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训练管理装置、训练装置以及计算机程序制品

训练管理装置、训练装置以及计算机程序制品

摘要

本发明涉及训练管理装置、训练装置以及计算机程序制品。本发明的训练管理装置是一种使用具备随着用户的运动而移动的移动体的训练器械来管理所述用户的运动的训练管理装置,该训练管理装置具备:检测部,其检测所述移动体从初始位置开始移动并且到达了预定位置和所述移动体从所述预定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进行了移动;计量部,其计量从通过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移动体到达了所述预定位置起至检测到所述移动体从所述预定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进行了移动为止的时间;以及判别部,其基于所述计量部计量出的计量时间来判别所述用户的运动是否是等长训练。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64901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8-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1210046500.X

  • 发明设计人 吉田幸广;町田敏;濑干宏;

    申请日2012-02-24

  • 分类号A63B69/00(20060101);G06F19/00(20110101);

  • 代理机构11243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曾贤伟;范胜杰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7:51:0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7-08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63B71/06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50618 申请日:20120224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4-10-29

    授权

    授权

  • 2012-10-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3B69/00 申请日:201202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8-2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训练管理装置、训练装置以及计算机程序制品。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作为训练用户的肌肉力量等身体能力的器具,已知的是设有随 着用户的运动而移动的配重(weight)等负荷物的训练器械。通过使用如图24 所示的训练器械200,用户能够通过施加使配重201移动的力来训练身体能力。

对于这种训练器械,为了向用户通知由用户进行的训练内容,具有通过传 感器检测随着用户的运动而往复移动的配重的位置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特 开2009-89799号公报)。另外,具有通过计数由传感器检测到的配重的位置变 更的次数来测定训练的实施内容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0-230021号 公报)。

但是,近年来开始导入称作等长训练(isometric training)的训练。等长训 练也称作等长运动(isometric exercise),是一种不改变肌肉的长度、对肌肉持 续施加负荷的静态训练。具体地,等长训练通过例如在提升配重等负荷物后不 使关节活动地维持身体姿势预定时间(例如从几秒到几十秒)等运动来实施。

另外,不限于等长训练,还进行使关节不断活动的以往的训练。该种以往 的动态训练称作等张训练(isotonic training)。通过以适度比例实施等张训练和 等长训练,进一步提高训练效果。

但是,以往的训练器械不能检测用户实施等长训练。因此,以往的训练器 械也不能区分用户所进行的训练的内容是等长训练还是等张训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判别用户的运动是否是等长训练。

本发明的训练管理装置是一种使用具备随着用户的运动而移动的移动体 的训练器械来管理所述用户的运动的训练管理装置,该训练管理装置具备:检 测部,其检测所述移动体从初始位置开始移动并且到达了预定位置和所述移动 体从所述预定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进行了移动;计量部,其计量从通过所述检 测部检测到所述移动体到达了所述预定位置起至检测到所述移动体从所述预 定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进行了移动为止的时间;以及判别部,其基于所述计量 部计量出的计量时间来判别所述用户的运动是否是等长训练。

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制品能够由用于训练管理装置的计算机读取,并对用 于执行计算机处理的命令进行编码,其中的训练管理装置使用具备随着用户的 运动而移动的移动体的训练器械来管理所述用户的运动,所述计算机处理包 括:检测步骤,检测所述移动体从初始位置开始移动并且到达了预定位置和所 述移动体从所述预定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进行了移动;计量步骤,计量从通过 所述检测步骤检测到所述移动体到达了所述预定位置起至检测到所述移动体 从所述预定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进行了移动为止的时间;以及判别步骤,基于 所述计量步骤计量出的计量时间来判别所述用户的运动是否是等长训练。

根据本发明,能够判别用户的运动是否是等长训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即训练装置的主要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配重的初始位置以及预定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管理部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图4A~图4D是表示与运动计划数据有关的各种数据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 图。

图4A是表示推荐框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B是表示推荐训练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C是表示训练分数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D是表示评价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配重的位置移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由RF阅读器输出的检测信号的数据形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对应运动计划数据的信息的显示例的图。

图8A~图8C是表示结果框、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以及预定位置RF 阅读器记录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A是表示结果框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B是表示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C是表示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A~图9D是表示配重移动与训练结果记录的对应关系的一个例子的 图。

图10是表示训练结果的评价中的推荐训练表、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 以及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的对应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A~图11B是表示未进行对应于推荐训练表的一系列训练情况下的训 练结果记录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A是表示第一次训练结束时未使配重到达初始位置情况下的训练结 果的记录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B是表示第一次以及第二次训练中未能将配重提升到预定位置情况 下的训练结果的记录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是表示对应于训练的评价数据的信息的显示例的图。

图13是表示训练管理装置所进行的主要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 图。

图14是表示训练开始处理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训练用数组生成处理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训练内容通知画面的显示处理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训练记录处理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图17的训练记录处理的后续处理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导航显示处理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图19的导航显示处理的后续处理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训练结束处理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22是表示图21的训练结束处理的后续处理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评价表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24是表示以往的训练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使用附图说明具体的方式。但是,发明的范围不限于 图示例子。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即训练装置1的主要构成的图。

如图1所示,训练装置1具备训练器械M和构成训练管理装置的检测部 10以及管理部20。管理部20与外部的服务器100可通信地连接。检测部10 设在沿着与训练器械M的手柄H、H相连的配重W的移动方向设置的支柱P 上。

图2是表示配重W的初始位置以及预定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训练器械M中,作为随着用户的运动而移动的移动体,具 备具有预先设定重量的多个配重W(图1的配重W1~W3)。图1中进行的是 示意性表示,多个配重W与训练器械M的手柄(柄部、把手、抓手等)H、 H通过金属丝等物理性连接,多个配重W设置为随着用户经由手柄H、H的 运动而在支柱P、Q的延伸方向上移动。

多个配重W设置如下:在没有受到用户经由训练器械M的运动产生的力 的状态的情况下,多个配重W位于与预定位置相隔一段距离的位置、即初始 位置。另外,配重W设置为随着经由手柄H、H由用户施加的力而被提升、 能够到达预定位置。即,本实施方式中的训练器械M是能够使用户进行负重 训练的训练器械M,该负重训练即经由手柄H、H提升配重W,使其从初始 位置到达预定位置后,再次使配重W下降,使其向初始位置移动并到达初始 位置。

检测部10检测配重W到达预定位置、初始位置以及配重W在预定位置 与初始位置之间的移动。

如图2所示,检测部10具有设在与初始位置以及预定位置对应的各位置 上的RF阅读器R1、R2。RF阅读器R1、R2通过检测设在多个配重W1~W3 上的RF标签T1~T3的接近来检测多个配重W1~W3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具体地,RF阅读器R1检测多个配重W1~W3从初始位置到达预定位置、从预 定位置向初始位置进行了移动的多个配重W1~W3到达初始位置。另外,RF 阅读器R2检测配重W3到达预定位置、配重W3从预定位置向初始位置的移 动。

检测部10的RF阅读器R1、R2在检测到RF标签T1~T3的接近后,向管 理部20输出检测信号。

图3是表示管理部20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该实施方式中,管理部20由手持终端(handy terminal)等便携终端构成。 作为便携终端,还可以为PDA、便携个人电脑等使用其他便携终端的构成。 而且,管理部20不限于便携终端,还可以由个人电脑等固定型电子设备构成。 如图3所示,管理部20具有控制部21、存储部22、连接部23、识别信息取 得部24、通信部25、计时部26、显示部27、输入部28等。这些构成分别通 过总线29连接。

控制部21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与存储在存储部22中 的程序、数据等协作,进行各种信息处理、管理部20的各部分的动作控制。

存储部22具有RAM(Random Access Memory)、ROM(Read Only Memory)、设置为可改写数据的存储装置或者记录介质(例如闪存)等。另外, 存储部22存储由控制部21读出的程序或者数据、其他的与管理部20的动作 有关的各种数据等。

连接部23连接检测部10和管理部20。

连接部23具有串行接口(例如USB(Universal Serial Bus)等),通过该 串行接口连接检测部10的RF阅读器R1、R2和管理部20。

控制部21经由连接部23取得由检测部10的RF阅读器R1、R2输出的检 测信号。

识别信息取得部24进行用于识别多个用户中各个用户的通信。

识别信息取得部24具有与检测部10的RF阅读器R1、R2分开设置的、 用于取得用户的识别信息的RF阅读器(省略图示)等。

另外、识别信息取得部24取得对多个用户中各个用户单独分配的RF标 签的信息(识别信息)。

具体地,用户持有与该用户对应的卡(会员证等)、腕套等识别符。于是, 用户在开始使用训练器械M进行训练时,使所持有的识别符接近管理部20。 识别符中设有具有与用户对应的识别信息的RF标签,识别信息取得部24从 RF标签取得识别信息并向控制部21输出。

控制部21基于由识别信息取得部24输出的识别信息来识别将RF标签接 近识别信息取得部24的用户。具体地,控制部21通过对照识别信息和将识别 信息与用户对应起来的信息(例如,数据库或者表形式的数据等)来识别用户。 然后,控制部21取得被识别的用户的ID(用户ID)。将识别信息与用户对应 起来的信息可以存储到存储部22中,也可以存储到设在外部的服务器100的 存储部(省略图示)。

通信部25进行与外部的服务器100等的通信。

通信部25具有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等通信装置,经由LAN(Local Area Network)使管理部20与外部的服务器100等可通信地连接。而且,通 信部25进行的通信不限于LAN。例如,通信部25能够经由WAN(Wide Area Network)或者因特网、其他的各种网络连接与服务器100进行通信。另外, 通信线路可以为无线或者有线。

另外,管理部20还可以通过通信部25等的通信取代连接部23的连接来 取得来自检测部10的检测信息。

计时部26对时间进行计时。计时部26具有作为对自预先设定的定时 (timing)起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时的定时器发挥功能的电路等。控制部21取 得由计时部26计时的时间,确定自预先设定的定时起的经过时间。预先设定 的定时是用户开始训练时、开始计量用户进行等长训练的等长运动时间 (isometric exercise time)时等。

显示部27进行各种信息的显示。显示部27具有液晶显示器装置、有机或 者无机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显示器装置等显示装置。显示 部27显示对应于控制部21的处理内容的各种信息。

输入部28将用户的输入指示变换为电信号后向控制部21等输出。

输入部28具备具有多个键的键盘、各种按钮、检测对于显示部27的显示 区域的接近或者接触操作的触摸面板输入装置等。

输入部28输出对应于由用户所操作的键、按钮、触摸面板的区域等的信 号。

接着,针对与用户所对应的运动计划数据有关的处理进行说明。

控制部21基于识别信息取得部24所输出的识别信息确定用户后,取得与 确定出的用户关联的运动计划数据。

运动计划数据是包含与等张训练和等长训练的组合组成的连续运动的实 施计划有关的信息的数据。运动计划数据针对多个用户中各个用户单独设置。 本实施方式的训练管理装置通过使用运动计划数据能够提供适合多个用户中 各个用户的训练。

而且,运动计划数据例如可以存储到存储部22,还可以存储到设在外部 的服务器100的存储部(省略图示)。

控制部21读出并取得存储在存储部22或者设在外部的服务器100的存储 部(省略图示)的运动计划数据。

而且,控制部21可以使用与多个用户关联的通用运动计划数据。另外, 控制部21可以使用与用户非关联的运动计划数据。

控制部21读出运动计划数据后,在存储部22(例如、RAM等)中设定 包括用于保存运动计划数据中所含各种数据的数据区域的推荐框D。然后,控 制部21在推荐框D中保存运动计划数据中所含各种数据(配重的数量、总运 动次数、等张训练次数、等长训练次数、推荐训练表D1、训练分数D2、评价 表D3等)。

图4A~图4D是表示与运动计划数据有关的各种数据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 图。

图4A是表示推荐框D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B是表示推荐训练表D1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C是表示训练分数D2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D是表示评价表D3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4A所示,推荐框D对应于运动计划数据保存配重的数量、总运动次 数、等张训练次数、等长训练次数、推荐训练表D1、训练分数D2、评价表 D3等各种数据。

即,保存在推荐框D中的各种数据与运动计划数据的内容对应。

配重的数量表示用于训练的配重的数量。在图4A所示的例子中,配重的 数量为“3”,但这是一个例子,并不限于此。就配重的数量而言,在训练器械 中能够设置的范围内能够设定任意的数。

总运动次数表示预定一次性连续进行的训练的次数。此处,一次的训练是 指用户用于进行一次将配重W从初始位置提升到预定位置后再次使其向初始 位置下落(到达初始位置)这一系列动作的运动。

另外,总运动次数的值是等张训练次数与等长训练次数的合计值。

在图4A所示的例子中,总运动次数为“10”,但这是一个例子,并不限 于此。总运动次数能够设定为与适合用户的训练的内容对应的任意的数。

等张训练次数表示总运动次数中的、预定的等张训练的次数。

在图4A所示的例子中,等张训练次数为“8”,但这是一个例子,并不限 于此。等张训练次数能够设定为与适合用户的训练的内容对应的任意的数。

等长训练次数表示总运动次数中的、预定的等长训练的次数。

在图4A所示的例子中,等长训练次数为“2”,但这是一个例子,并不限 于此。等长训练次数能够设定为与适合用户的训练的内容对应的任意的数。

推荐训练表D1是表示对应于总运动次数的连续训练的具体内容的数据。

推荐训练表D1是数组形式的数据,是具有设定为数组中各个值的多个数 值的表数据。此处,推荐训练表D1所具有的数值的数量与总运动次数对应。

图4B所示的推荐训练表D1具有8个数值“0”、2个数值“5”。另外, 推荐训练表D1具有设定在末尾的表示训练的结束的值(“-1”),除去预先设定 的值的数值的个数(10(个))与总运动次数对应。

另外,推荐训练表D1所具有的数值的排列表示由运动计划数据设定的一 次的训练中等张训练以及等长训练的实施顺序。具体地,数值“0”表示预定 的等张训练,非“0”数值(例如“5”等)表示等长训练。

在图4B所示例子的情况下,推荐训练表D1通过数值为“0”、“0”、“0”、 “0”的排列表示连续四次进行等张训练。并且,通过之后的数值“5”表示进 行等长训练。即,“0”、“0”、“0”、“0”、“5”、“0”、“0”、“0”、“0”、“5”这 样的排列表示连续进行四次等张训练后进行一次等长训练的运动反复两次。

图4B所示推荐训练表D1是一个例子,并不限于此。推荐训练表D1能 够为与适合用户的训练的内容对应的任意内容。

另外,表示等长训练的非“0”数值表示用于判别为等长训练的等长运动 时间(isometric exercise time)的基准时间。其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训练分数D2是表示预先设定的评价基准的数据,是对等张训练以及等长 训练设定的用于进行针对运动计划数据的用户运动内容评价的分数(point)的 数据。

在图4C所示的训练分数D2中,等张训练的分数为30,等长训练的分数 为50,但这是一个例子,并不限于此。等张训练的分数、等长训练的分数能 够设定任意的分数。

评价表D3是表示预先设定的评价基准的数据,是在进行针对运动计划数 据的用户运动内容评价时使用的数据。

评价表D3包括例如图4D所示那样在用户未能如预定地那样实践通过运 动计划数据所预定的一系列运动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的分数修正(减分)的内容。 具体地,评价表D3使分数修正原因与分数的修正值相对应。

例如,“在低于所指定的等张训练运动次数的情况,每少一次减分”的修 正原因为下面的内容。

即,表示由于用户进行的训练的结果比通过推荐训练表D1所预定的训练 中等张训练的次数少一次导致的分数修正,其修正值为-30(分)。

另外,“在低于所指定的等长训练运动次数的情况,每少一次减分”的修 正原因为下面的内容。

即,表示由于用户进行的训练的结果比通过推荐训练表D1所预定的训练 中等长训练的次数少一次导致的分数修正,其修正值为-50(分)。

另外,“低于所指定的等长训练基准时间的情况”的修正原因为下面的内 容。

即,表示由于用户进行的等长训练的等长运动时间短于通过推荐训练表 D1所预定的等长训练的基准时间导致的分数修正,其修正值为-10(分)。

图4D所示的评价表D3的修正原因、修正值是一个例子,并不限于此, 能够设定任意的修正原因、修正值。

接着,针对检测部10检测多个配重W1~W3的位置以及位置变化的结构, 参照图2、图5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配重W的位置移动的一个例子的图。

RF阅读器R1设置在能够检测配重W由于用户的运动被提升而从初始位 置向预定位置进行了移动、以及从预定位置向初始位置进行了移动的配重W 到达了初始位置的位置。

具体地,RF阅读器R1针对位于初始位置的多个配重W1~W3中位于最上 方的配重W3,在多个配重W1~W3通过了位于配重W3上方预先设定距离的 位置(图2、图5中所示线L1的位置)的情况下,检测设在各个配重W上的 RF标签T1~T3的接近。

另外,RF阅读器R2设置在能够检测配重W3由于用户的运动被提升到极 限而到达了预定位置以及到达了预定位置的配重W3从预定位置向初始位置 进行了移动的位置。

具体地,RF阅读器R2针对到达了预定位置的配重W3,在配重W3通过 了位于其下方预先设定距离的位置(图2、图5中所示线L2的位置)的情况 下,检测设在配重W3上的RF标签T3的接近。

例如,如图5A所示,多个配重W1~W3由于用户的运动而从初始位置向 预定位置提升后,RF阅读器R1检测配重W3的RF标签的接近,输出检测信 号。

另外,如图5B所示,多个配重W1~W3由于用户的运动被提升到极限, 配重W3到达预定位置后,RF阅读器R2检测配重W3的RF标签的接近,输 出检测信号。

另外,如图5C所示,被提升的多个配重W1~W3从预定位置向初始位置 移动后,RF阅读器R2检测与预定位置相距一段距离的配重W3的RF标签的 接近并输出检测信号,进而,RF阅读器R1检测配重W3的RF标签的接近并 输出检测信号。

更具体地,在多个配重W1~W3被从初始位置提升后,RF阅读器R1以配 重W3的RF标签T3、配重W2的RF标签T2、配重W1的RF标签T1的顺 序检测通过线L1的配重W上分别设有的RF标签。另外,在被提升的多个配 重W1~W3为了到达初始位置而进行了移动的情况下,RF阅读器R1以配重 W1的RF标签T1、配重W2的RF标签T2、配重W3的RF标签T3的顺序检 测通过线L1的配重W上分别设有的RF标签。

另外,在配重W3由于用户的运动被提升至极限而到达预定位置,从而通 过RF阅读器R2检测到RF标签T3的接近后,到由于配重W3从预定位置离 开从而通过RF阅读器R2再次检测到RF标签T3为止,这一段时间对应于由 于用户的运动使得配重W3维持在预定位置的时间,即,从配重W3到达预定 位置后,配重W3在预定位置持续存在的时间(等长运动时间)。

图6是表示由RF阅读器R1、R2输出的检测信号的数据形式的一个例子 的图。

如图6所示,检测信号包括RF阅读器ID和RF标签编号。

RF阅读器ID是表示对RF阅读器R1、R2分别单独分配的固有的识别信 息(ID)的信息。控制部21能够通过RF阅读器ID确定检测信号是由RF阅 读器R1、R2的哪一个输出的检测信号。

RF标签编号是表示由RF阅读器R1或者RF阅读器R2检测到的RF标签 的信息。控制部21通过RF标签编号能够确定由RF阅读器R1或者RF阅读 器R2检测到的RF标签是RF标签T1~T3中的哪一个。

接着,针对对应于运动计划数据的信息的显示控制,参照图7A~图7D进 行说明。

控制部21使显示部27进行对应于推荐框D中保存的各种数据的显示。

具体地,如图7A所示,控制部21基于推荐框D中保存的各种数据使显 示部27中显示训练内容通知画面。

控制部21使显示部27中显示配重的数量、等张训练的次数、等长训练的 次数以及等长训练的静止时间。

此处,显示在显示部27中的静止时间对应于由推荐训练表D1所具有的 多个数值中的非“0”数值所表示的基准时间(例如“5”等)。

控制部21将由数值“5”所表示的等长训练的静止时间显示为“5秒”。

另外,控制部21在通过推荐训练表D1预定了多次等长训练的情况下, 按照多次等长训练的实施顺序显示多次等长训练各自的基准时间,作为各等长 训练的静止时间。

另外,控制部21使显示部27中显示对应于由用户进行的训练的次数的信 息。

具体地,控制部21基于总运动次数的值和由用户进行的训练的次数确定 由用户进行的训练的内容与通过推荐训练表D1所预定的训练之间的对应关 系。接着,控制部21使显示部27中显示对应于由用户进行的训练、由用户进 行的训练的内容的信息。

如图7B所示,控制部21将表示正在进行等张训练的信息作为对应于由 用户进行的训练的次数的信息在显示部27中显示。

另外,如图7C所示,控制部21将表示正在进行等长训练的信息作为对 应于由用户进行的训练的次数的信息在显示部27中显示。此时,控制部21 在进行等长训练时将该等长训练的基准时间作为静止时间进行显示。由此,显 示部27在由用户接下来进行的训练的内容是等长训练的情况下显示基准时间 (静止时间)。

另外,如图7D所示,控制部21作为表示正在进行等张训练的显示控制, 为了判别为等长训练,进行相对于基准时间的剩余时间(例如,秒单位的时间) 的倒数显示控制。

具体地,在通过推荐训练表D1所预定的进行等长训练的次数对应的用户 运动中,控制部21基于计时部26所计时的时间逐次计算配重W3由于用户的 运动维持在预定位置的时间。然后,控制部21从推荐训练表D1中设定的等 长训练的基准时间将计算出的时间逐次减去,在显示部27中进行倒数显示。 即,控制部21在用户进行等长训练时进行倒数处理,该倒数处理用于将配重 W3提升到预定位置后对应该使配重W3维持在预定位置的剩余时间进行倒数 显示。

在倒数处理中,控制部21设定例如用于对为了判定为等长训练而使配重 W3维持在预定位置的剩余时间进行计数的变量h、i、j、k。

控制部21使作为等长训练设定在推荐训练表D1中的值为变量h的值。 另外,控制部21将变量i的值作为倒数处理开始时从计时部26取得的时间。 另外,控制部21从计时部26取得倒数开始后经过的时间来逐次更新变量j的 值。接着,控制部21将从变量h减去从变量j的值减去变量i后所得值而得到 的值作为变量k的值计算。即,变量k的值由下式(1)计算。

k=h-(j-i)…(1)

然后,控制部21将计算出的变量k的值作为为了判定为等长训练而使配 重W3维持在预定位置的剩余时间,进行对应于变量k的值的倒数显示。

此处,通过配重W3由于用户的运动被提升到极限而到达预定位置从而通 过RF阅读器R2检测RF标签T3的接近来开始倒数。

在从倒数开始后到设定在推荐训练表D1中的等长训练的基准时间经过为 止没有通过RF阅读器R2再次检测到RF标签T3的接近的情况下,在该基准 时间期间持续进行倒数。

该情况下,用户进行了对应于推荐训练表D1中设定的等长训练的基准时 间的等长训练。

另一方面,在从倒数开始后到设定在推荐训练表D1中的等长训练的基准 时间经过之前通过RF阅读器R2再次检测到RF标签T3的接近的情况下,在 通过RF阅读器R2再次检测到RF标签T3的时间点,倒数结束。

该情况下,用户未能进行对应于推荐训练表D1中设定的等长训练的基准 时间的等长训练。

另外,如图7B~(D)所示,控制部21可以对应于用户进行了的训练的 次数使显示部27中显示剩余的训练次数。

具体地,控制部21基于总运动次数的值和由用户进行了的训练的次数计 算相对于预定的训练次数的剩余训练次数。然后,控制部21使显示部27中显 示计算出的剩余训练次数。

接着,针对用户的运动的内容、即用户进行了的训练的内容(训练结果) 的记录涉及的处理,参照图8~图11进行说明。控制部21将结果框设定在存 储部22中。

图8A~图8C是表示结果框、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以及预定位置 RF阅读器记录EV2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A是表示结果框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B是表示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C是表示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8A所示,结果框包括用户ID、配重的数量、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 录EV1、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等各种数据区域。

用户ID是通过控制部21保存基于识别信息取得部24所输出的识别信息 确定出的用户ID的数据区域。

配重的数量是通过控制部21保存与保存在推荐框D中的运动计划数据的 配重数量相同的值的数据区域。

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以及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是通过 控制部21进行对应于从检测部10输出的检测信号的记录的数据区域。

控制部21在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中进行对应于包括RF阅读器 R1的RF阅读器ID的检测信号的定时(timing)的记录。另外,控制部21在 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中进行对应于包括RF阅读器R2的RF阅读器 ID的检测信号的定时的记录。

控制部21分别设置对保存在推荐框D中的总运动次数的2倍加1所得数 的数组的数据区域作为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以及预定位置RF阅读器 记录EV2。

例如,在推荐框D中设定有10(次)总运动次数的情况下,初始位置RF 阅读器记录EV1以及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各自的数组的数据区域的 数量为21(个)。

另外,控制部21进行初始化处理,即,使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 以及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的数组的值全部为0,并且使数组的末尾的 值为预先设定的值(-1)。此处,设定在数组的末尾的值表示数组的结束端。

另外,控制部21在用户的训练开始时使计时部26所计时的计时时间复位 (初始化)后再使计时部26开始计时。

然后,控制部21对应于用户进行的训练取得输出的检测信号后,对应于 检测信号的取得定时来取得由计时部26计时的时间的值(例如、秒)。

在检测信号中所含RF阅读器ID表示RF阅读器R1的情况下,控制部21 在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中记录所取得的时间的值。另外,在检测信号 中所含RF阅读器ID表示RF阅读器R2的情况下,控制部21在预定位置RF 阅读器记录EV2中记录所取得的时间的值。

图9A~图9D是表示配重W3移动与训练结果记录的对应关系的一个例子 的图。

如图9A所示,控制部21在对应于配重W3通过了线L1的定时而取得由 RF阅读器R1输出的检测信号后,在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A1)中 记录对应于该检测信号的取得定时的时间(例如、“1”)。

另外,如图9B所示,控制部21在对应于配重W3通过线L2并到达了预 定位置的定时而取得由RF阅读器R2输出的检测信号后,在预定位置RF阅 读器记录EV2(B1)中记录对应于该检测信号的取得定时的时间(例如、“2”)。

另外,如图9C所示,控制部21在对应于配重W3从预定位置向初始位 置移动并通过了线L2的定时而取得由RF阅读器R2输出的检测信号后,在预 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B2)中记录对应于该检测信号的取得定时的时间 (例如、“3”)。

另外,如图9D所示,控制部21在对应于配重W3为了到达初始位置而 通过了线L1的定时而取得由RF阅读器R1输出的检测信号后,在初始位置 RF阅读器记录EV1(A2)中记录对应于该检测信号的取得定时的时间(例如、 “4”)。

此处,控制部21在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或者预定位置RF阅读 器记录EV2中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从各自的数据区域的数组的开头起依次进 行记录。

另外,如图9A~图9D所示,针对数组的第奇数个进行配重W的提升时 的记录,针对数组的第偶数个进行配重W的下落时的记录。

以下的说明中,如图8A~图8C、图10所示,使用赋予图示的初始位置 RF阅读器记录EV1以及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的各数组位置的代码 (A1~A21、B1~B21)。而且,图10所示的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以及 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的记录例是进行了对应于图4B所示的推荐训练 表D1的一系列训练的情况下的训练结果的记录例。

如图9A~图9D所示,在一次的训练中,在使配重W从初始位置提升至 预定位置并到达预定位置后使配重W再次到达了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对初始 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以及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分别进行各两次 记录。

即,按照A1、B1、B2、A2的顺序进行记录。同样,在第n次的训练中, 在使配重W从初始位置提升至预定位置后再次到达了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按 照A(2n-1)、B(2n-1)、B(2n)、A(2n)的顺序进行记录。

此处,针对由用户进行的运动是等长训练还是等张训练的判别进行说明。

在图10所示的推荐训练表D1中,第五次训练的内容是基准时间设定为5 秒的等长训练。

表示第五次训练中配重W3到达预定位置以及配重W3从预定位置向初始 位置进行的移动的记录是B9、B10。

此处,图10所示的B9的值是“18”,B10的值是“23”。

即,在第五次训练中,从配重W3到达预定位置时(18(秒))至配重 W3从预定位置移动时(23(秒))之间经过了5秒,此期间用户将配重W3 维持在预定位置。

该情况下,作为从到达预定位置后到配重W3在预定位置上持续存在的时 间计量的时间是5(秒)。这样,由于不短于推荐训练表D1中设定的基准时间 (5(秒)),因此控制部21判别为用户实施了通过推荐训练表D1所预定的等 长训练。

而且,假设在此处作为从到达预定位置后到配重W3在预定位置上持续存 在的时间计量的时间不足5秒的情况下,控制部21判别为用户虽然想要实施 等长训练,但是在设定的基准时间(5(秒))期间未能使配重W3在预定位置 持续存在,即作为等长训练不成立。

具体地,控制部21取得在推荐训练表D1中设定为等长训练的次(例如, 第m次)的基准时间和对应于该训练的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的记录 (B(2m-1)、B(2m))的值。

然后,控制部21判定由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的记录的差求得的 用户运动的等长运动时间(B(2m)-B(2m-1))是否不足等长训练的基准时 间。

此处,在判定为等长运动时间不足基准时间的情况下,控制部21判别为 用户在所设定的基准时间期间未能使配重W3在预定位置持续存在。

另一方面,在判别为等长运动时间并非不足基准时间、即等长运动时间不 短于基准时间的情况下,控制部21判别为用户实施了通过推荐训练表D1所 预定的等长训练。

图11A以及图11B是表示未进行对应于推荐训练表D1的一系列训练情况 下的训练结果记录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A是表示第一次训练结束时未使配重W到达初始位置情况下的训练 结果的记录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B是表示第一次以及第二次训练中未能将配重W3提升到预定位置情 况下的训练结果的记录的一个例子的图。

在第一次训练结束时未能使配重W到达初始位置就开始了第二次训练的 情况下,如图11A所示,不进行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中A2、A3的 记录,保持为0来继续训练。

于是,这之后,在第二次训练结束时,通过配重W到达初始位置,在A4 中进行记录(例如,“6”)。

另外,在第一次训练中未能将配重W3提升至预定位置的情况下,如图 11B所示,不进行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中B1、B2的记录,保持为0 来继续训练。

另外,在第二次训练中未能将配重W3提升至预定位置的情况下,不进行 B3、B4的记录。之后,在第三次训练中将配重W3提升至了预定位置的情况 下,在B5中进行记录(例如,“6”)。

即,在第q次训练结束时未使配重W到达初始位置的情况下,不进行A (2q)、A(2q+1)的记录,成为0。

另外,在第r次训练结束时未能使配重W3到达预定位置的情况下,不进 行B(2r-1)、B(2r)的记录,成为0。

这样,控制部21基于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以及预定位置RF阅 读器记录EV2的记录内容来判定用户运动的内容。

用户运动内容判定结果在后述的评价数据所涉及的分数的计算中判定用 户运动内容是否与运动计划数据对应时使用。

但是,即便是在如上所述没有进行未预定的训练的情况下,也在初始位置 RF阅读器记录EV1以及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的某一者中进行记录, 因此控制部21能够确定由用户进行了的训练的次数。

具体地,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的记录(A1~A20)以及预定位置 RF阅读器记录EV2(B1~B20)中的、数组的编号最大的记录(例如,在进行 了A1以及B1~B4的记录的图11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为B4)的数组编号除 以2所得的值即为由用户进行了的训练的次数。

即,控制部21基于配重W3到达了预定位置的次数以及配重W到达了初 始位置的次数的某一者,计数由用户实施了的运动的次数。

另外,控制部21基于所计数的用户运动次数和对应于运动计划数据设定 的推荐训练表的数组的值(例如,“0”或者“5”)来确定预定接下来进行的运 动的内容是等长训练还是等张训练。

然后,控制部21如上述图7B~(D)所示进行对应于确定出的运动的内 容的显示。另外,在确定出的运动的内容是等长训练的情况下,如上述的图 7C所示,控制部21使显示部27显示基准时间。

接着,针对基于训练结果的记录的评价,进行说明。

针对作为等张训练的评价的分数计算进行说明。

在进行训练结果的评价时,控制部21读出推荐训练表D1,判别第一次训 练的内容。

接着,控制部21根据训练分数D2确定判别出的第一次训练的内容中设 定的分数。然后,控制部21基于训练结果的记录和评价表D3所提供的分数 修正值,计算第一次训练的分数。

例如,在图10所示的推荐训练表D1的情况下,由于第一次训练的数值 为“0”,因此控制部21判别为第一次训练的内容是等张训练。此处,在图4C 所示的训练分数D2的情况下,由于等张训练的分数设定为了“30”,因此控 制部21使第一次训练的分数为30(分)。

接着,控制部21读出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以及预定位置RF阅 读器记录EV2的记录,取得第一次训练的记录(A1、A2、B2)。

然后,控制部21判别第一次训练的记录是否对应于推荐训练表D1中第 一次训练的内容(等张训练)。

例如,如图10所示,根据(A1、A2、B2)的值,A1<B2<A2的关系成立 的情况下,控制部21判别为用户使配重W3从初始位置提升至预定位置后使 其到达了初始位置。

即,该情况下,控制部21判别为用户进行了等张训练作为第一次训练。 该情况下,控制部21不进行基于评价表D3的修正(减分),计算根据训练分 数D2确定出的30(分)作为第一次训练的分数。

另一方面,如图11A、图11B的第一次训练结果的记录那样,根据(A1、 A2、B2)的值,A1<B2<A2的关系不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21判别为用户未 进行使配重W3从初始位置提升至预定位置后使其到达了初始位置的训练。

即,控制部21判别为用户未进行等张训练作为第一次训练。该情况下, 控制部21进行基于训练分数D2的修正(减分)。

例如,在图4D的评价表D3中,“在低于所指定的等张训练次数的情况, 每少一次减分”的减分数为-30(分)。

控制部21对根据训练分数D2确定出的30(分)进行基于“在低于所指 定的动力运动次数的情况,每少一次减分”的减分数(-30(分))的修正,计 算出0(分)作为第一次训练的分数。

控制部21针对第二次以后(例如,第2~4次以及第6~9次)的等张训练 也与第一次训练(等张训练)同样地计算分数。

即,在计算第t次等张训练的分数的情况下,控制部21对应于根据训练 结果的记录中(A(2t-1)、A(2t)、B(2t))的值是否使得A(2t-1)<B(2t) <A(2t)成立的判定结果来计算分数。

接着,针对作为等长训练的评价的分数计算进行说明。控制部21在进行 用于等长训练评价的分数计算的情况下,在进行与上述的作为等张训练的评价 的分数计算同样的处理的基础上,还进行基于训练结果的记录所提供的等长运 动时间的分数修正。

例如,在图10所示的推荐训练表D1的情况下,由于第五次训练的数值 为“5”,因此控制部21判别为第五次训练的内容是基准时间为5秒钟的等长 训练。

此处,在图4C所示的训练分数D2的情况下,由于等长训练的分数被设 定为了“50”,因此控制部21使第一次训练的分数为50(分)。

接着,控制部21读出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以及预定位置RF阅 读器记录EV2的记录,取得第五次训练的记录(A9、A10、B9、B10)。

然后,控制部21判别第五次训练的记录是否对应于推荐训练表D1中第 五次训练的内容(等长训练)。

例如,如图10所示,在根据(A9、A10、B10)的值使得A9<B10<A10 的关系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21判别为用户使配重W3从初始位置提升至预 定位置后又使其到达了初始位置。

该情况下,控制部21计算从B10减去B9所得的值、即用户的第五次训 练中的等长运动时间。然后,控制部21判定计算出的等长运动时间是否短于 推荐训练表D1所提供的第五次训练的基准时间(例如5(秒))。

此处,在判定为计算出的等长运动时间不短于基准时间的情况下,控制部 21判别为用户进行了作为第五次训练的等长训练。

该情况下,控制部21不进行基于评价表D3的修正(减分),而是计算由 训练分数D2确定出的50(分)作为第一次训练的分数。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计算出的等长运动时间短于基准时间的情况下,控制 部21判别为用户虽然想要进行作为第五次训练的等长训练,但是使配重W3 在预定位置持续存在的时间短于基准时间(5(秒))。

该情况下,例如,在图4D所示的评价表D3中,由于“在低于所指定的 等长训练的基准时间的情况下的减分”的减分数为-10(分),因此控制部21 对根据训练分数D2确定的50(分)进行基于该减分数(-10(分))的修正, 计算出40(分)作为第五次训练的分数。

另外,在A9<B10<A10的关系不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21判别为用户没 有进行使配重W3从初始位置提升至预定位置后又使其到达初始位置的训练。

即,控制部21判别为用户没有进行作为第五次训练的等长训练。

该情况下,例如,在图4D的评价表D3中,由于“在低于所指定的等长 训练次数的情况下,每少一次减分”的减分数为-50(分),因此控制部21对 根据训练分数D2确定的50(分)进行基于该减分数(-50(分))的修正,计 算出40(分)作为第五次训练的分数。

针对第五次以外(例如第十次)的等长训练,控制部21也与第五次训练 (等长训练)同样地计算分数。

即,在计算第u次等张训练的分数的情况下,控制部21对应于根据训练 结果的记录中(A(2u-1)、A(2u)、B(2u))的值是否使得A(2u-1)<B(2u) <A(2u)成立的判定结果、以及从B(2u)减去B(2u-1)的值所得的值是否 不足基准时间值的判定结果来计算分数。

控制部21针对通过推荐训练表D1所预定的所有训练进行基于训练结果 的记录的分数计算,将计算出的各次的分数相加。

然后,控制部21将相加后的分数作为用户所进行的训练的评价数据存储 到存储部22。

另外,控制部21使显示部27显示对应于训练的评价数据的信息。

图12是表示对应于训练的评价数据的信息的显示例的图。

如图12所示,控制部21使显示部27显示相加后的分数的值(例如,240 (分))。

此处,控制部21可以使显示部27显示例如由推荐训练表D1所预定的所 有训练按预定进行情况下的分数(例如,340(分满分))、对应于用户的识别 信息的显示(例如,“A先生/女士的训练结果”)、附加信息(例如,“建议” 项目以及该项目中所含的文章等)等。

在显示附加信息的情况下,控制部21读出存储部22等中预先存储的附加 信息数据并显示在显示部27中。附加信息数据可设置为对应于相加后分数的 值使得作为“建议”项目中所含文章显示的内容发生变化。

接着,针对训练管理装置所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参照图13~图22的流程 图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训练管理装置所进行的主要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管理部20的控制部21待机,直至通过训练管理装置的某一构成输入某种 事件(步骤S1)。

在待机状态下,控制部21进行分配到某一用户的RF标签的信息(识别 信息)是否被取得、输出并向控制部21进行了输出的判定(步骤S2)、是否 输入了由RF阅读器R1或者RF阅读器R2输出的配重W的RF标签(RF标 签T1~T3)的检测信号的判定(步骤S6)。

在判定为没有输入某一用户的识别信息(步骤S2:否)、判定为没有输入 配重W的RF标签的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6:否)、控制部21使处理转 移到步骤S1,然后待机。

在判定为通过识别信息取得部24使得某一用户的识别信息被取得、输出 并向控制部21进行了输出后(步骤S2:是),控制部21取得所输入的识别信 息,并确定与识别信息对应的用户ID(步骤S3)。接着,控制部21判定确定 出的用户ID是否与结果框的用户ID相同(步骤S4)。此处,在判定为输入的 识别信息与结果框的用户ID不相同的情况下(步骤S4:否),控制部21进行 训练开始处理(步骤S5)。而且,所输入的识别信息与结果框的用户ID不相 同的情况包括结果框还没有进行设定的情况。

针对训练开始处理,参照图14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在训练开始处理中,控制部21进行训练用数组的生成处理(步骤S21)。

针对训练用数组的生成处理,参照图15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在训练用数组的生成处理中,控制部21判定是否具有对应于用户ID的运 动计划数据(步骤S31)。此处,在没有对应于用户ID的运动计划数据的情况 下(步骤S31:否),控制部21进行错误处理,例如进行错误显示等,来结束 处理。

另一方面,在通过步骤S31判定为具有用户ID的情况下(步骤S31:是), 在存储部22中设定推荐框D,将运动计划数据中所含的各种数据保存在推荐 框D中(步骤S32)。

另外,控制部21在存储部22中设定结果框(步骤S33)。接着,控制部 21将用户ID保存在结果框的用户ID中(步骤S34)。另外,控制部21读出 保存在推荐框D中的配重的数量,保存在结果框的配重的数量中(步骤S35)。

另外,控制部21生成两个具有使保存在推荐框D中的推荐训练表D1的 值的数为2倍并进一步加1所得值的数的数组,将所生成的两个数组的一者作 为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将另一者作为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 将保存在双方数组中的值初始化为0(步骤S36)。

此处,控制部21使双方的数组的末尾的值为-1。然后,控制部21将初始 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以及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保存在结果框中 (步骤S37)。另外,在后述的训练记录处理中,控制部21针对初始位置RF 阅读器记录EV1、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分别将用于记录检测到配重 W的RF标签的时间的计数器e、f的初始值设定为1(步骤S38),结束训练 用数组的生成处理。

接着,返回图14,控制部21进行训练内容通知画面的显示处理(步骤S22)。 针对训练内容通知画面的显示处理,参照图16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在训练内容通知画面的显示处理中,控制部21使显示部27显示保存在推 荐框D的值中的、对应于用户ID的显示内容(“(用户ID)先生/女士的训练 内容”、“Mr.○○○的训练内容”等)、等张训练的次数以及等长训练的次数(步 骤S41)。

接着,控制部21将用于参照保存在推荐框D中的推荐训练表D1的内容 的变量d以初始值0设定在存储部22中(步骤S42)。

接着,控制部21判定变量d的值是否不足推荐框D的总运动次数(步骤 S43)。

此处,在判定为变量d的值不足总运动次数的情况下(步骤S43:是), 控制部21使变量d的值加1(步骤S44)。

接着,控制部21取得作为变量d的值所表示的次数(第d次)的训练在 推荐训练表D1中所设定的值(步骤S45),判定所取得的值是否超过0(步骤 S46)。

此处,在所取得的值超过0的情况下(步骤S46:是),控制部21使显示 部27显示所取得的值作为等长训练的静止时间(步骤S47),使处理向步骤 S43转移。

另一方面,在步骤S46中,所取得的值未超过0的情况下(步骤S46:否), 使处理向步骤S43转移。即,控制部21取得推荐训练表D1中设定的各次的 值,使显示部27显示表示等长训练的基准时间的静止时间。

另一方面,在通过步骤S43判定为变量d的值并非不足总运动次数的情况 下(步骤S43:否),控制部21结束训练内容通知画面的显示处理。

接着,返回图14,控制部21在使计时部26复位后,开始计时部26的计 数(步骤S23)。另外,控制部21以初始值1设定用于计数由用户进行了的训 练的次数的计数器g(步骤S24),结束训练开始处理。此处,控制部21通过 训练开始处理的结束来开始由用户进行的训练。

然后,控制部21使处理向步骤S1转移,再次成为待机状态(步骤S1)。

然后,在判定为没有向控制部21输入分配到某一用户的RF标签的信息 (识别信息)(步骤S2:否)、判定为输入了由RF阅读器R1或者RF阅读器 R12输出的配重W的RF标签的检测信号后(步骤S6:是)、控制部21进行 训练记录处理(步骤S7)。

针对训练记录处理,参照图17以及图18的流程图进行说明。控制部21 在输入由RF阅读器R1或者RF阅读器R12输出的检测信号后,取得由计时 部26计时的时间,确定用户进行的训练在开始后的经过时间(步骤S51)。

接着,控制部21取得输入的检测信号中所含的RF标签编号以及RF阅读 器ID(步骤S52)。接着,控制部21判定所取得的RF标签编号是否是对应于 结果框中设定的配重的数量的RF标签编号(例如,配重W3的RF标签T3) (步骤S53)。此处,在判定为所取得的RF标签编号不是对应于配重的数量的 RF标签编号的情况下(步骤S53:否),控制部21结束训练记录处理。

另一方面,在通过步骤53判定为所取得的RF标签编号是对应于配重的 数量的RF标签编号的情况下(步骤S53:是),控制部21判定输入的检测信 号中所含的RF阅读器ID是否表示对应于初始位置的RF阅读器、即RF阅读 器R1(步骤S54)。此处,在判定为RF阅读器ID表示RF阅读器R1的情况 下(步骤S54:是),控制部21在对应于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的计数 器e所表示的值的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的数组(A(e))中记录确定 出的训练在开始后的经过时间(步骤S55)。

另外,控制部21判定是否连续由同一RF阅读器检测RF标签。具体地, 控制部21判定表示输出了通过后述的步骤S64的处理设定的上一次的检测信 号的RF阅读器的变量PRE是否表示RF阅读器R1(步骤S56)。

此处,在判定为PRE表示RF阅读器R1的情况下(步骤S56:是),控制 部21使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的计数器f的值与初始位置RF阅读器 记录EV1的计数器e的值为相同的值(步骤S57)。接着,控制部21使初始位 置RF阅读器记录EV1的计数器e的值加1(步骤S58)。另一方面,在判定为 PRE不表示RF阅读器R1的情况下(步骤S56:否),控制部21跳过步骤S57, 使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的计数器e的值加1(步骤S58)。

在通过步骤S54判定为RF阅读器ID不表示RF阅读器R1的情况下(步 骤S54:否),控制部21在对应于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的计数器f所 表示的值的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的数组(B(f))中记录确定出的训 练在开始后的经过时间(步骤S59)。

另外,控制部21判定表示输出了通过后述的步骤S64的处理设定的上一 次的检测信号的RF阅读器的变量PRE是否表示预定位置的RF阅读器、即 RF阅读器R2(步骤S60)。此处,在判定为PRE表示RF阅读器R2的情况下 (步骤S60:是),控制部21使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的计数器e的值与 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的计数器f的值为相同的值(步骤S61)。接着, 控制部21使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的计数器f的值加1(步骤S62)。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PRE不表示RF阅读器R2的情况下(步骤S60:否),控 制部21跳过步骤S61,使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的计数器f的值加1 (步骤S62)。

在步骤S58或者步骤S62的处理后,控制部21进行导航显示处理(步骤 S63)。此处,针对导航显示处理,参照图19以及图20的流程图进行说明。控 制部21判定输入的检测信号中所含的RF阅读器ID是否表示初始位置的RF 阅读器、即RF阅读器R1(步骤S71)。此处,在判定为RF阅读器ID表示 RF阅读器R1的情况下(步骤S71:是),控制部21判定初始位置RF阅读器 记录EV1的计数器e的值是否是偶数(步骤S72)。在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 录EV1的计数器e的值不是偶数的情况下(步骤S72:否),控制部21结束导 航显示处理。

另一方面,在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的计数器e的值是偶数的情况 下(步骤S72:是),控制部21使用于计数由用户进行了的训练的次数的计数 器g的值加1(步骤S73)。接着,控制部21判定推荐训练表D1中作为与计 数器g的值对应的次数(第g次)的训练设定的值是否为0(步骤S74)。此处, 在判定为作为与计数器g的值对应的次数(第g次)的训练设定的值是0的情 况下(步骤S74:是),控制部21如图7B所示进行表示正在进行等张训练的 显示控制(步骤S75)。另外,控制部21基于推荐框D的总运动次数的值和由 用户进行了的训练的次数计算相对于所预定的训练次数的剩余训练次数,使显 示部27显示计算出的剩余训练次数(步骤S76),结束导航显示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74中,作为与计数器g的值对应的次数(第g次)的 训练设定的值不为0的情况下(步骤S74:否),控制部21如图7C所示使显 示部27显示正在进行等长训练(步骤S77)。

接着,控制部21使显示部27显示等长训练的基准时间(静止时间)(步 骤S78)。然后,向步骤S76转移,控制部21计算相对于所预定的训练次数的 剩余训练次数,使显示部27显示计算出的剩余训练次数(步骤S76)。

在执行步骤S76后,控制部21结束导航显示处理。

另一方面,在通过步骤S71判定为RF阅读器ID不表示RF阅读器R1的 情况下(步骤S71:否),控制部21判定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的计数 器f的值是否是奇数(步骤S79)。

在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的计数器f的值不是奇数的情况下(步骤 S79:否),控制部21结束导航显示处理。

另一方面,在预定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2的计数器f的值是奇数的情况 下(步骤S79:是),控制部21判定推荐训练表D1中作为与计数器g的值对 应的次数(第g次)的训练设定的值是否为0(步骤S80)。此处,在判定为作 为与计数器g的值对应的次数(第g次)的训练设定的值是0的情况下(步骤 S80:是),控制部21结束导航显示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80中,作为与计数器g的值对应的次数(第g次)的 训练设定的值不为0的情况下(步骤S80:否),控制部21开始用于使显示部 27显示为了判定为等长训练而将配重W维持在预定位置的剩余时间的倒数处 理(步骤S81)。

在倒数处理开始后,控制部21判定剩余时间(变量k的值)是否不长于 基准时间、即作为等长训练在推荐训练表D1中设定的值(变量h的值)(步 骤S82)。此处,在剩余时间长于推荐训练表D1中设定的值的情况下(步骤 S82:否),控制部21使倒数处理结束(步骤S83),结束导航显示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82中,剩余时间不长于推荐训练表D1中设定的值的 情况下(步骤S82:是),控制部21判定在倒数处理开始后是否输入了由RF 阅读器R1或者RF阅读器R2输出的新的检测信号(步骤S84)。此处,在判 定为倒数处理开始后输入了由RF阅读器R1或者RF阅读器R2输出的新的检 测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84:是),控制部21使处理向步骤S83转移,使倒数 处理结束,结束导航显示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没有输入由RF阅读器R1或者RF阅读器R2输出的 新的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84:否),控制部21如图7D所示使显示部27 显示剩余时间(步骤S85),使处理向步骤S82转移。

导航显示处理结束后,返回图17,控制部21使检测信号的RF阅读器ID 作为表示输出了上一次的检测信号的RF阅读器的变量PRE的值(步骤S64), 结束训练记录处理。

返回图13,控制部21判定是否由用户进行了对应于推荐框D的总运动次 数的训练(步骤S8)。具体地,控制部21基于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 的计数器e的值是否是推荐框D的总运动次数的值的两倍来判定是否由用户 进行了对应于推荐框D的总运动次数的训练。

在通过步骤S8判定为用户未进行对应于推荐框D的总运动次数的训练的 情况下(步骤S8:否),控制部21再次向待机状态转移(步骤S1)。然后, 在判定为输入了由RF阅读器R1或者RF阅读器R2输出的配重W的RF标签 的检测信号后(步骤S6:是),控制部21再次进行训练记录处理(步骤S7)。 此处,由于通过前一次的训练记录处理设定了表示输出了上一次的检测信号的 RF阅读器的变量PRE的值,因此控制部21使上述的步骤S56、S60的处理中 的判定结果对应于变量PRE的值发生变化。而且,在变量PRE的值尚未设定 的情况下,控制部21判定为没有进行由同一RF阅读器连续检测RF标签。

另一方面,在通过步骤S8判定为由用户进行了对应于推荐框D的总运动 次数的训练的情况下(步骤S8:是),控制部21进行训练结束处理(步骤S9), 结束处理。

另外,在步骤S3中,确定出的用户ID与结果框的用户ID相同的情况下 (步骤S3:是),控制部21进行训练结束处理(步骤S9),结束处理。即, 在训练开始后未完成通过推荐训练表D1所预定的所有训练的状态下输入了与 训练中的用户的用户ID相同的用户ID的情况下,控制部21视为用户在对应 于运动计划数据的训练过程中中止了训练,进行训练结束处理。

针对训练结束处理,参照图21以及图22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控制部21将用于计算分数的变量p的初始值设定为0(步骤S91)。接着, 控制部21将用于参照对应于第x次训练内容的推荐训练表D1的值的变量x、 用于参照对应于第x次训练内容的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预定位置 RF阅读器记录EV2中分别记录的值的变量y的初始值分别设定为1(步骤 S92)。

接着,控制部21判定作为第x次训练在推荐训练表D1中设定的值是否 是预先设定值(-1)(步骤S93)。此处,在判定为作为第x次训练在推荐训练 表D1中设定的值不是预先设定值(-1)的情况下(步骤S93:否),控制部 21判定作为第x次训练在推荐训练表D1中设定的值是否是0(步骤S94)。

在通过步骤S94判定为作为第x次训练在推荐训练表D1中设定的值是0 的情况下(步骤S94:是),控制部21在变量p上相加通过推荐框D的训练分 数D2作为等张训练的分数设定的分数(30(分))(步骤S95)。

接着,控制部21参照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预定位置RF阅读器 记录EV2中分别记录的值,判定A(y)<B(y)<B(y+1)的关系是否成立 (步骤S96)。此处,在判定为A(y)<B(y)<B(y+1)的关系不成立的情 况下(步骤S96:否),控制部21针对变量p的值进行基于少做了一次等张训 练的分数修正(步骤S97)。具体地,控制部21针对变量p的值进行对应于评 价表D3的“在低于所指定的等张训练次数的情况下,每少一次减分”的减分 数的修正(-30(分))。然后,控制部21使x的值加1,使y的值加2(步骤 S98)。另一方面,在通过步骤S96判定为A(y)<B(y)<B(y+1)的关系成 立的情况下(步骤S96:是),控制部21跳过步骤S97,使处理向步骤S98转 移。

在通过步骤S94判定为作为第x次训练在推荐训练表D1中设定的值不是 0的情况下(步骤S94:否),控制部21在变量p上相加通过推荐框D的训练 分数D2作为等长训练的分数设定的分数(50(分))(步骤S99)。

接着,控制部21参照初始位置RF阅读器记录EV1、预定位置RF阅读器 记录EV2中分别记录的值,判定A(y)<B(y)<B(y+1)的关系是否成立 (步骤S100)。此处,在判定为A(y)<B(y)<B(y+1)的关系不成立的情 况下(步骤S100:否),控制部21针对变量p的值进行基于少做了一次等长 训练的分数修正(步骤S101)。具体地,控制部21针对变量p的值进行对应 于评价表D3的“在低于所指定的等长训练次数的情况下,每少一次减分”的 减分数的修正(-50(分))。然后,控制部21使处理向步骤S98转移。

另一方面,在通过步骤S100判定为A(y)<B(y)<B(y+1)的关系成 立的情况下(步骤S100:是),控制部21判定从B(y+1)的值减去B(y) 的值后所得的值是否不足作为第x次训练在推荐训练表D1中设定的值(步骤 S102)。

此处,在判定为从B(y+1)的值减去B(y)的值后所得的值不足作为第 x次训练在推荐训练表D1中设定的值的情况下(步骤S102:是),控制部21 针对变量p的值进行基于用户的等长训练的等长运动时间短于基准时间的分 数修正(步骤S103)。

具体地,控制部21针对变量p的值进行对应于评价表D3的“在低于所 指定的等长训练的基准时间情况下的减分”的减分数的修正(-10(分))。然 后,控制部21使处理向步骤S98转移。

在通过步骤S102判定为并非不足作为第x次训练在推荐训练表D1中设 定的值的情况下(步骤S102:否),控制部21使处理向步骤S98转移。

在通过步骤S93判定为作为第x次训练在推荐训练表D1中设定的值是预 先设定值(-1)的情况下(步骤S93:是),控制部21将变量p的值作为用户 训练的评价数据存储在存储部22中(步骤S104)。然后,控制部21使显示部 27显示对应于训练的评价数据的信息(参照图12)(步骤S105),结束训练结 束处理。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训练装置1,控制部21将通过检测部10检 测到配重W3到达了预定位置后到检测到配重W3向初始位置进行了移动为止 的时间作为等长运动时间进行计量。然后,基于计量出的等长运动时间判别用 户的运动是否是等长训练。即,基于用户使配重W3在预定位置持续存在的等 长运动时间判别用户的运动是否是等长训练。由此,能够检测用户所进行的等 长训练。

另外,由于控制部21基于计量出的等长运动时间和基准时间判别由用户 进行了的运动是否是等长训练,因此,能够根据基准时间设定用于判别为等长 训练所需的使配重W3在预定位置持续存在的时间(静止时间),能够更加可 靠地检测等长训练。

另外,由于控制部21基于与将等张训练和等长训练进行组合后的运动有 关的运动计划数据和判别出的用户的运动来判定用户的运动是否对应于运动 计划数据,因此能够判定通过运动计划数据所计划的等张训练以及等长训练的 组合是否由用户按预定进行。即,使用可得到更好效果的等张训练以及等长训 练的组合组成的运动相关的运动计划数据,通过判定用户的运动是否对应于运 动计划数据,能够判定用户是否按预定进行了可得到更好训练效果的等张训练 和等长训练的组合,通过进行基于该判定结果的信息的提供,能够向用户提供 可得到更好效果的训练相关的信息。即,能够有助于用户进行更好的训练。

另外,由于控制部21基于用户的运动内容是否对应于运动计划数据的判 定结果和预先设定的评价的基准输出相对于运动计划数据的用户运动内容评 价数据,因此用户能够基于所输出的评价数据知道对于用户自身运动的评价, 用户能够基于评价的内容进行更好的训练。即,能够有助于用户进行更好的训 练。

另外,由于控制部21基于所计数的用户运动次数和运动计划数据确定预 定接下来进行的运动的内容是等张训练还是等长训练,并且通过显示部27显 示对应于确定出的运动的内容的显示,因此用户能够掌握预定接下来进行等长 训练或者等张训练的哪一个,能够有助于用户实施对应于运动计划数据的训 练。

另外,由于显示部27在确定出的接下来的运动的内容是等长训练的情况 下显示基准时间,因此用户能够掌握在接下来进行等长训练的情况下所要求的 静止时间、即有必要使配重W3在预定位置持续存在的时间,能够有助于用户 实施对应于运动计划数据的训练。

另外,由于控制部21基于通过识别信息取得部24取得的识别信息来识别 用户并且基于与识别出的用户关联的运动计划数据的内容和基于计量出的等 长运动时间判别出的用户运动内容来判定用户运动内容是否对应于运动计划 数据,因此能够根据针对每个用户设置的运动计划数据来判定用户的运动内 容。即,通过提供基于相对于更加适合于用户的等张训练和等长训练的组合所 提供的连续运动的实施计划的用户运动判定结果的信息,能够向用户提供可得 到更好效果的训练相关的信息,能够有助于用户进行更好的训练。

而且,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 可以进行各种改良以及设计的变更。

例如,通过上述实施方式的训练装置1管理的训练器械中使用配重 W1~W3来作为随着用户的运动而移动的移动体,但这是一个例子,不限于此。 例如,在采用随着用户的运动而伸缩的弹性体(弹簧等)的训练装置中,可以 通过检测部检测随着弹性体的伸缩而移动的部分的移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检测部10具有RF阅读器R1、R2,但不限于 此。例如,只要是基于光的通过和遮断来检测移动体的位置和移动的光传感器、 随着磁性的强弱来检测移动体的位置和移动的磁性传感器等能够检测移动体 的位置和移动的结构,就能够在本发明中应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检测部10具有两个RF阅读器R1、R2,但是 数量不限于两个。例如,通过使数量为三个以上,能够以更高的精度检测移动 体的位置和移动的方向。另外,如果检测移动体到达了预定位置并且只检测该 移动体向到达预定位置前的位置进行了移动,一个传感器(RF阅读器R2)也 足够。

另外,图4D所示的评价表D3是一个例子,并不限于此,能够设定任意 的修正原因和分数修正值之间的对应。例如,评价表可以使一个修正原因与多 个修正值类型对应。

图23是表示评价表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23的评价表D4中使一个修正原因与多个修正值类型(修正值类型甲、 修正值类型乙)对应。具体地,评价表D4使“在低于所指定的动力运动次数 的情况下,每少一次减分”的修正原因与作为减分类型甲的-30(分)和作为 减分类型乙的-10(分)对应。评价表D4针对其他的修正原因也同样地使一个 修正原因与修正值类型甲以及修正值类型乙对应。

通过使用该种评价表D4,能够设置的在进行用户训练结果评价时使用的 评价基准更多,因此能够进行采用更适合用户的评价基准的评价数据的输出。 例如,针对不喜欢对训练结果的分数减分的用户,通过采用减分比修正值类型 甲少的修正值类型乙来输出评价数据,能够减少减分,由于能够提高用户对于 训练的动力,因此有助于用户进行更好的训练。

另外,通过训练分数D2,使得一个训练的内容与多个分数(point)对应, 控制部21可以切换对应于各种原因使用的分数(point)。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通过画面显示进行的预定接下来进行的训练 的通知、为了判定为等长训练而需要的静止时间等各种信息的通知,但是不限 于此。例如,能够使用通过发光二极管等发光体进行文字信息的显示、通过预 先记载的通知事项与发光体照明的有无的组合进行通知等任何显示方法。另 外,不限于显示,可以通过语音等通知各种信息,还可以组合使用多种通知方 法,例如使用显示和语音这两者提供信息等。

另外,通过RF阅读器R2检测到配重W的RF标签的接近的位置与预定 位置的关系能够适当变更。例如,可以将RF阅读器R2设置在仅在配重W3 完全在预定位置静止的情况下判别为配重W3位于预定位置的位置上,还可以 将RF阅读器R2设置在允许由于振动等使得配重W3从预定位置向初始位置 侧产生某种程度晃动的位置上。RF阅读器R1与初始位置的关系也一样。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