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缓解克罗恩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用于缓解克罗恩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缓解克罗恩病的中药制剂,它是由乌梅、五味子、细辛、干姜、黄连、黄柏、白及、三七粉、附子、当归、肉桂、红参、花椒、柴胡、桂枝、白芍、吴茱萸、肉豆蔻、补骨脂、生薏苡仁、茯苓、大枣、炙甘草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组成,具有涩肠止泻、敛疮生肌、益气生津、清热燥湿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克罗恩病的症状,减少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74058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李庆云;

    申请/专利号CN201510172831.1

  • 发明设计人 李庆云;张翠红;张海荣;

    申请日2015-04-13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276800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岚山西路6号岚山区人民医院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9:28:3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9-21

    授权

    授权

  • 2018-08-31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A61K36/9068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50413

    著录事项变更

  • 2015-07-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9068 申请日:201504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7-0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缓解克罗恩病的中药制剂。本发明还涉及该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本病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克罗恩病的病因尚未明,可能为多种致病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免疫异常、感染和遗传因素似较有关。克罗恩病是贯穿肠壁各层的增殖性病变,并侵犯肠系膜和局部淋巴结。病变局限于小肠(主要为末端回肠)和结肠者各占30%,二者同时累及各占40%,常为回肠和右半结肠病变。Crohn将病理变化分为急性炎症期、溃疡形成期、狭窄期和痰管形成期(穿孔期)。本病的病变呈节段分布,与正常肠段相互间隔,界限清晰,呈跳跃区(skip area)的特征。本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多样,与肠内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病程长短以及有无并发症有关。典型病例多在青年期缓慢起病,病程常在数月至数年以上。活动期和缓解期长短不一,相互交替出现,反复发作中呈渐进性进展。少数急性起病,可有高热、毒血症状和急腹症表现,多有严重并发症。偶有以肛旁周围脓肿、痰管形成或关节痛等肠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者。

克罗恩病作为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由于其病因不明,导致尚无开发出有效的治疗药物,当前,用于克罗恩病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生物制剂,现有的这些药物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疾病的症状,但是并不能完全缓解疾病的病情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现有的这些激素类药物长期给药会对机体造成伤害,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中医在治疗此病上可以发挥优势,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增强患者抵抗力,缓解并发症的产生,进而治疗疾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药制剂,该中药制剂对于用于缓解克罗恩病具有治疗效果明显,有效率高,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服用方便的特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用于缓解克罗恩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发明人在多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中,观察到克罗恩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根据该病症的发展规律,以及中药的配伍原则,并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反复探索总结出一种用于缓解克罗恩病的中药制剂的新配方,本发明选择乌梅、五味子、细辛、干姜、黄连、黄柏、白及、三七粉、附子、当归、肉桂、红参、花椒、柴胡、桂枝、白芍、吴茱萸、肉豆蔻、补骨脂、生薏苡仁、茯苓、大枣、炙甘草进行组合,将这些药物组合使得各药物功效产生协同作用,使之具有涩肠止泻、敛疮生肌、益气生津、清热燥湿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克罗恩病的症状,减少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发明中药物的作用:

其中:

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h.)Sieb .et Zucc.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性味:甘、酸、涩、温。归胃、大肠经。功效: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本品用于疮痈溃后久不收口,外用有收湿敛疮生肌的作用。《本草经疏》:梅实,即今之乌梅也,最酸。《经》曰:热伤气,邪客于胸中,则气上逆而烦满,心为之不安。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肠虚脱也;好唾口干者,虚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固肠脱,所以主之也。其主肢体痛,偏枯不仁者,盖因湿气浸于经络,则筋脉弛纵,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养筋,肝得所养,则骨正筋柔,机关通利而前证除矣。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温、酸、甘。归肺、心、肾经。功能: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 、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全草。性味:辛;温;小毒。归肺经、肾经、心经、肝经、胆经、脾经。功效:散结消肿;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下气祛痰,通窍。抗菌、抗病毒作用细辛醇浸剂、挥发油等对革兰阳性菌、枯草杆菌和伤寒杆菌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作用,煎剂对结核杆菌和伤寒杆菌亦有抑制作用。细辛挥发油对多种真菌如黄曲霉菌、黑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抗菌的有效成分为黄樟醚。α-细辛醚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增殖的作用。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性味:辛、热。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干姜外用治疗外伤化脓性感染。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经,长于温暖中焦脾阳而散寒,故凡中焦寒证,无论外寒内侵之实寒证,还是阳气不足之虚寒证,均为要药。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性味: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本品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抗菌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解毒作用:对抗细菌毒素,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溶血素效价,降低大肠杆菌的毒力。抑制多种实验性炎症,有效成分为小檗碱,抗炎机理与刺激促皮质激素释放有关。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性味: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清虚热。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现代药理学研究:黄柏水煎剂或醇浸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霍乱弧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实验还表明、黄柏对福氏痢疾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外,黄柏煎剂、水浸剂于体外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阴道滴虫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内服、外用均有效,并且黄柏具有广谱抗菌的作用。

白及: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Bletilla striata(Thunb.) Reichb. f.的干燥块茎。性味:辛,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本草求真》中记载:白及,方书既载功能入肺止血,又载能治跌扑折骨,汤火灼伤,恶疮痈肿,败疽死肌,得非似收不收,似涩不涩,似止不止乎?不知书言功能止血者,是因性涩之谓也;书言能治痈疽损伤者,是因味辛能散之谓也。此药涩中有散,补中有破,故书又载去腐、逐瘀、生新。

三七粉: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F. H. Chen的干燥根。取三七,洗净,干燥,碾细粉。性味: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本草求真》中记载: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则疼作,血因敷散则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子根的加工品。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本品辛热燥烈,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既能追复散失之亡阳,又能资助不足之元阳,与补益药同用,可治一身上下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证,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温肾阳以益火,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常配干姜。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 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的干燥根。性味:甘、辛、苦,温。归肝、心、脾经。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当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挥发油有镇静、催眠、镇痛、麻醉等作用。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据《本草正》载:“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无所不宜。”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当归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树皮。性味:大热,辛、甘。归肾、脾、心、肝经。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通血脉。本品甘热,入脾肾经,善于补阳气而温暖脾肾,散寒止痛。

红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 Panax ginseng C. A. Mey. 的栽培品经蒸制后的干燥根。性味:甘、微苦,温。归脾、肺、心经。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

花椒:为芸香科植物青椒(香椒、青花椒、山椒、狗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或花椒(蜀椒、川椒、红椒、红花椒、大红袍)Zantho xylum bungeanum 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花椒)及种子(椒目)入药。性味:辛,温。归脾、胃、肾经。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蛔虫症;外治湿疹瘙痒。

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北柴胡)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南柴胡)的根或全草。性味: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柴胡具有良好的疏肝解郁的作用,为治疗肝气郁滞的要药,对胁肋疼痛无论内由肝郁、外由伤仆者,皆可应用。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桂枝性温,善通阳气,能化阴寒,对阴寒遏阻阳气,津液不能输布,因而水湿停滞形成痰饮的病症。本品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用于寒凝血滞等诸痛证。

白芍:为双子叶植物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的干燥根。性味:凉,苦酸,微寒。功效:补血柔肝、平肝止痛,敛阴收汗。研究表明:白芍中含有的芍药甙有抗菌、解热、抗炎、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改善心肌营养血流、扩张血管、对抗急性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镇静、镇痛、解痉、抗溃疡、调节血糖的作用。白芍煎剂能抑制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等。本品能养肝血、敛肝阴、抑肝阳、疏肝气,又能缓挛急、止疼痛,为治疗肝经各种疼痛之良药。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bodinieri (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性味: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本品温能补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肉豆蔻:为肉豆蔻科肉豆蔻属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 的干燥种仁。性味辛,温。归脾、胃、大肠经。功效: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用于脾胃虚寒,久泻不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本草衍义补遗》:肉豆蔻,温中补脾,为丸。日华子称其下气,以其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也,非若陈皮、香附之駃泄。

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的果实。性味:辛、苦,温。归肾、脾经。功效: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本品能补肾阳、暖脾阳,止泄泻,为治脾肾阳虚之要药。本品辛苦温燥,能温补命门,补肾强腰,壮阳、固精、缩尿,为治肾阳不足、下元不固之要药。

生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 var. ma-yuen (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性味: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功效:健脾渗湿、除痹止痛、清热排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用于湿热内蕴之症,对小便短赤,可与滑石、通草等同用;对湿温病邪在气分,湿邪偏胜者。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本品甘补淡渗,既补又利,作用和缓,性平而无寒热之偏,为利水渗湿之要药。治疗水湿内行的水肿时,常配泽泻、猪苓。茯苓煎剂有明显镇静作用。《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本品通过益心脾而安心神。多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神不安。

大枣:为鼠李科枣属植物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inermis (Bunge) Rehd. 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甘,温。归脾、胃经。功效:果(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树皮:消炎,止血,止泻。用于气管炎,肠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伤出血。根:行气,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红崩,白带。《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

炙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炙甘草为甘草的蜜烘制加工品。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脾和胃,益气复脉。《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本发明的方解是:方中乌梅涩肠止泻、敛疮生肌,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细辛散结消肿,干姜温中散寒、温肺化饮,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以上六味共为君药,首先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清理肠道病变,乌梅、五味子等有敛疮生肌、益气生津的作用,促进肠道溃疡面的清理和愈合,防止脓肿以及肉芽的再度扩散,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三七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附子回阳救逆、散寒止痛,当归补血活血,肉桂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红参复脉固脱、益气摄血,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以上几味共为臣药,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作用,减轻克罗恩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红参、柴胡等疏肝解郁、复脉固脱,增强患者的体质,加快患者的恢复。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白芍补血柔肝、平肝止痛,吴茱萸散寒止痛、助阳止泻,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补骨脂暖脾阳、止泄泻,生薏苡仁健脾渗湿、除痹止痛,茯苓利水渗湿,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以上几味共为佐药,调理患者的身体,加强药物疗效,促进患者恢复。炙甘草引药归经、调和诸药,为使药。此方诸药合用,君臣协力,佐使共辅,具有涩肠止泻、敛疮生肌、益气生津、清热燥湿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并治疗克罗恩病。

本发明药物原料用量是经发明人进行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各原料用量为在下述重量份范围都具有较好的疗效:乌梅15-25份、五味子7-17份、细辛1-5份、干姜10-20份、黄连3-9份、黄柏7-17份、白及4-14份、三七粉1-5份、附子7-17份、当归10-20份、肉桂3-9份、红参5-15份、花椒3-9份、柴胡7-17份、桂枝7-17份、白芍10-20份、吴茱萸3-9份、肉豆蔻4-14份、补骨脂10-20份、生薏苡仁15-25份、茯苓10-20份、大枣7-17份、炙甘草3-9份。

其中优选为:乌梅20份、五味子12份、细辛3份、干姜15份、黄连6份、黄柏12份、白及9份、三七粉3份、附子12份、当归15份、肉桂6份、红参10份、花椒6份、柴胡12份、桂枝12份、白芍15份、吴茱萸6份、肉豆蔻9份、补骨脂15份、生薏苡仁20份、茯苓15份、大枣12份、炙甘草6份。

本发明药物可以采用中药制剂的常规制备工艺,可制成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如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例如可以将这些原料药研成粉末状混合均匀制成散剂冲服;可以用水煎,经过滤得滤液,加入防腐剂制成口服液;必要时也可以直接服用汤剂。

本发明优选的制备方法是汤剂,其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一:按本发明重量配比,称取乌梅、五味子、花椒、吴茱萸、肉豆蔻、补骨脂、生薏苡仁、大枣用纱布包成药包,放于冷水中浸泡15-25分钟,备用;

步骤二:按本发明重量配比,称取附子放入砂锅中,加入步骤一中剩余冷水1-2厘米,用武火煎煮20分钟,然后称取干姜、黄连、黄柏、白及、当归、肉桂、红参、白芍放入砂锅中,加入步骤一浸泡后剩余的冷水,抹过药材3-5厘米,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30-40分钟,过滤,得滤液,在剩余药渣中加入2-3厘米的水,然后加入细辛、柴胡、茯苓,以及步骤一种的药包继续煎煮20分钟,最后加入桂枝、炙甘草煎煮15分钟,过滤,得滤液,合并两次滤液,弃渣,备用;

步骤三:按本发明重量配比,称取三七粉用步骤二中的热汤冲服,既得本发明所述,缓解克罗恩病的中药汤剂。

本发明药物具有涩肠止泻、敛疮生肌、益气生津、清热燥湿等功效,且效果明显,有效率高,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服用方便,能够有效的缓解克罗恩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调理患者身体,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乌梅15份、五味子7份、细辛1份、干姜10份、黄连3份、黄柏7份、白及4份、三七粉1份、附子7份、当归10份、肉桂3份、红参5份、花椒3份、柴胡7份、桂枝7份、白芍10份、吴茱萸3份、肉豆蔻4份、补骨脂10份、生薏苡仁15份、茯苓10份、大枣7份、炙甘草3份。

实施例二、乌梅20份、五味子12份、细辛3份、干姜15份、黄连6份、黄柏12份、白及9份、三七粉3份、附子12份、当归15份、肉桂6份、红参10份、花椒6份、柴胡12份、桂枝12份、白芍15份、吴茱萸6份、肉豆蔻9份、补骨脂15份、生薏苡仁20份、茯苓15份、大枣12份、炙甘草6份。

实施例三、乌梅25份、五味子17份、细辛5份、干姜20份、黄连9份、黄柏17份、白及14份、三七粉5份、附子17份、当归20份、肉桂9份、红参15份、花椒9份、柴胡17份、桂枝17份、白芍20份、吴茱萸9份、肉豆蔻14份、补骨脂20份、生薏苡仁25份、茯苓20份、大枣17份、炙甘草9份。

下面是患者使用本发明药物的临床统计资料:

一、一般资料

收治患者6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男女比例约为1.07:1,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30岁,病程时间不等,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各项基本资料基本相同。

二、治疗方法

按照本发明实施例二,称取原料药(一日剂量),水煎,过滤去渣,分两次服用,10日为一个疗程。

典型病例及疗效:

病例一、郑某,女,55岁,患者反复出现腹泻、腹痛,并有体重减轻的现象,患者腹痛时往往去医院拿点消炎药,止痛药,症状虽然能缓解,但是没过多久就会复发,患者近期腹痛加重,决定去医院检查,电子结肠镜以及粘膜活检诊断为克罗恩病,患者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所制制剂,以及所优选选的制备方法,服用两个疗程后,患者腹痛、腹泻现象基本消失,体重有所回增,体质明显转好,患者又继续坚持服用一个多月,患者自述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去医院检查,肠粘膜病变基本恢复,生活恢复正常,随访,未复发。

病例二、郭某,男,69岁,患者腹胀,腹泻,并且伴有间断性脐周腹痛,排便不畅,有排不尽感,患者近期并有不明原因的发烧,口服抗生素退热后,没过几天就会复发,患者去医院进行检查,最终确诊为克罗恩病,患者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所制制剂,以及所优选选的制备方法,服用两个疗程后,腹痛、腹泻现象得到明显的好转,患者自服药以来并未出现过发烧现象,饭量明显增加,体质也得到加强,患者又坚持服用了一个月左右,去医院复查,肠粘膜基本恢复正常,病情得到控制,生活不受影响,随访,未复发。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