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玉米/小麦-大豆间套作体系中土壤的培肥方法

一种玉米/小麦-大豆间套作体系中土壤的培肥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小麦-大豆间套作体系中土壤的培肥方法,包括:S1:在春季3月-4月采用条带间隔方式在玉米种植带上种植玉米,至当年8月-9月收获;S2:收获玉米后在玉米种植带上播种光叶紫花苕,并于当年10月下旬-11上旬期间将光叶紫花苕鲜草翻耕入土;S3:在当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在小麦-大豆种植带上播种小麦,至翌年5月-6月期间收获;S4:在翌年6月中下旬,在小麦-大豆种植带内播种大豆或甘薯,至翌年10月下旬进行收获;S5:翌年10月下旬收获完大豆或甘薯后播种光叶紫花苕,并于第三年3月-4月将光叶紫花苕鲜草翻耕入土。本发明方法采用绿色环保的方式提升土壤肥力,有利于使我国农业生产向可持续化发展道路迈进。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3-0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G1/00 授权公告日:20170919 终止日期:20180317 申请日:20140317

    专利权的终止

  • 2017-09-19

    授权

    授权

  • 2015-10-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00 申请日:201403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9-2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玉米/小麦-大豆间套作体系中土壤的培肥方法。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农业种植一直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我国传统农业一直采用农家肥进行土壤培肥,该方法培肥效果好,而且环保无污染,但是由于现代养殖技术的进步,各种养殖业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生产,对农家肥的取用形成了一定困难,所以,目前农业种植主要依靠施用化肥来保证农作物的产量,而忽视了对土壤的培肥,仅仅依靠施用化肥非常容易造成土地环境污染,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对土地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和破坏,土壤养分流失或利用不充分,农业生产种植效率低下,产能释放不足。 

具相关研究表明,绿肥作物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平均为15%左右。当绿肥返回土壤后,它将对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分解与积累产生积极影响。(严昶升,1988)党萍莉(1994)、杨靖一(1995)、史吉平(2002)等的研究均表明,长期施用绿肥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无机复合量,进而使土壤有机质得到改善,提高土壤肥力。另外,施用绿肥等有机肥,能使土壤松结态、稳结态和紧结态腐殖质的含量均有所提高(姜岩等,1987;史吉平,2002)。而长期单施化肥,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持,会造成松结态的土壤腐殖质含量下降、紧结态的比例提高,使得土壤有机质品质恶化,不利于调节土壤养分的供应(张伯泉等,1987;Nietal,2004)。张友金(1992)、林敬兰(1998)的研究也表明绿肥覆盖能使土壤有机质显著提高。孙聪姝,王宏燕(1998)通过定位试验研究耗竭阶段培肥物质对土壤有机质的持续效应,结果说明种植绿肥可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王瑞宝(2009)研究了翻压光叶苕子能明显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且不同的翻压量对有机质的贡献不一样。近年来国内的试验证明,在大多数地区的土壤上翻压绿肥,都能使土壤有机质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在丘陵红壤上连续种植三年绿肥,土壤容重分别降低0.04-0.09g/cm3,孔隙度增加1.51%-3.40%(谢瑾岚等,1990);在果园连续五年套种绿肥后,土壤孔隙率较试验前增加了4.72%-6.26%,与不种植绿肥的对照相比增加3.42%-4.51%,土壤容重较试验前减少了0.19%-0.29%,与对照相比减少了0.14%-0.23%,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提高了5.71%-6.28%(邰通桥等,1999)。李宗新(2004),杨玉海等(2005)的研究表明绿肥还田能使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增加,物理性状得到改良。包兴国等(1994)研究发现,在配施适量磷肥的条件下,按照45t/hm2的翻压量翻压绿 肥,可使土壤容重比空白对照下降12.3%,孔隙度增加10.3%,含水量增加18.2%;与施用化肥的处理相比,土壤容重下降了10.8%,孔隙度增加了9.0%,含水量增加了18.3%。刘国顺(2006)、罗贞宝(2006)、王永(2009)等人的研究也均获得了类似的结论。此外,翻压绿肥还有调节土壤pH、Ec、改善地表温度等作用(黄显淦等,1996;赵茜,2002)。 

为了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使农业产能得到充分发挥,本发明将提供一种采用“在玉米/小麦-大豆间套作体系中利用空闲时段种植绿肥作物并翻压利用”使土壤得以培肥的方法,不仅可以培肥地力,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以改良中低产田土。 

下述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缩略语和关键术语定义: 

间作:指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通常在作物名称间采用/表示。如:小麦/蚕豆。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共生期只占生育期的一小部分时间,是一种解决前后季作物间季节矛盾的复种方式。通常在作物名称间采用//表示。如:玉米//小麦。 

轮作:指的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通常在作物名称间采用-表示。如:小麦-大豆。 

间套作:就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中,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隔行有规则栽种的种植制度。 

间套作体系:就是指包括间套作中全部作物的一个完整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玉米/小麦-大豆间套作体系中土壤的培肥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农作物中化肥的施用量,减轻化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采用绿色环保的方式提高粮食的品质、提升土壤肥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玉米/小麦-大豆间套作体系中土壤的培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春季3月-4月期间采用条带间隔方式在玉米种植带上种植玉米,至当年8月-9月收获; 

S2:在当年8月-9月收获玉米后,立即在玉米种植带上播种光叶紫花苕,并于当年10月下旬-11上旬期间、在小麦播种前,通过整地将玉米种植带上的光叶紫花苕鲜草翻耕入土; 

S3:在当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期间,采用条带间隔方式在玉米种植带相邻的小麦-大豆种植带上播种小麦,至翌年5月-6月期间进行收获; 

S4:在翌年6月中下旬时,在小麦-大豆种植带上,采用条带间隔方式播种大豆,至翌年10月下旬进行收获; 

S5:翌年10月下旬收获完大豆后,立即在小麦-大豆种植带上播种光叶紫花苕,并于第三年3月-4月期间,在玉米播种前,通过整地将光叶紫花苕鲜草翻耕入土。 

本发明方法优选为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春季3月期间采用条带间隔方式在玉米种植带上双行种植玉米,至当年8月收获; 

S2:在当年8月收获玉米后,立即在玉米种植带上播种光叶紫花苕,并于当年11月上旬期间,在小麦播种前,通过整地将玉米种植带上的光叶紫花苕鲜草翻耕入土; 

S3:在当年11月上旬期间,采用条带间隔方式,在玉米种植带相邻的小麦-大豆种植带上播种小麦,至翌年6月中下旬时进行收获; 

S4:在翌年6月中下旬时,在小麦-大豆种植带上、采用条带间隔方式播种大豆,至翌年10月下旬进行收获; 

S5:翌年10月收获完大豆后,立即在小麦-大豆种植带上播种光叶紫花苕,并于第三年3月期间、在玉米播种前,通过整地将的光叶紫花苕鲜草翻耕入土。 

本发明方法中的大豆可以替换为甘薯。 

本发明方法的玉米种植带和小麦-大豆种植带的带宽为1米,相邻两个种植带之间无间隙。 

本发明方法的步骤S2中立即在玉米种植带上播种光叶紫花苕的种子用量为:每公顷60千克。 

本发明方法的步骤S5中立即在大豆种植带上播种光叶紫花苕的种子用量为:每公顷45千克。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首次提出利用玉米/小麦-大豆间套作体系中空闲期种植绿肥作物并翻耕入土培肥土壤的方法,该发明方法尤其适用于丘陵区旱地土壤的用养结合。本发明方法充分、合理的利用了土地资源以及玉米/小麦-大豆间套作体系中的空闲期及其光热资源,将8月份收获玉米到11月初播种小麦时,玉米种植带上的3个月空闲时间,以及10月底收获大豆或甘薯、至翌年3月播种玉米时,小麦-大豆种植带上的4个月的空闲时间,将这两段空闲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种植豆科绿肥:光叶紫花苕,由于光叶紫花苕可实现生物固氮作用,其植株鲜体翻压入土壤中可作为最佳生态、环保的有机肥用以培肥土壤。本发明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农作物中10%-15%的化肥施用量,减轻化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采用绿色环保的方式提高粮食的品质、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实现 农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有利于使我国农业生产向可持续化发展道路迈进。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表1所示,一种玉米/小麦-大豆间套作体系中土壤的培肥方法,采用以下步骤进行土壤培肥种植: 

S1:在春季3月期间采用双行间隔播种方式在玉米种植带上种植玉米,至当年8月收获; 

S2:在当年8月收获玉米后,立即在玉米种植带上播种光叶紫花苕,并于当年11月上旬期间、在小麦播种前,通过整地将玉米种植带上的光叶紫花苕鲜草翻耕入土; 

S3:在当年11月上旬期间,采用条带间隔播种方式、在玉米种植带相邻的小麦-大豆种植带上播种小麦,至翌年6月中下旬时进行收获; 

S4:在翌年6月中下旬时,在小麦-大豆种植带上、采用条带间隔方式播种大豆,至翌年10月下旬进行收获; 

S5:翌年10月收获完大豆后,立即在小麦-大豆种植带上播种光叶紫花苕,并于第三年3月期间、在玉米播种前,通过整地将的光叶紫花苕鲜草翻耕入土。 

本发明方法的玉米种植带和小麦-大豆种植带的带宽为1米,相邻两个种植带之间无间隙。 

本发明方法的步骤S2中立即在玉米种植带上播种光叶紫花苕的种子用量为:每公顷60千克。 

本发明方法的步骤S5中立即在大豆种植带上播种光叶紫花苕的种子用量为:每公顷45千克。 

本发明方法充分、合理的利用了土地资源以及玉米/小麦-大豆间套作体系中空闲期及其光热资源,将8月份收获玉米到11月初播种小麦时,玉米种植带上的3个月空闲时间,以及10月底收获大豆或甘薯、至翌年3月播种玉米时,小麦-大豆种植带上的4个月空闲时间,将这两段空闲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种植豆科绿肥:光叶紫花苕,由于光叶紫花苕可实现生物固氮作用,其植株鲜体翻压入土壤中可作为最佳生态、环保的有机肥用以培肥土壤。 

采用本发明方法一种玉米/小麦-大豆间套作体系中土壤的培肥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农作物中10%-15%的化肥施用量,减轻化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采 用绿色环保的方式提高粮食的品质、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有利于使我国农业生产向可持续化发展道路迈进。 

实施例2: 

如表1所示,一种玉米/小麦-大豆间套作体系中土壤的培肥方法,采用以下步骤进行培肥种植: 

S1:在春季3月期间采用条带间隔方式在玉米种植带上种植玉米,至当年8月收获; 

S2:在当年8月收获玉米后,立即在玉米种植带上播种光叶紫花苕,并于当年11月上旬期间、在小麦播种前,通过整地将玉米种植带上的光叶紫花苕鲜草翻耕入土; 

S3:在当年11月上旬期间,采用条带间隔方式、在玉米种植带相邻的小麦-大豆种植带上播种小麦,至翌年6月中下旬时进行收获; 

S4:在翌年6月中下旬时,在小麦-大豆种植带内、采用条带间隔方式播种甘薯,至翌年10月下旬进行收获; 

S5:翌年10月收获完甘薯后,立即在小麦-大豆种植带上播种光叶紫花苕,并于第三年3月期间、在玉米播种前,通过整地将的光叶紫花苕鲜草翻耕入土。 

本发明方法的玉米种植带和小麦-大豆种植带的带宽为1米,相邻两个种植带之间无间隙。 

本发明方法的步骤S2中立即在玉米种植带上播种光叶紫花苕的种子用量为:每公顷60千克。 

本发明方法的步骤S5中立即在大豆种植带上播种光叶紫花苕的种子用量为:每公顷45千克。 

本发明方法充分、合理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和玉米/小麦-大豆间套作体系中空闲期及其光热资源,将8月份收获玉米到11月初播种小麦时,玉米种植带上的3个月空闲时间,以及10月底收获大豆或甘薯、至来年3月播种玉米时,小麦-大豆种植带上的4个月空闲时间,将这两段空闲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种植豆科绿肥:光叶紫花苕,由于光叶紫花苕可实现生物固氮作用,其植株鲜体翻压入土壤中可作为最佳生态、环保的有机肥用以培肥土壤。 

采用本发明方法一种玉米/小麦-大豆间套作体系中土壤的培肥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农作物中10%-15%的化肥施用量,减轻化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采用绿色环保的方式提高粮食的品质、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有利于使我国农业生产向可持续化发展道路迈进。 

表1: 

月份 玉米种植带 小麦-大豆种植带 玉米种植带 小麦-大豆种植带 1月 光叶紫花苕 小麦 光叶紫花苕 小麦 2月 光叶紫花苕 小麦 光叶紫花苕 小麦 3月 玉米 小麦 玉米 小麦 4月 玉米 小麦 玉米 小麦 5月 玉米 小麦 玉米 小麦 6月 玉米 大豆 玉米 大豆 7月 玉米 大豆 玉米 大豆 8月 光叶紫花苕 大豆 光叶紫花苕 大豆 9月 光叶紫花苕 大豆 光叶紫花苕 大豆 10月 光叶紫花苕 大豆 光叶紫花苕 大豆 11月 小麦 光叶紫花苕 小麦 光叶紫花苕 12月 小麦 光叶紫花苕 小麦 光叶紫花苕 1月 小麦 光叶紫花苕 小麦 光叶紫花苕 2月 小麦 光叶紫花苕 小麦 光叶紫花苕 3月 小麦 玉米 小麦 玉米 4月 小麦 玉米 小麦 玉米 5月 小麦 玉米 小麦 玉米 6月 大豆 玉米 大豆 玉米 7月 大豆 玉米 大豆 玉米 8月 大豆 光叶紫花苕 大豆 光叶紫花苕 9月 大豆 光叶紫花苕 大豆 光叶紫花苕 10月 大豆 光叶紫花苕 大豆 光叶紫花苕 11月 光叶紫花苕 小麦 光叶紫花苕 小麦 12月 光叶紫花苕 小麦 光叶紫花苕 小麦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