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利用身体用线来进行缝合或插入的工具

用于利用身体用线来进行缝合或插入的工具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用于利用身体用线来进行缝合或插入的工具,其用于利用身体用线来进行缝合或插入身体用线,包括针部件,上述针部件包括本体、与上述本体的一端相连接的中空的头部以及形成于上述头部的第一开口,当进行缝合或插入时,能够将肌肉的损伤最小化,且能够将身体用线以螺旋形状插入于手术部位。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75801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金东镇;丁到圣;金贞莲;

    申请/专利号CN201410818381.4

  • 发明设计人 金东镇;

    申请日2014-12-24

  • 分类号A61B17/06(20060101);

  • 代理机构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王金双

  • 地址 韩国光州广域市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9:48:0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6-23

    授权

    授权

  • 2015-08-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B17/06 申请日:201412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7-0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利用身体用线来进行缝合或插入身体用线的工具。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用于利用医疗用缝合线来缝合伤口部位的手术所需的工具 (日本特开第1996-0033407号)及为了通过体液循环的活性化来提高免疫 功能而用于向人体内插入医疗用药线的工具(韩国特许申请公开第 10-2003-0094665号)作为医疗器械得到利用,不仅如此,还提出了利用身 体插入用线来针对脸部进行隆鼻等可以在延伸人体组织的情况下维持其长 度的整形手术所需的工具(韩国特许申请公开第10-2007-0093256号)。

图1的(a)部分、图1的(b)部分及图1的(c)部分为示出现有技 术的用于缝合或插入的工具50的图。参照图1,现有技术的用于缝合或插 入的工具50包括:针头部100;贯通孔300,形成于针头部100的内部;医 疗用缝合线200,穿在贯通孔;以及把手400,与针头部100的下端部相紧 固。医疗用缝合线200以一端位于针头部100的内部而另一端位于针头部 100的外部的方式与针头部100一同插入于皮肤内。

但就现有的用于利用医疗用缝合线来进行缝合或插入的工具50而言, 由于针头部100的前端部以倾斜状被切断,而呈锋利状,因此存在插入于皮 肤时,会撕裂毛细血管或肌肉,从而引发淤青及疼痛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 用于利用身体用线来进行缝合或插入的工具,当利用身体用线对伤口部位进 行缝合或向皮肤内插入身体用线时,能够将手术部位的损伤及患者的痛苦降 至最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缝合或插入的工具,其用于利 用身体用线来进行缝合或插入身体用线的,上述用于缝合或插入的工具包括 针部件;上述针部件包括:本体,与上述本体的一端相连接的中空的头部, 以及形成于上述头部的第一开口。

上述头部可呈圆锥形状。

上述头部的下端部可呈弧形的曲面。

在上述头部还可以形成有与上述第一开口相向的第二开口。

上述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可呈椭圆形状。

身体用线的一端部可通过上述第一开口而以插入方式穿在上述头部的 中空的内部。

身体用线的一端部可贯通上述第一开口及上述第二开口而以插入方式 穿在上述头部。

上述身体用线可沿着上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以螺旋形卷绕于上述本体的 外侧。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环形状的固定部件和把手,上述环形状的固定部件用 于在上述本体固定上述身体用线的另一端部,上述把手设在上述本体的后端 部。

上述针部件可通过将一体地设有用于形成上述头部的三角形形状部、用 于形成上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曲线形状部以及用于形成上述本体的直 线形状部的一对金属板分别弯曲并分别对上述三角形形状部的倾斜边界线 之间以及上述直线形状部的直线边界线之间进行焊接而形成。

本发明的用于利用身体用线来进行缝合或插入的工具具有如下优点:当 进行缝合或插入时,能够将毛细血管或肌肉的损伤最小化,能够容易地将螺 旋形状的身体用线插入于手术部位,由此能够提升并维持手术部位。

附图说明

图1的(a)部分、图1的(b)部分及图1的(c)部分为示出现有技 术的用于缝合或插入的工具的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缝合或插入的工具的图。

图3为图2的A部分的放大图,图3的(a)部分、图3的(b)部分及 图3的(c)部分表示身体用线以插入方式穿在针部件的头部的状态。

图4为示出形成本发明的针部件的一对板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用于缝合或插入的工具

10:针部件

11:本体

12:头部

20:身体用线

30:固定部件

40: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用于缝合或插入的工具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 细说明。

图2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利用身体用线来进行缝合或插入的 工具的图,图3为图2的A部分的放大图,图3的(a)部分、图3的(b) 部分及图3的(c)部分表示身体用线以插入方式穿在针部件的头部的状态。

参照图2及图3,本发明的用于缝合或插入的工具1包括针部件10,上 述针部件10包括中空的本体11、以一体方式与本体的一端相连接的头部12 以及形成于头部12的第一开口13。

针部件10的本体11呈中空的圆筒形状,针部件10的头部12呈中空的 圆锥形状,并与本体11形成一体,本体11及头部12由金属材质形成。

在针部件10的头部12,在一侧方向形成有第一开口13,而在与第一开 口13相向的另一侧方向形成有第二开口14。优选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呈圆形或椭圆形,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另一方面,如图3的(b)部分所示,身体用线20的一端部能够通过头 部12的第一开口13以插入方式穿在中空的内部,或者如图3的(c)部分 所示,身体用线20的一端部能够依次贯通头部12的第一开口13及第二开 口14,并以插入方式穿在头部12。并且,身体用线20沿着针部件10的本 体11的长度方向卷绕成螺旋形,身体用线20的另一端部借助环形状的固定 部件来固定于本体11。

在本体11的后端部设有把手40,手术人员能够借助上述把手40用手 指来把持用于缝合或插入的工具10。

以下,对利用本发明的用于缝合或插入的工具1的手术方法进行具体说 明。

首先,手术人员能够把持工具1的把手40来将针部件10插入于手术部 位(未图示)。由于本发明的针部件10的头部12呈圆锥形状,因而能够一 边向圆锥形状的针部件10的半径方向推开,一边插入于手术部位,因此, 与现有的前端部锋利的针头部一边切断毛细血管或肌肉,一边插入于皮肤内 的情况不同,当插入时,能够将向手术部位施加的损伤及患者的痛苦降至最 低。

并且,通过头部12的第一开口13而以插入方式穿在头部12的内部的 中空空间或贯通头部12的第一开口13及第二开口14而穿在头部12的身体 用线20与针部件10一同插入于手术部位。此时,由于头部12的最大直径 D大于本体11的直径d,因此,以螺旋形卷绕于本体11的身体用线20能 够一边维持螺旋形状,一边容易地插入于手术部位。

另一方面,根据针部件10的插入深度,用于将身体用线20固定于本体 11的固定部件30逐渐向本体11的后方被推开。随着固定部件30向后方被 推开,身体用线20的固定得到解除。之后,若取出针部件10,则螺旋形状 的身体用线20维持其形状,并与针部件10相分离,从而按原样留在手术部 位。优选地,当从手术部位取出针部件10时,为了头部12和身体用线20 之间的容易的分离,第一开口13及第二开口14呈弧形形状,而非有角的形 态。例如,第一开口13及第二开口14可呈圆形,尤其,优选为椭圆形。并 且,优选地,具有圆锥形状的头部12的下端部呈弧形的曲面。

对于按原样留在手术部位的身体用线20,将这种身体用线20识别为异 物的身体会在其部位生成再生物质来进行保护,而这种再生物质虽然为了保 护人体而生成,但最终强化异物所侵入的部位,从而发挥舒缓人体的僵硬部 位,强化被弱化的肌肉或收缩被拉长的韧带的效果。并且,由于螺旋形状的 身体用线20具有弹性,因而具有能够提升并维持手术部位的效果。

图4为示出能够形成本发明的针部件10的一对板的图。以下,参照图 4,对利用一对金属板60、60’来形成包括圆筒形状的本体11、以一体方式 与本体相连接的圆锥形状的头部12以及相向地形成于头部12的第一开口 13和第二开口14的针部件10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一对板60、60’分别以一体方式具有用于形成圆锥形状的头部 12的三角形形状部70、70’、用于形成第一开口13和第二开口14的曲线 形形状部80、80’以及用于形成圆筒形状的本体11的直线形形状部90、90’。

然后,以使三角形形状部70、70’呈半圆锥形状,使曲线形形状部80、 80’呈半开口的形状,使直线形形状部90、90’呈半圆筒形状的方式,利 用冲床将一对板60、60’分别弯曲。

之后,分别对三角形形状部70、70’的倾斜边界线71、71’之间以及 直线形形状部90、90’的直线边界线91、91’之间进行焊接,来将弯曲的 一对板相连接,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针部件10,由此,能够大量生产本发 明的针部件10。

以上,使用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需要理解的是,只要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就能在不脱离 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而这种修改和变型也属于本 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