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压缩纤维状植物材料、尤其是用于压缩秸秆材料的装置

用于压缩纤维状植物材料、尤其是用于压缩秸秆材料的装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可再生原料、如秸秆材料进行造粒的装置,包括用于供应待造粒的材料的供料装置(15)和至少一个可置于反向旋转运动的挤压滚筒对(9),供料装置(15)具有可驱动的运输带,该运输带将待挤压的材料输送到挤压滚筒对(9)之间的进料口的区域中,并且该运输带在至少20°的角度上局部包绕两个挤压滚筒之一以便形成预压实区域,该预压实区域在其长度上具有恒定的宽度,该宽度大致等于挤压滚筒的宽度。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2-16

    授权

    授权

  • 2015-09-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30B11/28 申请日:201309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7-0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压缩纤维 状植物材料、尤其是用于压缩秸秆材料的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用可再生原料、如纤维状植物材料正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可再 生原料、如木材或收割的秸秆材料、如稻杆可被进一步用于例如散布 或燃烧目的。在此已证明非常有利的是,将这种原材料造粒并且压缩 成颗粒。

US 3,613,335公开了一种由牵引车牵引的、用于对材料造粒的装 置,其包括两个可反向驱动的挤压滚筒。为了从地面收集待造粒的材 料而设置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朝供料装置的方向输送待造粒的材料。 供料输送装置包括一个构造成锥形的、可围绕相对于挤压滚筒倾斜的 轴线驱动的滚筒以及另一个滚筒,该另一个滚筒与第一挤压滚筒同轴 设置并且与第一挤压滚筒固定连接。所述另一个滚筒在倾斜设置的锥 形滚筒的内部空隙中运行。待造粒的材料因此通过同轴设置的滚筒和 锥形滚筒的端面横向于该装置的行驶方向向两个挤压滚筒之间的填入 区域的方向移动并且在此在小的程度上被压实。在该装置中不利的是, 由于没有或缺少背压而不能实现有效的压实。由于在侧面供应挤压材 料,仅可使用极窄的挤压滚筒来造粒。因此只能实现小的通过量。

DE 20 2009 001 697 U1公开了一种用于挤压颗粒的装置,该装置 包括一对设置在供料装置下游的、反向旋转的挤压滚筒。一个挤压滚 筒具有朝向内部空腔开口的挤压通道,所述挤压通道在其朝向挤压滚 筒圆周的上部区域中分别具有容纳槽室。为具有挤压通道的挤压滚筒 配置另一挤压滚筒,该另一挤压滚筒具有带有圆柱形挤压杆的挤压环。 在挤压滚筒旋转时相应挤压杆在经过或者说通过包含挤压滚筒的旋转 轴线的连接平面时进入相配的挤压通道中,以便向挤压通道中填塞待 造粒的材料并且使其成形为颗粒。在该装置中可流动的挤压材料由构 造为螺杆的进料输送器供应给挤压滚筒。这种供料装置对于秸秆材料 或植物材料是不利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压缩纤维状植物材料、尤其是秸 秆材料的装置,该装置能够在经济上优化地造粒并且可实现尽可能高 的预压实。

该任务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解决。据此提供一种装置,在其 中,所述供料装置具有可驱动的运输带,该运输带将待挤压的秸秆材 料输送到各挤压滚筒之间的进料口的区域中,并且该运输带例如在至 少20°的角度范围上局部包绕两个挤压滚筒之一以便形成预压实区域, 该预压实区域可构造成通道状。该预压实区域在其沿输送方向的纵向 延伸长度上具有恒定宽度。

优选地,压实区域的宽度大约等于挤压滚筒的宽度和/或至少等于 挤压滚筒的工作宽度。

运输带与挤压滚筒的距离可沿输送方向减小、优选连续减小。供 料装置的这种设计能够实现对待挤压的植物材料或秸秆材料的特别均 匀的预压实。当预压实区域优选连续地减小时,运输带沿输送方向靠 近至少如下的挤压滚筒的圆周,即该挤压滚筒被运输带以一定的最小 角度包绕以便实现有效的压实。预压实区域的恒定宽度(其大致等于 挤压滚筒的宽度或最少等于挤压滚筒的工作宽度)也允许在最短的时 间内处理大量的植物材料或秸秆材料,从而能够比现有技术更经济地 压缩植物材料或秸秆材料。

借助供料装置也可处理长纤维秸秆材料,而无须过度进行预粉碎 或提前进行预粉碎。因此可直接从地面接收并处理秸秆材料。

已证明有利的是,运输带优选在30°至120°的角度范围上包绕所 述至少一个挤压滚筒。在该包绕范围内确保充分的和最均匀的、但不 过快的预压实。

运输带可构造成循环的皮带或纺织带,其在多个滚轮上被导向, 所述滚轮可设置在运输带的两侧并且其中至少一个滚轮可被驱动。作 为替代方案,运输带也可通过挤压滚筒驱动,必要时借助传动机构驱 动。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滚轮中的至少一个滚轮、但优选多 个滚轮或所有滚轮同时关于挤压滚筒的位置是可调节的。因此供料装 置可相对于挤压滚筒移动或转动,从而可影响预压实区域的设计。因 此根据待处理的秸秆材料或植物材料可在一定限定内一方面改变预压 实区域的长度或另一方面改变运输带与挤压滚筒的距离。由此可影响 预压实程度。

有利的是,在供料装置上游设置螺旋推运器,该螺旋推运器沿横 向方向集中在大于挤压滚筒宽度的宽度上所接收的材料。由此确保供 料装置始终提供足够的材料用于经济地制造待造粒材料。也可在最短 的时间内处理大量材料。

沿植物材料或秸秆材料向挤压滚筒的供应方向看,供料装置相对 于最前面的挤压滚筒的前侧朝接收装置的方向伸出。由此供料装置的 运输带的上回形段开始于位于前面的挤压滚筒的最前方的上游。因此 多余的、在通过挤压区域之后残留在挤压滚筒上的植物材料或秸秆材 料被前面的挤压滚筒的外圆周运送回供料装置的上回形段并且被重新 供应向挤压滚筒之间的挤压区域。

另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包括设置在螺旋推运器上游的选择器或碎 石机,从而可拣出或充分粉碎石块或其它一同被接收的异物。

此外有利的是,可设置抽气机和/或加湿装置。借助抽气机可导走 干扰的灰尘或未被完全挤压的细粒部分。借助加湿装置可有利地预处 理材料或也可能约束挤压灰尘。

也特别优选的是,根据权利要求11进一步构造所述装置。据此提 供一种用于对材料造粒的装置,在其中,在挤压滚筒旋转并且挤压环 嵌入相应的容纳槽中时对于待造粒的植物材料或秸秆材料不再存在可 使待处理材料附着并且因此不再到达挤压通道中的空间。

在挤压滚筒旋转时在挤压环的相应区域需要确保最大程度地压实 材料以便将材料送入挤压通道中的区域中、即在两个挤压滚筒的挤压 环和容纳槽通过或者说经过挤压滚筒的旋转轴线之间的连接平面(即 两个挤压滚筒的两个旋转轴线所在的连接平面),相应的挤压环与横向 于旋转方向定向的壁接片的共同作用确保:沿旋转方向看,由容纳槽 和挤压环构成的高度压实区域沿旋转方向通过壁接片和挤压环朝向前 方完全或近似闭合。因此该区域主要仅朝向挤压通道敞口,因为该区 域在侧面也通过挤压环限定,以致所有位于该空间中的材料(例如也 包括长纤维秸秆材料)被压实并能够被可靠送入挤压通道中。“近似闭 合”在此情况下表示:基于这种装置的制造公差和不可避免的磨损现 象而无法彻底实现完全的闭合。

优选规定:两个挤压滚筒被置于同步的反向旋转运动。由此两个 挤压滚筒可以以相同转速被反向旋转地驱动。这种驱动可简单地实现。

优选这样构造该装置,使得两个挤压滚筒构造相同。尤其是两个 挤压滚筒构造相同并且优选也尺寸相同,即它们具有相同的尺寸和数 量相同的连续的挤压环和容纳槽。

沿旋转方向位于后面的、横向于旋转方向设置的壁接片——其向 后(关于挤压滚筒的旋转方向)限定容纳槽室和所观察的挤压通道— —与高度压实区域的相配的壁仅具有小的距离。基于挤压滚筒的360° 的圆周面,在该距离下高度压实区域也已经近似闭合。因此该后面的、 横向于旋转方向设置的壁接片——关于下一待使用的、挤压通道的节 距——是时间上的下一壁接片,其与另一挤压滚筒的挤压环一起沿旋 转方向向前限定高度压实区域,这在360°的旋转中连续通过容纳槽室 的相应挤压通道设定。由此可实现待挤压材料的最佳压实,而不存在 堵塞危险。也将无功功率减小到最低程度。

可这样设计高度压实区域的壁,使得所述壁分别包括由间隔开的 突出部构成的成型部并且例如在两个突出部、优选两个齿之间存在在 横截面中构造成直线形的或在横截面中构造成拱形的中间区域或者说 凹部,其分别在设有突出点的突出部或设有齿尖的齿上具有拱形分量 或斜度,所述拱形分量或斜度分别产生朝向中间的、配置给挤压通道 的输送区域的压实方向或者说压实方向分量。

但该室也可整体上构造成拱形且具有一个中间齿,该中间齿构造 成芯件形式,挤压通道的横向于旋转方向定向的壁接片分别这样沉入 挤压环的拱形定向的室中,使得在通过所述连接平面时所观察的挤压 通道的沿旋转方向的前面的壁接片接近挤压环的拱形室的壁并且因此 沿旋转方向至少近似闭合高度压实区域,从而又通过使挤压方向朝向 挤压通道来实现最佳的预压实,而不会产生待处理材料可附着以致不 能进入挤压通道的任何作用面。

在这种新装置中有利的是,几乎所有植物材料或秸秆材料都从挤 压区域被压入挤压通道中,在挤压区域中挤压环嵌入或者说沉入容纳 槽中。当处于挤压环上的突出部或齿尖与挤压通道的接收开口相对置 时,未被挤入挤压通道中的秸秆材料可进入相邻的突出部之间的空隙 或齿隙中,以便在其中被挤压并且因此减小了造粒装置的可能的无功 功率,因为在此情况下在挤压通道和空隙或者说齿隙之间存在连通, 该连通确保压力下降。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突出部或齿的齿尖的最高点或者说顶点 与挤压通道之间的接片相对置,由此材料不能到达接片上方的位置, 材料会在挤压滚筒进一步旋转时被送出挤压区域并且不能再进入挤压 通道中。因此显著降低了用于挤压颗粒的挤压装置的无功功率,从而 大大减小了损耗、即被供应给挤压区域、但并未进入挤压通道的植物 材料或秸秆材料。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突出部或齿尖具有向外定向的拱形轮廓 并且容纳槽的槽底具有与之匹配的对应轮廓。这种位于容纳槽中的挤 压通道上方的并且与突出部或齿共同作用的挤压室的实施方式确保在 挤压通道中优化地和更均匀地挤压植物材料或秸秆材料。

有利的是,可在两个突出部或齿尖之间的空隙或齿隙中分别设置 一个径向向外的芯件。该芯件用于击碎且粉碎可能进入挤压通道入口 区域中的石块或类似异物,从而可防止挤压通道的堵塞。

所有挤压环通过两个相对置的环形壁限定。挤压环的环形壁位于 平行平面中,这些平面与挤压滚筒的旋转轴线垂直或直角相交。两个 挤压滚筒的所有挤压环的环形壁的平面彼此平行延伸,其中,所有平 面和位于其中的环形壁具有相同的距离。由此每个挤压环的相对置的 环形壁之间的距离和相邻挤压环的环形壁的距离相等,并且所有挤压 环和容纳槽大致等宽。因此所有挤压环可嵌入与其相配的容纳槽中, 在此环形壁在挤压滚筒的挤压区域中彼此重叠并且紧密地相互贴靠。

挤压环的侧向环形壁在其与挤压环的外圆周或者说圆周壁的过渡 部或者说边缘上具有环绕的切割边。由于挤压环的宽度匹配容纳槽的 宽度,当在挤压区域中挤压环进入容纳槽中并且在此环形壁局部重叠 时,挤压环的外侧环绕的切割边引起切割植物材料或秸秆材料。该切 割过程提高了装置的效率和运行可靠性。

由于挤压环进入容纳槽并且环形壁在挤压区域中局部重叠,尤其 是在以相同转速同步驱动两个挤压滚筒时,在挤压环的外侧的、通过 突出部和位于其间的凹部成型的圆周面与容纳槽的槽底之间产生相对 运动,因为尽管挤压滚筒构造相同,但挤压环圆周面的直径大于容纳 槽的槽底的直径。因此在挤压区域中在挤压环和容纳槽之间出现打滑, 该打滑有利于有效地将植物材料或秸秆材料输送、尤其是填塞到挤压 通道中或者说设置在其前方的漏斗状的导入区域中。

另外规定,挤压环的外圆周通过交替连续的突出部和凹部成型。 突出部和位于两个突出部之间的凹部可具有任意轮廓。优选地,突出 部构造为齿并且两个间隔开的齿之间的齿隙构造为凹部。齿隙之间的 凹部可构造成拱形、直线形或阶梯形的。凹部分别容纳少量待压缩的 植物材料或秸秆材料并且将其送到相应挤压通道的前方,在此在两侧 限定每个凹部的齿确保植物材料或秸秆材料被挤压滚筒以高压压入并 且压过挤压通道。

本发明包括一种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对材料进行造粒的装置的 造粒机,所述造粒机可构造为可由牵引车牵引的或构造为自推进式或 固定不动的装置。

附图说明

显示实施例的附图如下:

图1以透视图示出具有牵引车的造粒机;

图2以局部剖开的侧视图示出图1的造粒机;

图3以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侧视图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造粒装置 的造粒机的各个元件;

图4以三维图示出两个挤压滚筒连同设置在其空腔中的螺旋输送 器;

图5为挤压滚筒的垂直于其旋转轴线的剖面图;

图6为具有传动机构和轴承支座的挤压滚筒的俯视图;

图7为沿挤压滚筒旋转轴线的剖面图(图6中的A-A剖面);

图8为沿两个挤压滚筒旋转轴线的剖面图且示出螺旋输送器;

图9为挤压区域在根据图8的局部X中的细节剖面图;

图10为挤压区域在根据图5的局部Y中的细节剖面图;

图11以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侧视图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造粒装 置的造粒机的各个元件;

图12以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侧视图示出具有根据本 发明的造粒装置的造粒机的各个元件;

图13为图12的造粒装置的三维图;

图14为造粒机且示出处于中间位置的料仓;

图15为造粒机且示出处于存放或运输位置的料仓;

图16为类似于图4的视图且具有容纳槽和挤压环及内部空腔和挤 压通道的放大的局部区域;

图17为一部分挤压环和容纳槽在挤压滚筒圆周面上的交替布置 的局部透视图;

图18为挤压环和容纳槽的一种变形实施例的局部图,在其中挤压 环的壁区域在横截面中构造成向内拱起的并且挤压通道的壁接片撞到 挤压环的壁的齿的相应齿尖上;

图19为类似于图18的视图且具有在挤压环的两个齿之间直线形 构造的壁区域;

图20为挤压环的压实区域的一种实施例的类似于图18和19的视 图,在其中壁接片大致朝向两个齿之间的拱形壁区域的中间定向并且 挤压环具有齿,该齿芯件状地大致朝向挤压通道的中间定向。

图21为类似于图20的视图且具有在挤压环的两个齿之间直线形 构造的壁区域;

图22为一种替代实施例的类似于图18至21的视图,在其中挤压 环的外圆周设有紧密的(曲折形)的齿成型部,在此更清晰地示出一 个滚筒的与容纳槽相邻设置的挤压环的否则被挡住的密齿成型区域;

图23以局部透视图示出根据图22的实施例且示出一个挤压滚筒 的挤压环,所述挤压环沉入另一挤压滚筒的外侧凹槽中。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一种由牵引车2牵引的造粒机1。作为替代方案,造粒 机1也可构造为自推进式或固定不动的装置。造粒机1包括具有车轮 4的行驶机构3以及用于与牵引车2连接的牵引杆5。另外,在造粒机 1上设有料仓6,在料仓中可收集成粒的秸秆材料。

图2以造粒机1的部分切开的侧视图示出具有用于构成造粒装置 10的挤压滚筒对9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在此 挤压滚筒对9由两个可通过传动机构50(参见图6)反向驱动的挤压 滚筒10.1、10.2构成,所述挤压滚筒可旋转地支承在设置在行驶机构 3上的轴承支架11上。在造粒装置10的上游设有接收装置12、所谓 的拾取器、沿行驶方向F设置在接收装置12下游的选择器13以及沿 行驶方向F设置在选择器下游的螺旋推运器14。

接收装置12例如可构造为受驱动的辊12.1,该辊具有在圆周上分 布地设置的、用于接收秸秆材料(如稻秆)的尖齿12.2。为此尖齿12.2 在地面B附近逆着行驶方向F移动并且将秸秆材料输送到栅栏7上, 该栅栏在图13中被清楚地示出。持续被输送的秸秆材料在此一直朝造 粒机1的方向进一步推动秸秆材料。接收装置12、选择器13和螺旋 推运器14的旋转轴线分别平行于地面B并且横向于行驶方向F定向。

选择器13将异物(如木材或石块)从秸秆材料中挑出,所述异物 可导致造粒装置10故障、如使导致挤压滚筒10.1、10.2卡住。接收装 置12和选择器13的宽度大于挤压滚筒10.1、10.2的宽度,这由附图 可看出。因此在选择器13和造粒装置之间设置螺旋推运器14,该螺 旋推运器将秸秆材料从造粒机1的侧面输送向造粒机的中间。螺旋推 运器14在中间在连续的轴上具有尖齿14.1,这些尖齿进一步沿输送方 向输送秸秆材料。

在螺旋推运器14的下游设置具有环绕的运输带16的供料装置 15,秸秆材料从螺旋推运器14到达运输带并且进入挤压滚筒10.1、10.2 之间的进料口17的区域中。运输带16可被驱动并且在多个滚轮18 上被这样导向,使得运输带16局部包绕第一挤压滚筒10.1。在此运输 带16和挤压滚筒10.1之间的距离持续地、优选不间断地沿秸秆材料 的输送方向R(图11)减小,以便形成通道状的预压实区域19。预压 实区域19在此由于运输带16的宽度(该宽度至少与挤压滚筒10.1、 10.2一样宽或与挤压滚筒10.1、10.2的工作宽度一样宽)而具有在其 延伸长度上恒定的宽度。因此预压实区域19的宽度大致等于挤压滚筒 10.1、10.2的宽度或至少等于挤压滚筒的工作宽度。运输带16相对于 挤压滚筒10.1的包绕角在此为至少20°,但包绕角优选在30°和180° 之间的角度范围中。运输带16的沿输送方向R观看的前端部紧贴螺 旋推运器14或在螺旋推运器下方(图2和3)。

在图3中还可看出,造粒机1包括抽气机20,借助该抽气机可从 挤压滚筒10.1、10.2的区域中吸走挤压灰尘。

在图3中还可看到,在每个挤压滚筒10.1、10.2中构造有空腔21, 在空腔中分别设有用于运走成粒的秸秆材料的螺旋输送器22。通过螺 旋输送器22,成粒的秸秆材料到达在侧面从挤压滚筒10.1、10.2旁经 过的输送带23(图11)。借助该输送带23,成粒的秸秆材料可被输送 到料仓6中。

在图4至10和16至23中详细示出挤压滚筒10.1、10.2的布置和 构造。两个挤压滚筒10.1、10.2构造相同并且优选也尺寸相同。在所 示实施例中,挤压滚筒10.1、10.2尤其是具有相同宽度和相同直径。 可以看出,挤压滚筒10.1、10.2被反向驱动(图5中的箭头)并且分 别具有相同数量的沿轴向方向并排交替环绕的容纳槽24和挤压环25。 一个挤压滚筒10.1、10.2的挤压环25在此嵌入另一挤压滚筒10.2、10.1 的容纳槽24中。

在根据在所示实施例中相同构造的挤压滚筒10.1、10.2中,挤压 滚筒以相同转速被反向驱动。由于嵌入容纳槽24中的挤压环25具有 比容纳槽24更大的直径,因此挤压环25外圆周上的角速度大于相应 容纳槽24的槽底28中的角速度。由此导致嵌入敞口的容纳槽24中的、 具有更大圆周速度的挤压环25打滑。

在挤压环25嵌入容纳槽24中的位置可出现重叠A。重叠A的最 大程度位于两个挤压滚筒的旋转轴线D的假想连接面VE(图5)中。 在那里形成所谓的高度压实区域,在该高度压实区域中特别易于发生 上述打滑。

可以看到,每个挤压滚筒10.1、10.2具有径向定向的挤压通道27, 所述挤压通道设置在容纳槽24之内并且径向从容纳槽24的槽底28 向挤压滚筒10.1、10.2的相应旋转轴线D的方向延伸并且通入空腔21 中。因此空腔21通过挤压通道27与容纳槽24连通。所有尤其是圆柱 形的挤压通道27的优选相同的直径可等于、但优选小于容纳槽24的 宽度。

两个挤压滚筒10.1、10.2的所有挤压环25在相对置的侧面上通过 环形壁42、43限定。每个环形壁42、43位于与挤压滚筒10.1、10.2 的旋转轴线D垂直相交的平面中。每个挤压环25的两个相对置的环 形壁42、43彼此平行延伸。每个挤压环25的相对置的各环形壁42、 43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挤压环25的面向彼此的、在两侧限定出一个 容纳槽24的环形壁42、43之间的距离相等,由此每个挤压环25的相 同宽度等于每个容纳槽24的相同宽度。通过这种方式,挤压环25在 连接平面VE的重叠区域中、即在高度压实区域中以及在高度压实区 域稍前和稍后——除了技术上必要的少许间隙外——配合精确地彼此 啮合,从而在连接平面VE的区域中不同挤压滚筒10.1、10.2的相邻 挤压环25的环形壁42、43相互贴靠或至少几乎相互贴靠。在环形壁 42、43终止于挤压环25的外圆周上的位置形成切割边。所述切割边 导致在挤压环25即将到达连接平面VE而沉入容纳槽24时秸秆材料 被这些切割边切断。

根据视图,挤压环25可在径向外侧具有分布在圆周上的突出部, 这些突出部在所示实施例中构造为齿29。齿29可沿挤压滚筒10.1、 10.2的轴向方向设有拱形轮廓30,但也可以是直线形的。与此对应, 槽底28也可具有拱形轮廓。尤其是由图10可见,在挤压过程中、即 在两个挤压滚筒10.1、10.2彼此啮合时,齿29的齿尖31与构造于挤 压通道27之间的壁接片32相对置地设置。在图10中还可看出,挤压 通道27在槽底28的区域中分别具有漏斗状的导入区域33。

秸秆材料作为材料从地面B借助接收装置12被接收并且通过栅 栏7被输送给螺旋推运器14,该螺旋推运器使秸秆材料向造粒机1的 中间的方向集中。因此秸秆材料通过螺旋推运器14到达供料装置15 的运输带16上,在此秸秆材料在预压实通道19中朝进料口17的方向 被持续地预压实。通过挤压滚筒10.1、10.2的运动,秸秆材料在进料 口17的区域中被齿29获取并且借助进一步的运动被压入或者说挤入 挤压通道27中。齿29在此优选与挤压环25外圆周上的切割边一起实 施对压入挤压通道27中的规定秸秆材料区段的分割或分离过程。通过 不断减小用于秸秆材料的体积而实现对秸秆材料的压实或挤压。挤压 通道27的漏斗状的导入区域33一方面确保进一步压实和挤压秸秆材 料并且另一方面确保挤压通道27之间的壁接片32尽可能窄。由此齿 尖31直接在尽可能小的表面上与壁接片32相对置,从而可以以尽可 能小的无功功率、即挤压滚筒10.1、10.2的不用于挤压过程的旋转运 动分量来实现尽可能高效的挤压。

当秸秆材料从挤压通道27进入空腔21中时,秸秆材料通过固定 的刮料器34刮下或除去,从而产生各个粒状的压缩的秸秆材料区段, 其落入朝向上方基本上漏斗状敞口的或槽状的收集装置35中。位于收 集装置35下方的压缩的秸秆材料被与挤压滚筒10.1、10.2一同旋转并 且设置在挤压滚筒10.1、10.2的空腔21内侧上的带动器36获取并且 向上输送到收集装置35中。在收集装置35的底部中设有螺旋输送器 22,该螺旋输送器借助螺旋状的结构将压缩的秸秆材料从空腔21输送 到输送带23上,该输送带将已成粒的秸秆材料输送或者说运输到料仓 6中。沿输送带23的方向空腔21借助漏斗状的壁37封闭,该壁允许 成粒的秸秆材料在中间通过。

在图10中可看到设置在挤压滚筒10.1、10.2之内的加热通道和/ 或冷却通道41,所述加热通道和/或冷却通道优选在壁接片32内延伸。 加热通道和/或冷却通道41在挤压通道27的区域中调节挤压滚筒 10.1、10.2的温度,以便能够优化挤压过程,使得秸秆材料例如不粘 附在挤压通道27的壁上并且也可通过挤压过程实现对秸秆材料的高 度压实的优化。

图11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造粒装置10和供料装置15的造粒机 1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在其中代替选择器13设置碎石机38,该碎石机 包括两个反向旋转的滚筒39。运输带16的沿输送方向R的前端部接 近下滚筒39。碎石机38设置在接收装置12和供料装置15之间并且 粉碎由接收装置12一同接收的石块或类似物。

图12和13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造粒装置10和供料装置15的 造粒机1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其中,具有挤压滚筒10.1、10.2的挤压 滚筒对9以及供料装置15在此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相比大致旋转90°设 置,从而挤压滚筒10.1、10.2的和供料装置15的滚轮18的旋转轴线 D相对于垂直线倾斜向上地定向。在此也可与第一种实施例一样地设 有接收装置12、选择器13以及螺旋推运器14,在螺旋推运器14中可 清楚地看到设置在中间的尖齿14.1。在图13中还可清楚地看到栅栏7, 由接收装置12接收的秸秆材料被输送到该栅栏上。

作为特点该实施方式具有导入滚筒40,该导入滚筒设置在螺旋推 运器14下游并且将秸秆材料从螺旋推运器14输送到供料装置15。导 入滚筒40的旋转轴线的定向相应于挤压滚筒10.1、10.2的旋转轴线D 的定向,即各旋转轴线D彼此平行延伸,其中,导入滚筒40在其表 面上具有用于运输秸秆材料的螺旋状或者说螺旋线状的引导结构。由 于成粒的秸秆材料在该实施方式中无须在侧面被输送出挤压滚筒 10.1、10.2,而是可由于重力而向下掉落,因此用于将成粒的秸秆材料 运输到料仓6中的输送带23设置在挤压滚筒10.1、10.2下方。有利的 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可省却槽状的收集装置35以及设置在空腔12中 的螺旋输送器22。

图14和15示出具有分别处于料仓6的不同位置的料仓6的造粒 机1。料仓6在此包括两个元件6.1和6.2,其中一个元件6.2相对于 另一元件6.2可移出地实施,以便扩大料仓内容。在图14中示出偏转 的料仓6,在此输送带23竖起,以便允许无碰撞的偏转运动。该位置 是相对于如图15所示的料仓6的存放和运输位置的中间位置。在此造 粒机1的宽度缩小,从而造粒机1可在公共道路上行驶。

在图16中再次放大地示出挤压滚筒10.1并且示意性示出相配的 挤压滚筒10.2连同其容纳槽24和挤压环25以及内部空腔21和挤压 通道27。为了更好地说明,在图17中再次放大地以局部图示出容纳 槽24和挤压环25区域。

图18至23的实施例分别示出在容纳槽24和相配的挤压环25的 区域中的横截面视图。

在根据图18的实施例中,挤压环25在每两个构成突出部的齿29 之间具有呈带有拱形构造的壁区域25.2的室25.1的形式的凹部。该壁 区域25.2或室25.1还包括具有相应齿尖31的齿29。可以看出,壁区 域25.2在两个相邻齿29之间的齿隙中向内拱起、即朝向旋转轴线定 向,并且壁区域25.2分别在侧面通过具有齿尖31的齿29限定。

在图18至23中分别通过VO表示通过穿过两个挤压滚筒10.1、 10.2的旋转轴线D的连接平面VE(图5)。在那里,室25.1的壁区域 25.2的齿29的齿尖31至少几乎撞到壁接片32的齿尖32.1上,从而 所述齿尖一同沿挤压滚筒10.1和10.2的旋转方向UR在高度压实区域 中构成一种闭合装置,确切而言是在沿旋转方向UR向前限定挤压通 道27的壁接片32上的闭合装置。可以看出,沿旋转方向UR位于容 纳槽24的挤压通道27前方的壁接片32正好尚未处在与挤压环25的 相邻齿29的齿尖32.1的接触区域中。

在图18中挤压环25的室25.1的壁区域25.2向内拱起地构造,而 在根据图19的实施例中挤压环25的室25.1的壁区域25.2在两个齿 29之间构造成直线形的。

在图20和21中示出替代方案,其原则上构造基本相同,在此示 出挤压环25的室25.1的不同构造的壁区域25.2、即在图20中向内拱 起的壁区域25.2和在图21中挤压环25的室25.1的在两个齿29之间 直线形构造的壁区域25.2。在两种实施例中,容纳槽24和挤压环25 的布置彼此一致,使得在经过两个挤压滚筒10.1和10.2之间的连接平 面VE(图5)、即在经过图20和图21中的VO时,容纳槽24的壁接 片32与挤压环25的齿32.1的齿尖32.2大约朝向室25.1的壁区域25.2 的中间定向,从而相应挤压环25的齿29指向相应容纳槽24的槽底 28中的挤压通道27的中间。在此,有关挤压环25的相应齿29在经 过连接平面VE时嵌入两个相邻壁接片32之间的导入区域33中。另 外,在经过连接平面VE时相应壁接片32的一个齿32.1嵌入挤压环 25的两个相邻齿29之间的室25中,使得相应壁接片32的齿尖32.2 至少几乎移动到相应挤压环25外圆周上的两个相邻齿29之间的室 25.1的相配的壁区域25.2上、优选直至距离几丝米。通过这种方式, 在图20和21的实施例中挤压滚筒10.1、10.2的旋转轴线D的距离小 于在图18和19的实施例中的距离,即大约小了齿29的一半。因此挤 压环25的齿29还可有利于再填塞。

在图22中示出另一种替代实施例,其与根据图18和19的实施例 类似,区别在于:在该实施例中挤压滚筒10.1和10.2的相应挤压环 25设有紧密的锯齿轮廓44。通过这种方式,在经过挤压滚筒10.1和 10.2的旋转轴线的连接平面VE(图5)、即在经过VO时,壁接片32 朝向相配的挤压环25的外径移动并且在壁接片32的齿尖32.2和挤压 环25的外径之间具有最小距离。在图22中示出挤压环25在相配的容 纳槽24中的最大沉入深度或者说重叠的程度A。

图23再次以透视图示出根据图22的实施例。在此可见,一个挤 压滚筒10.2或10.1的各个挤压环25如何沉入另一挤压滚筒10.1或 10.2的相配的容纳槽24中,使得在经过连接平面VE(图5)时、即 在经过图22中的点VO时,挤压滚筒10.1或10.2的每个挤压环25这 样深地沉入挤压滚筒10.1的容纳槽24中,以致挤压滚筒10.2的挤压 环25由挤压滚筒10.1的两个挤压环25在两侧侧向限定并且因此重叠。

在挤压环25外圆周上的突出部和位于突出部之间的凹部的各种 不同设计中,在两侧限定每个挤压环25的环形壁42、43不中断。由 此在连续的齿29或者说突出部之间的凹部区域中、尤其是在相邻齿 29之间的室25.1中设有未被凹部或者说齿隙中断的环形壁42、43的 较窄区段。基于挤压环25两侧上连续的环形壁42、43,在外侧在环 形壁42、43上也设有连续的切割边。通过挤压环25外圆周上的齿29 及位于其间的齿隙,连续的切割边沿旋转方向或沿旋转轴线D的方向 观看被成型,即在设有连续齿29的挤压环25上为锯齿形。在例如拱 形的突出部和凹部中,在环形壁42、43外圆周上的切割边具有波浪状 的轮廓。与切割边的轮廓无关,一个挤压滚筒10.1或10.2的挤压环 25的切割边在高度压实区域中与另一挤压滚筒10.2或10.1的挤压环 25的切割边重叠,更确切地说也在凹部或齿隙的区域中重叠。由此确 保两个挤压滚筒10.1和10.2的切割边在高度压实区域中并且也在VO区域中持续地、不中断地重叠。

附图标记列表

1  造粒机

2  牵引车

3    行驶机构

4    车轮

5    牵引杆

6    料仓

6.1  料仓元件

6.2  料仓元件

7    栅栏

9    挤压滚筒对

10   造粒装置

10.1 挤压滚筒

10.2 挤压滚筒

11   轴承支架

12   接收装置

12.1 辊

12.2 尖齿

13   选择器

14   螺旋推运器

14.1 尖齿

15   供料装置

16   运输带

17   进料口

18   滚轮

19   预压实区域

20   抽气机

21   空腔

22   螺旋输送器

23   输送带

24   容纳槽

25   挤压环

25.1 室

25.2 壁区域

27   挤压通道

28   槽底

29   齿

30   拱形轮廓

31   齿尖

32   壁接片

32.1 齿

32.2 齿尖

33   导入区域

34   刮料器

35   收集装置

36   带动器

37   壁

38   碎石机

39   滚筒

40   导入滚筒

41   加热通道和/或冷却通道

42   环形壁

43   环形壁

44   锯齿成型部

50   传动机构

A    重叠

B    地面

D    旋转轴线

F    行驶方向

R    输送方向

UR  旋转方向

VE  连接平面

VO  高度压实区域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