶解 在四氢呋喃:甲醇:2M氢氧化钠水溶液=2:2:1的混合溶液(1.5ml) 中,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盐 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5ml), 用乙酸乙酯(10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 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 甲醇=6:1)进行纯化,得到α-(7-戊氧基-1-萘基)-乙酸(化合物 #34)。(75mg,收率92%):熔点104~106℃;1H NMR(400MHz, CDCl3):δ7.71(d,J=8.1Hz,1H),7.39(d,J=6.9Hz,1H), 7.26(t,J=8.1,6.9Hz,1H),7.21(d,J=2.1Hz,1H),7.15(dd, J=8.9,2.1Hz,1H),4.03(t,J=6.5Hz,2H),4.00(s,2H),3.87 (d,J=8.9Hz,1H),1.82(m,2H),1.45(m,2H),1.39(m, 2H),0.93(t,J=7.1Hz,3H);13C NMR(100MHz,CDCl3):δ177.6, 157.6,133.2,130.2,129.1,128.6,128.4,128.0,123.0,118.7, 103.1,68.0,39.1,28.9,28.2,22.5,14.0;IR(纯):3014,2945, 1689,1463,1169cm-1;EI-MS m/z[M]+;HREI-MS:m/z[M]+计算 值272.1412(C17H20O3),实际值272.1378.

以5-羟基-3-吲哚乙酸甲酯为关键中间体合成了化合物#35~37。

5-羟基-3-吲哚乙酸甲酯

将1.00g的5-羟基-3-吲哚乙酸溶解在甲醇(25ml)中,缓慢滴 加乙酰氯1.0ml,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 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使反应停止,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加入 水(20ml),用乙酸乙酯(50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 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 色谱法(己烷:乙酸乙酯=3:2)进行纯化,得到5-羟基-3-吲哚乙酸 甲酯。(1.05g,收率98%);1H NMR(400MHz,CDCl3):δ7.20 (s,J=8.7Hz,1H),7.13(d,J=2.4Hz,1H),7.00(d,J=2.4Hz, 1H),6.78(dd,J=8.8,2.4Hz,1H),3.72(s,2H),3.70(s, 3H);13C NMR(100MHz,CDCl3):δ172.6,149.6,131.4,127.9, 124.2,112.1,111.9,103.4,107.8,52.0,31.2;IR(纯):3411, 3000,2952,1728,1459,1459,1154cm-1;EI-MS m/z[M]+205,146; HREI-MS:m/z[M]+计算值205.0739(C11H11NO3),实际值205.0761.

[化合物#35的合成]

5-(3,5-二甲氧基苄基氧基)-3-吲哚乙酸甲酯

将5-羟基-3-吲哚乙酸甲酯(42.9mg,0.21mmol)溶解在N,N- 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向其中滴加3,5-二甲氧基溴苄(82.2mg, 0.36mmol),加入预先分装在另一容器中的四正丁基碘化铵(83.0mg, 2.00mmol)、碳酸铯(136.37mg,0.42mmol),在室温下搅拌1小 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使反应停 止,用乙酸乙酯(50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 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 烷:乙酸乙酯=3:2)进行纯化,得到5-(3,5-二甲氧基苄基氧基) -3-吲哚乙酸甲酯。(81.5mg,收率94%);1H NMR(400MHz,CDCl3): δ7.17(d,J=2.2Hz,1H),7.12(d,J=8.7Hz,1H),7.04(s,2H), 6.92(dd,J=8.7,2.2Hz,1H),6.64(d,J=2.2,2H),6.41(t, J=2.2Hz,1H),5.13(s,2H),3.78(s,6H),3.72(s,2H), 3.67(s,3H);13C NMR(100MHz,CDCl3):δ172.5,160.9(2C), 153.2,140.0,131.4,124.0,127.5,113.0,111.9,107.9,105.2(2C), 102.2,99.8,70.8,55.3(2C),51.9,31.2;IR(纯):3396,2948, 1734,1449,1159cm-1.

5-(3,5-二甲氧基苄基氧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35)

将5-(3,5-二甲氧基苄基氧基)-3-吲哚乙酸甲酯(81.5mg,0.23 mmol)溶解在四氢呋喃(0.5ml)中,向其中加入甲醇(0.5ml)和 2N氢氧化钠水溶液(0.25ml),在室温下搅拌0.5小时。采用TLC 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pH=3~4),减压蒸馏 除去溶剂。加入水(5ml),用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用饱和 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甲醇=10:1)进行纯化,得到5-(3,5- 二甲氧基苄基氧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35)。(55.2mg,收率 100%);熔点146.1~148.6℃;1H NMR(400MHz,CDCl3):δ7.19 (d,J=8.8Hz,1H),7.12(d,J=2.2Hz,1H),7.06(s,1H), 6.92(dd,J=8.8,2.2Hz,1H),6.68(d,J=2.2Hz,2H),6.40(t, J=2.2Hz,1H),5.01(S,2H),3.77(S,6H),3.73(s,2H);13C  NMR(100MHz,CDCl3):δ177.5,160.8(2C),153.3,140.0, 131.4,127.5,124.1,113.1,112.0,107.4,105.3(2C),102.2, 99.9,70.9,55.3(2C),31.1;IR(纯):3406,2957,2926,1702, 1458,1155cm-1

[化合物#36的合成]

5-甲氧基-3-吲哚乙酸甲酯

将5-羟基-3-吲哚乙酸甲酯(99.3mg,0.48mmol)溶解在N,N- 二甲基甲酰胺(2ml)中,向其中滴加碘甲烷(206.2mg,1.45mmol), 加入预先分装在另一容器中的碳酸钾(200.8mg,1.45mmol),在 室温下搅拌一夜,然后,在80℃下搅拌4小时。采用TLC确认反 应结束后,加入20ml的10%碳酸氢钠水溶液,用乙酸乙酯(50ml) 萃取。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 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乙酸乙酯=7:3)进行纯 化,得到5-甲氧基-3-吲哚乙酸甲酯(58.6mg,收率55.2%);1H NMR (400MHz,CDCl3):δ7.22(1H,d.J=8.8),7.11(d,J=2.3Hz, 1H),7.05(d,J=1.3Hz,1H),6.93(dd,J=8.8,2.3Hz,1H), 3.70(s,3H),3.85(s,3H),3.74(s,2H);13C NMR(100MHz, CDCl3):δ172.5,154.2,131.2,127.6,123.8,112.5,111.9,108.1, 100.6,55.9,51.9,31.2;IR(纯):3403,2951,1729,1486,1213, 1154cm-1;EI-MS m/z[M]+219,160;HREI-MS:m/z[M]+计算值 219.0895(C12H13NO3),实际值219.0886.

5-甲氧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36)

[化合物#5的合成]

将5-甲氧基-3-吲哚乙酸甲酯(60.0mg,0.27mmol)溶解在甲醇 (2ml)中,加入氢氧化锂(19.7mg,0.82mmol),在室温下搅拌 3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 (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5ml),用乙酸乙酯(5 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甲醇=9:1)进行 纯化,得到5-甲氧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36)。(15.3mg,收率 27.2%);熔点147.0~149.8℃;1H NMR(400MHz,CDCl3):δ7.28 (d,J=8.8Hz,1H),7.26(s,1H),7.11(d,J=2.3Hz,1H), 6.77(dd,J=8.8,2.3Hz,1H),3.80(s,3H),3.71(s,1H); 13C NMR(100MHz,CDCl3):δ173.3,154.8,132.6,128.9,125.2, 112.7,112.4,108.8,101.4,55.8,31.5;IR(纯):3359,2996, 2851,1705,1456,1137cm-1;EI-MS m/z[M]+205(75%),160; HREI-MS:m/z[M]+计算值205.0739(C11H11NO3),实际值205.0737.

[化合物#37的合成]

5-乙氧基-3-吲哚乙酸甲酯

将5-羟基-3-吲哚乙酸甲酯(109.0mg,0.53mmol)溶解在N,N- 二甲基甲酰胺(2ml)中,向其中滴加碘乙烷(248.74mg,1.60mmol), 加入预先分装在另一容器中的碳酸钾(220.5mg,1.60mmol),在 室温下搅拌2小时,在80度下搅拌4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 后,加入20ml的10%碳酸氢钠水溶液,用乙酸乙酯(50ml)萃取。 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 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乙酸乙酯=7:3)进行纯化,得 到5-乙氧基-3-吲哚乙酸甲酯。(100.7mg,收率81.2%);1H NMR (400MHz,CDCl3):δ7.86(q,J=7.0Hz,2H),7.23(d,J=8.8Hz, 1H),7.05(d,J=2.3Hz,1H),7.12(d,J=2.0Hz,1H),6.87(dd, J=8.8,2.3Hz,1H),3.75(s,2H),3.70(s,3H),1.45(t,J=7.0Hz, 3H);13C NMR(100MHz,CDCl3):δ172.5,153.4,131.2,127.6, 123.7,113.0,111.8,108.1,101.8,64.2,52.0,31.2,15.0;IR(纯): 3404,2978,1729,1474,1211,1154cm-1;HREI-MS:m/z[M]+计 算值233.1052(C13H15NO3),实际值233.1034.

5-乙氧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37)

将5-乙氧基-3-吲哚乙酸甲酯(90.2mg,0.27mmol)溶解在甲醇 (4ml)中,加入氢氧化锂(13.9mg,0.58mmol),在室温下搅拌 一夜。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性 (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5ml),用乙酸乙酯(5 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甲醇=9:1)进行 纯化,得到5-乙氧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37)。(83.8mg,收率 98.9%);熔点86.0~92.7℃;1H NMR(400MHz,CDCl3):δ7.23 (d,J=8.8Hz,1H),7.12(d,J=1.9Hz,1H),7.04(d,J=2.3Hz, 1H),6.86(dd.J=8.8,2.3Hz,1H),4.09(q,J=7.0Hz,2H),3.80 (s,2H),1.42(t,J=7.0Hz,3H);13C NMR(100MHz,CDCl3): δ177.4,153.5,131.2,127.5,124.0,113.2,111.9,107.7,101.7, 64.2,31.1,15.0;IR(纯):3354,3066,2930,1695,1457,1112cm-1; EI-MS m/z[M]+219,205(40%),190,174,162(70%),160(50%); HREI-MS:m/z[M]+计算值219.0895(C12H13NO3),实际值219.0886.

[化合物#38的合成]

5-(1-丙氧基)-3-吲哚乙酸甲酯

将5-羟基-3-吲哚乙酸甲酯(108.4mg,0.53mmol)溶解在N,N- 二甲基甲酰胺(2ml)中,向其中滴加碘丙烷,加入预先分装在另一 容器中的碳酸钾(219.3mg,1.59mmol),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 在80℃下搅拌4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20ml的 10%碳酸氢钠水溶液,用乙酸乙酯(50ml)萃取。用饱和食盐水洗 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 胶柱色谱法(己烷:乙酸乙酯=7:3)进行纯化,得到5-(1-丙氧基) -3-吲哚乙酸甲酯。(78.6mg,收率60.1%);熔点38.6~41.0℃;1H  NMR(400MHz,CDCl3):δ7.21(d,J=8.8Hz,1H),7.10(d, J=2.3Hz,1H),7.05(d,J=2.3Hz,1H),6.86(dd,J=8.8,2.3Hz, 1H),4.01(t,J=6.7Hz,2H),3.74(s,2H),3.70(s,3H), 1.82(m,2H),1.07(t,J=6.7Hz,3H);13C NMR(100MHz,CDCl3): δ172.5,153.6,131.2,127.6,123.7,113.0,111.8,108.0,101.7, 70.4,52.0,31.2,22.8,10.6;IR(纯):3355,3061,2961,1695, 1457,1126cm-1;EI-MS m/z[M]+247(70%),188(30%),149, 131(75%);HREI-MS:m/z[M]+计算值247.1208(C14H17NO3), 实际值247.1225.

5-(1-丙氧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38)

将5-(1-丙氧基)-3-吲哚乙酸甲酯(64.3mg,0.26mmol)溶解 在甲醇(2ml)中,加入氢氧化锂(9.35mg,0.39mmol),在室温 下搅拌4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 性(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5ml),用乙酸乙酯 (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 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甲醇=9:1) 进行纯化,得到5-(1-丙氧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38)。(59.3 mg,收率97.7%);熔点133.6~136.8℃;1H NMR(400MHz,CDCl3): δ7.23(d,J=8.8Hz,1H),7.13(s,1H),7.04(d,J=2.2Hz,1H), 6.87(dd,J=8.1,2.2Hz,1H),3.96(t,J=6.6Hz,2H),3.76(s, 3H),1.82(m,2H),1.05(t.J=7.4Hz,3H);13C NMR(100MHz, CDCl3):δ177.4,153.7,131.2,127.5,123.9,113.2,111.9,107.5, 101.7,70.4,31.0,22.8,10.6,10.6;IR(纯):3407,2954,1728, 1456,1213,1160cm-1;EI-MS m/z[M]+233,191(50%);HREI-MS: m/z[M]+计算值233.1052(C12H15NO3),实际值233.1043.

[化合物#39的合成]

5-(1-丁氧基)-3-吲哚乙酸甲酯

将5-羟基-3-吲哚乙酸甲酯(108.4mg,0.53mmol)溶解在N,N- 二甲基甲酰胺(2ml)中,向其中滴加碘丁烷,加入预先分装在另一 容器中的碳酸钾(184.2mg,1.33mmol),在80℃下搅拌4小时。 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10%碳酸氢钠水溶液(20ml),用 乙酸乙酯(50ml)萃取。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 酸钠脱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己烷:乙酸 乙酯=7:3)进行纯化,得到5-(1-丁氧基)-3-吲哚乙酸甲酯。(140.2 mg,收率80.5%);1H NMR(400MHz,CDCl3):δ7.21(d,J=7.2Hz, 1H),7.10(d,J=2.3Hz,1H),7.05(d,J=2.3Hz,1H),6.86(dd, J=8.8,2.3Hz,1H),4.01(t,J=6.5Hz,2H),3.74(s,2H),3.70 (s,3H),1.82(m,2H),1.52(m,2H),0.98(t,J=7.4Hz, 3H);13C NMR(100MHz,CDCl3):δ172.5,153.6,131.2,127.6, 123.7,113.0,111.8,108.0,101.7,68.5,51.9,31.9,31.2,19.3, 13.9;IR(纯):3355,2957,1694,1459,1127cm-1;HREI-MS: m/z[M]+计算值261.1365(C15H19NO3),实际值261.1370.

5-(1-丁氧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39)

将5-(1-丁氧基)-3-吲哚乙酸甲酯(91.0mg,0.35mmol)溶解 在甲醇(2ml)中,加入氢氧化锂(12.5mg,0.52mmol),在室温 下搅拌6小时。采用TLC确认反应结束后,加入6N盐酸使其为酸 性(pH=3~4),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水(5ml),用乙酸乙酯 (5ml)萃取3次。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2次,用无水硫酸钠脱 水。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氯仿:甲醇=9:1) 进行纯化,得到5-(1-丁氧基)-3-吲哚乙酸(化合物#39)。(43.8 mg,收率51.0%);熔点137.8~141.1℃;1H NMR(400MHz,CDCl3): δ7.24(d,J=8.8Hz,1H),7.14(s,1H),7.04(d,J=2.0Hz,1H), 6.87(dd,J=8.8,2.0Hz,1H),4.01(t,J=6.6Hz,2H),3.76(s, 2H),1.78(m,2H),1.05(t.J=7.4Hz,3H);13C NMR(100MHz, CDCl3):δ173.3,153.8,131.2,123.9,113.2,111.6,107.5,101.6, 31.6,29.7,19.3,13.9;IR(纯):3407,2954,1728,1456,1213, 1160cm-1;EI-MS m/z[M]+247,191(60%);HREI-MS:m/z[M]+计算值247.1208(C14H17NO3),实际值247.1189.

在下述实施例2~7、及参考例1中,对于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 人肝癌细胞株Hep3B(从ATCC[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美国标准生物品收藏中心]获得),于5%CO2/20%O2、37℃的条件 下在包含100U/mL青霉素(GIBCO公司制)、100μg/mL链霉素 (GIBCO公司制)、10%胎牛血清(FBS)(GIBCO公司制)的 RPMI1640(GIBCO公司制)培养液(以下称为“RPMI1640普通培 养液1”)中进行培养·维持。此外,在下述实施例15中,对Leigh 脑病患者进行皮肤活检从而获得皮肤成纤维细胞后,于 5%CO2/20%O2、37℃的条件下在包含100U/mL青霉素(GIBCO公 司制)、100μg/mL链霉素(GIBCO公司制)、1%FBS(GIBCO公 司制)的DMEM低葡萄糖(GIBCO公司制)培养液(以下称为“DMEM 低葡萄糖普通培养液”)中进行原代培养,分离细胞(Leigh细胞)。 此外,在下述实施例13中,对于来自人肾脏的细胞株HK-2(从ATCC 获得),于5%CO2/20%O2、37℃的条件下在包含100U/mL青霉素 (GIBCO公司制)、100μg/mL链霉素(GIBCO公司制)、10%胎 牛血清(GIBCO公司制)的DMEM/F12(GIBCO公司制)培养液(以 下称为“DMEM/F12普通培养液”)中进行培养·维持。此外,在 下述实施例14中,对于来自大鼠朗格汉斯岛(朗氏岛、胰岛)的细 胞株ISN-1e(由日大医学部的石原寿光教授提供),于5%CO2/20%O2、 37℃的条件下在包含10mM的HEPES(Sigma-Aldrich公司制)、2 mM谷氨酰胺(Sigma-Aldrich公司制)、50μM的β-巯基乙醇 (Sigma-Aldrich公司制)、100U/mL青霉素(GIBCO公司制)、100 μg/mL链霉素(GIBCO公司制)、10%FBS(GIBCO公司制)的 RPMI1640(GIBCO公司制)培养液(以下称为“RPMI1640普通培 养液2”)中进行培养·维持。

实施例2

1.对本发明化合物具有解除由TNFα引起的抑制促红细胞生成 素产生的效果的确认

已知Hep3B细胞在低氧条件下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被促进, 但当存在TNFα时,所述促进效果被抑制。因此,为了研究由本发 明化合物所产生的对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抑制的解除效果,使用在 低氧且存在TNFα的条件下培养的Hep3B细胞,进行分析。

1-1方法

将Hep3B细胞以每孔3×106个的量接种至12孔细胞培养板上 后,在正常氧(20%O2)条件下培养24小时,将11种化合物(化合 物#21~25、及33~38)和重组人TNFα(Roche公司制)以各自为3 μM和220μg/ml的量混合在RPMI1640普通培养液1中,进而在低 氧(1%O2)条件下培养24小时后,使用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LISA 试剂盒(Bender MedSystems公司制)测定培养液中产生的促红细胞 生成素的浓度(mIU/ml)。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对照,使用了在不 存在化合物且不存在TNFα的条件下(二甲基亚砜[DMSO]添加[1%]) 培养的Hep3B细胞(图1的“med[TNFα-]”),和在存在化合物且存 在TNFα(220μg/ml)的条件下培养的Hep3B细胞(图1的 “DMSO[TNFα+]”)。

1-2结果

明确发现,通过加入11种化合物(化合物#21~25、及33~38), 在Hep3B细胞中,因TNFα而降低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得以增加 (图1)。该结果表明了11种化合物(化合物#21~25、及33~38) 具有如下效果,即,解除由TNFα等细胞因子等导致的对促红细胞 生成素产生进行负调控的途径。

实施例3

2.对本发明化合物具有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促进效果的确认

接着,为了针对由本发明的化合物所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产 生促进效果进行研究,使用在正常氧条件下培养的Hep3B细胞进行 了分析。

2-1方法

将Hep3B细胞以每孔3×106个的量接种至12孔细胞培养板上 后,在正常氧(20%O2)条件下培养24小时,将9种化合物(化合 物#2、4、13~15、及17~20)和重组人TNFα(Roche公司制)以各 自为3μM和220μg/ml的量混合在RPMI1640普通培养液1中,进 而在正常氧(20%O2)条件下培养24小时后,使用人促红细胞生成 素ELISA试剂盒(Bender MedSystems公司制)测定培养液中产生的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浓度(mIU/ml)。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对照,使 用了在不存在化合物的条件下培养的Hep3B细胞(图2的“Medium” 和“DMSO”)、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转录促进因子HIF(Hypoxia  inducible factor,低氧诱导因子)的活化剂(3,4-二羟基苯甲酸; 3,4-DHB[3μM]、及环吡酮胺[Ciclopirox olamine])的存在下培养的 Hep3B细胞(分别为图2的“3,4-DHB”和“Cile”)、在促红细胞生 成素的转录抑制因子GATA特异性抑制剂(K7174[3μM])的存在下 培养的Hep3B细胞(图2的“K7174”)。

2-2结果

明确发现,在正常氧(20%O2)条件下,9种化合物(化合物# 2、4、13~15、及17~20)使得Hep3B细胞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浓 度增加(图2)。该结果表明了9种化合物(化合物#2、4、13~15、 及17~20)具有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效果。

实施例4

3.对本发明化合物具有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 促进效果的确认

接着,为了针对本发明化合物所产生的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 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加以促进的效果进行研究,进行了荧光素酶报告 检测(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

3-1方法

[质粒载体]

在对小鼠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5’上游转录调节区域的启动子 活性进行的荧光素酶检测中使用的质粒载体HE-mPro-luc以如下方 式制作:以小鼠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外显子1(exon 1)的翻译起 始点为起点,使用限制性内切酶XbaI和SacI切出长度为从-571到 +53bp的区域,插入至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XP2(Nordeeen SK. BioTechniques.6:454-453.1988)内,由此制作质粒载体HE-mPro-luc。

[转染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

针对Hep3B细胞,在24孔细胞培养板上以每孔10×104个的细 胞数进行调整并进行传代,在检测镜下对达到70~80%的细胞密度的 Hep3B细胞施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用的质粒DNA的转染。关于用于 转染的溶液的组成为:每1个孔2μg的HE-mPro-luc、50ng的pRh-TK (Promega公司制)、2μl的Lipofectamine2000(Invitrogen公司制), 将它们混合在OptiMEM-I(GIBCO公司制)100μl中,然后在室温 下孵育20分钟,进行制备,将该溶液添加至在0.5ml无血清的 OptiMEM-I培养液中预孵育过的24孔细胞培养板中的Hep3B细胞 后,在37℃、5%CO2/20%O2的条件下,在无血清且未添加抗生素的 情况下孵育4小时。然后,更换为以10μM的浓度添加有5种化合 物(化合物#2、4、5、18、及21)的RPMI1640普通培养液1,再 在37℃、5%CO2/20%O2的条件下孵育48小时。然后,将培养液更 换为0.5ml无血清的PBS,温和地清洗细胞后,抽吸除去PBS,将 该操作施行2次,然后加入100μl的被动裂解缓冲液(passive lysis  buffer)(Promega公司制),于室温下混合溶解20分钟。需要说明 的是,作为阴性对照,使用在不存在化合物(添加有DMSO[1%]) 的条件下培养的Hep3B细胞(图3的“20%O2/DMSO”);作为阳 性对照,使用在HIF的活化剂(FG-4592[10μM])的存在下培养的 Hep3B细胞(图3的“20%O2/FG4592”)、在低氧(1%O2)且不存 在化合物(添加有DMSO[1%])的条件下培养的Hep3B细胞(图3 的“1%O2/DMSO”)。

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系统(Promega公司制)进行荧光素酶 报告检测,关于测定,使用Luminometer Lumat LB9507(NERTHOLD TECHNOLOGIES公司制)测定了萤火虫(Fire fly)和海肾(Renilla) 的荧光素酶量。然后,将萤火虫荧光素酶量除以海肾荧光素酶量, 由此算出了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转录活性。

3-2结果

明确发现,在正常氧(20%O2)条件下,5种化合物(化合物# 2、4、5、18、及21)使得Hep3B细胞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启 动子的转录量增加(图3)。此外,确认到了由所述化合物引起的增 加程度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图3的“*”表示相对于 “20%O2/DMSO”而言p<0.05[t检验,双侧检验],“**”表示相 对于“20%O2/DMSO”而言p<0.01[t检验,双侧检验])。该结果表 明5种化合物(化合物#2、4、5、18、及21)具有促进促红细胞生 成素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的效果,同时还表明该效果较之由现有 的HIF的活化剂(FG-4592)产生的效果而言更优异。

实施例5

4.对本发明化合物具有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mRNA表达 量的效果的确认

接着,为了针对本发明化合物所产生的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基 因的mRNA表达量的效果进行研究,利用定量PCR(定量聚合酶链 式反应,QT-PCR)进行了分析。

4-1方法

从上述实施例4促红细胞生成素中已确认具有促进促红细胞生 成素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的效果的5种化合物中,选择4种化合 物(化合物#2、4、5、及21),针对用RPMI1640普通培养液1(其 中以10μM的浓度添加有上述4种化合物)培养的Hep3B细胞,通 过6孔细胞培养板使用TriPure Isolation Reagent(Roche公司制)提 取全RNA。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阴性对照,使用在不存在化合物(添 加有DMSO[1%])的条件下培养的Hep3B细胞(图4的 “20%O2/DMSO”);作为阳性对照,使用在GATA特异性抑制剂 (K7174[10μM])存在下培养的Hep3B细胞(图4的 “20%O2/K7174”)、在低氧(1%O2)且不存在化合物(添加有 DMSO[1%])的条件下培养的Hep3B细胞(图4的“1%O2/DMSO”)。

将提取的RNA作为模板(template),使用SuperScript III RTS  First-strand kit(Invitrogen公司制)合成cDNA后,以GAPDH为内 部标准,采用定量PCR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mRNA的表达进行测定。 关于定量PCR,使用TaqMan(注册商标)Gene Expression Assays (使用GAPDH(Assay ID:Rn99999916_s1)、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Assay ID:Hs00171267_m1)的TaqMan[注册商标]探针[Applied  Biosystems公司制]),通过Step One Plus Real-Time PCR System (Applied Biosystems公司制)进行。

4-2结果

明确发现,在正常氧(20%O2)条件下,4种化合物(化合物# 2、4、5、及21)使得Hep3B细胞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mRNA 表达量增加(图4)。此外,确认到了由所述化合物引起的增加程度 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图4的“*”表示相对于 “O220%/DMSO0.1%”而言p<0.05[t检验,双侧检验],“**”表 示相对于“20%O2/DMSO”而言p<0.01[t检验,双侧检验]。)。需 要说明的是,关于GAPDH(内部标准)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 各样品之间没有观察到变化。该结果表明4种化合物(化合物#2、 4、5、及21)具有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mRNA表达量的效果, 同时还表明具有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的效果 的化合物具有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mRNA表达量的效果。

实施例6

5.对本发明化合物具有增加HIF的α亚基(HIF-α)产生的效果 的确认

为了调查由本发明化合物产生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启动子 的转录活性的效果的作用机制,对HIF的α亚基(HIF-α)的浓度进 行了测定。

5-1方法

将Hep3B细胞以每孔1×104个的量接种至24孔细胞培养板上后, 在正常氧(20%O2)条件下培养24小时,将3种化合物(化合物#4、 21及35)混合在RPMI1640普通培养液1中使其为10μM,进而在 正常氧(20%O2)条件下培养24小时后,使用Total HIF-1αCell-Based  ELISA Kit(R&D Systems,Inc.公司制)测定培养液中产生的HIF-α 的浓度。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阴性对照,使用在不存在化合物(添 加有DMSO[1%])的条件下培养的Hep3B细胞(图5的“对照”); 作为阳性对照,使用在HIF的活化剂(FG-4592[10μM]、DMOG[10 μM]、环吡酮[Ciclopirox][10μM])的存在下培养的Hep3B细胞(分 别为图5的“FG”、“DMOG”及“Ciclo”)。

5-2结果

明确了在正常氧(20%O2)条件下,3种化合物(化合物#4、 21、及35)使得Hep3B细胞中的HIF-α浓度增加(图5)。此外, 确认到了由所述化合物引起的增加程度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 (图5的“*”表示相对于“对照”而言p<0.05[t检验,双侧检验]。)。 该结果表明了3种化合物(化合物#4、21、及35)具有增加HIF-α 的产生的效果。

综合上述实施例3~6的结果可知,在本发明化合物的作用下 HIF-α产生量增加,HIF使得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进行正调控的 途径被激活,结果促进了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 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mRNA表达量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 增加。

参考例1

6.对化合物#1~15、17~31、及34~39具有增加ATP产生的效 果的确认

已知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血性器官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此外, 在脑缺血部位、ATP浓度降低也是已知的。因此,考虑到在促红细 胞生成素对缺血性器官损伤产生保护作用的机制中,细胞内的ATP 浓度可能会升高,针对在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的筛选中使用 的41种化合物中的化合物#1~15、17~31、及34~39,研究了增加 ATP产生的效果。

6-1方法

将Hep3B细胞以每孔1×104个的量接种至24孔细胞培养板后, 在正常氧(20%O2)条件下培养24小时,将36种化合物(化合物# 1~15、17~31、及34~39)混合在RPMI1640普通培养液1中使它们 的浓度为10μM,进而在正常氧(20%O2)条件下培养3小时、6小 时、或24小时后,使用“细胞的”ATP测定试剂(TOYO B-Net Co., Ltd制),利用GloMa 96Microplate Luminometer(Promega公司制) 测定培养液中产生的ATP的浓度。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阴性对照, 使用在不存在化合物(添加有DMSO[1%])的条件下培养的Hep3B 细胞(图6~8的“DMSO”);作为阳性对照,使用在HIF的活化 剂(FG-4592[10μM]、DMOG[10μM]、3,4-DHB[10μM]、及环吡酮 [10μM])的存在下培养的Hep3B细胞(分别为图6~8中的“FG”、 “DMOG”、“34-DHB”、及“Cyclo”)、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转 录抑制因子GATA特异性抑制剂(K7174[10μM])的存在下培养的 Hep3B细胞(图6~8的“K7174”)。

6-2结果

培养了3、6和24小时的情况下的结果分别如图6~8所示。明 确了36种化合物(化合物#1~15、17~31、及34~39)使得Hep3B 细胞中的ATP浓度增加(图6~8),尤其是有8种化合物(化合物 #1~8)所引起的增加程度较高(图7)。该结果表明36种化合物(化 合物#1~15、17~31、及34~39)具有增加ATP产生的效果,尤其是 8种化合物(化合物#1~8)的上述效果较高。进一步地,使用ATP 产生效果特别高的8种化合物(化合物#1~8),使化合物的浓度为 3μM、同样地进行了研究,结果确认到即时在以3μM的浓度使用化 合物#1~8的情况下,也同样可观察到增加ATP产生的效果。

实施例7

7.针对由本发明化合物所产生的细胞毒性的研究

为了研究由本发明化合物所产生的细胞毒性,测定了在本发明 化合物的存在下培养细胞时的细胞存活率。

7-1方法

将Hep3B细胞以每孔1×104个的量接种至24孔细胞培养板上 后,在正常氧(20%O2)条件下培养24小时,将化合物#4混合在 RPMI1640普通培养液1中使其为0.5、1、5、10或50μM,进而在 正常氧(20%O2)条件下培养24小时后,使用Cell Counting Kit-8 (同仁化学研究所制)测定活细胞数,算出细胞的存活率。需要说 明的是,作为对照,使用在不存在化合物(添加有DMSO[1%])的 条件下培养的Hep3B细胞(图9的“DMSO”)、在HIF的活化剂 (DMOG[10μM]、及环吡酮[10μM])的存在下培养的Hep3B细胞 (分别为图9的“DMOG”和“环吡酮”)。

7-2结果

虽然与使用0.5μM的化合物#4培养细胞时相比,使用100μM 的化合物#4培养细胞时,细胞存活率降低至约70%,但使用1、5 和10μM的化合物#4培养细胞时的细胞存活率,与使用0.5μM的 化合物#4培养细胞时几乎没有变化(图9)。需要说明的是,使用 0.5μM的化合物#4培养细胞时的细胞存活率,与在不存在化合物 (添加有DMSO[1%])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时的细胞存活率几乎相等。 该结果表明,在至少0~10μM的浓度范围内使用本发明的化合物#4 时,几乎观察不到由本发明化合物产生的细胞毒性。

实施例8

8.针对本发明的化合物的吸收的研究

为了研究本发明的化合物的吸收能力,将本发明的化合物给与 至模型动物,测定了血浆中的本发明的化合物的浓度。

8-1方法

[化合物的给与和给与后从小鼠中分离血浆]

向3只小鼠(C57BL/6N 8W,雄性,21-25g)尾静脉单次给与 化合物#4,在给与30分钟、1小时和6小时后,将各小鼠的颈椎脱 臼,经心脏采血500μl后,添加抗凝药(肝素10μl),进行离心处 理(12000rpm×20分钟,4℃),分离血浆。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尾 静脉单次给与了DMSO(57μl)的小鼠作为对照。

[使用LC/MS/MS的定量]

关于血浆中的化合物#4的浓度,使用由TSQ Quantum Ultra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制)和NANOSPACE SI-2(资生堂公 司制)构成的LC/MS/MS进行定量。化合物#4和用作内标物质的 2-甲基-5-([2-萘基氨基]羰基)-3-噻吩基)乙酸(以下称为“内部标准 化合物”)的选择反应监测(selected reaction monitoring,SRM)法 的条件为:“m/z 311.1>116.0(碰撞能,CE=24)”及“m/z 324.1>280.0 (CE=14)”。选择“Xbridge C18(150mm×2.1mm i.d.,3.5μm粒 径)”作为分析柱,使用2.5mM乙酸铵和2.5mM乙酸铵/甲醇 (2.5/97.5[v/v])作为流动相,以流速为200μl/分钟的二元梯度将化 合物洗脱。化合物#4和内部标准化合物分别在8.51和9.00分钟被 检测到(图10的上半部分),单次分析时间为15分钟。如下所述 对血浆试样(50μl)进行前处理,即,加入内标物质(100ng/ml, 50μl),采用利用0.1%甲酸-乙腈(200μl)的除蛋白法去除蛋白质, 用氮气吹干上清液后,再溶解至水/甲醇(50/50[v/v])(50μl)中, 通过过滤器。将经前处理得到的试样(1μl)导入LC/MS/MS中,测 定血浆中的化合物#4的浓度(μg/ml)(图10的下半部分)。

8-2结果

至少在给与30分钟后在血浆中以高水平检测到了化合物#4, 并且,至少在直至给与后6小时以内均检测到了化合物#4(图10 的下半部分,“#4”)。另一方面,从给与了作为对照的DMSO的 小鼠中,没有检测到化合物#4(图10的下半部分、“DMSO”)。 该结果表明,给与化合物#4时,其可被效率良好地吸收至体内。

实施例9

9.对本发明化合物在体内具有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促进效果的 确认

为了针对由本发明化合物所产生的体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 促进效果进行研究,使用给与了本发明的化合物的小鼠进行了分析。

9-1方法

制备4种化合物(化合物#4、5、21及35)(10mg/100μl的 DMSO)10μl与190μl玉米油的混合液(200μl),在每日15~18 点之间用导管将所述混合液(200μl)经口给与至每1只小鼠 (C57BL/6N 8W,雄性,21-25g),连续给与7日。需要说明的是, 作为对照,除使用经口给与了玉米油的小鼠以及经口给与了DMSO 和玉米油的小鼠之外,还使用了未给与的小鼠。

在最后给与的24小时后,将各小鼠的颈椎脱臼,经心脏采血500 μl后,添加抗凝药(肝素10μl),进行离心处理(12000rpm×20分 钟,4℃),分离血浆。使用试剂盒(Quantikine Mouse/Rat Epo  Immunoassay,R&D Systems公司制)测定血浆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的浓度(pg/ml)。

9-2结果

明确发现,与仅给与玉米油、或给与DMSO和玉米油的情况(分 别为图11A的“玉米油”、“DMSO+玉米油”)、及未给与的情况 (图11A的“正常”)相比,在给与了4种化合物(化合物#4、5、 21及35)的情况(图11A的“#4、5、21及35”)下,小鼠血中 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量有所增加。该结果表明4种化合物(#4、5、 21及35)具有在体内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效果,同时支持了 上述实施例中在体外验证了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促进效果的结果。

实施例10

10.对本发明化合物具有红细胞产生促进效果的确认

由于已经确认了本发明化合物在体内具有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 促进效果,所以针对本发明化合物所产生的红细胞产生促进效果进 行了研究。

10-1方法

将化合物#4(1mg)混合在200μl的CMC(羧甲基纤维素) 中得到化合物#4混合液,在每日15~18点之间用导管将所得的化合 物#4混合液(1mg/200μl的CMC)经口给与至每1只小鼠 (C57BL/6N 8W,雄性,21-25g),连续给与7日(n=3)。需要说 明的是,使用经口给与了CMC的小鼠作为对照(n=3)。

在最后给与的24小时后,将各小鼠的颈椎脱臼,经心脏采血500 μl后,添加抗凝药(肝素10μl),使用i-STAT(扶桑药品工业公司 制)测定了Hct值和血红蛋白浓度。

10-2结果

关于小鼠的Hct值(%PCV),在仅给与作为对照的CMC时为 42.7±1.78(平均值±标准偏差),而与之相对,在给与化合物#4时 增加为47.7±0.816(图11B的左图)。此外,关于小鼠的血液中的 血红蛋白浓度(g/dL),在仅给与作为对照的CMC时为14.5±0.604 (平均值±标准偏差),而与之相对,在给与化合物#4时增加为 16.2±0.286(图11B的右图)。该结果表明了化合物#4具有促进红 细胞产生的效果。

综合上述实施例9和10的结果可知,利用本发明的化合物能够 促进体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使得血液中的红细胞浓度升高, 因此,本发明的化合物可有效地用于预防和治疗由促红细胞生成素 表达下降、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降低所引起的贫血。

实施例11

11.对本发明化合物具有肝功能改善效果的确认

如上所述,已知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血性器官损伤具有保护作 用,作为缺血性器官损伤的一种,已知有由肝脏缺血导致的肾功能 障碍。因此,认为本发明的化合物、即已经确认具有促红细胞生成 素产生促进效果的化合物可能能改善肝脏的缺血性损伤、改善肝功 能,针对本发明的化合物所产生的肝脏的功能改善效果进行了研究。

11-1方法

将10μl化合物#4(10mg/100μl的DMSO)和15μl化合物#4 (20mg/100μl的DMSO)分别混合在190μl和185μl的玉米油中, 制备低浓度(5μg/ml)化合物#4混合液(200μl)和高浓度(15μg/ml) 化合物#4混合液(200μl),在每天15~18点之间用导管将所述混 合液(200μl)经口给与至每1只小鼠(C57BL/6N 8W,雄性,21-25 g),连续给与7日(n=4)。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经口给与了DMSO 的小鼠作为对照(n=4)。

在最后给与的24小时后,将各小鼠的颈椎脱臼,经心脏采血500 μl后,添加抗凝药(肝素10μl),进行离心处理(12000rpm×20分 钟,4℃),分离血浆。通过使用Transaminase CII-Test Wako(和光 纯药工业公司制)测定血浆中的肝功能指标(GOT[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谷草转氨酶]、及GPT[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谷丙转氨酶]),研究了改善肝功能的效果。此外, 使用试剂盒(Quantikine Mouse/Rat Epo Immunoassay,R&D Systems 公司制)测定了血浆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浓度(pg/ml)。

11-2结果

确认了通过给与低浓度(5μg/ml)和高浓度(15μg/ml)的化合 物#4,小鼠血浆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升高(图12的左图)。 此外,明确发现,化合物#4的给与使得血浆中的GOT和GPT浓度 降低(分别为图12的中间图、右图)。该结果表明了化合物#4具 有改善肝功能的效果。

实施例12

12.对本发明化合物具有脑缺血性损伤改善效果的确认

如上所述,已知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血性器官损伤具有保护作 用,作为缺血性器官损伤的一种,已知有由脑缺血导致的脑血管损 伤。因此,针对本发明的化合物、即已经确认了具有促进促红细胞 生成素产生的效果的化合物,探讨其改善脑缺血性损伤的效果,使 用MCA(middle cerebral artery,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小鼠(8-12 周龄的C57BL/6小鼠[22-30g])进行了分析。

12-1方法

[本发明的化合物的给与方法和MCA闭塞模型小鼠的制作]

向缺血4小时前的小鼠腹腔内给与2种化合物(化合物#4和 35)(40mg/kg小鼠体重)(n=1)。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对照,仅 给与介质(vehicle)(DMSO)(n=1)。将小鼠麻醉导入4%氟烷和 氧,以30分钟间隔腹腔内给与氯胺酮(40mg/kg)和二甲苯胺噻嗪 (4mg/kg),由此维持麻醉状态。全身麻醉导入后,在显微镜下露 出颈总动脉分支部。从颈内动脉向中枢侧插入6-0尼龙线(其尖端用 硅包覆),使尖端到达前交通动脉,进而将颈总动脉结扎,由此阻 断流向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在30分钟的缺血负荷后,抽出尼龙线, 解除颈总动脉的结扎,诱导再灌注。

[TTC染色法和神经学评价]

在再灌注24小时后将小鼠的颈椎脱臼,然后断头,摘取脑。从 大脑和小脑的边界制作5片厚2mm的大脑冠状切片。使大脑冠状切 片于37℃在用PBS稀释为1.5%的TTC溶液中反应20分钟,由此 进行TCC染色。染色后用数码相机获得大脑冠状切片的图像。

12-2结果

明确发现,在给与了化合物#4和35的MCA闭塞模型小鼠的 脑中,显示未被TTC染色的细胞死亡的组织的区域、即脑梗塞病灶 的体积,与给与了DMSO的MCA闭塞模型小鼠中的脑梗塞病灶的 体积相比减少(图13)。该结果表明了化合物#4和35具有改善脑 梗塞等脑缺血性损伤的效果。

实施例13

13.对本发明化合物具有肾保护效果的确认

已知在慢性肾脏病、缺血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等肾损伤中, 肾脏处于缺血状态。此外,如上所述,已经确认了本发明的化合物 具有改善脑缺血性损伤的效果。因此,接下来针对本发明的化合物 的肾保护效果进行研究。具体而言,研究了在顺铂存在下培养来自 人肾脏的细胞株(HK-2)时、由本发明的化合物产生的解除细胞毒 性的效果。

13-1方法

将HK-2细胞以5×103个/孔接种至96孔细胞培养板上后,培养 一夜,将顺铂和化合物#4混合在DMEM/F12普通培养液中使它们 的浓度分别为30μM和各种浓度(30、10、3、1、0.3、0.1、0.03、 0.01及0.003μM),进一步培养24小时后,使用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同仁化学研究所制),测定OD450mm处的吸光度,由此检 测由活细胞中的线粒体脱氢酶引起的向甲臜色素的转化,分析活细 胞的比例。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对照,使用了在不存在顺铂的条件 下培养的HK-2细胞(图14的“顺铂-”)、在存在顺铂(30μM) 且不存在化合物#4的条件下培养的HK-2细胞(图14的“顺铂+”)。

13-2结果

明确了化合物#4在至少1~300μM的浓度下显著抑制由顺铂导 致的HK-2细胞的死亡,尤其是在使用浓度为30μM左右的化合物 #4的情况下,能够效率良好地抑制细胞死亡(图14)。该结果表 明了化合物#4具有解除由顺铂等药物引起的肾毒性的效果、即保护 肾不受所述药物的损伤的效果。

进而,研究了通过在本发明的化合物的存在下对HK-2细胞进行 预培养(preincubation)是否能够有效地抑制细胞死亡。使本发明的 化合物#4的浓度为3μM,预先培养细胞1小时后,按照上述实施 例12中记载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明确发现,与没有进行预培养 处理的情况(图15的“前处理-”)相比,在进行过预培养处理的 情况(图15的“前处理+”)下,能够进一步抑制由顺铂导致的HK-2 细胞的死亡(图15)。该结果表明:如果多次给与化合物#4,则可 能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解除由顺铂等药物引起的肾毒性的效果、即保 护肾不受所述药物的损伤的效果。

实施例14

14.对本发明化合物具有胰岛素分泌促进效果的确认

为了研究本发明的化合物所产生的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效果,使 用来自朗氏岛的细胞株(ISN-1e)对ATP的产生量进行了分析。

14-1方法

将ISN-1e细胞以2×105个/孔接种至96孔细胞培养板上后,培 养一夜,将化合物#4混合在RPMI1640普通培养液2中使其为各种 浓度(10、3、1、0.3、0.1、及0.03μM),进而培养3小时后,使 用“细胞的”ATP测定试剂(TOYO B-Net Co.,Ltd制),利用GloMa  96 Microplate Luminometer(Promega公司制)测定培养液中产生的 ATP的浓度。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对照,使用在不存在化合物的条 件下(添加有DMSO[1%])培养的ISN-1e细胞(图16的“对照”)、 在HIF的活化剂(FG-4592[10、3、1、0.3及0.1μM])的存在下培 养的ISN-1e细胞。

14-2结果

明确发现,化合物#4在至少0.03~10μM的浓度下使ISN-1e细 胞内的ATP浓度显著(相对于对照而言为2倍以上)升高(图16)。 已知在朗氏岛中,细胞内ATP浓度的上升会促进胰岛素分泌,由此 表明化合物#4具有刺激朗氏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的效果,同时还表 明了存在通过该效果改善糖尿病的可能性。

实施例15

15.对化合物#2、4、5、21及35具有抑制Leigh细胞的由氧化 应激导致的细胞死亡的效果的确认

明确发现,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如下效果,即,在低氧条件下 解除由细胞因子(TNFα)产生的对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负调控的 途径(参见实施例2),并且具有改善脑缺血性损伤的效果(参见实 施例12)。根据上述结果,认为本发明的化合物可能具有改善缺血·低 氧状态、减弱(抑制)氧化应激的作用。因此,为了针对抑制Leigh 细胞的由氧化应激导致的细胞死亡的效果进行研究,在化合物#2、 4、5、21及35的存在下培养经谷胱甘肽合成抑制剂BSO处理过的 Leigh细胞,测定了细胞存活率。

15-1方法

将Leigh细胞以每孔4×104个的量接种至24孔细胞培养板上后, 培养24小时,将谷胱甘肽合成抑制剂BSO(L-Buthionine  sulphoximine,L-丁硫氨酸亚砜亚胺)(Sigma-Aldrich公司制)混合 在培养液中使其为500μl。在BSO的存在下培养24小时后,将5 种化合物(化合物#2、4、5、21及35)混合在培养液中使它们的 浓度为10μM。在上述5种化合物的存在下培养4日后,使用Cell  Counting Kit-8(同仁化学研究所制)测定活细胞数,算出细胞的存 活率(图17的“BSO+#2”、“BSO+#4”、“BSO+#5”、“BSO+#21”、 “BSO+#35”)。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对照,使用在不存在化合物和 BSO的条件下培养的Leigh细胞(图17的“cell only”)、在不存在 化合物的条件下培养的Leigh细胞(图17的“BSO”)、在HIF的活 化剂(FG-4592[10μM])的存在下培养的Leigh细胞(图17的 “BSO+FG4592”)、在ATP产生促进剂(辅酶Q10[1μM])的存在 下培养的Leigh细胞(图17的“BSO+CoQ10”)、在抗氧化物质(α- 硫辛酸[1μM])的存在下培养的Leigh细胞(图17的“BSO+αLA”)。

15-2结果

明确发现,5种化合物(化合物#2、4、5、21及35)能够效率 良好地抑制由BSO导致的Leigh细胞的细胞死亡(图17)。该结果 表明了5种化合物(化合物#2、4、5、21及35)能够抑制Leigh 脑病等线粒体病患者中的由氧化应激导致的细胞死亡,表明了本发 明的化合物能够治疗Leigh脑病等线粒体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通过本发明,不仅能够解除对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抑制、促 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能够治疗·预防伴随起因于促红细胞生 成素的产生下降、反应性降低的疾病的贫血,还能够减慢上述疾病 的发展、改善上述疾病的症状,因此,在上述疾病的治疗药物的领 域中是有用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促 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包含1种或2种以上选自下组 的化合物,所述组由下述通式(I)、通式(II)和通式(III)表示 的化合物、以及R3为OH时它们的医药上容许的盐组成,

式(I)中,R1表示:

苯环未被取代或苯环被碳原子数1~7的烷基、碳原子数1~7的 烷氧基、氟和/或氯取代的苯甲酰基甲基、

未取代或被氟取代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4~6的烷基、 或

经苯基或环戊基取代的亚甲基或亚乙基,所述苯基还可被1个 以上的苯基取代,

R2选自由在吲哚的4、5、6和/或7位取代的氢、碳原子数1~4 的烷基、碳原子数1~7的烷氧基、氟、氯组成的组,

R3为选自OH、OR4、NHR4及NR4R5中的任一个基团,R4和R5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

式(II)中,R6为氢或甲基,X为碳原子数4~6的亚烷基、或碳 原子数为4的醚基,R3为选自OH、OR4、NHR4及NR4R5中的任一 个基团,R4和R5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 基,

式(III)中,A表示吲哚或萘,A为吲哚时,吲哚的3位和5 位分别被乙酸基和R7O取代,A为萘时,萘的1位和7位分别被乙 酸基和R7O取代,R7表示碳原子数1~5的烷基或苄基,所述苄基的 苯环可以被1个或2个以上的碳原子数1~3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3 的烷氧基取代,R3为选自OH、OR4、NHR4及NR4R5中的任一个基 团,R4和R5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其特征在 于,具有解除由炎性细胞因子所引起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抑制的 作用、和/或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作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其特征在 于,炎性细胞因子为TNFα。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 其特征在于,化合物为下式(I-1)、(I-1”’)、(I-1””)、(I-1””’)、 (I-2)、(I-2’)、(I-2”)、(I-2”’)、(I-3)、(I-3”)、(I-3”’)、 (I-3””)、(II-1)、(II-1’)、(II-2)、(III-1)、(III-1’)、 (III-1”)、(III-1”’)、(III-2)、或(III-2’)表示的化合物或它 们的医药上容许的盐,

5.治疗·预防贫血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4中 任一项所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

6.肝功能改善剂,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 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

7.缺血性损伤改善剂,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4中任一 项所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

8.肾保护剂,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 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

9.胰岛素分泌促进剂,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4中任一 项所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剂。

10.线粒体病的治疗剂,包含选自由下述通式(I)、通式(II) 和通式(III)表示的化合物、以及R3为OH时它们的医药上容许的 盐组成的组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化合物,

式(I)中,R1表示:

苯环未被取代或苯环被碳原子数1~7的烷基、碳原子数1~7的 烷氧基、氟和/或氯取代的苯甲酰基甲基、

未取代或被氟取代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4~6的烷基、 或

经苯基或环戊基取代的亚甲基或亚乙基,所述苯基还可被1个 以上的苯基取代,

R2选自由在吲哚的4、5、6和/或7位取代的氢、碳原子数1~4 的烷基、碳原子数1~7的烷氧基、氟、氯组成的组,

R3为选自OH、OR4、NHR4及NR4R5中的任一个基团,R4和R5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

式(II)中,R6为氢或甲基,X为碳原子数4~6的亚烷基、或碳 原子数为4的醚基,R3为选自OH、OR4、NHR4及NR4R5中的任一 个基团,R4和R5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 基,

式(III)中,A表示吲哚或萘,A为吲哚时,吲哚的3位和5 位分别被乙酸基和R7O取代,A为萘时,萘的1位和7位分别被乙 酸基和R7O取代,R7表示碳原子数1~5的烷基或苄基,所述苄基的 苯环可以被1个或2个以上的碳原子数1~3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3 的烷氧基取代,R3为选自OH、OR4、NHR4及NR4R5中的任一个基 团,R4和R5相同或不同,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粒体病的治疗剂,其特征在于,化 合物为下式(I-1)、(I-1”’)、(I-1””)、(I-2)或(III-1)表 示的化合物或它们的医药上容许的盐,

12.下式(I-1’)、(I-1”)、(I-2)、(I-2’)、(I-2”)、 (I-2”’)、(I-3)、(I-3’)、(II-2)、(III-1)或(IV-1)表示 的化合物或它们的医药上容许的盐,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