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基于CLL谐振变换的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装置及控制方法

基于CLL谐振变换的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装置及控制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LL谐振变换的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装置及控制方法;微控制器获取直流母线电压,并控制双向AC/DC整流模块中MOS管的占空比实现输入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微控制器通过控制CLL谐振变换模块中MOS管的切换,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发射端耦合谐振线圈将CLL谐振变换模块的逆变能量发射出去,传输到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接收到高频交流电后经过接收端AC/DC整流模块进行整流,稳压滤波后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微控制器获取蓄电池的端电压和充电电流,并控制CLL谐振变换模块MOS管的占空比,实现设定的充电电流和过充保护功能。能工作在零电压和零电流开关下,有效降低了开关损耗,提高了能量传输效率;减小了无线传输装置体积。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57834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山东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510036912.9

  • 申请日2015-01-23

  • 分类号H02J7/02(20060101);H02J17/00(20060101);

  • 代理机构37221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赵妍

  • 地址 250061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3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8:30:1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2-22

    授权

    授权

  • 2015-05-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2J7/02 申请日:201501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4-2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CLL谐振变换的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全球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危机与能源危机,化石燃料的日益减少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引起了全球的关注。电动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成为解决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规模电动车作为移动储能装备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支柱。现在电动汽车的发展面临着电池成本高、能量密度低于化石能源、质量大等一系列问题,无线充电技术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电动汽车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进行充电避免了直接的电接触,可以有效的减少充电时可能发生的事故。同时,大规模的建设无线充电的停车位和车库,使得人们可以在家或在停车场随时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不必去专门的充电站进行充电。而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方式对水平位移不敏感的特性,使电动汽车可以在道路上行驶时一边行驶一边充电,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少电动车电池的容量,使得电动汽车更加轻便实用。

目前,无线电能传输有三种实现方式,分别为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方法、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方法、远场辐射式无线充电方法。其中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方法利用的是分离式变压器的原理,当充电装置的初级线圈通过一定频率的交流电时,通过电磁感应原理,次级线圈会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能量从发射端传输到接收端,实现了无线电能传输。该方法原理简单,容易实现,并且近距离能量传输效率很高,甚至可以达到99%;但是该方法的缺点在于传输距离过短,一般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位移或角度发生变化时,系统效率下降明显。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方法利用了共振的原理,当能量发射装置与能量接收装置调整到统一谐振频率时,两装置共振,它们可以交换彼此的能量,从而将能量从发射端传输到接收端,实现了无线电能传输。该方法电磁辐射较小,对生命体影响小,对其他频率的电子产品影响小,传输距离适中,一般在分米级,对于非金属材料的障碍物穿透能力极强,小型的金属材料障碍物对其的影响也极小,可以同时对多个接收端供能,接收端线圈与发射端线圈之间的产生水平位移或旋转角度时,系统传输效率的变化很小;但是缺点在于传输效率不如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方法,由于开关器件的限制,传输功率不高,系统谐振频率过高,频率的波动对系统效率影响很大,谐振线圈尺寸过大会影响系统的实用性。远场辐射式无线充电方法利用微 波或激光束可以携带能量进行传播的原理,发射端将电能转化为微波或激光束发射出去,利用二者的高穿透性,接收端接收微波或激光束,将其重新转化为电能,实现无线电能传输。该方法传输距离极长,可以达到几千米以上,定向性好;但是缺点在于电能传输频率高、效率低、微波式装置会有较强的电磁污染问题,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激光式装置电光、光电转换效率很低,发射端装置与接收端装置互相要在可视范围内,并且中间无障碍。

在上述三种无线充电方法中,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方法以其传输距离适中,传输效率较大,对非金属材料障碍物穿透性极强,对小型的金属材料障碍物的穿透性也很好,接收端线圈与发射端线圈之间的水平位移、旋转角度对其传输效率的影响较小,电磁辐射小,对其他频率的电子产品影响小,可以对多个同频负载供能等诸多优点,成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法的首选。而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方法的谐振频率一般在几百千赫兹到几兆赫兹之间,如此高的开关频率造成了很大的开关损耗,不仅降低了整体强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的功率传输效率,还会使开关器件发热,甚至发生安全性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基于CLL谐振变换的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装置及控制方法,通过引入CLL谐振变换,实现高频逆变频率、发射端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和接收端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三者的一致,不仅实现了电磁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而且同时实现了高频逆变器的零电压和零电流开关逆变。有效降低了开关管的开关损耗,提高了能量传输效率;并且由于逆变器可以工作在更高的频率下,减小了无线传输装置体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基于CLL谐振变换的软开关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微控制器、AC/DC整流模块、发射端稳压滤波电容、CLL谐振变换模块、发射端耦合谐振线圈、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接收端谐振电路电容、接收端AC/DC整流模块、接收端稳压滤波电容、蓄电池和三相电源;

所述AC/DC整流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三相电源,输出端并联发射端稳压滤波电容后连接CLL谐振变换模块;

所述CLL谐振变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发射端耦合谐振线圈,CLL谐振变换模块中的电感电容与发射端耦合谐振线圈组成发射端谐振电路;

发射端耦合谐振线圈与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实现耦合作用,

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串联接收端谐振电路电容后连接接收端AC/DC整流模块;

所述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与接收端谐振电路电容构成接收端谐振电路,接收由谐振耦合磁场传递来的能量;

所述接收端AC/DC整流模块的输出端并联接收端稳压滤波电容后为蓄电池充电;接收端稳压滤波电容对接收端AC/DC整流模块得到直流电进行滤波,滤去高频交流部分;

所述AC/DC整流模块和CLL谐振变换模块中MOS管的开关接受微控制器驱动信号的控制,使CLL谐振变换模块的高频逆变频率、发射端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和接收端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三者一致,发射端与接收端的电路达到共振。

所述AC/DC整流模块为双向AC/DC整流模块,是由6个MOS管Q1-Q6构成的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通过微控制器控制MOS管的占空比,实现对直流侧电压Vin的调节。

所述发射端稳压滤波电容包括串联的两个电容Ci1,Ci2,对双向AC/DC整流模块得到直流电进行滤波,滤去高频交流信号。

所述CLL谐振变换模块为H全桥电路;包括4个MOS管Q11-Q14,每个MOS管并联有一个二极管,分别为D11-D14,每个MOS管都对应有一个寄生电容,分别为C11-C14;4个MOS管及与其并联的二极管和电容构成H桥的4个垂直桥臂;中间横向桥臂包括串联的两个电感L1和L2,电感L1和L2串联后与电感L0并联,并联后的整体再与电容C1串联。谐振电容C1和谐振电感L1串联组成一种串联谐振电路,谐振频率f1由L1、C1谐振产生,谐振电容C1和由电感L1、L0并联等效的谐振电感Leq组成另一种串联谐振电路,其中谐振频率f2由Leq、C1谐振产生,在频率f1和f2范围内都可以实在软开关技术,从而减少4个MOS管Q11-Q14的开关损耗。

电感L2为发射端耦合谐振线圈,与电容C1和电感L0、L1组成发射端谐振电路,利用发射端耦合谐振线圈与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的高耦合,将高频交流电能量发射出去。

所述接收端AC/DC整流模块为4个二极管D1-D4构成的单相全桥整流电路,将接收到的高频交流整流成直流。

所述微控制器产生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用于控制MOS管的开关;

所述微控制器还包括电压检测电路,电压检测电路将采集的电池组端电压、充电电流及输入直流母线的电压,通过模数转换端口送到微控制器的CPU。

基于CLL谐振变换的软开关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微控制器通过电压检测电路获取输入直流母线的电压,并控制双向AC/DC整流模块中MOS管Q1-Q6的占空比实现输入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

第二步,微控制器通过控制CLL谐振变换模块中MOS管Q11-Q14的切换,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

第三步,发射端耦合谐振线圈将CLL谐振变换模块的逆变能量发射出去,并通过高频谐振耦合磁场,传输到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

第四步,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接收到高频交流电后经过接收端AC/DC整流模块进行整流,再由接收端稳压滤波电容进行稳压和滤波,最后对蓄电池进行充电;

第五步,微控制器通过电压检测电路获取蓄电池的端电压和充电电流,并控制CLL谐振变换模块MOS管的占空比,实现设定的充电电流和过充保护功能。

所述第二步中,微控制器控制CLL谐振变换模块中MOS管Q11-Q14的开关频率设定在频率f1和f2之间,实现零电压、零电流开关逆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CLL谐振变换模块的MOS管Q11-Q14的切换频率设置在f1(谐振电容C1、谐振电感L1的固定谐振频率)和f2(谐振电容C1、谐振电感L1、L0的固定频率)之间,实现零电压、零电流开关逆变,有效减少了开关损耗。

通过使用CLL谐振变换,有两个谐振频率,扩大了谐振频率范围,实现了全负载范围内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ZVS)和次级整流二极管的零电流开关(ZCS),消除了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损耗,减小了轻载时的环流损耗,改善了轻载效率。

由于CLL谐振变换模块的高频逆变频率、发射端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和接收端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三者的一致,所以发射端与接收端的电路共振,极大的加强了发射端耦合谐振线圈和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之间的耦合程度,提高了能量传输效率。

由于实现了零电压、零电流开关,逆变器可以工作在更高频率下,有效提高耦合线圈的传输效率,并减小了电路体积;

CLL谐振变换的部分能量通过双向AC/DC整流模块变换回馈给电网而不是被消耗掉,减少了能量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组成示意图;

图2为CLL谐振变换的主电路图;

图3为CLL谐振变换的主要工作模态;其中,图3(a)为电路工作状态1的说明图;图3(b)为电路工作状态2的说明图;图3(c)为电路工作状态3的说明图;图3(d)为电路工作状态4的说明图;图3(e)为电路工作状态5的说明图;图3(f)为电路工作状态6的说明图;

图4为CLL谐振变换的关键工作波形;

其中,1、微控制器;2、双向AC/DC整流模块;3、发射端稳压滤波电容;4、CLL谐振变换模块;5、发射端耦合谐振线圈;6、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7、接收端谐振电路电容;8、接收端AC/DC整流模块;9、接收端稳压滤波电容;10、蓄电池;11、三相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为基于CLL谐振变换的软开关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微控制器1、AC/DC整流模块2、发射端稳压滤波电容3、CLL谐振变换模块4、发射端耦合谐振线圈5、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6、接收端谐振电路电容7、接收端AC/DC整流模块8、接收端稳压滤波电容9、蓄电池10和三相电源11;

双向AC/DC整流模块2的输入端连接三相电源11,输出端并联发射端稳压滤波电容3后连接CLL谐振变换模块4;CLL谐振变换模块4的输出端连接有发射端耦合谐振线圈5,发射端耦合谐振线圈5与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6实现耦合作用,

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6串联接收端谐振电路电容7后连接接收端AC/DC整流模块8;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6与接收端谐振电路电容7构成接收端谐振电路,接收由谐振耦合磁场传递来的能量;接收端AC/DC整流模块8的输出端并联接收端稳压滤波电容9后为蓄电池10充电。

双向AC/DC整流模块2,为6个MOS管组成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电路中MOS管Q1、Q4组成一对桥臂,MOS管Q3、Q6组成另一对桥臂,MOS管Q5、Q2组成第三对桥臂,6个MOS管受微控制器驱动电路依次控制,导通顺序为MOS管Q1-Q2-Q3-Q4-Q5-Q6,形成整流电路,对三相电源11输入的交流电进行整流。

发射端稳压滤波电容3,为2个电容Ci1,Ci2串联,Ci1的正极连接整流电路输出的高压侧,Ci2的正极与Ci1的负极相连,Ci2的负极连接整流电路输出的低压侧,整体上2个电容串联后与双向AC/DC整流模块2并联。

CLL谐振变换模块4,包括一个H全桥,谐振电容C1和谐振电感L0、L1。H全桥包括4个MOS管Q11-Q14和4个电容C11-C14组成的单相全桥电路,电容C11-C14分别依次与MOS管Q11-Q14并联,单相全桥电路中MOS管Q11、Q13组成一对桥臂,MOS管Q12、Q14组成另一对桥臂,4个MOS管受为控制器驱动电路控制,MOS管Q11、Q14接收一组驱动信号,MOS管Q12、Q13接收另一组驱动信号,形成逆变电路。中间横向桥臂包括串联的两个电感L1和L2,电感L1和L2串联后与电感L0并联,并联后的整体再与电容C1串联。谐振电容C1和谐振电感L1串联组 成一种串联谐振电路,谐振频率f1由L1、C1谐振产生,谐振电容C1和由电感L1、L0并联等效的谐振电感Leq组成另一种串联谐振电路,其中谐振频率f2由Leq、C1谐振产生,在频率f1和f2范围内都可以实在软开关技术,从而减少4个MOS管Q11-Q14的开关损耗。

发射端耦合谐振线圈5,即电感L2,与电容C1,电感L0、L1组成串联谐振电路,为发射端的谐振电路。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6,即电感L3,与电容C2组成串联谐振电路,为接收端谐振电路。利用发射端的谐振电路与接收端的谐振电路的共振,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

接收端AC/DC整流模块8,为4个二极管D1-D4组成的单相全桥整流电路,将接收端谐振电路接收到的高频交流电进行整流,单相全桥整流电路中二极管D1、D3组成一对桥臂,二极管D2、D4组成另一对桥臂。整流之后经过接收端稳压滤波电容9即电容Co的稳压滤波之后,得到较为稳定的直流电。电容Co并联在单相全桥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其中电容Co的正极接电路输出的高压侧。经过的稳压滤波之后的直流电对蓄电池10进行充电。

微控制器1通过电压检测电路获取输入直流母线的电压,并控制MOS管Q1-Q6的占空比实现输入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微控制器1通过控制CLL谐振变换模块4中MOS管Q11-Q14的切换,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特别地,当MOS管Q11-Q14的切换频率在谐振频率f1和f2之间时,实现零电压、零电流开关逆变。发射端耦合谐振线圈5将CLL谐振变换4的谐振能量发出,并通过高频谐振耦合磁场,传输到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6,由于高频交流电频率、发射端谐振电路谐振频率、接收端谐振电路谐振频率三者相同,所以发射端与接收端的电路共振,极大的加强了发射端耦合谐振线圈和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之间的耦合程度,提高能量传输效率。接收端接收到的高频交流电经过接收端AC/DC整流模块8整流之后,由接收端稳压滤波电容9进行稳压和滤波,对蓄电池10进行充电,实现了无线能量传输。微控制器1通过电压检测电路获取蓄电池10的端电压和充电电流,并控制CLL谐振变换模块4的MOS管,实现设定的充电电流和充电保护功能。

微控制器1产生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输出端通过驱动电路连接于双向AC/DC整流模块2的MOS管Q1-Q6和CLL谐振变换模块4的MOS管Q11-Q14,用于控制MOS管的开关;微控制器1还包括电压检测电路,电压检测电路将采集的电池组端电压、充电电流及输入直流母线的电压通过模数转换端口送到微控制器的CPU。

图2-4对CLL谐振变换的工作原理做进一步说明,图2为CLL谐振变换的主电路图,图3为CLL谐振变换的主要工作过程说明图,图4为CLL谐振变换工作时的主要波形。CLL谐振变换的工作分为六个工作状态。

图2是整体系统中的CLL谐振变换的电路图,在实际的谐振电路中,为使开关器件MOS管工作在零电压、零电流开关状态,应保证谐振电路工作在感性区域,所以,应当使开关器件MOS管的切换频率设置在f1(谐振电容C1、谐振电感L1的固定谐振频率)和f2(谐振电容C1、谐振电感L1、L0的固定频率)之间。同时图2中也规定了图4中所涉及的电压电流值的正方向,下面依据图2-4对CLL谐振变换的工作状态与工作过程做进一步说明:

工作状态1:对应于图3(a),图4的t1-t3时刻。在t1时刻之前的t0时刻,MOS管Q11、Q14已经在零电压的情况下导通,直到t1时刻,谐振电路电流il由负值变为正值,C1两端的电压UC1达到反向最大值时,谐振电路的电流开始正向流动,UC1变大,电容C1开始放电,直到t2时刻时,电容C1电压UC1为零,电容C1放电完成,在电压Vin的作用下,电容C1开始充电,直到t3时刻时,该状态结束。

工作状态2:对应于图3(b),图4的t3-t4时刻。在t3时刻,MOS管Q11、Q14关断。此时,流过谐振电路的电流il对与MOS管Q11、Q14并联的电容C11、C14进行充电,使得开关器件MOS管Q11、Q14的两端具有很低的dv/dt,从而减小了开关损耗,实现了开关器件MOS管Q11、Q14的零电压关断。随后流过谐振电路的电流il对与MOS管Q11、Q14并联的电容C11、C14进行充电,使得电容C11、C14的电压UC11、UC14从零开始增大,并在t4时刻达到最大电压Vin。与此同时,流过谐振电路的电流il对与MOS管Q12、Q13并联的电容C12、C13进行放电,使得电容C12、C13的电压UC12、UC13从最大电压Vin开始减小,并在t4时刻达到零电压。此时,该状态结束。

工作状态3:对应于图3(c),图4的t4-t6时刻。在t4时刻,电容C12、C13的电压UC12、UC13达到零电压,使得并联开关器件在MOS管Q12、Q13两端的二极管D12、D13导通,流过谐振电路的电流il经由二极管D12、D13回馈电网,在该工作状态的这段时间内,由于并联开关器件在MOS管Q12、Q13两端的二极管D12、D13保持导通,与二极管并联的MOS管Q12、Q13两端电压UQ12、UQ13保持为零,直到t5时刻,MOS管Q12、Q13开通,电路状态不变,由于此时电流仍由二极管D12、D13续流,MOS管Q12、Q13两端电压UQ12、UQ13保持为零,实现了开关器件MOS管Q12、Q13的零电压开通。直到t6时刻电流反向,二极管D12、D13截止,该状态结束。

工作状态4:对应于图3(d),图4的t6-t8时刻。在之前的t5时刻,MOS管Q12、Q13已经在零电压的情况下导通,在t6时刻时,谐振电路电流il由正值变为负值,电容C1两端的电压UC1达到正向最大值时,谐振电路的电流开始负向流动,UC1变小,电容C1开始放电,直到t7时刻时,电容C1的电压UC1为零,电容C1放电结束,在电压Vin的作用下,电容C1开始充电,直到t8时刻时,该状态结束。

工作状态5:对应于图3(e),图4的t8-t9时刻。在t8时刻,MOS管Q12、Q13关断。此时,流过谐振电路的电流il对与MOS管Q12、Q13并联的电容C12、C13进行充电,使得开关器件MOS管Q12、Q13的两端具有很低的dv/dt,从而减小了开关损耗,实现了开关器件MOS管Q12、Q13的零电压关断。随后流过谐振电路的电流il对与MOS管Q12、Q13并联的电容C12、C13进行充电,使得电容C12、C13的电压UC12、UC13从零开始增大,并在t9时刻达到最大电压Vin。与此同时,流过谐振电路的电流il对与MOS管Q11、Q14并联的电容C11、C14进行放电,使得电容C11、C14的电压UC11、UC14从最大电压Vin开始减小,并在t9时刻达到零电压。此时,该状态结束。

工作状态6:对应于图3(f),图4的t9-t11时刻。在t9时刻,电容C11、C14的电压UC11、UC14达到零电压,使得并联在开关器件MOS管Q11、Q14两端的二极管D11、D14导通,流过谐振电路的电流il经由二极管D11、D14回馈电网,在该工作状态的这段时间内,由于并联在开关器件MOS管Q11、Q14两端的二极管D11、D14保持导通,与二极管并联的MOS管Q11、Q14两端电压UQ11、UQ14保持为零,直到t10时刻,MOS管Q11、Q14开通,电路状态不变,由于此时电流仍由二极管D11、D14续流,MOS管Q11、Q14的两端电压UQ11、UQ14保持为零,实现了开关器件MOS管Q11、Q14的零电压开通。直到t11时刻电流反向,二极管D11、D14截止,该状态结束。至此,CLL谐振变换的一个完整的工作周期结束,电路重新回到下一个工作周期的工作状态1,并循环往复。

在CLL谐振变换的整个工作过程中,为了保证4个MOS管Q11-Q14正常实现零电压开关,应慎重选择死区时间td,必须保证MOS管在工作状态1和工作状态6中开通。如果死区时间过短,会因为MOS管的并联缓冲电容放电未完成而无法实现零电压开通,如果死区时间过长,会因为谐振电流到达零电压之后开始反向流动,缓冲电容开始充电,无法实现零电压开通。所以,必须要慎重选择死区时间td

下面结合上述内容对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做进一步说明:

(1)在对工作状态2-6的说明中,解释了CLL谐振变换对MOS管Q11-Q14实现零电压开通和零电压关断的过程,该过程中,减小了使用硬开关造成的不必要的能量浪费;

(2)使用软开关电路,实现零电压开通和零电压关断,减小了高频逆变对开关器件的损耗,减少开关器件发热量,减少开关器件散热的设计难度,提高开关器件的使用时间;

(3)使用软开关电路,减小了高频逆变对开关器件的损耗,使得开关器件的开关频率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则逆变器可以在更高频率下工作,这会提高耦合线圈的传输效率并减小系统的体积;

(4)在对工作状态3和6的说明中,CLL谐振变换的部分能量通过续流二极管和双向AC/DC变换回馈到电网而不是被消耗掉,有效减小了系统的损耗。

基于CLL谐振变换的软开关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微控制器通过电压检测电路获取输入直流母线的电压,并控制双向AC/DC整流模块中MOS管Q1-Q6的占空比实现输入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

第二步,微控制器通过控制CLL谐振变换模块中MOS管Q11-Q14的切换,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微控制器控制CLL谐振变换模块中MOS管Q11-Q14的切换频率工作在f1和f2之间,实现零电压、零电流开关逆变。

第三步,发射端耦合谐振线圈将CLL谐振变换模块的逆变能量发射出去,并通过高频谐振耦合磁场,传输到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

第四步,接收端耦合谐振线圈接收到高频交流电后经过接收端AC/DC整流模块进行整流,再由接收端稳压滤波电容进行稳压和滤波,最后对蓄电池进行充电;

第五步,微控制器通过电压检测电路获取蓄电池的端电压和充电电流,并控制CLL谐振变换模块MOS管的占空比,实现设定的充电电流和过充保护功能。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