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电梯用声音系统的改进和用于实施电梯用声音系统的方法

电梯用声音系统的改进和用于实施电梯用声音系统的方法

摘要

电梯用声音系统的改进和实施电梯用声音系统的方法。电梯用声音系统通过使用产生定向声场的板状静电激励器(1,2,3,7,8,12)替换用于声音系统中的至少一个扩音器来进行改进。该专利申请还包括用于实施电梯用声音系统的方法的独立权利要求。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61962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通力股份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380042401.7

  • 发明设计人 K·帕卡拉;M·库贾拉;

    申请日2013-08-15

  • 分类号B66B7/00;H04R19/02;

  • 代理机构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王茂华

  • 地址 芬兰赫尔辛基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8:40:0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8-25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66B 7/00 专利号:ZL2013800424017 申请日:20130815 授权公告日:20190125

    专利权的终止

  • 2019-01-25

    授权

    授权

  • 2015-09-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6B7/00 申请日:201308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5-1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的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用于电梯中的声音系 统的实施。

背景技术

电梯铃(gong)是在电梯系统中使用的声音产生装置,该装置通 报电梯的到达和/或方向,通常具有“呯”类(ping-type)的声音。电 梯铃通常在电梯前部布置在门开口的上部。

电梯播报器(ACU)是在电梯系统中使用的声音产生装置,它被 用在建筑物大厅的电梯等候区内,以及在电梯自身内,一方面指示正 服务客户的电梯(特别是如果电梯组包括在使用中的多个电梯),另 一方面指示电梯中客户的停靠楼层。电梯播报器通常设置在电梯被呼 叫的大厅中,以及电梯自身中。电梯播报器还可以用于例如在地铁或 火车的站台区域内与电梯联系。

目的地操作面板(DOP)是呼叫特别用于高层建筑中的电梯的系 统,当他/她呼叫电梯时,用户在运送他/她之前被告知电梯的代码。

以下,我们用术语“电梯用声音系统”指代电梯铃、电梯播报器 和目的地操作面板。

电梯用声音系统是电梯系统的一部分,其对视觉障碍人士和弱视 人群是特别重要的部分。标准ISO 4190-5:2006“升降机(电梯)安 装-第5部分:控制装置,信号和附加配件”作出了也涉及声音系 统的一定的技术要求,尤其是电梯用声音系统所需的声音等级为80 分贝(A)。

当然,由电梯用声音系统产生的声音在特定操作情况下可能被认 为是噪声源。更特别是在医院、养老院、酒店和公共领域,例如地铁 或火车的站台区域,期望的是可以减少不想要的声音(即噪声)的产 生。噪音特别地干扰听力障碍人士和弱听人群。

当背景噪声增加,识别声音的方向变得困难。如果一个电梯组包 括多于一个电梯,电梯用声音系统的可用性降低,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很难将电梯用声音系统彼此区分开。

由于以上提出的方面,满足标准BS EN 81-70:2003“升降机建 造和安装安全规则。乘客和货物乘客升降机的特殊应用。对于包括残 疾人的人士的电梯的可访问性”的要求很难以也符合标准ISO 4190-5:2006的要求的方式来实施。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如下这样的方式改进电梯用声音系统的可用 性,可以在满足标准ISO 4190-5:2006的要求的同时满足标准BS EN81-70:2003的要求。

这个目的可以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梯用声音系统和根据权利 要求9的用于实施电梯用声音系统的方法来解决。

从属权利要求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发明的优点

为了实施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用声音系统的改进,在电梯用声音系 统中使用的至少一个扩音器被替换为产生定向声场的板状静电激励 器(plate-like electrostatic actuator)。该改进解决了由电梯用声音系 统的声音导致的对环境的干扰,这是由于声音可以被限定到预定区 域。同时我们也能使音量放大。贯穿整个收听区域声音水平本质上保 持在相同的水平。

当板状静电激励器上覆盖上网状物时,可以使电梯和它的操作环 境美学上令人愉悦,而不管激励器的外观,这是因为实际上网状物掩 盖了激励器。然而,网状物允许声音穿过。

当网状物是钢丝网或包括钢丝网时,可以提高电梯的抗暴性。这 对满足欧洲标准EN81-71“升降机安装的安全规则-第28部分:抗暴 性电梯”是重要的。由于钢丝网,电梯用声音系统可以被制成满足标 准中提出的第1类的要求(即电梯用声音系统必须承受4J的动态冲 击)。

当板状静电激励器被安装在电梯轿厢的天花板、和/或墙壁或门上 时,由于板状静电激励器不包含在深度方向将占用大量的空间的圆锥 体,所以节省空间。以这种方式,电梯轿厢在其尺寸上可以被制得更 紧凑,或额外空间被用于提高乘坐舒适性。

当至少两个板状静电激励器被用于将电梯轿厢分成至少两个收 听区域时,对每个收听区域,电梯轿厢中产生的声音可以保持更好理 解并且声音仍然可以足够强烈地产生。

当板状静电激励器在电梯外部安装在门上方时,电梯的等候区和 等候区的环境可被实施为更安静。此外,归因于这种更少噪音被产生 在电梯用声音系统的环境中,舒适性和使用电梯用声音系统的可靠性 得以提高,特别是对于听力障碍的电梯用户而言。

当至少两个板状静电激励器被用于将电梯轿厢外部区域划分为 至少两个收听区域时,对每个收听区域,电梯轿厢中产生的声音可以 保持更好理解并且声音仍然可以足够强烈地产生。

如前文中说明的,电梯用声音系统包括以下的至少一个:电梯铃、 电梯播报器、目的地操作面板。

在用于实施电梯用声音系统的方法中,声音由根据任何权利要求 1-8的改进的电梯用声音系统产生。

附图说明

本发明通过附图1-4中表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帮助下在以下更 详细地公开。

图1表示从上方观察从产生定向声场的板状静电激励器而来的声 音的分布;

图2表示从侧方观察从产生定向声场的板状静电激励器而来的声 音的分布;

图3表示电梯等候区中电梯用声音系统的改进;和

图4表示电梯轿厢中电梯用声音系统的改进。

在所有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技术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从Panphonics公司的国际专利公开WO2009/127787已知一种产 生定向声场的板状静电激励器。在我们本申请中的产生定向声场的板 状静电激励器更具体地可以是上述专利申请公开中描述的激励器或 类似类型的激励器,更具体地,我们使用Panphonics公司的“公司和 技术演示”(2011年8月)中定义的“声音浴(sound shower)”结 构。

在专利申请公开WO2009/127787中描述的激励器的声场的定向 性是基于用RC电路形成的延迟定向声场,至少部分地由静电激励器 的部件组成。静电激励器本身用作为RC电路的电容器,由于静片 (stator)如此的相互接近,形成相当高的静电激励器的电容。在仅具 有一个静片的实施方式类型中,静片和隔膜之间形成电容。

图1表示从上方观察从产生定向声场的板状静电激励器而来的声 音的分布,而图2为从侧方观察。声音定向分布的特征是声音在激励 器的前方可以听见,而在它的一侧听不见。在激励器前方的音量在整 个收听区域中几乎不变。

图3表示走廊4中的电梯门5,走廊是在电梯操作部位的走廊或 大厅。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门5的上方处,例如在天花板上, 是产生定向声场的第一板状静电激励器1,产生定向声场的第二板状 静电激励器2,以及产生定向声场的第三板状静电激励器3。

第二激励器2可位于例如电梯门自身的上方。

第三激励器3可以设置在电梯的轿厢操作面板中,或与它连接。 用于呼叫电梯的按钮和/或指示电梯的状态的灯或其他指示器,或它的 门5例如通常被布置在操作面板中或与它连接。

图4表示电梯轿厢中的视图,为了清楚起见,表示为与图3的楼 层4相同的楼层。电梯轿厢可以相对于楼层4在电梯井道上下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产生定向声场的第一板状静电激励器7、 产生定向声场的第二板状静电激励器12以及产生定向声场的第三板 状静电激励器8在电梯轿厢内。

第一激励器7被设置在电梯的壁6上。第二激励器12被设置在 电梯轿厢的门5上。第三激励器8被设置在天花板上。

第一激励器7形成的第一收听区域10,第二激励器12形式的第 二收听区域9并且第三激励器8形成第三收听区域11。

根据图4的结构(图4)例如以如下这样的方式可应用在电梯的 等候厅中,图4的激励器8对应于图3的激励器1,激励器7对应于 图3的激励器2并且激励器12对应于激励器12。

根据以上所表示的内容,通过本发明的改进,在电梯轿厢中和电 梯等待区域中可以形成声音限定区域。同时可以增大声音。贯穿收听 区域可以实质上保持声音强度相同。

布置的安装是容易的,因为不需要在电梯轿厢中形成用于扬声器 锥体的凹陷。形成用于引线和用于固定在电梯轿厢或走廊墙壁的孔就 足够了。

本发明不应被视为仅限制于下面的权利要求书,而是应被理解为 包括所述权利要求的所有法律等同物。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