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叠前叠后联动属性解释方法

叠前叠后联动属性解释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叠前叠后联动属性解释方法,该叠前叠后联动属性解释方法包括:步骤1,建立X-Y-T-偏移距的四维联动解释环境;步骤2,在四维环境下,寻找不同地质体的敏感偏移距段;步骤3,在敏感偏移距段范围内,提取单角度叠前属性;步骤4,进行敏感属性优选;以及步骤5,进行优势属性拟合。该叠前叠后联动属性解释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地质体,通过叠前叠后属性对比,发现其敏感偏移距段,在敏感偏移距段范围内,提取大量叠前属性,与叠后属性联合应用,对储层进行综合判识。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2-15

    授权

    授权

  • 2015-07-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V1/28 申请日:201404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6-1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叠前叠后联动属性 解释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属性技术是指通过应用分析、各种算法研究以及综合的软件系统 来提取、存储、可视化、分析、验证和评估地震属性以及将地震属性转换 为储层特征的一套方法。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发展,目前地震属 性技术己被广泛应用到了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各个环节,这包括:地震资料 的解释性处理、地震构造成图、地震地层学解释、地震岩性解释与模拟、 油藏描述、油藏模拟和油藏监测。可以说地震属性技术必将成为石油工业 中一种必须的技术和手段。

“地震属性”一词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地球物理界。起初,国内 在译名上并不完全统一,类似的译名还有地震特征、地震参数、地震标志 等等,直到近几年才基本统一称为地震属性。根据数据体来源不同,地震 属性可以分为叠前地震属性和叠后地震属性。叠后地震属性的研究大致分 为3个阶段:

第1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为起步阶段。该阶段以“亮 点”技术为代表,这时的属性研究既没有考虑地震资料的运动学、动力学 特征,也没有特定的地质含义。当时的地震属性分析还局限于地球物理专 家根据已有的认识和经验,来分析地震属性与油、气储层的关系。此时的 地震属性分析仅仅是对地震剖面特征的一种定性描述与分析。

第2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为迅速发展阶段。该阶段以 属性定量提取方法大量出现为主要特征。这是地震属性研究蓬勃发展的阶 段,地震属性的应用开始走向各个领域,如储层预测、油气分析和物性研 究等等。但这也是地震属性应用较为混乱的阶段,人们没有对地震属性所 代表的地质意义进行分析和解剖。甚至有人把地震属性当成了万能药,不 加分析地乱用,一度使地震属性的研究由高潮跌入低谷。

第3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基本成熟阶段。90年代初,以相干、 倾角、方位角等代表的一批多维属性开始出现。这类属性的一个显著特点 是能够直观地反映地层的结构信息,如倾角、方位角反映地层的视倾角/ 倾向;相干异常指示断裂带、裂缝发育带等。因此,它们的开发与应用, 很快得到有关各方的广泛认同。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先后研究出了多种属性优化方法,以及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等地震属性分 析的方法,预测的对象也从预测油气、储层厚度和岩性发展到了预测孔隙 度等。地震属性的研究开始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健康发展。

随着勘探难度的不断加大,叠后地震属性技术已无法满足对储层的精 细刻画,所以开发叠前地震属性技术势在必行。基于AVO技术发展起来的 地震叠前技术相对于叠后技术来说,拥有更为丰富的振幅和旅行时信息, 可用的地震道集信息更加丰富,成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技术方法,但 是,叠前地震数据抗噪音干扰能力较差,AVO技术对叠前地震数据质量要 求高,处理复杂,难度大。

叠前AVO类属性发展迅速,但是,叠前单角度地震资料的振幅、频率、 相位、吸收等属性的应用相对较少。总体来说,叠前信息还没有得到充分 利用。如何实现叠前叠后属性的联合解释是国际国内技术发展的趋势。为 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叠前叠后联动属性解释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 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针对不同的地质体,通过叠前叠后属性 对比,发现其敏感偏移距段的叠前叠后联动属性解释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叠前叠后联动属性解释方 法,该叠前叠后联动属性解释方法包括:步骤1,建立X-Y-T-偏移距的四 维联动解释环境;步骤2,在四维环境下,寻找不同地质体的敏感偏移距 段;步骤3,在敏感偏移距段范围内,提取单角度叠前属性;步骤4,进行 敏感属性优选;以及步骤5,进行优势属性拟合。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在步骤1中,根据叠前道集和叠后地震,建立基于偏移距的四维联动 解释环境,针对某一深度的某一地质体,开发基于偏移距的显示和解释窗 口。

在步骤2中,在四维环境下,点击某一地质体,将其同时标定在叠前 单角度地震剖面上和叠后地震剖面上,实现叠前单角度地震剖面和叠后地 震剖面的联动显示,通过联动显示和对比分析叠前叠后地震剖面上同相轴 的变化,寻找某一地质体的敏感偏移距段;在四维环境下,点击某一地质 体,实现叠前单角度属性和叠后属性的联动显示,通过叠前叠后属性的联 动显示和对比分析,寻找某一地质体的敏感偏移距段。

在步骤3中,针对某一地质体,在敏感偏移距段范围内,提取单角度 数据体上的叠前单角度属性,并与叠后属性做比较,从而寻找到刻画地质 体效果比较明显的叠前单角度属性,包括振幅、频率、相位、吸收属性, 通过对比分析叠前单角度地震属性和叠后属性,寻找某一地质体在敏感偏 移距段范围内的敏感属性。

在步骤4中,针对某一单角度数据体上提取的各种叠前单角度属性, 进行相关度分析,相关度大的属性,只取其一;其次,针对不同单角度数 据体上提取的同一地震属性,进行相关度分析,相关度大的属性,只取其 一;最后把优选出来的属性汇总在一起,针对地质目标,选择跟地质参数 相关度较高的几类属性,从而最终得到解决某一具体实际问题的优选后的 地震属性,即优势属性。

在步骤5中,通过优势属性与具体实际问题的散点交汇,确定优势属 性与具体实际问题的线性或者非线性关系。

在步骤5中,根据每一优势属性与具体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确定优势 属性拟合的关系式如下:

y=g[f1(x1),f2(x2),…fn(xn)]

其中,fi(xi)表示第i个优势属性与具体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式,可能 是线性,也可能是非线性;g[]表示线性关系式。

本发明中的叠前叠后联动属性解释方法,针对叠前信息应用不够充 分、叠前叠后属性缺乏对比分析等问题开发了一种叠前叠后联动属性解释 方法。从叠前道集和叠后地震数据出发,建立X-Y-T-偏移距的四维联动解 释环境。在此环境下,针对不同深度的不同地质体,开发了基于偏移距的 显示和解释窗口;可以实现叠前单角度地震剖面和叠后地震剖面的联动显 示、叠前单角度属性和叠后属性的对比分析,通过联动显示和对比分析, 寻找不同地质体的敏感偏移距段。在敏感偏移距段范围内,在单角度数据 体上提取单角度属性,并对单角度属性做适当的优化组合,从而更好地刻 画地质体特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叠前叠后联动属性解释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 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基于偏移距的叠前单角度地震剖面的 显示与对比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基于偏移距的叠前单角度RMS属性与 叠后RMS属性对比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不同属性之间的散点交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 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的叠前叠后联动属性解释方法的一具体实施 例的流程图。

在步骤101,建立X-Y-T-偏移距的四维联动解释环境。以叠前道集和 叠后地震为输入方,通过编程实现,建立一个基于偏移距的四维联动解释 环境。针对某一深度的某一地质体,开发基于偏移距的显示和解释窗口。 流程进入到步骤102。

在步骤102,在四维环境下,点击某一地质体,将其同时标定在叠前 单角度地震剖面上和叠后地震剖面上,可以实现叠前单角度地震剖面和叠 后地震剖面的联动显示,通过联动显示和对比分析叠前叠后地震剖面上同 相轴的变化,寻找某一地质体的敏感偏移距段,如图2所示,从该图可以 看出,在不同角度的单角度地震剖面上,振幅能量以及地震反射形态的差 别;另外,在四维环境下,点击某一地质体,可以实现叠前单角度属性和 叠后属性的联动显示,通过叠前叠后属性的联动显示和对比分析,也可以 寻找某一地质体的敏感偏移距段,如图3所示,从该图可以看出,叠前10 度和20度RMS属性比叠后RMS属性刻画的河道信息更清楚。流程进入到步骤 103。

在步骤103,在敏感偏移距段范围内,提取单角度叠前属性。针对某 一地质体,在敏感偏移距段范围内,提取单角度数据体上的叠前单角度属 性,并与叠后属性做比较,从而寻找到刻画地质体效果比较明显的叠前单 角度属性,包括振幅、频率、相位、吸收等属性。通过对比分析叠前单角 度地震属性和叠后属性,寻找某一地质体在敏感偏移距段范围内的敏感属 性。流程进入到步骤104。

在步骤104,进行敏感属性优选。对上一步提取的各种敏感属性,进 行属性优选。每一种地震属性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储层的特征,这是这其中 的关系十分复杂。同一个属性在不同工区、不同储层对预测对象的敏感性 不尽相同,而且由于不同的地震属性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几个最优的 单属性组合不一定是最优化的,也不一定能获得最优的预测效果。

因此,针对具体问题,必须从众多的地震属性中挑选一些最好的地震 属性或属性组合,即进行从多到少的地震属性优化分析。地震属性优化分 析方法很多,大体上可分为地震属性降维映射与地震属性选择两大类方 法:①地震属性降维映射;②地震属性选择。

目前,用于模式识别、油藏描述中的地震属性的总体选择原则是:① 不同的研究区域应根据本区的地质特点,在试验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属 性;②需要解决的地质目标如岩性、地层、含油气性、断裂带等不同,选 择的属性应有所不同;③选择反映异常特征最敏感、物理意义最明确的属 性参与运算或用作综合研究;④在众多的地震属性中,反映异常特征相似 的若干个参数中,只选其中之一即可;⑤根据实践和经验,参与综合分析 或处理的属性一般在3至9个为佳。

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实际应用,总结出一套叠前叠后联动属性优选方 法。首先针对某一单角度数据体上提取的各种叠前单角度属性,进行相关 度分析,相关度大的属性,只取其一,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纵波 速度和横波速度线性相关度很大,那么可以只取纵波速度;拉梅参数*密 度和剪切模量*密度没有很好地线性相关性,纵波速度和泊松比也没有很 好地线性相关性;其次,针对不同单角度数据体上提取的同一地震属性, 进行相关度分析,相关度大的属性,只取其一;最后把优选出来的属性汇 总在一起,针对地质目标,选择跟地质参数相关度较高的几类属性。从而 最终得到解决某一具体实际问题的优选后的地震属性,即优势属性。流程 进入到步骤105。

在步骤105,进行优势属性拟合。通过优势属性与具体实际问题的散 点交汇,确定优势属性与具体实际问题的线性或者非线性关系。根据每一 优势属性与具体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确定优势属性拟合的关系式如下:

y=g[f1(x1),f2(x2),…fn(xn)]

其中,fi(xi)表示第i个优势属性与具体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式,可 能是线性,也可能是非线性;g[]表示线性关系式。流程结束。

本发明中的叠前叠后联动属性解释方法,一方面突破了线性关系的限 制,遵循了优势属性与具体实际问题之间的真实关系,另一方面可以综合 考虑多种优势属性的优点,更清晰地刻画地质体,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