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能监测继电器合闸端和拉闸端工作状态的继电器控制电路

能监测继电器合闸端和拉闸端工作状态的继电器控制电路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监测继电器合闸端和拉闸端工作状态的继电器控制电路,涉及继电器控制电路技术领域。该电路在对继电器控制电路带电检修时不存在安全隐患,在检修过程中能让检修人员很清楚的监测到继电器的合闸端和拉闸端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在合闸端: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在电阻R2的另一端上,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在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上,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在电阻R4的一端上,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在电阻R5的一端上,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在5V电源接线端上,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在继电器合闸端上。拉闸端与合闸端电路连接一样。通过两个电平信号采集器分别采集合闸端和拉闸端的电平信号来显示继电器是处于合闸工作状态合拉闸工作状态。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83568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杭州西力电能表制造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510173355.5

  • 发明设计人 李克;朱永丰;杨兴;张凤志;任旭;

    申请日2015-04-14

  • 分类号H01H47/00(20060101);

  • 代理机构33109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尉伟敏

  • 地址 310014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转塘科技经济区块11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0:16:5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7-28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H01H47/0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50414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17-01-11

    授权

    授权

  • 2015-09-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H47/00 申请日:201504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8-1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控制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监测继电器合闸端 和拉闸端工作状态的继电器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继电器控制电路直接把控制端连接在继电器12V电源接线端上。由于 12V电源接线端电源既要给继电器控制电路的驱动端供电,也要给继电器控制电 路的控制端供电,驱动端供电的稳定性易受到控制端供电的稳定性影响。驱动 端供电电源不稳定,易在三极管上产生35V左右的尖峰电压,35V左右的尖峰电 压易对三极管造成烧坏,从而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还有,现有继电器控制 电路直接连接在强电上,导致对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带强电检修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设计一种能防止继电器动作产生的尖峰电压对三极管造成损坏,并且在 对继电器控制电路带电检修时不存在安全隐患,并在检修过程中能让检修人员 很清楚的监测到继电器的合闸端和拉闸端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的继电器控制电路 显得非常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继电器控制电路由于驱动端与控制端的供电电源是 同一路电源,驱动端供电的稳定性易受到控制端供电的稳定性影响,易在三极 管上产生较高的尖峰电压对三极管造成烧坏,从而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带 强电检修存在安全隐患,且在检修过程中检修人员不知道继电器的合闸端和拉 闸端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的这些不足,提供一种驱动端供电的稳定性不会受到控 制端供电的稳定性影响,驱动端供电电源稳定,不会在三极管上产生较高的尖 峰电压,三极管不易烧坏,从而延长继电器控制电路使用寿命,在对继电器控 制电路带电检修时不存在安全隐患,并在检修过程中能让检修人员很清楚的监 测到继电器的合闸端和拉闸端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的能监测继电器合闸端和拉闸 端工作状态的继电器控制电路。

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

能监测继电器合闸端和拉闸端工作状态的继电器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 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二极管D1、二极管 D2、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TVS、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 三极管Q5、三极管Q6、电容C1、一号节点、二号节点、三号节点、四号节点、 五号节点、六号节点、七号节点、八号节点、九号节点、十号节点、电阻R8、 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光电耦合器OPT22、光电 耦合器OPT23、电线接地端GND、继电器合闸端、继电器拉闸端、12V电源接线 端、5V电源接线端和信号接地端SGND;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端、12V电源接线 端、电阻R1的一端和二极管D2的负极端分别连接在一号节点上;所述三极管 Q1的发射极、电阻R1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二号节点上; 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TVS的一 端、电阻R3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和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连接在三号节点 上;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TVS 的另一端、电阻R2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6的集电极分别连接在 四号节点上;三极管Q4的发射极、信号接地端SGND、三极管Q6的发射、电阻 R10的一端和电阻R13的一端分别连接在五号节点上;所述继电器合闸端、电阻 R8的一端、电阻R9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六号节点上;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电 阻R10的另一端和光电耦合器OPT22的3号端口分别连接在七号节点上;所述 继电器拉闸端、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12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八号节点上;所 述电阻R9的另一端、光电耦合器OPT22的2号端口、电阻R12的另一端、光电 耦合器OPT23的2号端口和电线接地端GND分别连接在九号节点上;所述电阻 R7的另一端、电阻R13的另一端和光电耦合器OPT23的3号端口分别连接在十 号节点上;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在电阻R2的另一端上,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 在电阻R3的另一端上;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在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上,三极管 Q3的集电极连接在电阻R4的一端上,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在电阻R5的一端上, 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在5V电源接线端上;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在三极管Q5 的发射极上,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在电阻R6的一端上,三极管Q5的基极连 接在电阻R7的一端上,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在5V电源接线端上;电阻R8的 另一端连接在光电耦合器OPT22的1号端口上;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在光电 耦合器OPT23的1号端口上;光电耦合器OPT22的4号端口连接在5V电源接线 端上,光电耦合器OPT23的4号端口也连接在5V电源接线端上;还包括一号电 平信号采集器、二号电平信号采集器、合闸提示电路和拉闸提示电路;一号电 平信号采集器的采集端与三号节点连接,二号电平信号采集器的采集端与四号 节点连接;合闸提示电路包括:电阻R51、电阻R52、电阻R53、电阻R54、电 阻R55、PNP型的三极管Q51、NPN型的三极管Q52、续流电感L、合闸端工作 状态显示器和VCC电源端口;电阻R51的一端与一号电平信号采集器的输出端 连接,电阻R5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51的基极连接,电阻R52的一端与三极管 Q51的基极连接,电阻R5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5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51的 发射极与VCC电源端口连接,三极管Q51的集电极与续流电感L的一端连接, 续流电感L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5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53的一端与三极管Q52 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5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52的基极连接,电阻R54的一端 与三极管Q52的基极连接,电阻R54的另一端与合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的正极 连接,电阻R55的一端与三极管Q52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55的另一端与合闸 端工作状态显示器的正极连接,合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的负极与电线接地端GND 连接;拉闸提示电路包括:电阻R61、电阻R62、电阻R63、电阻R64、电阻R65、 PNP型的三极管Q61、NPN型的三极管Q62、续流电感L和拉闸端工作状态显示 器;电阻R61的一端与二号电平信号采集器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61的另一端 与三极管Q61的基极连接,电阻R62的一端与三极管Q61的基极连接,电阻R62 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6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61的发射极与VCC电源端口连 接,三极管Q61的集电极与续流电感L的一端连接,续流电感L的另一端与三 极管Q6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63的一端与三极管Q6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63 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62的基极连接,电阻R64的一端与三极管Q62的基极连接, 电阻R64的另一端与拉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的正极连接,电阻R65的一端与三 极管Q62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65的另一端与拉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的正极连 接,拉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的负极与电线接地端GND连接。

R1为限流保护电阻,防止大电流对继电器控制电路后面的器件造成损坏。

D1、D2、TVS、C1为保护器件,防止继电器控制电路动作产生的35V左右的 较高尖峰电压对三极管造成损坏。

R2、R3为三极管基极电流控制电阻,使三极管工作时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R4、R6、Q3、Q5为继电器控制电路提供驱动电流;

R8、R11分别为光电耦合器OPT22和光电耦合器OPT23提供设定工作电流。

本方案中继电器控制电路的两控制端为三号节点和四号节点。R4、R6、Q3、 Q5通过5V电源为继电器控制电路提供驱动电流,与以往上拉至12V电源(由于 市电的波动而导致此电源不够稳定)相比更加稳定可靠。继电器控制电路的驱 动端供电的稳定性不会受到控制端供电的稳定性影响,驱动端供电电源稳定, 不会在三极管上产生较高的尖峰电压,三极管不易烧坏,从而延长继电器的使 用寿命,并在对继电器控制电路带电检修时不存在安全隐患。本方案成本低, 可靠性高。本方案通过光电耦合器OPT22和光电耦合器OPT23实现了电信号转 光信号再转电信号的功能,做到了电气隔离,使继电器控制电路部分脱离了强 电端,变得更加安全,并在检修过程中能让检修人员很清楚的监测到继电器的 合闸端和拉闸端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的能监测继电器合闸端和拉闸端工作状态。

工作过程:当继电器合闸端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时,高电平经过电阻R8的 限流后,再经光电耦合器OPT22的发光二极管导通,使光电耦合器OPT22的发 光二极管产生光信号,从而使得光电耦合器OPT22的光敏晶体管导通,进而使 得七号节点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此时,三极管Q3导通,进而三极管Q4导通, 三号节点由原先的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由电阻R3控制的三极管Q2导通,此时 继电器控制电路的两控制端出现足够压差而使继电器控制电路朝继电器合闸端 动作。同理,当继电器拉闸端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时,高电平经过电阻R11的 限流后,再经光电耦合器OPT23的发光二极管导通,使光电耦合器OPT23的发 光二极管产生光信号,从而使得光电耦合器OPT23的光敏晶体管导通,进而使 得十号节点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此时,三极管Q5导通,进而三极管Q6导通, 四号节点由原先的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由电阻R2控制的三极管Q1导通,此时 继电器控制电路的两控制端出现足够压差而使继电器控制电路朝继电器拉闸端 动作。

当三号节点由原先的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时,一号电平信号采集器把采集到 的三号节点的低电平信号传给合闸提示电路,合闸提示电路通过PNP型的三极 管Q51控制合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的通断来实现合闸显示提示,从而提示检修 人员在检修过程中继电器的合闸端是处于合闸工作状态的。本方案的合闸提示 电路通过一号电平信号采集器采集三号节点的低电平来控制三极管Q51的导通, 三极管Q51再来控制三极管Q52导通,三极管Q52又来控制合闸端工作状态显 示器的通断来实现合闸端是处于工作状态的合闸显示提示。也即继电器的合闸 端为高电平时合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显示合闸端处于高电平工作状态,继电器 的合闸端为低电平时合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显示合闸端处于低电平工作状态。 PNP型的三极管Q51基极输入高电平脉冲信号时,Q51截止蜂鸣器自动关闭。在 本方案中,三极管Q51、电阻R53、R54和电阻R55组成了合闸端工作状态显示 器的限流电路,在合闸提示电路出现高压时,限流电路会限制蜂鸣器上通过的 电流,用于保护合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本方案在检修过程中能够及时作出合 闸端工作状态的提示,便于检修人员监测和了解继电器检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同理,当四号节点由原先的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时,二号电平信号采集器把 采集到的四号节点的低电平信号传给拉闸提示电路,拉闸提示电路通过PNP型 的三极管Q61控制拉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的通断来实现拉闸显示提示,从而提 示检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继电器的拉闸端是处于拉闸工作状态的。本方案的拉 闸提示电路通过二号电平信号采集器采集四号节点的低电平来控制三极管Q61 的导通,三极管Q61再来控制三极管Q62导通,三极管Q62又来控制拉闸端工 作状态显示器的通断来实现拉闸端是处于工作状态的拉闸显示提示。也即继电 器的拉闸端为高电平时拉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显示拉闸端处于高电平工作状 态,继电器的拉闸端为低电平时拉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显示拉闸端处于低电平 工作状态。PNP型的三极管Q61基极输入高电平脉冲信号时,Q61截止蜂鸣器自 动关闭。在本方案中,三极管Q61、电阻R63、R64和电阻R65组成了拉闸端工 作状态显示器的限流电路,在拉闸提示电路出现高压时,限流电路会限制蜂鸣 器上通过的电流,用于保护拉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本方案在检修过程中能够 及时作出拉闸端工作状态的提示,便于检修人员监测和了解继电器检修的完整 性和可靠性。

作为优选,还包括合闸非门电路、合闸触发器、合闸提示无线发射模块、 拉闸非门电路、拉闸触发器和拉闸提示无线发射模块;合闸非门电路的一端与 一号电平信号采集器的输出端连接,合闸非门电路的另一端与合闸触发器的输 入端连接,合闸触发器的输出端与合闸提示无线发射模块的发射触发端连接; 拉闸非门电路的一端与二号电平信号采集器的输出端连接,拉闸非门电路的另 一端与拉闸触发器的输入端连接,拉闸触发器的输出端与拉闸提示无线发射模 块的发射触发端连接。

当三号节点由原先的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时,一号电平信号采集器把采集到 的三号节点的低电平信号从合闸非门电路的一端传给合闸非门电路,低电平信 号经过合闸非门电路后变为高电平信号从合闸非门电路的另一端传给合闸触发 器,合闸触发器收到高电平信号后,高电平信号从合闸触发器的输出端传给合 闸提示无线发射模块的发射触发端,合闸提示无线发射模块把继电器的合闸端 是处于合闸工作状态的信息无线发送给继电器监测中心,继电器监测中心的人 员即可知道继电器是处于合闸工作状态中。同理,当四号节点由原先的高电平 变为低电平时,二号电平信号采集器把采集到的四号节点的低电平信号从拉闸 非门电路的一端传给拉闸非门电路,低电平信号经过拉闸非门电路后变为高电 平信号从拉闸非门电路的另一端传给拉闸触发器,拉闸触发器收到高电平信号 后,高电平信号从拉闸触发器的输出端传给拉闸提示无线发射模块的发射触发 端,拉闸提示无线发射模块把继电器的拉闸端是处于拉闸工作状态的信息无线 发送给继电器监测中心,继电器监测中心的人员即可知道继电器是处于拉闸工 作状态中。本方案实现了继电器合闸端工作状态和拉闸端工作状态的远端监测。

作为优选,还包括合闸地址编码器和拉闸地址编码器,合闸地址编码器与 合闸提示无线发射模块连接,拉闸地址编码器与拉闸提示无线发射模块连接。

借助合闸地址编码器和拉闸地址编码器能够让继电器监测中心的人员清楚 的知道所监测到的合闸端工作状态和拉闸端工作状态是哪里的继电器,为所监 测的继电器进行定位提供了保证,便于指派检修人员对具体的继电器进行检修。

作为优选,所述三极管Q1和所述三极管Q2均为PNP型的三极管。这种型 号的三极管连接电路简单且易于控制,稳定性好。

作为优选,所述三极管Q3、所述三极管Q4、所述三极管Q5、所述三极管 Q6均为NPN型的三极管。这种型号的三极管连接电路简单且易于控制,稳定性 好。

本发明能够达到如下效果:

本发明继电器控制电路的驱动端供电的稳定性不会受到控制端供电的稳定 性影响,驱动端供电电源稳定,不会在三极管上产生较高的尖峰电压,三极管 不易烧坏,从而延长继电器的使用寿命,在对继电器控制电路带电检修时不存 在安全隐患,并在检修过程中能让检修人员很清楚的监测到继电器的合闸端和 拉闸端是否处于工作状态,本发明成本低,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电路原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合闸提示电路的一种电路原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拉闸提示电路的一种电路原理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能监测继电器合闸端和拉闸端工作状态的继电器控制电路,参见 图1所示,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 阻R7、二极管D1、二极管D2、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TVS、三极管Q1、三极管 Q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电容C1、一号节点(101)、 二号节点(102)、三号节点(103)、四号节点(104)、五号节点(105)、六号 节点(106)、七号节点(107)、八号节点(108)、九号节点(109)、十号节点 (110)、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光电耦 合器OPT22、光电耦合器OPT23、电线接地端GND、继电器合闸端、继电器拉闸 端、12V电源接线端、5V电源接线端和信号接地端SGND;并且三极管Q1和三极 管Q2均为PNP型的三极管,三极管Q4、三极管Q5和三极管Q6均为NPN型的三 极管。

二极管D1的负极端、12V电源接线端、电阻R1的一端和二极管D2的负极 端分别连接在一号节点上;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阻R1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2 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二号节点上;二极管D1的正极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 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TVS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和三极管Q4 的集电极分别连接在三号节点上;二极管D2的正极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 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TVS的另一端、电阻R2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和三极 管Q6的集电极分别连接在四号节点上;三极管Q4的发射极、信号接地端SGND、 三极管Q6的发射、电阻R10的一端和电阻R13的一端分别连接在五号节点上; 继电器合闸端、电阻R8的一端、电阻R9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六号节点上;电阻 R5的另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和光电耦合器OPT22的3号端口分别连接在七 号节点上;继电器拉闸端、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12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八号 节点上;电阻R9的另一端、光电耦合器OPT22的2号端口、电阻R12的另一端、 光电耦合器OPT23的2号端口和电线接地端GND分别连接在九号节点上;电阻 R7的另一端、电阻R13的另一端和光电耦合器OPT23的3号端口分别连接在十 号节点上;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在电阻R2的另一端上,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 在电阻R3的另一端上;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在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上,三极管 Q3的集电极连接在电阻R4的一端上,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在电阻R5的一端上, 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在5V电源接线端上;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在三极管Q5 的发射极上,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在电阻R6的一端上,三极管Q5的基极连 接在电阻R7的一端上,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在5V电源接线端上;电阻R8的 另一端连接在光电耦合器OPT22的1号端口上;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在光电 耦合器OPT23的1号端口上;光电耦合器OPT22的4号端口连接在5V电源接线 端上,光电耦合器OPT23的4号端口也连接在5V电源接线端上;

参加图2、图3所示,还包括一号电平信号采集器(41)、二号电平信号采 集器(42)、合闸提示电路(50)和拉闸提示电路(60);一号电平信号采集器 的采集端与三号节点(103)连接,二号电平信号采集器的采集端与四号节点 (104)连接;合闸提示电路包括:电阻R51、电阻R52、电阻R53、电阻R54、 电阻R55、PNP型的三极管Q51、NPN型的三极管Q52、续流电感L、合闸端工 作状态显示器和VCC电源端口;电阻R51的一端与一号电平信号采集器的输出 端连接,电阻R5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51的基极连接,电阻R52的一端与三极 管Q51的基极连接,电阻R5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5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51 的发射极与VCC电源端口连接,三极管Q51的集电极与续流电感L的一端连接, 续流电感L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5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53的一端与三极管Q52 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5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52的基极连接,电阻R54的一端 与三极管Q52的基极连接,电阻R54的另一端与合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的正极 连接,电阻R55的一端与三极管Q52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55的另一端与合闸 端工作状态显示器的正极连接,合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的负极与电线接地端GND 连接;拉闸提示电路包括:电阻R61、电阻R62、电阻R63、电阻R64、电阻R65、 PNP型的三极管Q61、NPN型的三极管Q62、续流电感L和拉闸端工作状态显示 器;电阻R61的一端与二号电平信号采集器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61的另一端 与三极管Q61的基极连接,电阻R62的一端与三极管Q61的基极连接,电阻R62 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6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61的发射极与VCC电源端口连 接,三极管Q61的集电极与续流电感L的一端连接,续流电感L的另一端与三 极管Q6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63的一端与三极管Q6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63 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62的基极连接,电阻R64的一端与三极管Q62的基极连接, 电阻R64的另一端与拉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的正极连接,电阻R65的一端与三 极管Q62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65的另一端与拉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的正极连 接,拉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的负极与电线接地端GND连接。还包括合闸非门电 路(71)、合闸触发器(72)、合闸提示无线发射模块(73)、拉闸非门电路(81)、 拉闸触发器(82)和拉闸提示无线发射模块(83);合闸非门电路的一端与一号 电平信号采集器的输出端连接,合闸非门电路的另一端与合闸触发器的输入端 连接,合闸触发器的输出端与合闸提示无线发射模块的发射触发端连接;拉闸 非门电路的一端与二号电平信号采集器的输出端连接,拉闸非门电路的另一端 与拉闸触发器的输入端连接,拉闸触发器的输出端与拉闸提示无线发射模块的 发射触发端连接。还包括合闸地址编码器(74)和拉闸地址编码器(84),合闸 地址编码器与合闸提示无线发射模块连接,拉闸地址编码器与拉闸提示无线发 射模块连接。

R1为限流保护电阻,防止大电流对继电器控制电路后面的器件造成损坏。

D1、D2、TVS、C1为保护器件,防止继电器控制电路动作产生的35V左右的 较高尖峰电压对三极管造成损坏。

R2、R3为三极管基极电流控制电阻,使三极管工作时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R4、R6、Q3、Q5为继电器控制电路提供驱动电流。

R8、R11分别为光电耦合器OPT22和光电耦合器OPT23提供设定工作电流。

本实例中继电器控制电路的两控制端为三号节点和四号节点。R4、R6、Q3、 Q5通过5V电源为继电器控制电路提供驱动电流,与以往上拉至12V电源(由于 市电的波动而导致此电源不够稳定)相比更加稳定可靠。继电器控制电路的驱 动端供电的稳定性不会受到控制端供电的稳定性影响,驱动端供电电源稳定, 不会在三极管上产生较高的尖峰电压,三极管不易烧坏,从而延长继电器的使 用寿命,并在对继电器控制电路带电检修时不存在安全隐患。本实例成本低, 可靠性高。本实例通过光电耦合器OPT22和光电耦合器OPT23实现了电信号转 光信号再转电信号的功能,做到了电气隔离,使继电器控制电路部分脱离了强 电端,变得更加安全,并在检修过程中能让检修人员很清楚的监测到继电器的 合闸端和拉闸端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的能监测继电器合闸端和拉闸端工作状态。

工作过程:当继电器合闸端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时,高电平经过电阻R8的 限流后,再经光电耦合器OPT22的发光二极管导通,使光电耦合器OPT22的发 光二极管产生光信号,从而使得光电耦合器OPT22的光敏晶体管导通,进而使 得七号节点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此时,三极管Q3导通,进而三极管Q4导通, 三号节点由原先的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由电阻R3控制的三极管Q2导通,此时 继电器控制电路的两控制端出现足够压差而使继电器控制电路朝继电器合闸端 动作。同理,当继电器拉闸端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时,高电平经过电阻R11的 限流后,再经光电耦合器OPT23的发光二极管导通,使光电耦合器OPT23的发 光二极管产生光信号,从而使得光电耦合器OPT23的光敏晶体管导通,进而使 得十号节点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此时,三极管Q5导通,进而三极管Q6导通, 四号节点由原先的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由电阻R2控制的三极管Q1导通,此时 继电器控制电路的两控制端出现足够压差而使继电器控制电路朝继电器拉闸端 动作。

当三号节点由原先的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时,一号电平信号采集器把采集到 的三号节点的低电平信号传给合闸提示电路,合闸提示电路通过PNP型的三极 管Q51控制合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的通断来实现合闸显示提示,从而提示检修 人员在检修过程中继电器的合闸端是处于合闸工作状态的。本实例的合闸提示 电路通过一号电平信号采集器采集三号节点的低电平来控制三极管Q51的导通, 三极管Q51再来控制三极管Q52导通,三极管Q52又来控制合闸端工作状态显 示器的通断来实现合闸端是处于工作状态的合闸显示提示。也即继电器的合闸 端为高电平时合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显示合闸端处于高电平工作状态,继电器 的合闸端为低电平时合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显示合闸端处于低电平工作状态。 PNP型的三极管Q51基极输入高电平脉冲信号时,Q51截止蜂鸣器自动关闭。在 本实例中,三极管Q51、电阻R53、R54和电阻R55组成了合闸端工作状态显示 器的限流电路,在合闸提示电路出现高压时,限流电路会限制蜂鸣器上通过的 电流,用于保护合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本实例在检修过程中能够及时作出合 闸端工作状态的提示,便于检修人员监测和了解继电器检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同理,当四号节点由原先的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时,二号电平信号采集器把 采集到的四号节点的低电平信号传给拉闸提示电路,拉闸提示电路通过PNP型 的三极管Q61控制拉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的通断来实现拉闸显示提示,从而提 示检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继电器的拉闸端是处于拉闸工作状态的。本实例的拉 闸提示电路通过二号电平信号采集器采集四号节点的低电平来控制三极管Q61 的导通,三极管Q61再来控制三极管Q62导通,三极管Q62又来控制拉闸端工 作状态显示器的通断来实现拉闸端是处于工作状态的拉闸显示提示。也即继电 器的拉闸端为高电平时拉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显示拉闸端处于高电平工作状 态,继电器的拉闸端为低电平时拉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显示拉闸端处于低电平 工作状态。PNP型的三极管Q61基极输入高电平脉冲信号时,Q61截止蜂鸣器自 动关闭。在本实例中,三极管Q61、电阻R63、R64和电阻R65组成了拉闸端工 作状态显示器的限流电路,在拉闸提示电路出现高压时,限流电路会限制蜂鸣 器上通过的电流,用于保护拉闸端工作状态显示器。本实例在检修过程中能够 及时作出拉闸端工作状态的提示,便于检修人员监测和了解继电器检修的完整 性和可靠性。

当三号节点由原先的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时,一号电平信号采集器把采集到 的三号节点的低电平信号从合闸非门电路的一端传给合闸非门电路,低电平信 号经过合闸非门电路后变为高电平信号从合闸非门电路的另一端传给合闸触发 器,合闸触发器收到高电平信号后,高电平信号从合闸触发器的输出端传给合 闸提示无线发射模块的发射触发端,合闸提示无线发射模块把继电器的合闸端 是处于合闸工作状态的信息无线发送给继电器监测中心,继电器监测中心的人 员即可知道继电器是处于合闸工作状态中。

同理,当四号节点由原先的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时,二号电平信号采集器把 采集到的四号节点的低电平信号从拉闸非门电路的一端传给拉闸非门电路,低 电平信号经过拉闸非门电路后变为高电平信号从拉闸非门电路的另一端传给拉 闸触发器,拉闸触发器收到高电平信号后,高电平信号从拉闸触发器的输出端 传给拉闸提示无线发射模块的发射触发端,拉闸提示无线发射模块把继电器的 拉闸端是处于拉闸工作状态的信息无线发送给继电器监测中心,继电器监测中 心的人员即可知道继电器是处于拉闸工作状态中。本实例实现了继电器合闸端 工作状态和拉闸端工作状态的远端监测。

本实例借助合闸地址编码器和拉闸地址编码器能够让继电器监测中心的人 员清楚的知道所监测到的合闸端工作状态和拉闸端工作状态是哪里的继电器, 为所监测的继电器进行定位提供了保证,便于指派检修人员对具体的继电器进 行检修。

本实例通过光电耦合器OPT22和光电耦合器OPT23实现了电信号转光信号 再转电信号的功能,做到了电气隔离,使继电器控制电路部分脱离了强电端, 变得更加安全。

上面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实现时不受上述实施例限制,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